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二战期间的电子对抗5

二战期间的电子对抗5

时间:2022-10-27 10:00:07 来源:网友投稿

人物,他的名字是——约瑟夫·卡姆胡贝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刚满18岁的卡姆胡贝尔作为巴伐利亚工兵营的一员参加了凡尔登战役,1917年被授予少尉军衔。战后,表现优秀的他获准留在惨遭削减的陆军中继续服役。1930年5月,他被派往当时尚与德国交好的苏联秘密接受飞行训练。回国后,成为了纳粹空军的一名参谋,并随着纳粹空军的重建而一路高升。二战爆发时,卡姆胡贝尔的职务是第二航空队参谋长。1941年1月10日,隶属第二航空队的一架Bf-108飞机因在浓雾中迷航在比利时城市梅赫伦迫降,当时,机上一名军官携带的德军西线作战计划4号副本落入比利时之手,爆发了轰动一时的“梅赫伦事件”。受此事件牵连,卡姆胡贝尔被贬至51轰炸机联队担任队长,然而又在驾机空袭法国机场时被击落,成为战俘。好在随后法国很快沦陷,44岁的卡姆胡贝尔并没有在战俘营呆上多久就重返德国。这一次,希特勒和戈林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一组建一支夜间防空部队。

1940年7月19日,卡姆胡贝尔被任命为第1夜战航空师师长,但刚刚履新,他就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任务之重。英国轰炸机开始发动夜间空袭以来,德国防空部队的战果微乎其微,乃至于优秀的飞行员根本不愿加入夜战部队,加之全军的战略重心在进攻而非防御上,所以第1夜战航空师的主力都是由战斗力偏弱的联队改编的。当时,德国空军一个昼间战斗航空联队一般装备约120架飞机,而贵为一师之长的卡姆胡贝尔手下的2个联队加在一起,也只不过区区35架飞机。

但是,卡姆胡贝尔并没有气馁,立即明确了所属2个联队的责任分工,第1夜战航空联队执行近程防御任务,与沿海“弗雷亚”预警雷达网配合迎击来犯之敌:第2夜战航空联队则执行远程攻击任务,前往英国领空攻击处于起降阶段的轰炸机。

最初,负责近程防御的夜间战斗机执行的是“照明式夜战”。在接到雷达提供的预警信息后,战斗机迅速起飞,围绕无线电信标盘旋,而地面的探照灯部队负责搜索目标,捕获目标后,高炮群和多架夜间战斗机就会发起围歼。这种战术并不完善,因为在漆黑的夜空中是极难识别敌我的,高炮误击己方战机的事故时有发生。一般来说,英军轰炸机会以高速通过探照灯防区,灯光捕获目标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既要果断出击,又要防止误伤,无形中给炮手和飞行员都增加了不少心理压力。

在此期间,远程攻击的战术取得了更显著的战果。为确保飞行过程中通联顺畅,每一架英军轰炸机起飞前都会进行无线电调试,而德军无线电侦听部队通过监听试机时的通话,可以准确掌握当晚英军轰炸机从何处起飞,以及出动的数量。第2夜战航空联队根据这些情报,会派出多个拦截波次,第一波直接飞赴英军机场,攻击刚刚起飞或正准备起飞的轰炸机,第二波战斗机在北海上空迎敌,第三波次则在英军轰炸机放松警惕的返航阶段悄悄尾随其后,待其回场进入降落航线时突然进行攻击。卡姆胡贝尔将这种战术形象地比喻为“火烧蜂巢”。

虽然“照明式夜战”投入的兵力远多于远程攻击,然而就战果而言,前者仅及后者的一半,第l夜战航空联队的许多飞行员开始有了情绪。已晋升为少将的卡姆胡贝尔也看到了这一点,迅速对兵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将探照灯从城镇周边撤出,单独部署在英军轰炸机的主要进袭航线之下。由于离开了城镇,也就离开了保卫城市的高炮群,所以夜间战斗机成为探照灯唯一的服务对象。随着装备不断补充,雷达和探照灯部队的部署逐渐连成了一片巨大的带状区域,这条亮带成为英军轰炸机飞往德国必须经过的防御链,英国人称之为“卡姆胡贝尔防线”。

“卡姆胡贝尔防线”由若干个长约32千米、宽约20千米的截击区组成,这些防区被德军称作“华盖床”。每个“华盖床”都拥有1套探测距离120千米左右的“弗雷亚”预警雷达,2部“维尔茨堡”雷达,1部雷达控制的主探照灯,多部人工控制探照灯以及2架夜间战斗机。雷达发现目标后,一架夜间战斗机迅速起飞,并在代号为“小螺丝钉”的无线电信标或光学信标附近盘旋待命,当目标进入截击区后,由雷达控制的蓝光探照灯首先捕获目标,人工控制探照灯继续跟踪,同时,夜间战斗机在地面站引导下向目标发起攻击。为提升反应速度,夜间战斗机有时会整夜围绕“小螺丝钉”信标盘旋,当一架飞机燃料不足时,另一架立即起飞接替。由于当时尚无可靠的敌我识别手段,“卡姆胡贝尔防线”在日落后被划为禁飞区,除夜间战斗机以外的德军飞机不得进入,而且每个“华盖床”负责的空域中也仅有一架夜间战斗机在围绕信标飞行,所以只要雷达发现其它目标,必然是敌机无疑。

“华盖床”上的尖牙利爪

1941年8月,第1夜战航空师扩编为第12航空军,卡姆胡贝尔出任军长。此时,精密的“维尔茨堡”雷达也因其优异的性能得到了纳粹高层认可,生产线全速启动,为不断扩大的“卡姆胡贝尔防线”稳定地注入力量。精度更高的“维尔茨堡”降低了夜间战斗机对探照灯的依赖。卡姆胡贝尔将雷达部署在探照灯阵地前方,地面站可以首先依据“维尔茨堡”雷达探测到的目标方位将夜间战斗机引导至能够目视发现敌机的距离,如若失败,再按“照明式夜战”的套路进行拦截。

1942年,为了增加民众的安全感,希特勒不顾卡姆胡贝尔的反对,下令将除训练和试验部队之外的所有探照灯调回城镇周边。失去了探照灯,卡姆胡贝尔动用自己的特殊权力让雷达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这一年,比“维尔茨堡”探测距离更远、精度更高的“大维尔茨堡”雷达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每个“华盖床”中夜间战斗机的有效活动半径扩大了一倍之多。而这些雷达正在以平均每天交付一部的速率充实到遍布欧洲大陆西线密密麻麻的“华盖床”防空网络中。

警戒雷达的发展同样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由于德律风根加大天线尺寸的做法在“维尔茨堡”上取得了成功,盖玛公司也开始跟风效法,推出了“弗雷亚”的“放大版”——“猛犸”雷达,其巨大的天线阵由6个或8个“弗雷亚”天线组成,探测距离达到了320千米。由于天线实在太大太重,只能安装在固定的混凝土基座上,“猛犸”开创性地采用了改变馈电相位的方法实现对前方100度范围内的扫描,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款相控阵雷达。美中不足的是,“猛犸”并没有改变“弗雷亚”不能探测目标高度的“老毛病”,所以盖玛公司又推出了“弗雷亚”的另一款“升级版”——“瓦塞曼”。这种新型雷达保留了“弗雷亚”大部分的原有电气元件,采用了全新的天线,探测距离提高到300千米,精度约300米。“瓦塞曼”与“猛犸”一起部署在欧洲大陆西海岸,为德国空军提供远程预警。

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继“维尔茨堡”微波炮瞄雷达之后,德律风根公司又一次扮演了开创历史的角色,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机载雷达——“列支敦士登”。

在介绍这款机载雷达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华盖床”当时繁琐的引导流程。每个“华盖床”系统需用2部“维尔茨堡”(或“大维尔茨堡”)来分别跟踪我机和敌机,而这种雷达本来是作为炮瞄雷达设计的,其显示方式并不适用于防空指挥。而为了让指挥员同时看到敌我双方的空情,只能依靠一种称作“视堡”的人工标图台。标图员首先需要根据2部雷达的读数,将红色和绿色光点精确地投射到一块带有经纬坐标的毛玻璃上,随着光点的移动,会有专人用蜡笔描画出飞行轨迹,站在高台上的指挥员的任务就是告诉夜间战斗机飞行员向哪个方向飞行,最终让红绿光点碰到一起。

然而,有时因为天气原因,有时因为雷达的误差,往往出现标图台上的红绿光点已经重合,但夜间战斗机飞行员仍旧无法发现目标的情况,而一旦错过,地面站就需要重新进行一次引导。这时,德国空军急需一种能够在地面雷达引导末段让飞行员自主发现目标的探测装置。而最大探测距离3.2千米的“列支敦士登”雷达,刚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当然,作为一种工作在490兆赫兹的早期雷达,它无法探测距离180米内的目标,但这无伤大雅,因为接近到这个距离时,飞行员已经完全可以靠目视发现敌机了。

但是,“列支敦士登”在入役之初并不受部队欢迎。工作波长75厘米的“列支敦士登”需要将分布于4根支柱上的32根偶极子天线安装在机头,这种笨拙的天线活像是一副庞大的“鹿角”,空气阻力明显增加,飞机的最大速度也因此降低了约9千米/小时。视速度为生命的夜间战斗机飞行员们对此怨声载道,加上“列支敦士登”还有一些早期电子设备操作复杂、反应迟缓等等小瑕疵,在紧张的截击飞行中很少有人能耐得住性子调试机器,所以,一些优秀的飞行员开始带头抵制驾驶装有“列支敦士登”的战斗机。

但是,有一位名叫路德维希·贝克尔的飞行员对这种雷达情有独钟。这个毕业于工科大学的年轻人骨子里具备着驾驭新技术的自信,早在夜战部队成立之初,其他飞行员们都还不相信雷达引导的作用时,贝克尔少尉就一直坚持接受地面的指挥,最终于1940年10月16日,在“弗雷亚”雷达的帮助下成为暗夜中击落敌机的第一人。而这一回,他也深信“列支敦士登”在夜空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完全能够弥补其自身存在的一点不足。通过精心细致地操作“列支敦士登”雷达,贝克尔机组很快取得了击落33架敌机,而自己未被击中一次的战绩,这才让“列支敦士登”终于得到了大部分飞行员的认可。装有雷达的飞机弃之不用,而未装雷达的夜间战斗机起飞迎敌的怪现象彻底成为了历史。1942年3月起,德律风根公司开始以每月60部的速度为卡姆胡贝尔将军不断壮大的夜间战斗机部队生产“列支敦士登”机载雷达。

虽然失去了探照灯的帮助,“华盖床”中的夜间战斗机和雷达部队的配合却越来越默契,彼此间的信任也随着战果的扩大而不断提升。卡姆胡贝尔最终承认,探照灯的撤除不失为一个“歪打正着”的正确决策。

日趋完善的“卡姆胡贝尔防线”成为了英国轰炸机司令部眼前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但是比攀升的战损率更可怕的是,皇家空军怀疑自己犯了和德国空军此前一样的错误——被击落在敌占区的轰炸机极有可能使刚刚研制成功的无线电导航仪落入敌手,如果德国人对其进行干扰,就会导致本应重创纳粹的战略轰炸行动受到严重削弱。那么,接下来英国人该如何破解?请您继续关注下期文章——《英国轰炸机的“前进”》。

推荐访问: 对抗 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