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10-26 17: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经济模式下,随着毕业后就业方式的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党员中的流动党员数量也在日益增多。如何对这些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有效地管理也成为所有党务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从分析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244-02

一、高等院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日益增加的原因

1.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与就业之间供需关系的不平衡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造成了短期内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成倍增加,扩招在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一系列新的变革的同时,也使毕业生就业工作表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高校扩招十年多以后,大批量的高校毕业生造成了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的不平衡,待就业学生日益增多,其中不乏一部分毕业生党员。而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流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其大部分都没有建立党组织或是党组织不够健全,这就使得在其中就业的毕业生党员自然处于了流动状态。

2.毕业生就业能力以及就业心理的不适应

当今新知识、新科技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毕业生是否能够将在校所学的知识,在走出高校这个“象牙塔”之后快速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个极大挑战。同时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就业时过于理想化,缺乏从基层做起的吃苦耐劳精神,出现了许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使得一部分毕业生无法及时就业。由此使得这些毕业生中的党员无法及时转接组织关系,只能继续保留在学校。

3.社区(街道)基层党组织与高校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的不配合

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大学生党建工作都比较重视,因此学生党员在学校这样的氛围中能够得到较好地教育与指导。但是当他们毕业离校后,有的由于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或是未能及时就业,需要将党组织关系迁移到户口所在地或是居住地社区基层党组织时,经常会遭遇到困难。虽然现在每个社区(街道)都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但是有时他们还是会以各种原因拒绝接收已暂时就业但单位没有党组织的毕业生党员以及尚未转正的毕业生预备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到社区中。分析原因,主要是社区认为毕业生党员如转入组织关系后,会带来的后续一系列工作量的增加,如组织生活的开展、党费的收缴、预备党员考察和转正等。

4.高校毕业生党员本身对于党组织关系的重视程度的不充分

有的毕业生党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党组织关系,不知道“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是党员身份的证明。这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在这方面教育的薄弱,但更多地是由于大学生党员入党时间比较短,党性修养和党员觉悟都还不够高,因此思想上对于自己的“党员身份证明”不够重视。同时由于党员身份的“无用论”(如在私企工作、出国等)或是入党动机的“功利性”(认为入党了就是最终目的)等原因,造成部分毕业生党员不主动亮明自己的党员身份,或是不主动、不配合学校做好组织关系的转接,由此也造成了流动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类型以及特点

⒈高校毕业生党员整体综合素质都比较高

随着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是属于学习层次和综合素质都比较高的群体。同时高校发展的力度也比较大,大学生党员的比例一般都占在校生的12%左右。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更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

⒉高校毕业生党员党性修养都比较薄弱

相对于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比较高,其党性修养方面却比较薄弱。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才正式系统地学习到党的理论知识,通过入党启蒙教育,激发出了自身想要入党的愿望,并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对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进行一段比较长时间的考察和培养,因此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党员都是在大学二年级或是三年级才能被发展其成为党员。由此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的培养考察时间总体来说较短,他们对党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尚待加强,党性修养也尚待提高,急需进一步加强考察和教育。如果没有及时做好后续的教育工作,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⒊高校毕业生党员分散广、流动快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行业和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择业的空间相对以往大了很多。就业渠道多、就业方向广、经济多元化,这些原因必然导致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分散广。同时由于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分散性,以及因环境、工作条件和个人发展等因素造成的工作单位的频繁变动,使得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流动非常快。

⒋高校毕业生党员流动时间较长

有的毕业生党员由于就业岗位的限制或是单位基层党组织的缺位与不健全,选择继续将党组织关系挂靠在学校。有一部分毕业生党员为了省事,一直把党组织关系挂靠在学校,却很少主动和学校联系、汇报情况,出现了一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交予任务的“三不”党员。久而久之,这批毕业生党员也就与学校失去了联系。

三、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以及难点

⒈高校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去向的难掌握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由于工作地域的分散、工作变动的频繁以及主观上的不重视,造成其不会主动将其的近况或是变动情况向学校的党组织进行汇报,由此高校对于这些毕业生党员的去向就很难掌握,也就无法开展相应的工作。

⒉高校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持续

由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去向较难及时掌握,因此很难建立高校与企业双方的相互配合机制,不利于对于流动党员的监督和信息的沟通。同时由于大学生党员所在学校基层党组织的频繁拆分、辅导员所带学生的不断变化、流动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专职党务工作者人数少但工作多等原因,很难为每位流动党员指派固定的联系人,定期与其联系。这些都造成了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很难达到长效性和持续性。

⒊高校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的难适应

高校党员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校学生党员教育与流动党员教育需求的差异性,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学生党员毕业后随着不断接受新鲜事物,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有了较快地转变,由原先在校时相对的封闭逐步开放,思维也出现多元化,常规的党员教育不能贴近他们思想实际,解决深层观念的思想问题。另外,流动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上都较难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进一步探索。

⒋高校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统一

这个主要是体现在党费收缴标准的难统一。不同的单位性质、不同的工资水平使得每个流动党员党费的收缴标准都不同,很难像在校时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收缴。另外,由于一部分对于缴纳党费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主动、不按时,这些都造成了不能正常收缴党费的困难。

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

⒈健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管理

目前每个高校在大学生党建工作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工作制度,这些制度虽然操作性强、有较强的指导性,但更多的是关注了党员教育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并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党务工作者无据可依,每个单位也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开展工作。这样不仅毕业生党员无法明确自己成为流动党员之后应该如何做,连党务工作者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要求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于流动党员工作的畏难情绪。

⒉重视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等的专题内容

虽然目前每个高校都在毕业前夕都对毕业生党员进行专题教育,但由于时间紧迫,教育的重点也多是如何在毕业离校后继续发挥党员作用“希望型”的教育。对于党组织关系的转移或是成为流动党员后应该如何做的专题教育内容并不充分。因此在毕业生党员教育中要向党员们明确组织关系接转程序以及延误接转可能导致的后果、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为主要内容,需要以专题学习、专题讨论为途径,强化毕业生党员的组织观念。

⒊提高各方面对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齐抓共管

如果只是靠高校一方面来做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特别是如何发挥流动党员户口或居住地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使得他们不仅是“居有所在”,更是“心有所在”,能够更多地感受到党组织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

⒋创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方式,与时俱进

在实行入党前积极分子教育、入党后预备党员教育、转正后正式党员教育这样三个环节之外,进一步加强毕业离校后的跟踪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为流动党员的跟踪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利用现代化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建立“网上流动党支部”这一平台,由专人担任支部书记,定期发布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等各类信息。流动党员也能通过这个平台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状况。另外,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远程教育,通过上传不同专题的党课内容,使得毕业生流动党员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就能进行党课的学习。以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强化政治意识、落实组织关系、报告发展动态、正常缴纳党费等为主要内容、尤其是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如何继续接受组织考察等内容,以现代化的方式,不断巩固在校的教育成效。做到校内校外教育的相互衔接,层层推进,实现大学生党员教育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1]陈轶群,刘春秋.对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朱红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6,(28).

[3]段雪辉.对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3).

[4]普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课题组[J].普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李明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2008,(9).

推荐访问: 高校毕业生 管理创新 流动党员 探索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