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连环画: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连环画: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时间:2022-10-19 20:3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上海开风气之先

追溯起来,连环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土地上从孕育、生长、繁荣至今,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的。它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年代。到了清朝末年,随着石印技术进入中国,首先在上海诞生了《点石斋画报》。1884年,这本画报上记录下了朝鲜东学党事变过程的10幅连续画,这就是连环画最早见于石印画报的例证。

此后,石印“回回图”应运而生,聪明的艺术家运用画笔,为《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长篇小说每回绘一插图,组合成完整的故事梗概,令人一目了然。

约在1913年左右,上海石印新闻画报风行一时,一般是单张4开,每份有图86幅,文画结合,既有时效性,又具娱乐性,加上申城小贩到处沿街宣传叫卖,此类画报极受群众欢迎。

1916年,《潮报》开风气之先,首先选用有光纸把单张时事画报印成左右两面对折合拢的折叠式,随后又装订成册出售。然而,此类小书依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连环画,它们的叫法很多,或称“小书”,或称“图画书”。流传至全国各地,更多有不同的名称,广州人将之称作“公仔书”(并沿用至今),汉口人则称之为“伢伢书”,浙江人多称其为“菩萨书”,而在北方则统称为“小人书”。

“小书”在当时究竟有多流行?可以参看文学大家茅盾先生在1932年发表的《连环图画小说》一文中所说的景象:“上海街头巷尾像卡哨似的密布无数的小书摊。”当时,上海杨树浦工厂区几个经售“小书”的摊贩,为了解决应接不暇的业务,甚至想出了一个“出租小书”的办法。由于“小书”的读者多半是少年儿童和劳苦大众,没有多少钱来买书,因而租书的办法得以使他们少花钱多看书,而出版商则可以根据读者不断增加的阅读要求,绘制大量新书出版,真正做到了“双赢”。

1927年,沪上有名的大型出版机构——世界书局也开始涉足“小书”的出版领域。这年3月,世界书局正式出版了由名画家陈丹旭绘制的《全本三国志》,而且打破陈规,用红色字体赫然在封面上印上了《连环图画三国志》的书名。从此“小书”就有了“连环图画”的正式名称,以后人们又渐渐略去“图”字,亲切地称之为“连环画”,最终成为约定俗成的最后定名。

抗战胜利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家,更有所谓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之说。其中较为出名的有钱笑呆、陈光镒等。

曾有过“108将”高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环画艺术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期,由于连环画的通俗性,因此国家把连环画作为教育民众、宣传政策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在这一时期,连环画作品充实着人民的文化生活,连环画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其表现内容大多以宣传性质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普及婚姻法等国家重大政策为主。此外,一些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成为了连环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很受人们的喜爱。

1950年代,国家政治上主张绘画从业者投身连环画创作,另一方面,由于连环画的发行量比较大,绘图者的报酬相较于其他以绘画为生的行业更为丰厚——这两种因素使许多美术工作者投身到连环画的创作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度出现了“108将”(共有一百多位连环画创作者)的繁荣局面,也大大推动了海派连环画艺术的新发展。

而在投身连环画的画家中,还不乏像吴湖帆、刘海粟、陆俨少、程十发这样的国画大师。名家的作品大大提高了连环画的艺术水准,同时,一大批极为优秀的海派连环画艺术佳作应运而生。诸如由画家丁斌曾、韩和平绘制的10册套《铁道游击队》,从195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一册到1962年全套出版完毕,此后这套书共再版20次,印数达到3652万册,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影响,也是迄今为止印量最大的连环画艺术作品。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步子的不断加快,海派连环画艺术也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期。这一时期内的连环画题材更为广泛,艺术性也更高,无论老一辈艺术大师,还是年轻的连坛后辈,均焕发出超强的艺术创造力,连续诞生了一大批艺术佳作,诸如程十发绘制的《一木难支》,贺友直绘制的《白光》,刘旦宅绘制的《杜甫》,戴敦邦绘制的《那拉氏》等等。

尽管经历了十年“文革”,但海派连环画艺术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相反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一派全新姿态。

总的来说,自连环画从上海发源以来,一百多年间,海派连环画堪称中国连环画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支派。无论是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元,还是名家大师的层出不穷,海派连环画在中国连环画史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不仅开风气之先,更有着传承百年的独特文脉,为上海这座城市所特有的“海派文化”精神增添了无穷的光彩与深厚的积淀。

生机依旧在民间

尽管时至今日,连环画已没有了当年的繁荣与辉煌,无论是创作还是出版,都远远不能与鼎盛时期相比,但有趣的是,连环画收藏者的队伍却日益壮大,且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在收藏界颇为著名的陈钢伟先生,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他与连环画的缘分要追溯到童年。弄堂口1分钱租两本的书摊、新华书店里琳琅满目的玻璃柜、缠着妈妈去职工阅览室蹭书的暑假,都是他最难忘的儿时记忆。

到上世纪90年代,陈钢伟收藏的连环画已逾千册,却仍仅限个人赏玩,直到他收集的31册《通俗前后汉演义》被其他愛好者以700元“天价”买走,他才嗅到了连环画背后的商机,“尝到甜头,我就寻思专门做这个生意”。

几经波折后,陈钢伟的“小人书屋”开张了,并成为上海第一家连环画专卖店,生意远比他预想的火爆,“门槛都要被踏平了,一个月就卖出几千册”。藏书多、人品好,陈钢伟积累了不少“回头客”,还常有外地的爱好者专程来上海找他淘书。

不料好景不长,“小人书屋”开业才两年,陈钢伟就遭遇危机。20年所藏精品几乎出清,收购新书却进入瓶颈,这时,曾经极力反对的家人给予他最坚定的支持。

2000年,陈钢伟听说北京有批连环画待售,立刻连夜赶去。60本的《三国演义》、21本的《水浒传》、15本的《东周列国故事》,在现场他看得眼睛都直了,“对方开价5万,但我一时哪儿去凑这么多钱,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大姐伸出援手”。陈钢伟此行最终共收购到200多册老版全品连环画,他也凭此顺利度过难关。

如今,陈钢伟的藏书最多时超过3万册,每年要在10余个省市往返奔波。近40年的连环画收藏,他的收获难以计数,这其中不仅是经济上的获益,更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富裕与满足。

除了陈钢伟,全国各地的连环画收藏者不乏可圈可点者,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了。他不仅爱得痴迷,还亲自成立了“连环画传奇馆”,自任馆主。

传奇馆属于公益性质,对外免费,馆中展出了崔永元多年来收藏的大量珍贵的连环画作品,以及王弘力、董辰生、贺友直等多位名家捐赠的手稿近300幅,引得国内众多画家和连环画爱好者蜂拥而至。

(《新民周刊》2016年43期)

推荐访问: 连环画 几代人 集体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