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独创“复合古生物化石旅游景区”

独创“复合古生物化石旅游景区”

时间:2022-10-19 16:5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主持人:化石遗址由于本身带有的奇特性和神秘性,其往往与旅游开发联系起来,在各位的经历当中,这样的结合,其发展与效果如何?

王曦 (国家动物博物馆讲解员)

前不久我刚去云南旅游,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每到一地必去当地自然类博物馆或动物园。但是,此次游览了云南的诸多名胜,却没有想到去澄江看一看。说实话,我对于澄江化石动物群的了解也非常有限,我想这和他们的旅游开发不够和宣传不到位也有关吧。

罗冬波 (天创智业规划设计院院长)

在古生物化石地遗址的旅游开发方面,目前主要分为浅层次的科普观光旅游和深层次的科普体验旅游。

科普观光旅游主要包括两种模式。

一种是露天观光式。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相当一部分为露天观光,如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另一种是传统的博物馆式观光。博物馆多建在化石遗址所在地,一般采用静态陈列、导游解说和解说标牌来完成,由于缺乏资金,无论是传统的展示还是声光电多媒体展示,效果均不理想,没有旅游核心吸引力,如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

科普体验旅游是将化石科普旅游和游客体验相结合,寓科普于乐、寓科普于游。

第一种为禄丰模式,即在古生物化石遗址所在地投巨资建立博物馆,同时结合恐龙主题游乐场与休闲度假项目完善旅游服务配套,打造复合古生物化石旅游景区。以古生物化石吸引人,以游乐休闲度假项目留住人,取得人气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国际上也比较新颖。

第二种为常州中华恐龙园模式。这属于纯商业旅游开发,即在非恐龙遗址所在地,靠展览、展示别处发现的化石建立博物馆与主题公园,依托巨大的消费市场而门庭若市,发展成为国家5A级景区、科普性极强的旅游目的地和游乐性极强的科普教育基地。属于博物馆、高科技声光电、影视特效与多媒体网络等相结合,融展示、科普、娱乐、休闲、环保及参与性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游乐园。

邢立达(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留学生)

前面专家提到,在诸多古生物化石中恐龙化石的吸引力比较强。我就以恐龙化石地为例,谈一谈我国“恐龙产业”及其旅游发展状况。

据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发现的恐龙化石属种数已经超过150种,位列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恐龙大国。近年来,中国恐龙产业也开始从慢步转入小跑,常州中华恐龙园投资CCTV的恐龙动画片与电影,山东诸城的恐龙大挖掘、大直播,云南禄丰的世界恐龙谷盛大开幕无不证明着这点。

我认为,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恐龙产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最为欠缺的是其恐龙化石及其遗址地博得关注的过程。以美国为例,其国人对恐龙的兴趣由来已久,起爆点在于19世纪美国发现了超过英国的大恐龙与大量化石,这一下子把精神上的“宗主国”踩入脚底,国家的自尊心得以膨胀。

中国缺乏的恰恰是“全民关注”的历史过程,而日积月累的感悟并非一两次挖掘直播或者偶尔曝出的新闻能替代。这导致我国古生物化石爱好者中缺乏足够坚定的受众,而且爱好者集中于低龄儿童,这一群体的兴趣和注意力却是非常容易转向的。

在此基础上,中国恐龙产业与科普旅游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传统的博物馆非常普遍,也具有一定影响力。由于其留客时间短,展示手段单一,有些只依赖旅行社的游客流水而长期停滞不前。

我也谈谈罗老师说的两种模式。常州中华恐龙园本地没有一根恐龙骨头被发现,却硬是建立了恐龙博物馆与主题公园,并依赖周边的房地产资源来弥补亏损。近几年,恐龙园开始打造创意文化产业,投资恐龙主题的动画片、游戏等并受益。常州模式全赖长三角经济圈的巨大消费力,也深谙经营创收之道。然而恐龙“发烧友”、希望享受真正科普旅游的游客能得到期待的收获吗?我个人并不认同。

而云南禄丰世界恐龙谷和山东诸城恐龙公园,这两地都有丰富的恐龙资源,科研水平和科普条件得天独厚,它们“就地保护”建成博物馆,外加主题游乐场与休闲度假项目,三者合一独具中国特色。在此模式下,恐龙谷已经赚得满钵金,周边村落的农家菜价格也随着人流而水涨船高。我更乐见于这样的模式——不仅真正做好了科普,还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黄乘明 (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

正如前面专家所说,在古生物化石地建立博物馆是较为普遍的利用与展示方式,而“博物馆之旅”的确是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开阔眼界的旅游模式。

然而,博物馆的工作千头万绪,保持良好的接待状态,就更需要在方方面面做精做细。场馆建设与规划、化石或标本的养护、专家聘请、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等无不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而单靠目前国家投入的资金还远远难以实现目标。所以不少博物馆都依靠门票收入作为经费来源。

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博物馆免费,这种大趋势也影响到了受众消费心理。很多游客并非不具备消费能力,但在科普旅游的安排中往往选择免费的博物馆。不少博物馆即使场馆环境优美、展示设备精良、藏品质量上乘,游客也只是路过之时随意地错过。

这属于博物馆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对于那些地处偏远、藏品又相对“冷门”的古生物博物馆来说,其限制因素应该更加明显。

实景观摩+博物馆陈列+科考旅游

主持人:古生物化石地在科研、地学知识普及等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在发展科普旅游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依托古生物化石地开展科普旅游,可以采取哪些具有吸引力的宣传与展示方式?

黄乘明 (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

其实,很多自然类博物馆都有优良的资质和高水平展品,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我认为首先要吸引观众前来,才能谈到进一步激发游览兴趣。下面结合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做法来谈一谈。

无论是博物馆还是遗迹地,其知名度与区位条件关系密切。国家动物博物馆虽然离奥运场馆相对较近,但并没有真正因此受惠。于是,我们通过经营官方网站和微博来扩大影响力,甚至利用起了主要干道十字路口的大屏幕来进行宣传和介绍。

同时,再通过一系列立体化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吸引观众。策划这种活动,首先应该有长期周密的安排,同时还应注重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贴近百姓生活。例如正在进行的“人类亲缘——灵长类多样性与人类起源”特展,我们早有计划要组织5位专家,结合展览举办一系列的免费科普讲座。前不久,所谓“日本石猴”在网上流传,引起热议。于是我便主讲了针对这一话题的讲座,大家来馆内听讲座,就不会舍得错过特展,还会关注我们下一步的活动,举办得很成功。

现在暑期正值科普旅游活动的旺季,我们博物馆还利用背靠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力量和多处野外研究基地组织中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科普。这种假期的旅行很受欢迎,若从旅游角度来看,应属于高端的生态科普游。

通过种种宣传和活动策划,国家动物博物馆已拥有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参观者,虽然不像一般性的景点以客流量和高昂的门票收入取胜,但我们的观众已然成为“回头客”。

邢立达(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留学生)

其实,不同类型的古生物化石都应当有各自适合的展示方式,最关键是要在各个环节上用心。国外博物馆的展品展示都考虑得很到位。具体到每种恐龙的模型搭配怎样的背景,还配套有恐龙脚印的展示,呈现出一个很好的氛围。

另外,博物馆收藏、展出的化石都需要定期修复和清理,这种日常工作也能作为有趣的展示方式。工作人员会在一间别致的玻璃房间里进行维护工作,将这个过程完整呈现——科学家如何与化石打交道本就是普通观众感兴趣的。

若说澄江这种偏于冷门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展示,我认为3D动画电影的方式就很适合,成本虽高但值得尝试。而且由于化石本身太小,且不能随意触摸,还可以做一些高水平的模型,以一定比例放大,这样就不用非要在放大镜下才能观赏,同时也很美观、具有“亲和力”。

周建明(中规院文化与旅游规划所所长)

古生物化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吸引物,可以衍生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但最为核心的仍然是其作为地学遗址的科研科普价值。科考型旅游既要注重展示讲解的内容,更应重视传播和接受的方式。对于游客来说,观摩遗址遗迹是旅行的主要目的,获得相关知识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因此观览方式应当丰富多样,讲解方式应当通俗易懂。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其观览方式包括实景观摩和博物馆陈列,动静结合。同时根据游客的不同类型开展地质科考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由地学专家领队,探索并讲解大峡谷的地质成因。这些科学知识通过简单直白的方式传播给游客,去掉了晦涩的专业名词,取而代之的是图示化的讲解语言和形象化的描述方式。让游客轻松了解,还可尝试应用,提高了游览的趣味和品位,是一种良好的实景教育方式。

湖北神农架地质公园可称为我国化石遗迹科普旅游的探路者。公园面向大众举办化石遗址科普旅游,组织现场寻觅与认知化石的参与性娱乐活动,通过现场评选等方式,融科普娱乐于一体。通过交流与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开展化石观赏科普知识教育,还面向青少年举办“地学知识夏令营”。神农架培养专门人员作为辅导员,结合其展馆和固定场所,设计科普路线安排野外实地参观考察。同时开展了采集标本、找寻化石等参与性极强的活动,并辅以参观、讲座、体能拓展等内容。这些科普体验活动本身也提高了游览的趣味,使游客大有收获,是一种良好的实景教育方式。

此外,在古生物化石的科普旅游产品中,针对差异化市场的产品细分不仅有助于古生物化石科普价值的传播,而且利于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例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针对5~12岁的孩子开展了“初级守护者”的项目,向孩子们介绍大自然赋予的地质遗迹以及孩子们在保护中扮演的角色。而针对年龄更大的青少年群体,黄石公园则为其提供了寄宿和学习的科普项目。该项活动为游客提供了美好又反差极大的“两个世界”:白天在黄石公园研究会的自然学家带领下探寻化石、观赏植被,夜晚则返回住处享受美味佳肴和舒适的住宿设施,并且在有历史韵味的公园饭店内体验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此外,还有现场研讨会、徒步探寻、野营和野餐等丰富的科普旅游活动。

王曦 (国家动物博物馆讲解员)

外形不算“讨巧”的动物类型及其化石展示的确需要下更多功夫。我结合讲解工作的经历来谈一谈。

总的说来,就是在保证知识准确的前提下,努力找到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切入,还可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互动。

比如在无脊椎动物展厅,我一般会以“这里展示的基本上都是各类海鲜”做开场白,并进一步提问,例如“您知道平时大家爱吃的‘铁板鱿鱼’是哪类动物?它们如何进化、演变的”?而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展厅涉及到动物分类学和进化论等知识,不了解这类知识的游客很容易感到枯燥。我会结合展厅内大圆盘上放置的由古至今的动物小模型,引导大家发现物种不同阶段的外形区别。当观众发现外型上有天壤之别、看似“非亲非故”的动物很可能有一个共同祖先,便纷纷称奇,感叹自然界的奇妙。

另外,一般人注意力持续十五分钟后便会转移。每到这时我都会想到一个点来引起观众注意。有小朋友在场时,我甚至模仿一下动物叫声,先将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继续讲重要的内容与知识。这也算是讲解中的技巧吧。

旅游开发收益“反哺”化石地保护

主持人:化石地及其周边地区往往存在美丽的自然风光,许多景区、旅行社已将化石地的观光游览纳入景点打造和旅游线路的设计之中。此类化石地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罗冬波(天创智业规划设计院院长)

将化石地及其周边地区纳入景点打造和旅游线路的设计,变资金投入的“纯保护”为旅游产出,是一件好事。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旅游规划机构和旅游者都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各地方政府首先要明确化石的所有权、开发利用方式及权限归属。需要按照《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对化石旅游进行申请、报批;需了解挖掘权非各级政府所有,要由专业人士挖掘,由权威部门分级鉴定,以确定不同古生物化石的开发利用方式,如仅用于科研、封闭式保护、可用作旅游开发及其开发程度等。

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应积极尝试探索化石地开发、利用的新方式。

政府部门要制定复合旅游区旅游规划,明确旅游区内不同资源尤其是化石资源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在景点打造、旅游线路设计时的功能定位,尤其要注重《古生物化石专项保护规划》。同时,要明确管理机构,避免“扯皮”情况发生。我国古生物化石虽均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但是化石管理是一项复杂工程,可设立保护区、文保单位,改变仅派数个管理员负责的粗放管理方式。

科研机构要努力进行古生物化石研究,并且注意其科普功能的展示。还要与古生物化石所在地的博物馆、旅游景点等联合,定期推出由科普人员(导游)带领下的学生科普、游客科普等活动。

旅游规划机构首先要做到保护与旅游开发并行不悖,用旅游开发收益反哺化石保护。可以在化石遗址所在地缓冲区外建立主题公园,将科普与娱乐在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还可实行降低地价、减免税收等鼓励政策。同时,在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与周边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复合旅游区。并且在古生物化石旅游开发上,促进政府与科研机构合作,同时明确不同化石的开发思路,使其更好地为旅游服务。还可以古生物化石为关注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具有迪斯尼公司和“侏罗纪公园”的开发模式为例,我国古生物化石的开发可以借鉴其经验,选取市场价值较高的古生物化石品种,从动漫产业、电影产业、主题公园和其他衍生品产业入手,做大做强。

此外,还应认识到古生物活化石的优先保护与开发。活化石泛指出现于地史时期历经千万上亿年至今犹存的任何生物,如银杏、水松、大熊猫等。在规划时推动当地建立活化石保护区或基地,并据其特性进行生存环境的再现和保护,同时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比如可以优先选择大熊猫等大家熟悉和喜爱的“活化石”元素打造影片,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最后,应积极探索古生物化石的其他功能。有些化石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以及陈列展示价值,可考虑开发奇石旅游。有实力的开发公司、科研机构、高校团队可与著名拍卖行合作,互通有无、各取所需,也能征集到资金。

从旅游者层面来讲,首先必须树立古生物化石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在化石旅游过程中杜绝偷盗、损毁等行为。还应了解一定的古生物化石的价值和意义,否则仅将它们视为“一堆死的石头”而在旅游中对其置若罔闻,只会贻笑大方。

陈均远(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现在生态旅游在慢慢兴起,人们的休闲越发倾向于避开城市。而前往化石地旅游,不仅是为了学到古生物化石知识,同时也希望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原生态体验。这就需要在化石地博物馆、地质公园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建设、景观格局的整体打造上下功夫。

以澄江化石地为例,这里丰富的磷矿是当地的主要的经济收入,而大面积开矿却会对化石地产生破坏,矿冶业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今后应该将生态理念灌输到澄江化石群旅游的发展中。在化石保存区范围内,不仅要严格禁止开矿,同时要做好绿化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游客就有条件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野营。

博物馆和化石地周边的园林、灌木设计,甚至可以修剪成各个时代的古动物造型。旅游者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游览、居住,不光是为单纯地了解古生物化石知识,还能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生态状况良好的自然环境,更能增强对于生态文化内涵的体验。这与云南这个旅游大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相平衡的方针也是一致的。

阿尔伯塔:实力造就吸引力

主持人:各国在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展示与利用中,都做了有益的尝试,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请为我们介绍他国的好做法。

邢立达(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留学生)

我还是从恐龙说起吧。恐龙几乎分布于世界各地,但只有具备了可观赏性,多样的种类,充分的研究基础,良好的交通条件,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才能成为经典的恐龙主题旅游点。所以,世界上经典的恐龙遗迹旅游点屈指可数。游历多年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加拿大阿尔伯塔省。阿尔伯塔省号称“全球恐龙首都”,如今已拥有大大小小的恐龙博物馆、恐龙遗址、恐龙足迹化石点数十处,最闻名遐尔的要数省立恐龙公园和皇家泰勒博物馆这对梦幻组合。

恐龙公园中的挖掘仍在不断地进行中,且有严格的管制措施。虽然是对外开放,但总体还区分为三个管制区,最外层的2个管制区,旅客参观不受限制。至于最内层的管制区,须参加有解说员带领的团队才可进入。公园推出了2个小时的巴士旅游项目。绝大多数散客都选择了这个项目,既不用浪费时间走路,也不需要在闷热的天气下在一个个景点之间痛苦地转移,就像活生生地在一处史前野生动物园里游览一般。

旅游项目里的服务极具个性化,热情友好的导游会带你去探索和寻找恐龙、植物化石,向你解释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的区别,为你讲述这片区域的地质,人文历史。旅游开始时,游客会按要求宣誓绝不会移动或带走公园里的一草一木,随后就会得到一个大彩蛋,导游便开始传授辨认化石的本领。

亲手碰触化石还不算了不起。在两小时、五公里长的保护区参观途中,可以不断看到原地保护起来的大小恐龙化石,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一只十分完整的盔龙化石,它于1965年被意外挖掘出来,由于骨骼保存非常完整,公园决定为其兴建独立建筑物以永久封存。恐龙以何种姿势被埋藏在地层中,栩栩如生,尽在眼前。

公园管制区挖掘出来的宝贝大都集中存放于距挖掘区约90分钟车程的皇家泰勒博物馆,其展览方式与众不同。馆内有实景复原与骨骼搭配的场景,极好地重现了一个史前的大环境。这肯定比仅展示一堆庞大的骨骼,配上壁画,然后就是做工粗糙的恐龙模型来劲得多。

博物馆的相关活动也是精彩纷呈,最受欢迎是实地发掘,并且还细分为多个层次。野外体验,指在古生物学家的带领下学习发掘化石的技巧与研究方法。一日挖掘游,就是花一天的时间,跟着古生物学家发掘恐龙化石,为将来的研究搜集材料。钟点挖掘游是以小时计的活动,同样也能看到整个远古化石的发现过程。另有专为小孩子准备的一日职业营,孩子们亦能拿着小锤子与小毛刷,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像模像样地挖掘化石。这样的独特体验相信会令所有造访者难忘。

建立让当地居民分享利益的良性机制

主持人:今后化石遗址地若想据其资源推广科普旅游,需要何种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如何提升质量?

周建明(中规院文化与旅游规划所所长)

任何旅游地的良好发展都离不开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公平的制度建设,化石地由于其资源的敏感性通常较强,需要更加注重对于遗址本身的保护。很多化石地并不适合大规模的观光游,因为无论对于资源本身还是景区管理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造成的破坏也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切忌好大喜功,需要科学地评估景区的承载能力。

尤其要以保护为核心,科学排查需保护的化石遗迹景观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地质公园等空间保护载体划定保护范围,编制古生物化石地旅游规划,以规划作为统筹保护与开发的抓手。根据化石遗址的科学、文化、旅游价值差异,通过高科技设施、休闲设施等设施的建设,开拓馆藏保护及异地保护方式。

化石遗址地旅游开发的机构与体制亦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需严格按照地质公园进行体制建构与人员机构配置。除林业、旅游、建设、园林等专业人才,还要配备充足的地学专业人才。并且定期选派人员参加培训或聘请地质专家到景区进行全员培训,使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化石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和具体的要求和技术流程。同时,制定出适宜的科普旅游管理制度,促进化石遗址地发展的法制化、规范化。

还应兼顾好旅游、保护与科考的需求。科考机构既要从科学价值的角度对化石遗址地进行发掘、研究,又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其科普教育价值。保护机构应划分出明确的保护与开发的边界,而旅游管理机构也要从可持续挖掘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开发。

旅游管理部门及开发机构必须对游客行为采取有效的引导和控制。通过媒体、网络、报刊、杂志、标示牌等多元的宣传方式,强化遗址遗迹的教化功能。针对广大的青少年游客,结合学校教育,开发化石科普系列活动,扩大化石遗址地的科教宣传价值。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社会教育,开拓丰富的化石宣传活动,形成全媒体、多渠道宣传体系。

此外,开发的效益及公平也不可忽视。一方面,应建设相关机构的利益分配的良性机制。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将旅游开发效益的一部分反哺给科考、保护机构。另一方面,应兼顾好旅游开发、化石地保护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因此,鼓励、支持社区参与无疑是化石遗址遗迹旅游价值挖掘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协调好周边社区成员利益的同时,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科普知识教育,让他们融入到化石遗址的保护与科普旅游活动中,真正成为科普旅游开发中的受益者,化石遗址资源保护的主人公。

罗冬波(天创智业规划设计院院长)

作为一名旅游规划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见到许多有待改善的方面,需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一言以蔽之,即“保护”。只有更好地保护,才能有更多、更有价值、更完好的化石资源用于旅游开发。具体思路如下:

首先要尽快出台《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法》,尤其注意对古生物活化石的保护,使其有法可依,坚决打击个人挖盗、倒买倒卖、走私等不法行为。同时, 地方政府立法也要进行古生物化石保护方面的专项立法,弥补现有相关条款的不足。

而且,亟需设立古生物化石保护的专项经费,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广泛利用民间基金会、企业捐赠等方式,使古生物化石的保护管理得意有效落实。

尤其重要的是,要持续进行古生物化石的全方位普及宣传,包括法律法规、科普价值、观赏价值、保护意识等方面,使公众在潜移默化的之中,自觉提高意识与兴趣,自愿加入到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中。

另外,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生物化石、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普旅游,还应当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在保护方法、技术、理念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对于先进、有效的开发模式,当地政府也要选择性地借鉴,并鼓励有能力的化石地博物馆、旅游开发单位尝试。

推荐访问: 古生物 化石 独创 旅游景区 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