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音乐教育学【精选推荐】

音乐教育学【精选推荐】

时间:2022-08-21 16:2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学【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育学【精选推荐】

 

 一 1. 1913 年清政府设立“乐歌课”。

 1904 年清政府规定学习“教育学”, 其中包括“各科教授法”。

 1917 年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2. 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论” 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学家雷默, 内涵是“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

 3. 音乐教育哲学功能论倡导者是保罗. 哈克, 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因素”。

 4. 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 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舒巴特。

 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诗人席勒。

 5. 审美形态是指通过实现与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和表达的人的存在形态。

 音乐艺术的审美形态一般可分为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

 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6. 对音乐心理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是赫尔姆霍次, 他于 1863 年发表了 一部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音的感觉》。

 其后斯图姆夫再 1883 年发表了 《音乐心理学》, 着重研究了 人对协和音和不协和音的感觉。

 20 世纪初, 西肖 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测试视、 听觉和运动知觉的仪器。

 认为音乐心理最基本的元素是六个方面:

 音高感、 音强感、 时间感、 节奏感、 音色辨别、 曲调记忆。

 7.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那。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有华生、 斯金纳。

 巴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即“刺激-----反应模式” 是华生创立该学派的动因之一。

 8. 格式塔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开端, 创建于德国, 创始人是韦特海默、 考夫卡、苛勒、 勒温。

 1912 年韦特海默《似动的实验研究》 标志着这以学派的兴起。

  9. 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总结了《认知心理学》 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派的形成。

 10. 精神分析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

 11.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兴起于美国, 代表人物有马斯洛、 罗斯杰。

 12. 根据布里杰的实验, 大多数婴儿已经具备了 敏锐的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2—3 岁能运用身体的动作来模仿发声和节奏律动, 4—5 岁明显的身体反应减少,有意识的听音乐成分增加。

 7—9 岁是儿童审美心理处在“写实阶段” 的高峰,对任何作品都以像和不像来评鉴, 9—13 岁他们才逐渐以审美的态度老看待艺术作品。

 13. 舒特—戴森与加里布埃尔认为 12—17 岁 这一年龄阶段音乐能力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欣赏、 认知、 和情感反应能力三个方面。

 14. 音乐的能力包括感受能力、 感知能力、 运动觉能力、 记忆能力、 想象能力。能力的培养应从情绪体验、 聆听音乐、 体态律动、 听音视唱、 演唱演奏、 音乐创造六方面进行。

 15. 1907 年, 曾志忞等人在上海办起了 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 1908 年又在贫儿院附中设立音乐部, 并组织管弦乐队。

 1956 年 8 月 , 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成立。

 16. 当代国际音乐发展的动向是( 1)

 以人为本、( 2)

 以审美为核心、( 3)

 教学资源扩充重视学科基础、( 4)

 引 入多元文化、( 5)

 音乐课程改革、( 6)

 强调学科综合、( 7)

 融进扩充的音乐素质、( 9)

 转变与探索。

 17

  经验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

 约翰· 杜威, 认为课程是在学生做活动中获得的的经验。

 要素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威廉· 巴格莱, 确立社会功利主义教学目 的, 倡导社会效益的课程与教学观。

 结构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布鲁纳, 主张学科基本结构, 有效记忆学科体系。

 人本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罗杰斯, 认为重要的是引 导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经验。

 建构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体现在知识观、 学生观、学习观三个方面。

 后现代课程观代表人物是多尔, 认为课程构件是一种多元的文本, 应遵循丰富性、 回归型、 关联性和严密性。

 18. 我国对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始于 1998 年, 首先在上海市开展。

 其性质是探究性和开放性。

 19. 多尔教授提出了 “4R” 理论:

 丰富性、 回归性、 关联性、 严密性。

 20 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

 学生本位原则、 音乐本为原则、 情感体验原则、 寓教于乐原则、 主动参与原则、 协同融合原则、 创造发展原则。

 过程包括:起始阶段、 展开阶段、 形成阶段、 结束阶段。

 21. 音乐教学模式包括:

 自 主吸收、 发现探究、 讨论交互、 合作共进、 开放生成等几个方面。

 22. 音乐课外活动包括:

 群众性的音乐普及活动、 音乐社团活动。

 23. 达尔克罗兹( 瑞士)

 教学法强调体态律动、 视唱—节奏性视唱、 即兴。教法要点是人体基本节奏、 身体个部分配合、 头脑和身体的协调与动作的控制反应、 时间和空间、 紧张和放松。

 24. 柯达伊教学法( 匈牙利)

 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 采用首调唱名法及柯尔文手势教法, 教法要点有:

 以集体歌唱主要形式、 以五声音阶和四分、八分音符为视唱教学的基础、 采用首调唱名 法、 柯尔文手势及节奏读法。

 25. 奥尔夫教学法( 德国)

 创造了 “元素型音乐教育”。

 元素型、 综合性、创造性是该体系的重要特点。

 教法要点有结合语言、 动作、 舞蹈进行音乐教学;注重培养节奏感; 乐器与多声结构; 注重培养创造力。

 26. 综合乐感教学法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 教法要点是通过构成音乐共同性因素进行教学; 通过实际表演、 欣赏、 描述、 作曲、 即兴等教学活动强调共

 同性因素。

 27. 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

 一方面指儿童音乐学习 , 另 一方面指用音乐进行教育。

 其特点有审美性、 游戏性、 综合性。

 28. 音乐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 标, 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系统的收集教学信息, 对各种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 完成和满足各题音乐能力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9. 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技能传授者, 变为音乐生活指导者;( 2)教学有重传授到重发展转变; ( 3)

 由重“教” 向重“学” 转变( 4)

 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30. 音乐教师素质:

 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 音乐素质、 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

 31. 高师音乐教育的目 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

 具体的要求是:

 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 提高审美修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高尚情操, 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理论、 知识、 能力和素养, 奠定终身热爱音乐、 享受音乐你、 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基础。

 32. 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师范性、 专业性、 基础性。

 33. 比较音乐教育的过程:

 文献收集、 田野工作、 提出问题、 撰写报告

 二. “教育即研究” 具有什么优点?

 首先, 教师可以处在认真的教学活动中, 其本人最能了 解教育的困难、 问题以及要求; 其次,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完全是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 教师对教学现场的亲身经历可以获得最为全面的一手资料, 这为开展研究准备了 良好的前提; 开展“教育即研究” 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于这样的研究是源于真实的教育活动, 所以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直接参

 与研究, 将教师教学课程三者同时融合在一起, 能够直接理解课程的开展, 对课程的效用有直接的感受, 使新课程落实到好处。

 在进行研究的同时, 要不断要求教师关注新动向、 了 解新趋势、 掌握新思想、 探索新方法, 学习和内化教育理论。

 三. 大学生那个音乐学习 的心理特点使什么?

 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发展到大学学习奠定了 坚实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是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基础上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

 大学生有于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趋于成熟, 认识水平提高, 经过十余年知识积累, 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 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想象力、 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最之发展,艺术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复杂音乐作品受到大学生的钟爱, 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明显的分化性、 选择性特征, 由于个性因素的发展, 个人的爱好足以影响音乐能力的获得。

推荐访问: 音乐教育学 教育学 精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