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联系到中国近代史

联系到中国近代史

时间:2022-08-19 18: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联系到中国近代史,供大家参考。

联系到中国近代史

 

  联系到中国近代史, 大陆学者一般认为, 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一个起点, 此后, 英、 法、 美、 俄、 德、 日 、 意等世界强权先后参与或者发动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在列强的武力压迫之下“门户开放”, 主权沦丧, 外国人在中国自由出入, 可以任便在中国经商、 办厂、 办学和传教, 路矿利权严重外溢, 中国的内河和领海失去屏障, 从北京到秦皇岛的出海口等十二处地方由外国驻兵, 大片土地被割让, 十多个城市设有外国的租界, 还有旅大、 威海、 胶州湾、 香港新界、 广州湾以及澳门等外国的租借地, 全国几乎都被外国划分为势力范围。

 如此主权国家, 其何以堪? 有识之士, 能无抚膺!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忧国忧民者常常为此发出呼吁。

 三元里抗英、 广州反入城斗争、 太平天国的反对外国侵略、 各地绵延不断的反洋教以至北方爆发著名的义和团爱国运动、 1 905 年抵制美货运动、 由抗议巴黎和会处理山东问题不公引发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上海五卅运动、 省港大罢工、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以及大革命时期响彻全国的“打倒列强”的呼声, 在在说明反帝斗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卢沟桥事变发生、 日本全面侵华以后, 国民政府主持了 全国的抗日战争, 也赢得了全国各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群众的支持。

 谴责帝国主义侵华, 正面评价中国人民、 政府的反帝斗争, 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

 研究这个课题, 很可能是两岸学者较少有原则分歧的地方。

 帝国主义侵华引起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间中国学界曾爆发热烈的争鸣。

 经过思想理论界的反复讨论, 学界相当多人士赞成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共中央于 1 929 年 2 月在自己的一份文件中采纳了 这个概念。三十年代末中共中央、 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国情时, 就是依据这个概念来立论。

 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体认, 是确立中国革命的任务、 革命的对象、 革命的前途的基本出发点。

 对这一点,台湾的学者指斥其非, 是不遗余力的。

 本文限于篇幅, 不可能展开讨论。

 仅指出, 采纳这个概念, 对认识近代中国历史是至为重要的。

 我们往往强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就是以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这个认识为依据的。

 如果说对帝国主义侵华这一史实两岸学者尚无大的原则分歧, 那么, 对于近代中国的反帝, 可能认识就不尽一致了。

 仅举一例。

 张玉法教授在一篇书评中说; “不可否认的,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非常严重。

 到八国联军之后始趋缓和, 缓和的原因, 一般的解释归于门户开放政策, 该书则归于义和团的阻赫。

 义和团式的排外, 实是无可鼓励的。

 ”八国联军之役后,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否缓和了 , 尚待讨论。

 此处仅就义和团立言。

 1 900年弥漫于华北、 京津地区的义和团运动, 彼岸学人往往因袭旧时学人的看法, 指义和团为“拳匪”, 为笼统排外, 轻易加以否定。

 义和团起自乡 间, 本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一种比较散漫的组织形态, 因外国势力深入穷乡 僻壤, 更因民教纠纷, 衙府庇护教民, 损及农民利益, 于是揭竿而起, 号称“扶清灭洋”, 后得官府支持, 进入京津。

 他们以血肉之躯, 敢于面对八国联军的武装剿灭, 虽然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侵略的民族精神是值得称颂的。

 他们的“排外”, 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的初级形态, 其缺点当然是明显的, 但他们在帝国主义面前发挥了中国人民的民气, 使得八国联军统帅、 德国人瓦德西也不能不慨叹欧洲人无此脑力和物力统治中国, “瓜分中国实为下策”。

 义和团失败以后, 国内多有骂义和团为“团匪”、 “拳匪”者, 但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了义和团的功绩。

 1 901 年在日本横滨出版的中国留学生刊物 《开智录》 发表文章, 称颂“义和团此举, 实为中国民气之代表”。

 1 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说“三民主义”, 也称颂义和团:

 “其勇锐之气, 殊不可当, 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此血战之后, 外国人才知道, 中国还有民族思想, 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

 与此相反, 此岸学者认为历届政府颟酣、 腐败, 对于造成中国的落后是有责任的, 尤其对于统治者对外敌的侵略不能组织有力地抵抗, 面对强敌, 俯首乞和, 造成近代中国屈辱悲惨的历史, 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1 840 年的鸦片战争、 1 856 年的英法联军之役、 1 864 年俄国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 1 884 年的中法战争、 1 894 年的甲午战争、 1 900 年的八国联军之役及俄军占领东北地区、1 904 年的日俄战争和英国侵藏战争、1 91 4 年日本出兵山东、1 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等等, 此荦荦大者, 都是政府不能组织有力抵抗造成割地赔款、 主权沦丧的著名例子。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 胜而求和; 甲午战争实行“避战保船”, 等于解除北洋舰队的武装, 不仅拱手出让制海权, 而且拱手出卖了 北洋舰队, 这两次战争的失败, 李鸿章都不能辞其咎。

 至于九一八事变, 明示不抵抗, 更遭到国人批评。

 有人以外敌强大、 中国落后为词, 提出抵抗不是上策, 求和才是出路的主张, 是站不住的。

 须知, 近代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 就是资本主义列强先进, 中国落候, 列强与中国的关系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对列强侵略不抵抗, 一味求和, 出路只能是从半殖民地滑向殖民地, 沦为附属国。

 中国恰恰是因为抵抗了, 才免于成为殖民地国家的。

 正确的做法, 是一面研究自己落后的原因及落后之所在, 努力学习、 借鉴西方的长处, 以自强立国, 同时发扬民气, 对外敌侵略组织有力地抵抗。

 可惜, 近代中国政府对此缺乏因应之道, 使偌大中国总是落到一个落后挨打的地步,令后人读史至此, 不胜扼腕。

 为什么总是批评政府? 不是说政府一点好事都没有做, 而是说每当面临国家、 民族巨大变局时, 政府不是站在国家、 民族以及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作出因应, 而是从政府或政府负责人的利益与好恶出发。

 这里或许要说到上面提到的反帝反封建中的反封建了。

 所谓封建, 不是指我国古代周天子分封建国的“封建”, 而是五种社会形态说中封建社会的“封建”。此一封建, 不过是在翻译时借用了古时的现有词汇“封建”罢了。

 所谓封建社会, 我理解指的是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以及小家庭式农耕文化基础上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外国侵入, 中国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制度并无实质上的改变。

 这种制度处事每以皇帝一家一姓的利益为转移, 而不顾及国家、 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例如, 太平天国起义, 适逢英法联军之役, 清政府宁愿割地赔款, 不愿对农民起义让步,结果, “借师助剿”, 湘淮军和常胜军合作, 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

 甲午之役, 适逢慈禧太后花甲之寿, 竟公然不顾外敌侵入这等大事, 不集中国力对付战争, 反而把建设北洋舰队的经费挪用来修建颐和园, 以供花甲庆典之欢。

 这样的政府, 不改革怎么能受人民欢迎呢!

 《中国近代史纲要》

  ——论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 推翻反动统治、 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 解国史、 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 马克思主义, 怎样选择了 中国共产党, 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如何把“80 后” 大学生的思想带回到近代, 让他们从历史中有所感悟, 接受先进思想, 激发爱国之情, 成了任课教师肩上的重任。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 的学习, 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

 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岁月, 无数的仁人志

 士抛头颅、洒热血, 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 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我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之不易, 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 珍惜历史的人民的选择。以下我将就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鸦片战争, 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 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 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龚自珍“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 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 。林则徐、 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 ; 孙中山的国民革命。

 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挺身 而出, 为反对外来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同仇敌忾, 英勇奋斗,前赴后继, 拼搏不息, 谱写了 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这让我们看到了 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实现复兴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共产党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

 利益的代表。

 鸦片战争, 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 但是,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而, 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 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 中国人民进行了 近 80 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 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 戊戌维新等, 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 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 但最终都失败了。

 1911 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 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 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 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 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他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 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 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

 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 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 通向胜利的新航道。

 从此, 领导反

 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自 从有了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从此以后, “中国改换了方向” 。

 选择共产党的正确性: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 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 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 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 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是同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 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 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 一条基本线索, 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 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 它就敢于相信、 发动和依靠群众。

 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 这是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

 这个情况表明, 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

 毛泽东说:

 “中国产生了 共产党,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 “自从有了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目 就焕然一新了。

 ” 由此可见,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 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道路是中国的必然出路。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 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总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巩固和发展, 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最深刻的变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

 此外, 社会主义制...

推荐访问: 联系到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