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8-08 11:2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供大家参考。

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浅析 龚

 晶

 [摘要]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探讨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并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角 度, 寻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 导致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流失、造成农村劳动力损伤、 挤出农业生产和人力资本投资, 农业在生产和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稳定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待遇, 吸引 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部门。

 推进城乡 一体化建设, 实现产业融合和城乡 统筹。

 [关键词] 农村

 农业

 社会保障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 89 [作者] 龚

 晶

 博士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市

 100732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重要意义。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07 年中央 1 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就明确要求“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般来说, 农业可持续发展包含生产可持续性、 经济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三个层面, 只有这三个层面的要求全部满足,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下降, 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逐步降低。

 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 转向二三产业。

 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保证高素质劳动力的供应, 实现农业在生产和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成为亟需解答的重要问题。

 从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 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并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 寻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村社会保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 在进行理论分析之前, 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做简要的界定。

 ( 一)

 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界定

 虽然社会保障制度早在 17 世纪初就已经在英国产生, 但是, 最早提出“社会保障” 概念的是美国 1935 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1]社会保障是一个社会政策概念。

 由于世界各国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不尽相同, 对社会保障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 国际劳工组织(1942)

 认为, 社会保障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 对这个组织成员所面对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 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进行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2]我国学者郑功成(2004)

 则认为:“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 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3] 虽然理论界对社会保障的定义有所不同, 但是对其内涵的概括较为一致。

 一般来讲, 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后盾,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来实现; 对象是所有社会成员, 主要内容是为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 确保他们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 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中国,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社会保障被分割成城和乡 两部分。

 城镇部分包括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军人保障和其他一些制度。

 其中, 社会保险又包含了职工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以及公务员养老保险几种类型。

 相比之下, 农村部分在内容和种类上都比较少, 目前基本上只有社保保险和社会救助两大类。

 其中, 社会保险主要包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种形式, 而社会救助则主要包含灾害救济、 特困救助、 五保供养三种形式。

 下面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析将主要围绕上述两大类五种形式而展开。

 ( 二)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界定 1985 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研究教育法》, 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农业” 概念。

 同社会保障一样, 理论界对可持续农业的定义也有所不同。[4]粮农组织(1991)

 认为, 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 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改革, 以确保当代人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 这种农业能够永续利用土地、 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 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 技术上应用适当、 经济上能够持续下去, 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农业。[5]而《中国 21 世纪议程》 则将可持续农业定义为:“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指导下, 总结吸收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 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并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农业体系。”[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概括为生产可持续性、 经济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三个层面。

 生产可持续性是指农业生产的产品要不断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实现生产上的可持续要达到如下要求:(1)

 农产品供应量持续;(2)

 生产水平提高;(3)

 技术保持先进;(4)

 生产条件改善;(5)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6)

 土地利用率稳步提高。

 经济可持续性是指能持续地获取经济效益。

 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要达到如下要求:(1)

 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3)

 农民生活不断改善;(4)

 劳动效率不断提高;(5)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6)

 市场与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生态可持续性是指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二、 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以所有社会成员为对象, 并通过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联系。

 可以说,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在一定程度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 约束农村家庭的农业生产决策, 进而会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劳动效率的提高、 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等多个方面造成影响, 而这些恰恰是决定农业在生产和经济上的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及农业生产决策的影响在贫困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 一)

 导致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流失 获得足够的生存和生活保障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前提。

 在农村地区, 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 很多农户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无法获得充分的生活保障, 极易因疾病、 意外伤害等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2009》 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 贫困农户参加各类医疗、 养老和工伤保险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2008 年, 全国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比例为 96. 2%, 而扶贫重点县参加新农合的农户比例仅达到 87. 4%。

 此外, 全国农户中, 就业人员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城镇养老保险及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为 6. 7%、 5. 1%、 1. 1%,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为 22. 7%; 而在贫困农户中, 就业人员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养老保险及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为 3. 1%、 0. 4%、 0. 1%, 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为 14. 4%。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 离开农村, 前往城镇需找报酬较高、保障较为充分的工作机会, 成为高素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明智选择。

 如果这

 种趋势长期持续, 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将大量流失, 农业劳动力素质将维持在较低水平。

 据统计, 2008 年,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8. 2 年,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 31. 7%, 初中文化程度占 52. 6%,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15. 8%; 而在贫困农户中,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 7. 2 年,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 45. 9%,初中文化程度占 45. 9%,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8. 2%。

 ( 二)

 造成农村劳动力损伤 在缺少保障制度的情况下, 贫困地区的农民在遭遇疾病或意外伤害时, 往往因为经济困难而得不到足够的治疗, 因而出现健康水平下降甚至致残等问题, 并最终导致部分或全部地丧失劳动能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4 年,扶贫开发重点县 7%的人口存在身体健康问题, 14. 8%的人口出现过有病没有及时就医的情况, 其中, 64. 7%是由于经济困难。

 ( 三)

 挤出农业生产和人力资本投资 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 在遭遇特定事件冲击时, 贫困农户可能选择利用农业生产资源来应对冲击, 如动用生产资金、 变卖生产资料等, 甚至有些农户不得不采取一些饮鸩止渴的办法, 如减少食物消费、 让儿童辍学等。

 这些应对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未来的农业生产投资, 并会导致营养不良、儿童失学等情况,进而对人力资本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2009》 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 2008 年, 贫困户中有 52. 3%生活消费支出高于纯收入。

 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 比较容易产生减少农业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情况。

 据统计, 2008 年, 农户农业生产投入人均 1531. 5元, 而贫困人均仅为 644. 9 元。

 到 2008 年底, 扶贫重点县有 3%的 7-15 岁儿童没有入学, 其中, 19%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卫生部等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在 5 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方面, 农村总体比率分别为 17. 3%和 9. 3%,贫困农村地区的比率分别高达 29. 3%和 14. 4%; 在 1 岁儿童的生长迟缓率方面,农村总体比率为 20. 9%, 而贫困农村地区的比率则高达 34. 6%。

 三、 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总体而言, 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

 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较小, 保障水平不高; 社会救助属于扶贫济弱式的制度, 仅覆盖少数困难群体, 且保障水平同样比较低。

 此外, 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商业保险正在探索符合农

 村实际的运营模式, 业务规模相对较小, 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 一直在农村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保障方式正在经受严峻考验, 这无疑加剧了农村保障不足的严峻形势。

 ( 一)

 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 农村社会保险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在医疗保险方面, 2003 年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主体。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调查数据, 2008 年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到 89. 7%,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到1. 5%, 公费医疗、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其他社会医疗保险占到 1. 4%, 仍有7. 5%的农村居民没有社会医疗保险。

 然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覆盖面广, 但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数据, 截至 2008 年底, 全国参合农民 8. 15亿, 参合率达到 91. 5%, 年度筹资总额为 785. 0 亿元, 人均筹资只有 96. 3 元;2008 年全国基金支出 662. 0 亿元, 补偿支出受益 5. 85 亿人次, 平均每人次受益仅 113. 16 元。

 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情况也是如此。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8 年末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为 4942 万人, 仅占农民工总数的 21. 92%;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 2416 万人, 仅占农民工总数的 10. 72%。

 专门针对农村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存在覆盖面窄和保障水平低等问题。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2008 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 5595 万人, 仅占农村人口总数的 7. 76%; 全年共有 512 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领取养老金总额为 56. 8亿元, 人均仅 1109. 38 元。

 ( 二)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扶贫济弱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救助制度只能覆盖少数困难群体, 且保障水平也比较低。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表明, 截至 2008 年底, 共有 1982.2 万户、 4305.5 万人享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平均标准每人每月仅 82.3 元; 共有 548.6 万农村五保老人得到五保救济, 其中, 集中供养 155.6 万人, 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仅2176.1 元, 分散供养 393 万人, 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仅 1624.4 元。

 此外, 有 759.5万人次得到大病救助, 人均救助水平仅 360.3 元。

 ( 三)

 商业人身保险 商业人身保险目前在农村主要有三种业务模式, 即市场销售、 小额保险和参

 与新农合, 但三种模式的规模都比较小。

 在市场销售方面, 以经济大省山东为例,该省保监局专项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 2007 年全省城乡 人身 险密度分别为552. 24 元和 196. 14 元, 城市约为乡 村的 3 倍。

 在小额保险方面, 根据《2009中国保险年鉴》 公布的数据, 截至 2008 年底, 仅广西、 河南、 黑龙江等 9 省区开展了试点, 承保农民只有 239 万人, 保险金额为 280 亿元。

 在参与新农合方面,截至 2008 年底, 全国仅 14 个省(市、 自治区)

 的 115 个县(市、 区)

 开展了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工作, 托管资金为 63. 7 亿元, 补偿只有 673. 8 万人次。

 ( 四)

 农村传统保障方式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农村传统保障方式正日益受到严峻挑战。

 首先, 家庭规模的缩小降低了家庭内部分散风险的能力。《2009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公布的数据显示, 1978 年至 2008 年间, 农村平均每户常住人口数呈下降趋势, 从 1978 年的 5. 7 下降至 2008 年的 4. 0。

 其次, 人口流动性的增强降低了家庭之间分散风险的能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8 年全国外出农民工 14041 万人, 其中, 住户中外出农民工 11182 万人, 举家外出农民工 2859 万人。

 最后, 支出水平居高不下限制了纵向的风险分散。

 近些年来, 农村家庭总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1990 年为 91. 22%, 2000 年下降至84. 31%, 但 2008 年又回升 88. 28%。

 高支出比例制约了农村家庭通过积累资源进行纵向风险分散的能力。

 四、 对策建议 按照前面的分析,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显然会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另一角度说, 要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首先, 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稳定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应分地区、...

推荐访问: 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