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考化学知识点10篇【精选推荐】

中考化学知识点10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25 14:4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中考化学知识点第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5、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化学知识点10篇,供大家参考。

中考化学知识点10篇

中考化学知识点 第1篇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中考化学知识点 第2篇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中考化学知识点 第3篇

用溶解、过滤、结晶的方法分离的固体须满足:一种固体可溶,一种不溶,且溶解后两种物质都不发生化学反应。

共存问题:在溶液中的物质两两之间都不发生反应,组内物质可共存于同一溶液,只要组内物质间有任意两种能发生反应,则组内物质不能共存;

离子间能共存须满足:任意阳离子和阴离子组合不会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推断题的突破口:①颜色(铜盐蓝色,铁盐黄色,无色酚酞遇溶碱变红色)

②沉淀(AgClBaSO4不溶于酸,氢氧化铁红褐色,氢氧化铜蓝色,其他沉淀白色


中考化学知识点 第4篇

1化学学习方法——注重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我们形成化学概念、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提高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近年来,关于化学实验的试题在中考中的比例有所上升,难度也在逐步加大,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 平时的学习中要充分重视实验,争取多动手做实验

2化学学习方法——进行测验即对自己所学的课程、知识定个自测计划,然后按时执行。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当日测、周日测两种。

①当日测:晚上睡觉前,把当天所学的知识择其要点复述一下,如果条件不允许,默写提纲或干脆默想也行。

②周日测:星期天休息,可将一周来所学课程的内容变换角度提出问题,写出来测验自己。

3化学学习方法——记住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

因此,可以断言:只会写化学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能准确书写方程式,肯定不会及格。在某中意义上可以说:差生与优秀生的本质区别可能就是几个化学方程式。

中考化学知识点 第5篇

人体代谢产生的CO2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会使血液PH 偏低 .

动植物呼吸作用 放出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消耗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CO2一般不能用 浓盐酸 ,因为 浓盐酸易挥发,使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

一般不能用稀H2SO4,因为 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物质,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不能用浓硫酸或浓稀硝酸,因为它们具有强烈的氧化性

一般不能用Na2CO3,因为 碳酸钠粉末反应剧烈,不易收集二氧化碳

检验CO2常用 澄清石灰水 ,不能用 燃着的木条

除去CO2常用 氢氧化钠溶液 既能检验又能除去CO2的是 足量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

除去CO2中的水用 浓硫酸 不能用 氢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钙(生石灰)

除去CO2中的HCl只能用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不能用 氢氧化钠溶液

除去CO2中的CO常用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且不可 点燃

除去CO中的CO2常用 氢氧化钠溶液 或 澄清石灰水

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 单质、纯净物、混合物 ,绝不可能是 化合物 。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O和CO2、O2和O3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 分子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不同的原因 碳的含量不同

Na(原子)和Na+(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和O不同的原因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H2SO4 和HCl 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都含有 H+(氢离子)

NaOH和Ca(OH)2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都含有OH--(氢氧根离子)

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是:

(或者说证明NaOH溶液变质的方法)

(1)加酸:加 稀盐酸 ,现象有 气泡 产生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2)加碱:加 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 ,现象有 白色沉淀 产生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3)加盐:加 氯化钙(或氯化钡或硝酸钙或硝酸钡) 溶液,现象有 白色沉淀 产生

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

证明NaOH溶液部分变质和完全变质的方法:(完成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CaCl2溶液,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NaOH溶液部分变质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CaCl2溶液,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NaOH溶液完全变质

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原子或分子的 间隙 发生改变,不能说 分子大小 改变.

按要求填写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看清楚题目要求)

腌制蔬菜、鱼、肉等常用的调味品是 氯化钠(NaCl)

易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物质 一氧化碳(CO)

最清洁的燃料 氢气(H2);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H2);最理想的燃料氢气(H2)

配制波尔多液的成分 碱是氢氧化钙(Ca(OH)2) 盐是硫酸铜(CuSO4)

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熟石灰(Ca(OH)2)

可用于冰箱除异味的是 活性炭( C ),因其具有 吸附性

用于急救人的气体是 氧气 ( O2 ),空气中较活泼的气体是 氧气

可做干电池电极的是 石墨( C ),也是铅笔芯的成分。石墨是具有导电性的非金属单质。

自然界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C)可用来切割玻璃的是 金刚石( C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氮气( N2 )

可用作焊接金属保护气的是 氮气 ( N2 )

用于填充食品袋内做防腐气体的是 氮气 ( N2 )

光和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 二氧化碳 ( CO2)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二氧化碳 ( CO2),还有 甲烷(CH4)

可用作人工降雨的是 干冰(CO2) 可用作灭火剂的是二氧化碳 (CO2 )

可填充霓虹灯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是 氖气 ( Ne )

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NO2)也是形成酸雨的物质之一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且属于有机物的是 甲烷(CH4)

混入一定量的空气点火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气体是 氢气、甲烷 、一氧化碳

在冶金工业中,常用作还原剂的气体是 一氧化碳 (CO )

工业上可用于除去金属表面锈的物质是 稀盐酸(HCl) 稀硫酸(H2SO4)

厨房调味品种pH小于7的是 食醋(CH3COOH)

工业上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印染和洗涤剂生产的是 纯碱 (Na2CO3)

工业上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生产的碱是 烧碱(NaOH)

最简单的有机物 甲烷(CH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化合物甲烷(CH4)

最常用的溶剂是水(H2O);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水(H2O)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水(H2O)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 氢气 (H2)

常用于食品干燥剂的是 生石灰 ( CaO )

做馒头时为了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味常在面团中加入 纯碱(Na2CO3)

发酵粉中常含有 小苏打 (NaHCO3)

可用于中和胃酸过多的是 小苏打 (NaHCO3)

溶于水中温度升高的物质 浓硫酸、烧碱、生石灰

溶于水中温度降低的物质 硝酸铵(NH4NO3)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是 铁 (Fe )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 银 ( Ag )

硬度最高的金属是 铬 ( Cr )

熔点最高的金属是 钨 ( W )

熔点最低的金属是 汞(又称水银)(Hg)常温下是液态的金属也是汞

密度最小的金属是 锂 ( Li )

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说出生成物的名称

初中化学重要的实验现象

①硫(S)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O2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磷(P)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不能说白雾 )

③打开盛有浓盐酸(HCl)(或HNO3)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不能说白烟 )

④铁丝(Fe)在氧气(O2)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但不能说出名称,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⑤干冰升华,产生白雾

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⑦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⑧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表面产生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⑨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 遇酸变红色 遇碱液变蓝色 中性不变色

无色酚酞 遇酸不变色 遇碱液变红色 中性不变色

(注意:指示剂与酸碱作用,变色的是指示剂)

⑩羊毛、棉纤维、化纤纤维的区别:

方法

现象

羊毛

灼烧

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棉纤维

烧热后成一团灰烬

化纤纤维

燃烧时熔化成一团,有刺激性气味

元素之最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N)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是 氧、硅(Si)、铝、铁(Fe)、钙

其中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Al)

③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钙 (Ca)

④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钠(Na)

能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是 注射器或分液漏斗。

能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的是 带隔板和弹簧夹

食品袋里的双吸剂是铁粉,所吸收的物质是02 和 H2O。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

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核不一定都有中子( 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 _最外层电子数 (选化学性质相似一般找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一层的例外)。

白磷和红磷,金刚石和石墨,氧气和臭氧的相互转化均属于 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物质的质量总和,

元素的种类,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一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或分子的结构。

可能变化的是:分子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

化学反应前后,化合价一定不变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互换成分价不变)

化合价一定改变的是,置换反应。(单化变単化)

化学价可能改变的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其成分是 CaCO3,形成的原因是石灰水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方程式:CO2+Ca(OH)2 = CaCO3↓+H2O,除去它的最好方法是用稀盐酸洗涤。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

金属与酸溶液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一定增大 。

在生产自来水的过程中,不能加入的物质是硫酸铜(有毒,制造波尔多液农药)

凉开水不宜养鱼,其主要原因凉开水中几乎不含 氧分子或氧气,不能说是氧元素,氧原子。

(因为鱼儿呼吸需要的是氧气,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测定溶液的 PH不能将试纸插入待测液中,也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说明溶液 一定是碱性溶液,不能说一定是碱溶液。如纯碱,Na2CO3,溶液呈碱性,但它属于 盐

有机合成材料是指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注意:合金不是合成材料而是金属材料。

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有助于洗去衣服上的血渍,不能洗羊毛衫、蚕丝等(成分是蛋白质的)衣服。

生铁与足量的酸反应,剩余残渣的主要成分是 碳

含有10个电子的微粒有:

(1)分子:H2O CH4 NH3 HF

(2)原子; Ne

(3)离子:
O2- F- Na+ Mg2+ Al3+ OH- NH4+

物质质量 x 100%

样品质量

样品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纯度)

40(KIO3)中,可补充碘元素。碘酸钾中阳离子的符号是 K+

单质碘遇淀粉显蓝色,淀粉属于糖类,米、面中富含糖类。

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 氧气、水 直接接触并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Fe2O3 )

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 蛋白质

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是 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

其中能产生能量的是 蛋白质、糖类、脂肪

人体能量主要来自 糖类

等质量的营养素,供能最大的是 油脂

在体内一般不能自身合成的是 维生素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是 大豆、鱼、肉、蛋、奶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但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后的残渣是氯化钾(KCl)和二氧化锰(MnO2),分离它们的方法是 过滤,

若要回收二氧化锰,操作步骤是: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若要得到氯化钾,操作步骤是: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离子(Ca2+)、镁离子(M g2+), 用 肥皂水 区别,现象:产生泡沫少,浮渣多。

净化水的方法由低到高有 静置沉淀、吸附沉淀、活性炭吸附、过滤、蒸馏 ,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应先验纯后点燃

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过滤

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的方法是用 肥皂水 ,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且易起浮渣的是硬水 。

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用 煮沸 ; 实验室用 蒸馏

在实验室里这个前提下,不能尝任何药品

配制溶液的步骤

(1)固体配 如用氯化钠

步骤:
计算、 称量、 溶解、 装瓶贴签

所需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 烧杯、玻璃棒;

(2)液体配 如:
用浓硫酸配稀硫酸

步骤:
计算、 量取、 溶解(或稀释)、 装瓶贴签

所需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烧杯、玻璃棒;

粗盐提纯的步骤:
溶解、 过滤、 蒸发结晶

玻璃棒的作用

(1)在 溶解 中的作用是 搅拌,加速溶解

(2)在 过滤 中的作用是 引流

(3)在 蒸发结晶 中的作用是 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晶体飞溅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及俗称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物质

化学名称

俗称

(或混合物)

化学式

物质

化学名称

俗称

(或混合物)

化学式

氯化氢

盐酸

HCl

氯化钠

食盐

NaCl

乙酸

醋酸

CH3COOH

碳酸钙

石灰石 大理石

CaCO3

乙醇

酒精

C2H5OH

氧化铁

铁锈、赤铁矿

Fe2O3

氢氧化钙

熟石灰 消石灰

Ca(OH)2

氧化钙

生石灰

CaO

氢氧化钠

烧碱 火碱 苛性钠

NaOH

二氧化碳

干冰

CO2

碳酸钠

纯碱 苏打

Na2CO3

甲烷

天然气、沼气

坑气、瓦斯气体

CH4

碳酸氢钠

小苏打

NaHCO3

水 银

Hg

硫酸铜晶体

胆矾、 蓝矾

CuSO4·5H2O

碱式碳酸铜

铜绿

Cu2(OH)2CO3

亚硝酸钠

工业盐

NaNO2

甲醇

工业酒精

CH3OH

中考化学推断题必备知识

(1)常见物质或溶液的颜色

颜色

物质

化学式

颜色

物质

化学式

白色

固体

氯酸钾

KClO3

黑色

炭粉

C

碳酸钠

Na2CO3

铁粉

Fe

碳酸氢钠

NaHCO3

二氧化锰

MnO2

氢氧化钠

NaOH

四氧化三铁

Fe3O4

氢氧化钙

Ca(OH)2

氧化铜

CuO

硫酸铜

CuSO4

检验水

白→蓝

红色

Cu

红磷

P

白色

沉淀

碳酸钙

CaCO3

不溶

与水,

但溶

于酸

氧化铁

Fe2O3

碳酸钡

BaCO3

氢氧化铁

Fe(OH)3

红褐色沉淀

氢氧化镁

Mg(OH)2

蓝色

氢氧化铜

Cu(OH)2

沉淀

氢氧化铝

Al(OH)3

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

氯化银

AgCl

不溶水,

不溶于酸

暗紫色

高锰酸钾

KMnO4

硫酸钡

BaSO4

黄色

硫粉

S

溶液颜色:

铜离子(Cu2+) 蓝色 硫酸铜(CuSO4) 氯化铜CuCl2 硝酸铜Cu(NO3)2

铁离子(Fe3+) 黄色 硫酸铁Fe2(SO4)3 氯化铁FeCl3 硝酸铁Fe(NO3)3

亚铁离子(Fe2+)浅绿色 硫酸亚铁FeSO4 氯化亚铁FeCl 3 硝酸亚铁Fe (NO3)2

几种重要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H+

(酸)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试液变红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

用pH试纸测其pH值

pH小于7

溶液是酸性

加入少量锌粒

产生大量气泡

Zn + H2SO4 == ZnSO4 + H2↑

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

黑色粉末溶解

Cu O +2HCl ==CuCl2 + H20

加入氢氧化铜

蓝色固体溶解

Cu (OH)2 +2HCl ==CuCl2 + 2H20

加入碳酸钙或碳酸钠

产生大量气泡

Na2CO3+2HCl =2NaCl+H2O+CO2↑

OH-

(碱)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试液变蓝色

紫色石蕊试液遇碱液变蓝色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液变红色

用pH试纸测其pH值

pH大于7

溶液是碱性

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2NaOH+CuSO4=Na2SO4+Cu(OH)2↓

氯化铁溶液

产生红褐色沉淀

3NaOH+FeCl3=3NaCl+Fe(OH)3↓

CO32-

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气体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2HCl =2NaCl+H2O+CO2↑

CO2 +Ca (OH)2 = CaCO3 ↓+ H2O

Cl-

滴加AgNO3溶液和

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

AgNO3+NaCl=AgCl↓+NaNO3

SO42-

滴加稀盐酸酸化再滴入BaCl2溶液

酸化无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BaCl2+ Na2SO4=Ba SO4↓+ 2NaCl

滴加Ba(NO3)2溶液和

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

Ba(NO3)2+K2SO4= Ba SO4↓+2 NaCl

NH4+

加碱性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试纸变蓝

NH4Cl+NaOH === NaCl+H2O+NH3↑

NH3溶于水显碱性

Fe3+

滴加强碱溶液

如NaOH

产生红褐色沉淀

3NaOH+FeCl3=3NaCl+Fe(OH)3↓

Cu2+

插入铁丝或铁片

表面附有红色固体

Fe + CuSO4 = Cu + FeSO4

滴入强碱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2NaOH+CuCl2=2NaCl+Cu(OH)2↓

注:若同时检验Cl-、SO42-时,要先检验SO42- ,后检验Cl-

中考化学知识点 第6篇

定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意义:

表达的意义有哪些?

(1)表示反应物是C和O2;

(2)表示生成物是CO2;

(3)表示反应条件是点燃;

(4)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

(5)各物质的粒子数量比=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6)气体反应物与气体生产物的体积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读法:

宏观: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

微观:每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1 个二氧化碳分子;

质量:每 12 份质量的碳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 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各种符号的读法:

“+”读作“和”或“跟”,“===”读作“反应生产”。

然不属于氧化物了。

中考化学知识点 第7篇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实验结论:

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原理

注意事项: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

(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铁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

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

其原因可能是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

按体积分数:

氮气(N2)78%,

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2)%,

其它气体和杂质%。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

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污染来源: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

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

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

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

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

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中考化学知识点 第8篇

中考化学知识点之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1.化学方程式表示哪些化学意义?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简明的表达形式。它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表达了化学反应的意义。

(1)“质”的含义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以及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2)“量”的含义从宏观看,表示了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如果反应物都是气体,还能表示它们在反应时的体积比。从微观看,如果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化学方程式还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分子个数比。例如,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质”的含义:经点燃,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

“量”的含义:从宏观看,每4份质量的氢气跟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即氢气跟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为1:8,从微观看,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这个化学方程式还表示了每2个氢分子跟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了2个水分子。

2.化学方程式与数学方程式有什么不同?

(1)化学方程式中的加号“+”和等号“=”有特定的化学意义;反应物间的“+”号表示物质间有“反应关系”,即用“+”号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故应将“+”号读成“与”、“和”或“跟”。生成物间的“+”号表示物质的“并存关系”,即反应后同时有这样几种物质生成,故应将“+”号读成“和”。“=”号则表示“反应生成”和“质量守恒”的意思,即左边那些物质“反应生成”了右边那些物质。例如,化学方程式:

CuO+H2Cu+H2O

应读成:在加热条件下,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生成了铜和水;而不应读成:氧化铜加氢气等于铜加水。

(2)由于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左右两边所表示的是物质的转化关系,故左右两边不能像数学方程式那样可以倒写或移项。

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表示

①氯酸钾等于氯化钾加氧气;

②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氯酸钾,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氯化钾和氧气;

③在二氧比猛的催化作用下,经过加热,每122.5 g的氯酸钾分解后可以生成74.5 g氯化钾和48 g氧气。

④2个体积氯酸钾加热分解后可以得到2个体积氯化钾和3个体积氧气。

答:②③两种说法正确。

中考化学知识点 第9篇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

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中考化学知识点 第10篇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注意:

(1)不能用物理变化来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如2g水加热变成2g水,不能用来说明质量守恒定律;

(2)注意“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能遗漏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

(3)此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等其它方面的守恒;

(4)正确理解“参加”的含义,没有参加反应或者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不要计算在内。

推荐访问: 知识点 中考 化学 中考化学知识点10篇 中考化学知识点(汇总10篇)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