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比意义》六年级教学反思,菁选3篇(完整文档)

2023年度《比意义》六年级教学反思,菁选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5-03 09:05:05 来源:网友投稿

《比的意义》六年级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先反思如下:  1、“比的意义”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比意义》六年级教学反思,菁选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比意义》六年级教学反思,菁选3篇(完整文档)

《比的意义》六年级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先反思如下:

  1、“比的意义”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人体中的数学”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控,学生讨论是充分了,但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就有一定的问题,没有时间完成。看来,教与学生的书面练习之间还得下功夫去进行时间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后教学做的更好。

《比的意义》六年级教学反思2

  一、设计的初衷

  在暑假教师培训上,于老师领我们观看了俞正强老师的《比》这节课,当时,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是俞老师通过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抽象出相差关系的比、倍数关系的比,学生能够很好的区分这两种比的意义。

  我也想进行一次尝试,看看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教比的意义,学生是否会理解的更透彻一些。对于比,内容比较“散”,即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多,有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的类别)、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等等。所以,和俞正强老师不同的是,俞老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抽象出比的概念,我把这部分缩短为20分钟,剩余的20分钟用来学习比的其他知识。

  二、课堂上的思考

  1、“比”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吗?

  在课堂上,学生举生活中几比几的例子的时候,都能举出来比赛中的比,比如足球比赛3:2。但是,对于倍数关系的比,学生很难举出诸如“水和洗剂剂的比、头长和身高的比、模型和实物的比”,这些让我对于比重新进行思考,或许,这些对于孩子确实很难。

  2、比的意义在哪里出现比较合适。

  本节课,我在学生区分了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比之后,说明了倍数关系的比是数学要学习的比,然后借助“男生有29人,女生有21人。你能用比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一情境,揭示出比的概念。这样的话衔接的并不好,于老师建议在“区分了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比”之后,直接给出比的意义的概念,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为什么比是除法,还要学习比?

  有人说,比可以表示3个量之间的关系,而除法不能。这方面,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王永教授认为,“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颜色、形状、质地等)的可比性。这就是比的本质。”也就是说,比更多是为了表征隐含于数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事物属性。

  三、课后的再思考

  “比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课,本课和其他数学概念教学课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都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鲜活的生活事实(事件)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都注意儿童数学学习的情趣,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都强调概念的系统建构,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然而,我们要说明的是本课是如何体现教学之简约?

  既然比在生活中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那我们像俞正强老师这样来上课,是否合适?

  喜欢数学这样充满探究的味道,因为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在挫折与迷茫中思索成长。

《比的意义》六年级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

  (1)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从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导入新课,引出同类量之间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出比的意义。

  (2)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但审视全过程,还有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如: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等。当我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时候,更应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探究的过程,以及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时空和机会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全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我还应该在如何用简洁有效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方面作深思。在课堂上,老师牵的还是过紧,过多过细的.引导使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而没有真正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探究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就没有真正得到锻炼,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还有,在比的读、写一块,我采用让学生自主看书来学习,那么看完之后如果我改用让学生来提问学生来回答的模式教学,可能效果会更好,

  一、学生更能记住自己错误的地方;

  二、学生处在一种主动的状态下,思维也就跟着紧张和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充分的被体现了出来。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推荐访问: 反思 意义 教学 《比意义》六年级教学反思 菁选3篇 《比的意义》六年级教学反思1 六年级比的意义课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