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工作计划 > 一五计划(1953-1957)

一五计划(1953-1957)

时间:2022-08-04 08: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五计划(1953-1957),供大家参考。

一五计划(1953-1957)

 

 从“一五”至“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或口号

 《瞭望》 预测十七届五中全会 4 大热点 昨天新华社发布消息,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在今年 10 月召开,将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这一规划将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

 最新一期《瞭望》 预测了其中的热点。

 权威人士透露,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通过“十二五”规划,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破除城乡 二元体制、 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一些影响全局和长远的改革任务,将集中在这五年完成。

 第一大热点:

 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提高经济动力活力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计划(1958-1962)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将 15 年的赶超英美战略变成 10 年, 在“大跃进”的高潮阶段, 毛泽东兴奋地将其降到 7 年, 之后又降到 2 至 3 年。

 "三五"计划(1966-1970)立足于战争, 从准备大打、 早打出发, 积极备战, 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 加快“三线”建设。

  "四五"计划(1971-1975)狠抓战备, 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 狠抓钢铁、 军工, 大力发展新技术,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五五"计划(1976-1980)提出“调整、 改革、 整顿、 提高”方针。

 "六五"计划(1981-1985)继续贯彻执行“调整、 改革、 整顿、 提高”方针, 要分两步走。

 "七五"计划(1986-1990)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 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八五"计划(1991-1995)“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九五"计划(1996-2000)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 基本消除贫困现象,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计划(2001-2005)让民众感受“更宽裕的小康”。

 " 十 一 五 " 计 划(2006-20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目 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要素市场发育迟滞,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理顺;国有经济调整尚未到位,垄断行业改革有些还未破题;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等等。

 权威人士指出,当前投资和消费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作用的结果,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逐步显现出来。

 扩大内需,最终要靠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改革中,要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大热点:

 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近年来,政府、 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 之间、 地区之间、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力较强,应该有条件、 有能力在“十二五”时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权威人士分析,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同时尽快扭转城乡 、 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因此,将会加大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第三大热点:

 破除城乡 “二元”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 50%,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随之会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体制问题。

 权威人士认为,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强调。

 一是进城农业人口的城镇化问题,特别是上世纪 80 年代后出生的农村人口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更为迫切。

 二是土地问题,我国城镇化将持续以每年 1 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快速推进,一部分农村土地要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将会产生巨大的土地级差地租,这些财富由谁来分配?按照什么机制来分配?如何从制度安排上既能保护农民利益,又能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对这些问题,要在“十二五”规划中给出一个明确答案。

 第四大热点:

 政府转型堪称“牛鼻子”,控制政府收入增速 “第一次改革主线是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总量。

 第二次改革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型,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民富国强。

 ”权威专家表示,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第二次改革,对后 30 年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这其中的关键是政府转型。

 ” 政府转型决定“十二五”改革全局。

 权威人士具体建议,以缓解收入差距为目标,“十二五”初期要尽快启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实施工资谈判制度和工资定期增长制度。

 同时,应确立政府在“十二五”收入分配改革的约束性指标,推进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向行政上的“省直管县”过渡;将发展潜力非常大的大城市增设为直辖市,将部分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增设为副省级城市。

 继续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执行权,建立执行机构。

 强化监督权,成立独立的监督委员会。

 据《瞭望》

 五中全会再提改革 中国提前进入深水区 核心提示:

 人民网 24 日刊文称, 17 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无不透露出极强的改革意识。

 中国提前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

 人民网 10 月 24 日报道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 一句话引来广泛注目: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公报中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到发展现代农业; 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到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也无不透露出极强的改革意识。

 作为一次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发展确定方向、 谋划蓝图的会议, 这些无疑表明:

 改革开放将在这个人口占世界 1/4 的大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 是在 32 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为我国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被提出的。

 30 多年过去,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 已经证明了这一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然而, 30 多年后的今天, 中国面临的发展环境,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 都已经全然不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为何五中全会要再次提出深化改革开放,并且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加以强调? 细读全会公报, 就能找到答案。

 公报中的一个重要判断, 是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历史上看, 无论是明朝中期“地理大发现”后工业革命的开始, 或 19 世纪末东方与西方的文明碰撞期, 还是以科技革命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时代, 这几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都因为种种原因错失了。

 而今天, 在信息化浪潮、 全球化环境之下, 如果不能抓住机遇, 很可能再次被时代抛弃。

 十六大提出: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还再次重申了十五大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在新世纪“第一个 1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

 2000 年, 我国 GDP 为近 8.94 万亿元; 2009年, 这个数字已经达到 33.5 万亿元。

 期间的增长, 已经远远超过了“翻一番”的程度。

 可以说, 我国提前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30 多年后的今天, 与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相同的情况:

 要继续发展, 需要破除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机制弊端, 需要触动一些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

 这个时候, 强调以“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正当其时。

 另一方面, 公报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中, 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是发展的一个指针; 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心词“转变”, 本身即含有改革、 改变的意思。

 改革, 可说是蕴藏于这个主题与这条主线背后的另一个中心词。

 现在我国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

 比如投资消费关系失衡,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再比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还有城乡 区域发展不协调, 社会矛盾增多等。

 这些都要求我们, 继续变革体制机制, 更新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改革”。

 当然, 在不断的改革之中也要看到不变的东西。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整个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题也没有变。

 实际上, 正是这些“不变”和“变”的共同作用, 才决定了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改革, 去发展, 去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改革开放 30 多年, 我们经历着一个个“破—立—破”的螺旋上升过程。

 正如列宁所说:

 “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

 ”辩证法告诉我们, 不变则难免会倦怠, 难免有暮气, 难免裹足不前。

 有破有立, 才能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激发向上的活力。

 而这, 也正是“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的关键所在。

推荐访问: 一五计划(1953-1957) 一五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