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从光影和世俗元素浅析意大利卡拉瓦乔的古典油画《圣马太的召唤》

从光影和世俗元素浅析意大利卡拉瓦乔的古典油画《圣马太的召唤》

时间:2022-10-20 17: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17世纪意大利的世俗文化为卡拉瓦乔创作宗教画提供了素材,他把自己对宗教的理解融入画中,在其作品《圣马太的召唤》中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宗教虔诚,更多反映出卡拉瓦乔的世俗生活以及罗马的文化,同时光影的加入,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卡拉瓦乔引入圣光的做法将上帝与人类的距离拉近。

【关键词】世俗文化;《圣马太的召唤》;光影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卡拉瓦乔是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画家,这位大师的作品《圣马太的召唤》也曾享誉整个美术史界。这张作品是受雇于意大利天主教主教Del Monte,德尔·蒙泰主教为意大利主教服务的这段时期也是卡拉瓦乔人生辉煌时期。1599年,他为圣·吉·德·法兰西斯教堂所作《圣马太的召唤》《圣马太的殉教》,以及1602年重画的《圣马太与天使》这一圣马太系列都是卡拉瓦乔第一批公开的作品。教士们认为祭坛画中的“圣马太”(原作毁于1945年),有粗俗亵渎圣灵之嫌,卡拉瓦乔在重画了第二版之后,该系列作品至今仍保留在教堂之中。这一时期,卡拉瓦乔其他重要作品有:为波波洛母教堂(S.Mariade Popolo)所作的《圣保罗的皈依》(The Conersion of St Paul)以及《以马杵斯的晚餐》《圣母升天》(The Death of Virgin)、《下十字架》(The Peposion of Christ)。[1]

马太是十二门徒之一,传统上认为他是第一部福音书的作者。他是迦百农的税收官。一天,他正坐在税所,基督来召唤他跟随自己。作为四福音书的作者之一,他的标志是一个类似天使的有翼的人型——“启示录四活动”之一(见四福音书的作者),他通常有笔、墨水角壶、书册等作家的标志物。《马太福音》上说:“耶稣看见一个叫马太的人坐在税所,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了耶稣。”画面中,马太坐在桌前,桌上放着钱币。纳税的人走到他面前。基督到来时可能有彼得和安德烈跟随着。马太望着他或正欲起身。[2]圣经中的场景被放置于黑暗空间中,难以分清这是一间房子,或者是户外,甚至这里就像赌场,许多评论家说卡拉瓦乔直接在描绘自己曾经流连的赌场。马太和几个收税人以及佩戴利剑的协助收税士兵围坐在桌前,在故事发生的前几秒似乎还在享受金钱的喜悦。右边的耶稣和彼得身着古旧的袍子,赤着双脚突然出现,这是卡拉瓦乔为了表现出圣人的与众不同。耶稣和彼得都做出了伸出手指的动作,而且有趣的是都是弯曲的。许多评论家认为这种手势都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亚当诞生后接受上帝的点引有异曲同工之妙。耶稣用手指向马太,似乎在对彼得说:“他是马太吗?”而马太似乎也知道耶稣是在指着自己,好奇的表情流露出“是在叫我吗?”。这一场景中的对话似乎就凝固在基督和马太之间,“他(马太)是唯一完全理解基督正在和他说话的人,基督伸长的手指看起来离马太尚远,但一股意识流从基督传向税吏,几乎是有形可见的,它太强烈了。”[3]画面中最左边的一老一少甚至还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 完全没有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打扰。如舞台聚光灯的光线打在马太的脸上,整个场景是凝固的,就像摄影机停在了这一帧上,卡拉瓦乔戏剧性地展示了整个“召唤”这一瞬间,这一刻是静止的。

画中的光影技法是卡拉瓦乔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艺术特点。《圣马太的召唤》是出色的光影手法作品,想象如果没有了强烈的光影对比,这作品中的凡人形象或许就没有了神秘感,在Langdon,这位研究卡拉瓦乔的女性艺术史家文字中,她将卡拉瓦乔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文学联系起来,当谈及卡拉瓦乔的光影手法时,她说,这种带着忧郁色调、悲剧色彩的黑暗,传递着上帝和人类中间那层层隔阂所带来的惶恐;卡拉瓦乔画中的人物形象是旅行者,是朝圣者,陷入到这个世界地狱中,并不被天堂所宽赦。只有这种光,能够暗示人类的灵魂和上帝的恩典,没有了这种光线的描绘,人类无法跟上帝对话。卡拉瓦乔的作品中那黑暗深处的阴影,让光感更加强烈,他的阴影比之前的艺术家所绘更浓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卡拉瓦乔所画的物体受到最强光的照射。达芬奇曾指出,若一个地方不能产生极强的阴影, 它也不可能产生极强的亮光。若是同一个物体受最强光的照射,那么它所产生的阴影最浓。[4]由此可见这是卡拉瓦乔别出心裁的设计。约翰·杜威在1934年的著作《艺术即经验》中写道:艺术是最有可能通向另外一种文化的窗口。艺术家与其他知识分子(包括哲学家和科学家)共享特定知识背景的关注主题。[5]的确,将艺术家与他的时代背景挂钩,是最能够直接了解这种文化的一个绝佳途径。出生在意大利的卡拉瓦乔早年跟随自称是提香的学生的画家佩特查诺学习绘画,老师的绘画风格混合了16、17世纪意大利样式风格和伦巴第的写实趣味。因为卡拉瓦乔并非出生于高贵的家族,在1592年初到罗马之时,他接触了许多来自伦巴第的同乡,一些石匠、画师、雕刻师,他到一位来自西西里的画家洛伦齐那里当帮手,遇到了来自贝加姆的隆哥,卡拉瓦乔在工作之余会同来自锡耶纳的格拉马提克饮酒作乐,时常到乡间艺术收藏家的葡萄园闲逛。[6]在他的《女占卜者》(Gypsy Fortune Teller)中,以及《作弊者》(Cardsharp)中均有这类形象出现。卡拉瓦乔热衷于画少年,也因此被一些学者推测其有同性恋的可能,贝伦森作于1951年的三篇文章最先突出反映了这个观点——其中提到卡拉瓦乔“或许是一名同性恋者”。[7]本文暂且不讨论这个观点,但卡拉瓦乔在其风俗创作中喜好用年轻男性为模特这是不争的事实。《圣马太的召唤》中马太身边的男孩,面红圆润,而背对着画面的男孩同样是身着罗马当时流行的服装,和最右边低头数着钱币的少年都是有着卡拉瓦乔直接从市民生活中找来的形象。在《女占卜者》中,所采用的就是吉普赛人的形象, 吉普赛女郎的形象时常入当时画家的画中,也是文学创作喜欢的典型,画这种世俗题材的意大利画家中卡拉瓦乔是第一人,甚至如果寻找不到模特,卡拉瓦乔会将自己画入画中。《圣马太的召唤》中马太的形象一说是卡拉瓦乔自己,早期肖像画中,画家将自己表现为镜中之像,因为他雇不起模特儿。[8]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画卡拉瓦乔画出了整个人身,不像《以马杵斯的晚餐》和《作弊者》中描绘餐桌场景的绘画一样只有半身。这或许是卡拉瓦乔为了区分开他的宗教画和世俗画的一点,他希望以此能够更加虔诚、真实地再现马太被召唤的场景。世俗画《女占卜者》和《作弊者》讓意大利的蒙泰主教相中,并由此发觉了卡拉瓦乔的才华,邀请他住进主教家中,卡拉瓦乔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专为主教创作。蒙泰教主是一位理想中的文艺复兴时期赞助者,提香等人都是在他的赞助之下。[9]这位蒙泰主教收藏了众多乐器,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卡拉瓦乔最初都是创作私人收藏作品,《弹鲁特琴的人》《奏乐者》,这一系列作品属于世俗画风格,都属于卡拉瓦乔对于伦巴第生活时期作品风格的回顾。其对细节的描绘异常写实,因此有许多人认为,卡拉瓦乔是唯一把静物当做人来描绘的画家。在《圣马太的召唤》中,桌子上的银币有尼德兰风俗画的感觉,《持果篮的少年》也是将水果描绘得非常精细,真实得足以让人伸手即可触碰。《以马杵斯的晚餐》中,耶稣桌前的静物描绘也是在把世俗的东西带入画里。

这位经常被标签反叛、戏剧化的艺术家,其实拥有自己的能力和有着兴趣去跟随着圣经中的传统去创造自己的视觉先锋。[10]贡布里希说,卡拉瓦乔的这种“自然主义”态度比当时另一位画家卡拉奇强调美的态度更加虔诚。卡拉瓦乔一定反复阅读过圣经,深入思考过它的字句。Roger Fry,著名的意大利美术史学家,在1905年曾经给予卡拉瓦乔这种评价“第一位现代艺术家,所带来的不仅是创新,更是改革,是第一位运用自己的所有性格、脾气、态度反对传统和权威。尽管之前被攻击为一位反拉斐尔的人,但是现在卡拉瓦乔是一位先锋马奈,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动而有戏剧性的人物不仅对现实主義有很大的构成与丰富,甚至对所有现代视觉艺术、摄影艺术、电影造成影响。Fry认为卡拉瓦乔的另一个身份是——新闻业的天才,一位电影中的导演。这个观点也是笔者非常赞同的,400 年前卡拉瓦乔就能够用这种熟络、强烈的舞台效果画面描绘圣经中的故事,的确是树立了一面个性旗帜。

参考文献:

[1]<英>斯坦戈斯著.艺术与艺术家词典[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0(10).

[2]<英>霍尔著,迟柯译.西方艺术事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4).

[3]梅因斯通著,钱承旦译.剑桥艺术史[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1).

[4]<意>列奥纳多·达·芬奇著,戴逸编译.达芬奇论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10

[5] 辛西娅·弗兰里著,黄继谦译.参考西方艺术新论[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1-121

[6]何振广主编.参考卡拉瓦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0).

[7] 波纳德·贝伦森.参考卡拉瓦乔[M].伦敦,1953:91.

[8]<美>大卫·卡里尔著,吴啸雷译.摘自《艺术史写作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9] Andrew Butterfield.《The return of Caravaggio,Brushes with death》,The New Republic,Jan 17,2000

[10]The Raising of Lazarus: Caravaggio and John11,Amy Oates,Art And Exegesis:Oct 2007.

作者简介:张楚(1990-),广州美术学院,硕士,新任教师,研究方向:视觉艺术(西方绘画插画)。

推荐访问: 马太 卡拉 意大利 浅析 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