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行为教育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行为教育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时间:2022-10-28 20: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将行为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历史告诉我们:成才必先育人!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行为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外门路表现,这就是素质教育对行为规范提出的新的要求。比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常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室内装潢一新,以至进门就得换鞋,但楼梯过道却脏乱不堪,无人打扫,家里可以窗明几净,窗外却是垃圾乱扔。环境教育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现代学校教育应予重视。

环保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人民的健康。《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指出:中小学要利用活动课教学时间,组织好环境保护活动,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竞赛和征文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从我当班主任起,我就注意观察我们班的学生,发现60%的同学有乱扔垃圾的习惯,有10%同学不知环境对人生存的危害,保护环境意识低。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主人,提高21世纪少年儿童的环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学生可以记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但在生活中却未能达到上述标准。同学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在平时生活中的锻炼培养。所以我觉得,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可尝试着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设立环保监督岗

环保监督岗是同学规范自我行为的有交监督组织。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体验环保监督岗的工作。以自愿体验为原则建立机制,安排好监督小组这一岗位的体验活动,这样同学们对周围的环境有了更自学的关注。同时让同学管理同学,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好习惯的养成是有别于老师要求的,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进步。

二、完善常规检查制度

社会要发展就必须以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来制约个体的行为。当然,这种行为准则在内容制订上应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而对中小学生来讲更应侧重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建立和完善常规的检查制度。以环境卫生的自觉维护为主要检查内容,实施一个制度,每星期一大扫,每日一小扫,开展卓有成效“公共卫生打扫”活动,提出“不光打扫要干净,文明举止更需要。”建立“每日交流,每周亮分,每月评比”的竞争激励机制,在组与小组间的竞争中,指引组员自觉关注周围环境,进而关注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做个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三、在学科中进行环保知识的渗透,培养环保意识

学校首先是系统学习学科知识的场所,而智能与品格、教学与教育是“一张皮”的关系,不是割裂的形式外壳。例如我在一节实践课《水》中,先通过实验演示测量出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分钟会流失多少水,然后在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时,有机地结合环保知识,让同学通过计算直观的感受到这样浪费的话数值的庞大,损失的严重。这样做到细水长流,让涓涓细流浇灌学生的心田,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环境教育,首先要形成学生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存在着共同命运和互相依存的一面,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点,特别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开展好关于环保教育的活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好武器。学校开展科技与环保教育周活动,是引导队员们利用所学知识,力所能及地来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从而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体验“新世纪我能行”的理念。活动中,可以安排“旧物新途发明赛”、“美化环境工艺美术制作”、“环保小论文赛”、“小博金点子比赛”、小课题研究、班团会专家讲座等活动。给同学们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

教育活动要重视立足长远,联系实际,坚持月月办,年年有,并不断价电子新。可围绕当地各月份气温变化,降水情况开展系列教育,各季度开得最鲜艳的花,开展科学实验等。

五、通过系列的活动,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培养同学“不破坏意识”。同学们自编快板、儿歌来表示环保决心;他们编的生动有趣,如:不在墙上乱涂乱画,不在校园乱攀乱摘,不向公共场所乱扔乱吐。定期请环保局、城市监察大队同志来校讲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录像,组织学生观看破坏环境给人带来危害等录像片。

(二)培养了同学“主动捍卫”意识。班级组建了“护绿小队”,“啄木鸟小队”、“白鸽清洁服务小队”等,并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为保护家乡“天蓝、水碧、居静”齐出力。

(三)培养同学“消除污染”意识。小分队走上街头清除白色垃圾,动员父母亲一袋多用,以减少“白色垃圾”污染,使同学明白,从小不做“污染之事”。通过活动,涌现一些感人事迹,如何云海同学坚持为班级义务修桌椅,渐渐的同学们也懂得爱护公物,就多一份文明的力量。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以下五种能力:

1.从爱护中培养自理能力;

2.从安全中培养自护能力;

3.从阅读中培养自学能力;

4.从了解家乡中培养自强能力;

5.从讲礼仪、守规范中培养自律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的主体精神,促进同学身心全面发展的成果显示。

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往往会体现以下几个层次:

其一,“要受罚的”,这是制度上的约束。要有严格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制度)就要检查、打分、表彰、批评、处分。这虽说是“他律”,但离开外部的强制力,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难以形成的。

其二,“别人会说的”,这是环境约束。要努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校风,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在这样一種环境氛围下,使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感到无地自容。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体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其三,“心里会不好受的”,这是良知上的约束,是“他律”和“自律”的发展。通过教育,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学生在道德情感上有了认同感,一旦做了违反行为规范要求的事,会有一种罪恶感,这是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

其四,“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已成为一种相当自觉的行动。“该不该做”已不需要进行一番思想斗争,而是一种下意识的,不管怎么做,都不会违反行为规范的要求,如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行动上做到我们传统道德所讲的最高境——“慎独”,即一个人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不做坏事,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能做好事,这就是素质。使学生成为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善待环境的道德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有效参与决策的行为能力。同学们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环境问题,力所能及解决环境问题,从小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了使命感,体验了成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学做小主人,这样的体验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是深远的。

总之,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被称为是“未来最伟大的事业”,这个新世纪的期望,必然孕育于今天中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中,也与我们所倡导的行为规范教育相辅相成!

推荐访问: 相互作用 周围环境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