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12篇)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12篇)

时间:2022-11-20 13: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12篇)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动城乡融合  发展的对策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12篇),供大家参考。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12篇)

篇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动城乡融合

  发展的对策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深入剖析城乡融合发展中所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乡村文化振兴对城乡融合发展破局的意义,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农村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加快制定有利于城乡发展的政策,并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城乡空间形态布局更加合理、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产业关联度更加紧密、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和乡村更加和谐共荣,推进城乡同步发展。

  一、新时期的中国城乡关系现实需求

  1.新时代明确要破解城乡关系的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速度快、效果显著,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农村发展却相对缓慢,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突出的瓶颈。

  2.新时代要求对城乡关系重新定位,从根本上打破二元城乡结构,加快城乡市场化流通机制改革,让市场成为资源流通配置的主要平台,让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充分而自由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新时代的城乡关系要有新目标。近期来看,就是要助力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让城乡关系在平衡对称的空间发展。长远来看,则是要实现城乡的全面融合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我国乡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距

  在教育方面,城乡在教育投入、校舍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有待完善。在医疗卫生方面,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和优秀的医疗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而大部分乡村卫生院设备落后、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诊疗手段落后。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已经基本建立了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在内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与城居保合并实施,低保制度也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但因城乡社保模式不同,制度衔接的过程还不通畅,乡村社保的广度深度还需要加强,农民工的社保问题还需要重点关注。

  2.城乡要素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配置严重不平衡,农村的优质资源向城市集中的现实依然存在。国家大力支持城市中的资金、人才下乡,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城市中的大部分资源还是不愿意流向乡村,原因主要是农村投资风险高,收益不确定性大,城乡要素的不均衡配置,又导致农村吸引留不住人才,阻碍农村发展,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难以进一步缩小。

  3.城乡二元体制是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体制机制痼疾越来越成为新时代“强起来”的主要障碍,其中,最需要破除的就是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体制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探索和艰苦努力都感觉“势单力薄”,成效也不尽如人意。农村的人、财、物等资源要素仍然不断涌向城市,而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却很难进入农业农村,城乡融合发展遭遇体制性“瓶颈”。固然,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城乡自然属性不同的原因,但制度因素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条件

  在统筹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投入,对乡村的交通、电力、网络、水利、卫生、信息、邮政等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对已初步建成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提质生效。要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统一,建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充当投资主体,同时要通过市场化改革,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2.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具体实现形式,德治是自治得以实现的文化基础,法治是自治得以实施的法律依据和手段。创新乡村治理体系,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以与村民自治体制相适应。自治、法治、德治三种基本治理手段,围绕党的领导这一核心机制,共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机制。

  3.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四年行动计划,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人畜分离、农村污水、农村厕所、农村秸秆、绿化美化6个专项整治和改造行动,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加大连片整治和整村整屯整治力度,推进绿化、美化全覆盖,强化村容整洁与畜禽养殖小区、清洁能源、保护水源等统筹建设,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渠清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整治,农村环境有了较大改观。

  4.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巩固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成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着力探索形成经验成果。探索“政银保”联动合作,试点开展涉农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助力市场主体融资。创新农业险种,试点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险种,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大财政资金向科技创新、品牌营销、创业孵化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投入,使财政支农投入以股份、担保、贴息等方式植入农村发展重点区域,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社区服务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能力,加快实现城乡治理能力现代化。

  5.切实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环境友好新农村。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

  6.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通过针对性培训增强农民的素质。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等村民教育培训平台,开设农业、手工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开设线上专业教育,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工读课程。改革职业教育体制,借力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线职业教育,实施农民工“工读课程计划”,提高青年农民的职业素养;培养现代化农业经理人。鼓励农民注册小微公司,整合城市工商企业孵化乡村小微企业,提升乡村企业经营水平,推动新型农民的职业化建设。

  结束语:

  乡村振兴不只是改变乡村的面貌,更是转变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旧式空间分散的农村必然会慢慢消亡,以小农经济为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必然会解体,认清这个现实,往这个方向上使力,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进行农村产业体系变革,提高城乡融合水平,则未来的乡村振兴必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永安.乡村振兴战略须破解“持续高度关注”与“长期问题严峻”的三农悖论——基于三农支持政策碎片化的反思[J].学术交流,2019(2)

  [2]杨玉珍,黄少安.乡村振兴战略与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衔接及其连续性[J].农业经济问题,2019(6)

  [3]郭晓鸣,张克俊,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1)

篇二: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从城乡统筹与城乡融合二字之差谈乡村振兴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城乡统筹与城乡融合发展虽仅有二字之差,但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乡村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同时,也充分体现政府狠抓自身改革的决心。本文从城乡人员融合发展、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虽仅有二字之差,但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乡村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同时,也充分体现政府狠抓自身改革的决心,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一、城乡统筹与城乡融合的区别党的十六大最早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统筹发展思想追根溯源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明晰,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具体来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通过城乡的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城乡统筹更加强调政府的主导性,倾向于城市发展为主角,农村处于被动反哺的角色。而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在发展思路上大胆突破、深化改革,走出城市为主,农村为辅的思路,把城市与乡村提到平等发展的地位,对政府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求政府进行深化改革,让政府从主导性中慢慢抽离,走市场主导路线,更加注重民众与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对于缓解“城市病”、重振乡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几个要素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要将乡村提升到与城市相平等的发展主体的位置上来,让城市与乡村的各种资源和要素融合互补发展。所以城乡融合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要素着手。(一)城乡人员的融合发展。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吸引大量青壮年农民走出农村进城务工,农村人员流失、山林田地荒废、经济发展滞后,空心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大量出现,不可否认,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正逐渐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虽然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但绝大部分是人在城户在村,进城务工人员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当中,虽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并没有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农民留城活的不体面。所以城乡融合发展应该首先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生活体面的问题,解决愿意留城农民的身份、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享受权利的问题。再就是让城市有能力、愿意到乡村生活发展的城市居民,能够在乡村生产发展得到应有保障,让城乡人口合理流动,优化城乡人口结构,也许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之人才振兴的实质所在。(二)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使得城市空间发展长期以来以合并乡村的方式不断扩充发展,而离城市远的乡村却又原地不动,而城市与乡村之间又存在一片城郊村处于非常尴尬的发展境地,城乡发展空间相对独立。所以要解决

  城市发展空间不够,乡村发展大量闲置的问题,要充分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遇,使得城乡空间合理优化融合发展,将城郊村作为联结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桥梁纽带。需要地方在做发展规划时,要将城市、城郊村、传统乡村三者做为一个整体进行全局性全面性的规划,让城乡空间得到合理利用,缓解城市病的同时,又让乡村得到充分发展。

  (三)城乡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大量农民愿意进城务工、留城生活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各项公共服务远远优于乡村,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发展,但城乡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差距仍较大。所以城乡融合发展要从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着手,让城市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项目和资源,通过政策的激励,合理有效的流动到乡村,让乡村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员有机会到城市进修提升。比如城市优秀教师定期下乡支教,乡村教师定期到城校顶岗锻炼,实现优秀师资资源科学合理交叉流动,让优秀资源得到更广阔的应用。再就是加大加快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提高乡村提供公共服务人员待遇,使其在城与在乡享受同样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来保障,才能使得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四)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是产业兴旺,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然而乡村产业的兴旺不是独立于城市的产业兴旺。乡村具有广袤的土地,可以用来发展农业产业,而城市居民有大量农产品、追求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所以乡村产业的兴旺应该是面向城市需求而开放的产业发展,乡村与城市存在供求关系,而乡村需要城市先进的理念、设备、科技、金融、文化等产品的下放,城乡产业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所以城乡融合发展也要体现在产业融合发展上。总之,城乡融合发展,应该是站在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性和独特优势上的融合发展,这并不是要求乡村独立于城市,也不是要求城市脱离乡村发展,需要城乡在人员、空间、公共服务、产业等上的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参考文献:[1]盛开.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J].调研世界,2018.06.[2]张锐.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强劲驱动[J].证券时报,2018.01.[3]毕夫.城乡融合是带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J].中国青年报,2018.01.[4]周明生.李宗尧.由城乡统筹走向城乡融合——基于江苏实践的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思考[J].中国名城,2011.09.[5]全华信.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探析[J].农家参谋,2018.[6]陈峰燕.构建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体系[J].中国商论,2018.

篇三: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作者:何小军来源:《重庆行政》2021年第06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庆市忠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认真分析,明确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和短板弱项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继承和深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忠县确立了建设“一地一城三区”战略目标,其中“三区”之一就是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县认真分析,明确发展基础条件和短板弱项。目前,忠县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有五大优势。

  (一)区位交通条件良好

  忠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距重庆主城210公里,拥有8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境内G50沪渝、G69银百、G5515张南3条高速公路已形成“大”字形高速路网,高速公路网密度达22公里/平方公里,是西部地区进入华中、华东、华南地区最便捷通道之一。万吨级深水良港新生港已全面建成开港,向东可实现江海直达,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通过中欧班列(重庆)直达欧洲,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渝万高铁开工在即,未来的忠县将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忠县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实施区域。

  (二)资源禀赋条件优越

  全县面积2187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8.2°,无霜期341天,耕地面积877.6平方公里,适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水资源充沛,除长江外,境内还有28条溪河,涉及河道总长488公里。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50.3%。

  (三)农村经济基础夯实

  全县辖4个街道25个乡镇,284个行政村和88个社区居委,户籍人口99.0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1万人。2020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55.8亿元,占GDP比重1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17元,“一兴四美·七彩大地”逐步呈现。

  (四)现代农业水平较高

  忠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国家级出口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峡库区和重庆市首个唯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库区前列,形成了以柑橘、笋竹、调味品、健康畜牧、中药材、茶叶、生态水产等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其农业规模达8511万亩。

  (五)乡村振兴基础牢靠

  2020年底,忠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全县狠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卓有成效: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确保不出现返贫作为当前的第一任务、底线任务,建立“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发现并解决清零机制。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动态梳理三类监测对象916户2389人,通过购买防贫保、小额信贷等措施予以帮扶,已标注消除风险869户2253人;持续开展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等专项活动,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认真推进项目建设,全县储备衔接项目234个、总投资2.43亿元。挂牌成立县乡村振兴局,建立“五大振兴”工作专班;启动忠县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和忠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编制;出台忠县《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制订《忠县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试行)》;建立重点帮扶机制,确定1个市级重点帮扶乡、3个县级重点帮扶乡、11个县级重点帮扶村;调整优化29个乡村振兴县级帮扶集团,全县34名市管领导挂帅出征,轮换选派254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忠县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也还存在不少短板:乡村规划滞后,城市和乡村两个规划体系、两套规划管理制度在规划方面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整体上缺乏科学指引。产业發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尤其是全县农产品加工短板突显,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仅为0.8∶1。乡村人才队伍支撑乏力,因农村劳动力多为老年人,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带动乡村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短缺,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不多,农村空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成为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城镇化率不高,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37%,低于全国城镇化率63.89%的水平。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城乡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差异较大,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形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仍然突出,乡村环境风貌有待提升,人居环境区域间差距较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较突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县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还处于2.3∶1的较高位。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贷款难、贷款贵、资金脱农现象明显,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巩固拓展脱

  贫攻坚成果还有不少风险,如返贫的风险,原脱贫村等村产业基础薄弱,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新致贫和返贫压力大;巩固提升资金需求大,本级财力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还较薄弱等。

  二、准确定位,确立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思路

  全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总体定位,着力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城乡要素融合、城乡空间融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及制度体系将基本建立,实现美丽乡村全域覆盖,建成市级特色小镇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2个,成功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5万元/人;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70%以上村打造成为生态宜居村庄;农民收入得到新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1以内;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1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到2035年,全县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三、精准施策,探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现路径

  全縣认真调研,积极探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现路径,确立了10项重点工作。

  (一)以城乡统一规划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推进村规划全覆盖,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多规合一”。将城乡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纳入统一规划,将乡村特色风貌规划等纳入城市规划统一考量,重点推进城镇和乡村地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融合。重点打造“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工程。

  (二)以防止返贫为底线任务,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一是分类、有序、逐项调整优化现有帮扶政策。在今后几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标对表中央和市级政策举措,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落实好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等。二是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易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级分层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三是提升

  脱贫群众能力素质。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教育引导和技能培训,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着眼于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县域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切入点,在县域内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

  (四)以产业融合创新为纽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继续大力发展特色粮油、柑橘、笋竹、健康畜禽、生态水产、调味品、特色经济林、特色水果、中药材、茶叶等全县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山地特色高效产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筑牢城乡融合的产业基础。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其他产业互相渗透。加强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向乌杨工业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人口与产业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均衡转移。

  (五)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提升中心集镇整体发展能力

  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围绕打造山水宜居之城,按照“一江两岸三片区”城市骨架,将县城努力建设为有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诗意山水·忠义之州”特色中等城市。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推进以新生港为依托,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加快渝万高铁、成遂广忠黔城际铁路、达梁忠石高速公路等通道建设,打造多式联运物流基地、沿江滚装运输中心。推进农村要素向城镇集聚,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做大做强中心乡镇整体发展能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政策,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

  (六)建立县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有效解决管护问题

  探索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建设、一体管护。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通组道路和村内主干道硬化,建好乡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等“四好农村路”。加快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积极探索、全面实施“路长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人管、没钱管的问题。

  (七)构建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提升发展水平

  建立健全县域内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体系。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中心,提升村级就近便捷服务农民的能力,让农民在县域内就能享受到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服务。

  (八)建立“招才引智”机制,促进人才进村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县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利用农村独特优势,有效吸引人才。打好“乡情乡愁牌”,让农村更有人气。织牢织密乡情乡愁的纽带,创造机会,搭好平台,吸引乡贤、成功人士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返乡回乡建设家乡。打好“良好生态牌”,让农村更有生气。充分利用好农村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和人文特色,吸引更多的人到乡村开民宿、办客栈、搞农家乐,吸引更多城里人到农村休闲养生、体验康养。打好“营商环境牌”,让农村更有朝气。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农村营商环境,让到农村投资兴业更加便利,让农村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

  (九)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全面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动宅基地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存量土地,通过村庄整治、农村空闲零散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乡村振兴。建立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等。

  (十)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完善全县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突出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健全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形成、主产区利益补偿等政策。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地方专项债等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发挥财政支持撬动作用,建立信贷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增品扩面提标,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力度。

  作者:重庆市忠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责任编辑:马健

篇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的动力分内外两部分:外部动力包括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与公共服务融合;内部动力包括乡村吸引力与要素配置。外部动力主要靠政府投资推进融合,起间接影响作用,而内部动力直接关系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城乡融合的可行性,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现状进行探究,并提出有效措施以优化乡村振兴和促进城乡融合。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前言: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城乡融合发展”写入党章,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农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基于乡村振兴,城乡发展和融合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鉴于此,文章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面临的机遇及问题,研究提出新时期加快推进城乡融合的措施建议,对于指导加快城乡融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1.1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彻底解决乡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战略部署,是推进农业转型的关键导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打破传统农业模式局限,实现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此外,其还具备一定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振兴乡村文化。

  1.2城乡融合的可行性

  其一,我国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乡村发展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其二,经济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城市中的先进技术、资金、高水

  平劳动力等珍贵资源流动至农村。且由于生产资源向农村流动,农村劳动力数量以此增加,能够有效填补城市低技术领域劳动力缺口,如此循环往复,实现了城乡劳动资料的融合[1]。其三,户籍制度逐步放开,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间流动更加快速,行为习惯、成长环境等逐步趋同,消费观念等各方面更加一致,这同样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解决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难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1.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现状

  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城乡差异问题逐渐凸显。因此,现阶段社会工作的重点就是缩小两者间的差距,通过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等策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不但要注重城市发展,还要关注乡村发展,乡村和城市处于平等地位,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从空间布局角度而言,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持续对乡村和城市的布局进行优化,进而加快乡村和城市间人才、经济等要素的流动,深化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发展和振兴。基于要素供应,城乡融合发展可提供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和制度保障,保证要素供应具有持续性。

  2、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城乡融合发展措施

  2.1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城市居民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要,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与城市对接。其一,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绿色优质农产品进行认证,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村镇街道直接与城市社区农产品产销结对子的销售模式[2]。其二,着力开展“立体”品牌建设。注重因地制宜、挖掘特色、绿色生产、政府背书,让优质农产品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创业创新精神、政府科学管理的“代言人”。其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美丽乡村与大美城市共建。

  2.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通过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乡村教师到城市学校任教等方式,重点推进区级层面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双向交流。或利用网校、名师课堂等方式,让乡村教师和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二是推进城乡医疗卫生均衡[3]。大力提升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全面提升,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医共体,让农村居民能就近享受优质的门诊、方便快捷享受到城市医疗资源提供的大病诊治服务,在医保报销方面能同时享受农村医保的优惠政策等。三是城乡社保均衡。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和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住房问题纳入城乡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范围等。

  2.3促进要素交流,实现双向流动

  在互联网时代下,为了快速推进乡村振兴下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理应走城市支援乡村、乡村反哺城市的战略,不断优化乡村建设、城乡融合要素配置条件等。可以说,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基于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以双向流动作为媒介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相互作用,而要素配置差异化和单向流动是导致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缘由[4]。因此,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真正有效地实现和逐步促进要素配置在城乡融合发展期间的双向流动。同时要想创造均衡的城乡融合发展要素环境,还需要平等对待城乡的地位,并在要素配置中真正实现均衡,确保城乡要素配置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彼此促进。只有实现要素资源的城乡双向流动和差异化要素补足,才能切实调节城乡要素配置失衡现象这一状,促使乡村地区发展迈向全新阶段。此外,在要素配置时要适当给予乡村地区特殊照顾。

  结语:

  乡村振兴不仅仅只是发展乡村,更是利用融合机制来实现乡村和城市的共同进步,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落实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但城乡融合发展并不简单,需要从多个角度协同共进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戴维,张格格,陶媛婷.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22(02):165-168.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2.02.165.

  [2]殷锐.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29(04):51-55.

  [3]姚博,彭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推进南京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0):17-21.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20.003.

  [4]赵成凤.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24):11-12.

  作者简介:林涵,(1989-),男,汉,本科,设计师,工程师。

篇五: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原创材料仅供学习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按照省农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调研的有关要求由委副主任带队委园艺特产处处长参加的调研组于11月6日11月8日赴县县市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调研组织召开了三次座谈会深入乡村加工企业家庭农场等11个点实地参观考察

  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农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调研的有关要求,由委副主任××带队、委园艺特产处处长××参加的调研组,于11月6日—11月8日赴××县、××县、××市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调研,组织召开了三次座谈会,深入乡村、加工企业、家庭农场等11个点实地参观考察。总的看,各地都在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对涉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内容也有了一些认识和看法,结合业务部门职责和产业生产经营特点,谈了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市及××市都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工作措施着实,工作重点突出,工作成效明显。

  (一)科学谋篇布局,统筹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各地在产业发展上思路明确,既有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在各产业发展上也有一些具体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市提出了“五六七”发展战略。××县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工作重点敲在发展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上。××县按照“一个统领、两条主线、一个保障”的工作思路,以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大县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市提出建设“一心、一园、两带、五区”的发展思路。

  (二)依托资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各地都能根据本地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情况,确立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模式。××市在稳定玉米、大豆农产品种植的前提下,着力建设七大产业基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畜牧业发展较快,农产品加工业优势明显,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经营初见成效。××市依托域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的优势,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人参产业实现产值205亿元,同比增长20%;特产总产值预计实现200亿元,同比增长7%。××县紧紧围绕打造长白山道地药材产业大县,重点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中心,加快推进三产融合、生态循环、水源地保护、休闲旅游四大特色农业示范区,成功孵化出六大典型绿色发展模式,现已被

  评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县着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化、市场化经济格局。目前,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0个,其中特色产业专业村屯22个。

  (三)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近些年来,各地都十分重视农村改革,积极挖掘结构调整、畜牧养殖、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增收潜力,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确权颁证、农业保险、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尝试通过改革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巩固农村改革成果。××县已完成所有村的外业测量,经确权公示后,年底前可完成证书发放的准备工作,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地贷”、“吉牧贷”、“棚膜贷”“政银担”业务等已经启动。××市在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多条腿走路,多方发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通过调结构促增收。2017年××县调减籽粒玉米4万亩,完成粮改饲1万亩,调减后主要种植中药材、鲜食玉米、杂粮杂豆、大榛子、蔬菜等作物。二是通过劳务经济促增收。2017年××市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次,占农村劳力总数的47%,劳务收入60亿元,平

  均每个劳力2.5万元。三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促增收。××县依托5家鲜食玉米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单的形式发展鲜食玉米基地6万亩。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设施农业项目26个,带动2600余户农民就业。四是通过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促增收。各地都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好各类农业扶持项目引导产业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市新发展家庭农场57个,总数达到200个,新发展农民合作社200个,总数达到2000个,新增土地流转12万亩,总面积达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县、××县大力发展全域乡村旅游,丰富旅游产品,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强化配套服务,发展农家乐、农村田园综合体、旅游饭店、文化体验、滑雪度假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调研组在听取工作汇报的同时,重点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的来说,农村农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从大的方面梳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农业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60、70年代的水平,三北防护林建设进程缓慢,乡村道路虽然发展较快,运行到目前大多数开始进入修缮期。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各地都有部分村屯农民没有吃上自来水,相当一部分村屯没有硬化路面。据××市反映,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问题比较普遍,技术装备水平低,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功能性配套不完善。

  (二)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一是有些政策需要完善。如国土和林业部门职责分工不同,在农业用地划定上存在争议。××县金川镇的部分平整土地林业部门划为林业用地,相当一部分山坡地国土部门划为农用地,而且,平整的林地和山坡的农用地不能相互调换。二是政策的综合效益不高。各地普遍反映农村的各类优惠政策很多,但相对分散,缺乏统筹使用一盘棋的工作机制,资金使用效果不佳。三是政策扶持的方向需要进一步调整。现有的扶持政策大多是计划经济保××来的,适应市

  场经济的政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如园艺特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很少,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食用菌、小类经济作物等,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农药使用登记目录。四是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据基层反映,农业项目小、散、多、杂,近些年来成为检查的重点,一个农业项目往往要接受5—6个部门检查审计评估等,使基层应接不暇。五是政策扶持的引导力度有待提高。如,玉米秸秆“五化”政策覆盖面有限,禁止焚烧的堵与让农民不烧秸秆的疏不相适应。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不到农用电价。相当一部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机械(如玉米扒皮机、冷藏车等)没有纳入补贴范围。设施农业建设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建设初期还要向国土部门交纳数额很大的保证金,等等。六是扶持政策与农村实际不完全相符。有些政策规定的太细、太死。如按规定15万元以上的农村项目需要招投标,增加费用,增加程序,效果又不好。有些就地取材的项目需要开正式发票,增加税金,增加不必要支出等等。

  (三)农业发展的内部支撑因素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农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农民思想认识滞后,不敢调、不会调、从

  而导致不能调,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进程,相当一部分坡耕地仍然种大苞米,产业结构不优、区域集中度低、地方特色不明显、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较为普遍。三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经营碎片化和小农户分散经营,严重制约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四是缺少自主优良品种。玉米、水稻有一些国内自主品种外,蔬菜、特产、中草药、经济作物等其它农作物很少有自主品种,农民种子的来源基本上是依靠企业宣传和推广。一些地方的园艺特产品还处在谁种植谁试验的阶段,也没有达到适区适种的要求。产品商品性状不优、品质效益不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突出。五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分散经营的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众。六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七是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发展产业的模式没有太大改观,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仍然存在。八是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一家一户经营与大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服务跟不上。

  (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问题仍然没有缓解。据××禾韵蓝莓龙头企业介绍,高峰时雇佣当地农民上千人采摘蓝莓,男女劳动力平均年龄52岁。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年老体弱或多病者,素质偏低,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市统计,全市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超过55周岁。据××县、××县介绍,农村户口考入大学又返回农村就业的不足10%,即使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结婚后基本选择外出打工或在城镇居住。

  (五)农村环境整治的压力仍然很大。农村垃圾服务设施仍不完善,垃圾处理办法陈旧老套,村民环卫意识不强,环境整治资金缺乏,造成部分村屯环境仍存在“脏、乱、差”现象。据××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反映,农村面源污染占全部污染的56%,已经超过城市,地下水超采、污水随意排放、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农药薄膜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非常突出。

  (六)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字方针与原有新农村建设的提法有一些新变化,要求今后工作着力点也应有所调整。如:与治理有效相对应的乡村民主议事制度应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在议事程序、范围、参

  加人数等方面都要有新的制度安排。总的讲,乡风文明建设任务还很重。一是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无所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不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没能带领农民群众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二是由于农村文化硬件设施薄弱,基层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够、投入精力不多,以及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高,农民思想观念不新、意识水平较低,农村文体活动不多、精神生活贫乏,少数农民农闲季节沉迷于宗教信仰、玩麻将、赌博等。三是农村封建迷信、腐朽思想、陈规陋习等不良现象仍然存在,红、白喜事讲排场,大操大办,对老人重葬轻养。据××反映,部分地方农村随礼占农民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

  三、对策及建议

  下一步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主要矛盾,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以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指导,振兴农业产业,促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促城乡和谐,带动绿色发展,促乡村美丽。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水电路林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投入增长机制。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加强农村医疗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如基层普遍反映,给玉米生产者补贴与调减籽粒玉米生产面积相矛盾,财政补贴应重点向结构调整的产业倾斜。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传统村落,使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荣,确保城乡居民能够均衡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搞好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突出城镇带动战略。着眼于优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从产业、居住、文化、教育、保障、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考虑乡村发展,以产业集聚区、城镇新型农村、新型社区为支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带动县城、县城辐射乡村的城乡融合体。推进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走农村人口异地与就近就地城镇化并存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吸纳能力。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城乡发展“一盘棋”思想。与国民经济增数相适应,建立“三农”投入增长机制,财

  政新增资金更多地投入农业农村。对于经营主体无力经营或利益不大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领域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按步骤建设。把项目资金的整合权更多的下放给县市。三是统筹乡村产业布局,确立适合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优先及重点产业。建立科学的产业发展保护体系,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在政策项目扶持上要有所偏重。按照当地资源禀赋的要求,遏制小而散、小而全的产业,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的作法。

  (三)尊重市场规律,明确政府职责。全方位、大尺度地改革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在放管服上下功夫,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政府职责,,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一是科学制定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体系。包括调整和完善原有的政策,如基层普遍反映,给玉米生产者补贴与调减籽粒玉米生产面积相矛盾,财政补贴应重点向结构调整的产业倾斜。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十九大精神相适应的新政策等,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惩治什么都要十分明确,通过政策这个指挥棒,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问题。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重点是在项目审批、权利下放、土地流转、农业保险、融资担保、用地用水用电、减轻企业负担、绿色通道等方

  面,规范部门职责,防止不作为。同时,更要防止添乱添堵的乱作为。三是加大重点产业的组织保障。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工作队伍、技术队伍,健全网络,配齐人员,保障经费。四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由政府立项、大专院校承担,研发适合本区域种植的作物品种,进行实验示范,成功后逐步推广。有条件的地方应恢复以往基层技术推广事业单位在实验田进行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的示范功能。五是提供信息服务。依靠行政资源及时将产业发展规模、新品种、新技术、农资供应、企业信用评级、产购销等信息宣传到千家万户,由生产经营者自行决策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

  (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吸引人才向乡村转移。人是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首要因素,只有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智慧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人才振兴战略实施中,要设立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采取三项措施同时推进。一是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安排报酬,建立适应农村各类产业发展的专家人才库,鼓励人才下基层,面对面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三是充分挖掘、培养农村现有人才。这是相对

  快捷的方式。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退休的机关干部等回乡发展产业,尤其是要注重村组干部的培养,树立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对农民有感情的典型人物

篇六: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内容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屮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一、完善功能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做优主城区文化旅游核心,打造青城山旅游服务屮心,做强大青城沿山旅游发展区,做精田园生态发展区,布局三大产业园区,二、聚焦五大工程,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程,三、深化两项改革,释放乡村振兴潜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成都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强调,坚定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当前,都江堰市正全面落实成都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战略势能和策略动能,聚焦五项重点工程,深化两项重点改革,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屮心的窗口展示基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部署在都江堰市开花结果。

  一、完善功能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做优主城区文化旅游核心。都江堰市坚持以功能建设为根本依托和核心支撑,规划面积约46平方公里,打造以文化娱乐、商贸服务为主的旅游城市核心。

  打造青城山旅游服务屮心。立足全域旅游视角规划城乡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以康体养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打造以高端酒店集群为主的旅游服务屮心。

  做强大青城沿山旅游发展区。打造三大功能板块,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高山河谷旅游度假板块,主要发展高山滑雪、山地极限运动、漂流探险、河谷观光、温泉度假等产业;浅丘运动养生度假板块,主要发展运动养生、彩叶林观光、猶猴桃庄园度假、禅修静养等产业;大青城康体养生旅游度假板块,主要发展康体养生、会议度假等产业。

  做精田园生态发展区。依托都江堰精华灌区,保护川西田园生态本底,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做精自流灌溉田园、水润天府文创、现代水利功能拓展、道源养生农旅示范四大产业功能。

  布局三大产业园区。打造以休闲娱乐、文化创意、水上运动、生活服务等产业为主的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以休闲旅游、医疗康养、高端会议会展等产业为主的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以特色医疗食品、旅游装备制造等绿色科技产业为主的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

  二、聚焦五大工程,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

  工程。都江堰市立足“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资源禀赋,坚定落实成都市委“以大生态观将城乡作为有机生命体,构建山水田林城生命共同体”的规划理念,重点培育青城山镇、聚源镇、大观镇和蒲阳镇4个特色小镇。青城山镇主要依托都江堰一青城山风景名胜区,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高端会展业;大观镇主要依托都江堰一青城山风景名胜区和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康体养生、创意产业;聚源镇主要依托都市现代农业、通用航空机场,重点发展通用航空旅游、教育科研;蒲阳镇主要依托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绿色工业,提供产城一体的服务配套。

  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都江堰市川西林盘资源丰富,现有林盘586个,川西民居、古寺庙、古遗迹80余处。蒲阳镇汪家院子、安龙镇李家院子等8个林盘院落整治进展迅速;柳街镇黄家大院发展特色餐饮、高端民宿、小型博物馆和席草编艺工坊,着力打造川西林盘原乡生活体验区;石羊镇朱家湾林盘以川茸和禅道文化为本底,着力打造养生文化特色林盘;聚源镇探索“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模式,创新实践川西林盘修复利用。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大力推行“厕所革命”,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改扩建公厕80座。未来3年,都江堰市将新建(改建)公厕60个以上,完成366个散居院落环境整治全覆盖。全面开展“三治一增”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山长制”,全力推进“百镇千村”建设行动,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景”优美田园景观。

  实施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柳街镇屮国田园诗歌节,石羊镇花蕊故里彩林节,屮兴镇采茶节、安龙盆景艺术节和海棠花节,彰显了独特文化魅力。部分乡镇社区书屋与农家乐、民宿、酒店进行整合,打造乡村文化休闲空间,农村的书香味、文化范越来越浓。

  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程。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小办公、大服务”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着力打造“互联网+”便民服务示范点和社区综合体,让“智惠社区”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以“六讲”活动、“古堰讲坛”“道德讲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狠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院落(小区)、特色街区、商务楼宇等小单元治理模式,全面推进社区综治屮心、“雪亮工程”建设,形成体系完善的“大联动、微治理”配套机制。

  三、深化两项改革,释放乡村振兴潜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发展獗猴桃、屮药材产业,集中连片发展茶叶、川茸、食用菌、笋用竹、冷水鱼等特色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深化“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成都江堰市农产品流通一体化综合增效平台,实现农副产品全程溯源。规范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组建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构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模式,推广“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和“公司化托管、专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扎实推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在全省具有典型意义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农旅融合引领区、农村改革

篇七: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开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开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沉着建设.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坚决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开展.当前,都江堰市正全面落实成都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战略势能和策略动能,聚焦五项重点工程,深化两项重点改革,探索城市绿色开展新模式,全力打造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央的窗口展示基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部署在都江堰市开花结果.一、完善功能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开展做优主城区文化旅游核心.都江堰市坚持以功能建设为根本依托和核心支撑,规划面积约46平方公里,打造以文化娱乐、商贸效劳为主的旅游城市核心.打造青城山旅游效劳中央.立足全域旅游视角规划城乡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以康体养生、公共效劳和根底设施配套为重点,打造以高端酒店集群为主的旅游效劳中央.做强大青城沿山旅游开展区.打造三大功能板块,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高山河谷旅游度假板块,主要开展高山滑雪、山地极限运动、漂流探险、河谷观光、温泉度假等产业;浅丘运动养生度假板块,主要开展运动养生、彩叶林观光、跺猴桃庄园度假、禅修静养等产业;大青城康体养生旅游度假板块,主要开展康体养生、会议度假等产业.做精田园生态开展区.依托都江堰精华灌区,保护川西田园生态本底,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工程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做精自流灌溉田园、水润天府文创、现代水利功能拓展、道源养生农旅示范四大产业功能.布局三大产业园区.打造以休闲娱乐、文化创意、水上运动、生活效劳等产业为主的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以休闲旅游、医疗康养、高端会议会展等产业为主的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以特色医疗食品、旅游装备制造等绿色科技产业为主的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二、聚焦五大工程,夯实乡村振兴根底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都江堰市立足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资源禀赋,坚决落实成都市委以大生态观将城乡作为有机生命体,构建山水田林城生命共同体〞的规划理念,重点培育青城山镇、聚源镇、大观镇和蒲阳镇4个特色小镇.青城山镇主要依托都江堰一青城山风景名胜区,重点开展旅游效劳业、高端会展业;大观镇主要依托都江堰一青城山风景名胜区和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重点开展康体养生、创意产业;聚源镇主要依托都市现代农业、通用航空机场,重点开展通用航空旅游、教育科研;蒲阳镇主要依托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重点开展绿色工业,提供产城一体的效劳配套.实施JI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都江堰市JI西林盘资源丰富,现有林盘586个,川西民居、古寺庙、古遗迹80余处.蒲阳镇汪家院子、安龙镇李家院子等8个林盘院落整治进展迅速;柳街镇黄家大院开展特色餐饮、高端民宿、小型博物馆和席草编艺工坊,着力打造川西林盘原乡生活体验区;石羊镇朱家湾林盘以JI苜和禅道文化为本底,着力打造养生文化特色林盘;聚源镇探索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模式,创新实践川西林盘修复利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大力推行厕所革命〞,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改扩建公厕80座.未来3年,都江堰市将新建〔改建〕公厕60个以上,完成366个散居院

  落环境整治全覆盖.全面开展土治一增〞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山长制〞,全力推进百镇千村〞建设行动,打造〜镇一品、一村一景〞优美田园景观.

  实施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柳街镇中国田园诗歌节,石羊镇花蕊故里彩林节,中兴镇采茶节、安龙盆景艺术节和海棠花节,彰显了独特文化魅力.局部乡镇社区书屋与农家乐、民宿、酒店进行整合,打造乡村文化休闲空间,农村的书香味、文化范越来越浓.

  实施城乡社区开展治理工程.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小办公、大效劳〞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着力打造互联网+〞便民效劳示范点和社区综合体,让智惠社区〞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效劳.以六讲〞活动、古堰讲坛“道德讲堂〞、全国文明城市创立为抓手,狠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院落〔小区〕、特色街区、商务楼宇等小单元治理模式,全面推进社区综治中央、雪亮工程〞建设,形成体系完善的大联动、微治理〞配套机制.

  三、深化两项改革,释放乡村振兴潜力深化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开展殊猴桃、中药材产业,集中连片开展茶叶、川苜、食用菌、笋用竹、冷水鱼等特色产业,积极创立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深化互联网+〞现代农业开展模式,建成都江堰市农产品流通一体化综合增效平台,实现农副产品全程溯源.标准开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组建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构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模式,推广生产全托管、效劳大包干〞和公司化托管、专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扎实推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在全省具有典型意义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农旅融合引领区、农村改革先行区和多彩乡韵展示区.

  大力推进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稳固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成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着力在天府源田园综合体内探索形成经验成果.探索政银保〞联动合作,试点开展涉农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助力市场主体融资.创新农业险种,试点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险种,提升农业抗风险水平.加大财政资金向科技创新、品牌营销、创业孵化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投入,使财政支农投入以股份、担保、贴息等方式植入农村开展重点区域,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深化农村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提升社区效劳产业开展和社会治理的水平,加快实现城乡治理水平现代化.

篇八: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试验区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报告范文发言材料]试验区

  城乡融合试验区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报告发言材料根据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各地专项实施方案调研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就我局开展国家城乡融合试点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下一步重点以及需要实施的重大项目作如下发言:一、工作思路。为全力做好国家城乡融合试点工作,结合实际,我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

  构建“某+某”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体系,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脱贫攻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域推广农村宅改试点等专项行动,落实全域一体理念,强化机制引导、产业支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机制,努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二、开展情况。(一)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情况。某.工作现状: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和“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完成“三年扫一遍”目标。围绕“七改三网”项目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某年投资某万元建设的某文化旅游已初具规模,接待游客某万人次;按照某公路沿线打造的思路,依托某文化,重点打造某村新农村示范点,为我区发展休闲游、文化观光和红色传承游提供一个良好的基地。

  某年我区重点打造的某村紧靠某山大道上,依托某山大旅游,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为主体,投资某万元,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周末旅游休闲示范点。建立了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五定包干”机制,采取第三方承包运营及村清

  扫分类、镇收集、区转运、市处理模式,并在某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某座农村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里屋孔家创造性建设七格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出经济、可行、简易的处理模式。

  通过将新农村建设与宅改工作挂钩,创造性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力提升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水平。深入实施集镇建管三年行动,加快补齐示范镇发展短板,打造卫生整洁、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镇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镇域发展水平。

  某.面临问题:因部分干部和老百姓还未转变,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参与度不高,建设进度慢。村镇建设和小集镇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资金严重不足。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推进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不理想。

  某.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在“三年扫一遍”的基础上,强化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点建设力度,描绘美好新画卷。二是坚持专业的事专业人来做。针对唯一乡镇--镇进行全域规划设计,切实提升村镇和小集镇整体建设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情况。某.开展情况: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创建农业品牌。依托城郊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蔬菜、水果、绿色水产品,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发展,新增蔬菜种植面积某亩,加快发展葡萄、草莓、红心猕猴桃、莲藕、油菜、雷竹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某亩,发展黑豚鼠、孔雀某只、肉牛某头等养殖产业,大力发展新某国道花卉苗木产业带某亩。新增三品一标企业某家、产品某个。

  二是创建乡村创新创业协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创建乡村创新创业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某人。某年争取省财政资金某.某万元,培训农民某人。

  三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全区有省、市级龙头企业某家,年增加值某亿元,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力军。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某家,今年新增太空莲种植、雷竹种植、肉鸽养殖等产业某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成立某家稻虾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种养面积某余亩、稻蛙种养面积某余亩。

  某.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化发展层次低。我区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农业+初步机械化的手段,机械化基础薄弱,成规模、经营良好,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企业较少,特色农业和“一村一品”大多数达不到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要求,技术含量不高,有特色没规模,缺乏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发展受到限制。二是农业产业地域存在局限。由于我区农业范围小,形成规模的产业化、现代化农业项目缺乏。今年来,我区持续规划用地,加大城市化建设,可用耕地进一步减少,农业产业发展用地受到极大的制约,成规模的土地流转难以进行。

  某.对应策略和措施:一是做好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如东川综合种养殖项目、桥东果蔬乐园基地、上桂三红蜜柚种植项目、咀上羽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肉鸽养殖扩建项目、岱宝山万头种猪养殖场、里屋孔家某亩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和畜禽定点屠宰厂建设项目。二是在镇建立产业示范园,依托示范园的带动效应,将区域其他闲置园区比如官山园艺场,通过开发、流转和转租等方式利用起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加大招商投资力度。下一步将外出到广州、贵州等地积极招商引资。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情况,某.工作情况:目前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全面完成。一是全面完成全区某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和清产核资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获某分被评为优秀等级,在全省排名靠前。二是下发了《关于开

  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规则和业务流程,积极推进登记赋码工作。三是完成某个乡镇、某个村委会、某个村小组成员确认工作,确认农户总数某户、成员确认总数某,某人、资产量化完成了某.某万元。

  某.工作难点:一是有的村委会经济较薄弱,没有改制的内容,大部分村集体收入逐步减少,各种公益性和福利性支出还要维持,造成有的村入不敷出,村委会正常运转公益事业还必须支出,造成村集体家底越来越薄,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现象。二是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到每家每户的利益,势必触碰群众敏感神经,可能引起矛盾纠纷导致群众上访,因村集体资产权属不清,怕改革查出问题而不敢改,所以对这项工作不重视。三是镇(办)农经系统不够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农业农村改革工作队伍。但目前,我区乡镇农业农村改革系统机构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体制还没有理顺,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有的镇(办)只有某名农经人员,村级没有专职农经人员,大部分乡镇的农经人员身兼多职,既要从事农业农村改革工作,又要承担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有的还要从事乡村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农业产业化等多项工作。四是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是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等改革的基础,但由于农村人员流动性较大、外来人员较为复杂,界定难度较大。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试点和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受益分配、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试点的一些具体政策不够明确。

  某.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农村改革体系建设。充实镇(办)农业农村改革机构的人员配备、装备水平,保障经费预算,构建完善的农业农村改革工作管理体系,建立一支懂业务,知政策,能干事会干事的基层队伍。二是尽快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赋于农村集体

  组织的法人地位,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职能定位和管理办法,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法律支持。同时建议在成员资格界定、股权设置、股权流转、有偿退出、继承、抵押担保等问题上作出明确政策界线、统一政策、统一口径,便于操作,规避风险,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三是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出发,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有偿退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等各项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产权明晰化、农村要素化、农业支持高效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组织化程度,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四)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情况。某.产业扶贫发展现状: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抓手、以发展贫困户自主产业为基础,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今年共拨付扶贫资金某万元发展某个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某户,实现就业近某户。同时帮助某户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殖产业,扩大家禽养殖规模某只,稻虾养殖某余亩,牛养殖规模某余头,菌菇种植某个菌菇棒。大力推动贫困户自主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同时扩大我区农业规模帮助贫困户户均年增收某元以上。

  某.面临的问题:一是地域限制,用于产业项目扶贫资金有限;二是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带动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支撑,组织化程度较低,竞争力和示范作用不强,难以发展壮大。

  某.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和建议:一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结合第二、第三产业为支柱,发展农业、休闲“一条龙”产业链。如以上桂蔬菜基地

  为基础,同时并举采摘、游玩、饮食等方面,依托我区近郊地理特色,周末人流多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观光产业,带动乡村就业,增加收入。三是加大招商投资力度。以成规模、有产业链的成熟企业来帮助我区产业的有效发展,以成熟的模式、现成有效的经营模式拓宽产业发展的渠道。将特色农产品如彩色大米、红心猕猴桃、红心火龙果等高端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的支柱,以质量来取代数量。

篇九: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的逻辑、特征及实

  现路径

  作者:王录伟黄华刘会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1年第11期

  摘要: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就城乡融合的逻辑而言,乡村产业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契合点。从这一契合点出发,城乡融合存在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融合基础不够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若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其实现路径大致可分为:实施产业融合,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四步走”驱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加强城乡融合基础,合理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乡文化融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四川工商学院立项资助课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KCSZSFJXT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时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原则。”这就说明,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一环,城乡融合能够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差距。城乡融合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一特殊背景下,理清城乡融合的逻辑、特征、问题等,有助于发现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融合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的优先性,使其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这就需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并完善城乡融合的发展和管理机制。可见,城乡融合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通过均衡城乡之间的发展、综合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等途径,推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可见,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不再是单向促进、单向带动的关系,转变为了双向促进、双向互补的融合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融合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不再把城乡割裂实行区分管理,而是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实行一体化、共生共发展的管理。其中,二元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发展、基础性设施建设与配套、生态和居住环境、公共性服务的辐射与配套等,这些都是通过较长时间积累所形成的。因此,

  打破二元结构必须保障城乡之间的公共性服务均等化,重点提高乡村生态和居住环境的质量,多方面促进人才和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的流动,实现“工农—城乡—居民”的全面城乡融合。

  (二)城乡融合的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以五维指标进行评价考核,这五维指标体系与乡村产业息息相关,乡村产业振兴能够实现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的目标也正是实现乡村产业的振兴,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关系。而乡村产业恰好也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契合点,这是因为城乡融合需打破固有的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才能实现,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凸显了乡村在“经济、乡风、生态、文化、智力”等方面发展的不充分性,使得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实现城乡融合就要解决好乡村产业的问题。要突破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实施科学化现代管理,对城乡融合的实施予以保障,以达到持续优化的目的。同时,需要资本、企业家才能等资源的配套和支持。一系列的作用与反作用,就构成了城乡融合实现的逻辑。具体如图1所示。

  (一)资金流动关系得到改善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显示,农村的资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断流向城市的,这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比较重要的贡献。农村和农民主要生产农产品,城市主要生产工业品,但工业品价格超过了其价值,农产品价格却低于其价值。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农村的资金通过“价格形式”转移到了城市,仅在1991年至1997年这7年时间里,通过这一形式农村的资金向城市流入了12000多亿元。此外,城市还通过向农村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方式获得资金的净流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融合将进一步改善城乡之间的资金流动关系,使其逐渐缩小直至平衡。“十四五”规划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加大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体系,从而改善城乡之间金融方式带来的资金流入差。“十四五”规划还强调,应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与价值的差距变得更加合理,以减少“价格形式”对城乡资金流动的影响。

  (二)把握城乡融合一定的创新性

  城乡融合不是单纯地将城乡看着一个整体进行简约式的管理,而是要深刻理解城乡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以体制兼顾城乡居民的权益。保障城乡居民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够享受到同地方、同条件、同水平的基本性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实现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为回乡工作、创业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推动农村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二是创新制度以促进改革。城乡融合需要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农村和基层改革,要予以支持和鼓励,既要保障农村的基本经营需要,又要结合实际情况改革农村的土地制度、集体产

  权制度和农垦制度等。三是以运行机制落实融合。在体制和制度的保障下,以机制为驱动,使得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城乡融合奠定基础。

  (三)城乡之间人口基本实现自由流动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来看,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与常住人口占比为17.9%)增加到了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束时的9亿多人(与常住人口占比63.89%)。可见,农村人口正越来越多地流向城市,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城乡融合的提出和发展,使得人口回流或流向乡村成为可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多地开展返乡创业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使得返乡创业、就业等成为可能,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业空间和就业平台,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四)城乡融合的“一统二互补三长期”城乡融合的特征还具有“一统二互补三长期”。“一统”,统一发展城乡,建立空间整体。城乡融合要解决不平衡问题,就要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以城市优势带动农村发展,发现农村短板并予以弥补,提高农村产业建设,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智能化。“二互补”,资源互补,互促互惠。城市和农村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资源,城市以工业为主,发展迅速,应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促进农业、资金适当流向农村产业、技术支持农业、管理服务农村和农业;农村以农业为主,土地资源丰富,生态和居住环境优于城市,应充分识别并利用

  好其自身特有的资源,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三长期”,融合发展是长期、渐进、持久战。虽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的实施给城乡融合带来了机遇,但农村目前还有大约6亿的人口,加上各地区、区域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城乡融合进程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求实创新,夯实基础,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

  (一)二元结构未破除,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产业、基础设施、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比较直接地反映在经济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居民可真正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它直接关系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越高意味着人民越幸福。如表1所示,2015-2020年,城镇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均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超过数额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15年的超出19773元/人增加到2020年的超出26703元/人。虽然在超出倍数上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并不大,从2015年的2.73倍到2020年的2.56倍,仅仅只下降了0.17,然而基数却在持续增大,说明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比较大。(二)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以单向为主,不利于城乡融合

  既然是城乡融合,就是实行一体化和整体性管理,正常的资源流动关系应该是合理的双向流动,即城乡之间的资源能够自由地在两者间进行流动。可以说,资源的双向流动是城乡融合的动力,也是成功的关键点之一。但由于较长时期的“以城市带领乡村”“优先发展工业”等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等对城市的偏向,这也是要素资源一般呈现出单向流动到城市的原因,不利于城乡融合。

  由于城市相比于乡村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和技术化水平高,这往往提高了盈利的可能性和空间。正是由于这一要素的驱使,劳动力、资金、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资源会更倾向于流到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好、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产业发展好,从而农村人更愿意到城

  市工作、到城市就医、让孩子到城市读书,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发展,刺激了城市土地和房价的上涨,使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拉大。虽然“户籍改革”“城市就业制改革”等让这一现象得到部分改善,但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农村与城市相比依然差别较大,如农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师资赶不上城市,新农合医疗和城市医保相比也存在差距,这些都是导致要素资源单向流动的重要原因。农村若想快速发展,就需要资金、需要人才、需要产业的支撑,只有这些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起来了,各类要素才会慢慢地由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正常的自由流动,推动城乡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乡融合的基础有待加强,配套条件不足

  城乡融合是需要基础的,基础牢靠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城乡融合,城乡融合的基础一般包括但不限于基础性设施、公共性服务、人才机制等。具体来讲: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差距。农村的基础设施一般可分为“农业的生产、农业的生活、生态环境、农村的社会发展”四个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则分为“工程性、社会性”两个层面,虽然从数量上看似乎农村高于城市,但较长时期地以城市为辐射中心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远远高于农村,尤其是城市的公路在质量、宽度、维护等方面都存在着优势。二是公共性服务方面。公共性服务通常可理解为“科—教—文—卫—体”等公共事业,为军民提供各类保障,城市由于其优先发展性、工业性,使得其在这几个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以至于不少医疗人员、教育人员不愿意主动到条件差、福利低、配套条件不足的农村发展。如果公共性服务跟不上,理念就很难得到转变,城乡融合的道路就会遇到阻碍。三是人才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动呈单向特征。人才机制的建立需要以基础性设施和公共性服务等为前提,城市经济增长快、工业化生产、配套条件好,使得劳动力及企业家才能会更倾向于流向城市。虽然“三支一扶”等制度会引导人才一定程度上流向农村,但这些远远不够,尤其是“懂农民、懂技术、懂农业”的人才和企业家相对匮乏,势必会影响农村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城乡融合的进程。

  (四)现阶段文化、产业的融合不足以支撑城乡融合

  文化和产业是影响城乡融合的两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产业因素十分关键。文化融合方面,农村居民文化融合的意识不够高,以至于参与程度低,城乡文化融合效果不理想;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更倾向于看重经济而忽视文化,这就导致制度跟不上,达不到理想的文化融合效果。产业融合方面,就现阶段而言,仍然呈现出“二元化结构”,城市主要生产工业品,农村主要生产农产品。農产品在生产端其价格往往是低于它的价值,致使收益低;农产品经过流通转移之后,反而可能变成流通品或工业品,这个时候它的价格通常又是高于其价值的,使得流通环节的收益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并不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化收益,反而使收益发生了转移,导致不足以支撑城乡融合的发展。

  (四)城乡融合的“一统二互补三长期”

  城乡融合的特征还具有“一统二互补三长期”。“一统”,统一发展城乡,建立空间整体。城乡融合要解决不平衡问题,就要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以城市优势带动农村发展,发现农村短板并予以弥补,提高农村产业建设,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智能化。“二互补”,资源互补,互促互惠。城市和农村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资源,城市以工业为主,发展迅速,应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促进农业、资金适当流向农村产业、技术支持农业、管理服务农村和农业;农村以农业为主,土地资源丰富,生态和居住环境优于城市,应充分识别并利用好其自身特有的资源,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三长期”,融合发展是长期、渐进、持久战。虽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的实施给城乡融合带来了机遇,但农村目前还有大约6亿的人口,加上各地区、区域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城乡融合进程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求实创新,夯实基础,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

  (一)二元结构未破除,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产业、基础设施、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比较直接地反映在经济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居民可真正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它直接关系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越高意味着人民越幸福。如表1所示,2015-2020年,城镇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均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超过数额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15年的超出19773元/人增加到2020年的超出26703元/人。虽然在超出倍数上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并不大,从2015年的2.73倍到2020年的2.56倍,仅仅只下降了0.17,然而基数却在持续增大,说明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比较大。(二)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以单向为主,不利于城乡融合

  既然是城乡融合,就是实行一体化和整体性管理,正常的资源流动关系应该是合理的双向流动,即城乡之间的资源能够自由地在两者间进行流动。可以说,资源的双向流动是城乡融合

  的动力,也是成功的关键点之一。但由于较长时期的“以城市带领乡村”“优先发展工业”等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等对城市的偏向,这也是要素资源一般呈现出单向流动到城市的原因,不利于城乡融合。

  由于城市相比于乡村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和技术化水平高,这往往提高了盈利的可能性和空间。正是由于这一要素的驱使,劳动力、资金、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资源会更倾向于流到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好、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产业发展好,从而农村人更愿意到城市工作、到城市就医、让孩子到城市读书,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发展,刺激了城市土地和房价的上涨,使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拉大。虽然“户籍改革”“城市就业制改革”等让这一现象得到部分改善,但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农村与城市相比依然差别较大,如农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师资赶不上城市,新农合医疗和城市医保相比也存在差距,这些都是导致要素资源单向流动的重要原因。农村若想快速发展,就需要资金、需要人才、需要产业的支撑,只有这些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起来了,各类要素才会慢慢地由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正常的自由流动,推动城乡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乡融合的基础有待加强,配套条件不足

  城乡融合是需要基础的,基础牢靠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城乡融合,城乡融合的基础一般包括但不限于基础性设施、公共性服务、人才机制等。具体来讲: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差距。农村的基础设施一般可分为“农业的生产、农业的生活、生态环境、农村的社会发展”四個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则分为“工程性、社会性”两个层面,虽然从数量上看似乎农村高于城市,但较长时期地以城市为辐射中心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远远高于农村,尤其是城市的公路在质量、宽度、维护等方面都存在着优势。二是公共性服务方面。公共性服务通常可理解为“科—教—文—卫—体”等公共事业,为军民提供各类保障,城市由于其优先发展性、工业性,使得其在这几个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以至于不少医疗人员、教育人员不愿意主动到条件差、福利低、配套条件不足的农村发展。如果公共性服务跟不上,理念就很难得到转变,城乡融合的道路就会遇到阻碍。三是人才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动呈单向特征。人才机制的建立需要以基础性设施和公共性服务等为前提,城市经济增长快、工业化生产、配套条件好,使得劳动力及企业家才能会更倾向于流向城市。虽然“三支一扶”等制度会引导人才一定程度上流向农村,但这些远远不够,尤其是“懂农民、懂技术、懂农业”的人才和企业家相对匮乏,势必会影响农村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城乡融合的进程。

  (四)现阶段文化、产业的融合不足以支撑城乡融合

  文化和产业是影响城乡融合的两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产业因素十分关键。文化融合方面,农村居民文化融合的意识不够高,以至于参与程度低,城乡文化融合效果不理想;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更倾向于看重经济而忽视文化,这就导致制度跟不上,达不到理想的文化融合效果。产业融合方面,就现阶段而言,仍然呈现出“二元化结构”,城市主要生产工业品,农村主要生产农产品。农产品在生产端其价格往往是低于它的价值,致使收益低;农

  产品经过流通转移之后,反而可能变成流通品或工业品,这个时候它的价格通常又是高于其价值的,使得流通环节的收益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并不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化收益,反而使收益发生了转移,导致不足以支撑城乡融合的发展。

篇十: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太原市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研究

  程远【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9(045)015【总页数】2页(P26-27)【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策略【作者】程远【作者单位】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

  1规划背景乡村振兴成为时代主题,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从特色小镇再到全面乡村振兴计划,三农问题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农业农村的价值被愈加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形势下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向农业农村的多种功能要潜力,充分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实现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双重转型

  升级”。2研究思路1)基本目标:实现空间、产业、设施、服务、政策五大融合。2)现状判断:采用“问题—目标”导向,解读城乡发展现状。3)发展目标:立足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制定城乡发展目标。4)实施路径:制定五大实施策略,引导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3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1)村庄规模偏小,山地村庄多。村庄整体规模较小,多数村庄位于山区,布局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置不足。2)乡村人口流失严重,空心现象明显。乡村普遍呈现空心化现象,多数为老年人,妇女儿童及青壮年劳动力多为举家离开,个别地区尤为严重。3)产业类型单一,传统农业为主。早期乡村产业多由煤矿工业带动,对农业发展长期缺乏关注与培育,导致发展至今乡村内农业仍停留在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阶段,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普遍较少。4)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备,但服务质量偏低。乡村地区虽然具备基础教育、医疗等保障设施,但服务质量偏低,部分地区(尤其远郊乡镇)存在设施空置现象。5)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亟待改善。村庄普遍缺乏排水及环卫设施,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多数村庄道路交通设施老旧,许多村庄路面泥泞不堪,亟待整修。6)村庄土地以耕地为主,部分地区抛荒严重。农业劳动力以60岁以上老人为主,仅经营满足自己和二三需求的粮食和家禽。农地资源较少,且较为贫瘠,从事农业规模经营条件不佳,小农经济处于优势地位。7)采煤沉陷区广泛分布,村庄安全受到威胁。位于采煤沉陷区内的村庄,多数受到沉陷、塌方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得不整村搬迁,人口转移去向、土地指标平衡等都是待解决问题。

  8)区县乡村发展差异大,南强北弱。人口明显向就业机会更多的市区周边集中,古交、娄烦、阳曲农村地区人口外流趋势明显。随着乡村种植业呈现出景观化、休闲化耕地规模化流转趋势,同时伴随着山区土地的抛荒、弃耕现象,强区弱县,区域失衡。4东亚地区城乡发展经验日韩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都是在大都市快速膨胀极化、小城镇人口产业严重流失等发展遇阻的情况下,政府强力支持发展的,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向主要铁路及交通干线集聚,在城市周围连接成片。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关注人口集中区培育的同时,对多而散的农村集落也进行了相对均衡的建设投资,随着农业人口流出,都市圈极化发展,维持极小规模聚落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韩国从1970年就开始新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培育,但由于初期部门分割、资金分散使用、村镇权限有限和过于自上而下投入等原因,实施效果远不及当初设想。1990年后建设目的转换到把镇乡所在地开发成农村地区的综合性中心地,包括经济、文化、行政等功能,并进行重点式开发。从长远来看,城乡融合发展的初期要避免建设推进平均化导致的建设效率低(韩国)或维持均衡发展的不经济性(日本)。虽然发展的趋势仍然是人口不断向都市集中,但探寻农村地区生活、生产、生态融合的发展方向,创造多渠道的城乡交流机制,维持农村地区文化、历史及生态价值仍是日韩等发达国家的重要课题。5城乡融合的发展策略1)策略一:构建“三圈”服务体系,明确未来新兴增长极。构建太原市城乡通勤、生活、服务圈体系。构建中心城区30min通勤圈:在这个圈层内的村镇享受市区公共服务设施,未来可作为中心城市的卧城存在;县城、重点(中心)村镇综合服务圈:县城、重点(中心)村镇为这一圈层内的复地提供综合性的公共服务,特色村镇还应承担一定的旅游服务能力,这类服务圈交界处可合力设

  置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乡镇为中心构建基础服务圈:以乡镇和中心村为服务核心,镇村间可开展突破行政边界的区域合作。a.明确太原都市区30min通勤圈范围;b.构建乡镇评价体系,识别潜力特色村镇,培育增长点;c.以县城、重点(中心)村镇为中心,构建综合服务圈,突出特色,包括文化、建设、功能配置等;d.以一般乡镇为中心,构建基本服务圈,配备生活必须的基本服务能力。2)策略二:形成多方式、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和必要依托。根据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稳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大通道为依托、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快速交通格局,实现运输与服务一体化。a.强化高速公路对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b.完善国省道干线骨架网络,以未来城乡发展重要通廊和节点为依据;c.持续提升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与供销、旅游、电商等资源共享;d.谋划“全域公交”“全域客运”,构建城乡公交客运系统;e.加快乡镇综合客运服务站点建设,明确服务半径、留足建设场地。3)策略三: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倡导乡村新型经济形态。培育城乡分工的产业链条,构建产业互动的支撑体系,推进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优化村镇产业发展空间。在东北部发展小杂粮、畜牧、干果为主的黄土风情农耕区;西北部发展生态农业、林业、畜牧为主的汾源生态保育区;中部发展科技农业、休闲农业、园艺、山水文化旅游为主的环城功能区;南部发展醋都、葡乡、“菜篮子”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倡导多种乡村新型经济形态:a.农业产业纵向延伸:农产品+加工+直销;

  b.农业功能横向拓展: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c.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d.新技术新模式优化:互联网+淘宝村。4)策略四:优化乡村空间形态,构建现代乡村空间体系,推动分类发展。针对我市乡村人口持续减少,半工半耕长期存在和相对分散环境的地域乡村空间形态提出乡村空间形态更新,即适度集中乡村空间优化,复垦或再利用空心村整治计划和国土整治的田园景观化,推动乡村空间分类发展。a.规模粮食种植村:适宜粮食大规模生产的平坦地区;b.非农经济作物专业村: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c.旅游专业村:自然风光秀丽或人文积淀浓厚的村庄;d.居住型村落:中心城区周边,或风景秀丽的地区。5)策略五:摸清特色资源,引导特色风貌空间布局。以晋中盆地传统村落、文物、非物质文化为主的文化遗产风貌空间,以晋中盆地、汾河上游特色地貌、风景名胜、特殊植被为主的自然景观风貌空间,以晋祠大米、清徐老陈醋、葡萄、沙金红杏、集义蔬菜、孟封饼、马庄琉璃制品、阳曲小米等特色产品、矿产资源为主的特色产业风貌空间,以清徐现代农业,阳曲黄土风情,娄烦、古交生态农业特色经济作物、特色养殖、特色种养方式为主的农业资源风貌空间的特色资源,来引导城乡空间布局发展。6结语城乡的融合发展,应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双重转型升级”,逐步的、分阶段的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相对均等状态。城市要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土地经济效益水平;乡村则要注重提升“地域空间”的生态、农业和文化功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并提供其独有的产品、体验和服务。塑造“有差异、无差距,可流动、无障碍”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的是——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

  城乡形态的和谐交融、城乡服务的设施共享、城乡文化的多元共生、城乡生态的环境共治、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

  【相关文献】

  [1]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1):116-117.[2]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39(1):79-80.[3]昌南燕.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农村全域规划空间管控[J].中外建筑,2016(5):25-26.

篇十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P>  重塑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振兴解读《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中国农村科技》编辑部【期刊名称】《中国农村科技》【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4页(P8-11)【作者】《中国农村科技》编辑部【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

  解读《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2019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的文件,《意见》着眼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中诸如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破解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三步走”路线图。这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利好,也是落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意见》有哪些看点呢?5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意见》内容进行了解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意义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需要整体谋划、明确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司长陈亚军说,要按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紧密衔接,分“三步走”来实现—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提升,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改革的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革的抓手,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路径,是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陈亚军说。陈亚军表示,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是工业革命以来很多国家的施政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广泛讨论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从现阶段来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现实而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当前,我国最大的不平衡其实是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其实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

  上需要依靠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陈亚军说。城乡融合发展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过程中,同步发展是其核心任务。“其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可以为我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其实是一个载体和平台,带动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加快发展,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陈亚军表示,处理好“四化”关系,特别是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现代化的成败。城乡融合发展是拓展发展空间的一个强劲动力。在陈亚军看来,我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在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乡村资源要素与全国大市场相对接,能够释放出可观的改革红利,也能够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来谈乡村,必须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路子,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来破解它的一些难题。”陈亚军说。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实现城乡共享发展“城乡之间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资源布局、能力提供和服务质量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周南表示,公共服务仍然是乡村发展的明显的短板,要实现共享发展,必须加快补齐这个短板。针对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基础设施差距大、产业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必须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

  点放在乡村,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勤劳致富,统筹提高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乡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为重要补充。必须瞄准这个发展方向,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意见》提出了以下6项改革举措: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加快构建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支持农业机械化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方式,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和轮作休耕制度。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和农业众筹等新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制定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引导乡村新产业改善服务环境、提升品质。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探索实行混合用地等方式。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政府主

  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通过政府对公共生态产品采购、生产者对自然资源约束性有偿使用、消费者对生态环境附加值付费、供需双方在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中的权益交易等方式,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市场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维护参与者权益。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自然资源政府公示价格体系,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抵押融资,增强市场活力。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适度利用。建立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机制,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创新传统工艺振兴模式,发展特色工艺产品和品牌。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机制。鼓励乡村建筑文化传承创新,强化村庄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显化乡村文化价值。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培育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把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要素融合重要载体,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优化提升各类农业园区。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探索创新美丽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健全城乡统筹规划制度。科学编制市县发展规划,强化城乡一体设计,统筹安排市县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更好发挥规划对市县发展的指导约束作用。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编制市县空间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确保“三区三线”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加快培育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营等方面人才。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是必需的载体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欢说,用城市的科技特别是农业科技改造乡村传统农业,用城市的工业延长乡村农业产业链条,用城市互联网产业等服务业丰富农村产业业态。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包括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说,《意见》提出的户籍制度改革举措,与以往改革一脉相承,旨在让为城市建设、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的外来人口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心有所安,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反哺农村的能力,为最终完成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既不能把改革误解为抢人大战,也不能理解为放松房地产调控。”他强调,一方面,只有使住房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才能降低外来人口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住房门槛;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要惠及各个阶层,把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作为重点落户群体。“土地活才有城乡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说,落实好意见,核心是要夯实土地的产权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有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施;推进要稳慎,严守底线、防范风险;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能一哄而上、随意变更用途。设立试验区先行先试为改革探路《意见》提出,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市县两级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制

  度改革和政策安排率先落地,先行先试、观照全局。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说,当前在人口、土地、财政、金融、农村产权和工商资本入乡等方面,还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设立试验区着眼于破除现行体制机制束缚,明确改革重点、为改革“探路”、为基层探索搭建有效平台。张车伟说,设立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要遵循少而精、质量第一的原则,避免区域平衡,防止部分地区把“帽子”一戴了之。“要边试验、边总结、边推广,条件成熟时以法律等形式固化。”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说。

篇十二: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P>  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分析

  摘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互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地区的资源禀赋要素和社会结构都有所不同,城市地区在优质资源的带动下,实现了高增速发展。农村地区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城市地域系统发展的要求。鉴于新时代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城乡融合发展途径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途径

  自21世纪以来,国内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城市资源禀赋优秀,相对农村地区具有发展优势。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经济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举措,根据政府部门颁布的配套政策,不断提升我国的乡村地区的发展潜力,使城乡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不断变小,通过推动城乡地区互相融合,弥补乡村的不足,实现乡村振兴。本文主要是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城乡融合以及乡村振兴的措施,以期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融合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乡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具体如下所示: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现代化的进程过程,传统的乡土社会也快速吸纳现代文明要素,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优质资源也快速涌入农业。大规模的种植业的发展,导致了农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农村也就出现了一大批的过剩劳动力。许多农村生活的青壮年也快速涌入到城市地区,导致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开始被城市甩开。因此开展城

  乡融合,则是发挥城市地区的资源,利用农村地区的优惠政策,为农村地区引入更加优秀的技术人才,促进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

  弥补农村发展中的不足,带动农村发展。在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村发展滞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在当前,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发展的矛盾。不平衡指的是城乡地区经济收入差距过大,因此想要促进城乡地区的融合发展,对于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实施的难点分析

  (一)城镇与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城乡地区发展的差距导致了城乡融合比较困难,而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人口比较多,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形成了农村和城镇共同发展的局面。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城市凭借着自身的禀赋和特点,快速完成了资源的积累,完成了现代化。但乡村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人力、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不足,发展动力不足,导致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二)制度不完善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指导方案,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部分乡村地区在发展的过程缺乏规划,也没有相应的制度,非常不利于乡村的发展。其次,城乡融合制度体系不完善,乡村资源和城镇资源联动性较差,资源无法实现有效互通。不仅如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形成相应的规范制度,导致在乡村地区投入的资金使用不平衡,对于乡村地区的扶持效果不明显。另外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率低,无法全面对乡村进行有效的扶持。最后农村地区保障制度不完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的细化。

  (三)地理因素等限制

  有部分乡村地区比较偏僻,并且由于地理因素等原因,部分地区处于山区,地势崎岖,导致了许多基础建设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许多地区都难以走出当前困境。乡村农民无法享受电力、水利、互联网等一系列

  的民生工程成果,限制农村发展。所以突破地理因素是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一)增强城乡之间的互动能力

  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时,最重要的是加强城乡互联互通。首先,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充分肯定城镇地区的作用,并明确乡村振兴发展的意义。然后是挖掘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以乡村作为战略的支撑点,实现城乡地区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互动融合的关系。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农村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积极解决乡村发展中的不足,需要从城市发展的优势出发,为农村地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农村发展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地方特点,在城乡彼此共联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互动互联发展框架,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的不足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利用城市地区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经验以及人力资源等,采取一系列与城市相结合的措施,迅速消除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城乡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发展差距。

  (二)确保城乡融合具有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城乡发展的特点,还要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否则,所有的目标和战略都是纸上谈兵。要想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使乡村发展和城镇发展全面结合在一起,政府部门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带头人,并由上至下,实施相应的保障措施。针对农村地区的三农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和调查,以三农问题作为政策制度依据,对于当前的乡村发展供给情况开展研究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的发展。具体的制度完善建议如下:第一,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是乡村地区的资源和城市资源能够有效的互相流动。第二,在大力建设乡村社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等,为了保证投入的资源能够发挥出具体的效力,需要制定相应的资源使用政策和制度。第三,建立乡村土地资源使用制度,为避免在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中用地和制度之间有矛盾,需要做好土地流转制度的关系,确保土地制度能够合理并顺利开展。四是建

  立乡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移民搬迁、低保等制度,保证乡村地区的基本公共设施,能够稳定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合乡村特色采取因地制宜发展模式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在构建城乡发展新模式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发展模式。尤其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社会,各个地区习俗和生活理念都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总战略的要求,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利用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旅游经济等,通过建立特色小镇,针对当地特色,进行创新发展,既可以保留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又能进一步促进旅游经济,全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其次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构建网格化的建设方案,以网格交叉点、纵轴、横轴朝向四周辐射扩散,以城镇作为中心,逼近乡村的这种发展趋势,采用这种以点带面的战略措施,进一步加强城乡融合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地区均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乡村地区要结合乡村振兴要求,完善发展政策,制定融合发展制度,提供城乡融合发展的配套措施,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实现城乡地区的有效互联互通。

  参考文献

  [1]陶文斌.新时代以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目标,难点与路径[J].今日财富,2018(09):19-19.

  [2]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073(004):637-650.

  [3]陆淼菁,刘平养,丁丹.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J].环境经济,2018,No.231(15):58-60.

推荐访问: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城乡 振兴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