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全文完整)

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14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全文完整)

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过去一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作出了总结,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今天,我们来到北大红楼,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其特殊意义就在于,一百年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以北大红楼为阵地,唤醒民智、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早期党组织、发动工人运动,留下了不朽的革命足迹,使这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印证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要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我们就要从 1840 年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说起,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因何而生。

 在 15 世纪之前,中国的发展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到了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导致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说,中国近代最大的悲剧就是有财富而保护不了自己的财富,所以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我

 们之所以衰败,就是因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致中国没有把握住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契机,同时遭遇了世界史上的殖民扩张浪潮。当时的中华民族面临的是生存的危机,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总结就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自此,一代代仁人志士奔走呐喊。他们共同怀有了一个梦想,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理解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因何而生”,我们还要进一步去理解“要实现什么样的复兴”。结合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认识到复兴的内涵,就是解决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重新实现有效的发展,重回世界民族之林。更进一步的是,我们还要回答“复兴需要什么”的问题,即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怎样的方案。对此,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根据自己的认识,在不同思想的指导和主张下,拿出了各自的方案。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

 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1917 年和 1919 年,俄国和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一件是中国的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普遍传播。1920 年 8 月,陈望道首译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出版。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此有了政治和组织上的保障。毛泽东同志指出,1917 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我们要如何把握这个“大事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完善、拓展、

 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始终支撑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当作改造世界的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之上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上的。因此,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理想,就是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坚守,中国共产党才能经受住一次又一次挫折,迎来一次又一次奋起。一百年来,

 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恢宏的壮丽史诗、最精彩的光辉篇章。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关系中保持“心明眼亮”,才能够在充满风险挑战的前路上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触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让他们坚定地认为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来引领中国实现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因,就是为了让民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不再为贫困所苦,不再流离失所。这一朴素的动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情怀,即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所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既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由此开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 28 年的浴血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受人欺辱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

 大复兴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 70 多年的风雨前行、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开拓进取,我们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现在,我们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更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恒心。我们践行初心,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我们担当使命,就是要牢记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

 险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生死存亡之时。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是应运而生的。但是,我们应的不是什么“好运”,因为那是国家最黑暗、民族最无望的时刻。有那么一批人,他们挺身而出,一无资源、二无名望、三无影响、四无地位,却没有抱怨,只是心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凭着一腔热血浴血奋斗。在出席党的一大的 13 个人中,最终走上天安门的只有毛泽东同志和董必武同志,其中陈潭秋同志、何叔衡同志、邓恩铭同志壮烈牺牲,王尽美同志病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做出巨大牺牲中实现、发展和壮大的。新中国成立前,党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有 171 人,其中牺牲遇难的有 42 人;担任过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以上职务的领导人有 55 人,其中牺牲遇难的有 15 人。这就是说,在新中国成立前,每 4 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或者政

 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就有 1 人牺牲遇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 370 多万人。为了捍卫新中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一共牺牲了超过 19.7 万人。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 多名中国共产党员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可见,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质和政治优势。

 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讲党性、讲原则,就要讲斗争;要丢掉幻想、勇于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就是忠诚于党的组织、忠诚于党的事业,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不负人民,就是不负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重托,坚持人民至上,兢兢业业为人民谋幸福。

 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一以贯之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

 四、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2021 年 2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在百年党史上,我们党对党群关系的比喻曾有三个:鱼水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是第四个。其来源是敌强我弱的井冈山时期的历史。那时,我们的物质条件十分匮乏,尤其是盐。伤员要用盐,吃要用盐。然而,敌人设了很多关卡。往山上送盐的老百姓,无论是藏在竹筒里还是筐里,一经发现,轻则遭到一顿毒打,重则被枪杀。所以,“有盐

 同咸、无盐同淡”正是党和人民关系的真实写照。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就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没有人民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为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出了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定力,体现出了党一以贯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与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因此,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党在实践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贯穿伟大建党

 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不懈奋斗中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都不能偏离这一源头。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同时,这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将自己的智慧、能力最终转化为行动,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1-04-01 11:06:57 公关世界订阅 2021 年 4 期收藏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内涵 张菂 葛新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我国各个时期外交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蕴藏着大智大勇的中国智慧。其理性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科学的分析出当今各国及人类社会正逐步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相依的命运共同体的客观规律,是对当前全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及时答复了当前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顺应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大势,是对世界发展新形势贡献的大国智慧和大国担当,有利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涵 背景 价值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孙中山曾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如今,世界局势走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口。在百年变局之下,或犹疑不定,或彷徨不前,但要想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勇敢向前,面对这种关键时刻,中国在大力发展自身综合国力的同时,不忘兼顾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在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勇于承担大国责任,敢于扛起大国担当,乐于贡献大国智慧,及时发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为全球发展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蕴含着延续千年的中国智慧,是人类文明前行道路中指引方向的明灯。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密切相和。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马恩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而中华民族古往今来都倡导天下为公、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厚思想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 3 月 19 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曾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深刻反映了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各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在新高度上阐扬光大,其与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新的发展变化相契合,与各国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积极回应了各方关切,充分发挥了大国作用,贡献了大国力量,为各国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竖起了鲜明的旗帜。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伙伴关系要“平等相待、互商互谅”,文明交流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生态体系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结合,密切关注和关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让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在“一带一路”充分带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在国际上提出构建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原则和建议,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和普遍愿望,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为更加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新型的更加和谐有序的国际关系的构建以及更加平允公道的国际新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规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庞大的优越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我国基于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的敏锐而独到的全球发展新见解,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历史任务,深刻理解其意义与内涵,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全球广泛接受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为应对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全球涌现的各种问题和共建符合全人类共同愿望的美好世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提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国方案”。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在这个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组合而成的整体的

 世界里,面对当前多种全球问题的频发,作为全球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演讲中多次强调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个清晰而明确的声音是中国在面对现阶段的全球发展问题以及对人类发展未来的深入思考后发出的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是中国在这个大时代展现出的大智慧和大担当。

 如今世界各国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加速变革,世界各国唇齿相依和息息相关的关系也愈加强化,国际力量日趋多极化且更趋平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世界发展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却日益突出,各种传统与非传统的全球性挑战纷来沓至,全球发展少动能、缺平衡、多冲突以及全球性传染性疾病多发等,每一项问题的发生都远不止一个国家被牵扯入内,在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今天,面对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独自面对,更无法独善其身,需要的是国际社会共同面对、共同解决。在全球化的驱动下,只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全球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各国共建共享、共生共荣、命运与共、风险共担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未来。

 2017 年 1 月,习主席在联合国总部演讲时强调:“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审慎分析世界发展面临的各种危机与难题,总书记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大國领袖的智慧和担当,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给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历史合理性方面来说,顺应了当前全球趋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蕴含,凝聚了各国共识,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提供新理念,开辟新愿景;回望历史,检视当下,从道义正当性方面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西方传统零和思维、冷战思维的改变,超越了西方传统的权力政治思想,是对国际关系的新构建,是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理念,符合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描绘了蓝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 在这个世界面临百年变局的时刻,各国不仅要承受经济发展迟缓、不平衡等困难,又要面临主权危机和地区冲突等风险,同时又有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多发等非传统风险威胁着各国的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迫切而艰难。新的历史格局之下,“文明冲突”论调、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暗流涌动,西方一些国家闻风而动,让全球发展不断面临危机和挑战,国际间急需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风气,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开辟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瑞士达沃斯论坛和日内瓦万国宫发表的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篇里程碑性演讲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总书记的发言以大国领袖的智慧和担当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新方向,描绘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的演讲被论坛主席施瓦布称为是“全球历史的一个重要参照点”,具有“拨云见日的穿透力和指引前行的感召力。”而今,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越发体现出其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与各国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特性,是符合全球经济秩序变革需要,符合各国共同发展要求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八大这样表述合作共赢思想:“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自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凝聚各方、通观全局,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大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上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面对世情、国情的风云变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集体领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历史方位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外交理念,是对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的继承与发展。其倡导

 的多边主义,是对西方一些国家长久以来存在的“国强必霸”“零和博弈”的排他性思维的驳斥和超越,为全球发展引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指出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是多元的开放的,而非单一的、排他的,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建立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对话协商的长效机制,有效推动世界各国各尽所能、各施所长,以多途径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优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兼具時代特点和世界眼光的创造性理念,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将中国的繁荣复兴同世界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为各国之间平等相待、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建立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方法思路,为全球经济发展更加繁荣昌盛发出了中国的声音,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体现了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理念。

 面对这次令人猝不及防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各国都被绑在一条船上,无人能隔岸观火、独善其身。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国际防疫合作……中国更是以切身举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当机立断的加入国际合作,踊跃向全球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向各国分享经验和防疫方案,派出专家团队支援他国……中国用实际行动承担大国责任与担当。在这场全球行动中,中国从命运共同体立场出发,秉持各个国家患难与共的思想,与各国携手努力,积极推进防控国际合作,为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为各国树立了榜样。如此种种更是充分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我们应对共同挑战,建设更加持久安全、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的必然选择。这对全球而言,是“大考”,更是一个巨大警示:在各国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今天,各国同处在危机和挑战并存的巨大漩涡中,没有哪个国家是一座孤岛。习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和呼吁,在世界范围引发广泛认同和强烈共鸣。俄罗斯学者弗拉基米尔·别切里察在《论据与事实》报的文章中提到:“我们将一道战胜病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帮助我们。”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说,“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远见至关重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富有远见、内涵深刻,为世界提供了急需的新思维方式,传达了巨大希望”。

 这场全球性的危机,使人们更加清楚的意识到任何单打独斗在风险挑战面前都是没有出路的,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能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团结合作才是我们共同的出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将中华文化中和能生物、和而不同的思想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也融合了人类古往今来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对人类未来的深入考量,更是解决现实挑战的正确路径。大道至简,行胜于言。从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让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积极推动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各个国家不分强大弱小一律平等;正是中国不断以实际行动为世界谋福祉,为世界求大同,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让其更深入人心,更多的被世界人民认同与接受。

 4.结语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冉冉升起的指路明灯,逐渐引发更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共鸣。当今世界,各国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面对全球问题,各国应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作出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重大倡议,是基于对世情智慧且审慎的思考下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将本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结合,是为全球共同追逐“世界梦”作出的中国贡献。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主要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和制度的一种驳斥和超越,是一种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面对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各种问题,世界各国应该以沟通化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以负责任的精神守望相助,超越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矛盾与隔膜,为世界的稳定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创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杜尚哲.习近平致力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十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篇)[N].人民日报,2018-10-07(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99 页. [3]兰红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0(1)..

 [4]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9-04-27(3).. [5].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2). [6]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2)... [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3-01-20(2)..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10]郝薇薇.书写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疫”篇章[N].人民日报,2020-04-06(1)...

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深刻体味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

 2019 年 3 月 28 日,天津科技大学 70 余名国防生来到塘沽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

  吴志忠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陈岸然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刘祖爱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军事三人谈】

  编者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清明节,是缅怀先人、先烈的日子,既是对历史的最好铭记,也是我们前行最坚实的基石。历史不容忘却,先烈须在缅怀中铭记、在捍卫中传承和弘扬。本刊特请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三位专家,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如何继承红色基因,弘扬先烈精神。

  嘉宾:

  吴志忠

 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研究员

  陈岸然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刘祖爱

 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

  主持人:

  记者

 刘小兵 1. 褒扬英烈、弘扬英烈精神,是国家的责任、全民的义务

  记者:先请各位专家谈一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英雄烈士褒扬工作开展的情况。

  :

 吴志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历来重视英烈褒场和纪念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设置机构、制定政策、颁布条例、筹划活动,建立起最初的烈士认定、褒扬和纪念工作体系。1949 年决定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主席亲自奠基并撰写碑文,首次以国家形式明确人民英雄概念,为认定、褒扬和纪念英烈提供了基本依据。1950 年,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等,卫生、教育、贸易、农业等各部门同时发布本行业优待规定,形成第一批烈士褒扬和纪念以及军人优抚工作政策法规。1980 年,国务院制定《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烈士认定从此有了全国统一标准,审批和褒扬烈士工作更加制度化。1995 年民政部颁布《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工作有了遵循。2004 年,民政部颁布《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进一步完善烈士褒扬和烈士遗属抚恤优待等制度。2011 年国务院全面修订《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烈士认定条件、认定部门、认定程序等更加细化规范化,明确烈士认定属于国家行政机关权力,经人民政府评定的烈士,应颁发烈士证书。

  陈岸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英烈褒扬和纪念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褒扬和纪念英烈的一系列举措落地落实。成立专司英烈褒扬纪念机构。2018 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北京正式挂牌,内属的褒扬纪念司负责英烈褒扬和纪念工作。出台完善政策制度法规。2013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2014 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国家举行烈士公祭活动。2018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从 2012 年以来还颁布了《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烈士安葬办法》《烈士评定(批准)档案管理办法》等专项规定,构建起内容完善、相互衔接、上下配套的烈士褒扬政策法规体系。各级政府收集编印《革命烈士英名录》176 万余位,编纂出版 30 卷、1600 万字的大型系列丛书《中华著名烈士》,为近百万烈士遗属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烈士证明书》。

  刘祖爱:英烈褒扬和纪念的设施保护、活动开展进一步机制化经常化大众化。从 2011年到 2014 年,全国组织开展了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对散葬烈士墓和零散烈士纪念碑亭、塔祠等纪念设施进行抢救性保护。此外,还对 15 个国家近百处境外烈士纪念设施进行实地勘察,与朝鲜、韩国、俄罗斯等国就保护管理烈士纪念设施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后,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全国有 2200 多个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烈士公祭活动,290 多万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全社会在清明节期间因地制宜地开展扫墓、主题宣讲、网上祭英烈以及走访慰问烈属活动十分活跃。从 2011 年开始,国家建立烈士褒扬金制度,烈士遗属享受的烈士褒扬金和一次性抚恤金标准大幅提高,在医疗、住房、入学入伍、就业等方面烈士遗属有了更高质量优待。

 2. 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记者:为了更好地传承英烈精神,我们需要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研究,请各位专家就此发表意见。

  陈岸然: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弘扬英烈精神,就要系统学习中国近代以来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学好党史国史军史,深入发掘英烈为中华民族事业作出的历史贡献,感受英烈精神所彰显出来的人格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价值的力量。学习英烈精神,还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深刻体味英烈精神所折射出的时代价值,把从英烈身上学到的精神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做新时代的追梦人。革命英烈来自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他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他们为实现中国人民共同的远大理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奉献,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革命英烈不是孤立于人民群众而存在的,革命英烈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重要力量。强调缅怀英烈、保护英烈,弘扬英烈精神,与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史观是完全一致的,对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吴志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英烈事迹和精神的研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不断向前推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认识、

 研究和记述历史。要写出英烈既是人民的一分子,又是有其特点的杰出人物。要用事实说明问题,既不任意发挥,片面夸大个人作用,也不贬低,抹杀英烈个人的历史功绩,使人读了英烈事迹和言论,觉得他们可信、可敬、可爱。英烈研究是非常严肃的工作,不仅不能主观随意,而且需要言必有据,认真做好实地考察旁证、查阅人物原始材料等工作,精心进行考订核对统计。在当今数据时代,更要强化数量分析,养成数据思维,借助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剔除材料来源中的偏见成见,把数量统计和数据支撑做实做细。革命先烈事迹是感人生动的,要注意体现特有人物性格、作风、特点。还可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创新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实事求是又鲜明生动地开掘和记述革命先烈事迹。

 刘祖爱: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英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如何评价英雄,如何看待英烈,反映的是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时代的精气神。对光辉历史的铭记、对英烈的怀念和崇敬,是我们砥砺前行中强有力的鼓舞、鞭策和激励。面对当下一些时不时出现的抹黑英雄人物,歪曲光辉历史等现象,我们必须态度坚定地予以回击,捍卫英烈的荣光与功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歪曲我们的光辉历史,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注意收集整理关于英烈的历史资料,重视英烈档案管理工作,准确记录英雄的成长历程、英烈的事迹,让英烈人物充满鲜活、真实感,这是开展英烈事迹及精神宣传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坚定地回击歪曲历史、贬低英雄等现象的最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好烈士纪念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烈士纪念设施的完好无损,保持烈士纪念设施的庄严肃穆,为社会各界群众提供良好的烈士纪念环境。同时,从立法上坚定捍卫英烈,2018 年 5 月 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全面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只有牢记历史,铭记英烈夙愿,我们才能不忘初心,坚定前行的方向和道路

  记者:革命历史由英烈鲜血书写,红色基因由英烈精神铸就,在新时代,我们如何继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

  刘祖爱:清明祭英烈,为的是今天和明天。今天和明天,是奋斗者的时代。在新时代,中国更需要英雄。在新时代,我们要把先烈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牢记历史,铭记英烈夙愿,我们才能不忘初心,坚定前行的方向和道路。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山东年近七旬老人郑沂家为了让临沂茶山烈士陵园中的无名英烈碑上有名,几乎花光所有积蓄,走遍 20 多个省份,为 86 位烈士找到了名字。年过八旬的安徽怀远农民胡兆伦全家60多年义务守护34座无名烈士墓……随着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氛围的日渐浓厚,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革命老区、红色遗址发起寻找英烈、修缮英烈墓地的活动。清明节、烈士

 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那一个个深深的鞠躬,那一次次深情的仰望,都在表达后人对英烈的缅怀、对历史的敬重、对未来的宣誓。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这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

 陈岸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一脉相承的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内容极其丰富,是我们党和国家、军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缅怀英烈,就是要秉承英烈遗志,发扬英烈精神,将英烈参与开创、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部经典、精深的教科书,一副精炼、良效的营养剂。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时刻牢记党在历史进程中获得的极其宝贵的英烈精神,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如果把一代代英烈创造的精神比作一颗颗闪亮珍珠、一个个时代符号,由这些珍珠、符号的内核有机结合形成的结构稳定的图谱体系就是我们的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根本的就是要弘扬英烈精神,用英烈精神武装我们的思想,把英烈精神融入血脉,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吴志忠: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英雄烈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铸就的中国精神绵绵延续,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并肩战斗、抵御外侮、反抗压迫的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先烈,在救亡图存中进行价值探索,在民主革命中实现价值转向,在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中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价值观的共识凝聚。英烈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图腾和价值昭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大力增强物质层面的硬实力,更要大力提升精神层面的软实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英烈精神都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强大思想动力,都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固本开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实现强军目标、支撑强国伟业,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的英烈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利用好红色资源,做红色资源的保护者、传承者、发展者和创新者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革命文化,是引领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丰富的红色资源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艰难困苦和丰功伟绩,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弘扬红色传统,激活红色基因,在红色旅游中擦亮红色名片、高扬革命精神?2016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指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搞得很洋气、很现代化,花很多钱,那就不是革命传统了,革命传统就变味了。”2012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关于发展革命根据地旅游项目,要把握好两个概念。红色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概念。发展红色旅游,是另一个概念。两方面要统筹”。我们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既要做红色资源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又要做红色资源的发展者和创新者。

 做红色资源的保护者和传承者,要牢固树立保护红色资源就是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观念,改变重利用轻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坚决摒弃贪大求洋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其精神内涵的开发,努力保持红色资源的原色。要不断加强对红色历史的深度研究和红色精神的挖掘凝练,尤其要注重对非物质形态,如精神形态等红色资源的挖掘,准确把握红色历史的真实内容和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高尚情操,讲好红色故事,加强革命历史宣传的生动性、真实性、权威性,坚决制止和摒弃任意篡改甚至践踏革命精神、编造“野史外传”、传播“另类文化”的各种行为,切实做到在保护性开发中实现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等有机结合,充分彰显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做红色资源的发展者和创新者,一要充分考虑到当下广大受众和社会环境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又做到多元化、大众化,因地、因时制宜,将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人文熏陶、生态休闲等结合起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库、网上博物馆、纪念馆,制作微电影、微视频,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实践教学等,致力于把人们带到历史情境、历史结构、历史叙事中去认知和感受红色文化,引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二要充分考虑红色文化资源与当下消费型文化资源、娱乐型文化资源等的区别,既要坚持红色文化资源的先进性、革命性,又要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地域性,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杜绝过度的、扭曲的包装和开发,避免形式化、工具化甚至是低俗化的传播发展,切忌消解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和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坚定文化自信夯实底蕴、提供力量。

 发扬好红色传统,为国家发展注入正能量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所形成和不断传承的历史经验、科学理论、优良作风、崇高精神等称为“红色传统”。然而近年来,在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鼓噪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到处散播红色传统“过时论”“失败论”“僵化论”。对于错误言论,我们必须坚决果敢地批判;对于党的光辉历史,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维护;对于党创造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发扬。

 红色传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无数艰难曲折,仍信仰弥坚、奋斗不止,培育出了历久弥新的红色传统。红色传统体现在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中,体现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体现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中,体现在创造的一系列彪炳史册的“精神谱系”中,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永远都不能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特别是当前世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我们更要以深厚的红色传统,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强大的正能量,保持战略定力,心无旁骛地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红色传统铸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色,任何时候都不能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適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矢志不移,坚忍不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变,社会主义的红色传统不能变。

 红色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红色传统包涵了深刻的科学理论、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必须与时俱进地加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是要求我们从红色传统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始终保持“越是形势复杂的时期、越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定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的看家本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把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锻造的革命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续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乐章。

 传承好红色基因,坚持红色基因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红色基因”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在思想理论、精神道德、作风实践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遗传密码”,“红色基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深刻认识红色基因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其中,继承性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继承性就没有创新性产生的基础;创新性是条件,没有创新性,继承性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实践中。首先,要深刻把握红色基因的继承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和奋斗目标,并在长期奋斗中赓续红色基因,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的底色,在理论和实践中内在地规定了党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其次,要深刻把握红色基因的创新性。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但是反对机械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義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新的实践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此,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必须坚持红色基因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既要坚持继承红色基因的无产阶级性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要坚持红色基因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红色基因的内涵和外延,传承与创新红色基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让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谨防红色基因的“退化与突变”,保证红色基因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方面,要谨防红色基因“退化”的危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激活红色基因,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另一方面,还要谨防红色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突变”,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对红色基因的破坏,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研究,挖掘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努力做到“四个讲清楚”,帮助人们认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不断增进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认同,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