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老兵不死作文(范例推荐)

老兵不死作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2-25 12:2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兵不死作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老兵不死作文(范例推荐)

老兵不死作文1

  酷热的沙漠中,风卷挟着沙。一支艳丽的玫瑰孤美的绽放,在烈日狂沙中喷吐出血红的生命。你感到了什么?是上帝的眷顾还是生命的顽强?

  年迈的士兵,在生与死的决斗中,在刀与剑的"碰撞中,一次又一次的在硝烟后站起。纵然残缺了肢体,但从未倒下。这是幸运的延续还是对胜利的渴望?

  岁月是个很无情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拼命为他争取荣耀,可他却偷走了我们的容颜,我们的体魄,一步步将我们推向死神手中的镰刀。我们不能做出任何呼救甚至在不知不觉的幸福中就被散发着乌气的死神收割了生命,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越飘越远……

  可是老兵是不会束手待毙的!在真正的战士词典中没有“投降”这个词语。纵使皱纹在岁月的驱使下占领了饱经风霜的脸庞,纵使再也不能举起千钧的巨石,可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待到战斗结束,最先站起的永远是——老兵!勇敢、智慧和淡定就是他们的生存法则。而梦想则是支撑他们走下来的动力。除了胜利,还是胜利!

  当他们远离了硝烟,远离了熟悉的战场,那时才是他们的最后时刻。他们无论何时何地,总能爆发出最惊人的能量。历经了无数的生与死,无数的惊心与动魄,被血浸泡后的人是没有眼泪的,因为泪早已流干。在萧瑟的深秋,寒冷扎人的寒风吹卷掉最后一片枯叶,枯叶飘过老兵苍老浑浊的目光,老兵走的很安详。

  又是一年深秋,大漠深处的坟茔上,血红的玫瑰傲然开放。大漠如血的残阳,笼罩着古朴的墓碑,墓碑上刻着:“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谢……”


老兵不死作文扩展阅读


老兵不死作文(扩展1)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死海不死教案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死海不死教案 1

  教学建议

  一、新颖巧妙的标题

  标题“死海不死”,新颖、巧妙,引人入胜。“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耐人寻味。这种相反相成的修辞手法,常被人们采用,例如“天空不空”“恒星不恒”“愚公不愚”“孤儿不孤”等等,新奇有趣,发人深思。

  二、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举例子。举出实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让人信服。举例说明分为列举例子、典型举例、类比举例三类。列举例子,即举出较多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说明死海的“死”。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二段,举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说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数据。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如第四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第六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最后一段,列举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3.引用。引用有关资料来作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如第三段,弓1用“屡淹不死”的传说,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带有神奇色彩。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话,说明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猜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4.诠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或特点作适当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如第一段,“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这里的“死”指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特征。第二段,“真是‘死海不死’!”这里的第二个“死”指人的死,“不死”是说死海浮力大,人不会被淹死。这又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另一特征。最后一段,“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这里的第二个“死”指死海的干涸,揭示了死海的未来。

  三、运用数字说明

  运用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数字分确数(确切的数字)和约数(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更简明、概括、具体,更有说服力。为了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而确定的,数字用语也都是准确的。

  四、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 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五、语言教学建议

  《死海不死》一课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辨清确数和约数的运用,理解准确数据的作用。分析课文前半篇时,老师设题:“把各种盐分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一句中的数据能否改为24%或者大约24%、24%左右?讨论毕,学生感受颇多:原来这些很容易使自己疏忽而又枯燥乏味的数据,在说明文中却起着这么重要的说明作用。学生阅读文章的欲望增强了,思维积极了。

  教课文后半篇时,*学习联盟胆质疑:“海水*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这个数据不科学,既然最深的地方是约数,*均深度怎么会是个确数?有的说把“大约”移到“一百四十六米”之前,就通顺了;有的说,科学测定的数据是不能随意变动的,这不是修改病句;更多的学生认为应该根据死海实际情况来修改深度数据,因为说明文的数据具有准确性、科学性。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

  (l)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

  (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

  科学小品文。)

  二、正音、辨字、辨词。(略)

  三、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1)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自愿读课文,一人一段。

  (3)复述课文,男女同学分为两大组,各出一名同学进行复述比赛。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死,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4)根据上面的复述,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对象:死海。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本质特征成度高。死海的形成: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5)具体分析,看看文章如何来体现以上内容的。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

  ①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④第4自然段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8)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长度、宽度、深度→源头→形成。)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过去:荒凉。现在:生气。将来:干涸。)

  ②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

  ③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

  (10)速读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一8自然段):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用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是死海,其特征是成度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

  (12)讨论以下问题。

  ①文章结尾写到:“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课文中所给的图示。)

  ②死海真的会干涸吗?

  (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随着水面下降,蒸发量也在减少,况且还有约旦河水输入,所以死海不会干涸。)

  四、.总结、扩展

  这一篇知识小品文,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在说明死海的“死”与“不死”的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死海的特征时也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另外,为了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作者还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时,列举了四个数据;在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时,列举了四个数据;文章最后一段,列举了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死海的海水里无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而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会被淹死,其本质特征就是咸度高。)

死海不死教案 2

  一、 教材分析

  《死海不死》是义务教育朝*学校汉语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推动着世界,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与科学相关的说明文,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介绍了死海的特点及成因,本文除了运用一般说明文常用的列数字进行说明,还运用了“插入神话传说”的辅助说明法,此外,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知识修养、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汉语教学应该把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当作首要的任务,兼顾接受各科文化,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识字量和阅读量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制定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 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传说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及语言的准确性,了解死海的特点及成因。

  ② 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转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相关的复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三、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种提法强调的是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功能,而且,课程标准谈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这里的工具性,首先必须关注汉语的口语交际能力。

  人与人的往来接触,信息的沟通有无,都离不开口语交际,对民族学生而言,学会听说汉语是他们学习汉语基础知识,掌握汉语的基本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结合本文的内容,把本节课重点分为三大模块:复述神话和传说;看图表讲述死海浮力大的内在原理;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三个部分层层深入,有浅入深,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口语能力也得到锻炼。

  四、教法

  本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不爱开口的想象是很常见、很普通的,经过专家研究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不爱开口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障碍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采用了合唱式答问、表述提要、自我暗示、小组教学等教法,使学生克服种种障碍,达到开口说话的目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五、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汉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的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我们的课堂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课前可以上网查阅死海的资料,准备交流;

  2、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一次“非常”旅游

  2、介绍*

  设计意图:

  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了知识,了解地方文化,游乐一定的文化积淀,同时语言也得到了锻炼。

  (二)导入

  师:死海是一片神奇的水域,它是怎样形成的?在那里有着怎样的神奇故事?带着种种的疑惑,让我们共同走进这节课。

  师:板书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死海的资料,它将带领我们游览死海——播放短片

  生:观看短片

  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死海的知识?

  生:发表

  (三)新授

  设计意图:

  精心利用教材,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学生从中归纳要点。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比较能力。美国实用注意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深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度:我们知道了这么多有关死海的知识,在作者的笔下,他有是怎样介绍死海的呢?现在我们大声地阅读课文,解决这样两个问题:

  ①“死海不死”中的“死”与“不死”有什么不同含义?

  ②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师:引资料,作者用了两个传说分别是——

  生:屡淹不死,先知鲁特的故事

  师:现在我们回顾课文,然后找同学讲述这两个故事

  设计意图:

  学习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利用神话传说来说明事物,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说说文章中有关死海的成因,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作者解释了海水浮力大的原因,那是因为——

  生:咸度高

  师:那有谁能根据图表向我们说明一下其中的原理?

  生:看图表讲述死海浮力大的内在原理

  设计意图:

  使文章的内容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一目了然,容易理解。根据图表解释其中的原理,使学生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师: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解释屡淹不死的奥秘所在,那是因为——

  生:排列;咸度高——密度大——浮力大——淹不死人

  设计意图:

  了解死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师:死海这样神奇,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齐读第5自然段

  生:朗读思考

  师: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被人们利用,那未来呢?

  生:可能干涸

  师:你有什么办法拯救死海?

  生:思考回答

  (四)知识迁移

  师:这样死海将美丽永存,既然地球上有这样一处人间圣地,现在,如果你是导游,你怎样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介绍死海?

  前后四人为一组,可以进行讨论。

  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

  设计意图: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日常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实效,营造轻松、和谐,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可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出发点,辅之以相应的教学策略,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饿交际性和实践性,从而使学生的交际由简单肤浅到丰富深入,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和谐发展,汉语的基本素养得到提升。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把“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整理成文

  板书设计:

  18、死海不死

  特点:咸度高

  成因:1、地形特点

  2、水蒸发、矿物质沉淀

死海不死教案 3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所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二、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三、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教时。

  二、通过预习划分课文为三大部分,查注词语的音、义,了解有的词语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揭示课题,了解题目的运用,教读课文

  讲述:本文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海,怎么有“死”“活”之分?既然是死海,怎么又是“不死”的呢?对这些疑问,课文的第一部分作了说明。提问:课文的第一、二部分怎样划分?明确:第一部分l--4段,第二部分5—6段。指名朗读第一部分,要求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及对题目的分析。朗读后,提问:“死海”的“死”指什么?回答,明确:第一段中介绍了死海的位置及得名的原因。说明这个“死”指鱼虾草木的死。用“竟没有”“甚至”说明这“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提问:“不死”指什么?回答,明确:指人即使不会游泳,也总是浮在水上,“不”会海“死”。这种奇异现象,课文怎样形容?回答,明确:“令人惊叹”。提问:为什么人不会淹死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来说明这一点?回答,明确:引用了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很大,既形象,又神奇。提问:对这一特异现象,课文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回答,明确:(狄杜)“大惊失色”。

  讲述:这三段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课文第四段用一个设问句领起,揭示浮力大的原因是“海水咸度很高”。接下来引用统计数据作科学说明。提问: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怎样排列?回答,明确:第四段中的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提问;这段末两行的“这样”代什么?回答,明确: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小结:第一部分,介绍了死海的特征。(板书)

  讲述:第二部分开始用设问句,可见这一部分要说明死海的成因。(板书)指名朗读第二部分,要求说出死海的成因。朗读后提问:课文引用古老的传说,起什么作用?回答,明确:引用神话,反映远古时候“死海”的出现,增添了文章的浪漫情趣。提问:第六段用“这当然是神话”承上启下,再用“其实”~转,指出死海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回答,明确:成因: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一是地形特点;二是化学成分,矿物质很多;三是物理变化,蒸发。沉淀。

  讲述:作为一篇介绍知识性的说明文,文章结尾,第三部分简介死海的变化:现状和未来。(板书)以引起读者的重视。指名朗读,要求思考:结句“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指什么?朗读后,提问:“死”的含意是什么?回答,明确:死海真的要死了:这里的“死”字指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

  二、小结

  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和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说明方法(板书)

  (一)举事例。举例说明分为列举举例、典型举例、类比举例三类。本文用的是前两种。

  ①列举举例:举出较多例子来说明。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木生”。

  ②典型举例:举出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举“人不会被淹死”的例子。

  (二)列数据;第四段四个数据,用的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实际变化而确定的。如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还未达到精确的程度,应用约数来说明。约数是一种力求近似的估计和推测,也是建立在科学计算和调查的?∩系摹a惺?菘捎梅掷嗍?⑵骄???俜直鹊龋?玫煤茫?任淖炙得鞲?蛎鳎??呷ㄍ?裕??兴捣?α?br>

  2、本文题目新颖、巧妙,“死”与“不死”看似矛盾,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先悦“死”,再说“不死”,最后又说“死”,重点是“不死”,与题日呼应。题目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这种相反相成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二;课内练习、巩固

  1、为加点的字注音,对加“凸”的字注者并解释

  沉淀()干涸()转瞬()

  不逊()告诫()家眷()

  安然无恙好)(病)执迷不悟()(坚持)

  凸凸

  谕告()(告诉;吩咐)

  2、分析下列短语中加“凸”的字,是从什么角度来考虑的。(可先左右议论后举手回答,教师作结)。

  “愚公不愚”:前一个“愚”是愚笨的意思,后一个“愚”从愚公移山具有远见卓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动众人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来考虑。

  ‘孤儿不孤”:前一个“孤”是无父母的意思,后一个“孤”从祖国处处有亲人,虽无父母却不乏照料,前程仍然远大的角度来考虑。

  学习《死海不死》的命题方法,我们可得到启发,开拓思路,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往往就可依此为线索构思而成了。课外可用《愚公不愚》《孤儿不孤》或类似形式的题目来练笔。

  四、布置作业

  分析下列句子用的是确数还是约数,并指出其语法上的正误。

  1、我整整花了一小时左右才把这道题解出。(“一小时左右”是约数,所以用了“整整”互相矛盾。应去掉‘“整整”二字。)

  2、原来生产这台机器成本要五千元,采用先进工艺制造降低了二千五百元,成本减少一倍。(是“确数”。但数字增加才用倍数,减少不能说几倍,只能说减少一半。)

  3、根据修改后的计划,生产效率提高,产量要超过原生产定额的百分之三十五。(是“确数”。百分数的运用要特别注意,本句应为“百分之一百三十五”,或去掉“的”字,才无语病。)

  4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江河之上。(是“约数”,无语病。)

  5、赵州桥大约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约数”,但“大约”与“左右”重复,应去掉一词。)

  板书设计

  一、课文结构

  1、介绍死海的特征

  (一)“死”海: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水边也寸草木生(列举事例)——谁能想到。

  (二)死海不“死”:,人不会被淹死。(典型事例)——令人惊叹。

  (三)传说:奴隶们投入死海,安然无恙——大惊失色。

  (四)海水浮力大的原因:“咸度很高”(列数据)。

  2、说明死海的成因

  (-)上帝惩罚人,大陆变死海(神话传说)。

  (二)死海成因:地形特点;化学成分;物理变化(列数据)。

  3、说明死海的变化

  (-)现状;吸引游客,治病不逊于温泉。

  (二)未来:死海真的要“死”:消失、干涸(列数据)。

  二、说明方法

  1、引用

  2、举事例

  3、列数据

死海不死教案 4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提问)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订正生字:

  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

  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

  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

  解题:

  1.本文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第1句)

  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

  (一)介绍死海的特征

  (二)说明死海的成因

  (三)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分析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篇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

  (鱼虾,草木的死)

  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

  (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

  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

  (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

  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

  (咸度很高)

  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⑤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如何排列?

  (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⑥“这样”代什么?

  (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①“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先引用神话传说,反映远古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然后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写是为了进行对比,以突出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

  ②引用神话传说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神话是人们无诀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也就是说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技术,古人对死海成因的探索只能陷入种种猜测的迷惘中。

  ③6节哪句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见书)

  这句话有哪两点含义?

  (死海的本质特征,死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④死海成因到底是什么?

  (一、地形特点二、化学成分,矿物质多三、物理变化,蒸发、沉淀)

  朗读第三部分

  ①课文最后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见书P47)

  “也可能”是人们对死海未来的一种预测,是据当前情况做出的,但是自然界千变万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未来下完全肯定的结论,因此,加上这三个字,文章的语言更准确。

  ②“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又指什么?

  (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不复存在)

死海不死教案 5

  内容预览:

  《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安然无恙)恙,读yàng,*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A)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讨论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板书设计:

  死海 不适应动植物生存

  特征 现实 人们自由游七

  不死 传说 奴隶屡淹不死

  原因 咸度高比重大

  死海不死 成因 传说 惩罚执迷不悟的人们

  实质 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现状与未来 现状 开发利用

  未来 可能干涸

  听读材料

  海水燃烧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很多,然而你听说过海水燃烧吗?水火不容,是人们早巳熟知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确有海水着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东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顿时海浪咆哮,刹那间海面上出现了奇迹:高达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红彤彤的火焰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照耀着几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为壮观,看到者无不目瞪口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场海上大火从何而起?是油船着火?可是,当时海面上并没有油船,难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来这场大火的纵火犯就是飓风。在海洋上形成的飓风,风速有时可高达70米/秒,飓风所到之处,掀起巨浪,由于飓风与海水摩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产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氢气和能助燃的氧气,所以在某一瞬间引起了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场大火。

  据科学家测定,这次大火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爆炸时产生的能量,难怪其燃烧场面是那样惊心动魄,令人胆寒。在能源紧张的未来,如果人类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风能、水中的化学能以及太阳的光能,那该多好啊!

  思考题:

  1.海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奇怪现象。

  答 案:

  1.第4自然段

  2.列数字、作比较

死海不死教案 6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1、(提问)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

  2、〈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订正生字:

  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

  (三)解题:

  1、本文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第1句)

  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

  (1)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说明死海的成因。

  (3)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分析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篇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鱼虾,草木的死)

  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

  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

  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咸度很高)

  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⑤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如何排列?(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⑥“这样”代什么?(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①“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先引用神话传说,反映远古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然后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写是为了进行对比,以突出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

  ②引用神话传说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神话是人们无诀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也就是说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技术,古人对死海成因的探索只能陷入种种猜测的迷惘中。

  ③6节哪句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见书)

  这句话有哪两点含义?(死海的本质特征,死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④死海成因到底是什么?(一、地形特点二、化学成分,矿物质多三、物理变化,蒸发、沉淀)

  朗读第三部分:

  ①课文最后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见书P47)

  “也可能”是人们对死海未来的一种预测,是据当前情况做出的,但是自然界千变万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未来下完全肯定的结论,因此,加上这三个字,文章的语言更准确。

  ②“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又指什么?(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不复存在)

死海不死教案 7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樱屡淹不死?A)

  二、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

  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游弋2安然无恙3氯化钠4告诫5干涸6执迷不悟

  (1)yì,(兵船)巡逻。文中指游来游去。(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形容很*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安然无恙2告诫3大惊失色4猜测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讨论作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第一段:1节,写死海得名的由来。

  第二段:2 ̄4节,说明死海不死的缘由。

  第三段:5 ̄6节,写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节,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景。

  六、新课

  1、提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举手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

  提问: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证明“死海不死”呢?

  小结:死海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称之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会淹死,因此说“死海不死“。作者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叙说了历史传说,证实了第二节论断的正确。

  3、齐读第4自然段。

  提问:1公斤棉花和1公斤铁,谁重?

  补充:从数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质量上就不相同了。这里有个比重问题。比重是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

  4、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

  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

  1、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

  2集体朗读7—8自然段。

  四、讲析说明方法。

  1、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

  2、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

  2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死海不死教案 8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死海不死 第一课时。(数字的准确性)

  2.复习“抓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3.体会在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4.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说明文中数字说明的作用。

  难点:1.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如何理解。

  解决办法:1.利用实验的方法理解死海不死的道理,这样形象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讨论比较的方法,加深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数字使用)的理解,和对说明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语言简炼、准确。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复述课文,语言力求简洁,重点内容突出,无口语中的毛病。

  3.分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4.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及未来,班上进行信息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入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入,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复习“抓特征说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入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题目巧妙的`把“死”与“不死”统一起来,新颖、引人入胜,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这样标题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寸草不生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的“不死”一死海终将干涸的“死”,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

  (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2.正音、辨字、辨词。

  游弋(yì,不能读作gē):(兵船)巡逻,这里指游来游去。

  谕(yù,不能读作yú)告:告诉,使人知道。(旧指上级对下级或长

  辈对晚辈。)

  安然无恙(yànq):*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祸害。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不知觉悟。

  3.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1)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自愿读课文,一人一段。

  (3)复述课文,男女同学分为两大组,各出一名同学进行复述比赛。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死,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4)根据上面的复述,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对象:死海。

  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即咸度高。

  死海的形成: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5)具体分析,看看文章如何来体现以上内容的,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

  (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

  ①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④第4自然段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8)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

死海不死教案 9

  教材说明:

  《死海不死》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教学思路:

  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教好说明文?在诱思探究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用“自学——提问——练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认识死海的特点。了解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现象。

  2、体味课文写法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在它们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现象。同时,人们也给与它许多神奇的传说。(教师展开世界地图)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将它们概括出来。

  明确:死海的特点是围绕着“死”与“不死”来展开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水中没有生物,海边寸草不生。

  (2)、人在其中不会下沉。

  (3)、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2、作者在向我们介绍“死海”特征的同时,遵循着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还介绍了死海的形成、死海的开发与前景,请找到课文中相关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死海的特征

  死海的成因

  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三、 品读课文

  1、 课文并不是冷冰冰的向我们阐释“死海不死”这一科学事理,而是穿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将死海赋予了生动的人文色彩。谁能够给大家讲讲这几个故事呢?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 引导探究:“死海不死”中“死”与“不死”的含义。

  “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想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

  “死”--(1)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2)死海的未来--干涸。

  “不死”--(1)浮力大,人在上面沉不下去。(2)开发利用死海,死海的“不死”得以光大。正是“死海不死”的真正含义。

  四、总结

  课文的结尾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请同学们想一个挽救死海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赏析语段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纳(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质量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至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2、本段首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作用是。

  3、本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第二层至,其结构特点是。

  4、本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体现的标志是。

  5、“死海水里含有许多种矿物质”一句后边的冒号的作用是。

死海不死教案 10

  导入新课

  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说服力。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等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本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述和引用神话传说上,前者体现在第1自然段中,描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具体形象,后者则形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

  1.复习提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

  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

  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

  2.速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讨论)

  (1)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

  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1)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3)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4)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

  以上4组句子都是第1个句子好,“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是经过作者仔细考虑选用的,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4.阅练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呢?

  因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其中盐类数量更多,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而沉不下去。

  (3)“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不能,因为用“至”说明各种盐类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与25%这两个数以及这两个数之间的数,符合事实,而若用“和”就说明这个比例数只是23%、25%这两个数,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把第3和5自然段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了解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与“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其中两处引用神话,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结尾一段写了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死、不死,互相照应,构成行文的线索,重点在于不死。在文章的结尾处,看到死海即将干涸,不禁痛心,同学们,只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死海的将来就会掌握在我们手中。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题。(《辞海》中有关死海的介绍,是客观的,而我们课文则运用了多种方法,多角度说明,有具体生动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这些使课文比《辞海》中的有关死海的介绍更生动、具体,更吸引读者。)

  2.课下广泛阅读科普知识,丰富自己,多多了解我们的生活空间。

  (六)板书设计

  死海不死

  语言:

  2.生动:引用神话传说

  参考资料

  1.海水的治病功能,空气中如水增多了,杂质也增多,空气中的水蒸气气压相对增大,那么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就减少,人就会感到气闷不畅。如果空气中的水气少、杂质少,水蒸气气压小,含氧量特别高,对人体健康有利,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

  2.关于“盐”,一般来说,就是指酸中的氧原子被金属原子置换所成的化合物,课文中的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钠(食盐),都属于盐类。溴、锶不是盐类。

  3.大裂谷:由于地壳运动,岩石产生褶皱、断裂,其较大的长的下陷部分叫大裂谷。

  4.对课文引用神话传说的不同看法。

  (1)游离于文章的主线之外

  这一种观点认为:文章里的第二个神话传说游离了文章的主线,而且篇幅过长。理由是:在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上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普宣传的根本任务是传播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性是前提,是灵魂,趣味性必须服从科学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身奇趣重重,引人入胜,科普作品要依靠科学本身的趣味来吸引读者,揭示科学奥秘。趣味性如不能为科学性服务,就失去了趣味的意义,必然造成文章详略处理不当的弊病。

  (2)反映了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幻想,远古时代的人,受低下的生产力的限制,知识水*极低,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便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于是幻想出许多神话故事。上帝惩罚村民这个神话故事,当然是不科学的,但是,作者采用这个神话,除了可以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外,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的解释;人们对死海成因的认识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因此,神话本身是不科学的,但是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也是合理的。

  5.对死海的几点补充说明

  (1)死海的水含盐量比一般海水约高八九倍,是世界上含盐分最多的一个水域。虽然每天*均有四百七十五万吨淡水从北面的约旦河和其他小河流入死海,但死海盆地气候酷热,淡水一到这里就立即蒸发了。

  (2)死海附近气候炎热,干旱少雨,当地所分布的沙漠和石灰岩中,含盐量又特别高。水流经这些地区时,盐分大量地溶于水中。这些含有大量盐分的河水进入死海之后,又在死海中进一步受烈日的烘晒,使水分大量蒸发,海水不断浓缩,正如同在锅里熬盐一般,死海水中的含盐量,就越来越高。

  (3)据研究,在遥远的地质时期里,死海水面比现在高出200多米。现在虽然北有约旦河注入,东南有阿萨河流进,而死海并无出口,但河流带来的水量都被蒸发掉了,所以并不能使水面上升,这也是死海含盐度特别高的原因。

  (4)随着科学迅猛地发展,人们必能找到防止死海干涸的办法。据说,约旦人正在。计划开辟一条长运河,想把地中海的水引入死海。由于地中海的水*面高出死海392米,还可以利用这种水位差来发电。一旦这个。计划实现,死海不仅不会死,甚至会变得很活。


老兵不死作文(扩展2)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死海不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死海不死》教案1

  教材说明:

  《死海不死》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教学思路:

  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教好说明文?在诱思探究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用“自学——提问——练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认识死海的特点。了解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现象。

  2、体味课文写法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在它们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现象。同时,人们也给与它许多神奇的传说。(教师展开世界地图)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将它们概括出来。

  明确:死海的特点是围绕着“死”与“不死”来展开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水中没有生物,海边寸草不生。

  (2)、人在其中不会下沉。

  (3)、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2、作者在向我们介绍“死海”特征的同时,遵循着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还介绍了死海的形成、死海的开发与前景,请找到课文中相关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死海的特征

  死海的成因

  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三、 品读课文

  1、 课文并不是冷冰冰的向我们阐释“死海不死”这一科学事理,而是穿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将死海赋予了生动的人文色彩。谁能够给大家讲讲这几个故事呢?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 引导探究:“死海不死”中“死”与“不死”的含义。

  “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想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

  “死”--(1)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2)死海的未来--干涸。

  “不死”--(1)浮力大,人在上面沉不下去。(2)开发利用死海,死海的“不死”得以光大。正是“死海不死”的真正含义。

  四、总结

  课文的结尾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请同学们想一个挽救死海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赏析语段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纳(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质量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至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2、本段首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作用是。

  3、本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第二层至,其结构特点是。

  4、本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体现的标志是。

  5、“死海水里含有许多种矿物质”一句后边的冒号的作用是。

《死海不死》教案2

  内容预览:

  《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安然无恙)恙,读yàng,*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A)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讨论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板书设计:

  死海 不适应动植物生存

  特征 现实 人们自由游七

  不死 传说 奴隶屡淹不死

  原因 咸度高比重大

  死海不死 成因 传说 惩罚执迷不悟的人们

  实质 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现状与未来 现状 开发利用

  未来 可能干涸

  听读材料

  海水燃烧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很多,然而你听说过海水燃烧吗?水火不容,是人们早巳熟知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确有海水着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东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顿时海浪咆哮,刹那间海面上出现了奇迹:高达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红彤彤的火焰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照耀着几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为壮观,看到者无不目瞪口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场海上大火从何而起?是油船着火?可是,当时海面上并没有油船,难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来这场大火的纵火犯就是飓风。在海洋上形成的飓风,风速有时可高达70米/秒,飓风所到之处,掀起巨浪,由于飓风与海水摩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产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氢气和能助燃的氧气,所以在某一瞬间引起了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场大火。

  据科学家测定,这次大火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爆炸时产生的能量,难怪其燃烧场面是那样惊心动魄,令人胆寒。在能源紧张的未来,如果人类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风能、水中的化学能以及太阳的光能,那该多好啊!

  思考题:

  1.海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奇怪现象。

  答 案:

  1.第4自然段

  2.列数字、作比较

《死海不死》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1、(提问)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

  2、〈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订正生字:

  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

  (三)解题:

  1、本文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第1句)

  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

  (1)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说明死海的成因。

  (3)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分析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篇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鱼虾,草木的死)

  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

  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

  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咸度很高)

  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⑤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如何排列?(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⑥“这样”代什么?(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①“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先引用神话传说,反映远古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然后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写是为了进行对比,以突出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

  ②引用神话传说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神话是人们无诀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也就是说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技术,古人对死海成因的探索只能陷入种种猜测的迷惘中。

  ③6节哪句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见书)

  这句话有哪两点含义?(死海的本质特征,死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④死海成因到底是什么?(一、地形特点二、化学成分,矿物质多三、物理变化,蒸发、沉淀)

  朗读第三部分:

  ①课文最后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见书P47)

  “也可能”是人们对死海未来的一种预测,是据当前情况做出的,但是自然界千变万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未来下完全肯定的结论,因此,加上这三个字,文章的语言更准确。

  ②“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又指什么?(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不复存在)

《死海不死》教案4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所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二、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三、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教时。

  二、通过预习划分课文为三大部分,查注词语的音、义,了解有的词语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揭示课题,了解题目的运用,教读课文

  讲述:本文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海,怎么有“死”“活”之分?既然是死海,怎么又是“不死”的呢?对这些疑问,课文的第一部分作了说明。提问:课文的第一、二部分怎样划分?明确:第一部分l--4段,第二部分5—6段。指名朗读第一部分,要求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及对题目的分析。朗读后,提问:“死海”的“死”指什么?回答,明确:第一段中介绍了死海的位置及得名的原因。说明这个“死”指鱼虾草木的死。用“竟没有”“甚至”说明这“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提问:“不死”指什么?回答,明确:指人即使不会游泳,也总是浮在水上,“不”会海“死”。这种奇异现象,课文怎样形容?回答,明确:“令人惊叹”。提问:为什么人不会淹死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来说明这一点?回答,明确:引用了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很大,既形象,又神奇。提问:对这一特异现象,课文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回答,明确:(狄杜)“大惊失色”。

  讲述:这三段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课文第四段用一个设问句领起,揭示浮力大的原因是“海水咸度很高”。接下来引用统计数据作科学说明。提问: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怎样排列?回答,明确:第四段中的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提问;这段末两行的“这样”代什么?回答,明确: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小结:第一部分,介绍了死海的特征。(板书)

  讲述:第二部分开始用设问句,可见这一部分要说明死海的成因。(板书)指名朗读第二部分,要求说出死海的成因。朗读后提问:课文引用古老的传说,起什么作用?回答,明确:引用神话,反映远古时候“死海”的出现,增添了文章的浪漫情趣。提问:第六段用“这当然是神话”承上启下,再用“其实”~转,指出死海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回答,明确:成因: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一是地形特点;二是化学成分,矿物质很多;三是物理变化,蒸发。沉淀。

  讲述:作为一篇介绍知识性的说明文,文章结尾,第三部分简介死海的变化:现状和未来。(板书)以引起读者的重视。指名朗读,要求思考:结句“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指什么?朗读后,提问:“死”的含意是什么?回答,明确:死海真的要死了:这里的“死”字指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

  二、小结

  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和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说明方法(板书)

  (一)举事例。举例说明分为列举举例、典型举例、类比举例三类。本文用的是前两种。

  ①列举举例:举出较多例子来说明。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木生”。

  ②典型举例:举出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举“人不会被淹死”的例子。

  (二)列数据;第四段四个数据,用的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实际变化而确定的。如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还未达到精确的程度,应用约数来说明。约数是一种力求近似的估计和推测,也是建立在科学计算和调查的?∩系摹a惺?菘捎梅掷嗍?⑵骄???俜直鹊龋?玫煤茫?任淖炙得鞲?蛎鳎??呷ㄍ?裕??兴捣?α?br>

  2、本文题目新颖、巧妙,“死”与“不死”看似矛盾,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先悦“死”,再说“不死”,最后又说“死”,重点是“不死”,与题日呼应。题目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这种相反相成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二;课内练习、巩固

  1、为加点的字注音,对加“凸”的字注者并解释

  沉淀()干涸()转瞬()

  不逊()告诫()家眷()

  安然无恙好)(病)执迷不悟()(坚持)

  凸凸

  谕告()(告诉;吩咐)

  2、分析下列短语中加“凸”的字,是从什么角度来考虑的。(可先左右议论后举手回答,教师作结)。

  “愚公不愚”:前一个“愚”是愚笨的意思,后一个“愚”从愚公移山具有远见卓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动众人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来考虑。

  ‘孤儿不孤”:前一个“孤”是无父母的意思,后一个“孤”从祖国处处有亲人,虽无父母却不乏照料,前程仍然远大的角度来考虑。

  学习《死海不死》的命题方法,我们可得到启发,开拓思路,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往往就可依此为线索构思而成了。课外可用《愚公不愚》《孤儿不孤》或类似形式的题目来练笔。

  四、布置作业

  分析下列句子用的是确数还是约数,并指出其语法上的正误。

  1、我整整花了一小时左右才把这道题解出。(“一小时左右”是约数,所以用了“整整”互相矛盾。应去掉‘“整整”二字。)

  2、原来生产这台机器成本要五千元,采用先进工艺制造降低了二千五百元,成本减少一倍。(是“确数”。但数字增加才用倍数,减少不能说几倍,只能说减少一半。)

  3、根据修改后的计划,生产效率提高,产量要超过原生产定额的百分之三十五。(是“确数”。百分数的运用要特别注意,本句应为“百分之一百三十五”,或去掉“的”字,才无语病。)

  4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江河之上。(是“约数”,无语病。)

  5、赵州桥大约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约数”,但“大约”与“左右”重复,应去掉一词。)

  板书设计

  一、课文结构

  1、介绍死海的特征

  (一)“死”海: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水边也寸草木生(列举事例)——谁能想到。

  (二)死海不“死”:,人不会被淹死。(典型事例)——令人惊叹。

  (三)传说:奴隶们投入死海,安然无恙——大惊失色。

  (四)海水浮力大的原因:“咸度很高”(列数据)。

  2、说明死海的成因

  (-)上帝惩罚人,大陆变死海(神话传说)。

  (二)死海成因:地形特点;化学成分;物理变化(列数据)。

  3、说明死海的变化

  (-)现状;吸引游客,治病不逊于温泉。

  (二)未来:死海真的要“死”:消失、干涸(列数据)。

  二、说明方法

  1、引用

  2、举事例

  3、列数据

《死海不死》教案5

  教学建议

  一、新颖巧妙的标题

  标题“死海不死”,新颖、巧妙,引人入胜。“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耐人寻味。这种相反相成的修辞手法,常被人们采用,例如“天空不空”“恒星不恒”“愚公不愚”“孤儿不孤”等等,新奇有趣,发人深思。

  二、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举例子。举出实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让人信服。举例说明分为列举例子、典型举例、类比举例三类。列举例子,即举出较多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说明死海的“死”。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二段,举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说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数据。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如第四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第六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最后一段,列举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3.引用。引用有关资料来作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如第三段,弓1用“屡淹不死”的传说,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带有神奇色彩。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话,说明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猜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4.诠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或特点作适当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如第一段,“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这里的“死”指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特征。第二段,“真是‘死海不死’!”这里的第二个“死”指人的死,“不死”是说死海浮力大,人不会被淹死。这又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另一特征。最后一段,“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这里的第二个“死”指死海的干涸,揭示了死海的未来。

  三、运用数字说明

  运用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数字分确数(确切的数字)和约数(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更简明、概括、具体,更有说服力。为了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而确定的,数字用语也都是准确的。

  四、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 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五、语言教学建议

  《死海不死》一课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辨清确数和约数的运用,理解准确数据的作用。分析课文前半篇时,老师设题:“把各种盐分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一句中的数据能否改为24%或者大约24%、24%左右?讨论毕,学生感受颇多:原来这些很容易使自己疏忽而又枯燥乏味的数据,在说明文中却起着这么重要的说明作用。学生阅读文章的欲望增强了,思维积极了。

  教课文后半篇时,*学习联盟胆质疑:“海水*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这个数据不科学,既然最深的地方是约数,*均深度怎么会是个确数?有的说把“大约”移到“一百四十六米”之前,就通顺了;有的说,科学测定的数据是不能随意变动的,这不是修改病句;更多的学生认为应该根据死海实际情况来修改深度数据,因为说明文的数据具有准确性、科学性。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

  (l)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

  (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

  科学小品文。)

  二、正音、辨字、辨词。(略)

  三、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1)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自愿读课文,一人一段。

  (3)复述课文,男女同学分为两大组,各出一名同学进行复述比赛。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死,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4)根据上面的复述,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对象:死海。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本质特征成度高。死海的形成: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5)具体分析,看看文章如何来体现以上内容的。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

  ①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④第4自然段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8)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长度、宽度、深度→源头→形成。)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过去:荒凉。现在:生气。将来:干涸。)

  ②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

  ③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

  (10)速读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一8自然段):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用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是死海,其特征是成度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

  (12)讨论以下问题。

  ①文章结尾写到:“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课文中所给的图示。)

  ②死海真的会干涸吗?

  (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随着水面下降,蒸发量也在减少,况且还有约旦河水输入,所以死海不会干涸。)

  四、.总结、扩展

  这一篇知识小品文,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在说明死海的“死”与“不死”的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死海的特征时也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另外,为了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作者还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时,列举了四个数据;在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时,列举了四个数据;文章最后一段,列举了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死海的海水里无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而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会被淹死,其本质特征就是咸度高。)

《死海不死》教案6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樱屡淹不死?A)

  二、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

  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游弋2安然无恙3氯化钠4告诫5干涸6执迷不悟

  (1)yì,(兵船)巡逻。文中指游来游去。(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形容很*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安然无恙2告诫3大惊失色4猜测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讨论作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第一段:1节,写死海得名的由来。

  第二段:2 ̄4节,说明死海不死的缘由。

  第三段:5 ̄6节,写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节,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景。

  六、新课

  1、提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举手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

  提问: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证明“死海不死”呢?

  小结:死海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称之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会淹死,因此说“死海不死“。作者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叙说了历史传说,证实了第二节论断的正确。

  3、齐读第4自然段。

  提问:1公斤棉花和1公斤铁,谁重?

  补充:从数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质量上就不相同了。这里有个比重问题。比重是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

  4、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

  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

  1、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

  2集体朗读7—8自然段。

  四、讲析说明方法。

  1、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

  2、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

  2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死海不死》教案7

  一、 教材分析

  《死海不死》是义务教育朝*学校汉语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推动着世界,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与科学相关的说明文,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介绍了死海的特点及成因,本文除了运用一般说明文常用的列数字进行说明,还运用了“插入神话传说”的辅助说明法,此外,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知识修养、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汉语教学应该把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当作首要的任务,兼顾接受各科文化,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识字量和阅读量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制定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 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传说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及语言的准确性,了解死海的特点及成因。

  ② 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转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相关的复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三、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种提法强调的是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功能,而且,课程标准谈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这里的工具性,首先必须关注汉语的口语交际能力。

  人与人的往来接触,信息的沟通有无,都离不开口语交际,对民族学生而言,学会听说汉语是他们学习汉语基础知识,掌握汉语的基本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结合本文的内容,把本节课重点分为三大模块:复述神话和传说;看图表讲述死海浮力大的内在原理;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三个部分层层深入,有浅入深,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口语能力也得到锻炼。

  四、教法

  本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不爱开口的想象是很常见、很普通的,经过专家研究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不爱开口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障碍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采用了合唱式答问、表述提要、自我暗示、小组教学等教法,使学生克服种种障碍,达到开口说话的目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五、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汉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的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我们的课堂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课前可以上网查阅死海的资料,准备交流;

  2、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一次“非常”旅游

  2、介绍*

  设计意图:

  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了知识,了解地方文化,游乐一定的文化积淀,同时语言也得到了锻炼。

  (二)导入

  师:死海是一片神奇的水域,它是怎样形成的?在那里有着怎样的神奇故事?带着种种的疑惑,让我们共同走进这节课。

  师:板书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死海的资料,它将带领我们游览死海——播放短片

  生:观看短片

  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死海的知识?

  生:发表

  (三)新授

  设计意图:

  精心利用教材,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学生从中归纳要点。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比较能力。美国实用注意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深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度:我们知道了这么多有关死海的知识,在作者的笔下,他有是怎样介绍死海的呢?现在我们大声地阅读课文,解决这样两个问题:

  ①“死海不死”中的“死”与“不死”有什么不同含义?

  ②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师:引资料,作者用了两个传说分别是——

  生:屡淹不死,先知鲁特的故事

  师:现在我们回顾课文,然后找同学讲述这两个故事

  设计意图:

  学习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利用神话传说来说明事物,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说说文章中有关死海的成因,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作者解释了海水浮力大的原因,那是因为——

  生:咸度高

  师:那有谁能根据图表向我们说明一下其中的原理?

  生:看图表讲述死海浮力大的内在原理

  设计意图:

  使文章的内容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一目了然,容易理解。根据图表解释其中的原理,使学生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师: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解释屡淹不死的奥秘所在,那是因为——

  生:排列;咸度高——密度大——浮力大——淹不死人

  设计意图:

  了解死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师:死海这样神奇,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齐读第5自然段

  生:朗读思考

  师: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被人们利用,那未来呢?

  生:可能干涸

  师:你有什么办法拯救死海?

  生:思考回答

  (四)知识迁移

  师:这样死海将美丽永存,既然地球上有这样一处人间圣地,现在,如果你是导游,你怎样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介绍死海?

  前后四人为一组,可以进行讨论。

  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

  设计意图: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日常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实效,营造轻松、和谐,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可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出发点,辅之以相应的教学策略,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饿交际性和实践性,从而使学生的交际由简单肤浅到丰富深入,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和谐发展,汉语的基本素养得到提升。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把“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整理成文

  板书设计:

  18、死海不死

  特点:咸度高

  成因:1、地形特点

  2、水蒸发、矿物质沉淀

《死海不死》教案8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死海不死 第一课时。(数字的准确性)

  2.复习“抓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3.体会在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4.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说明文中数字说明的作用。

  难点:1.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如何理解。

  解决办法:1.利用实验的方法理解死海不死的道理,这样形象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讨论比较的方法,加深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数字使用)的理解,和对说明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语言简炼、准确。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复述课文,语言力求简洁,重点内容突出,无口语中的毛病。

  3.分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4.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及未来,班上进行信息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入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入,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复习“抓特征说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入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题目巧妙的把“死”与“不死”统一起来,新颖、引人入胜,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这样标题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寸草不生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的“不死”一死海终将干涸的“死”,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

  (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2.正音、辨字、辨词。

  游弋(yì,不能读作gē):(兵船)巡逻,这里指游来游去。

  谕(yù,不能读作yú)告:告诉,使人知道。(旧指上级对下级或长

  辈对晚辈。)

  安然无恙(yànq):*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祸害。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不知觉悟。

  3.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1)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自愿读课文,一人一段。

  (3)复述课文,男女同学分为两大组,各出一名同学进行复述比赛。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死,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4)根据上面的复述,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对象:死海。

  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即咸度高。

  死海的形成: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5)具体分析,看看文章如何来体现以上内容的,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

  (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

  ①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④第4自然段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8)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

《死海不死》教案9

  教学目的:

  1.了解是一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订正生字:

  游弋(yì) 耶路撒冷(sā) 告诫(jiè) 不逊(xùn)

  安然无恙(yàng) 干涸(hé) 溴(xiù) 锶(sī)

  沉淀(diàn) 家眷(juàn) 谕告(yìn) 执迷不悟(zhí)

  解题:

  1.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

  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

  (一)介绍死海的特征

  (二)说明死海的成因

  (三)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分析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

  (鱼虾,草木的死)

  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

  (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

  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

  (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

  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

  (咸度很高)

  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⑤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如何排列?

  (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⑥“这样”代什么?

  (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①“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先引用神话传说,反映远古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然后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写是为了进行对比,以突出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

  ②引用神话传说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神话是人们无诀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也就是说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技术,古人对死海成因的探索只能陷入种种猜测的迷惘中。

  ③6节哪句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见书)

  这句话有哪两点含义?

  (死海的本质特征,死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④死海成因到底是什么?

  (一、地形特点 二、化学成分,矿物质多 三、物理变化,蒸发、沉淀)

  朗读第三部分

  ①课文最后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见书P47)

  “也可能”是人们对死海未来的一种预测,是据当前情况做出的,但是自然界千变万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未来下完全肯定的结论,因此,加上这三个字,文章的语言更准确。

  ②“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又指什么?

  (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不复存在)

《死海不死》教案10

  导入新课

  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说服力。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等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本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述和引用神话传说上,前者体现在第1自然段中,描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具体形象,后者则形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

  1.复习提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

  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

  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

  2.速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讨论)

  (1)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

  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1)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3)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4)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

  以上4组句子都是第1个句子好,“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是经过作者仔细考虑选用的,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4.阅练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呢?

  因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其中盐类数量更多,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而沉不下去。

  (3)“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不能,因为用“至”说明各种盐类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与25%这两个数以及这两个数之间的数,符合事实,而若用“和”就说明这个比例数只是23%、25%这两个数,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把第3和5自然段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了解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与“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其中两处引用神话,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结尾一段写了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死、不死,互相照应,构成行文的线索,重点在于不死。在文章的结尾处,看到死海即将干涸,不禁痛心,同学们,只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死海的将来就会掌握在我们手中。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题。(《辞海》中有关死海的介绍,是客观的,而我们课文则运用了多种方法,多角度说明,有具体生动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这些使课文比《辞海》中的有关死海的介绍更生动、具体,更吸引读者。)

  2.课下广泛阅读科普知识,丰富自己,多多了解我们的生活空间。

  (六)板书设计

  死海不死

  语言:

  2.生动:引用神话传说

  参考资料

  1.海水的治病功能,空气中如水增多了,杂质也增多,空气中的水蒸气气压相对增大,那么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就减少,人就会感到气闷不畅。如果空气中的水气少、杂质少,水蒸气气压小,含氧量特别高,对人体健康有利,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

  2.关于“盐”,一般来说,就是指酸中的氧原子被金属原子置换所成的化合物,课文中的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钠(食盐),都属于盐类。溴、锶不是盐类。

  3.大裂谷:由于地壳运动,岩石产生褶皱、断裂,其较大的长的下陷部分叫大裂谷。

  4.对课文引用神话传说的不同看法。

  (1)游离于文章的主线之外

  这一种观点认为:文章里的第二个神话传说游离了文章的主线,而且篇幅过长。理由是:在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上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普宣传的根本任务是传播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性是前提,是灵魂,趣味性必须服从科学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身奇趣重重,引人入胜,科普作品要依靠科学本身的趣味来吸引读者,揭示科学奥秘。趣味性如不能为科学性服务,就失去了趣味的意义,必然造成文章详略处理不当的弊病。

  (2)反映了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幻想,远古时代的人,受低下的生产力的限制,知识水*极低,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便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于是幻想出许多神话故事。上帝惩罚村民这个神话故事,当然是不科学的,但是,作者采用这个神话,除了可以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外,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的解释;人们对死海成因的认识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因此,神话本身是不科学的,但是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也是合理的。

  5.对死海的几点补充说明

  (1)死海的水含盐量比一般海水约高八九倍,是世界上含盐分最多的一个水域。虽然每天*均有四百七十五万吨淡水从北面的约旦河和其他小河流入死海,但死海盆地气候酷热,淡水一到这里就立即蒸发了。

  (2)死海附近气候炎热,干旱少雨,当地所分布的沙漠和石灰岩中,含盐量又特别高。水流经这些地区时,盐分大量地溶于水中。这些含有大量盐分的河水进入死海之后,又在死海中进一步受烈日的烘晒,使水分大量蒸发,海水不断浓缩,正如同在锅里熬盐一般,死海水中的含盐量,就越来越高。

  (3)据研究,在遥远的地质时期里,死海水面比现在高出200多米。现在虽然北有约旦河注入,东南有阿萨河流进,而死海并无出口,但河流带来的水量都被蒸发掉了,所以并不能使水面上升,这也是死海含盐度特别高的原因。

  (4)随着科学迅猛地发展,人们必能找到防止死海干涸的办法。据说,约旦人正在。计划开辟一条长运河,想把地中海的水引入死海。由于地中海的水*面高出死海392米,还可以利用这种水位差来发电。一旦这个。计划实现,死海不仅不会死,甚至会变得很活。


老兵不死作文(扩展3)

——打不死的“小强”小学作文

打不死的“小强”小学作文1

  我本是一只无忧无虑的蟑螂,有一天,爸爸出门为我们找食物,在路上不小心被踩伤了,而妈妈又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弟妹,当时家庭只有我可以去找食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同时也是肩负重大责任。

  为了安全起见,我打算先去应有尽有的厨房。到达厨房后,我先藏在冰箱底下,到了晚上再出来,那时黑漆漆的,我用敏锐的眼睛看一下四周,这里有没有我最爱吃的奶酪。在哪儿呢?我左顾右盼,终于找到了,我先尝了一口,实在是太美味了,我马上把奶酪放在口袋里,再拿一些苹果、蛋糕……

  “啪”地一声,有一位巨大的人来了,他发现我后马上用脚踩我,没来得及躲闪的我脚被踩伤了,我拼尽力一搏,终于逃了出来。虽然我伤势很严重,但我还坚强的站起来对自己说:要把食物拿回给家人吃。在回家的途中,由于行动不便,一不小心被小朋友又踩了一下,死里逃生的我此刻已经奄奄一息了,但我还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往回家的"路走!谢天谢地,终于到了家,我终于为家做一点事 ,让爸妈开心了,我心里真是乐滋滋地,从此,我要担当责任,养家糊口。

  从这事过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


老兵不死作文(扩展4)

——《死海不死》教案5篇

《死海不死》教案1

  内容预览:

  《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安然无恙)恙,读yàng,*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A)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讨论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板书设计:

  死海 不适应动植物生存

  特征 现实 人们自由游七

  不死 传说 奴隶屡淹不死

  原因 咸度高比重大

  死海不死 成因 传说 惩罚执迷不悟的人们

  实质 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现状与未来 现状 开发利用

  未来 可能干涸

  听读材料

  海水燃烧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很多,然而你听说过海水燃烧吗?水火不容,是人们早巳熟知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确有海水着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东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顿时海浪咆哮,刹那间海面上出现了奇迹:高达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红彤彤的火焰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照耀着几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为壮观,看到者无不目瞪口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场海上大火从何而起?是油船着火?可是,当时海面上并没有油船,难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来这场大火的纵火犯就是飓风。在海洋上形成的飓风,风速有时可高达70米/秒,飓风所到之处,掀起巨浪,由于飓风与海水摩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产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氢气和能助燃的氧气,所以在某一瞬间引起了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场大火。

  据科学家测定,这次大火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爆炸时产生的能量,难怪其燃烧场面是那样惊心动魄,令人胆寒。在能源紧张的未来,如果人类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风能、水中的化学能以及太阳的光能,那该多好啊!

  思考题:

  1.海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奇怪现象。

  答 案:

  1.第4自然段

  2.列数字、作比较

《死海不死》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1、(提问)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

  2、〈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订正生字:

  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

  (三)解题:

  1、本文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第1句)

  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

  (1)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说明死海的成因。

  (3)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分析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篇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鱼虾,草木的死)

  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

  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

  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咸度很高)

  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⑤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如何排列?(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⑥“这样”代什么?(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①“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先引用神话传说,反映远古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然后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写是为了进行对比,以突出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

  ②引用神话传说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神话是人们无诀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也就是说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技术,古人对死海成因的探索只能陷入种种猜测的迷惘中。

  ③6节哪句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见书)

  这句话有哪两点含义?(死海的本质特征,死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④死海成因到底是什么?(一、地形特点二、化学成分,矿物质多三、物理变化,蒸发、沉淀)

  朗读第三部分:

  ①课文最后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见书P47)

  “也可能”是人们对死海未来的一种预测,是据当前情况做出的,但是自然界千变万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未来下完全肯定的结论,因此,加上这三个字,文章的语言更准确。

  ②“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又指什么?(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不复存在)

《死海不死》教案3

  一、 教材分析

  《死海不死》是义务教育朝*学校汉语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推动着世界,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与科学相关的说明文,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介绍了死海的特点及成因,本文除了运用一般说明文常用的列数字进行说明,还运用了“插入神话传说”的辅助说明法,此外,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知识修养、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汉语教学应该把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当作首要的任务,兼顾接受各科文化,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识字量和阅读量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制定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 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传说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及语言的准确性,了解死海的特点及成因。

  ② 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转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相关的复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三、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种提法强调的是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功能,而且,课程标准谈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这里的工具性,首先必须关注汉语的口语交际能力。

  人与人的往来接触,信息的沟通有无,都离不开口语交际,对民族学生而言,学会听说汉语是他们学习汉语基础知识,掌握汉语的基本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结合本文的内容,把本节课重点分为三大模块:复述神话和传说;看图表讲述死海浮力大的内在原理;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三个部分层层深入,有浅入深,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口语能力也得到锻炼。

  四、教法

  本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不爱开口的想象是很常见、很普通的,经过专家研究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不爱开口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障碍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采用了合唱式答问、表述提要、自我暗示、小组教学等教法,使学生克服种种障碍,达到开口说话的目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五、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汉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的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我们的课堂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课前可以上网查阅死海的资料,准备交流;

  2、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一次“非常”旅游

  2、介绍*

  设计意图:

  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了知识,了解地方文化,游乐一定的文化积淀,同时语言也得到了锻炼。

  (二)导入

  师:死海是一片神奇的水域,它是怎样形成的?在那里有着怎样的神奇故事?带着种种的疑惑,让我们共同走进这节课。

  师:板书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死海的资料,它将带领我们游览死海——播放短片

  生:观看短片

  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死海的知识?

  生:发表

  (三)新授

  设计意图:

  精心利用教材,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学生从中归纳要点。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比较能力。美国实用注意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深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度:我们知道了这么多有关死海的知识,在作者的笔下,他有是怎样介绍死海的呢?现在我们大声地阅读课文,解决这样两个问题:

  ①“死海不死”中的“死”与“不死”有什么不同含义?

  ②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师:引资料,作者用了两个传说分别是——

  生:屡淹不死,先知鲁特的故事

  师:现在我们回顾课文,然后找同学讲述这两个故事

  设计意图:

  学习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利用神话传说来说明事物,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说说文章中有关死海的成因,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作者解释了海水浮力大的原因,那是因为——

  生:咸度高

  师:那有谁能根据图表向我们说明一下其中的原理?

  生:看图表讲述死海浮力大的内在原理

  设计意图:

  使文章的内容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一目了然,容易理解。根据图表解释其中的原理,使学生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师: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解释屡淹不死的奥秘所在,那是因为——

  生:排列;咸度高——密度大——浮力大——淹不死人

  设计意图:

  了解死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师:死海这样神奇,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齐读第5自然段

  生:朗读思考

  师: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被人们利用,那未来呢?

  生:可能干涸

  师:你有什么办法拯救死海?

  生:思考回答

  (四)知识迁移

  师:这样死海将美丽永存,既然地球上有这样一处人间圣地,现在,如果你是导游,你怎样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介绍死海?

  前后四人为一组,可以进行讨论。

  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

  设计意图: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日常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实效,营造轻松、和谐,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可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出发点,辅之以相应的教学策略,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饿交际性和实践性,从而使学生的交际由简单肤浅到丰富深入,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和谐发展,汉语的基本素养得到提升。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把“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整理成文

  板书设计:

  18、死海不死

  特点:咸度高

  成因:1、地形特点

  2、水蒸发、矿物质沉淀

《死海不死》教案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 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 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 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 失生去命 B 不顾性命、坚决

  C 不活动、不灵活 D 不通的

  E 指"干涸" F 固板

  G 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A)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 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 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 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 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 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讨论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教案5

  教材说明:

  《死海不死》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教学思路:

  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教好说明文?在诱思探究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用“自学——提问——练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认识死海的特点。了解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现象。

  2、体味课文写法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在它们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现象。同时,人们也给与它许多神奇的"传说。(教师展开世界地图)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将它们概括出来。

  明确:死海的特点是围绕着“死”与“不死”来展开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水中没有生物,海边寸草不生。

  (2)、人在其中不会下沉。

  (3)、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2、作者在向我们介绍“死海”特征的同时,遵循着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还介绍了死海的形成、死海的开发与前景,请找到课文中相关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死海的特征

  死海的成因

  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三、 品读课文

  1、 课文并不是冷冰冰的向我们阐释“死海不死”这一科学事理,而是穿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将死海赋予了生动的人文色彩。谁能够给大家讲讲这几个故事呢?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 引导探究:“死海不死”中“死”与“不死”的含义。

  “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想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

  “死”--(1)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2)死海的未来--干涸。

  “不死”--(1)浮力大,人在上面沉不下去。(2)开发利用死海,死海的“不死”得以光大。正是“死海不死”的真正含义。

  四、总结

  课文的结尾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请同学们想一个挽救死海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赏析语段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纳(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质量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至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2、本段首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作用是。

  3、本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第二层至,其结构特点是。

  4、本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体现的标志是。

  5、“死海水里含有许多种矿物质”一句后边的冒号的作用是。


老兵不死作文(扩展5)

——2022虎年春节慰问老兵活动总结60篇

2022虎年春节慰问老兵活动总结1

  自接到公司下发的《关于开展退役军人走访慰问工作的紧急通知》后,项目部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立即成立退役军人走访慰问工作小组,由项目*为小组组长,办公室主任负责摸排项目退役军人员工实际工作、生活及家庭情况,并具体组织相关慰问走访工作。现将项目退役军人走访慰问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走访慰问情况

  通过对项目部全体人员进行逐一摸排,核实到项目办公室副主任梁红祥为退役军人,并按照通知要求详实记录其住址、联系方式等,完善其个人信息。

  二、政策落实情况

  20XX年X月X日,在项目*在其办公室对XX退役军人进行了沟通交流,了解了该同志在部队时的表现,目前工作、家庭详细情况,核实了公司及项目对退役军人政策落实情况。目前,针对退役军人梁红祥各项政策均已落实到位,项目部接下来将继续严格执行各项政策。

  三、帮扶困难情况

  通过座谈也获知其家庭存在还房贷、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两地分居等生活困难,项目部了解到这一具体情况后,结合公司及项目工会政策,积极为其申请困难补助资金,并由项目负责人王德杰专门负责,积极帮扶着力解决存在的困难。

  四、先进典型

  通过此次活动,项目部仔细梳理了退役军人XXX在项目部参加工作以来的工作表现和事迹,具体情况如下:该同志在部队服役17年,期间荣立三等功、优秀*员,优秀士兵和士官奖励;入职以来,注重党的理论和业务理论学习,工作认真负责,特别是在负责项目宣传工作以来,先后在《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中铁工运》、《*中铁报》、《隧道工人报》、《安徽日报》、《安徽工人日报》等刊稿200余篇,中新网、中工网、人民铁道网等中央级媒体网站刊稿400余篇,20XX年撰写的《像过日子一样常抓安全》一文获得安徽省总工会组织的纪念“安康杯”竞赛活动征文比赛二等奖,当年年底获得集团公司新闻宣传先进工作者,路桥处优秀通讯员标兵,20XX年、20XX年、20XX年分别获得集团公司《隧道工人报》刊物季度优秀通讯员、公司优秀通讯员、业主单位优秀信息员、摄影比赛二、三等奖等荣誉。

  通过积极开展排查、座谈、走访慰问工作,有效消除了退役军人后顾之忧,激发了退役军人把部队优良传统、干事创业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去的热情,对项目施工生产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2022虎年春节慰问老兵活动总结2

  今年是*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6周年。76年前,*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老兵们是这段历史在今天最主要的见证者,也是抗日战争留在今天的最重要财富之一。

  为缅怀抗战老兵的光辉业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我们报社从去年底就开始重视、谋划、启动、宣传开展寻找抗战老兵活动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思想早重视

  为发现寻找我市当年参与这场伟大战争迄今还幸存和被埋没的抗战老兵,让我们用心聆听这些曾经的战士在他们那个年代,亲身经历的爱国故事,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家的爱国主义意识,去年年底在召开全年工作总结会议上,本报就意识到开展寻找发现抗战老兵活动工作会是贯穿20XX全年的重大事项,也会是我们新闻媒体做新闻报道的重点内容之一。

  所以,在制定20XX年工作计划安排时,就要求从思想上开始重视这项工作,将它列入报社新年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列为20XX年新闻采访重要任务之一,探讨如何做好此项工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随后,又多次在编前会上组织大家学习相关抗战历史内容,了解目前政治宣传形势,对编辑记者进行提高思想认识方面教育,要大家深刻认识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深刻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性,让大家从思想上早做准备,早重视。

  二、活动早策划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教育酝酿准备之后,一进入20XX年,本报就开始进一步策划布置寻找发现抗战老兵活动。具体策划是:

  第一步,先和市内多个民间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发起一场寻找关爱抗战老兵活动,通过本报热线电话、外围网站和QQ群,以互联网为*台,以各县区志愿者为帮手,对1931年——1945年抗日战争中幸存至今且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进行寻找发现。

  第二步,组织记者对寻找发现到的老兵进行深入采访,写出人物专访,做纪念纪念*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6周年系列宣传报道。其中,要求重点采访参加过八路军游击队的*抗战老兵,也要采访参加过*的抗战老兵。同时推出“‘纪念抗战胜利76周年’书法诗歌散文绘画征集”等系列活动,评出优秀文章和书法作品。

  第三步,组织协同有关单位部门对抗战老兵给予人文关爱和经济救助。

  三、任务早完成

  本报按照计划开展寻找关爱抗战老兵宣传活动,是在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5月8日进入高潮,隆重推出“我们的抗战老兵”特刊和“‘纪念抗战胜利76周年’书法诗歌散文绘画征集”等系列活动。要求有任务记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每周要加量完成一篇抗战老兵的专访,和多篇相关消息稿件。后勤上全面配合保障,要车出车,要力出力,为全面落实完成采编任务积极努力支持。

  此系列活动在本报一经推出后,立即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得到市民大力积极支持。市作家协会*、*著名小小说作家刘国芳;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市书法家协会*、*书法家陈胜华;市书法家协会副*、*书法家李贵阳、傅晓辉、杜思吾等相继表示要携作品参加此次征集活动。市老一辈*书法家、画家*恒、范如之等也表示要携带作品参加本次系列活动。

  本报本次整个活动采访报道了13位抗战老兵,收集到书画来稿60余篇,诗歌散文50余篇。评出优秀书法作品8幅、诗歌散文7篇。得到省老干局、市委宣传部,党史办和江西日报、《老友》杂志、xx日报等关注和肯定,他们来电来信索取有关资料,选取部分文章刊登在自身媒体上。

  市民钟先生来电说:“我是贵报的忠实读者,看了你们的‘抗战老兵’系列报道后,心情很激动。我愿作为你们‘抗战老兵’系列报道的一位志愿者,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参加此项活动,让抗战卫国英雄精神流传后世。”

  四、工作早总结

  X月X日上午,为总结拜访抗战老兵活动,对抗战老兵给予人文关爱和经济救助,本报在市县有关部门和xx铭豪汽车发展有限公司、吉利汽车俱乐部、xx龙凤珠宝协助下,在xx广电大楼前举行简短仪式后,便分为4路6辆车,满载着爱心慰问物品出发,分别看望慰问居住在临川、南城、宜黄、崇仁、黎川、东乡等县区的已经采访报道的13位抗战老兵,为他们送去温暖和慰籍。

  当第一路慰问团队来到临川区荣山镇抗战老兵陈日初家里,面对市县有关部门和电视台领导、报社总编及社会爱心人士的热诚关爱,陈日初老人很是感动。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回顾76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对*和社会不忘历史、关爱抗战老兵的行为表示肯定。慰问团队还亲切询问陈老近来的生活状况以及身体健康情况,生活中有无困难,并嘱托老人保重身体,临行前还兴致勃勃地与老人合影留念。

  第二路慰问团队和第三路慰问团队分别来到崇仁、宜黄和南城、黎川对6位抗战老兵进行慰问,得到他们的真挚感谢。

  东乡县邓家乡上杨村艾家组的抗战老兵艾xx及其家人看到本报第4路慰问团队时心情非常激动,连声表示感谢:“谢谢你们采访报道,谢谢你们看望慰问,此生有此心里非常满足。”

  xx铭豪吉利4S店袁xx总经理表示:“这次xx铭豪吉利有幸参加xx广播电视报的‘关爱老兵系列活动’感到非常荣幸。多年前,在民族危难之际,一大批热血青年慷慨赴难。当国家需要时,他们挺身而出。现在当他们需要我们时,我们也应尽力温暖他们最后的岁月。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要以新时代特有的激情歌颂祖国的骄傲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让抗战卫国英雄精神流传后世。”

2022虎年春节慰问老兵活动总结3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值此20XX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1月28日,民主街退役军人服务站分管领导高浩峰、中心社区党委*姚燕飞一行6人,带着深情厚谊和美好祝福,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深入部分困难退役军人家中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

  在退役军人家中,走访领导与他们促膝交谈,详细了解了他们的身体、生活状况以及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感谢他们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希望广大退役军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永葆军人本色,充分发挥军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并提前祝他们新春快乐!“非常感谢街道社区对我们这些老同志的关心和帮助,有党和*的惦念,心里暖暖的。” 退役军人吕增国在交谈中说道。

  此次慰问使退役军人真切地感受到党和*的关怀,也促进了社区拥军工作的良好发展,充分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老兵不死作文(扩展6)

——寄语退伍老兵祝福语3篇

寄语退伍老兵祝福语1

  1.装满一个班的祝福,携着*安来到;装满一个连的厚礼,拥着快乐来到;装满一个团的真情,绕着幸福来到;装满一个旅的问候,祝你建军节快乐自豪!

  2.快乐的战机划过长空,好运高举冲锋的旗帜,幸福向你发起猛攻。八一建军节,我用祝福消灭你的烦恼,占领你的心房。

  3.八一节日很重大,可是很少会放假;军人职责保天下,哪有空闲去溜达;要把祖国当成家,赢得人民处处夸;送你祝福一朵花,祝你节日乐开花。

  4.快乐是根据地,梦想是*区,健康是通行证,*安是大本营,好运是库,开心是雇佣兵,八一集结号已吹响,请火速通过郁闷山谷、占领幸福高地!

  5.八一建军节:一心一意为人民,一寸丹心护家国,一丝不苟干工作,一日三省正己身,一言九鼎立人品,一身正气树形象,一日千里求进步,一鸣惊人创伟业。

  6.空军,天蓝蓝,散开快乐给你,海军,水蓝蓝,情运开心给你,陆军,加强战斗力,为你驱赶一切不如意,八一建军节,祝你健康幸福,事事顺心。

寄语退伍老兵祝福语2

  1.铁铸营盘,兵如流水。老兵退伍是部队永葆生机活力的现实需要。当部队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离家、弃笔而从戎,当服役期满的时候,你们又欣然的离去,你们的选择始终以国家利用为重,以全局大局为重,高风亮节、深明大义,令人钦佩不已。你们用坚强、勇敢、拼搏、奉献赢得了军功章和嘉奖令,部队感谢你们;你们也要用勤劳、善良、智慧、奋斗赢得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社会需要你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坚信,你们一定会永葆革命军人本色,发扬敢于战斗、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拼搏精神,通过刻苦学习、大胆探索、踏实工作而成为家庭之中流、社会之砥柱、国家之栋梁。老兵——你是一只雄鹰,有过风雨洗礼,有过血火交融,无论坦途多坎坷,都是你一生中最难忘怀的历程,如今你们将要退伍,告别战友和军营,挑战未来是军人的本性,把握机遇是老兵的本能,不管你们走到哪里,军魂定格了人生。

  2.亲爱的老兵,我们不仅珍惜过去的岁月,更憧憬美好的未来。这次离别以后,盼望你们在适当的时候回老部队坐一坐、看一看,我们要加强联系。顺心时战友的祝福会催人奋进,困难时战友的问候能驱寒送暖。

  3.豪情万丈热血男儿鞠躬尽瘁铸军魂,意气风发卸戎装再攀高峰续辉煌。祝所有的退伍老兵战友们,一切顺利!

寄语退伍老兵祝福语3

  老兵,昨日你带着美好的祝愿,带着希望与梦想踏入这绿色的军营,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你那充满激情的生命便在这里锻造出了坚不可摧的品质,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你的热泪和汗水,军人的本色早已溶入你的灵魂。在这里,你走过了风风雨雨,你曾在绿色的方阵中,练就钢筋般的铁骨,赤胆的忠诚,书写了灿烂辉煌的人生篇章。你在书写光荣与梦想的军人世界里,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老兵,我们永远忘不了----忘不了你在100米冲刺时的呐喊、忘不了你在射击场争当神*的喜悦、忘不了你在训练场摸爬滚打的身影。老兵,哨位上的风吹老了你的脸,炎炎的夏日改变了你的容颜,造就了你那健康的肤色。你与风雪相随,与钢枪为伴,与蓝天为伍,与那皎洁的明月和点点的繁星透露自己的心声。你读懂了什么是军人的伟大与*凡,什么是军人的赤诚与执着,什么是军人的潇洒与美丽。老兵,你在摸爬滚打里忘掉了无尽的思念,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冲淡了无边的寂寞,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守候着不变的信念。老兵,你已经出色完成了一个*士兵的使命,在这里我向你献上最崇高的军礼。


老兵不死作文(扩展7)

——老兵退伍标语口号 (菁选3篇)

老兵退伍标语口号1

  1、军营作标榜归乡创辉煌。

  2、几载战友情,永远记心间。走向新岗位,迎接新挑战。

  3、出军营,海阔凭鱼跃。

  4、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方的道路更宽广,老兵一路走好。

  5、几许报国心,拳拳为民终不悔。

  6、进社会,天高任鸟飞。

  7、数年军旅涯,点点入梦常相思。

  8、不等不靠鲜花和掌声要靠自己争取。

  9、热烈欢送退伍老兵!

  10、出军营,海阔凭鱼跃。

老兵退伍标语口号2

  1、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方的道路更宽广,老兵一路走好。

  2、几许报国心,拳拳为民终不悔。

  3、进社会,天高任鸟飞。

  4、出军营,海阔凭鱼跃。

  5、留队甘做护绿卫士,退伍争当做播绿使者

  6、老兵,一路走好!

  7、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

  8、感谢你,老兵!

  9、热烈欢送退伍老兵!

  10、让本色永恒、让奋斗继续

  11、昨日满腔报国志、今朝苦挣持家钱

  12、数年军旅涯,点点入梦常相思。

  13、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方的道路更宽广

  14、退伍不退色,永远是祖国的兵。

  15、不等不靠鲜花和掌声要靠自己争取。

  16、自觉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17、献青春热情三载、空余惆怅无限

  18、欢送老兵光荣退伍

  19、向老兵学习向老兵致敬

  20、青春汗水奉军营,退伍创业赛精英。

  21、戍边疆,做忠诚卫士;返家乡,退伍不退色。

  22、得勇猛强健一身、实剩迷茫有数

  23、迎新兵、送老兵、迎兵送兵兵送兵

  24、出军营,海阔凭鱼跃;进社会,天高任鸟飞。

  25、几许报国心,拳拳为民终不悔;数年军旅涯,点点入梦常相思

  26、不为党派谋私利,要当公民讲道德。

老兵退伍标语口号3

  1、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方的道路更宽广,老兵一路走好。

  2、几许报国心,拳拳为民终不悔。

  3、进社会,天高任鸟飞。

  4、出军营,海阔凭鱼跃。

  5、留队甘做护绿卫士,退伍争当做播绿使者

  6、老兵,一路走好!

  7、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

  8、感谢你,老兵!

  9、热烈欢送退伍老兵!

  10、让本色永恒、让奋斗继续

  11、昨日满腔报国志、今朝苦挣持家钱

  12、数年军旅涯,点点入梦常相思。

  13、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方的.道路更宽广

  14、退伍不退色,永远是祖国的兵。

  15、不等不靠鲜花和掌声要靠自己争取。

  16、自觉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17、献青春热情三载、空余惆怅无限

  18、欢送老兵光荣退伍

  19、向老兵学习向老兵致敬

  20、青春汗水奉军营,退伍创业赛精英。

  21、戍边疆,做忠诚卫士;返家乡,退伍不退色。

  22、得勇猛强健一身、实剩迷茫有数

  23、迎新兵、送老兵、迎兵送兵兵送兵

  24、出军营,海阔凭鱼跃;进社会,天高任鸟飞。

  25、几许报国心,拳拳为民终不悔;数年军旅涯,点点入梦常相思

  26、不为党派谋私利,要当公民讲道德。


老兵不死作文(扩展8)

——留队老兵代表发言材料 (菁选2篇)

留队老兵代表发言材料1

  尊敬的各位首长,亲的复退老兵:

  大家好!

  当时光老人再次把离别的笙箫吹响,当那熟悉而伤感的驼铃曲又萦绕耳畔,我们心头真似有千语万言,却怎么也道不出那一声“再见!”

  今天是个特别难忘的日子,每到此时,总叫人思绪翻涌、心潮难*。和我们朝夕相处多年的战友,就要脱下心爱的军装,踏上返乡的旅程。此情依依,此景依依。

  亲爱的老战友,还记得站岗执勤时的那份激动吗?还记得训练场上龙腾虎跃的身影吗?还记得营区里,你亲手种下的花草、果树吗?还记得勤务保障任务中,你展示的风采吗?还记得闲暇时,我们一起读书学习、谈天说地的情景吗?……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抹不去的回忆。生命,因拥有当兵的历史而光荣;青春,因有了铁打的风流而精彩。

  你们为军旗添了彩,你们为家乡争了光。在你们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召唤。作为继续留队服役的战友,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为部队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亲爱的老兵,退伍,是军旅生涯的结束,也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们有高尚的思想,你们有坚强的意志,你们有强健的体魄,你们有自立的本领,你们有丰富的积累,你们有充沛的精力,这不正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吗?这不正是你们走向成功的基础吗?这不正是你们特有的优势吗?尽管从此不再踢正步,但直线加方块的韵律将永远伴随你们的生活;尽管今后不再写“请战书”,但你们永远都会知难而进。

  亲爱的老战友,我坚信,金色的盾牌,会闪烁你们的"光芒;希望的田野,会结满你们的硕果;科技攻关的队伍里,会有你们的身影;奔小康的路上,会绽放你们的笑容。你们必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成为祖国经济战线的骁将!

  最后,我谨代表全体留队战友,祝你们一路顺风,再立新功!

留队老兵代表发言材料2

  尊敬的各位首长,各位战友,亲爱的复退老兵:

  大家好!

  当时光老人再次把离别的笙箫吹响,当那熟悉而伤感的驼铃曲又萦绕耳畔,我们心头真似有千语万言,却怎么也道不出那一声“再见!”每到此时,总叫人思绪翻涌、心潮难*。和我们朝夕相处多年的战友,就要脱下心爱的军装,踏上返乡的旅程。此情依依,此景依依。

  亲爱的老战友,还记得站岗执勤时的那份激动吗?还记得训练场上龙腾虎跃的身影吗?还记得营区里,你亲手种下的花草、果树吗?还记得勤务保障任务中,你展示的风采吗?还记得闲暇时,我们一起读书学习、谈天说地的情景吗???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抹不去的回忆。生命,因拥有当兵的历史而光荣;青春,因有了铁打的风流而精彩。

  你们为军旗添了彩,你们为家乡争了光。在你们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召唤。作为继续留队服役的战友,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为部队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亲爱的老兵,退伍,是军旅生涯的结束,也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们有高尚的思想,你们有坚强的意志,你们有强健的体魄,你们有自立的本领,你们有丰富的积累,你们有充沛的精力,这不正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吗?这不正是你们走向成功的基础吗?这不正是你们特有的优势吗?尽管从此不再踢正步,但直线加方块的韵律将永远伴随你们的生活;尽管今后不再写“请战书”,但你们永远都会知难而进。

  此时此刻,作为留队老兵中的一员,更加觉得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将留下来继续发扬你们的优良传统。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留队老兵表决心如下:

  1.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履行应尽的义务,积极服从组织的安排。

  2. 一如既往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戒骄戒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专长,为连队、为部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3.尽我所能做好帮带作用,树立老兵榜样,继续发扬老兵模范带头作用,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发光发热。

  最后,我谨代表全体留队战友,祝你们一路顺风,在人生的新旅途中再立新功!

  谢谢大家!


老兵不死作文(扩展9)

——退伍老兵演讲稿 (菁选2篇)

退伍老兵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亲爱的战友们:

  大家好,我是二分库的XXX,我是一名即将退伍的老兵(笑一笑)。在还剩X天是日子里,很感激组织能给我这次机会,站在舞台上,面对朝夕相处了两年的战友,说一说我心里话。

  两年前,我们脱下时装,抛开自由自在的生活,怀着憧憬与梦想,带着父母的期盼和嘱托来到绿色方阵。刚入军营时,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与好奇。绿军装,红领花 ,有事打报告,走路拐直角,饭前一支歌,被子叠成块。我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汇聚到一起,面对陌生的地方,陌生的面孔,再也没有父母的呵护,再也没有逃避风雨的理由,从此,我们的花季、雨季就在直线加方块的日子开始了。从此,我们拥有了自立于这个世界的能力。

  曾是一名普通战士,无怨无悔。忘不了站岗执勤时,任凭蚊虫叮咬,任凭汗流浃背,军姿站到最后一刻;忘不了三公里时战友的那句加油;忘不了在一次次的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忘不了班长如兄长般的关心照顾;忘不了球场上的欢笑;忘不了炊事班的饭菜;忘不了……正是这样紧张有序的军营生活培养了我顽强的毅力,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总让人很是伤感,一夜醒来,看着营区满地的落叶,当广播里传出那熟悉的旋律“老兵,老兵,你要走……”我们知道,又到了离别的时刻。离别――军中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再过

  几天,我将脱下军帽,摘下领花,那一刻也将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刻,告别了军旗,告别了xxxxx,告别了朝夕相处可爱的战友们。

  脱下军装,请把美好回忆永远珍藏在心底;

  告别军旗,请把离别的"伤感化作新的动力;

  惜别战友,请用温馨祝福表达不尽的情谊;

  退伍不褪色,是我的庄严承诺; 无论在何处,我永远都是一个兵!

  军营的磨砺,我是真正男子汉; 地方的舞台,我依旧书写辉煌! 我把军人的优秀品质发扬在新的岗位上,定会再立新功、再创辉煌;我把部队培养的坚强展现在新的环境里,同样出类拔萃。

  荣誉留给过去,奋斗支撑未来。抬起头挺起胸,敞开军人宽广的胸怀。我坚信:用齐步走出去的雄姿,必将稳重踏实;用跑步迈出去的豪迈,必将奋发有为;用正步踢出去的庄严,必将铿锵有力;用笔直的脊梁挺起来的军姿,必将会撑起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空!

  最后,祝愿尊敬的各位首长,留在部队的战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离别时刻,让我再献上一个神圣的军礼

退伍老兵演讲稿2

  一天两天,时间不停地累积,一年两年,不断的增加。当我们走过1800天2900天4300天,经过5年8年XX年,时间已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蓦然回首,一路拼搏一路欢歌。

  几年前,我们脱下时装,抛开自由自在的浪漫生活,怀着憧憬与梦想,带着父母双亲的殷切期盼和嘱托来到绿色方阵。刚入军营时,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与好奇。绿军装,红领花,有事打报告,走路拐直角,饭前一支歌,被子叠成块。我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汇聚到一起,面对陌生的地方,陌生的面孔,再也没有父母的呵护,再也没有逃避风雨的理由,从此,我们的花季、雨季就在直线加方块的日子开始了。从此,我们拥有了自立于这个世界的能力。

  曾是一名普通战士,无怨无悔,在炎炎的烈日下,任凭蚊虫叮咬,任凭汗流浃背,军姿站到最后一刻。在一次次的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官兵情,战友爱,团结一致,共同进步,是军营生活的紧张有序给了我们顽强的毅力,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意志,是军人身上看不见的精钢,有了它,没有过不去的草地和火焰山!”每次出操回来看到这句话时,精神每每为之一振,“军人”,这个称呼就是对我们的最好的褒奖!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总让人很是伤感,一夜醒来,看着营区满地的落叶,当广播里传出那熟悉的旋律“老兵,老兵,你要走……”我们知道,又到了离别的时刻。离别――军中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再过几天,我们将脱下军帽,摘下领花,那一刻也将是我们终生难忘的一刻,我们告别了军旗,告别了英雄的百将团,告别了朝夕相处可爱的战友们。

  脱下军装,请把美好回忆永远珍藏在心底;

  告别军旗,请把别离的伤感化作新的动力;

  惜别战友,请用温馨祝福表达不尽的情谊;

  退伍不褪色,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无论在何处,我永远都是一个兵!

  军营的磨砺,我们是真正男子汉;地方的舞台,我们依旧书写辉煌!

  我们把军人的优秀品质发扬在新的岗位上,定会再立新功、再创辉煌;我们把部队培养的坚强展现在新的环境里,同样出类拔萃;荣誉留给过去,奋斗支撑未来。老兵,请你抬起头挺起胸,敞开军人宽广的胸怀吧!我坚信:用齐步走出去的雄姿,必将稳重踏实;用跑步迈出去的豪迈,必将奋发有为;用正步踢出去的庄严,必将铿锵有力;用笔直的脊梁挺起来的军姿,必将会撑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最后,祝愿尊敬的各位首长,留在部队的战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离别时刻,让我再献上一个神圣的军礼!

推荐访问: 作文 不死 老兵 老兵不死作文 老兵不死作文1 老兵不死作文100字 老兵不死作文150字 老兵不死作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