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蜜蜂》说课稿3篇(精选文档)

《蜜蜂》说课稿3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2-21 17:45:05 来源:网友投稿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1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真实的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实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蜜蜂》说课稿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蜜蜂》说课稿3篇(精选文档)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1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真实的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实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本课按作者的思考,实验以及实验所得的顺序来写。作者先写思考——蜜蜂究竟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然后写了解这个问题而做实验——作者捉了自家花园的40只蜜蜂,分别作了记号。然后到野外放飞20只,最后所得——17只先后飞回,从而证实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循序渐进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不认识或不懂的字或词语想办法读对、弄懂。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词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订正、强调字音,如:“阻”、“测”时*舌音,不是翘舌音,“尽管”的“尽”读三声。

  4、默读课文呢,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这次试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三、指导写字

  1、下面看看同学们字写得怎么样。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减……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指导写字:课件演示,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四、作业设计

  练习默读课文,勾画并读熟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听说)

  “听说”是什么意思?(不一定真实可靠)

  2、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全班汇报。

  4、读到这里你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严谨的科学态度)

  5、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

  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6、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想用什么词来形容?

  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指生读,大家评议。再读)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8、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勾画下来。

  9、谁来读一读这一句。并请说一说你这样读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的意思。)(行动结果完全符合预期效果)(真实可靠)

  10、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了吗?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四、反复朗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五、学习最后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2、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是(能辨认方向的本能。)

  3、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4、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并举例说明。(本能是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性能,如:出生的婴儿会哭会喝奶;蜂酿蜜等)

  5、自由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里面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

  六、拓展延伸:

  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七、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课外阅读:《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板书设计:

  听说做试验得出结论

  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课后小结:

  略。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蜜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四、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在花的海洋里徜徉了一番,今天让我们再一起走进昆虫的世界去感受一下。昆虫界里有一种神奇的小生灵——蜜蜂,非常惹人喜爱。关于蜜蜂你知道什么?

  2、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复习旧知: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通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法国科学家法布尔还做了一项有趣的试验来证实蜜蜂的这种能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通过开火车的方法,让学生读准生字并组词(多人朗读)。提醒难读的字把它读准,并可读一读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2)含有多音字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的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3、指名读课文,评议。

  4、默读课文,思考: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生交流。

  (默读是本学段第一次出现的朗读要求,师需指名默读的要求是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必要时可动笔画重点词句)

  5、提问:哪些自段段写了法布尔做的这项试验?哪些自然段写他得出的结论?

  6、生交流回答。(2—5自然段为试验过程,6自然段为得出的结论)

  (三)写字指导:

  1、提示容易写错的字,如“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试”“袋”的`右边没有一撇,“减”的右边有一撇,左边是两点水。

  2、师范写难写的字,如“概”等。

  3、生抄写生字、新词,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生字朋友,也知道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实验。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试验的,试验的结果又如何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课后收集有关蜜蜂的更多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原因(1)

  试验(2—5)

  结论(6)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弄清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二、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是本篇课文教学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了解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课。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四)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篇(扩展1)

——《蜜蜂》说课稿10篇

《蜜蜂》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蜜蜂》,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8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二、说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和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A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B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这课书的教学过程,我总的分为7大板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六)、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26、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蜜蜂》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课文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二、说学生

  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互助中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能力。本班学生爱读书,语感较强,因此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话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

  教学难点: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说策略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听说读写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有交流资料,铺垫教学;初读课文,识字写字;研读课文,感悟内容;夸赞列宁,总结课文;课后延伸这五个环节。

  1、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

  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关的知识。上课时我出示列宁的图像,让学生汇报自己了解到的列宁。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而自己知道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在这一环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各种方式自学生字,通过请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读长句子来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效果,接着进行写字指导,老师范写后让学生找发现,通过自主学习后再进行临写、评价、欣赏。

  3、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我根据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故事的"因、果入手,先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在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往常”和“常常”的意思,在感情朗读中感悟“惊讶”,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意思。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即引导学生就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质疑:蜜蜂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在这环节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如:回答问题读;一名学生读,另一名学生上黑板贴图(说课教师相应贴图);还有想象列宁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的情境轻声读。另外,我还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列宁,大胆练说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说课教师相应板书: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在这一环节我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象、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4、夸赞列宁,总结课文。

  学完课文后,我适时地问学生:“假设列宁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说完后再让学生写下来。

  通过交流,写话,挖掘人物的精神,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同时还让学生进行了写的训练。

  5、课后延伸。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下节课续编故事的活动,让学生想象:养蜂人听到列宁说的话后会说些什么?养蜂人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会围绕‘养蜂’说些什么呢?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

  板书与贴画,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

  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图,既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我觉得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让学生对文章中心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园子图房子图

  花丛图

  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蜜蜂》说课稿3

  说教材:

  本班幼儿在中班时就已经学习过律动,对于“供肩”动作:“暂停”等动作并不陌生,并且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跟随音乐进行律动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已经具有了较为强烈的展示自我、追求成功的愿望。经过认真分析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我认为:综合音乐活动《蜜蜂斗强哥》,满足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情感的释放和能力不断提高的需要,很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说活动目标:

  确定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目标的原则是:“使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纲要》同时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据此,我确定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音乐旋律,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做律动

  2、幼儿能够运用乐器分角色进行律动表演

  3、在进行音乐律动过程中,感受音乐带了的乐趣

  说教学活动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做律动

  2、活动难点:幼儿能够运用乐器进行分角色演奏

  说活动准备:

  1、活动前孩子们早已经看过“熊大熊二”的动画片,他们表示非常喜欢,尤其是对光头强的人物更是又恨又爱,我也见过很多孩子购买光头强的服饰工具等,所以孩子们非常了解人物的背景。

  2、提供相关的音乐手铃等。

  3、光头强首先由配班老师扮演,所以配班老师要熟悉动作,淋漓极致的演活角色,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

  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模仿教学法、启发联想法、讲述师范法、表演展示法等课程整合法。让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了动静结合,兼顾不同发展水*的幼儿,始终为幼儿创设温馨的心理环境。

  说学习过程:

  一、展开提问,引导幼儿感受蜜蜂的动作。

  1、运用提问法,展开活动。

  老师直接提问你们认识光头强吗?那你们知道蜜蜂吗?等等非常直接的问题,一下子就能够进入主题,把孩子拉进情景之中,那蜜蜂是怎么飞的?你能学一学吗?

  二、通过引导,学习律动:

  1、请老师播放音乐,教师做动作,幼儿模仿:小蜜蜂吓一跳是怎么做的呢?小蜜蜂还做了什么动作?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动作。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一点点的往下开展活动。

  2、光头强刚才用了什么绝招吓的我们不敢动了呢?请小朋友说一说?通过运用这样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提问,孩子们一下子就知道了原来在音乐律动中我们要停顿,大大的提高了提问的时效性。

  4、再次放音乐:师幼共同合作演绎乐曲。在了解了整个的音乐内容后,孩子们第一次完整的进行了演绎,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且改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带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老师的展现力也是对教师本身有很大压力的。

  三、利用欣赏法,巩固学过动作

  在过程当中,老师及时的发现了表演不错的小朋友,并且让他来当光头强,带领其他小朋友,过程中老师表演了小朋友的精彩演出,并且鼓励大家像他学习,并且老师也提出了问题,幼儿带着问题欣赏。幼儿对动作很快的就能够掌握。同时教师利用“情绪渲染法”给幼儿讲解动作,请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孩子们很愉悦的就能够学会。

  5、教师示范,激发幼儿的美感。

  在获得全体孩子们的认可后,教师将所有动作进行合乎清理的串联进行示范,将律动情节化、升华。在示范前给幼儿提出要求:要注意老师的表情和眼神。同时教师利用表演展示法和角色分别演义的教学法,将录音和音乐结合的方式,将幼儿表演欲望和创作状态都处于最佳期,鼓励幼儿争当小明星,反复练习,不断提高。

  四、结束部分:

  教师出示录音,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整个活动升华,告诉孩子们要保护环境,要像小蜜蜂一样爱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将幼儿的情绪推向高潮,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愿望来表演音乐。

  这样做的依据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另外在高潮中结束活动,会给幼儿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利于幼儿在活动后继续练习,不断创新。

《蜜蜂》说课稿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不多,课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课时分配时把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二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是利用什么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后,崔峦曾说过:"书一定要在课上读顺、读好。读得不充分的课,看不出读书有长进的课,不是好的阅读课。字一定要认得,一定要写好。电脑不能代替书写,写字指导要加强示范。要重视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课标对此是重视的,但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揣摩、理解,要与机械、重复的字、词、句的练习,要与单项的字、词、句的测试区别开来。要珍视并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通过富有童趣的音乐和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一个"有关列宁和蜜蜂的故事"设计了悬念,在课题的设计方面,我将蜜蜂做成了图片,吸引低年级学生的眼球,并将"引"字进行田字格指导书写,通过写字指导的示范,进一步加强写的练习。并让学生在书上跟写。

  二、在自主识字环节,由于本课的生字不多,难度不大,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先是由学生自行领读,然后,让他们说说哪些字需要注意。从而解决了生字的问题,对于进一步的写字训练则放到第二课时。然后进行初步的读课文。

  三、进入到了课文的具体学习,我加强了对于字词的理解与课文朗读的指导。比如:在理解"附近"时,我就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说说你身边哪些同学在你的附近,哪些同学在你的旁边,哪些同学在离你比较远的地方。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附近"是指,离自己不太远的地方。从而为了后面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作了铺垫。

  再比如:在理解"果然"这个词时,我采取了使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进行理解,通过,重音放置的位置不同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把讲课的主要力量放在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上。他是怎么找到的?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来,然后让学生找句子体会,通过读句子体会,学生还只能找到: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得到验证,这三个方面。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扮演列宁,说说你作为列宁,一边走一边观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在这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挥想象。在利用课件辅助,从而再导出: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得到验证。当课讲到这里时,学生已经对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有了清楚的认识,可以来完成课后练习:画出寻找养蜂人路线图。可以说学生对于这个练习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我将不作重点说明。

  对于不太重要的第四自然段,我则采取做动作理解"惊讶"一词,然后,分角色朗读,这了做一个过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就可以导出蜜蜂真的是列宁的向导吗?其实这是作为全文回馈用的。体会出,并不是蜜蜂真的做了向导,而是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得来的结果。

  最后,让学生来谈谈学习的收获,将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明确点出,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四、在作业的布置上,我设计了一个开拓兴趣的作业,让学生去找找还有哪些小动物具有认路的本领。

  五、在板书的设计上我一部分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图画,一部分是由我来总结的内容。尽量做到简洁明了。

  板书设计:

  26.路

  注意发现列宁---蜜蜂---养蜂人

  仔细观察

  分析思考小山---花丛---园子-小房子

《蜜蜂》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这是一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的科普说明文,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最后发现20只蜜蜂有17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文章语言简短精练,通俗易懂,实验过程介绍得十分清楚,作者用词精确,观察仔细,值得学生去细细品位,从而对科普说明文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2、通过体会“几乎、大概”感受科普说明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感受法布尔“勤动手,善思考,细观察”严谨的科学品质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四、说教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小组交流”、“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1、揭题: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神奇而美丽的花钟,今天,我们要走近可爱的小蜜蜂,去看看它身上又藏着什么特殊的本领。板书:蜜蜂

  2、介绍作者:法布尔——法布尔是法国的生物学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各种特点,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蜜蜂》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试验、证实、阻力、推测、沿途、超常、陌生、准确无误

  几乎(jī)几个(jǐ)尽管(jǐn)尽力(jìn)闷热(mēn)纳闷(mèn)(多种形式检查读的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2、学习第一小节,了解实验目的。

  (1)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读第一小节。

  (2)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这样的本领,所以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最后得出了试验的结果。这就是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

  3、初步了解作者的实验过程

  (1)默读课文2小节,简单说说实验步骤。与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试验的过程。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等蜜蜂

  (3)讨论:这些过程重要吗?少了其中一个行吗?

  4、试验的结果又是如何呢?(“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四)、指导书写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蜜蜂》说课稿6

  课标要求: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和运用词和句,培养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说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

  说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说难点:

  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受到启发和教育。

  说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说教法:

  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说学法:

  预习、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习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

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蜜蜂》说课稿7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在《蜜蜂引路》和《两只小狮子》复式教学中,运用培养思维发展多种形式朗读,注重语言实践的教学手段进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探讨交流中达到共识。

  一、培养思维发展

  《蜜蜂引路》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教学中我们以“找”字为线索,以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为重点,按“发现花丛中有蜜蜂(看)——蜜蜂飞进园子(想)——小房子(走)——找到养蜂人(向导蜜蜂)”设计教学流程,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到的经过。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学生学后深深领悟到: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二、多种形式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能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融合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个性化感受,真正进行了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如教学《两只小狮子》时,分角色朗读,描写勤狮子的语句男生读,描写懒狮子的语句女生读,描写狮子妈妈的话全班齐读。这样无须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就自然地在朗读中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感悟中。学生学得更自主,更投入了。读到深情之处,必有真情体会。

  三、注重语言实践

  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台,给孩子一个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如学好《两只小狮子》后,请孩子想想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怎样想,怎样做,以《懒狮子的变化》为题这个训练点,设计说话作业,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提高语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蜜蜂》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有一回,列宁想找养蜂的人聊聊怎样养蜂,派去找的人不在,别人不知道养蜂的人住在哪里,列宁亲自去找,列宁边走边发现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蜜蜂,在列宁的眼中却又不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所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去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事不可能办的事也能办成。

  这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思考,是值得的我们学习的。

  二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六个生字,会写讶、谈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方法

  在教学法上,根据二年级的实际情况,我直接导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共回来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四、 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 、直接导入,同学们,但你想法去找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时,你通常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2、板书课题,认识“蜂(fēng)”的字,引路(路)

  3、展示学习目标

  ①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同桌合作、读准字音

  (二)学会互动(突出难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的人六个字,找规律,找出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续写,教师有意识的指导难点的字:如:派、蜂的两个字笔画、 笔顺。

《蜜蜂》说课稿9

  设计意图: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如何把这种天性发挥到一个受益的层面上,使幼儿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各种有利身心健康的体会。而奥尔夫正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让幼儿在身体动起来的同时,又培养其对音乐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得到一种欣赏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体会。托班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对于奥尔夫的体会也许是空白的,正是打基础最好的时机,对奥尔夫这种艺术能力培养是十分急需的。

  针对托班幼儿肢体动作发展的程度,以及托班幼儿从未接触奥尔夫的这一现况,设计了托班奥尔夫《蜜蜂》。以学习奥尔夫动作中基本动作小碎步为课题设计的中心,让幼儿在体验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快乐情景中,学习舞步小碎步,当一只快乐的蜜蜂,能感受音乐节拍做动作。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奥尔夫的兴趣,学习并认识基本舞步小碎步和蜜蜂飞舞的姿态。

  2、辨别不同的乐段,表现不同的动作。

  活动准备:

  奥尔夫音乐《蜜蜂》,蜜蜂图片两张,丝巾若干、道具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开场舞

  1、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拍拍手。

  2、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节奏踏踏脚。

  3、全体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慢慢后退成大圈。

  4、全体手拉手慢慢前进成小圈。

  二、出示蜜蜂图片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许多客人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一起来和客人老师问个好!(客人老师好!)老师还带了一个特别的朋友来和大家认识呢!

  2、出示蜜蜂图片一,播放歌曲《蜜蜂》。

  蜜蜂蜜蜂生得真美丽,头带着金丝身穿花花衣。

  你爱花儿花也爱你,你会跳舞花又甜蜜。

  三、学习基本舞步———小碎步。

  1、师:蜜蜂漂亮吗?

  2、出示图片二哪里漂亮了?

  3、师:蜜蜂是怎么飞的呢?

  幼儿自由想像各种蜜蜂飞的样子,教师总结:

  1、飞的时候后跟离地,小脚尖点地,飞起来的时候轻轻的,小脚轻轻点地踏步。我们把这种脚的动作叫做“小碎步”。

  2、教师示范飞这边飞那边,飞高飞低;转圈;中间间接音乐蹲下来休息。

  3、请能干的小朋友上来和老师示范表演。

  4、全班小朋友配上音乐跟随教师一起来表演一遍小碎步。

  四、围绕花朵飞舞

  1、教师示范跳一小段蜜蜂舞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能干,下面老师来当蜜蜂妈妈,你们来当小蜜蜂,蜜蜂们!妈妈会跳一支蜜蜂舞,学好这个舞以后你们就可以跟妈妈去花园啦,先来看妈妈跳蜜蜂舞!(教师出示绑着红黄蓝三种颜色花的凳子,围着花朵跟随音乐完整演示,以花朵布置一个花园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蜜蜂的欲望。)

  2、请三名幼儿跳蜜蜂舞

  师:这支蜜蜂舞好不好看,请两只能干的蜜蜂上来和蜜蜂妈妈一起来表演蜜蜂舞吧!(两个小朋友上来跟随音乐一起表演奥尔夫)

  3、集体跟音乐跳一遍蜜蜂舞

  师:蜜蜂们,我们一起来为去花园跟音乐跳蜜蜂舞吧!(以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及学习蜜蜂飞的兴趣,在幼儿自己想像飞、的动作后,教师总结动作,并以蜜蜂跟蜜蜂妈妈学本领这一情节,来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相应完整的奥尔夫动作。

  五、持丝巾飞舞动作

  师:我这里有很多花衣裳,蜜蜂们穿上花衣裳跳舞吧!教师示范拿丝巾。

  每人有一条~2条丝巾,在教室内自由飞舞,一下高一下低。(请注意不要再原地,尽量让幼儿有空间感,在中途可略作停顿。乐句共4个乐句,在第三乐句时,蹲下当花,其余走动。

  六、结束活动。

  下课律动摇:转转转,跳跳跳,今天上课真有趣,谢谢老师谢谢你呀,上课真有趣。

  工作要领:自己转圈、原地跳跃、踏脚拍手、把手自放在眉上做敬礼状、双手高举原地转圈。

《蜜蜂》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说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四、说教法: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五、说学法:预习、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习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篇(扩展2)

——《蜜蜂引路》说课稿3篇

《蜜蜂引路》说课稿1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不多,课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课时分配时把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二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是利用什么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后,崔峦曾说过:"书一定要在课上读顺、读好。读得不充分的课,看不出读书有长进的课,不是好的阅读课。字一定要认得,一定要写好。电脑不能代替书写,写字指导要加强示范。要重视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课标对此是重视的,但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揣摩、理解,要与机械、重复的字、词、句的练习,要与单项的字、词、句的测试区别开来。要珍视并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通过富有童趣的音乐和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一个"有关列宁和蜜蜂的故事"设计了悬念,在课题的设计方面,我将蜜蜂做成了图片,吸引低年级学生的眼球,并将"引"字进行田字格指导书写,通过写字指导的示范,进一步加强写的练习。并让学生在书上跟写。

  二、在自主识字环节,由于本课的生字不多,难度不大,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先是由学生自行领读,然后,让他们说说哪些字需要注意。从而解决了生字的问题,对于进一步的写字训练则放到第二课时。然后进行初步的读课文。

  三、进入到了课文的具体学习,我加强了对于字词的理解与课文朗读的指导。比如:在理解"附近"时,我就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说说你身边哪些同学在你的附近,哪些同学在你的旁边,哪些同学在离你比较远的地方。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附近"是指,离自己不太远的地方。从而为了后面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作了铺垫。

  再比如:在理解"果然"这个词时,我采取了使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进行理解,通过,重音放置的位置不同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把讲课的主要力量放在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上。他是怎么找到的?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来,然后让学生找句子体会,通过读句子体会,学生还只能找到: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得到验证,这三个方面。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扮演列宁,说说你作为列宁,一边走一边观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在这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挥想象。在利用课件辅助,从而再导出: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得到验证。当课讲到这里时,学生已经对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有了清楚的认识,可以来完成课后练习:画出寻找养蜂人路线图。可以说学生对于这个练习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我将不作重点说明。

  对于不太重要的第四自然段,我则采取做动作理解"惊讶"一词,然后,分角色朗读,这了做一个过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就可以导出蜜蜂真的是列宁的向导吗?其实这是作为全文回馈用的。体会出,并不是蜜蜂真的`做了向导,而是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得来的结果。

  最后,让学生来谈谈学习的收获,将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明确点出,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四、在作业的布置上,我设计了一个开拓兴趣的作业,让学生去找找还有哪些小动物具有认路的本领。

  五、在板书的设计上我一部分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图画,一部分是由我来总结的内容。尽量做到简洁明了。

  板书设计:

  26.路

  注意发现列宁---蜜蜂---养蜂人

  仔细观察

  分析思考小山---花丛---园子-小房子

《蜜蜂引路》说课稿2

  课标要求: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和运用词和句,培养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说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

  说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说难点:

  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受到启发和教育。

  说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说教法:

  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说学法:

  预习、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习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

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蜜蜂引路》说课稿3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篇(扩展3)

——蜜蜂说课稿

蜜蜂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蜜蜂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蜜蜂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弄清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二、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是本篇课文教学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了解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课。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四)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蜜蜂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说教法

  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

  2、朗读体验法——通过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3、图画辅助法——利用简笔画直观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列宁找的养蜂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5、表演法——对个别词语,让学生模仿、表演进行体会。

  四、说学法:

  1、自读感悟法——学生通过自渎,说说自己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2、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验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3、表演理解法——个别词语理解时加上自己的体会表演出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

  (板书课题《 18蜜蜂引路》)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列宁的家在哪里?

  (3)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习新课。

  1 、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4 、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五)、学习第三段。

  1 、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 、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 ----- ”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

  (六)、学习第四段。

  1 、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 、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 、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 、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 、指导朗读此句。

  6 、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 、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 、同桌练习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七)、总结全文。

  1 、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 、(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六)说板书设计:

  (七)说练习

蜜蜂说课稿3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篇(扩展4)

——《蜜蜂》说课稿10篇

《蜜蜂》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蜜蜂》,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8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二、说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和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A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B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这课书的教学过程,我总的分为7大板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六)、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26、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蜜蜂》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课文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二、说学生

  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互助中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能力。本班学生爱读书,语感较强,因此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话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

  教学难点: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说策略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听说读写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有交流资料,铺垫教学;初读课文,识字写字;研读课文,感悟内容;夸赞列宁,总结课文;课后延伸这五个环节。

  1、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

  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关的知识。上课时我出示列宁的图像,让学生汇报自己了解到的列宁。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而自己知道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在这一环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各种方式自学生字,通过请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读长句子来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效果,接着进行写字指导,老师范写后让学生找发现,通过自主学习后再进行临写、评价、欣赏。

  3、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我根据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故事的"因、果入手,先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在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往常”和“常常”的意思,在感情朗读中感悟“惊讶”,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意思。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即引导学生就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质疑:蜜蜂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在这环节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如:回答问题读;一名学生读,另一名学生上黑板贴图(说课教师相应贴图);还有想象列宁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的情境轻声读。另外,我还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列宁,大胆练说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说课教师相应板书: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在这一环节我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象、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4、夸赞列宁,总结课文。

  学完课文后,我适时地问学生:“假设列宁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说完后再让学生写下来。

  通过交流,写话,挖掘人物的精神,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同时还让学生进行了写的训练。

  5、课后延伸。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下节课续编故事的活动,让学生想象:养蜂人听到列宁说的话后会说些什么?养蜂人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会围绕‘养蜂’说些什么呢?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

  板书与贴画,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

  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图,既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我觉得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让学生对文章中心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园子图房子图

  花丛图

  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蜜蜂》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课文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二、说学生

  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互助中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能力。本班学生爱读书,语感较强,因此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话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

  教学难点: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说策略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听说读写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有交流资料,铺垫教学;初读课文,识字写字;研读课文,感悟内容;夸赞列宁,总结课文;课后延伸这五个环节。

  1、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

  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关的知识。上课时我出示列宁的图像,让学生汇报自己了解到的列宁。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而自己知道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在这一环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各种方式自学生字,通过请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读长句子来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效果,接着进行写字指导,老师范写后让学生找发现,通过自主学习后再进行临写、评价、欣赏。

  3、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我根据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故事的因、果入手,先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在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往常”和“常常”的意思,在感情朗读中感悟“惊讶”,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意思。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即引导学生就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质疑:蜜蜂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在这环节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如:回答问题读;一名学生读,另一名学生上黑板贴图(说课教师相应贴图);还有想象列宁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的情境轻声读。另外,我还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列宁,大胆练说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说课教师相应板书: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在这一环节我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象、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4、夸赞列宁,总结课文。

  学完课文后,我适时地问学生:“假设列宁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说完后再让学生写下来。

  通过交流,写话,挖掘人物的精神,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同时还让学生进行了写的训练。

  5、课后延伸。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下节课续编故事的活动,让学生想象:养蜂人听到列宁说的话后会说些什么?养蜂人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会围绕‘养蜂’说些什么呢?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

  板书与贴画,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

  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图,既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我觉得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让学生对文章中心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园子图房子图

  花丛图

  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蜜蜂》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二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这篇课文语言严谨,层次清楚且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等词语。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感受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语言。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我认为通过悟读课文,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文本的特点,我选用“对话教学法”为本课的主导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我以提问、讨论等对话形式双向或多向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如本文开头,将“听说”两个字去掉行吗,在讨论交流中发展学生对感受科学求实作风。此外,我还运用读中感悟法和多元信息教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了解怎样做试验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读、思、划、议,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明白科学试验的严谨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计划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理清文脉。第二课时:深入研读课文,体悟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共分四个板块:

  一、复习词语走进试验

  二、了解试验结果激发探究欲望

  三、细读试验过程体会严谨作风

  四、回读拓展

  (一)、复习词语,走进试验

  1、课伊始,我首先听写词语,要求正确、工整。

  无论试验纸袋证实大概减少阻力推测包括确确实实准确无误沿途超常

  2、听写结束之后请自己修改。

  3、引导学生能够运用以上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过渡:此时此刻你们是不是很想探个究竟,到底这是个怎样的试验呢?一起到法布尔的花园去看看吧。

  【回顾这一环节我选用听写词语,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式,既让学生对文本由一个整体的回顾,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训练了词语的运用,无疑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训练的程度。】

  (二)了解试验结果激发探究欲望

  1、接着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这里我紧紧抓住“听说”一词研读句子:

  引读后,我故意漏读“听说”一词,当学生发现后,我问: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写上“听说”这个词呢?讨论中引导学生明白:是听说的,就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法布尔一定要亲自试验一下来验证所听说的,这说明他做科学研究不轻信盲从,非要探个究竟不可。

  2、试验的结果是怎样的呢?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交流试验结果: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这里我抓住“准备无误”“确确实实”研读句子。“无误”是指什么?(预计学生会说:逆风没有迷失方向,陌生景物没有偏离方向)。还可以换个词吗?(预计有:万无一失不失毫厘不差毫发)引导用确确实实的语气朗读。【这里,我将试验结果首先呈现,蜜蜂确确实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那么,试验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具有科学性呢?一系列的问题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这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这里也是朗读训练点,将词语的理解溶入了个性化的朗读体验之中。】

  (三)细读试验过程体会严谨作风

  这一板块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第二自然段的文字中,作者详细地记录了做试验的过程,而且每个步骤都具有代表性,可谓是缺一不可,这正是体现了作者科学的研究态度;同时这一段中,作者还将自己的推理过程融入了细致的观察中,这在语文学科中较少见到,我主要分为两个小板块进行教学:1理清实验过程2明白推测依据

  第一板块:理清实验过程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试验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想想从他做试验的过程中,又能感受到他是怎样对待科学研究的?

  2、试验的过程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蜜蜂。引导学生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理清试验脉络。

  3、你能从试验中感受到什么?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中明白法布尔捉自家花园的蜜蜂的用意:是为了便于观察。

  (2)做上记号,是为了方便与其他蜜蜂区分开来,试验的真实性。

  (3)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4)捉二十只蜜蜂是为了比较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5)走两里多路,使试验结果有说服力。

  4、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去掉其中的一步行吗?为什么?再将你的思考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中明白,如去掉做白色的记号的这步,就体现不出试验的真实性。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中,逐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

  5、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或你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

  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心中的情感早已溢满于胸,喷薄欲出了。此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好地表达自己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机会。更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到一次升华。

  第二板块:明白推测依据

  我是这样过渡的:法布尔不仅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他还认真观察,用心思考。

  1、请再次默读课文2—3段,想一想法布尔放出蜜蜂后做了什么?为什么推测蜜蜂可能回不到家了呢?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讨论。(交流中明白,法布尔放出蜜蜂后还观察蜜蜂的活动状态,同时积极动脑思考,蜜蜂这样活动的原因。;交流中还要抓住“几乎、大概”体会用词准确性。)

  2、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交流中明白,我之所以这样推测有两个原因。1蜜蜂向四面飞散2飞得很低,看不到遥远的家。从中你有什么体会?教师相机将学生的语言归纳总结:科学讲究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凡事要有根有据,此外还需要有用心思考的探究品质。

  3、回放试验结果。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指名读齐读

  (四)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接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再读

  2、学习最后一段。

  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师带领学生小结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是——辨认方向的本能。)这个结论让你想到些什么?鼓励学生多元思考,比如:什么是本能,资料袋里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怎样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紧扣末尾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地发现、自主地探究。】

  3、拓展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积累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四、板书设计

  蜜蜂

  试验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蜜蜂

  本能准确无误?

  【抓住试验这一关键词,展现课文脉络,揭示课文主旨,“本能”后面加一问号,更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蜜蜂》说课稿5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蜜蜂》说课稿6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在《蜜蜂引路》和《两只小狮子》复式教学中,运用培养思维发展多种形式朗读,注重语言实践的教学手段进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探讨交流中达到共识。

  一、培养思维发展

  《蜜蜂引路》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教学中我们以“找”字为线索,以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为重点,按“发现花丛中有蜜蜂(看)——蜜蜂飞进园子(想)——小房子(走)——找到养蜂人(向导蜜蜂)”设计教学流程,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到的经过。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学生学后深深领悟到: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二、多种形式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能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融合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个性化感受,真正进行了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如教学《两只小狮子》时,分角色朗读,描写勤狮子的语句男生读,描写懒狮子的语句女生读,描写狮子妈妈的话全班齐读。这样无须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就自然地在朗读中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感悟中。学生学得更自主,更投入了。读到深情之处,必有真情体会。

  三、注重语言实践

  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台,给孩子一个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如学好《两只小狮子》后,请孩子想想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怎样想,怎样做,以《懒狮子的变化》为题这个训练点,设计说话作业,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提高语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蜜蜂》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蜜蜂》,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8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二、说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和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A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B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这课书的教学过程,我总的分为7大板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六)、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26、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蜜蜂》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有一回,列宁想找养蜂的人聊聊怎样养蜂,派去找的人不在,别人不知道养蜂的人住在哪里,列宁亲自去找,列宁边走边发现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蜜蜂,在列宁的眼中却又不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所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去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事不可能办的事也能办成。

  这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思考,是值得的我们学习的。

  二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六个生字,会写讶、谈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方法

  在教学法上,根据二年级的实际情况,我直接导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共回来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四、 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 、直接导入,同学们,但你想法去找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时,你通常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2、板书课题,认识“蜂(fēng)”的字,引路(路)

  3、展示学习目标

  ①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同桌合作、读准字音

  (二)学会互动(突出难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的人六个字,找规律,找出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续写,教师有意识的指导难点的字:如:派、蜂的两个字笔画、 笔顺。

《蜜蜂》说课稿9

  设计意图: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如何把这种天性发挥到一个受益的层面上,使幼儿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各种有利身心健康的体会。而奥尔夫正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让幼儿在身体动起来的同时,又培养其对音乐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得到一种欣赏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体会。托班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对于奥尔夫的体会也许是空白的,正是打基础最好的时机,对奥尔夫这种艺术能力培养是十分急需的。

  针对托班幼儿肢体动作发展的程度,以及托班幼儿从未接触奥尔夫的这一现况,设计了托班奥尔夫《蜜蜂》。以学习奥尔夫动作中基本动作小碎步为课题设计的中心,让幼儿在体验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快乐情景中,学习舞步小碎步,当一只快乐的蜜蜂,能感受音乐节拍做动作。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奥尔夫的兴趣,学习并认识基本舞步小碎步和蜜蜂飞舞的姿态。

  2、辨别不同的乐段,表现不同的动作。

  活动准备:

  奥尔夫音乐《蜜蜂》,蜜蜂图片两张,丝巾若干、道具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开场舞

  1、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拍拍手。

  2、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节奏踏踏脚。

  3、全体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慢慢后退成大圈。

  4、全体手拉手慢慢前进成小圈。

  二、出示蜜蜂图片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许多客人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一起来和客人老师问个好!(客人老师好!)老师还带了一个特别的朋友来和大家认识呢!

  2、出示蜜蜂图片一,播放歌曲《蜜蜂》。

  蜜蜂蜜蜂生得真美丽,头带着金丝身穿花花衣。

  你爱花儿花也爱你,你会跳舞花又甜蜜。

  三、学习基本舞步———小碎步。

  1、师:蜜蜂漂亮吗?

  2、出示图片二哪里漂亮了?

  3、师:蜜蜂是怎么飞的呢?

  幼儿自由想像各种蜜蜂飞的样子,教师总结:

  1、飞的时候后跟离地,小脚尖点地,飞起来的时候轻轻的,小脚轻轻点地踏步。我们把这种脚的动作叫做“小碎步”。

  2、教师示范飞这边飞那边,飞高飞低;转圈;中间间接音乐蹲下来休息。

  3、请能干的小朋友上来和老师示范表演。

  4、全班小朋友配上音乐跟随教师一起来表演一遍小碎步。

  四、围绕花朵飞舞

  1、教师示范跳一小段蜜蜂舞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能干,下面老师来当蜜蜂妈妈,你们来当小蜜蜂,蜜蜂们!妈妈会跳一支蜜蜂舞,学好这个舞以后你们就可以跟妈妈去花园啦,先来看妈妈跳蜜蜂舞!(教师出示绑着红黄蓝三种颜色花的凳子,围着花朵跟随音乐完整演示,以花朵布置一个花园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蜜蜂的欲望。)

  2、请三名幼儿跳蜜蜂舞

  师:这支蜜蜂舞好不好看,请两只能干的蜜蜂上来和蜜蜂妈妈一起来表演蜜蜂舞吧!(两个小朋友上来跟随音乐一起表演奥尔夫)

  3、集体跟音乐跳一遍蜜蜂舞

  师:蜜蜂们,我们一起来为去花园跟音乐跳蜜蜂舞吧!(以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及学习蜜蜂飞的兴趣,在幼儿自己想像飞、的动作后,教师总结动作,并以蜜蜂跟蜜蜂妈妈学本领这一情节,来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相应完整的奥尔夫动作。

  五、持丝巾飞舞动作

  师:我这里有很多花衣裳,蜜蜂们穿上花衣裳跳舞吧!教师示范拿丝巾。

  每人有一条~2条丝巾,在教室内自由飞舞,一下高一下低。(请注意不要再原地,尽量让幼儿有空间感,在中途可略作停顿。乐句共4个乐句,在第三乐句时,蹲下当花,其余走动。

  六、结束活动。

  下课律动摇:转转转,跳跳跳,今天上课真有趣,谢谢老师谢谢你呀,上课真有趣。

  工作要领:自己转圈、原地跳跃、踏脚拍手、把手自放在眉上做敬礼状、双手高举原地转圈。

《蜜蜂》说课稿10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真实的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实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本课按作者的思考,实验以及实验所得的顺序来写。作者先写思考——蜜蜂究竟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然后写了解这个问题而做实验——作者捉了自家花园的40只蜜蜂,分别作了记号。然后到野外放飞20只,最后所得——17只先后飞回,从而证实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循序渐进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不认识或不懂的字或词语想办法读对、弄懂。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词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订正、强调字音,如:“阻”、“测”时*舌音,不是翘舌音,“尽管”的“尽”读三声。

  4、默读课文呢,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这次试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三、指导写字

  1、下面看看同学们字写得怎么样。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减……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指导写字:课件演示,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四、作业设计

  练习默读课文,勾画并读熟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听说)

  “听说”是什么意思?(不一定真实可靠)

  2、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全班汇报。

  4、读到这里你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严谨的科学态度)

  5、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

  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6、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想用什么词来形容?

  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指生读,大家评议。再读)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8、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勾画下来。

  9、谁来读一读这一句。并请说一说你这样读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的意思。)(行动结果完全符合预期效果)(真实可靠)

  10、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了吗?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四、反复朗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五、学习最后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2、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是(能辨认方向的本能。)

  3、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4、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并举例说明。(本能是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性能,如:出生的婴儿会哭会喝奶;蜂酿蜜等)

  5、自由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里面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

  六、拓展延伸:

  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七、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课外阅读:《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板书设计:

  听说做试验得出结论

  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课后小结:

  略。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篇(扩展5)

——观潮的优秀说课稿3篇

观潮的优秀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语文要素】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释题,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3.师小结: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不一样的美。学习时,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一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提问: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3.明确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等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任务。

  (1)读课文,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字词。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先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再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精准指导。预设:“昂”“鼎”“崩”。

  (2)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复习认读。

  3.反馈指导: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确、读通顺了。

  4.反馈预习指导:粗知课文大意。(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5.师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怎样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2.反馈指导。

  预设: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奇观: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

  (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具体写“我们”观潮的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部分1:第2自然段。大意: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静。(板书:江面*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大意:午后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大意: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2.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预设: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去后”,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其七);结合生活体验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向同学或老师提问解决。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其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反馈指导。(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3.师小结: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难点)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2.提问:[出示《浪淘沙》(其七)]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出示任务:[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七)]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预设:与诗第一、二句内容相关的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4.反馈指导。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给你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山崩地裂的声音;样子的句子: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标记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第4自然段。教师再进行反馈指导。

  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1.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原因。(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出示“资料袋”,学生读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四、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如“潮”与“朝”,“据”与“剧”,“堤”与“提”。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点拨:“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的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教学板书]

  一、天下奇观

  二、江面*静(潮来前)

  三、两丈多高(潮来时)

  山崩地裂的声音

  四、两丈来高样子:横贯翻滚(潮去后)

  出现白线

  飞奔而来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文是本册书中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明确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紧接着,我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式,了解课文大意,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顺应新部编教材的编排,我以课后习题中的古诗《浪淘沙》(其七)为切入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想象说话,落实本课“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语文要素,顺利完成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双线教学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足,在结合“资料袋”说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时,只有少数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因。

观潮的优秀说课稿2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静——

  生:风*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观潮的优秀说课稿3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理清思路,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

  教学难点

  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

  学生串讲课文第一、二段: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

  以、而、于、既而、为,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观潮 教案示例》。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

  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在第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

  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总结:

  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生动描写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那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潮头,那一年一度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接。阅读此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唤起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

  八、板书设计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篇(扩展6)

——《庐山的云雾》优秀说课稿3篇

《庐山的云雾》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选自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比喻和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课时安排:全文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文中的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导学第二、三段,体会庐山的特点,掌握运用“总——分”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目标:

  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的联系,所处的位和作用,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初步认识“总——分”的段式。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词语、课文。

  (五)、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二、说教法:

  1、这一部分内容分别描绘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都是运用形象的修辞手法,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来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所以,我采用了“导学——自主学习”的学法迁移,使学生不但从语言文字中得以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直观教学法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易于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所以,我选用了幻灯机等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使学生入情入境,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又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3、为了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段内容不但描绘得情境美,而且语言也美,运用入情入境的朗读,能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领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会“渔”比会“鱼”更来得重要。在新的课改理念下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得法的学习方法指导,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把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根据课文分别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我运用了“读课文——找特点——说感受——感情朗读——写法指导——尝试背诵”的方法导读“千姿百态”的内容,然后学法迁移,学习“瞬息万变”的内容。这样,学生有法可循,乐于去学,既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又学会了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请同学们说一说。

  庐山的景色,那里有,有,有,尤其是,更给它。

  2、总体概括了对庐山总的感受怎样?

  【通过学生的回答,反馈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信息,了解学生在学新知识前所具备的前提。】

  (二)、诵读学文,体验感悟:

  1、导学第二自然段:

  ①、默读学文,这个自然段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②、为了介绍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又是怎样从那些方位具体的来进行描写的呢?

  ③、此时的作者身在庐山之上,感受如何呢?说说你最喜欢此时庐山上那个方位上的景色?为什么?用自己的情感,读出你的喜爱来?(个别读,评比读,集体读。)

  ④、小组合作探究,引领学生领会作者描绘庐山云雾时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总——分”的段落结构,比喻、拟人的运用。)

  ⑤、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背诵。

  ⑥、师生共同小结学习的方法:读课文——找特点——谈感受——感情朗读——写法指导——尝试背诵。

  【以上教学体现了教师的“导学”特点,使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又初步领会了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从中初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2、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运用学法迁移自主学习本自然段。

  ②、检查自学的情况,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3、过渡学习最后一段: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我们置身其中感受了“美丽”吗?如果老师让你们马上离开!你们愿意吗?(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流连忘返”)

  4、为什么庐山的云雾能够让人流连忘返呢?(师生共同对全文“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总结。)

  5、正因为庐山云雾的如此秀丽!所以,古往今来就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前去欣赏。诗人李白和苏轼就分别留下了《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的千古绝句。(师生共同欣赏)

  四、作业延伸:其实在咱们的祖国,像“庐山云雾”这样美丽的景色,就如同撒满夜空的星星一样多。说说你见到的美丽景色,并仿照“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下来。

  五、说教学评价:在本课的教学中,课堂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和表达为主线”的原则。既展开了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感悟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又让学生展开了思维,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层次明,结构清楚,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附:板书)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总分

《庐山的云雾》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绘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壮丽河山的。

  本课我安排3个课时教学,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年段特点、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课后思考与练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分段式的写法。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披文入情,在读中赏,在品中读,直至熟读成诵。

  学法迁移。学法:一找、二品、三读。“找”:找中心句;“品”:描写云雾特点的词句; “读”:有感情地朗读以至背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细细去欣赏那神奇美丽的庐山云雾。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画出来。(板书:千姿百态)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边读边看课文插图,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的语句,)

  a、品读。

  b、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庐山云雾还像什么?(板书:像……像……像……像……)

  3、了解“总起分述”的写法。(第三课时练习仿写)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这千姿百态的云雾的喜爱之情;熟读背诵。

  5、总结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找、品、读。

  【以上教学,重点有意识地加强在读中感悟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让学生细细品、慢慢嚼,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思想感情的,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二)用以上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学后汇报交流:

  1、“找”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板书:瞬息万变。)。

  2、“品”云雾“瞬息万变”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瞬息万变” (由学生板书:变成……变成……)

  3、“读”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这段教学给学生留下略读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运用学法自主探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每篇课文留下略读时间都是富有实效的选择。】

  (三)作业设计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词语,抄在“采集本”上。

  2、朗读、练习背诵。

  【目的在于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庐 山 的 云 雾

  (总起) (分述)

  千姿百态 像……像……像……像……

  瞬息万变 变成…… 变成 ……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篇(扩展7)

——《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3篇

《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越是爱的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也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浓浓的热爱。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并用传神妙笔娓娓道来,而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能力目标:运用圈点批注的自读方法,体味文中有味道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淡的语言,发现文章的妙处,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情感目标:小组合作探究,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运用圈点批注的自读方法,体味文中有味道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淡的语言,发现文章的妙处,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进而感受汪老在这类文章上的创作风格。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不少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感悟有限,要想真正深入体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把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作为其突破口,引领学生去“欣赏一篇散文、获得一些方法、品味一种风格、感悟一种情怀”。

  五、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语,我展我秀——语不惊人死不休

  1、创设情境

  循坏播放雨滴的声音,播放雨中画面图(仙人掌、缅桂花等),雨滴声自始至终贯穿课堂。美丽的雨景图伴随悦耳动听的雨声营造出静谧的氛围,立刻将学生们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2、精彩导语,我展我秀

  学生在反复阅读、揣摩文意的基础上,自己写出精彩的课文导语,由学生自己创作的导语导入课文的学习。

  我们来看张晓雪同学写的导语“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这样的昆明,四季如春。春城昆明下起雨来会是怎样的呢?在昆明生活了七年的异乡人汪曾祺,对昆明的雨有着怎样的情结?让我们走进《昆明的雨》,去品读文字中的真情。

  要想真正实现教读到自读的转变,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是万水之源。“精彩导语,我展我秀”是学生预学成果的外化。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设计导语的水*也越来越高,几乎每一节自读课都能出现让人惊叹的导语。

  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凡人小事寄深情

  1、出示学习任务。这节课,你们将和老师一起完成两个学习任务:

  一、我们将复习巩固一种阅读学习方法——圈点批注;二、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特殊的情感。自读课文的教学,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好好的“读”、个性的“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

  2、接下来,三次读文:速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句子。再读课文,圈点勾画,按照示例梳理文本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也写了。三读课文,圈画出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并在书上相应语句旁边做好批注。学生完成圈画,在相应语句旁做批注,教师巡视并做相关指导,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已掌握的自读课文学习方法的巩固与运用。三次读文,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整体阅读出发,梳理文本内容。让学生发现昆明的雨中,还有昆明的人事景情,与文本对话,抓出文章特色“凡人小事寄深情”。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凡句子显不凡

  这一环节,小组合作完成两项任务:1、交流批注,选择最有味道的一处进行讨论并修改完善。2、探究思考,回复读者提问。

  通过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单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运用师生对读、演读、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使得语言赏析的过程深入而有趣。“回复读者”环节的设计,既抓住了这篇散文中微小而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又具有开放性,唤起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四、体悟升华,拓展阅读——淡而有味情韵悠

  1、体悟升华。教师引导:通过大家精彩的分享,我们发现文章的有味在于雨季昆明的景、人、事、物上。作者说:“我想念昆明的雨”,其实是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人事景情,请同学们再读文章,仿照示例说话。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

  学生回答,教师顺势资料展示,结合汪曾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由“昆明的雨”到“昆明的生活”,体悟作者对昆明浓浓的眷恋。

  2、拓展阅读。出示汪曾祺的话:我希望把散文写的*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接着引入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和《胡同文化》选段,引导学生品味。由一篇到一类,对学生进行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细细咂摸中领略汪老直白而*和,富有韵味和生活气息的散文语言。

  五、课堂小结,书目推荐——天街小雨润如酥

  教师总结: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汪先生的散文看似随意,又别具匠心,这“苦心经营的随便”背后,是对生活细微美好的捕捉,也是大师运笔的从容洒脱。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的课堂上学到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课后推荐大家阅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故乡的食物》两本书。书目的推荐,又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使得这场雨真正浸润到了学生的心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篇(扩展8)

——优秀的小学美术说课稿3篇

优秀的小学美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小学生在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小学生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小学生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小学生的绘画兴趣。

  小学生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小学生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开展线描画教学,能引导小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针对本学期美术特色活动的要求,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2、鼓励小学生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小学生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小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

  3、白纸,黑色水彩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小学生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

  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小学生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小学生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小学生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小学生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小学生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小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小学生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小学生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小学生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小学生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2、欣赏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引导小学生说说他们的画用了那些线条装饰的,并进行比较。

  再欣赏老师的作品,让小学生学习装饰鱼宝宝的基本方法。我同时逐个展示各种点、线、面(即根据小学生回答展示各种线形和点形装饰),既增强了趣味性,又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的功效。

  示范讲解几种鱼的画法:(欣赏老师的作品)

  (1)请小学生说说老师画的画都用了什么线条来画各种各样的鱼。

  (2)教师在小学生最喜欢的鱼身上示范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并重点讲解如何处理线条的疏密关系。

  (3)请小学生来装饰几条鱼宝宝。

  (4)引导小学生讨论,你准备画一条什么样的鱼?

  3、通过比较,了解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为了帮助小学生理解线描画抽象的形式美的构成规律。我选择了三副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图一: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图二: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图三:疏密变化恰当、有一定规律),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在教师的追问:"这两个鱼宝宝美吗?为什么"的过程中交流、探索、发现,从而掌握线描画的基本规律,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支撑。

  4、小学生创作,教师指导要点:

  (1)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小学生用不同的花纹装饰鱼,并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

  (3)帮助能力差的小学生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5、观赏评析作品

  (1)请小学生自由互相讲述自己所画的鱼

  (2)请个别小学生谈谈自己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

  (3)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帮助鱼妈妈找回了鱼宝宝,并且鱼宝宝身上的花纹都非常漂亮,线条的疏密也很好,鱼妈妈谢谢你们了,现在我来当鱼妈妈,小朋友来当鱼宝宝,我们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游戏吧。

  六、活动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小学生观察、想象、总结鱼的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鱼。我认为小学生的作品完成的非常好。

  当然,活动也存在不足之处:小学生分享交流的时间少,这也是孩子们一个学习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分享提高构图和造型的能力和水*。从组织小学生评价绘画作品中发现小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教师应在关注他人、欣赏他人作品方面对小学生实施影响。

优秀的小学美术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四册中的第15课《画夜景》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画夜景》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这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的绚丽多彩,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使学生了解颜色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2、操作目标:学习表现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教学重点是:认识深浅色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通过对夜景的观察、回忆和感受,表现夜景的美感。教学难点是:颜色深浅对比在画面中的实际运用。

  二、教法运用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天真浪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打算以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教学:

  1、情境激励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欣赏、交谈、想象”为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把学生带入艺术的空间里,引导学生不受限制地、敢于打破常规地、自由大胆的进行遐想,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有力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德育渗透法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指出“各门课程之间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教学时通过欣赏家乡夜景对学生渗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学法分析

  本课以“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为主要目的,因此,我准备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认识颜色明暗对比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对比的多种方法。

  2、合作交流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组织、导入

  1、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做好准备。

  2、欣赏导入: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夜景图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夜景的兴趣。

  3、引出本课课题——《画夜景》。

  (二)、创设情境,认识明暗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景。请数位穿同色系衣服的同学上台模仿服装展示,其他同学讨论比较衣服颜色,找出哪些是亮色哪些是暗色,然后请一两位同学上台将模特按衣服颜色深浅顺序排队。通过直观、深动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亮色与暗色的差别。

  2、引发思考质疑:颜色的深浅是绝对的吗?教师随机找两位模特请学生比较衣服颜色深浅,再用浅色与另一位模特衣服比较深浅。启发学生思考:颜色的深浅是相对而言的,是利用颜色对比产生的。一个颜色只有和其他颜色相比较时才能分辨深浅。在美术中,把他们叫做颜色的明暗。

  3、语言表述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准备利用各种颜色的小花为奖励品,奖励给一些有独到见解、敢于表现的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质疑讨论,自主探究

  1、欣赏,感受我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接着用一种兴奋的语气告诉学生:你们想不想看看夜景呢?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夜景与白天景色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家乡美景。

  2、质疑,引发思考白天和夜晚,同一景物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意见。(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深浅颜色对比会使画面产生强烈效果。

  3、德育教育,引入绘画方法引出问题:咱们兰州的夜色是这样美丽,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它画下来?那么咱们能用什么方法描绘出夜景呢?

  4、学生分组讨论绘画方法,发挥想象力,找出描绘夜景的好办法。

  5、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后,教师介绍并演示不同的绘画方法。

  (1)用油画棒直接在深色卡纸上绘画。

  (2)先用浅色油画棒绘画景物,再用深色水彩涂抹背景。

  (四)、欣赏评述,提高审美

  1、欣赏作品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播发课件,目的是: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借鉴大师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并在欣赏中获得新方法、新思路。

  2、布置实践任务现在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兰州美丽的夜景吧!

  (五)、大胆创作,点拨引导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注意色彩的运用。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解决诸如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六)、展示评价,交流经验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1、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仪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画面内容,觉得自己的画画的好不好?什么地方画得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2、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并请学生把作品贴于“小画家”展示栏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

  (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求学生回去后把画给家人看看,并把自己变成巨人后的故事说给他们听听,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情沟通的情感意识。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奖励区和展示区。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篇(扩展9)

——蜜蜂引路说课稿 (菁选3篇)

蜜蜂引路说课稿1

  课标要求: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和运用词和句,培养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说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

  说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说难点:

  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受到启发和教育。

  说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说教法:

  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说学法:

  预习、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习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

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蜜蜂引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说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四、说教法: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五、说学法:预习、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习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蜜蜂引路说课稿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不多,课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课时分配时把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二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是利用什么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后,崔峦曾说过:"书一定要在课上读顺、读好。读得不充分的课,看不出读书有长进的课,不是好的阅读课。字一定要认得,一定要写好。电脑不能代替书写,写字指导要加强示范。要重视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课标对此是重视的,但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揣摩、理解,要与机械、重复的字、词、句的练习,要与单项的字、词、句的测试区别开来。要珍视并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通过富有童趣的音乐和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一个"有关列宁和蜜蜂的故事"设计了悬念,在课题的设计方面,我将蜜蜂做成了图片,吸引低年级学生的眼球,并将"引"字进行田字格指导书写,通过写字指导的示范,进一步加强写的练习。并让学生在书上跟写。

  二、在自主识字环节,由于本课的生字不多,难度不大,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先是由学生自行领读,然后,让他们说说哪些字需要注意。从而解决了生字的问题,对于进一步的写字训练则放到第二课时。然后进行初步的读课文。

  三、进入到了课文的具体学习,我加强了对于字词的理解与课文朗读的指导。比如:在理解"附近"时,我就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说说你身边哪些同学在你的附近,哪些同学在你的旁边,哪些同学在离你比较远的地方。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附近"是指,离自己不太远的地方。从而为了后面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作了铺垫。

  再比如:在理解"果然"这个词时,我采取了使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进行理解,通过,重音放置的位置不同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把讲课的主要力量放在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上。他是怎么找到的?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来,然后让学生找句子体会,通过读句子体会,学生还只能找到: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得到验证,这三个方面。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扮演列宁,说说你作为列宁,一边走一边观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在这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挥想象。在利用课件辅助,从而再导出: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得到验证。当课讲到这里时,学生已经对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有了清楚的认识,可以来完成课后练习:画出寻找养蜂人路线图。可以说学生对于这个练习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我将不作重点说明。

  对于不太重要的第四自然段,我则采取做动作理解"惊讶"一词,然后,分角色朗读,这了做一个过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就可以导出蜜蜂真的是列宁的向导吗?其实这是作为全文回馈用的。体会出,并不是蜜蜂真的做了向导,而是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得来的结果。

  最后,让学生来谈谈学习的收获,将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明确点出,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四、在作业的布置上,我设计了一个开拓兴趣的作业,让学生去找找还有哪些小动物具有认路的本领。

  五、在板书的设计上我一部分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图画,一部分是由我来总结的内容。尽量做到简洁明了。

  板书设计:

  26.路

  注意发现列宁---蜜蜂---养蜂人

  仔细观察

  分析思考小山---花丛---园子-小房子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3篇(扩展10)

——小学语文二年级《蜜蜂引路》说课稿

小学语文二年级《蜜蜂引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说教法

  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

  2、朗读体验法——通过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3、图画辅助法——利用简笔画直观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4、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列宁找的养蜂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5、表演法——对个别词语,让学生模仿、表演进行体会。

  四、说学法:

  1、自读感悟法——学生通过自渎,说说自己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2、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验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3、表演理解法——个别词语理解时加上自己的体会表演出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

  (板书课题《18蜜蜂引路》)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列宁的家在哪里?(3)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习新课。

  1、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画出简图。

  3、点评,请一名同学上台贴图。

  4、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五)、学习第三段。

  1、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

  (六)、学习第四段。

  1、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指导朗读此句。

  6、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同桌练习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七)、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说练习

推荐访问: 蜜蜂 说课稿 《蜜蜂》说课稿3篇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1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