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班主任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

浅谈班主任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

时间:2022-06-14 11: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班主任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供大家参考。

浅谈班主任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

浅谈班主任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

 

 浅谈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摘要:近年来,由于日趋复杂的社会原因,家庭——这一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不稳定的因素也在不断的增加,家庭破裂呈不断上升趋势。离异家庭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它是由核心家庭因夫妻离异而形的。

 而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后出现的与完整家庭子女不同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而逐渐扩大,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这给许多父母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使他们许多人形成了心理缺陷。因此,本文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一般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科原理,对父母离异后子女的教育做了初步的探讨,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离异家庭子女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一、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影响

  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这里我们谈论的主要是消极方面的影响。消极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会遏制其智岁各个年龄阶段都十分显著。离异家庭子女之所以在认知发展上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既同他们不良的学习行为分不开,也与他们学习中不正确的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但父母离异是造成他们认知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二)情绪情感消极

  离异家庭子女消极的情绪情感表现在各个维度上。在情绪体验的性质方面是否定的;在情绪所起的作用方面是消极的;在情绪的紧张度方面是紧张的;在情绪的强度方面是强烈的。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地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与父母离异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父母离异前后,关系一般极为紧张,时常争吵谩骂、动拳脚、用棍棒。伴随之必然是消极的情绪反应。调查发现,离异家庭的父母有的怒形于色,有的冷漠发呆,有的抽烟酗酒,有的寂寞失眠。这些消极的情绪,通过表情、语言和行为反应出来,致使家庭气氛压抑,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加重。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子女,耳濡目染,纯洁的心灵逐渐蒙上消极情绪阴影。当这种情绪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时,就直接影响子女良好情绪情感素质的形成。

 (三)行为问题较多

 离异家庭子女在行为上具有与社会和周围发展不相适应的异常现象,与完整家庭的子女相比,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在家里,他们一般都表现为睡眠状态不好,梦多,容易惊醒,精神不愉快,情绪烦躁。说谎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差。在学校里,多数离异家庭子女经常无故旷课。在课堂上,他们或扰乱秩序,或不集中听讲,畏缩,懒散。作业马虎,抄袭别人,甚至干脆不做。子女的这些行为与父母离异前后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父母离异前的不安情绪行为,会深深地刺激子女,使他们心绪不宁。父母间相互粗野地指责,不但损害了他们在子女面前的形象和威望,而且为子女的不良行为投下了阴影。父母离异过程中,子女往往成了争夺的对象,双方都竭力表现出对子女的爱。这种带有不良动机的爱的表现多种多样:一是对子女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二是专制,一方想见孩子,另一方坚决不让,只能偷偷探望,若是双方碰到一起,子女就要选择一方,这对子女来说,是非常残酷的抉择。父母离异后,子女缺少管教,有的家长则干脆放任不管。这些做法,势必导致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问题较多。

  (四)性格缺陷严重

  子女的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子女性格的形成。离异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直至离异的这段时间,既是对子女施加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子们在这方面都同样受到消极影响。例如,幼儿在心理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退缩,小学生情绪低落或较多的问题行为,初中生焦虑严重等等,这些都是他们不适应父母婚变环境的具体例证。其原因是父母离异后,子女觉得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或是子女对父母的离异有不满和愤怒,常迁怒于同龄伙伴,极易演化成为攻击行为,进而影响到其结伴的容易程度。

 二、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对策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离异家庭子女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虽然他们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但经过教育,完全可以改变。

  (一)离异父母应为教育共尽职责

  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缺损必定带来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中国教育史和丰硕的教育理论也表明,我国世代著名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无不与他们有着优良的家庭教育有关。

  1、给子女充分爱抚。对离异家庭子女来说,最直接和真实的感觉就是要失去父爱或母爱,使他们爱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因此,离异后的父母无论内心多么恼怒,都不能忽视给子女的爱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努力控制消极的情绪,不要在子女面前流露自己对离异配偶的不满、愤怒和怨恨,不要向子女灌输一些不良思想。要千方百计为子女创设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爱护、以理相待,构建合理的家庭成员交往模式,使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

  2、正确处理离异后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国外心理学者研究所发现的那样,就人的社会化来说,亲子关系的作用是不可缺失的。因此,正确处理离异后的亲子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不闻不问子女的情况,使他们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二是溺爱有加,认为子女已经失去了父爱或母爱,理应把父母双方的爱由过学习教育活动启迪、开发他们的智力。

  (二)学校要担当起教育的重任。

  学校面对日增的离异家庭学生,如何克服来自破裂家庭对他们产生的不良影响,使他们拥有与完整家庭学生相同的健康心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挫折教育。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愿望得不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受阻抑的感觉和消极情绪。当人受到挫折时,会使用一定的心理防卫机制。这些心理防卫机制,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也有消极的、破坏性的。很显然,来自离异家庭的子女心理上遭受了挫折,因而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们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对付挫折,避免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

 2.补爱教育。面对心灵、情感及整个生活都受到重创的离异家庭学生,教师有义务有责任承担起弥补他们缺失爱的重任。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早已告诉人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启示教师,应加倍爱护离异家庭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补好他们的功课,关心他们的同伴关

 系和品德的提高

  3.校园环境教育。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隐性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成因素之一,重视个体性格和意志的培养和陶冶,其特色是重视改善校园的物质性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以完善学生的经验结构。因此,创建一个和谐、宽松、人文、民主的充满美感和富有教育因素的校园环境相当重要。

 (三)社会应为教育创造条件

 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意义重大。在现代,由于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日益增多和普及,社会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应为教育好这些子女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要转变观念,全方位看待离异。虽然在我国以往的研究中都说明离异家庭子女的各项指标都低于完整家庭子女,因而得出结论父母离异对其子女的消极影响,我们不否认父母离异给子女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要对其中的内在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是离异本身对子女造成了影响?还是在父母离异过程中家庭环境不断改变从而导致子女出现各种适应困难呢?所以,在看待离异现象以及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时还要注意父母离异前的家庭状况,全方位看待离异现象,以免只得到片面信息。

  二是可以社区为单位,对离异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支持。建立社区工作网络,改善社区人文环境和社区人群对离异家庭及其子女的认识,减少歧视,减轻离异家庭子女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生命质量。这需要政府和社区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劳动。

 三是建立必要的心理干预机构。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许多国家进行了干预研究并为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及其父母开展了各种活动,如美国许多州的离异父母必须参加为其开设的有关离异调节和教育课程,英国也为离异家庭子女设立了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我国也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而也可以建立一些干预机构,通过各种活动、课程把由于父母离异而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健康发展。

 总之,父母离异给子女带来了极大的不幸。离异家庭子女是无辜的,他们原能享受童年或少年的幸福,能够与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地成长。然而经受了父母离异的子女,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障碍,任其发展下去,不但对他们自身成长不利,甚至会危害社会。因此,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必须综合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新格局,使这些孩子得到全社会更多更好的帮助和关心。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