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范文推荐)

2023年度《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2-12-31 15: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1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推迟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范文推荐)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1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推迟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

  "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

  "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现。导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恐惧失败,最离谱的是恐惧成功。拖延让我们躲开负面的感觉,它是很好的防御盾牌,但也会阻碍我们开始新的"尝试。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停滞在过去,有时候我们的思维游离在未来,我们玩着时空的把戏,躲避着本应应对的压力。

  虽然,拖延的行为看起来是个行为素养问题,但是,它的根源要复杂得多,“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刻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PiersSteel认为拖延最可能的四个成因是:对成功信心不足,厌恶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或者从反面来说,对失败的恐惧,都有可能让我们在某个方面裹足不前。一方面,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总是在犹豫。

  我是不是就应列一个提纲,是不是就应准备好一些素材呢?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作用呢?从在学校的时候写论文开始,到了公司开始写各种文档、PPT等,我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困扰,内心想着要把文章写好,想着要准备充分的素材,要写得生动搞笑,但每每都是无从下笔。

  通常都是这样,应对着电脑里面的空白文档,先快速敲下几个关键字,然后想到一些题材,之后开始上网、翻书去寻找,找着找着,最后都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要做什么的。等到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的文档里面仍然只有几个关键字。

  此刻,回想这个过程,在上网、翻书查找题材的时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个好的题目的时候,我到底在做什么呢?表面上是为了让资料更充实,让题材更搞笑,让题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进入文章的写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但最后往往是草草了账。尤其是在做一些我们并不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容易拖延。比如,数学作业、作文、手工课的作品。拖延让我们延迟应对失败的恐惧,从而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当最后期限降临,我们不得不应对时,我们会采取草草应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摆脱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作业本身,而是作业带给我们对挫败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烦恼和恐惧。

  如同,开头所说,拖延只是一些深层次心理、生理问题的表现。而对失败的恐惧也只是一种浅层的表现。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会破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认为自己根本不擅长做这件事情,一切的发奋只是白费时刻。如果,你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学习数学或者音乐的天赋,而学校中学习的经历给你带来的只有伴随着让人寒心的分数,痛苦的回忆,那么毕业之后我们会庆幸自己最后摆脱了那些东西。

  当有人声称自己很享受其中乐趣时,我们的反应就是“他有这天赋,而我没有”,或者,“哪有什么乐趣”!有时候,"拖延"是我们宣示独立,争取控制权,甚至报复的工具。

  当更有权势的人物(上司,家长,更强势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表面上应承,内心却充满抱怨。或者,你认为这种小事微不足道,让你去做根本就是杀鸡用牛刀,或者你认为自己落入下风,内心的感受没有得到强势人物的照顾,或者你早就不满对方的某些表现,因此一旦你找到这个机会,你就会透过拖延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报复对方。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2

  近日看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阅读了拖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原因,颇受启发,阅读过程有种脊梁发凉的感觉,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骄傲的一些点就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过于敏感,或者确实是问题,暂且先记下,以备日后深入思考和矫正。

  (1)过于注重表现,把表现等同于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义,当它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现的好坏评判标准常来自于他人,而他人无法从做事的动因和根本出发点去理解一个人的表现,因此单纯注重表现,会让人变得过于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这样获得的结果就如同空中楼阁,似乎很华丽,却总让人不安心。

  (2)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个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一个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后者对自己要求跟自己对自己表现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常常自责,进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处于较低的水*。

  (3)*庸招致轻蔑

  太多的时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个全能的人。于是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与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庸,于是贬低*常和常规的表现,用轻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现。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后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优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总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决问题都是手到擒来,分分钟了事。做不到这点就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放弃必要的努力,通过拖延来回避努力,长时间如此,让聪明变成了无知。

  (5)一切都自己来,亲力亲为

  总是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说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长此以往,自己时间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后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竞争

  对于竞争的很多事情,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息去做,包括游戏,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归根到底是害怕失败,而这很容易让自己通过拖延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恐惧。

  (7)自己太抢眼,总会有人受伤害

  总觉得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要进大家一起进,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锋芒显露,就会局促不安,把锋芒藏起来,怕让别人认为自己刻意表现,影响其他人。

  (8)“幸存者歉疚”

  这是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新名词,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直伴随着自己,总觉得自己在外面享受着父母劳动成果换来的相对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后再做一些跟家庭有关的决定,特别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决定的时候,不断地犹豫拖延,试图希望时间来通过最终没有选择的方式来做决定。反而最终付出的代价更大。

  (9)选择困难,交流困难

  在做决定时,太过犹豫,总是不断比较各种方案,觉得选择很困难,然后通过拖延,让一些方案自动退出可选行列,在没得选时做决定。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可能为找人商量件事,打电话咨询或约定时不断拖延,总想找一个好的状态再去做,反而最后影响自己的事情安排。这两点重要原因是一对需要做决定的事物不了解,二对自己没有自信。

  以前发现自己总喜欢找一个状态再去做事,否则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断地拖,最终不了了之或者随随便便完成,然后觉得自己做事情和预期相差很大,放弃了必要努力,对自己失望,状态低迷,此时又觉得做事不合适,不断往后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拖延是个问题,需要不断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冲动“,本来没有问题,创造了问题,这样就不好了。上面的9点是自己隐隐约约发现存在于自己的行为中的问题,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断思考。找到根,然后逐步改善,最终摆脱拖延的负面影响。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扩展阅读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扩展1)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3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习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4

  1 里面有些内容被称为拖延,有些牵强。

  人是一个拥有复杂情绪的动物,所谓的拖延可以被认为是没有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没有更好的对将要做的事情做出规划。

  拖延症并不存在所谓的克服与不克服之说。当一个人无法承担因为延误所要做的事情到来的后果时,他自然的会将时间还有要做的事情做出一定的分配和规划。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部分的问题。时间如何分配可谓之合理?如何将事情进行轻重缓急的分类?

  2 有些人会将拖延认为是懒。这是不对的,拖延和懒惰可以有某些部分的相关,但是却不能将它们画上一个等号。

  以前,在人类社会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人类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部分人们还只是辛勤劳作,只是为了生存。

  而,今天科学技术高速的发展,人类变得更加文明进步,生存已经不是大部分人需要考虑的问题,人们开始考虑怎么活的更好,更有层次,因此便有了那若有若无的理想。人们开始奋斗,开始越来越努力,开始过得比以往所有的时代更美好。

  可是,一切都变了。

  懒惰开始披着理想的糖衣,行为被周围的言语驱使,木偶被一根根的丝线操纵。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6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7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书的主要内容

  1.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8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习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9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习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扩展2)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

  在阅读《终结拖延症》之前,我看过《拖延心理学》,可能由于自己偏向于感性,我感觉《终结拖延症》一书偏于理性规则,阅读时间比我预计的要长。

  最能减少拖延负罪感的,莫过于发现:拖延的不是我一个。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的太厉害了,以至过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于自己的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偏重理性的《终结拖延症》对我很好的进行了一次纠偏。

  我非常赞同这本书对拖延的定义: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时间做。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习惯具有固化的特点,所以针对拖延,保持觉察很重要,但从我自己的经验,过于敏感的觉察,会引起内心的抵制。所以这种觉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我以前回家总是躺到沙发上看报纸,结果就是经常一份报纸看了两三个小时,晚上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这中间也会时时想到“起来吧起来吧。”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但如果回家后就坐到桌边看报,那么基本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也就有时间去干其它事情。

  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也获益最多。由于阅读的兴趣,我有意无意间赞同“人生贵适意耳”的生活态度,所以对于不舒服的状态,第一反应就是要避开,对于不能容易解决的问题,就想放弃。骑手与马的比喻非常适合我??由于骑手缺席,我就象那匹只能依据本能行事的马。我对各种东西的学习,依赖自己理解力不错,入门都比较容易,但到达某个*台阶段,要下一点死功夫时,我就会停步不前,以至于我良好的开端从来都是失败的前奏曲。最后对学习形成抵触,对任何学习计划都开始拖延。此类拖延汇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专业上“望人兴叹”局面。我以前把这个单纯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书中的“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对我真是当头棒喝。我总想用一种轻而易举的姿态完成学习,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目前我针对锻炼情绪肌肉,想到的就是五分钟和计划完成及时鼓励的办法。

  其实我想,克服拖延或许就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离开自身,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总算写出来了,虽然比预计的长,但动笔时倒是确信自己能在截止期前完成的,而且也做到了。嗯,对自己感到满意。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3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习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4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6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7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8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做。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抓住吧它!”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慢慢变成了我不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们总认为压迫感能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究竟什么是拖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拖延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一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时间的紧迫感产生的时候,紧张的压力能让人的潜力更大的激发出来,产生一种所谓的做事情的状态,高效的解决问题。而当结果显示事情做得不错的时候,我们更信服这种感受,从而不断地心理暗示,非要到了最后时刻才肯开始做事情。

  而《拖延心理学》作为两位心理学家长达25年的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轻松而深刻的说明了拖延心理的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很多克服拖延的可行性建议。塞缪尔对于拖延的解读是,“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躲避的事情,这些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拖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态,它的背后有着深沉的心理活动。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

  这点我是深以为然的,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正确且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总想再等等。如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总也戒不了,即使是真的患病不能再吸烟了,他们也还安慰自己,我明天一定开始戒烟。他们明天真的会开始吗,别忘了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又比如我们自己,每年新学期开始时都会定下目标,今年一定要好好学习,但在微博、微信的狂轰滥炸下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对自己的誓言。等到了考试前才想起要抱佛脚了,每天开始到自习室自习,但还是不带手机就不能出门。

  拖延时可能会有享受的感觉,但过后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拖延怪圈”中,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吸烟者因为吸烟而生命垂危时,他难道不会这样幻想吗?如果我当时能早点开始戒烟,每天好好锻炼身体,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现在是不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呢?当学生挂课时,他应该也会责怪自己当时没有更努力一些,哪怕是一点点就好。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答案。

  在我看来,《拖延心理学》就是你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同时它又像是一位老朋友,对我们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建议,让变得完美成为可能。

  每天不妨问问自己:今天,你拖延了吗?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9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20xx年看了很多书,但是却很少写读书后感,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有了今天这第一篇,我想,不管自己写的作品有没有借鉴异议,那也是在记录我今时今日的观点,如能有人欣赏并关注,十分感激,这也就是我写原创文章能实现的最大的意义了。就写到这里。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扩展3)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可能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读了《拖延心理学》之后,激发了我过去的回忆和对自我的剖析。意识到,我其实是个相对敏感的人,因此我其实受到了很多伤害。我不应为自己的敏感而自责,因为这并不是我犯下的错。而我受到的那些伤害,即使年代久远,但我却从来没能去抚*他们,那些旧伤如今已形成了并发症,成为了我前行的沉重负累。他们已经在我青少年时期拖缓了我的步伐,时至今日,在更困难的环境下,我再不去斩断那些缠绕着我藤蔓,前行的道路上已经举步维艰。

  幸运的是,我想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摸索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门径。与之前的苦闷挣扎的感觉相比,我现在感觉到的是一种改造自我的跃跃欲试和兴奋欣喜。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

  隔了x个月,终于重新把《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看完了。唏嘘啊。谁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还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情绪根源,包括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

  二是时间根源,拖延者与时间的"纠葛;

  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

  四是人际关系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情绪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惧失败、逃避成功、完美主义、控制自我,安全感。拖延者对失败有恐怖感,从而一直拖延,最后失败了可以说不是他是关系,是时间不够补。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别人伤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伤害。还有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看到这个,我承认我也是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管在哪个方面,我都很明显,要么不做,要做就彻底。好多时间下决心的时间比做的时间还长,喜欢拖延,一直拖拖拖,拖到最后必须做了才会全力以赴去做。自我控制,体现在有个拖延者觉得拖延可以让他们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听命于他人。可以通过拖延和自己讨厌的人唱反调,有弱者的自我满足感,还可以报复他人。安全感就在于拖延者通过拖延让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适感,维护心理*衡。实际上他们只是希望有个伙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担,不至于孤独,害怕被疏远。而有一些则是害怕被亲近,通过拖延来拒绝他人的亲近,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时间根源

  拖延者的时间观念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们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严重冲突,总主观认为时间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才去做,实际上已经时候不充足了。拖延者时间感知失去*衡,轻视未来,在管理时间方面无序和误解。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时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个时间区域里:时间迷失、时间断裂、过去的好时光,对时间的流逝不在意,不为将来做打算,拖沓此时。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脑。大脑中的运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会影响拖延。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大脑,神经科学最新的几个“大观念”:一、大脑处在不断变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处于无意识中;三、潜伏记忆的影响;四、;联结的通路;五、左逆转。脑是不断变化的,不断修正,具有重组能力,可以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即是“神经的可塑性”。就是说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我们大脑明天的结构和功能。生活经验可以激发神经元,将电子脉冲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外一个神经元,并释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经元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和连接度上不断紧密化。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脑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大脑就会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来越好。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虽然拖延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顽固的连结,但是我们是可以打破的,可以重新建立新连结。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惧和焦虑。当恐惧感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做出躲避反应,从而导致你的拖延。通过恐惧建立的神经连接是无法被消除的,当再次遭遇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反应。这是大脑对抗恐惧和痛苦的防御机制,会抑制反应,让你逃避、拖延。不过,由于神经元是可塑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情绪对抗恐惧和焦虑、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面对那些我们所推迟的事情。潜伏记忆依然,以前的记忆还潜伏在大脑了,当收到刺激时就会激发神经回路,然后做出拖延的逃避反应。大脑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关照、感应和同情这样的感情有关的区域。当这区域被激活,我们就会感到放松,对世界怀着开放的心态。大脑的右半球有个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域,在不舒服和负面的情绪中,就会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所谓的“左逆转”就是善待自己会刺激大脑的相应的部位,创造出一种与抗压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环的状态。简单讲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区域。

  拖延症和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这些身体状况有关。执行功能障碍的人往往因为执行力不足而导致拖延。注意力缺失紊乱的人因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时间比其他人要多,而导致拖延。抑郁症的人则因为动力不足,连动都不想动了,怎么可能不拖延。拖延的焦虑症的人一般是强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积狂这两种,这两种情况是“脑锁住”。强迫症的人不断重复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邋遢分子和囤积狂,是迟迟不把无用的东西扔掉,不断囤积,大脑回路锁住状态。压力会使我们变得拖延。面对压力是,往往是“非战即逃”的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较好,有时强迫自己工作只会走上拖延之路。睡眠问题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导致拖延。但是不管是怎样的情况,都是可以通过重建神经回路来慢慢改变我们的拖延症。

  顺便提提季节性情绪紊乱症。随着白天日子的缩短,环境光线的减少对人产生影响,神经传递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学*衡,容易出现疲劳不堪的情况。冬春两季较多出现。

  人际关系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家庭对拖延者的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等倾向,让拖延者为了维护其家庭关系而做出拖延行为。有些则希望通过拖延而得到父母的爱等。还有就是为了维护和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选择拖延。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习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4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可能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读了《拖延心理学》之后,激发了我过去的回忆和对自我的剖析。意识到,我其实是个相对敏感的人,因此我其实受到了很多伤害。我不应为自己的敏感而自责,因为这并不是我犯下的错。而我受到的那些伤害,即使年代久远,但我却从来没能去抚*他们,那些旧伤如今已形成了并发症,成为了我前行的沉重负累。他们已经在我青少年时期拖缓了我的步伐,时至今日,在更困难的环境下,我再不去斩断那些缠绕着我藤蔓,前行的道路上已经举步维艰。

  幸运的是,我想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摸索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门径。与之前的苦闷挣扎的感觉相比,我现在感觉到的是一种改造自我的跃跃欲试和兴奋欣喜。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习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扩展4)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0篇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

  我读了《现代心理学》后才明白心理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与脑,情绪――压力与健康等等,其实一个人的健康不单是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人才是健康的。

  话说一回,随着现代的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的经济加速发展,然而在这种具有层出不穷的形势下,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也要随这飞速的步伐走。但是年轻人为了适应这社会的形势过程中往往产生不少的心理上的问题,如在当今的社会的情况下,竞争大,挑战大,难免出现一些心理的问题,现在有不少的学生为了不落后于别人而不科学地埋头苦干,甚至利用休息的时间去读书,却由于心理的压力往往导致考试的成绩底下,继而,引*绪消极,产生严重心理不*衡,甚至轻生。还有*实行计划生肓的政策下,差不多现在每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每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管教都过分严厉,又过分要求孩子所做的事情,如家长为了孩子比别人聪明,占用孩子的假期时间而参加补习班,没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为了使自的家长满意而不断施加给压力给自己,当做不好时,产生不少心理不*衡等等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心理健康。

  但不知为什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总认为是见不得光的事,睇心理医生是件耻辱的事情,而导致不少人自杀。现在有不少的高校的学生有自杀倾向,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我认为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心理压力,如人济关系――学业压力――事业竞争――家庭问题等压抑在内心不向任何人讲,正如所说:“不在沉默中消失,就在沉默中爆发”,如果这些人把内心的压抑讲给心理医生或讲给朋友与亲人听,让大家来帮自己解决就会减轻心理的压力。

  我有上面的想法,都是睇了《现代心理学》所有感受,说不好听的是失眠也可能是心理上引起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关注下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总把不开心放心来压抑自己,在我认为压力就像一块大石重重压在我身上,如果不把它分开来背负,只会越来越重,甚至把自己压死,如果这块大石与亲人――朋友一起来扛就轻好多。

  上面讲到压力方面的心理只不过是心理学一小部分,其实还包括认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因此,人的健康不只是四肢发达,吃的,喝的,睡的,行的,还有心理上的健康。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2

  作者想让我们首先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开篇,作者提到了心理学的来源、心理学的定义、还有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最被广泛接受的心理学“操作定义”是: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研究。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或者小规模群体,其中,小规模群体就是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心理学可以实验,甚至强调实验,但是社会学一般用观察法和调研法。

  在后面有专门对于华生和斯金纳的专题,我个人对行为主义不是很喜欢,但不可否认行为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尤其华生最后还投身广告行业了,让我感觉到现在一系列消费陷阱的鼻祖就是他。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六种角度,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格式塔);人本主义;生理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

  精神分析在我国很流行,早几年大家都很推崇这样的方式,现在很多国内的咨询师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分析的底子,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在大家也更倾向于去实践人本主义,在这里,生理心理学实际上才是至关重要的,这让我们能够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很多外在表现是受到生理影响的.,身心不可分割。

  比如抗抑郁的药物,适当服用一下未尝不可。在国外,从事心理学的工作需要较高的资质。

  心理学并不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一门科学,也有很多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相关法。

  我们看到书中举了一些例子,也说出了一些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人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人接受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思想也一念之间须臾万变。

  值得一提的是,个案研究法是认知心理学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相比广泛的调研,一个详尽全面的案例,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从我的角度来说,对我有益的启发,一个是身心一体,相互影响,就像我们*时可能运用大脑和心的能量比较多,要是做运动的或者玩乐器的,会感觉到其他部分肌肉的力量,还有皮肤的敏感度,还有肌肉记忆,实际上我们*时有很多能力,都没有去调用,我的沙盘老师会带着来访者跑步和打羽毛球,运动可以释放一个人胶着的力量,让全身流动起来。

  还有就是个案研究法,很多事研究细了、慢一点,反而会更大的提升,精读一本书,抵得上泛读很多书,在亲子活动中,10人左右,注意每个孩子的表现,比做很多50人、100人的场面活动更有心得,我们*时在做的事情,究竟是在单位时间里更有收获,还是在浪费与失去?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3

  我读了《现代心理学》后才明白心理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与脑,情绪――压力与健康等等,其实一个人的健康不单是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人才是健康的。

  话说一回,随着现代的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的经济加速发展,然而在这种具有层出不穷的形势下,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也要随这飞速的步伐走。但是年轻人为了适应这社会的形势过程中往往产生不少的心理上的问题,如在当今的社会的情况下,竞争大,挑战大,难免出现一些心理的问题,现在有不少的学生为了不落后于别人而不科学地埋头苦干,甚至利用休息的时间去读书,却由于心理的压力往往导致考试的成绩底下,继而,引*绪消极,产生严重心理不*衡,甚至轻生。还有*实行计划生肓的政策下,差不多现在每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每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管教都过分严厉,又过分要求孩子所做的事情,如家长为了孩子比别人聪明,占用孩子的假期时间而参加补习班,没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为了使自的家长满意而不断施加给压力给自己,当做不好时,产生不少心理不*衡等等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心理健康。

  但不知为什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总认为是见不得光的事,睇心理医生是件耻辱的事情,而导致不少人自杀。现在有不少的高校的学生有自杀倾向,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我认为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心理压力,如人济关系――学业压力――事业竞争――家庭问题等压抑在内心不向任何人讲,正如所说:“不在沉默中消失,就在沉默中爆发”,如果这些人把内心的压抑讲给心理医生或讲给朋友与亲人听,让大家来帮自己解决就会减轻心理的压力。

  我有上面的想法,都是睇了《现代心理学》所有感受,说不好听的是失眠也可能是心理上引起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关注下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总把不开心放心来压抑自己,在我认为压力就像一块大石重重压在我身上,如果不把它分开来背负,只会越来越重,甚至把自己压死,如果这块大石与亲人――朋友一起来扛就轻好多。

  上面讲到压力方面的心理只不过是心理学一小部分,其实还包括认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因此,人的健康不只是四肢发达,吃的,喝的,睡的,行的,还有心理上的健康。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4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是斯莱特写下的一本兼具科普和学术性质的心理学读物。这本书用优美的笔风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介绍了20世纪影响力巨大的多个心理学实验。

  这些心理学实验我之前都有所耳闻,但是可以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这本书从更加多样化的角度分析了这些实验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实验的不足之处和争议。

  米尔格兰姆的实验不仅研究了关于服从与反抗权威的现象,更成为了一个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的契机。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之前只知道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对于24小时提供奶水但触感冰冷不适的铁丝猴子妈妈没有太多的依恋,吃完奶以后就会去柔软、温暖的绒布妈妈那里长时间停留,甚至深深离不开绒布妈妈,在研究人员把绒布的猴子拿开时,小猴子还会激烈反抗。

  这一实验驳斥了华生等人提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而后者就认为只要给孩子满足了物质需求和欲望,就可以让孩子正常成长。后续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单纯是一个绒布妈妈也不能让猴子心理健全,这个妈妈需要有一定运动的能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母亲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物质的支持,满足生存的基本欲望,还应多和孩子进行接触,并且进行互动。

  可是现实生活当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充分给予孩子情感上的依恋和心理上的支持?许多人正是因为从小生长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长大后才变得疏离,难以融入社会,甚至还会把悲剧传递给下一代,因为他们不懂得怎么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与爱的环境。这也就无怪乎那些留守儿童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缺陷。

  哈洛的研究表明,父母应该和孩子多接触、多互动,不仅要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底层需要,还应该满足婴孩的情感需求。事实上即使是婴儿自己没有印象的阶段,也在无形之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作为关心陪伴的形象而出现,亲子时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通过郊游、读书、讲故事、一起做游戏等互动,增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5

  最近我阅读了《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这本书,书的作者是迟毓凯教授,他具有丰富的学校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与人才测评等方面的研究经验。

  本书的结构非常简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谁来管——学生管理中教师的定位问题;第二个是如何管——学生管理中的影响策略;第三个是何时管——学生管理中的情景策略。

  其中对我深有启发的是在“批评学生”这个问题上,那些常常犯错的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老师对他的批评了,因此面对批评的时候已经能够做到“从容面对”了,在老师对他进行批评的时候,他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在这里,迟教授提出了一个“认识失调”的概念,他认为只有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有所愧疚;只有一个对自己有良好期待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认识失调;也只有认识失调,对错误有愧疚的人,才能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可以先谈学生的优点,帮助他建立自尊心,等学生的自尊心回来的时候,再点出其错误,这样的话,学生才能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批评。这样一来,迟教授的建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此外,迟教授还提出班级的发展和建设往往会经历四个阶段,而针对不同阶段,迟教授又详细地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并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了起来,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对我们的班级发展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非常实用。

  作为一名教师,要知道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凭着爱心和耐心就能做好的工作,它是艺术,更是科学。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6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有时候,我们根据经验去判断,而忽略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思维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格式塔的特征:

  整个事件打击了情绪、一个人的整体特征被我们识别、社会的整个群体……

  格式塔心理治疗师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对待,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可能是整体生活状态不健康(工作状态、家庭生活、饮食习惯、运动、活动、兴趣……)

  格式塔与教育:

  学生将学习情境知觉为一个整体,所以教师要先介绍学习内容的概况和框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思考,重点为解决问题,鼓励创新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在学习结束后总结。将学习整个情境作为一个整体给学生。

  勒温把物理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场论。其实就是心理场,人与人之间接触有气场,所有人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一个共同场,场会影响人,有能量的人也会影响场。场论对于教育、团体治疗、管理都能应用。

  我们认识的认知心理学在上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米勒是反行为主义者,他认为意识和行为一样可以被研究。研究意识可以研究感知、概念、记忆、语言等等。奈塞尔是“认知心理学之父”,他认为认知过程几乎与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有关。

  人本主义学说:人本主义是我最喜欢的思想,实际上人本主义并不是历史悠久,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美国,他属于第三势力。(其他:精神分析、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关注个人,尤其强调个人的选择。强调意识经验,相信人性。反对行为主义,认为行为主义只是把人当做机器。反对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析在贬低人性,过于关注人的阴暗面。但这并不影响,人本主义治疗师运用精分和行为的技术。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利用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潜能。每次我们体会发挥潜能后的满足感,都是一次高峰体验。

  P108有我们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每天我们每个人沿着这样的梯子上上下下,达到不同的层级。

  马斯洛理论的应用:在教育上,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循序渐进。在治疗上,激发病人的生活意志,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爱、情感与自尊。在管理上,培训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求,激励员工。

  我很喜欢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站在了精分和行为的肩膀上。很多技术其实是精分和行为的技术,但因为理念的不同,运用的方式不一样。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我们心中有自己的理念,是很重要的。作者:子宁共读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7

  一提到害羞,大家想到的都是阳光下女子微红的笑脸,是纯情无暇的象征。可是今天我所想说的可非这般柔情。闲时我翻阅了津巴多的《害羞心理学》,本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是理解与害羞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的重点是怎样解决害羞所带来的问题。

  读完以后,我觉得该书的优点是简言意骇的,中间穿插了许多让自己受益的研究调查和一些实验调查设计内容等,让自己真正了解到心理学真的就在自己身边,用一件很小的事就能验证自己的理论设想。

  除了从惯常的套路,还会从个体与社会集体这两个角度来立意,其中让我最欣赏的是:它让我们明白害羞不仅是个人的事同时也是这个“害羞的”社会所导致的。

  在生活中害羞是具有普遍性的,害羞者的人格特质通常会包括:内向(沉默)、脸红、紧张、畏惧胆小、困窘、以及自我意识强等。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阿诺德。巴斯等将自我意识分为公众的自我意识和私下的自我意识,他认为,公众的自我意识表现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反映;而私下的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的关注。

  人人都会害羞,在自我意识研究的基础之上,保罗。皮尔克尼斯的研究将害羞者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公众害羞型和私下害羞型。公众害羞者常常会因为笨拙的表现和社交中不能恰当的回答问题而感到焦虑;而私下的害羞者相比自己的主观不适应感和害怕他人发现自己需求的恐惧感。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不同的类型的`人,会产生一样的情感情绪体验吗?我认为,公众的害羞者,主要害怕的是人际交往,因此他们容易产生焦虑;而私下害羞者主要是自我的矛盾,因此他们容易产生抑郁自卑的情怀。

  这种的自我认知是否合理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什么人们会害羞,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过度的自我、自恋、孤独感和极度胆怯引起了害羞。在人际模式方面,我认为是由于害羞者的这些人格特质,害羞者会发出“走开,我需要你的!”双重信息,在这种信息的影响下,他们会在人际交往模式中,更加变得脸红、紧张,甚至更加沉默,因此,他们宁愿选择孤立与逃避这种人际交往场景,也不愿意承担被拒绝的风险,这样他们的人际会变得越来越差,更糟糕的是长此以往,他们会陷入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以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探讨了具体帮助人们克服害羞的方法,个人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自尊自信融入集体,甚至学会帮助集体中其他人改变克服害羞,再到“治疗”整个害羞的社会。想要摆脱害羞就要将心理障碍从根拔起从个人做起从细微做起。

  摆脱害羞请做最完美的自己!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8

  在近三十年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中,学校心理学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在发达国家里,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学校心理学十分热门,是最有生机、极为活跃的一个新兴领域。

  《学校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教育人员学习本专业的必考课程。

  《学校心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发展沿革、动态和最新展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专业化途径;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成长等。

  读了《学校心理学》这本书,使我对学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有一个基础的了解,通过对课程上述主要内容的学习,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去,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学以致用是现代科学孜孜以求的基本目标。

  目前人类处于世纪的转折点,置身在这光怪陆离、瞬息万变而又注重实效的信息化社会,学以致用这一论题更是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心理学近百年历史的经验教训,大家意识到:*心理学发展的生长点在于应用,而应用心理学繁荣的立足点则使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大众。

  近年来,有关中小学教师辱骂、体罚学生的报道,有关教师教学质量差的报道,屡见于报端。当社会各界纷纷谴责这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时,那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们,更倾向把这些问题归之于“专业素质不够”。因为大部分教师并不是故意与自己的学生为敌,他们缺乏的,往往是正确有效的方法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倡导的观念和教师自身内在的观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或不适应,是当前教师的普遍困惑。

  本书对引导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学校氛围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大家阅读。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9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0

  作者想让我们首先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开篇,作者提到了心理学的来源、心理学的定义、还有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最被广泛接受的心理学“操作定义”是: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研究。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或者小规模群体,其中,小规模群体就是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心理学可以实验,甚至强调实验,但是社会学一般用观察法和调研法。

  在后面有专门对于华生和斯金纳的专题,我个人对行为主义不是很喜欢,但不可否认行为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尤其华生最后还投身广告行业了,让我感觉到现在一系列消费陷阱的鼻祖就是他。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六种角度,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格式塔);人本主义;生理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

  精神分析在我国很流行,早几年大家都很推崇这样的方式,现在很多国内的咨询师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分析的底子,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在大家也更倾向于去实践人本主义,在这里,生理心理学实际上才是至关重要的,这让我们能够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很多外在表现是受到生理影响的,身心不可分割。

  比如抗抑郁的药物,适当服用一下未尝不可。在国外,从事心理学的工作需要较高的资质。

  心理学并不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一门科学,也有很多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相关法。

  我们看到书中举了一些例子,也说出了一些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人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人接受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思想也一念之间须臾万变。

  值得一提的是,个案研究法是认知心理学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相比广泛的调研,一个详尽全面的案例,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从我的角度来说,对我有益的启发,一个是身心一体,相互影响,就像我们*时可能运用大脑和心的能量比较多,要是做运动的或者玩乐器的,会感觉到其他部分肌肉的力量,还有皮肤的敏感度,还有肌肉记忆,实际上我们*时有很多能力,都没有去调用,我的沙盘老师会带着来访者跑步和打羽毛球,运动可以释放一个人胶着的力量,让全身流动起来。

  还有就是个案研究法,很多事研究细了、慢一点,反而会更大的提升,精读一本书,抵得上泛读很多书,在亲子活动中,10人左右,注意每个孩子的表现,比做很多50人、100人的场面活动更有心得,我们*时在做的事情,究竟是在单位时间里更有收获,还是在浪费与失去?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扩展5)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1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以前学习《幼儿心理学》时,不够深入理解。通过暑期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谈谈我与书本的学习及体会吧!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学习和阅读,我深深感知到,幼儿期是性格特征和改变显露的最初阶段。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着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和改变。幼儿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他们自身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并影响着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我们作为启蒙老师最应该注重的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2

  今天终于把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之《儿童心理学》读完了,这是我寒假给自己定得一个任务,在寒假快要结束时完成了,心理很高兴。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缘于自己对儿童心理学的一点喜爱,接触心理学还是上师范时的事儿,当时就觉得心理学是个挺有趣的学问,于是就喜欢上了。接触这本书还是20xx年的春天,这本书是《*教师报》20xx年推荐十大图书之一,书是学校买的送我们的,当时拿到这本书翻了一下,发现书里写得都是些心理实验,当时就想读,没想拖了快一年了,现在终于把它读完了。

  这本儿童心理学写了8大部分的内容,涉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方面,比如儿童知觉动作的发展,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儿童情绪发展,儿童道德发展等。本书的最大写作特色是所有的关于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介绍都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心理实验来实现的。书中一共写了64个儿童心理实验,因为有这些有趣的实验,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不算吃力,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因为有了实验作为参照,让人读了容易理解。每一个实验的写作方式都相似,先写实验介绍,再写实验应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似乎这本书的名字应该改为《婴幼儿心理学》,因为书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以婴幼儿为对象,实验的内容多为揭示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现象和规律。例如整个第三部分《儿童感知觉与动作发展》,介绍的内容都是地婴幼儿的看,听,动作等现象的实验和研究。这些内容感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不是太大。自己读了最有感觉或者说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是第8部分内容:儿童道德发展。道德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应该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高层次内容,第8部分的实验对象多为学龄儿童,所介绍的知识例如: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习得与矫正,角色扮演促进助人行为,严厉的教育会制造谎言等。与自己的工作还是联系比较紧密的,自己也能从书中得到一些育人的方法。

  教育学生从善应该是德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必做的事之一。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够从善,每一个老师也都绞尽脑汁,“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老师们都用上了。这些方法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对某一个人有效,对其他人无效,有的开始有效,用多了就无效……《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就介绍了这样一种教育学生积极从善的好方法——角色扮演。这一方法经过美国心理学家斯陶布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验证了的。具体说来,角色扮演就是引导儿童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能向儿童提供各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情境,通过人际或社会互动,再现儿童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它使儿童以参与者或观察者的身份,卷入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扮演所引起的一系列言语或行动、理智或情感反应,又成了他们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借助这些以验,学生可以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感受,形成解决人际或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怎么样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这样的方法?其实就是要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不能光凭一张嘴,而应该放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将广阔的弹性空间释放给他们,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智慧,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能上升一个台阶。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3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扩展6)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1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些教育原则,明白教育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读了英国心理学家布丽姬特.贾艾斯的《发展心理学》。本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它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胎儿的发展、婴儿的认知、知觉发展、发展阶段、记忆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应用和未来的挑战等方面,全面介绍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各个阶段的特点,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历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也多些。第一章胎儿的发展让我更深入地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起跑线应该指受孕的那一刻起。一个胎儿在子宫中就已经开始学习了。胎儿时期,认知能力、视觉能力、味觉嗅觉、听觉、运动能力都在发展。很多认知技能都有自己的关键时期,一旦关键时期错过了,一些认知技能将不能以同样的熟练程度被学会。胎教的内容多少会被胎儿记住,也就是说胎儿有记忆。例如:对新生儿地研究明确显示,他们仍然记得在子宫里的经验。在出生之前一直听的音乐会阻止他的哭声,因为这个音乐并不是婴儿第一次听到。莱斯艾略特博士曾说:"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就已经具备了智力技巧和抵抗易患病的体质,以及独一无二的适应早期生活的关键要求。"因此,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应从胎教开始努力。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发展的阶段。关于儿童心智和认知发展与两个最重要的理论。一个是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是跟更有经验的人学习的"学徒"。

  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是最近发展区刺激了儿童的发展。我明白了要想让学生发展,就得弄清学生的现有水*,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发展。促使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更有经验的人恰当帮助。另一个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与列夫.维果茨基观点不同的是皮亚杰把儿童看做体验其周围环境的"探索中的科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更突出了儿童的自主性,因此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及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运动期(从出生到两岁)、前期运思期(从两岁开始到七岁结束)、具体运思期(从七岁开始到十一岁结束)、形式运思期(大概从十一岁开始到成年时期确立)。每个儿童都是有差别的,他们将会以自己的速度经历不同的阶段。*的小学生从六岁入学十二岁毕业,经历着前期运思期、具体运思期、形式运思期。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并不是他们只关心自己。儿童在整个前运思期过程中都在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大约七岁时确实学会这个本领。由此我明白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上课为什么注意力那么容易分散,上课总喜欢王子窗外和摆弄自己的物品,总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连和老师谈话时也总喜欢说自己有关的事情,而把老师的提醒抛到脑后。本来我很生气总想:真可气,这些小不点儿竟不把老师放眼里,真是不长记性,前面左耳朵听后面右耳朵就扔了。现在我明白了,我生气也是白费功夫,他们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今后再教低年级的"学生时要多理解孩子并且引导他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出现了心智运思,懂得了守恒概念,可以同时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但只能思考具体的事物。当碰到复杂的问题是,他们处理问题的程序仍然存在相当多的试错成分,所以他们常常会重复前面已经做过的步骤。了解了具体运思期的儿童的特点后,教师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因为学生常常重复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会出现许多错误,老师们也经常埋怨道:怎么搞得,原来会的知识需要在新的知识中运用孩子反而不会了,讲过好几遍的东西就是容易错。也真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搞的?有时火大了,直接发到了学生身上,既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十一岁的儿童和成年人才可以用形式运思去思考那些存在的事物,抽象思维才得以发展,做事情解决问题会制定出有效的计划。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各种有效计划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读完《发展心理学》后,我想到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我对一个人的发展阶段有了清醒的认识,也更多地了解了小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也明白了,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迁怒。

推荐访问: 拖延 心理学 感触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3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感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