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3篇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3篇

时间:2022-11-15 19: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3篇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针对我国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逐步增强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政策和体但是在诸多的就业政策及体系中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3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3篇

篇一: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针对我国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逐步增强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政策和体但是在诸多的就业政策及体系中一部分有效缓解了相关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例如我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对失业大学生发放就业补助的措施虽然能短期解决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困境然而根本性问题却没有解决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分析

  一、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内容显示,截止2016年年底,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765万余人,2015届及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是91.7%和92.1%,均有8%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没有找到用人单位就业。然而随着全国招生制度的改革,各高校每年扩招学生,向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否,不仅影响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因此,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

  基于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急剧需求,综合提升全民的素质,我国大规模的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扩大招生的规模,这也造成了每年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局面,如图1所示,我国每年毕业生人数从2006年至2016年呈现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

  图12006-2016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

  由图1所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从2006年至2016年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到2016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则达765万人,比2006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352万人,2016年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说过,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如此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社会,不仅给社会就业资源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对于大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压力。

  (二)大学生期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

  根据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人才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但是近几年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其他一些边远地区及经济水平相较落后的城市则仍显示需求不足。在经济发达地区中,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则被大部分学生作为就业城市的第一选择,这样的因素也造成了众人同挤"独木桥";的现象,挤不上的学生对其他地区岗位则"不屑一顾";。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就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国家政策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针对我国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逐步增强,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政策和体系,但是在诸多的就业政策及体系中,一部分有效缓解了相关形势,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只起到了短暂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例如,我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对失业大学生发放就业补助的措施,虽然能短期解决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困境,然而根本性问题却没有解决。

  (二)高校相关就业指导服务不足

  正确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制定就业规划或者择业的时候能够对自身或者岗位进行一个准确、全面地定位,从而能够客观有效地实现就业。所以说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前全国高校虽然都配置了相关就业指导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凸显出了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也使得高校大学生由于对自身认识不足及对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不了解而无法顺利就业。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多由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辅导员教师组成,但是相应的就业指导知识和技能却明显不足。

  (三)毕业生就业认知不够准确

  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于就业的相关认知不够全面和准确。一方面来说,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期望过高,远超过自身的条件和水平。这也是由于大学生在制定就业规划之时对于自身以及就业职位没有进行理性客观全面地定位和评价,从而造成就业目标设立过高,包括对就业的薪资水平、就业所处的环境等都设定的超越了实际的情况水平;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逐步形成的就业心态不够完善。大部分毕业生到择业时仍多以"工资高低水平";、"就业的发展前景";等作为选择岗位的指标。

  (四)用人单位选择聘用人才的观念与机制不完善

  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的时候偏爱名牌院校、高学历。随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也导致了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毕业生人才市场的充斥使得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设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包括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具备与否,工作能力的完善与否等因素都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的标准之一,这也导致了一般的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四、大学生就业现状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构建有效机制

  政府应针对当前就业形势颁布积极应对解决就业现状及就业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宏观引导。一方面,政府可以和高校建立长效对接机制,政府可以组织相关政策熟知人员到全国高校进行相关宣传,通过宣讲会或者互动等形式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全面熟知当前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同时政府也应颁布有效的鼓励和激励政策,提升大学生选择服务基层的意识。另一方面来说,政府也应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为大学生迈入社会之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能提前感知工作岗位,进一步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高校应做好就业指导教育

  高校应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一方面,高校应该针对各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除了要求该教师队伍加强自身学习以外,还可以邀请就业指导相关专业培训机构或者具备职业规划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指导和培训,传授相关就业指导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应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予以纳入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组成模块,因而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在不同学年均应安排不同阶段对应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客观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首先,大学生应客观准确的认识自己。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该避免考虑"工资水平高低";、"发展前景好坏";等因素,而是更多地考虑是否适合自身,以及能否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等因素。其次,大学生应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一份详细、全面、客观的职业规划,针对所处的不同阶段来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学习了哪些专业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等。

  (四)用人单位应为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作为用人单位,应积极与高校构建合作互动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企业应该定期与高校建立沟通交流,开展岗位对接活动,将用人标准反馈给学校,使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就业指导方案,从而培养大学生更加有效丰富的专业技能与能力。

  参考文献焦烈.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4):98-101.【2】谭晓兰.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09):148-150.任鹏飞.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经济师,2017(09):193-194.

  邵凌云.基于企业用人标准的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策.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1):54-56.

  曾淑文.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继续教育研究,2017(02):94-96.

篇二: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但在我国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牢牢围绕考试来设置教育内容和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以应试的学习方式来接受教育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公道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养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学习习惯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长大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客观环境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围。1政策环境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订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有关的政策也作过相应的调整。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内容,政策体现着一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同其他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是一元化的计划控制。毕业生固然在国家下达的分配计划内有选择个人志愿的权利,但终极必须服从学校具体制订的调配方案。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毕业生是依附性就业。就政策特点来说,调控性和约束性极强,其导向性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的主导择业观来实现。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择业意愿,且易使人才资源配置失当。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其存在的公道性,是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也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首先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这一环节上。现在正在运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

  固然毕业生有自主择业的权力,但不是说,就业政策就失往了导向、调控、约束的功能。用人单位有自主用工的权力。因此毕业生自主择业不是毕业生的一厢情愿或为所欲为。双向选择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是主客体的辩证同一,选择的双方不是谁必须服从谁的题目,而是双方在相互满足对方需要基础上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因此,双向选择体现毕业生就业中的更本质的关系。既然是契约关系,就摆脱不了政策的导向、调控和约束。比如,挑选毕业生单位的劳动用工政策、吸引人才的政策,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进进控制政策,都将对毕业生择业产生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还要看到,有些约束性的政策不是在择业期才体现出

  来而是在招生时和培养过程中就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比如对委托培养生、定向培养生以及享受专业奖学金的学生的政策等,它直接制约着择业者的择业行为。

  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外,劳动人事制度中诸如人才活动、工资、公务员制度等,以及社会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都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2经济环境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劳动就业状况。大学生选择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从整个国家范围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进步,职业演化速度的加快,就业岗位的增加,都是极为相关的因素。从一个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由于其不平衡性,往往使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显现出来。

  社会经济状况直接反映到职业的经济地位和行业的经济状况上。近几年IT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直线上升,需求数目大幅上升,质量要求较高,毕业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表现为专业与需求,层次与需求的失衡现象。由于学校培养周期与社会需求变化的频率非同步发生,学校针对社会需求的调适往往是滞后以致错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熟悉客观经济环境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环境的不利因素,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二)个体长大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长大环境主要是指所受教育的环境。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学校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切教育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大都能反映在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择业意识、择业行为上。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影响。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家庭气氛对儿童的长大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安妮?罗欧,从1951年开始,采用谈话、测验和了解个人生活史等方法来研究杰出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个人发展史及其人格特征,发现他们早期所受的不同养育方式的教育,影响其追求的职业类型以及在所选择的领域中可能达到的水平。罗欧把家庭抚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即情感关注型、回避型、接受型。情感关注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溺爱型和严格型两种。溺爱型父母对子女娇养,他们充分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鼓励其依靠和限制其探索行为,把子女看作或设想为“天才”;严格型家长,对子女要求严格,通常按完美的计划对其严格练习,激励子女的成就感。回避型的抚养方式又分

  为拒尽型和疏忽型。拒尽型的父母对子女的生理需要是关心的,但对其内在的情感要求不能满足;疏忽型的父母,在一定的限度内忽视子女生理的要求。接受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随意接受型和抚爱接受型。随意接受型的父母对子女需要的接受具有随意的性质;抚爱接受型的父母不干涉而且促进儿童的才能和独立性的发展。在职业选择上,在情感关注型家庭中长大的人,没有形成自我集中的人,经常意识到别人的态度和意见,这类人往往需要定向于人的工作;在回避型家庭中长大的人,可能发展到一种对别人强烈的防御意识,他们可能不愿与人打交道,往往需要定向于物的工作;在接受型家庭中长大的人,可能定向于人,也可能定向于物。罗欧的观点,固然是以杰出人才为研究对象而提出的,具有不

  完整性,但仍有一定的代表性。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性格、爱好、爱好等的培养和熏陶,直接影响到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从大学前的学校教育来看,大学以前的教育,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几个阶段。大学以前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牢牢围绕考试来设置教育内容和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以应试的学习方式来接受教育,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公道,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养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学习习惯,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在我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较大。由于多数农村的教学条件较差以及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事业的期看同城市的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大学前的教育所形成的差异性,在大学阶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改变。

  从大学教育来看,大学教育是按照专业门类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使学生从某一专业的逻辑出发点达到能够解决该专业一定题目的理论和技术修养水平,从而形成适应某类或某种职业需要的专业特长。也就是说,大学生所受的

  专业教育直接制约着其职业适应的范围。假如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面较窄,其职业适应的范围就小;反之,职业适应的范围就相对宽广。因此,高校也要不断地根据社会职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或对业已形成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强适应能力。近年来,针对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公道、动手能力不强、组织治理能力不高等题目,我国高校努力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来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文理交叉、工管相兼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也相应地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如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这些都为有效地扩大学生的专业面,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进和学分制的实行,满足学生专业志愿和扩大其职业适应领域等方面的情况,会得到更好的改变。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还有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我们应该熟悉到,大学生所受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大学期间不同内容的教育诸如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都具有互补性。前一阶段所受教育的欠缺,可能得到后一阶段的补充;各种教育内容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进步。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熟悉自己长大的家庭环境与受教育的条件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因素,全面进步素质,为求职择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理一般反映的是人们的日常意识,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流行的精神状态,包括人们的要求、愿看、情感、情绪、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传统的就业理论和现时流行的就业意识形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心理环境,有诸如社会时尚、父母及亲友的意见、老师的顾问作用、传统的性别观念等。1社会时尚

  社会时尚就是在社会中流行一时的风气或风尚,它是一种非常规的集体行为模式。时尚在人们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领域,如衣着、衣饰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接触交往中,如语言、娱乐等方面;还有的发生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以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方式表现出来,如政治、道德、宗教、教育等。由于时尚表现出的时髦性、时热性、时狂性等特点,人们崇尚的行为取向就会表现出社会时尚运动,这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大学生择业中出现过的大城市热、合资企业热、“孔雀东南飞”

  以及现在盛行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时尚又与社会***有关。社会***能够引导时尚运动,时尚也能形成较为集中的***和热门话题;反过来,***"或热门话题又促进或阻滞时尚运动。时尚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会造成行为结果的不同。健康的时尚,会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向行为导向;非健康或带有偏见的时尚,会造成人们思想意识的偏狭和行为取向的偏差,在大学生择业中易于形成从众、攀比、自卑等灰色心理倾向和盲动的行为。

  2父母及亲友的意见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积淀,子女与父母之间依靠与被依靠、控制与被控制性较强。受其不同情况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中的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缺乏自主的勇气,依靠于父母的经验,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岗位由父母作主;有的父母怕子女缺乏经验,生活阅历浅,控制子女的择业行为,不答应其自己作主;有的父母是支持和鼓励子女主动选择,自己作主,并提供参考意见。这几种影响方式,对大学生择业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大学生对父母的依靠程度或受父母控制的程度更强。也有的大学生由于父母的从业境况或能力欠缺等原因,通过较有影响的亲友作主或征求其意见,根据其认同与否来决定自己的择业往向。3老师的顾问作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在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共同参与下决定的,老师的意见起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固然改变了前种模式,但是老师的意见仍对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情感和对某一类或某种职业的认同。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老师的意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老师的意见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个人主观的色彩,由于不同的老师

  职业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择业的影响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别。4性别差异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劳动能力和工作时间的差别,这是客观事实。正因如此,才要求人职公道匹配。对于女大学生来说,除了某些特殊的职业岗位外,应当说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领域。但是,有两种情况左右着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择业行为:有的女大学生择业范围狭窄,对有些可以适应的职业岗位有畏难情绪,有不如男同学的心理定势;有的用人单位从本部分利益出发,不愿意接收女毕业生,尤其是女毕业生较适应的职业岗位也存在这种情况,这就造成了女毕业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固然在择业题目上受社会影响因素较多,但应确立起主体意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人云亦云,应对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做出判定,摆脱对父母的依靠关系,逐渐树立自主、自立、自助、自择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作为女毕业生,也应变压力为动力,增强自信心,努力进步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挑战。当然,社会***导向以及对女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机制的建立等方面,也应做出更大的努力。(四)社会发展环境

  改革与社会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生择业的躁动、盲目、灰色心理现象有所降低,这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篇三: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劳动的改革,我国取消了解决后实行了几十年的大学生国家包分配政策,改为大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后,大学生增长率呈几何倍数增加,人才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更准确地说,选择自己满意的适合自己专业开展的好工作的空间越来越小。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1、高校普遍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加大就业难度2、大学生就业时机增加与就业压力增大并存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以前的“双包”就业模式相比,现在实行的“双向”就业模式,是毕业生就业更加灵活、就业时机。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来选择自己向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职业,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也可以更换不同的工作,改变了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这与以前的就业模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加之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开展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都在增大,这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时机。到现在,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一种普通的现象。“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被广阔毕业生所承受。

  但是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另外,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更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负担。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造成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是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总的分为以下两个大方面:1、客观原因(1)社会经济的开展和高等教育的转型,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国营经济面临困境,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充裕劳动力充满市场,导致城镇的失业率攀升不下。另外,从xx年起每年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转向城镇开展,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群众化教育”过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加速开展时期,实现跨越开展。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方案》,提出“到xx年高等教育局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左右”,第一次新将高等教育群众化作为中国教育开展的政策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到xx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xx年7月,教育部公布《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方案》,提出xx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达15%左

  右”,将原定目标实现的时间提前了5年。为此,我国高校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普及高等教育,导致每年有大量大学生面临就业。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毕业生。以上都在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下一页查看。

推荐访问: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 现状分析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