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7篇

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7篇

时间:2022-11-10 09: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7篇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路径与对策研究  作者:徐清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文化产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7篇,供大家参考。

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7篇

篇一: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路径与对策研究

  作者:徐清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文化“送出去”为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以“卖出去”为主的市场化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建议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重构全球文化产业链,集聚和整合全球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打造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平台和合作交流机制,建设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国际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企业,培养懂文化、善经营、会外语的外向型人才队伍,并推动中介服务机构同步“走出去”。

  关键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文化产业链;国际文化贸易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21)05-00070-11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软实力和话语权,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大战略。长期以来,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中外文化交融互鉴的主要路径。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对外文化以“送出去”为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要求。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国在文化生产与传播上,应积极培育文化企业,将其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将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载体与路径。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卖出去”为主的模式不仅可以将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销往海外获得经济利益,还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增加与外国文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发展经验,从而有助于我国文化企业自身的发展,并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大力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背景下,促进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从“送出去”走向“卖出去”,对于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走出去”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现“双效统一”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对外文化交流,将我国的优秀文化“送出去”,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与传播,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送出去”的方式成为早期国外了解、熟悉、认同中华文化的最主要渠道。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实力的提升,世界各国对

  中华文化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渴望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华文化,“送出去”已难以满足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我国文化“走出去”必然要突破传统的、单向的传播方式,从“送出去”走向“卖出去”,从对外文化交流走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文化贸易和对外文化投资,实现文化产业“走出去”[1]。

  文化产业“走出去”对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具有多重效应。一是有利于激发市场各类主体的活力,以往文化“送出去”的主体主要是国有文化企业,而“卖出去”将促进众多民营文化企业加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行列,扩大我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规模,提高国际影响力。二是弥补单向传播的不足,将国际市场需求与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结合起来,有效解决过去“送什么”“送多少”的问题。三是实现对外文化产品的持续性供给,克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频次局限,形成对外文化产品的订单式管理。四是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送出去”主要是实现社会效益,“卖出去”则能“双效统一”。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产品的价值不能单以国际市场定价来衡量,因此对于那些已经被国际市场所接受的文化产品应以“卖出去”为主,对于还不能广泛被国际市场所认知和理解的文化产品则应以“送出去”为主,是实现“双效统一”,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五是文化以产业的形式“走出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有利于减少国外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疑虑,有利于我国文化平等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来。

  (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举措

  文化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如果说以对外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走出去”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软实力,而以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业“走出去”体现的则是对国际规范、标准和国际机制设计的制定和控制的一种国际话语权。不论哪种产业的国际贸易与投资,都是在一定的国际规则和制度下进行的,对于文化产业的国际争论尤为激烈。正因为如此,制定怎样的规则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文化产业只有更大规模“走出去”,才能在欧美等文化强国中站稳脚跟,提升制定国际文化贸易与投资规则的国际话语权,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利益,积极建设兼顾自由与文化多样性的公平公正的国际文化市场环境。

  (三)文化产业“走出去”是带动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在当前国际贸易与投资不确定因素增加、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对外文化贸易和对外文化投资成为新的增长点。有关研究表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独立于经济周期,甚至具有典型的“反经济周期”的特征,即著名的“口红效应”,也就是说,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文化消费却显现出逆势上扬的态势。由此可见,文化产业“走出去”本身就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经济形势出现动荡和调整时巩固和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

  文化产业“走出去”也为其他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通常认为,文化距离和文化差异是影响国际贸易与投资的重要因素。减少不同文化导致的摩擦、误解和误判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提升对外投资的成功率。对于既有的国际市场,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

  进入,可以进一步增进贸易与投资双方的了解和互信,有利于扩大贸易与投资规模;对于有待开辟的新市场,我国文化产业可以先期进入,以文化认知引领商业认知,有利于降低我国开拓市场的成本,并为其他产业贸易与投资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不少文件和政策,通过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努力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在文化对外交流的基础上,以文化产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大格局,与沿线国家的民生、消费、休闲密切结合,同时也带动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层次建立共同语言、增强互信,加深彼此感情[2]。

  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挑战

  (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华文化海外传播。2015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创新对外文化贸易方式,推出更多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部制定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主要是在签署政府间文件、深化合作机制(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联委会等)、加强高级别文化磋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部长会议、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中国与东盟“10+1”文化部长会议)等方面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日益加深。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保持平稳发展。据商务部有关统计,2019年,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出口额为998.9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额为1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7.4%,贸易顺差达883.2亿美元,同比增长6.8%。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66.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03.3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一般贸易出口额增长率从4.8%上升到20.9%。加工贸易出口额则从2018年的376.2亿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335.0亿美元。从商品类别上看,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出版物出口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11.7%、5.6%和4.8%。从国别和地区看,我对东盟、欧盟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7.4%、18.9%,对美国出口下降6.3%,为264.87亿美元,但美国仍然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市场为德国,达12.10亿美元,比2018年增加了1.85亿美元,占我国文化贸易进口总额的10.4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为203.4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进口额为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7.9%。从企业性质来看,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共出口640.3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311.9亿美元,国有企业出口46.7亿美元。从国内区域分布

  来看,对外文化贸易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9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总额排名前六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福建,其中广东2019年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87.69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52.73%,同比增长10.83%。

  (二)江苏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文化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江苏文化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走出去”,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一是每年组织新闻出版系统积极参加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美国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加大拓展“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力度,以主要省份参加南非书展、布达佩斯书展等国際书展。海外布局工程“江苏书坊”通过与海外集团实行强强联合,互换销售渠道,互动文化服务贸易,“江苏书坊”已成为实物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举的多功能“走出去”基地,探索实现“以出带进”“以进养出”“进出互补”的良性循环模式。二是演艺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等领域也拓展了对外交流的局面,推动具有江苏特色、中国风韵的艺术在国际舞台得到展示。近年来,“走出去”的项目由以表演艺术、造型艺术为主拓展到江苏传统“非遗”工艺展示、遗产保护、文化产业等多领域。与此同时,积极参加海外“欢乐春节”、外国文化年(节)、友好省(城)周年庆等活动,“精彩江苏”已成为我省具有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2.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拓展

  江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对外贸易的品种、数量、码洋、交易额逐年提高,境外市场空间不断得到拓展。一是广播影视产品出口成效显著。《非诚勿扰》等综艺、《白日焰火》等电影出口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动画电视《西游记》创下亚洲动画片单篇销售金额最高纪录。二是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势头强劲。近年来,江苏数字出版物、学术文献资料、网络游戏等在境外市场取得较好收益。三是印刷复制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发挥重点印刷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作用,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市场获取收益。四是工艺美术产品出口保持逐年增长。江苏爱涛文化产业公司的产品、江苏桃园家饰的草编文化工艺品、扬州万木春纸制品等成为江苏工艺美术业对外出口的亮点。五是版权输出工作总体趋势向好。近年来,江苏版权输出和引进在数量上双双提升的同时,逆差逐步缩小。在输出的地域方向上,由过去单纯的华语国家和地区逐步向更多语种更多国家地区转变。在版权输出类型上,由以往集中于传统内容向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转变。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广电总台、慈文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牌高校出版社为主力,江苏在输出品种类型、规模数量上居全国前列。

  3.各类文化企业赴海外投资步伐加快

  江苏文化产业境外投资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在不同洲际、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呈现出国有“集团军”与民营“突击队”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一是龙头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目前江苏省内文化“走出去”的龙头企业是凤凰集团和江苏广电两家国有集团公司。二是民营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规模。江苏经纶文化传媒集团在加拿大投资成立经营实体,与当地高等教育、专业学术机构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产业落地和产品输出。

  (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不少文件和政策,通过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努力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在文化对外交流的基础上,以文化产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大格局,与沿线国家的民生、消费、休闲密切结合,同时也带动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层次建立共同语言、增强互信,加深彼此感情[2]。

  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挑战

  (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华文化海外传播。2015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创新对外文化贸易方式,推出更多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部制定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主要是在签署政府间文件、深化合作机制(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联委会等)、加强高级别文化磋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部长会议、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中国与东盟“10+1”文化部长会议)等方面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日益加深。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保持平稳发展。据商务部有关统计,2019年,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出口额为998.9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额为1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7.4%,贸易顺差达883.2亿美元,同比增长6.8%。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66.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03.3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一般贸易出口额增长率从4.8%上升到20.9%。加工贸易出口额则从2018年的376.2亿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335.0亿美元。从商品类别上看,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出版物出口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11.7%、5.6%和4.8%。从国别和地区看,我对东盟、欧盟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7.4%、18.9%,对美国出口下降6.3%,为264.87亿美元,但美国仍然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市场为德国,达12.10亿美元,比2018年增加了1.85亿美元,占我国文化贸易进口总额的10.4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为203.4亿美元,同比增长

  24.9%,进口额为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7.9%。从企业性质来看,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共出口640.3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311.9亿美元,国有企业出口46.7亿美元。从国内区域分布来看,对外文化贸易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9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总额排名前六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福建,其中广东2019年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87.69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52.73%,同比增长10.83%。

  (二)江苏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

  江蘇作为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文化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江苏文化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走出去”,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一是每年组织新闻出版系统积极参加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美国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加大拓展“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力度,以主要省份参加南非书展、布达佩斯书展等国际书展。海外布局工程“江苏书坊”通过与海外集团实行强强联合,互换销售渠道,互动文化服务贸易,“江苏书坊”已成为实物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举的多功能“走出去”基地,探索实现“以出带进”“以进养出”“进出互补”的良性循环模式。二是演艺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等领域也拓展了对外交流的局面,推动具有江苏特色、中国风韵的艺术在国际舞台得到展示。近年来,“走出去”的项目由以表演艺术、造型艺术为主拓展到江苏传统“非遗”工艺展示、遗产保护、文化产业等多领域。与此同时,积极参加海外“欢乐春节”、外国文化年(节)、友好省(城)周年庆等活动,“精彩江苏”已成为我省具有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2.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拓展

  江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对外贸易的品种、数量、码洋、交易额逐年提高,境外市场空间不断得到拓展。一是广播影视产品出口成效显著。《非诚勿扰》等综艺、《白日焰火》等电影出口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动画电视《西游记》创下亚洲动画片单篇销售金额最高纪录。二是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势头强劲。近年来,江苏数字出版物、学术文献资料、网络游戏等在境外市场取得较好收益。三是印刷复制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发挥重点印刷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作用,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市场获取收益。四是工艺美术产品出口保持逐年增长。江苏爱涛文化产业公司的产品、江苏桃园家饰的草编文化工艺品、扬州万木春纸制品等成为江苏工艺美术业对外出口的亮点。五是版权输出工作总体趋势向好。近年来,江苏版权输出和引进在数量上双双提升的同时,逆差逐步缩小。在输出的地域方向上,由过去单纯的华语国家和地区逐步向更多语种更多国家地区转变。在版权输出类型上,由以往集中于传统内容向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转变。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广电总台、慈文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牌高校出版社为主力,江苏在输出品种类型、规模数量上居全国前列。

  3.各类文化企业赴海外投资步伐加快

  江苏文化产业境外投资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在不同洲际、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呈现出国有“集团军”与民营“突击队”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一是龙头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目前江苏省内文化“走出去”的龙头企业是凤凰集团和江苏广电两家国有集团公司。二是民营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规模。江苏经纶文化传媒集团在加拿大投资成立经营实体,与当地高等教育、专业学术机构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产业落地和产品输出。

  (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不少文件和政策,通过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努力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在文化对外交流的基础上,以文化产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大格局,与沿线国家的民生、消费、休闲密切结合,同时也带动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层次建立共同语言、增强互信,加深彼此感情[2]。

  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挑战

  (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华文化海外传播。2015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创新对外文化贸易方式,推出更多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部制定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主要是在签署政府间文件、深化合作机制(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联委会等)、加强高级别文化磋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部长会议、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中国与东盟“10+1”文化部长会议)等方面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日益加深。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保持平稳发展。据商务部有关统计,2019年,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出口额为998.9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额为1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7.4%,贸易顺差达883.2亿美元,同比增长6.8%。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66.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03.3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一般贸易出口额增长率从4.8%上升到20.9%。加工贸易出口额则从2018年的376.2亿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335.0亿美元。从商品类别上看,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出版物出口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11.7%、5.6%和4.8%。从国别和地区看,我对东盟、欧盟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7.4%、18.9%,对美国出口下降6.3%,为264.87亿美元,但美国仍然是我国第一大

  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市场为德国,达12.10亿美元,比2018年增加了1.85亿美元,占我国文化贸易进口总额的10.4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为203.4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进口额为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7.9%。从企业性质来看,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共出口640.3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311.9亿美元,国有企业出口46.7亿美元。从国内区域分布来看,对外文化贸易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9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总额排名前六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福建,其中广东2019年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87.69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52.73%,同比增长10.83%。

  (二)江苏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文化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江苏文化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走出去”,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一是每年组织新闻出版系统积极参加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美国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加大拓展“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力度,以主要省份参加南非书展、布达佩斯书展等国际书展。海外布局工程“江苏书坊”通过与海外集团实行强强联合,互换销售渠道,互动文化服务贸易,“江苏书坊”已成为实物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举的多功能“走出去”基地,探索实现“以出带进”“以进养出”“进出互补”的良性循环模式。二是演艺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等领域也拓展了对外交流的局面,推动具有江苏特色、中国风韵的艺术在国际舞台得到展示。近年来,“走出去”的项目由以表演艺术、造型艺术为主拓展到江苏传统“非遗”工艺展示、遗产保护、文化产业等多领域。与此同时,积极参加海外“欢乐春节”、外国文化年(节)、友好省(城)周年庆等活动,“精彩江苏”已成为我省具有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2.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拓展

  江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对外贸易的品种、数量、码洋、交易额逐年提高,境外市场空间不断得到拓展。一是广播影视产品出口成效显著。《非诚勿扰》等综艺、《白日焰火》等电影出口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动画电视《西游记》创下亚洲动画片单篇销售金额最高纪录。二是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势头强劲。近年来,江苏数字出版物、学术文献资料、网络游戏等在境外市场取得较好收益。三是印刷复制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发挥重点印刷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作用,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市场获取收益。四是工艺美术产品出口保持逐年增长。江苏爱涛文化产业公司的产品、江苏桃园家饰的草编文化工艺品、扬州万木春纸制品等成为江苏工艺美术业对外出口的亮点。五是版权输出工作总体趋势向好。近年来,江苏版权输出和引进在数量上双双提升的同时,逆差逐步缩小。在输出的地域方向上,由过去单纯的华语国家和地区逐步向更多语种更多国家地区转变。在版权输出类型上,由以往集中于传统内容向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

  征转变。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广电总台、慈文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牌高校出版社为主力,江苏在输出品种类型、规模数量上居全国前列。

  3.各類文化企业赴海外投资步伐加快

  江苏文化产业境外投资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在不同洲际、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呈现出国有“集团军”与民营“突击队”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一是龙头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目前江苏省内文化“走出去”的龙头企业是凤凰集团和江苏广电两家国有集团公司。二是民营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规模。江苏经纶文化传媒集团在加拿大投资成立经营实体,与当地高等教育、专业学术机构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产业落地和产品输出。

  (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不少文件和政策,通过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努力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在文化对外交流的基础上,以文化产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大格局,与沿线国家的民生、消费、休闲密切结合,同时也带动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层次建立共同语言、增强互信,加深彼此感情[2]。

  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挑战

  (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华文化海外传播。2015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创新对外文化贸易方式,推出更多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部制定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主要是在签署政府间文件、深化合作机制(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联委会等)、加强高级别文化磋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部长会议、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中国与东盟“10+1”文化部长会议)等方面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日益加深。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保持平稳发展。据商务部有关统计,2019年,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出口额为998.9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额为1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7.4%,贸易顺差达883.2亿美元,同比增長6.8%。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66.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03.3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一般贸易出口额增长率从4.8%上升到20.9%。加工贸易出口额则从2018年的376.2亿美元下降到

  2019年的335.0亿美元。从商品类别上看,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出版物出口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11.7%、5.6%和4.8%。从国别和地区看,我对东盟、欧盟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7.4%、18.9%,对美国出口下降6.3%,为264.87亿美元,但美国仍然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市场为德国,达12.10亿美元,比2018年增加了1.85亿美元,占我国文化贸易进口总额的10.4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为203.4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进口额为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7.9%。从企业性质来看,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共出口640.3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311.9亿美元,国有企业出口46.7亿美元。从国内区域分布来看,对外文化贸易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9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总额排名前六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福建,其中广东2019年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87.69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52.73%,同比增长10.83%。

  (二)江苏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文化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江苏文化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走出去”,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一是每年组织新闻出版系统积极参加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美国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加大拓展“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力度,以主要省份参加南非书展、布达佩斯书展等国际书展。海外布局工程“江苏书坊”通过与海外集团实行强强联合,互换销售渠道,互动文化服务贸易,“江苏书坊”已成为实物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举的多功能“走出去”基地,探索实现“以出带进”“以进养出”“进出互补”的良性循环模式。二是演艺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等领域也拓展了对外交流的局面,推动具有江苏特色、中国风韵的艺术在国际舞台得到展示。近年来,“走出去”的项目由以表演艺术、造型艺术为主拓展到江苏传统“非遗”工艺展示、遗产保护、文化产业等多领域。与此同时,积极参加海外“欢乐春节”、外国文化年(节)、友好省(城)周年庆等活动,“精彩江苏”已成为我省具有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2.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拓展

  江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对外贸易的品种、数量、码洋、交易额逐年提高,境外市场空间不断得到拓展。一是广播影视产品出口成效显著。《非诚勿扰》等综艺、《白日焰火》等电影出口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动画电视《西游记》创下亚洲动画片单篇销售金额最高纪录。二是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势头强劲。近年来,江苏数字出版物、学术文献资料、网络游戏等在境外市场取得较好收益。三是印刷复制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发挥重点印刷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作用,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市场获取收益。四是工艺美术产品出口保持逐年增长。江苏爱涛文化产业公司的产品、江苏桃园家饰的草编文化工艺品、扬州万木春纸制品等成为江苏工艺美术业对

  外出口的亮点。五是版权输出工作总体趋势向好。近年来,江苏版权输出和引进在数量上双双提升的同时,逆差逐步缩小。在输出的地域方向上,由过去单纯的华语国家和地区逐步向更多语种更多国家地区转变。在版权输出类型上,由以往集中于传统内容向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转变。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广电总台、慈文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牌高校出版社为主力,江苏在输出品种类型、规模数量上居全国前列。

  3.各类文化企业赴海外投资步伐加快

  江苏文化产业境外投资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在不同洲际、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呈现出国有“集团军”与民营“突击队”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一是龙头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目前江苏省内文化“走出去”的龙头企业是凤凰集团和江苏广电两家国有集团公司。二是民营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规模。江苏经纶文化传媒集团在加拿大投资成立经营实体,与当地高等教育、专业学术机构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产业落地和产品输出。

  (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不少文件和政策,通过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努力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在文化对外交流的基础上,以文化产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大格局,与沿线国家的民生、消费、休闲密切结合,同时也带动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层次建立共同语言、增强互信,加深彼此感情[2]。

  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挑战

  (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华文化海外传播。2015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创新对外文化贸易方式,推出更多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部制定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主要是在签署政府间文件、深化合作机制(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联委会等)、加强高级别文化磋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部长会议、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中国与东盟“10+1”文化部長会议)等方面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日益加深。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保持平稳发展。据商务部有关统计,2019年,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出口额为998.9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额为

  1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7.4%,贸易顺差达883.2亿美元,同比增长6.8%。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66.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03.3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一般贸易出口额增长率从4.8%上升到20.9%。加工贸易出口额则从2018年的376.2亿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335.0亿美元。从商品类别上看,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出版物出口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11.7%、5.6%和4.8%。从国别和地区看,我对东盟、欧盟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7.4%、18.9%,对美国出口下降6.3%,为264.87亿美元,但美国仍然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市场为德国,达12.10亿美元,比2018年增加了1.85亿美元,占我国文化贸易进口总额的10.4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为203.4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进口额为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7.9%。从企业性质来看,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共出口640.3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311.9亿美元,国有企业出口46.7亿美元。从国内区域分布来看,对外文化贸易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9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总额排名前六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福建,其中广东2019年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87.69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52.73%,同比增长10.83%。

  (二)江苏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文化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江苏文化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走出去”,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一是每年组织新闻出版系统积极参加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美国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加大拓展“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力度,以主要省份参加南非书展、布达佩斯书展等国际书展。海外布局工程“江苏书坊”通过与海外集团实行强强联合,互换销售渠道,互动文化服务贸易,“江苏书坊”已成为实物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举的多功能“走出去”基地,探索实现“以出带进”“以进养出”“进出互补”的良性循环模式。二是演艺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等领域也拓展了对外交流的局面,推动具有江苏特色、中国风韵的艺术在国际舞台得到展示。近年来,“走出去”的项目由以表演艺术、造型艺术为主拓展到江苏传统“非遗”工艺展示、遗产保护、文化产业等多领域。与此同时,积极参加海外“欢乐春节”、外国文化年(节)、友好省(城)周年庆等活动,“精彩江苏”已成为我省具有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2.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拓展

  江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对外贸易的品种、数量、码洋、交易额逐年提高,境外市场空间不断得到拓展。一是广播影视产品出口成效显著。《非诚勿扰》等综艺、《白日焰火》等电影出口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动画电视《西游记》创下亚洲动画片单篇销售金额最高纪录。二是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势头强劲。近年来,江苏数字出版物、学术文献资料、网络游戏等在境外市场

  取得较好收益。三是印刷复制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发挥重点印刷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作用,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市场获取收益。四是工艺美术产品出口保持逐年增长。江苏爱涛文化产业公司的产品、江苏桃园家饰的草编文化工艺品、扬州万木春纸制品等成为江苏工艺美术业对外出口的亮点。五是版权输出工作总体趋势向好。近年来,江苏版权输出和引进在数量上双双提升的同时,逆差逐步缩小。在输出的地域方向上,由过去单纯的华语国家和地区逐步向更多语种更多国家地区转变。在版权输出类型上,由以往集中于传统内容向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转变。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广电总台、慈文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牌高校出版社为主力,江苏在输出品种类型、规模数量上居全国前列。

  3.各类文化企业赴海外投资步伐加快

  江苏文化产业境外投资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在不同洲际、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呈现出国有“集团军”与民营“突击队”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一是龙头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目前江苏省内文化“走出去”的龙头企业是凤凰集团和江苏广电两家国有集团公司。二是民营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规模。江苏经纶文化传媒集团在加拿大投资成立经营实体,与当地高等教育、专业学术机构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产业落地和产品输出。

篇二: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从2012下半年起我们的课程被纳入到夏威夷大学的社区延伸学院outreachcollege相当于国内的继续教育学院夏威夷大学社区延伸学院在课程的推广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借助于他们的平台和资源我们的教学活动就纳入了大学体系这样我们的课程就合法化了也就避免了认为我们没有办学资质的质疑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奚刘琴李期铿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

  奚刘琴(以下简称“奚”):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目前的办学情况,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自2006年创办以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期铿(以下简称“李”):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办学情况非常正常,发展也比较平稳,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已经派出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等共13人到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工作;不仅师资力量在增强,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我们的周末班从最初的每期30多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每期60人左右;班级规模也在扩大,原来周末班只有3个,现在我们根据社会需要,增加了少儿汉语班和商务汉语班;我们每年还举办中文教师培训,每年约150名教师参加;向当地中小学生和成人学员教授汉语也是我们工作的主要方向,受到了普遍欢迎;此外,我们一直大力支持学术活动,曾举办大约20次杰出专家讲座,每年举办大约16次研讨会和3次学术会议;我们还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演出展览,仅在2012年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就组织了4次有关中国文化的演出活动。可以说,自成立以来,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通过学术活动和文化交流,为推广汉语教学和文化沟通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奚:您觉得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目前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李:美国国务院2012年5月17日发布公告称,在美国持有J-1签证(访问学者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将必须于6月30日之前离境。尽管事后美国政府对这一公告进行了更正,我们没有教师被驱逐出境,也没有教师滞留不回,然而这一公告对于我们孔子学院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此公告之前,我们的老师可以到夏威夷的中小学去组织表演,进行汉语教学,为他们提供口译和笔译帮助。例如,在2011—2012学年,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应当地中小学的请求,向瓦胡岛凯泽学区四所小学派遣两名志愿者教师,向大岛帕奥伊洛学校派遣一名志愿者教师,这些教师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我们还曾在莫阿纳鲁阿高中和罗斯福高中开设过课后中文课。但是“5·17”公告要求到中小学的教师必须持有教师签证,而我们的老师都是访问学者性质,现在只能在夏威夷大学活动,不能够到中小学去,因此我们以前类似的很多活动现在都开展不了。但是另一方面,当地的学校又有非常强烈的需求,他们希望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学习中文,接触中国文化,这就造成了一个供求矛盾。因此,当地教育机构和民众对于汉语教学的需求日增,但是我们却不能派遣老师,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可能美国本土的许多孔子学院也面临这一困境。

  除此之外,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还面临特殊困难:夏威夷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之地,移民众多,族裔比较复杂,中国裔不占主流,而政府教育部门又被某些族裔的人所把持,他们希望推广他们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汉语,因此,他们有可能采取某些被动的、应付的手段排斥汉语。我们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有些中小学向教育机构提出申请,希望由孔子学院联系,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过夏威夷大学理事会派遣中文老师去他们学校进行汉语教学,我们甚至提出可以由我们孔子学院支付相关手续费,但是都没有获得批准。

  奚:有没有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或者您能不能提供一些建议?

  李:当然我们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首先,从2012年下半年起,我们的课程被纳入到夏威夷大学的社区延伸学院(OutreachCollege,相当于国内的继续教育学院),夏威夷大学社区延伸学院在课程的推广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借助于他们的平台和资源,我们的教学活动就纳入了大学体系,这样我们的课程就合法化了,也就避免了认为我们没有办学资质的质疑。其次,尽管我们现在没有汉语教学进中小学的活动,但我们与这些中小学仍然保持联系,也帮助他们培训中文老师或者聘请当地的中文老师。

  我认为由孔子学院聘请当地老师进入中小学进行汉语教学或文化推广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现在汉办总部(国家汉办,又称孔子学院总部)也有这样的15年支持计划,汉办给一个名额,与当地大学合作聘请汉语老师。前5年由汉办支付工资,中间5年双方共同支付,最后5年由对方大学支付。15年以后,继续聘请也可以,仍然由对方大学负责。但是这项计划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不一定能够得到合作方的同意。以夏威夷大学为例,他们会认为汉语语言教育是孔子学院的事情,不该由他们来负担。再说夏威夷大学本身就有汉语系,他们认为聘请老师到中小学去不是他们的责任。

  对于因为族裔不同而产生的阻碍,我们也正在想一些办法,我们试图通过议员,通过当地的一些政治家去游说和推广,毕竟你还得处理好和当地的关系。我们希望夏威夷州政府能认识到,孔子学院在这里,是来作贡献的,在夏威夷教育、文化生活甚至经济方面,孔子学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由此也说明,文化的交流需要更广阔的胸襟。

  奚:孔子学院的收费非常低廉,有时甚至主动出资金、出人力,进行汉语培训和中国文化的宣传,有些人觉得这不符合市场规律,觉得孔子学院的行为代表了中国政府对外扩张文化的野心,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我不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确实是免费的,到中小学进行汉语培训以及帮助培训中文老师,也是不收费的。周末班的汉语教学我们收少量的费用,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孔子学院是非盈利的机构,不以赚钱为目的,目前所收的少量学费也主要用于维护教学场地、办公设备以及支付一些劳务费用。其次,最近几年,夏威夷经济也不是很景气,低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在夏威夷当地非常明显,过高的学费无疑会阻止那些希望学习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的人士的脚步,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我也不认为低收费就意味着文化的扩张,孔子学院来到国外是作贡献的,我们没有所谓的扩张文化的野心,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增加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给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我们的活动可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促进当地文化的丰富性,我们老师和家属的消费也可以拉动当地的消费。再者,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为目的,与别的语言机构并不形成竞争关系。而且实践证明,收费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廉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谁不愿意花更少的钱学到更多的知识呢?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中国在全球的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不可阻碍的趋势之下。

  奚:在孔子学院工作的开展过程之中,您和您的同事有没有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文化的差异有没有给你们的工作带来一些考验?

  李:就我们自己的工作而言,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有跨文化的学习背景,对于西方的礼仪习俗、政策法规等都有普遍的了解,因此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之中,文化的冲突少之又少。最近几年,国家汉办采取了一个非常好的措施,积极选拔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担任孔子学院的老师,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对于西方文化有很深的了解,正式担任教职工作之前又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因此对我们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而言,一般不存在文化冲突的问题。

  但是文化的碰撞在许多地方仍然是存在的,特别是对于国内的工作部门而言,在他们与国外机构打交道、推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问题值得注意。

  我在国内参加过两次有关孔子学院发展的国际会议,按照国际的惯例,这样的大会起码提前半年以上确定时间和地点,但这两次大会都临时改变时间或地点。这种更改首先增加了孔子学院的运作成本,大家都取消机票,再重新购买,这中间的损失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次,更重要的是,代表孔子学院发展最高规格的全球大会朝令夕改,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有些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或者中方院长,因为时间改变没有办法参会。另外,这些会议也不一定就要国家领导人参加。中国人认为这代表了领导的重视,领导重视是对的,但是可以采用别的形式,大会毕竟是要交流办学问题。

  夏威夷大学与汉办总部之间还有一个典型的事例:汉办曾想请当时的夏威夷大学校长担任孔子学院全球理事,担任全球理事当然非常光荣,全球也没几个,汉办当时要求对方24小时给予答复。按照我们的想法,给你这么高的荣誉,你肯定会欣然接受,这是不需要考虑的事情。但是对于对方来说,他需要更多的时间考虑,有时候他不一定能够作主,因为校长之上可能还有校董事会。你给我24小时考虑,这是你对我的不重视,你在强迫我接受吗?因此,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但其中的文化差异值得我们思考并吸取经验。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冲突,因此,我们不能按照自己想当然做事,不管多么好的事情,你都需要提前沟通。

  现在汉办推出了一个“新汉学计划”,面向世界招外籍汉学博士,资助他们在中国完成学业。这样的工程意义深远,但是需要准备的时间,你得进行调研,广泛宣传,给别人时间了解,还得通过HSK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需要国内大学与合作方大学的共同努力,并不是短期之内写出工作计划就能完事的。因此,当我们办好事的时候,还是需要考虑到中西方不同的做事风格,我们的办事规则也应该进一步符合国际惯例,这一点希望能引起重视。

  奚:您觉得世界其他文化大国,如美、德、法、亚洲的韩、日,他们在推广民族文化的过程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李:根据我的了解,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和平队”的志愿者服务,法国的法语联盟、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日本的日本学研究中心等文化机构,都有着多则百年少则十几年的文化发展,对于推广本国文化、树立本国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认为其中有几点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

  首先,这些机构本身就有公共外交的性质,他们把这些机构的文化推广活动定位为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并且这些机构确实也发挥了公共外交的作用。但是从中国政府层面而言,并没有把孔子学院定位为公共外交的一部分,没有强调孔子学院的这个功能。孔子学院的主要使命是推广中国的语言文化,但它本身就有行使公共外交的职能。派遣工作人员去异国工作,就是公民外交,就是对外交往,就有公共外交的使命。国家建立子学院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当然,从学习语言、了解文化的角度而言,是可以增加很多理解,但是一定要将公共外交的理念贯穿进去,不要一味地只注重语言推广,孔子学院的中方工作人员要深入当地社区、家庭,与当地人有更多的接触,向对方展示中国人的形象,以诚待人,加深了解,从而发挥孔子学院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其次,日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办了一个“日本学研究中心”,在这个日本学研究中心的中国访问学者和学生,每个人每年可以去日本进修3个月或者6个月,日本方面承担一切费用,目的就是让你有机会了解日本、观察日本、完成学业,你还可以拥有新的人生体验。当时我就有同学受惠于此计划。此外,日本派教授到这个日本学研究中心授课,费用主要由日方负责。我认为,中国是否也可以考虑在国外援建中国研究中心,派遣专家教授,而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现在国外很多大学也有很多汉学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中心,汉办也开始赞助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到中国生活与学习,“新汉学计划”中就有这样的构想和举措,这是很好的开始。此外,除了支持学生和学者到中国拿学位,我认为,与其资助一个人花3年时间获得学位,还不如支持6个人半年的中国生活和学习体验,这样影响的范围是不是就更大了?当然这两方面的措施都需要。我始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共性要多于差异性,只有扩大了相互了解的范围、渠道和深度,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才能真正相互欣赏、相互合作。

  再次,援建教学大楼也是很好的扩大影响的方式。阿联酋政府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援建了一座楼,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夏威夷大学有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建筑。夏威夷大学也有中国研究中心,但却借地办公,没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在夏威夷这个与中国文化联系这么紧密的地方,竟然没有这样的条件,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我们也建一座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将孔子学院也放进去,这是多么有影响的事情。建筑是长存的,影响当然也是长存的。

  奚:夏威夷大学是海外儒学研究的重镇,这里汇集了一批研究儒学的学者,如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成中英教授,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安乐哲教授等人,这里开设了全美最全面的中国哲学的相关课程,这里还有《中国哲学季刊》与《中西方文化比较》两份非常重要的外文杂志。“夏威夷儒学”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工作有没有与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的合作?您觉得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有没有必要强调对儒学精神的推广?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李:我们与学术界的合作非常紧密。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本身就挂靠在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而成中英教授、安乐哲教授他们都是中国研究中心的老师,所以我们的合作是必然的和内在的。我们相互参与,相互支持,我们协助他们申请国际会议支持,他们也经常参加中国研究中心和孔子学院的活动,我们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

  我并不认为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有必要特意强调儒学,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强调是必需的。在外交场合我就强调过“中”与“和”这两个儒家的核心价值。中者,中庸,中国的外交是柔性外交,我们不咄咄逼人,我们赞同有礼有节。和,和平,中国人向来主张和平共处,主张世界和谐,强调“中”与“和”的特征,有利于我们与外界打交道。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可以被世界人民共同接受,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和共同理解。

  奚:除了政府与学界的努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还包括民间领域的传播,全球范围内华裔华人的生活践行、武术、剪纸、书法、杂技等艺术的交流;唐人街、农历节庆、中国商品等手段的全球遍布,其向世界传达的中和端重、诚信修睦、温良恭俭、天人合一等文化特质,都代表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推广。然而,在这一过程之中,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比比皆是,您感觉到了没有?对此的看法是什么?

  李:民间的深入交往非常重要,我们孔子学院在夏威夷当地的形象就比较好,这与我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公共外交的问题,你得深入当地生活,深入家庭,深入社区,深入各种场合,去展现中国人的形象。比如当地的非盈利和慈善机构,需要捐款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就经常捐款。他们就会认为,原来中国人不是只知道攒钱,他们不小气,他们也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我们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我的家庭包干了当地一个公园,每月去打扫卫生一次,为此还收到了市长的感谢信。他们会认为,原来中国人也是愿意为当地作贡献的。因此,从自身做起,不做违法的事情,一点一滴为自己的形象、国家的形象、民族的形象加分,而不是减分。每个人都以这样的心态来与别人交往,以实际行动改变他们对中国人的一些负面印象,这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和华裔的责任。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给予你的永远多于你的付出,你的一次次善行,播下的是增进相互了解的种子。

  改变西方人的看法,国家层面的努力也很重要。如果你存在很多问题,不管你怎么进行宣传也没有用,有时候宣传反而被认为是虚伪。因此这就对我们的政府提出了考验:能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有没有制度和行动彻底反腐?怎样一步步增加执政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只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国家形象才能更好。

  奚:现在夏威夷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氛围如何?能不能请您介绍下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

  李:目前夏威夷地区学习汉语的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随着中国影响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感兴趣,越来越多的学校希望开设中文课程,这就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夏威夷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到夏威夷,本地人希望与中国游客做生意,这也需要一定的汉语水平。在未来5年,我们计划在中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学中文教学、师资培训和文化活动方面不断突破,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活动并重,使我们孔子学院成为美国太平洋地区中国语言和文化最重要的推广基地。

篇三: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浅谈中国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东方大国,而其承载着的千年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受到各国的关注,这就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此要把握好这绝佳的机遇,吸收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代婚俗;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114-01

  所谓的文化,以权威性的《辞海》为代表:”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经过许多代人的无意识的集体选择而形成、积淀起来的。此外文化又是“动态”的,它一经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张”和“传递”的冲动,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因此在激烈的碰撞与交融下的社会中,中国更需要将自己优秀的文化向外传播。

  一、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与选择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积淀下的文化底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财富。从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宋明程朱理学,这一系列的以儒学为内核的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自先秦时期就已开始,到了盛唐更是达到了空前状态。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内核也在悄然变化。现今社会中传统的很多文化已经不适应了,就其传播而言,不应拘泥于过去,而要推陈出新,顺应时代变化。就以婚俗为例,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传统上的婚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代女子往往是“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女子一般都是洞房花烛夜才会见到一生要倚靠的人。但是到了现代就不一样了,现在提倡的自由婚姻,男女双方在婚前就有自由相处时间了。然而文化的传承既非一成不变亦非脱胎换骨,现代的婚俗文化依然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推陈出新。传承为传播立了基础,文化之所以存在传播,是在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构成特色。在人类历史上正是因为各个民族间你有我无的千差万别,才造成了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并不是要求他方采用你的文化模式,而是要让人知道了解,增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婚俗文化是不同于世界的,却又是世界婚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因此这就更需要将其传向世界。在婚礼中,中国人喜欢大红,即意味着婚礼的喜庆,

  又意喻着婚后的生活能够红红火火。而西方的婚礼却是以白色为主,意喻着爱情、婚姻的纯洁、浪漫。因此婚俗文化为例,可不仅以向外国人展示中国的制度文化,还可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我日常生活。

  二、文化传播的形式司马云杰将文化传播定义为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在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积极走出去,而中国本土文化更是要借着时机走出海外。中国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近年来颇有成效。比如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设立,充分弘扬了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对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着巨大作用。除此以外,文化传播的方式还有多种多样,大众传媒也在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中国官方媒体大力的宣传中国国家形象,使外国人对中国的成就和精神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还有优秀文化作品的翻译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有效途径,这就要求着培养出一批即懂外语又了解外国文化,并且精通中国文化的人才。除却这些文字上的传播方式,我国也可以舞台表演、情景展示的方式向外进行宣传。将中国的文化变成电影、舞剧、乐剧……这种视觉上的直观冲击解决了语言的障碍,从而可以更加利于外国人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仍以婚俗文化为例,婚俗的对外传播可以布置展览会场,模拟现代婚俗的流程,用人物、道具的形式来现场模拟展示。以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可以加深外国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增强本国文化的可传播性。三、结语文化的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孔子学院的全球建立、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还是优秀文化作品的翻译与现场舞台式的演绎。这都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向外传播的循序渐进与积极参与。在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国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交流也是频繁、持续不断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的灿烂文化曾给世界以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也从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那里汲取了多样的文化因素,从而使中国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文化也将进一步向外传播,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将会给世界文化带来繁荣。文化的向外传播也就意味着文化交流的开始,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只有与他国他民族不断地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汲取物质的和精神的营养,才能够使自身的文化积淀日益丰厚,使自己的民族、国家繁荣昌盛。

篇四: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困境

  随着产业化运作的不断成熟,我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模式有了显著改变,产品种类日益增多,涉及范畴持续扩大。规模化的艺术表演与综合服务逐年增多,对接了国外民众尤其是欧美地区的受众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附加效应也得到了有效增强,形成了更为严密、完备的多边产业链,进一步丰富了国外受众的消费选择,巩固了中国文化的市场形象。在欧美发达地区,中国传统文化因其独特的美学意蕴与文化价值,成为近年来这一市场外来文化产业的后起之秀。据2017年2月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对外输出的文化产品、服务版权达1.11万种,同比增幅达6.3%。全年输出版权创汇总值1.1亿美元,较2015年激增1239.7万美元,增幅19.2%。其中图书、音像制品以及电子出版物的增幅最为突出,分别为15.3%、17.1%和18.4%。通过组织大型的文化展、艺术表演以及开展社会推广活动,配合纸质、电子出版物投放,使得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对我国传统文化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不仅充分激发了自身的发展潜力,也为本土企业掌握上游资源、积极参与资本运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在竞争激烈的欧美市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热潮面临诸多挑战,在渠道输出、产品设计与投放以及品牌建设上,都存在

  明显的短板。消费躁动下的刺激,并不能确保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在欧美社会站稳脚跟。因此,正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及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改良,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我们现阶段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欧美地区的传播现状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持续扩大,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中外交流有限,且民间自发往来受到诸多限制,导致国外民众尤其是欧美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普遍停留在器物层面,如古典建筑、文学典籍以及工艺制品等,未能真正接触、了解、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领域的内涵与魅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大,中外经贸与文化往来的日益频密,国外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有了很大改观。以出版物、电影、音乐等为主要输出品在国际社会大放异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得以集中呈现,国外民众也不再只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各种图腾、陶瓷以及神秘宗教。由于欧美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民众消费能力较强,该地区的民众普遍对具有独特性、新颖性的商品存在强烈的探究兴致。也正是意识到欧美市场的发展潜力,我国传统文化涉外传播也开始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导向调整,其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广播影视作品、艺术表演等,构成了当前在欧美市场的产品主体

  [1]。传播范围的扩大,也使得欧美民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再局限于陶瓷、刺绣、国画,而是逐步转向欣赏中国国学文化、感知东方古典歌舞以及探索中华艺术品类的多样性等,整体的需求量呈逐年递增的积极态势。这也为我国出版业、演出行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2.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突显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强大的国家硬实力作为支撑。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外汇储备位居世界各国之首,政治地位与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周边区域的经贸辐射力也日益增强,这些都为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保障层面,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通过各类政策有力地支持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扬。在欧美地区,除了构建以“孔子学院”为主体的官方传播、沟通平台,我国也积极鼓励、引导本土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拓欧美甚至是全球市场,使中国文化兼顾公益推广与商业拓展,确立务实、进取、和谐的良好形象,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话语权均有明显提升。中国文化国际知名度、影响力的稳步提高,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所具备的内敛、灵动、博大的特性及其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共存同进”的生存价值,逐渐受到国外民众的认可与推崇。特别是在欧美地区,民众普遍倾向于多元化消费,希求获取更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产品与服务[2]。在捕捉到这

  一市场发展动态之后,我国本土文化企业也开始针对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地区,持续、密集地投放具有突出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除书籍、音像制品之外,还增加了手工艺品、速食食品、民族服务等的输出比重。此外,还配套推出一系列艺术表演与综合服务,充分实现了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良性转化。3.中传统文化多边产业链基本形成,中国文化企业掌握上游资源,积极参与资本运作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发展政策的有力支持、对外开放程度的持续扩大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也迎来了得到重视、实现规模化开发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复兴契机。我国本土文化企业开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过不断引入新理念、新制度、新技术,结合本土文化资源的自有特色,把握不同市场民众的多样化需求,改良与提升产品、服务的设计、输出形态以及品质,赢得了国外主流市场的认同,逐步改善了涉外文化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尤其是在以欧美地区为主的发达地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地民众了解、感知中国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的重要对象。随着以出版物、广

  播音像制品为主的产品体系的日益成熟,欧美地区的民众也开始呈现出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偏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致、传播热情也不断高涨。由此也催生出了文化主题园区、创意工艺品类以及定制文化用品等周边产业链。其中,一些公益性

  的展览、交流活动合理地延伸出可行的商?I操作模式,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形成了联动化、一体式、复合型的产业链条。而凭借在版权享有、资源开发等产业上游的主动权优势,我国本土文化企业能够率先通过加快产品设计与投放周期、调整价格定位以及优化布局等手段,并借助并购、收购以及合作等资本运作方式,进一步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有力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美地区的进一步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3]。二、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1.“孔子学院”推广模式限制输出渠道,文化产品易被贴上泛政治化标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文化热”在欧美地区的兴起,要归功于“孔子学院”这一带有官方性质的推广模式。“孔子学院”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协调各类官方与民间资源,以学术交流、文化互通为主要运作途径,为欧美民众提供了最为直接、有效的接触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而“孔子学院”在欧美地区的扎根及其影响力的提升,容易令当地民众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我国本土文化企业在欧美地区进行产品、服务输出时,借助“孔子学院”具备的社会辐射力进行宣传,也大多强调自身与这一符号的贴合性。对于欧美地区的民众而言,“孔子学院”已经固化为比较单一的文化交流活动,缺乏趣味性、新颖性。因此,依托“孔子学院”进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文化企业的商业化诉求。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巨大差

篇五: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我国政府在俄罗斯意大利希腊等国家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或是文化周等活动中主要表演形式为昆剧京剧川剧等虽然这些艺术作品都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文化传承底蕴但是站在外国人并不懂中国文化的角度直接观看这些戏剧并不能深入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想法更多的会偏向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一些戏剧或是杂技却难以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

  浅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和策略研究

  作者:唐怀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1期

  摘要:通过对外灌输和传播中国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软实力,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和具体策略。文中首先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模式及战略意义进行阐述,再分析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具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完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具体策略,进而有效提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对外输出工作效率。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至2018年之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1.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5%,同时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在海外贸易中中国货物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量位居世界第一等,这一系列成就都代表中国正逐渐地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文化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却明显落后,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在所发布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蓝皮书》都明确地指出,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比例不足3.8%,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10,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与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这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模式

  任何文化传播输出都需考虑到传播五要素,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任何一个环节都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有着重大影响。

  在整个文化传输过程中,传播者作为文化传播的起点,主要负责对有关于文化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和选择,并把适宜传播的文化通过处理后对外传播,同时传播者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控制着传播内容的把控者,另一方面是受到外界因素制约的生产者。传播内容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核心,但传播内容并非是传播者所想传达的信息,而是经过传播媒介传播过程中受众群体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即传播内容是经过筛选和过滤后的信息。传播媒介是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传播媒介主要是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杂志等相应的渠道。受众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同时受众可以在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两种角色之间进行转换,受众在接受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进行再次传播。文化传播效果主要是指在文化信息传播結束后,文化传播内容对受众原有立场及自身观点的影响程度。

  二、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现状

  (1)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渠道官方化且传播者自身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主要的传播方式为人员来往、贸易交流、宗教信仰、战争等。其中人员来往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主要途径,而在人员来往中我国主要是通过官方组织进行文化传播,这样容易致使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果官方在文化进行传播过程中的主流文化输出目的过于明显,受众就比较容易产生抵制心理,其主要表现为受众对我国文化认同度较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最典型的官方代表便是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过程得以实现的,难免会存在因为传播者自身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而出现的文化传播效率不够高的事例。文化传播者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较低时,会疏忽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出现文化输出负反馈,这便制约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途径。

  (2)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传播内容传统,流于表层

  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主要是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向全世界展示,可是大部分的文化展示缺少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能将文化背后的意象进行深刻的阐释,受众停留在文化表演展示的表面。泛泛的表演很难吸引受众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在我国政府在俄罗斯、意大利、希腊等国家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或是文化周等活动中主要表演形式为昆剧、京剧、川剧等,虽然这些艺术作品都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文化传承底蕴,但是站在外国人并不懂中国文化的角度,直接观看这些戏剧并不能深入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想法更多的会偏向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一些戏剧或是杂技,却难以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

  三、完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具体策略

  (1)在对外传播中扩大传播组织,大力培养对外汉语教师

  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扩大传播组织,截止于2018年12月底,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起了342个孔子学院和356个孔子课堂,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平均分布在88个国家和各个地区,孔子学院已成为当前我国进行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平台。如果仅仅通过官方进行文化传播,在海外树立中国国际形象必然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曲折的工程,所以政府应当鼓励官方组织、民间组织和民众个人共同参与到海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提高在海外各行各业的人员的文化素养,培养出一批文化传播骨干。同时,应该加强对外汉语教师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承担起文化传播的主要责任意识,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拥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向世界输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通过构建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传播渠道,进行文化传播互动

  在构建多样化传统文化传播渠道的过程中,文化传播分为产业型传播和非产业型传播。在非产业型传播的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在民间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对本国文化进行推广;而产业型

  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往往是由市场起主导作用,将各种文化资源加工成相应的文化产品,以文化贸易的方式对外进行输出,这种输出方式更能激起他国的文化受众者主动地接受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型文化传播可以通过旅游、娱乐、餐饮、休闲等各个方式来构建,在发展产业型文化传输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多渠道的文化传播模式,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成经典的影视资源或是素材,再适当进行加工和改编,自然生动地赋予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这样便可以潜移默化地渗入他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中。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逐渐提升,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实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振.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J].小品文选刊:下,2015(9):197-197.

  [2]林锐.浅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文艺生活旬刊,2012(11):272-272.

  [3]李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现状、发展策略及影响[J].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6):92-93.

  [4]袁圆.浅谈中国古典舞在当今群众文化下的现状与发展[J].青春岁月,2019,000(010):219.

  作者简介:唐怀,云南财经大学女(1998.10-),汉族,湖北黄石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学

篇六: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剧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石狮飞天太极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大熊猫鲤鱼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和各式礼仪习俗

  中国文化元素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

  作者:周瑾

  来源:《对外传播》2008年第08期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接受凤凰卫视中文台《小莉看世界》栏目专访时,阐述了自己在奥运开幕式上将要体现的整体理念。他说,“表演只有短短的五十几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去呈现什么是中国元素,什么是代表,众说纷纭。我们请了许多专家来讨论,结论是一定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元素,加以艺术的表现。这个选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这些元素本身能代表现阶段的中国文化,另一部分就是这个元素适合做大型的国际化表演,而且外国人看得懂。因为中国元素有很多,说一千道一万,外国人根本不可能通过一个视觉表演马上就能看懂。可如果他们看不懂就浪费了奥运会开幕式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主张,中国文化元素再深、再渊远流长,但一定要删繁就简,一定要深入浅出。”目前开幕式的创意已经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首肯,他们的回复是“相当的满意”。

  正如张艺谋提到的那样,“中国元素”不能一概而论。本文拟从三方面讨论:其一,在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元素”?其二,如何在发展中创新中国元素,赋予“中国元素”新的特色和生命力。其三,中国元素怎样才能走向世界?

  何为“中国文化元素”及其运用

  什么是“中国文化元素”?何其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的具体情况。

  什么是“中国文化元素”?简单说,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文化元素”。

  用百度搜索一下,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下: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大熊猫、鲤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不一而足。

  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和各式礼仪、习俗。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2006年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许多专家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至于国人都难以名状。但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我们无法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去概括或者定义它。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国家的品牌,目前象征中国文化的符号还不是很清晰。如果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产品,我们需要给它一个鲜明和富有吸引力的品牌和商标。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元素在一国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重要性。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就曾说过:“中国应该通过自己文化的重新复兴来显示中国真正的实力。中国不是要征服世界,而是要以充满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感染全世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和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经济的腾飞,让中国站到了世界的中心,走到了饱受关注的聚光灯底下,但是中国人对于自己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却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中国应保留自己的文明传统,回归人的本性,找回自己文化的根。

  在目前的对外传播中被广泛应用的文化元素有哪些,以及它们所属的类别。

  在过去四年里,最绚烂夺目的中外文化交流事件当属中国和法国两国举办的文化年。2004年初,埃菲尔铁塔的中国红和香榭丽舍大道上的中国盛装表演在巴黎引起轰动。随后,紫禁城午门城墙上映射的三色国旗以及如火如荼的“法国时尚百年展”让中国人感受到法兰西的浪漫。

  但也有人从中看到两国在对待本国文化元素时的差异,认为法国宣传自己国家文化时比较精细,而中国往往是以官方的身份出现,介绍一些“土得掉渣”的东西。

  对外传播中,我们有责任介绍好的、优秀的中国文化,而达到这一目标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具备很好的眼光,挑选出能够代表我们审美程度、文化程度的、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事物。同时,有策划、有选择地将这些事物展现给外国受众,而不是只知道兵马俑、陶土罐,“连上面的土也不擦”,就这样原封不动地拿给外国人看。

  怎么对待自身的文化,这一问题不容忽视。中国有很灿烂的文化,但是我们不太知道如何和国外打交道,从事对外传播工作的我们总是想当然,很少认真研究他们。

  为什么韩剧能吸引我们那么多人争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电视反而不被人家接受呢?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挖掘自身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文化内涵,而去赢取别的国家受众的共鸣。

  中华文化的精髓、核心价值、深刻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应把什么样的中华文化拿到国外去?现在我们拿到国外去的文化产品,能够真正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品太少,有利于我国形象宣传的也是少而又少。

  “我们展示给世界的应该是中华优秀文化,而不是中华文化中的糟舶,我们走出去的文化要讲中国气味,讲中国作派,讲中国美感。绝不能简单地迎合西方人的猎奇口味,只要走出去就很满足了,像一些算命书、古代宫庭展示等伪民俗、伪历史会使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误解,这样的‘走出去’宁可不走出去,有害无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聂震宁对一些伪民俗、伪历史现象深感忧虑。

  而文化产品出口,重要的是弄清楚什么是文化,要鼓励出口什么样的文化。文化不能狭义地看,美国人靠“一杯水、一个面包、一个小老鼠”,也就是“可口可乐、麦当劳、米老鼠”,赚全世界人的钱,靠的不是产品,而是文化。

  一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在很大程度上靠的还是制造,而不是文化,必须加强原创,拿出真正体现中国文化元素、又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中国文化产品过去销售对象主要是在华语地区和东南亚市场上,进入欧美市场的还很有限,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很多高水平的文化演出,如武术、杂技等在欧美市场都相当受欢迎,关键是怎么打造它们,怎么去开拓空间,这里面潜力很大。

  过去人们一谈起中国就是五千年的文化,现在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中国的经济,当关注的重心发生转移的时候,对外宣传中国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如何发展创新中国元素,赋予“中国元素”新的特色和生命力。

  有些人看到外国企业借鉴中国文化中的某些东西时,欢呼雀跃,觉得农耕文化征服了经商文化,对此,笔者倒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把中国文化的东西就挖掘出来了。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可是美国人却借用这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并且大受欢迎。事实上,美国的《花木兰》只是借用了中国的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它的人物内核是美国式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将现代理念融入古老的传说中。

  可口可乐公司拍摄了多集以中国吉庆的大头娃娃阿福为主角的广告,目的就是拉近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迎合中国人的好感。但有一点,笔者提醒各位注意,可口可乐做阿福并不会往非洲推销阿福,而是想让中国接受可口可乐,所以这些不属于中国自主觉醒的东西,是被动的,是当做文化符号被别人取用。

  中国文化元素怎样才能走向世界?这个问题我们拿出去问人,也扪心自问。

  中国文化真要走向世界还是自己的事情,中国强大了,经济发展了,中国真的文化自信了,无论是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西方人真正当做一种高雅的东西来看待,而不是好奇的话,那么中国就成功了,中国人就真正站起来了。

  在这方面,日本人应该是近现代中国人的老师,日本企业做强做大了,它的品牌做得多么自信,“只要有路的地方就有丰田”,只要品牌认可了就成功了。

  对外宣传的本质目的

  ——塑造国家形象

  韩国的影视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以现实题材为主,十分注重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与传统特色。家庭生活是韩国电视剧的一大主题,在现代剧中随处可见韩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历史剧中更是拥有大量饮食、服饰、建筑文化元素。如温暖的小吃馆、街头大排挡常常成为韩剧的场景,展示了韩国独特的泡菜和清酒文化;女性在正式聚会的场合常穿传统民族服饰;男女主人公常在美好的景色与建筑间行走,展现了韩国的建筑特色与风土人情。

  韩国MBC广播公司的负责人称,以他们制作的《大长今》为例,在这几年间不仅出口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口到了欧美等国,使韩国饮食文化及韩国服饰在全世界大受欢迎,使韩国文化得到了世界认同。

  再看我们的邻居日本,虽然在东亚曾经臭名昭著,但在世界上却大受欢迎。在法国,满眼“日本文化”,日语、日本书法、各种各样的“道”、寿司、漫画、带有日本国旗军旗的服装

  一项对学习外语的北京大学生进行的社会调查统计表明,学过日语的学生对日本的关注和好感要高于未学过日语的学生。由此可见,学过某国语言、去过这个国家的人,该国的形象在其心目中相对更高。因此,也就不难想象,韩国的传媒产业在赚取巨额外汇、增加就业机会之外,还大力提升了其国家影响力,达到了长期的对外宣传效果,使其国家“软实力”大大增强。

  对外传播的要点有哪些

  美国大片在中国引进一部火一部,而我们送到奥斯卡的电影,外国人却不一定认可。这是为什么?“这说明我们的艺术家对自己民族文化缺乏信心,想方设法迎合西方人口味,学奥斯卡大片的场面、奥斯卡的音响效果,这不是以已之短迎他人之长吗?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电影让外国人怎么看中国?连自己人都自相残杀,中国人价值观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日报》总编辑朱英璜这样质疑。

  1)有的放矢

  曾参加过两次中国图书对外推广书目评选活动的朱英璜说,“确实有一些好书,装帧各方面都很漂亮”。但最大的问题是题目雷同,同一个题材,有各种版本,从中药到饮食,从建筑到园林,从服饰到家具,大多是展示中国传统的内容。而且,有些书翻译质量比较差,写法上很难为外国人所接受,完全是中国人的思路。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注意中外文化差异,送什么文化出去,要选择,要研究,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哄而起,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2)以受众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

  因为做“图书对外出版”的选题,笔者曾认真阅读、分析五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一书。这本书的作者是龙安志,一个美国人。当时,时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赵启正找到龙安志,说:以往中国人送外国人礼品,总是送陶瓷、景泰蓝等,外国人带回去,并不一定适合摆放在他们居住的环境中,如果能送一本富有中国风格的画册,又符合外国人的欣赏口味,摆在他们的客厅或写字间,又与环境很协调。

  画册的主题就是“中国”。于是龙安志反复思考,中国人与外国人最不同的在哪里?是西方人的鼻子高,眼睛蓝吗?他认为,这都不重要,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文字,中国使用的是汉字。正由于文字的差别,导致了思维的各异,中国思维的根在汉字。

  龙安志紧紧抓住了最能表现中国形象的,与外国人差异最大的,最能使外国人易于接受的感觉。做外宣或沟通(communication),就是把一个想法(idea)传达给对象,如果你的想法没有办法让你的传播对象接受,那你的传播或外宣就是失败。

  3)不局限历史,更多关注现实生活内容

  “有的外国友人问我,你们中国人什么时候穿礼服呀?他们指的长袍马褂瓜皮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陈铎在很多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说,“很多外国人都是通过电影了解我们中国文化,但是这种认识很片面,外国人只知道我们的落后面。”

  现在我们的文化输出存在厚古薄今现象,大多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有现当代的作品。输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现当代文化的输出,因为外国人知道中国是文化古国,很容易认同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但他们不见得就认同现在的中国。历史的魅力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现代的魅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世界人民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使中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4)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

  首先,针对不同地区要有不同的策略,如对非洲国家,我们可以加大力度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而对欧美,可以淡化政治色彩,着力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先求文化认同,再求政治理解。

  再有,文化宣传应避免“程式化”,不要一提中国文化,就让外国人想起“武术旗袍大花脸”。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可以细化的东西很多。

  5)传播方式上刚柔并济

  当西方国家宣扬自己某些观点时,它比较注意修辞,讲究幽默感、亲和力,等等。杨澜在谈到新闻报道和如何树立国家形象时说:我们的传播方式有时比较生硬,有点居高临下。虽然有时它需要义正词严,但更多的时候需要刚柔并济。

  目前一些文化元素已经明显滞后于对外宣传发展的实际,有待优化组合与进一步挖掘的地方。

  按其面世之年来看,孙悟空400岁,米老鼠78岁。从动画史来看,米老鼠和孙悟空的可爱形象都曾经在其创始国和世界范围产生过巨大影响,都曾成为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画形象。然而,现在78岁的米老鼠仍活蹦乱跳,400岁的孙悟空则还需要大力推介。

  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再生利用,应如何创新本国传统文化资源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和当代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是日韩等国通常的做法。尤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日本、韩国等国在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借鉴和运用,对我们如何进行文化经典的创新利用,提供了颇多的借鉴和启发。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从每年的阴历四月十五持续到五月初七,与中国的端午节相近,它的成功申遗对国人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

  中国文化元素和对外传播

  这两者如何更好的结合

  中国文化元素其实就是中国形象和中国产品的代名词。

  MadeinChina的东西在世界上太多,但进入高端的很少,像几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飞机。怎么让中国产品真正代表中国形象,怎么才能提高中国元素的含金量,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1.对文化元素整合重塑概念的提出:根据时代的要求来做策划

  如何树立中国的对外形象,一切都由官方包办的效果不一定好。一是,政府也会花很多钱,二是,由于政府形象过于鲜明,也将影响到宣传内容的采纳。杨澜认为应该更多地利用民间力量,如文化基金会交流。还有,对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不要逃避。笔者在五洲出版社总编辑李向平处,也听到类似的说法。

  此外,很多时候,你若是把一个观点过于强调出来,外国人反而不太愿意接受,或者会得出否定的看法。只有更客观、更公正、更实事求是、更贴近实际的报道,海外读者和观众才更容易接受。西方也有宣传,但西方的宣传包装得很漂亮,娱乐性很强,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他传播的观念,而且宣传中正面、负面皆讲,显得比较客观。

  2.重视传播的途径和策略,正确合理的传播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中国从过去的一个非物质社会,在很短时间内,突然进入到了一个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而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外国的东西能代替的。喝可口可乐,不算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得有自己的根儿。外国的技术有用,把它学过来就是了,但不能毁了自己文化的根儿。

  对于当今中国的传统文化严重缺失的现状,应如何才能保护好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的根脉呢?

  笔者认为,一是保存好已有的传统文化宝藏,二是认真研究中国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总之,今天已经是新时代,要考虑许多新问题,但答案归根结底还应从中国自身去找、去发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场在自己家门口展开的对外传播大战,围绕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利用文艺演出、影视交流、图书展示、文物和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文化产品交易会等各种平台,推出更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世界人民从文化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些成为每个外宣工作者迫在眉睫,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篇幅有限,参考文献省略。稿件反馈请发至***********************,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周瑾

篇七: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几个问题①

  陆俭明【摘要】[摘要]本文谈了六个问题。(1)“汉语国际传播”观:要逐渐习惯于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来思考问题,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汉语国际传播,而不能只有“国家的眼光”。汉语教学走出国门,开展汉语国际教学,其目的是为世界各国建造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汉语桥;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汉语国际传播”观。(2)汉语国际教学的核心任务:汉语国际教学的核心任务与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国际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尽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3)文化教学的地位问题:汉语教育必然会同时伴随着文化教育,但这种文化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而且国家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靠文化自身厚重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4)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汉语教材“国别化”这一理念可取,但是“国别化”得有个基础,那就是“普适化”,没有“普适性”的基础,“国别化”只能是贴点标签而已。(5)汉语教师的培养问题:从长远来看应立足于培养本地教师;只有当海外的汉语教学基本上都由当地汉语教师来教,才真正能做到汉语“国别化”教学,汉语才真正能走向世界。(6)汉语怎样才能成为强势语言:汉语要成为国际强势语言,国家强盛,这是最根本的因素,但还得具备一个关键性因素,那就是国家的科技、教育事业高度发展。【期刊名称】华文教学与研究【年(卷),期】2013(000)003

  【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汉语教学;教材国别化;教师培养编者按:2013年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建院60周年纪念。为此,我刊从2013年第2期(总第50期)开始刊载一系列名家学术论文,以及关于华文教育、汉语教学的笔谈。本期刊载我刊顾问陆俭明教授的笔谈《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几个问题》,我刊编委周小兵教授的笔谈《汉越语言对比研究的若干问题——〈汉越语言对比研究论文集〉序》,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专家蔡雅薰教授的论文《泰、菲地区华文教师可理解输入与输出教学策略运用分析》,以飨读者。崔希亮教授在为吴应辉教授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一书所写的序文里,说了这样一句话:“汉语国际传播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也为吴应辉教授的这部大作写了篇序文,标题就叫:“加强汉语国际传播理论的研究”。我很同意他们二位的看法,即:第一,汉语国际传播是一个重大课题;第二,汉语国际传播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第三,需要加强汉语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吴应辉教授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为我们开展汉语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开了个好头。本文试就汉语国际传播的有关问题说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求教于大家。

  第一个问题:该树立什么样的“汉语国际传播”观

  该树立什么样的“汉语国际传播”观?汉语国际传播的目的是什么?有人会说:“这还用问吗?是为了推广汉语,推广文化,增强我国的软实力。”这是目前

  很普遍的看法。但这种认识值得肯定吗?且不说使用“推广”一说极为不妥,正如吴应辉教授在他书中的《代序》里所指出的——汉语国际推广这一术语曾一度被官方广泛使用,它能充分反映有关机关要把汉语推向世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美好愿望,但会带来‘文化侵略’之嫌的负面效应。事实上不是“会带来”,而是已经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看到“推广汉语,推广文化”之说违背了21世纪“文明,和谐,共赢”的时代特点。大家知道,现在是一个大数据、网络化、全球化、人类逐步走向太空的时代,我们要逐渐习惯于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在汉语国际传播上,我们也需要有这种世界的眼光,而不是只有“国家的眼光”。只有这样,我们的作为,我们的工作,才会受到各国的欢迎与尊重,才会真正符合我们国家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汉语教学走出国门,开展汉语国际教学,其目的是为世界各国建造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汉语桥。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汉语国际传播”观。

  第二个问题:汉语国际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按说这不应该是个问题,可是现在在某种错误导向下这也成了问题。我们必须明确,整个汉语教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是一个以汉语言文字教学为核心的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汉语国际教学的核心任务与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国际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尽快地学习、掌握

  好汉语”。为什么汉语国际教学必须以汉语言文字教学为基础,为核心任务呢?理由有二:第一,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设法让外国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最好地学习并掌握好汉语。有人强调要通过汉语教学让外国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想法当然好,但是试问:如果我们进行汉语教育的结果是外国学生的汉语过不了关,他们怎能了解中华文化?第二,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或大量的都是汉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因此,汉语教学的基础教学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在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尤其如此。从整体上来说,其它学科方面的教学都是为汉语言文字教学服务的。

  第三个问题: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传播中放在什么位置

  有人说,汉语教学的重心现在已经由语言教学转移到文化教学,更有媒体片面而又偏激地宣传:“汉语教学是手段,传播中国文化才是目的”;“不能只讲授语言的应用,而不深入到文化的内涵”;“外国人要学的是中国文化,不是汉语”等等。(转引自李泉,2012)这些看法、这些认识正确吗?确实,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特别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所以需要重视跨文化交际问题。但是,文化教学不能成为汉语教学的重心,不能当作汉语教学的主流,更不能用文化技艺来冲击乃至取代汉语言文字教学。要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教育必然会同时伴随着文化教育,但这种文化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赵金铭,2012)这样的文化教育才能深入骨髓。文化教育要从这方面去下功夫,而目前有些做法只是一种浮躁之举。再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播,一定的宣传当然

  需要,但主要是靠文化自身厚重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这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此外,文化传播还得有赖于两方面:一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汉语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汉语教师就是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就是中华文化的窗口与镜子。二是靠学好并掌握了汉语,特别是汉语书面语的外国学者,由他们来向自己的国人介绍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果按照前面所说的那些错误导向来开展汉语国际教学,不仅会大大削弱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而且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既非策略之举,更非科学之举,反倒有损中华文化的传播,引起一些国家的反感与不安。我们的老前辈吕叔湘、季羡林、朱德熙等先生都曾这样强调过:“首先要教给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是汉语本身。”(季羡林,2000)只有达到老前辈他们所说的教学目的,才能真正做到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的双赢。

  第四个问题:怎么正确认识汉语教材“国别化”的问题

  2009年12月在厦门大学举行了“2009年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了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从那时候开始,汉语教材“国别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人认为“编写国别化教材和地区教材……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人认为国别化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趋势”。2011年纽约汉语教材专题研讨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开发国别化教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鉴于事实上存在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区别,鉴于汉语跟国外各个语言的差异性,汉语教材“国别化”这一理念可取,我也早在2008年就说过在教材编写中需要考虑“国别化”问题。(陆俭明,2010)再说,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总原则。但是,必须了解,汉语教材的“国别化”要有个基础,

  那个基础就是汉语教材的“普适化”。所谓“汉语教材的普适化”,是说不管学习者是哪个国家的,不管学习者母语是属于哪个语种的,也不管学习者是属于哪个业务领域的,汉语中的拼音方案,汉语中的这些汉字、这些词、这些成语、这些语法点、这些文化点,是必须学习、了解和掌握的。可是,大家要清醒地看到,目前除了汉语拼音方案之外,这些汉字、这些词、这些成语、这些语法点、这些文化点,具体是指哪些?换句话说,一个外国学生要学习、掌握汉语到底——该学多少、该学哪些最必须学的汉字?该学多少、该学哪些最必须学的词?该学多少、该学哪些最必须学的成语?该学多少、该学哪些最必须学的汉语语法点?该学多少、该学哪些最必须学的文化点?根据目前对一些有影响的教材统计所获得的数据看(这里所说的数据见《200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目前大家都心中无数,没有这方面的科学数据。这样看来,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当然需要研究,但当前更亟需的是要以科研引航,做踏踏实实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包括调查研究工作,研制供汉语国际教学使用的比较科学必学汉字字表、必学汉语词汇表、必学汉语成语表、必学汉语语法要点表和必学的文化要点表,切实建设具有“普适性”的汉语教材,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高质量的带有“国别化”性质的汉语教材。没有“普适性”的基础,“国别化”只能是贴点标签而已。在这方面,英语教材“NewConceptEnglish”值得借鉴。这套英语经典系列教材包括了基本的英语词汇、

  语法、语音,课文内容简单有趣,使得英语入门更加容易。

  第五个问题:怎么解决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汉语教师问题

  汉语国际教学的广泛开展必然带来汉语教师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好海外汉语教师不足的问题?目前的主要做法是大量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且不说目前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完全符合素质要求的很少,从长远来看,此非上策。海外汉语教师的培养,从长远来看应立足于培养越来越多的本地教师,而不是立足于外派大量汉语教师志愿者。必须认识到,只有当海外的汉语教学基本上都由当地汉语教师来教,才能真正做到汉语“国别化”教学,汉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第六个问题:汉语怎么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强势语言

  国人大概都盼着汉语能成为世界各国的首选外语,汉语能成为国际强势语言。但怎样才能让汉语成为世界各国的首选外语,成为国际强势语言?这得靠什么?靠宣传?靠政治扩张?还是靠别的什么?这里,我只想指出这么一点:事实告诉我们,一种语言要成为各国首选外语,要成为世界强势语言,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两个:第一个因素是国家强盛,特别是在经济、政治和综合国力上能居世界前列。这是最根本的因素。第二个因素是国家科技、教育事业高度发展,这是在具备前一个因素条件下的关键性因素。显然,汉语要成为各国的首选外语,成为世界的强势语言,重要的是我们国家要强盛,特别是在经济、科技、教育上能居世界前列。我想,一旦我们国家能在世界各国进行投资,开设工厂或企业,所招聘的员工要求必须会汉语;一旦

  各个国家要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必须派学生到中国来留学;一旦在某些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非得参考由汉语撰写的学术论文不可;一旦各国青年都想着要到中国来留学或工作,那时各国青少年就自然地把汉语作为首选外语了,就像现在世界各国对待英语那样。[参考文献]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2007200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季羡林2000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A].载张德鑫(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李泉2012国际汉语教学:学科与事业[R].在“汉语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北京语言大学,2012年8月)上的报告.赵金铭2012国际汉语教育的本质是汉语教学[R].在“汉语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北京语言大学,2012年8月)上的报告.陆俭明2010进一步以科学态度对待汉语教材编写[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编委会(编)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828-835.【责任编辑刘文辉】①本文原是作者在“第二届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7月20~21日)所作的主题报告,发表时有所修改。

推荐访问: 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文化 传播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