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14篇

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14篇

时间:2022-11-04 2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14篇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14篇,供大家参考。

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14篇

篇一: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一)德育目标的容分层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1、强调基础性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全面性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德育容

  德育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三、与法制教育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与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反对极端化与无政府主义。第二,要发展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四、理想教育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第一,要避免对三想作分裂式教育。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德育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3、德育要有针对性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2、要为学生提供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部矛盾运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德育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二、长善救失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使学生道德成长。要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化道德要求。

  

篇二: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指导思想德育工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素质基础。二、德育内容依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心理品质教育。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切实确保德育重要地位,加大力度强化心理品质教育和学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人目的。三、德育目标(一)总体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

  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分层目标1、道德素质目标(1)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热心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劳动;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公共设施,珍惜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环境卫生,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般的劳动技能。(2)真诚友爱待人。(3)生活节俭,自重自强。不向父母提出过高要求;礼貌待人,对人友善;珍惜名誉,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人格的事情;穿着整洁大方,符合中小学生身份;仪表端庄,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2、法纪素质目标(1)进一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掌握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内容和法律的基本常识,做到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了解宪法权法和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树立依法履行

  公民义务的观念,知道公民应依法办事,违法必受制裁。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及有关规章制度,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品质;对违纪违规的行为能主动抵制。

  3、心理素质目标(1)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过分自卑。给自己定下切合实际的努力目标,且能勇敢地接纳自己。培养学生凡事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全面深入地考虑问题,不轻信盲从。学会独立支配自己学习、生活、休闲的时间和方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认真干好力所能及的。(2)积极进取、锐意求新。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忍耐力、耐挫力;不轻易被失败和挫折所吓倒;做事持之以恒,在克服困难中找到乐趣。(3)诚实正直。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制能力。4、思想素质目标初步懂得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初步具有为人民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5、低年级:侧重加深对爱祖国、爱科学的理解,加强规范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各种习惯。

  7、中、高年级:将对祖国的热爱,对追求人生目标的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的行动,自爱、自强、勇于质疑、创新,在学会求知和各类有益活动中,不断增强审美训练和人生观、价值观锻炼,有较强的责任感。

  8、优秀生: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实现全面发展争创一流的目标,有健康的人格,成为正面榜样。

  9、中等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改进学习方法,不断进取,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素质。班级管理与任科教师都应做有效的抓“中间”来促“两头”,发挥好他们的稳定作用。

  10、后进生:端正思想,改正习惯,从对人生价值、有所作为等的领会与理解中,激发动力;从专心读书,守纪遵规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方面入手,重塑自我。

  四、实施途径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坚持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完成德育任务。1、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除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其他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2、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作用,发动广大教职

  工做好德育工作。3、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的重要途径。4、寓德育于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之中,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

  5、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6、校园环境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形成整体性教育氛围的不可缺少的条件。7、学校领导建立、健全贯彻创建德育特色的岗位责任制。每个部门都有德育的功能,每个教职工都应当是德育工作者。学校应对各个职能部门和教职工分别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明确要求,作为考评教职工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8、强化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评估制度,每年对德育工作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篇三: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一、指导思想中小学德育工作始终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德育内容依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切实确保德育重要地位,加大力度强化心理品质教育和学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学会求知、学会做人,逐步将德育工作推向序列化的轨道,为成功申报市重点高中和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奠定基础,为祖国建设培养“四有”式创新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德育目标(一)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的领导,初步树立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二)具体目标1、七年级:侧重加深对爱祖国、爱科学的理解,加强规范养成教育,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目标,自尊、自理,能专注于各门文化课学习,学有成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2、八年级:将对祖国的热爱,对追求人生目标的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的行动,自爱、自强、勇于质疑、创新,在学会求知和各类有益活动中,不断增强审美训练和人生观、价值观锻炼,有较强的责任感。

  3、九年级:把“热爱”教育、当前的学习和理想等变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练就过硬本领,以扎实的准备来迎接祖国的挑选,自重、自强、坚毅、勇敢,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个性人格。

  4、优秀生:要勇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实现全面发展争创一流的目标,有健康的人格,成为正面榜样。

  5、中等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改进学习方法,不断进取,奋力赶超先进。班级管理与任科教师都应做有效的抓“中间”来促“两头”,发挥好他们的稳定作用。

  6、后进生:端正思想,改正习惯,从对人生价值、有所作为等的领会与理解中,激发动力;从专心读书,守纪遵规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方面入手,重塑自我。

  7、特长生:既要乘势扬长,又要薄弱科目和方面力争有所提高。四、实施途径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坚持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完成德育任务。1、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除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其他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2、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作用,发动广大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3、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4、寓德育于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之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5、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6、校园环境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形成整体性教育氛围的不可缺少的条件。7、学校领导建立、健全贯彻创建德育特色的岗位责任制。每个部门都应有德育的功能,每个教职工都应当是德育工作者。学校应对各个职能部门和教职工分别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明确要求,作为考评教职工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与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紧密结合起来。8、强化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评估制度,每年对德育工作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篇四: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第三讲学校德育目的:基本原理与问题反思

  德育目的是学校德育论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学习德育理论,就必须明确德育目的的内涵与特点、功能与类型以及德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改革完善的指导思想。这是提高人们对学校德育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科学有效地组织德育活动的基本前提。本章主要讨论如下问题:学校德育目的的内涵及其与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辩证关系;德育目的的功能;德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制定学校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及其改革完善等。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不仅自身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且也内在地追求着道德的目的.教育的道德规定性和指向性反映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成长的引导方面,就构成了学校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不仅决定了教育的精神本性和价值特性,也决定了学生在道德成长与发展方面的规定性。“任何一个老师都应该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当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全都出于误解而学生们则对此都一本正经地坚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涯很可能要毁于你手。”①探讨学校德育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整个教育目的的框架下探讨教育的道德目的。它是德育原理的核心问题和任何德育理论均不能搁置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①[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1

  第一节学校德育目的概论学校教育是一种蕴含着鲜明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诉求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目标、标准、规格的要求或规定,就构成了德育目的。由此,德育目的所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从社会发展,从整个教育目的的结构性要求以及学生道德生长的客观要求诸方面,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和规格的讨论与规定。一句话,德育目的表征着儿童接受何种目标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德育目的是学校一切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要把握德育目的的实质及其实践意义,就必须对其核心问题作出基本的说明。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德育目标

  目的性是人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自然也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教育目的又都是为了解决一定时期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某种不适应或者说某种矛盾而主观预设的。"①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也必须十分明确自身活动的目的,并在目的的牵导下制定德育计划,厘定培养目标,调控德育过程。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所谓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客观现实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主观认识以及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价值选择的统一。从其存在形态上说,教育目的可分为两大部类: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前者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关于教育结果的价值取向,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的主观愿望或意向;后者是指从事教育工作或与教育发生直接联系的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理

  ①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2

  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可称之为应然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可称之为实然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的应当与应然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否则,应然的教育目的就成为一种主观的奢侈,教育实践也会丧失价值指向。

  何谓德育目的呢?一般认为,德育目的乃是对德育活动预期结果的

  规定,是对德育活动所要生成的品德规格、质量、标准的概括。

  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因而,德育目的也

  应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从道德的维度思考教育。德育目的是整个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学生道德品

  质方面的概括与规定.缺乏明确的德育目的,德育活动是不可能取得什么成效的。甚至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思想也蕴含着某种确定的目的。杜威心中的教育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学会建设一个民主主义社会。因为,不但“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的方针和政策”,而且,“归根到底,民主主义的问题是个人尊严与价值的道德问题。"①学校教育必须主动迎接民主主义的挑战。这里,杜威将民主主义上升到关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道德问题,关乎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问题。杜威将是否引导儿童参与社会生活视为判断道德教育意义的标准,认为为民主主义社会做准备的惟一途径是参与社会生活。“除了参与社会生活之外,学校就没有道德目的,也没有什么目标。”②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给予学生进入生活世界的“某些在理智上和道德上的钥匙”.③可见,目的性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

  (二)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在德育理论中,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不同层位的两个范畴,不宜笼而统之

  地加以混淆。德育目的属于上位概念,德育目标则属于下位概念.

  就其外延来看,德育目的大于德育目标;而就其内涵而言,德育目标则精于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是国家层面或社会层面对于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规格、质量、标准的总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国家观念或意识形态色彩,呈现出相对的普遍性、统一性。德育目标则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较为具体的德育

  ①[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4页。②[美]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③[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3

  任务,或某一具体的德育活动所要追求的具体的目标,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灵活性、多样性。换言之,德育目的是学校德育活动所遵循的总的方向,而德育目标则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具体的德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结果的特殊要求;德育目的是一种哲学性陈述,是对所培养的人的品德素质的大致规定,德育目标则是对所培养的人的品德素质的一种具体的描述。德育目的既指向教育者又指向受教育者,而德育目标则更多地指向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而言,德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教育的人的道德发展的较为抽象和概括的规定,是一种教育理想,而德育目标则是围绕德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通常以德育任务体现出来.相对而言,德育目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的一般性,通常不关注达成目的的程序、方法、手段,而德育目标类似于德育任务,它是较为具体、明确的。德育目的对一切德育活动都具有某种目标的统摄性与价值的牵引性,而德育目标则是在总的德育目的的指引下对丰富而具体的德育活动的拟设或规定,它对德育活动的影响是直接的、明示的.此外,德育目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普遍性,而德育目标则视教育类型、德育对象、德育内容等的不同而灵活变通。

  德育目标的具体化、细致化、层次化的特性,使其不同于一般化、概括化、

  原理化的德育目的。在此意义上,德育目标可称之为“具体的德育目的”

  或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如何将一般的德育目的转化为具体、细致的德育目标,

  以使德育目的呈现出某种系统性、严谨性、实践性的层次结构,是德育原理需要考虑的一个重大而困难的现实问题。对德育目的的贯彻执行应建立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长远到近期、由整体到局部的不同层次的转化体系,才能使总体的德育目的一步步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从而最终接近并实现德育目的。“任何终极性的德育目的都必须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流于空泛;而若每一个具体的德育目标不与其他平行的德育目标以及其上位德育目标联系起来,并且最终与德育目的、教育目的相联系,则一个个具体的德育目标也会因失去整体性而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①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抽象规定与具体落实的关系。诚如《学会生存》所言:“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一个最后的目的是一种哲学力量,它是我们行动

  ①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4

  的先验的本质。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这就是最后的目的.一个目标是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①德育目的是一种教育意志、教育理想,德育目标则是对德育目的具体、明确的规定或说明。

  二、德育目的的特点德育目的是对德育活动所欲达到的结果的预设,是制约整个德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德育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实践活动的规定性:(一)德育目的的前瞻性与超越性从思维逻辑上说,与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相比,德育目的具有逻辑在先性。换言之,德育目的在先,德育实践活动在后.人们从事任何一种德育实践活动之前,总是在思维上预设了这种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在观念上形成了一种所要培养的人的品德发展的大体形象或质量要求。这种指向教育活动对象品德发展的“思维"、“预设"、“观念”、“要求”就是德育目的.它是德育活动的一种主观要求。即是说,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在人们观念上的预先呈现,是对所培养的人的品德形象在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呈现。一切德育目的都是人们对德育结果的某种主观要求,都具有某种主观性。人们对德育目的的不同规定与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德育活动本质的观念上差异.必然地,要使德育目的具有某种程度的统一性,就应首先使人们的德育观念达致某种程度的统一性。不同国家对德育目的的不同表达,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德育目的的不同规定,都是德育观念的差异或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5

  德育观念变迁所致.德育目的的主观性反映在具体的德育活动过程中,就表现为

  某种前瞻性与超越性.这里的前瞻性,是指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一种预设,德育目的对整个德育活动所欲经过的流程及其达成的目标的规划、预见、设想,是对每一教育活动、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的道德结果所作的预先的计划和设想.没有这种前瞻性,德育活动便如同例行公事,从而失去德育的价值。诚如杜威所言:“教育(如果真正是教育的话)必须有养成态度的一种倾向。养成在明智的社会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态度之教育倾向,是不同于灌输教条的教育倾向的,这正如确定明智的目标是不同于向空中随便乱放枪,而幻想无论如何总会有一只鸟儿可能飞来碰上其中某颗子弹的。"①

  德育目的的超越性是其主观性的另一种表现。这里的超越性,是指德育目的应当由远及近地表现为对以适应既有的社会发展之于道德教育的需求的德育目的的超越,对现有的日常生活的道德价值的超越,对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的超越。超越性是道德之为道德,道德教育之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因为,“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道德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不是对人们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来对它作出善、恶的评价,并以

  ①[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6

  此来引导人的行为.”【现实与可能;现实的知识与可能的知识;数学讲不完的痛苦与随时讲完的愉悦.】由之,“道德教育的要旨不在于使受育者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的理想是怎样的,而在使他们掌握:人们的行为可能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道德的理想是什么?人何以接近这种理想?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这一要旨,它就不能成其为道德教育.”①德育目超越性的淡化,必定会导致德育目标失去层次性、序列性,导致德育活动毫无效率的机械重复。

  (二)德育目的的客观性与现实性德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前瞻性,但它又不是人们对教育活动欲求结果的纯粹的思维与逻辑的规定,不是人的纯粹意志自由的产物,更非随心所欲、凭空想象的结果。德育目的是人们对德育活动结果的预先的观念表达,但这种观念的表达必须基于客观现实,才能使所规定的目的具有现实性、可行性,也才使德育目的的意义、价值、功用得以真实而具体的呈现(高蹈伦理、高标道德之谬、之弊).德育目的所依据的“现实"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道德发展的实际及其发展趋势;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三是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的实际及其趋势。因而,德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人的目的虽然是作为人的一种主观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但是这种主观观念又是从客观现实对象转化而来的。目的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前提,目的的提出要以客观的因果性和规律性

  ①鲁洁:《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7

  为根据.”①“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精神活动,它是要受物质的、现实的生活的制约的。……精神生活并不能够脱离现实的物质生活,它必须现实化。”②缺乏客观依据和活动范围的德育目的,只能是人们纯粹理性的表达,只能是自我陶醉的精神胜利,对教育实践不会有实际的、有效的指导作用;它要么是多余的,要么是有害的.德育目的既来自于客观世界和教育实践,又作用于客观世界和教育对象.

  德育目的客观性与现实性的实质在于,德育目的必须具有可能性、可行性,必须与道德主体现实的道德现状和实际的道德需求相统一。德育目的的设定不能仅囿于成圣成贤的高远理想和不切实际的高蹈理论,而应契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否则,德育目的只能沦为某种理论的奢侈。德育目的的“要害在于环境的设计能否与主体的接受状态联系起来。不进入主体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长远或超越性的德育目的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实现它的具体方式.”③

  (三)德育目的具有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规定性德育目的既具有主观性、超越性,又具有客观性、现实性,是人的意识的主观性与现实世界的客观性的有机统一。只强调德育目的的主观性、超越性,就会使德育目的仅具理论理性;片面注重德育目的的客观性、现实性,又会使得德育目的囿于实践理

  ①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2页。②鲁洁:《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③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8

  性.这两种极端做法,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都有过深刻的教训。如在“极左"年代,我们不顾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片面强调德育目的的超越性,简单地将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搬至教育目的之中,极大地伤害了教育;而在当下,随着经济理性对社会发展的绝对支配甚至全面胜利,教育匍匐在经济理性、工具理性、实用理性膨胀的阴影中亦步亦趋,德育之精神培育、价值引导、人格塑造、品性完善之功能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造成了德育自身的畸形发展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如不及时予以扭转,也必定会对德育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可想见的危害。这是人们片面强调德育目的的客观性所难以规避的后果。因而,主观预制的德育目的必须来自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从此意义上说,德育目的不过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某种主观表达。

  任何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都首先是德育目的的理论和实践;任何德育改革,也都是从培养何种道德素质、品德规格与质量的人而构思并展开的,因而也都是从德育目的的改革开始的。德育目的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德育目的应当是对道德教育的现实、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发展结果的一种明示,是一切德育活动的目标导向。德育政策的制定,效果的评价,过程的优化等,都必须受德育目的的规范、制约.

  三、德育目的的功能

  德育目的的功能是指德育目的对整个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和德育对象的品德

  9

  发展所起的作用。德育目的不是仅具有观念意义的理论问题,它对整个学校道德教育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之,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德育目的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导向功能德育目的是德育实践活动的起点,指导并支配着学校德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德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道德发展的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之,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来说,德育目的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一切德育过程都是贯彻并实现德育目的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目的在实践中的展开,德育目的是德育过程在观念中的体现。德育观念、政策和具体活动的进行都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都应当在德育目的的引导下并朝着德育目的的方向迈进。德育目的可以给人以进行教育活动的责任感、使命感,鼓舞人们的热情,焕发人们的斗志。德育目的是学校全部德育活动的灵魂.德育活动的系统性、复杂性、多学科性,使得德育目的的导向性变得更为必要。与此同时,由于德育是关涉受教育者道德成长与品德发展的精神活动,因而德育目的对受教育者而言也具有道德发展的导向作用,德育目的以某种道德理想召唤着学生的道德成长与品格完善,是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而达成的奋斗目标。在此意义上,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具有动机激发和目标激励功能。优良的德育目的一定是对德育对象的道德成长起着价值导向或行为引导的目的,它本身就保有某种教育功能。德育目的的导向功能能够确保人们的活动不偏离目标,并对那些“经验至上”的行为或盲目自发的行为发挥着抑制作用。德育目的的导向作用还表现在将个体的活动聚合在统一的目标引导下的集体的活动,从而保证德育活动的整体性.(二)调控功能德育目的一经确立,就对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具有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二是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德育目的对整个德育活动的体系、目标、课程、过程、管理等具有支配、控制作用,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灵魂;微观调控是指德育目的对具体的德育活动、德育方案、教学过程的调节、支配作用,德育活动计划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教育手段与方法的运用也都应围绕着德育目的而进行。德育目的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都应当是既指向教师又指

  10

  向学生的,不仅教师的教育与教学活动受德育目的的支配与调控,而且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发展也应受德育目的的支配与规约。惟其如此,才能祛除德育活动的盲目性、机械性和各种形式主义的流弊.

  德育目的的调控功能表现在对德育对象的道德成长上,就表现为规范功能.它不仅对学生的道德进步起着目标引导作用,而且对其道德行为也起着规范作用—-对其优良道德行为的激励和对不良道德行为的预防.正如涂尔干的理解:“道德是由预先决定行为表现的行动规范体系所组成的。这些规范规定着一个人在既定的情境中应该怎样行动;举止得当,就是从良知上服从。”“道德是各种明确规范的总体,道德就像许多具有限定性的边界的模具,我们必须用这些模具去框定我们的行为。"因而,“道德的功能首先是确定行为,固定行为,消除个人随意性的因素.”在涂氏看来,“道德基本上是一种纪律。”①它不仅支撑着个体的道德生活,而且规定着其道德人格。“无论行为可能是什么,如果行为只指向行动者的个人目的,就不具有道德价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用道德规范规定的行为,总是追求非个人目的的行为。”②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是既具有道德规范的内容,同时自身又体现道德规范性的教育。道德规范是一种常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价值尺度之一,没有道德的规范和规范的道德,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就无以确保。“任何一个道德当事人都应当重视道德行为中的核心内容,不仅当它们与当事人相一致时要重视它们,而且当它们与其他道德当事人相关时也要重视它们.这是道德价值的基本准则。”③规范功能是我们理解德育目的功能的重要内容。

  (三)评价功能德育目的是衡量、评价德育活动效果与效率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德育活动的质量,评估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评定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等,都必须以德育目的为准绳、为标矢。德育目的是联接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对德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德育目的是检验德育活动结果的最终依据和标准,是德育活动的归宿。“德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道德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德育评价的最高准则。"④德育目的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丰富的教育活动而得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8页。②[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③[美]R·赫斯利普著、王邦虎译:《美国人的道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④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116页。

  11

  以展现,但最终的结果能否达到德育目的的要求,还需作出评价;评价的依据只能是预先制定的德育目的。德育目的通过德育目标反映出来,德育目标通过具体的德育活动体现出来,德育活动的结果和效率的衡量需要德育目的来裁定。如果评价的结果与德育目的不一致,那么,德育目标与活动计划就需作出修正。评价的标准必须与德育目的的精神相一致,否则,评价就沦为形式主义从而失去了意义。

  明确德育目的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它对于人们理解德育的本质,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澄清德育的模糊认识,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意义深远。德育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而是学校教育一切工作的目的与归宿,①只有在德育目的的意义上,才能真正理解德育的价值。

  四、德育目的的类型德育目的关乎德育活动的目标指向和教育的价值趋向。对德育作不同取向的理解,采取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不同的德育目的观。因而,人们在预设德育目的时,意见分歧,观点相异,关于德育目的的不同理论学说也各持己见,相互纠缠;人们对此也争论不休,见仁见智。这里,我们拟对道德教育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几种德育目的观作出概要性解释。(一)神学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所谓神学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就是主张德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摆脱人性,养成神性,信仰上帝,皈依上帝,追随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这是产生于古代西方社会并在当代西方余绪未绝的一种德育目的观。其中,中世纪基督教的德育目的观最为典型.彼时的学校道德教育,依循的是《圣经》的“摩西十诫”等道德

  ①参见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226页;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7页。12

  准则、清规戒律、宗教信条,目的在于通过律令的践行和禁欲主义的自我约束,为追求天国的永恒幸福做准备。神学本位论认为,“人的特征正是其超人、神人的性质.人不仅知道神,同时这种意识-—宗教意识—-又是他的本质特征,因此,完全可以把人定义为一个与神有着有意识内在联系的生物。"①即是说,所有的道德问题都是神学问题,人是生而有罪且无德性的存在,只有向上帝忏悔,才能得到神的启示而具有德性.神学本位论的德育目的就是一种“神化”的教育目的—-即拥有神性、达到神的境界、将人提升为神的教育目的,其“根本使命就是要帮助人去听从自己最高层的本性-—神性之召唤,努力摆脱自然性,跳出自己作为人的生活经验,脱去‘人’的帽子,也就是在‘神人’中去除掉‘人'的因素,实现完全的神性而‘修成正果',化成一个‘神'。”②所有的道德问题都是神学问题,人是生而有罪且无德性的存在,只有向上帝忏悔,才能得到神的启示而具有德性.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是这种目的观的集大成者。

  在西方社会,宗教与道德教育有着极为亲缘的源脉关系,以宗教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曾是西方教育稳定的传统,至今在某些国家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宗教的精神与色调仍十分浓厚,学校教育中充斥着浓浓的上帝情怀。正如美国19世纪宗教哲学家马希所描述的:宗教是“正在生长着的知识之树的元气",它“并不是与教育系统中所应该教导的东西不同的和分开的;人们应该学习

  ①[美]C.谢.弗兰克:《社会的精神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2页。②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13

  它,把它蕴藏在心里以备未来之用;它是一种渗透的和有生命的原则和力量,应该影响着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它把灵魂的一切力量,(当它们在开展的时候)都置于它的神圣的和人道的影响之下.”①只有在深刻的宗教精神中来理解道德教育,方能把握西方教育的真谛。

  某种意义上,宗教形塑着人们的灵魂(西方民族大迁移,血缘关系破裂,地中海海水淡化)。但随着教育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勃兴和科学理性的彰显,神学目的观渐趋被世俗的、人性的目的观所取代,宗教对道德教育的一元决定性渐趋动摇,尘世的生活谋划和世俗的教育意旨进入了道德教育的视域。宗教教育难以一手遮天了。诚如涂尔干的考察:尽管一方面,“基督教的教育观念决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使它给自己包装的那种符号语言已经不再能够当成科学真理来接受,在这些符号底下,也依然有某种我们不应该抛弃的深刻的真理。”然而,另一方面,“即使学校一开始就在根本上具有宗教性,但换一个角度去看,它们一经构成,就往往会主动地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世俗性。这是因为,从它们出现在历史当中的那一刻起,自身中就蕴含着某种世俗原则。”“学校从其源起之时,自身就孕育着神圣与世俗之间、世俗与宗教之间激烈的斗争。”②不仅如此,神学本位论的道德观还面临着其自身无法圆说的逻辑悖谬,它一方面认为某一行为之所以是道德的,纯然是因为它是上帝的命令,因之人们需无条件的服膺;然

  ①参见[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②[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30页。14

  而另一方面,它却不能合理地回答这样的逻辑诘问:某规则是因上帝命令了它才是道德的、还是因为它是道德的所以上帝命令了它?对此,神学本位论的道德观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的窘境,从而无法成为人们普遍信服道德原则。此外,神学目的观的另一个罅漏在于对道德的神秘化和对人性的戕害,尽管它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但却“把道德推向了整个现实世界之外,从而使道德问题完全成了神学问题,”①它将道德推向了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根本无法对人的现实生活作出科学说明。神学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必然使人否弃身在其中的现实的世俗生活,否定人的正常需要与人性诉求,假神圣之名而对人进行精神宰制,因而必然导致道德教育从虚妄走向虚假。因为,“人永远也成不了神,成为神只是一种妄想。”②

  (二)个人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所谓个人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就是主张德育应以人的本性和道德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德育目的、建构德育活动的目的论。个人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其旨趣在于强调个人价值对道德发展的作用,强调个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的自由、自治.个人本位论一直是西方具有强势地位和影响的德育目的观,至今仍赓续未绝。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是个人本位论的全盛时期,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倍尔等通常被认为是个人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主要代表;而到了20世纪,个人本位论则继续高歌

  ①李春秋主编:《新编伦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②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第12页。

  15

  猛进,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主体性成为道德教育的主题,从而与社会本位论一道成为贯穿于20世纪并相互颉颃、互竞短长的德育目的论。无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罗杰斯、马斯洛等人的人本主义,马里坦等人的永恒主义,还是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拉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等,无不考虑道德同人的现实关系和实际利益,以人的道德本性、道德需要为出发点而设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这些思想观念深处,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人是道德教育的主题.

  按照个人本位论,德育目的应当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德育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地位、价值得到完满的发展,如若以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来规定德育目的,就会使德育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活动,成为一种对人性予以外在干预甚至宰制的过程.诚如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奈勒的肺腑之言:“我越是考虑到今日公共教育的混乱情况,我就越发深信存在主义者揭示了改革教育的道路。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独特的个性,而把他们按照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我们的教师被迫,或者认为是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这种教育制度既使学生异化,也使教师异化了。现在已经到了要改善的时候了。"①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道德教育是由人来进行、以人为对象、以人的道德发展为终极目

  ①转引自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页。16

  的的实践活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是其首先予以考虑的重点。应当承认,个人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对于凸显人的价值、人

  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主题,对于开掘人性,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对于克服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中强制、灌输的价值取向也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对个人道德价值的过分强调不可避免地导致道德教育中的个人主义、相对主义和对社会制约性的疏离,因而也带有自身的缺陷。

  (三)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所谓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就是主张德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德育目的、建构德育活动的教育目的论。也就是说,培养符合社会主流道德需要的公民,使受教育者实现个体道德的社会化,从而保证社会的存续和发展,是社会本位论的价值承诺.社会本位论是与个人本位论相对立、相制衡、相始终的德育目的观。个人本位论发展到极致之时,社会本位论便异军突起;社会本位论达致高潮之际,个人本位论便与之争锋.一般认为,19世纪下半叶是社会本位论的鼎盛时期,洛克、赫尔巴特、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等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本位论的主要代表。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人无一例外地都是社会中的人,人的道德的发展,价值的彰显,都由社会来决定并通过社会来完成;是社会决定人而不是个人决定社会,人的道德发展依靠社会提供营养.正如19世纪的社

  17

  会学家孔德所言:“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纳托尔普也如是说:“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涂尔干更是一语中的:“我们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①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人只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德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德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诚如凯兴斯泰纳所言:“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民。”涂尔干也作如是观:“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就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在涂尔干看来,教育目的必定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无论在哪里,教育首先是在满足一些社会需要。”“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②德育的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而非“个体我”,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涂尔干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代表。在他的思想中,道德的目的就是社会的目的,社会若欲保持稳定并按自身的形象塑造其成员,最有力的工具便是教育,而“无论什么时代,教育的器官都密切地联系着社会体中的其他制度、习俗和信仰,以及重大的思想运动。”因而,“要想真正地理解任何一项教育主题都必须把它放到机构发展的背景当中,放到一个演进的过程当

  ①转引自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161页。②转引自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3页。18

  中,它属于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①每一个德育过程的开展,也都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其中的社会共同体及其道德环境。涂尔干将学校视为一种有组织的道德环境,他深信:“不管是哪一级的学校,都应该提供一个道德上颇具凝聚力的环境,紧密围绕在孩子们的周围,对他的整个本性施加影响.我们把学校比作一种社会共同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的学校的社会共同体。"②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的功能就在于能够为其提高一种道德和理智上的庇护。“在年龄较小的时候,当学生还是个孩子或者还处在青春期的时候,当他还缺乏足够的经验,能够凭一己之力应对世事人情的时候,当他对自己初露端倪的个体特征还很没有把握的时候,让他听从于一种比较非个人化的管制,一种更加直接的控制,就是至关紧要的事情了.孩子生活的那个道德环境必须紧密地裹护他,以便能够更有效地支持他。”“道德傍依的感觉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自觉意识里,都是防御自我中心主义的坚实壁垒。”③

  公允地说,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合理地认识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决定性,它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增进社会的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过于浓郁的社会本位色彩,又不免使德育忽视个体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人的道德发展的个性和自主道德精神的发展,因之亦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导言、第16页。②[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③[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229页。

  19

  应当指出,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的划分与阐释,只是根据不同学者在德育之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关系上的思想或价值取向的一种大致的概括,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也不意味者二者是互不容忍、势不两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划分是出于理论研究的需要而非现实状态的写照。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存在绝对的社会本位论或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不过是针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过分压制而强调个人的价值、尊严与地位;同样,社会本位论也不过是针对极端个人主义或放任自由主义脱离社会发展的轨道或损害社会整体的利益而强调社会存在的价值与作用。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深深的历史逻辑的印痕.前者的隆盛时期正值自由资本主义的顶峰,反对社会专制、颂扬个人价值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社会思潮、教育思潮的主流;后者的繁荣正值资本主义制度业已确立但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时代,肯定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价值,反对极端任性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也合乎逻辑地成为社会与教育发展的主潮。不从二者由以产生的历史背景中思忖各自的理论标榜及其价值与限度,就无法把捉其各自的理论要害,也不可能对它们的关系作出辩证而周全的理解.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既都有自身的理论价值,又都有各自的理论限度。它们共同的理论缺陷在于:以各自钟情的逻辑出发点片面强调某一价值的重要性,从而在处理德

  20

  育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时陷入了“二元论”的泥淖。个人本位论从社会现实对人的尊严、人性的价值的压抑、戕害出发,强调德育的目的在于发挥个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开发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无疑是正确的,令人敬崇的。然而,它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将人视为一个远离了具体社会的抽象的人,注重对抽象人性和道德的塑造与引导,没有观照人的道德发展的社会制约性,这就曲解了道德教育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的关系。同样,社会本位论从“只要自由、不要责任”的极端个人主义对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秩序的破坏的现实出发,强调人的发展、人性的完善对社会的依赖性,注重社会现实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决定性,突出德育服务于社会的价值追求,无疑也是正确的,有意义的。然而,它过分强调社会对人的干预、控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推动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片面强调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影响,没有观照旧的社会道德秩序的变革和新的社会道德秩序的产生同样需要人的积极作用,而只注重人对现实社会的适应,看不到人对现实社会的超越,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德育之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恰如杜威的深刻见解:“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21

  "①用个人本位论取替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贬低个人

  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德育教育目的。将二者相互割裂和对立的做法,只能进一步加剧相互之间的裂隙.二者是相互补充、互为制约而非相互排斥、互为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关系上,决不只是社会道德单方面影响、造就了个体道德,而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过程。个体道德一旦形成,就会以其独特性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对社会道德的建设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②学校道德教育事实上承担着协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矛盾的中介转化地位,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无益于德育目的的科学理解。“对人的发展来说,教育促进着人的社会化;对社会发展来说,教育又促进着社会的人化.这样,教育便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中扮演着中介转化的地位。”③

  (四)实践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所谓实践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乃指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使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从而形成一种善恶分明的行为方式的目的观(道德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交往)。德育的实践目的论特别强调“在实践中通过实践而且为了实践的道德教育计划”。这种教育计划在德育课程上坚持活动课程的主导性地位,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自主活动来组织课程,强调社会实践

  ①[美]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②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③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22

  活动和道德实践能力在学生道德学习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德育过程和方法上,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感性活动来获得和实现道德价值;在教师观上摒弃权威灌输,强调教师的生活指导和师生合作之于学生道德成长的建构作用。①

  实践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是对权威主义和认知主义德育目的观的一种反动或超越。权威主义德育目的观注重道德的规范性、强制性或约束性以及学生对道德规则的不理解的、单向服从,忽视了道德的引导性、创造性和自主建构性,否弃了道德作为彰显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因而只能导致道德教育活动的机械性和低效性;认知主义德育目的观则注重道德知识的教学、“关于道德的观念”的传授和传输的道德判断的培养,遮蔽了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善之于德育活动的根本决定意义,混淆了道德上的应然与事实上的实然的区别,因而只能导致德育活动成为一种不得要领的形式主义。认知、推理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也不应该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其“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或在做中并通过做实现知行的真正统一.因此,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做、活动或实践道德生活。”②

  我们认为,实践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是对道德之实践本性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指向性的深刻把握.因为,从其产生的本源看,道德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从其运行的过程看,道德只有在社会

  ①戚万学:《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②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15页。

  23

  实践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与功用。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离开了实践的经验依托与价值指向,道德就丧失了存在意义.“道德在活动、实践中并通过活动和实践诞生,通过活动、实践确证其存在,并在活动、实践中满足着主体最深刻的道德需要。”①就德育这一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而言,学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实践本身就是目的。道德教育的本质绝不是知识而是实践,“在实践的事务中,目的并不在于对每一课题的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实践。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②

  对学生而言,情趣盎然的德育活动与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最能唤起其对道德的真情实意,最能检验相互间的利益关系,也最能加深其道德经验。“即便在教室中,我们亦开始认识到: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只有当他有机会从其经验中作出一点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最后,启发是从接受关系中,从经验和观念的交流中得来的。”③德育过程不仅要求学生的理智参与,更强调通过其自己的活动来获得和实现道德价值。因而,活动和交往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和源泉.无论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只能在学生的活动与交往中得以提升、激发和养成。

  ①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15页。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0页。③[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24

  需要申明的是,并不是一切交往与活动都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只有那些能引发学生的价值思考、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意志锻炼的交往与活动才具有道德教育价值。不具有教育性价值的活动与交往,只会损害德育活动的效率。因而,如何组织富有创新性、趣味性、发展性的活动与交往,成为关涉学校德育实效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除了我们提到的如上四种德育目的类型外,还有主张以价值取向为划分标准的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内在的德育目的、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①囿于篇幅,此不详述。

  第二节学校德育目的的制定

  德育目的的制定绝非随意、轻率的行为.由于德育目的关乎德育活动的方向,调控着德育的全过程,并对其成效发挥着评价作用,故而,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德育目的的厘定.这里,我们首先在一般意义上分析制定学校德育目的的依据,然后结合我国德育目的的演变,对现行的德育目的及其改革完善作出初步阐释。

  一、制定学校德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德育目的是人们关于道德教育所欲遵循的标准、达成的目标、活动的结果的主观设想,是人们一定的道德价值观的主观呈现,是紧密地以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依据而制定出来的。这是制定科学的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①参见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19页;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65页。

  25

  (一)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对于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的时代要求

  作为人们主观意志的一种表达,德育目的的制定必须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方能使其符合社会的历史发展对于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社会的历史发展成为制约德育目的的最显著的客观因素和最直接的客观依据。尽管人们的社会发展观不同,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理解有异,但都无法否定社会发展之于德育目的的基础和决定作用.这一点,涂尔干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道德的起点是社会生活,社会的目标预示着、决定着德育的目的与目标.“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就是集体生活的起点,换言之,只有在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上,我们才是道德存在。……在个人之外,只存在一种精神实体,一种经验上可观察到的、能够把我们的意志与之连结起来的道德存在:这就是社会.除了社会之外,不会再有任何能够为道德行为提供目的的东西。"易言之,“我们的任务不是根据某种不存在的道德来塑造儿童,而是要根据当下存在或将会存在的道德概念来塑造他们。无论如何,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①德育目的的制定,不能靠主观主义的决断,也不能抽象地从人的本性中寻求根据,只能综合地考察社会的历史发展与条件之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历史诉求。

  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定必须受社会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44页。26

  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之于道德发展的影响,必须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道德吁求。“历史上各种类型的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以及这些道德体系的各个构成因素,从根本上说,都是从当时社会或阶级的利益和利益关系中直接引申出来,并且是为当时的利益和利益关系服务的.”①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任何时代制定德育目的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基本依据。这是因为,变化了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需要变化了的道德要求和相应的道德观,德育目的的制定必须体现、反映这种社会历史发展条件。尤其是当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爆炸式跃进,使得人们的道德观、道德教育观发生了重大变化,遗传学、现代医学、克隆技术、网络技术、生态变化等都带来了新的道德问题与伦理思考,德育目的必须适时反映这些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德育目的的确定也深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这是德育活动强烈的价值性和阶级性所内在决定的。德育作为道德传承与生产的一种精神活动,总是反映着在经济和政治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意志与需要,以发挥维护、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地位的道德与教育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目的的决定性,使得德育活动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阶级性,也使得德育在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和维护主流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离开了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决定性,德育目的的立场、方向都会产生混乱,从而无益于德育价值的彰显.

  ①李春秋主编:《新编伦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2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德领域和道德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德育目的的改革必须紧密地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方能实现自身的完善。

  社会的历史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突出表现在特定社会对其公民在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德育目的的制定必须反映并体现这种要求。这也是实现学生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如英国的德育目标就突出体现了英国的社会历史及其对英国公民的基本规定-—培养具有优雅气质的绅士,培塑“英国人”的人格、情操、公民养成。其内容包括“四个核心”和“六个关系”.四个核心指尊重、公正、诚实、守信;六个关系指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与社会、劳动、生活的关系,与所有人(人类)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包括同辈),与非人类世界的关系(包括自然与环境),与上帝的关系。这已经成为英国道德教育的一种强势传统,至今仍一以贯之,余绪未绝。再如,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公民教育来实现,其内容一般包括:美国的政治制度,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劳动,纳税,守法,投票等公民义务;而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具体内容包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承担社会职责,为人正直,虔诚的信仰等。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政策委员会在其《美国民主教育之目的》中,把教育目标分为4类:(1)自我实现目标;(2)人际关系目标;(3)经济效率目标;(4)公民责任目标.其中公民责任目标包括12项内容: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了解;审慎的判断;容忍;维护公共资源;科学的

  28

  社会应用;世界公民;遵守法律;经济意识;政治责任;笃信民主。培养融入社会的、有教养的美国公民。这些目标无微言大义,但却纯真朴实,与美国社会生活的现实紧密相连。【中美中学生守则之异趣】

  (二)道德价值观及其对于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的哲学预设

  德育目的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人对道德、道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又带有显著的主观性、差异性。面对共同的道德世界,人们的哲学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观不同,所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不同,对德育本质的理解就不同,德育目的的设计自然就有所差异.如果说,德育目的是人们关于德育活动的结果、标准的一种价值选择的话,那么,关于道德的价值观及其上位的哲学观的历史的、民族的、个体的差别,就注定了德育目的存在着历史性、民族性与地域性。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德育目的观。这在人类道德教育脉动的历史上表现得极为充分.比如,以康德为杰出代表的德国的理性主义,将道德和道德教育视为开启人的理性,丰富人的绝对精神,提升人的理念世界的力量,这也预制了德国道德教育的理性主义色彩;以萨特为主要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则将道德和道德教育视为开掘人的自由本性,启发人的价值主体性,培育人的道德选择能力的活动,这预制了法国道德教育的存在主义或自由主义底蕴;以彼得斯、麦克莱伦等为代表的英国分析道德哲学,则将道德和道德教育视为澄清人的道德语言

  29

  与逻辑,发展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培育人的普遍的道德价值的活动,这预制了英国道德教育的形式主义传统,同时,它与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一道,使得英国道德教育蒙上了一层浓郁的古典性、保守性色彩;以杜威为旗手的美国实用主义,则将道德和道德教育视为“人为”地解决道德问题的过程,是儿童道德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是通过社会生活、合作活动、民主探究等方式塑造完整的、有机的道德自我的过程,这也使得美国道德教育的实用主义、民主主义色彩更为浓厚.如此等等,均表明不同的哲学观特别是道德哲学观、道德价值观,深刻而鲜明地影响着人们的德育目的观。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道德哲学观、道德价值观构成并促进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因而,德育目的的制定又深受特定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比如,中国传统德育中,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德育目的观,成圣成贤、内圣外王的德育目标观,克己内省、道不外索、改过迁善的德育方法论等,均带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深深印痕;欧美传统德育中,重视道德的个人价值、本体价值或道德主体性的人文主义德育目的观,重认知、理性、逻辑、推理的德育过程观以及充盈着浓郁的宗教色彩的德育内容观等,也都是欧美世界文化传统在德育中的体现.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和制约德育目的无论怎样设计,它都是指向人的,都是指向人的道德发展与品德完善的.因之,德育目的的制定还必须依据青少年

  30

  身心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的规律。这是确保德育目的在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中的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德育目的的确定只有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现状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才使其具有正确的目标指向性、价值规范性,才使得已经制定出来的德育目的能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得以有针对性地、切实可行地落实.否则,德育目的就仅囿于文件、字面、理论、宣传的意义而失却了基本的实践意义。事实上,关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规律,人们已经作出了许多宝贵的探索,即使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关于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机制、模式的各种流派也喷涌迭现,异彩纷呈:既有人文主义的,也有科学主义的;既有自由主义的,亦有保守主义的;既有宗教性的架构,也有世俗性的设想;既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的设计,亦有情感主义、精神分析主义的筹划;既有激进的勾划,也有温和的建构;既有现代性的建设,亦有后现代性的颠覆;至于体谅关心、价值澄清、社会学习等模型的建树,更是此起彼伏,各领风骚。这些理论探索尽管对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但毫无疑问都部分地揭示了儿童品德发展和学校道德教育所遵循的某些规律。只有自觉地参照、借鉴这些规律性认识并予以创造性的时代转换,才能保证德育目的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针对性.

  二、我国学校德育目的及其改革完善对学校德育目的事实的分析及其本质的理解,应当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指向,这就是服务于对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理解及其改

  31

  革完善。(一)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演变及现行的德育目的就历史逻辑而言,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是建国以来德育目的

  的历史承续与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德育目的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曲折发展历程。建国伊始,以《共同纲领》中规定的“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作为整个学校德育的目的;嗣后,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将“五爱"这一总体性的德育目的具体化,与小学、中学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包括爱国、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品质的小学德育目标,以及包括“五爱"在内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的中学德育目标.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艰巨任务,1954年政务院在《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中又明确了德育目的的三个指向,即“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体现了鲜明的政治色彩。1958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政治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又提出了“四个观点”的教育指向,即进行阶级观点、集体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至“文革”前,德育目的基本上依此为纲领。十年“文革”,德育目的完全以阶级斗争为指南,脱离了德育活动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走向了畸形化、革命化、政治化的歧途。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重心的

  32

  转移及人们对学校德育本质认识的深化,德育目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整个教育目的和德育目的的方针,这一方针在次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得到了法律和政策的确认。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重申了“四有新人”的德育目的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进一步明确了“四有新人”的指导地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四有新人”提升至整个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指针地位。200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小学阶段德育目标规定为“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中学德育工作目标厘定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3

  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重申并明确了学校德育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就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根据这一指导思想,2002年教育部组织制定了层次鲜明、具体可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将德育的总目标概况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并从品德的知情意行方面规定了德育的分目标,包括:(1)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3)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4)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不难发现,德育目标的生活化、具体化色彩更为明显了,从而为德育目的的可操作性及其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价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尽管这些目标显得较为

  34

  驳杂,但贯彻其主旨的核心思想仍然是很明朗的,这就是:学校德育以培养“四有新人”为自身的目的.这可以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体现国家意志的纲领性文件中德育确证。该意见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和接班人。”

  纵观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德育目的的发展变化,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其中的“有道德”内涵丰富,既包括传统美德、现代道德,又包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也包括日常生活的公民道德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政治道德。

  应当说,我国的德育目的并没有仅停留在总体设计、政策宣传和理论论证上,而是与不同学段学校教育的德育目标相适应、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文明规范教育,形成了较为具体、细致的中小学德育目标.如1993年制定的《小学德育大纲》较为详明地厘定了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家、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

  35

  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1995年制定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中学阶段的总目标: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中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同时还详细规定了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2001年9月全面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又将德育目标具体到每门课程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德育课程之中,进一步实现了德育目的的目标化、具体化、学科化。

  (二)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改革完善应当指出,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人们对德育本质、德育目的理解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德育目的还将处于不断调整、完善之中。那么,我国德育目的的改革完善应遵循什么指导思想呢?首先,我国德育目的的改革完善应当合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无论德育目的如何改革,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立场和德育性质是不容动摇的,德育目的的制定与完善应当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因而,德育目的不能脱离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而独自运演。然而,如若片面强调德育目的的政治意识形态,又可能不利于青少年的基础道德、生活美德和公民道德的形成与完善,从而使德育目的陷入偏狭的不良轨道。“过多地强调意识形态,会导致德育和道德

  36

  教育的政治化,其强调基础道德建设的目的的实现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①德育目的的改革完善也应当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相统一,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阔胸襟来勾划我国的德育目的,着力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人,“着力培养一代能够走进世界历史并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人,因为理想不仅是“人的生命之光”,也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和创造性人格的基石,②

  其次,我国德育目的的改革完善应当考虑到其自身的层次性和实践的可行性,防止高远的德育理想与现实的道德实际相脱离。德育目的是对德育活动应然目标的总的规定,要使应然目标变为实然目标,就必须确保总的德育目的应该并且能够细致化、具体性,以便于实际德育活动的贯彻执行。“教育的目标根本上在于给孩子一种必要的推动力,让他能以正确的方向开始人生之旅。所以,教育的目标必然要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加以组织,使其有能力产生符合该目标要求的深刻而持久的效应。”③英国学者怀特也指出:“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应该保持在最低限度。这样的道德要求对他的时间和注意力侵犯得越多,他所拥有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机会就越少."因之,“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可以同他的个人理想相调和的‘降低了要求的’道德标准。这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是最为合情合理的。”④在教育实践中,英国的德育目标以学生平

  ①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②鲁洁:《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27、407-408页。③[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④[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1页。

  37

  均道德水平(中线)为标矢,以道德中线以下的学生为对象,使其达到起码的德育要求,至于超越中线水平的更高的努力,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①这种务实的做法非但未降低德育的效果,反而使学生实实在在地获得了最基本的品德.因而,德育目的的完善要预先考虑到自身的层次性和活动的可行性。德育目的既应该是对德育活动欲求目标或理想追求的一种设计,又应该是贴近实际、基于现实的一种科学规划,既应该有较高的要求(理想道德),又应该有最基本的要求(基础道德),一句话,德育目的的完善应该体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要实现这种统一,就要在德育目的的设计之初,考虑到自身的层次性.德育目的的层次性实际上就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这就要求所设计的德育目的应该是能够转化为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的目的,而不是一般的抽象表述。优良的德育目的应该是能够由总的德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德育目标,直至层次化为不同学段的较为具体的德育目标。如日本的德育目的就体现了较为理想的层次性,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其德育目的都包括总则,各学科(如日语、社会、算术、理科、生活、音乐、图画或美术、家庭、体育或保健、外语等)的德育目标,道德课的德育目标,特别活动的德育目标等内容。这样,德育目的既具有层次性,又具有系统性。德育目的的层次性,是确保德育目的不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青少年道德心理发展水平的内在规律,防止德育目的过高、过空的基本要求。

  ①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38

  唯此,德育目的才变得切实可行,才能真正成为德育活动的指针、牵导,德育活动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三,我国德育目的的改革完善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品德进步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着眼于其道德境界的提升。德育目的是指向人的道德发展的,是指向正在成长和不断完善的青少年的品德发展的,因而,德育目的的改革完善应该立足于青少年自身的生活实际及其品德发展的要求,注意其个体发展、个人美德与社会发展、社会公德的结合,考虑到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遵循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统一、传统美德与时代道德相统一、民族道德与全球道德相统一的原则,从而在促进青少年道德水平的提高、道德境界的提升的同时,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进步.道德教育只有建立在学生自觉、自为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效果。“既然道德的重要性在于增进人们的幸福,既然我们每个人对自身的幸福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兴趣,那么道德目的实现的最佳方法便是给每个人充分的空间,让他去追求自己的目的.”①否则,“把我们现行社会的某些道德准则运用在儿童身上,不是在促进理性和自主。那会促进成年人在他们的行动中运用不适当以至荒唐的方法对待儿童。因为我们现行的道德准则中保留了很多野蛮时代的遗风(例如,惩罚的运用),很明显,把这些准则未经修改就运用于儿童那是不公平的。"②因之,德育目的的改革必须考虑到德育实践

  ①[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117页。②[美]詹姆斯·麦克莱伦著、宋少平等译:《教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22页。

  39

  过程中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与协调,而我国学校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考虑不足,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不充分也正是迄今为止中国德育实践的主要问题之一。”①与此同时,德育目的的完善还要紧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其课堂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需求及价值冲突,引导他们在对日常生活的体验与超越中学会认同道德的目标追求,自主选择基于自身需求与个性发展的生活方式与道德理想,进而引导其在生活世界中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复习思考题:1.试评德育目的观的四种类型。2.如何理解神学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及实践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3.如何改革完善我国的学校德育目的?

  ①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40

  

  

篇五: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一、德育目标: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①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②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就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德育内容:

  (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有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教育: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

  三、分层德育目标:

  七年级:以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为工作重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

  八年级: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

  九年级:注重对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六: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四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五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

  第九章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德育概念

  一、德育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二、“德育”一词的由来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三、我国德育的内容:四、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一)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三)道德教育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心理健康教育(四)、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五、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1.阶级性和历史性2.共同性和继承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

  六、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第二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德育目标的概念: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德育目标的分类: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德育目标内容分层: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二、德育目标主要依据(内容构成结构):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在1988《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把全面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1、强调基础性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全面性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三)】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

  尊自强的品质。第三节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2、理想教育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3、集体主义教育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集体主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①教育儿童关心集、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规范言行。③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4、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①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懂得劳动的意义,尊重和热爱劳动。②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③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④安排劳动时间,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和规律。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人道主义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是一种重要公德,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小学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①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②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举止文雅等。③养成良好的品质,如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埋头苦干等。第二章德育过程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概念: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

  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三、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第二节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的规律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二、德育过程的特点: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3、德育要有针对性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第三章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第一节德育原则一、疏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二、长善救失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使学生道德成长。要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马卡联柯)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要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要尊重学生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四、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要求。应该做到: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第二、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育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苏联马卡联柯)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七、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

  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第二节德育途径概念: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一、各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报告会劳动节假日活动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三、少先队教育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五、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谈心,咨询,讲座,热线电话,六: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共青团是青少年学生自己的集体组织。培养主人翁意识以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第三节德育方法概念: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包含教育者的施教方式和受教者的受教方式。一、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

  分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运用时要注意: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4、教师要以诚待人二、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包含了三方面:1、人格感化2、环境熏陶3、艺术侵染运用时注意几点: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三、榜样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包括三方面:1、典范2、示范3、典型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1、可接受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时代性原则4、德智并重原则四、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包括四个方面:1、行为训练2、娱乐或休闲活动3、社会实践4、委托任务运用时要注意: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4、注意检查和坚持五、奖惩法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一)表扬与批评: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二)奖励与处分(奖励一般包含颁发奖状,发送奖品和授以称号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德育模式概念: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道德模式。认知模式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观点:1.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他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2.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体谅模式)时间和代表人物: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体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

  社会学习模式代表人物: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篇七: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一、工作目标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发挥教育系统部门优势、人员优势、阵地优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丰富多彩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广大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主要任务(一)开展行为养成教育。要按照“年年有重点、年年有主题、年年召开现场会”的思路,通过开展“习惯之星”道德实践体验、推行“自我管理、自主教育”模式,实行“个性化评语”评价等活动,认真落实“八大习惯”养成教育。全市中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特别是待人接物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特别是预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特别是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健体习惯,特别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的习惯;养成勤俭朴素的习惯,特别是不穿名牌服装、不吃垃圾食品的习惯;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特别是会做家务的习惯。(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搞好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实现“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制度、有档案”。重视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开展调查分析研究,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关注问题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与训练,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六项行动”,采取“六项措施”,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制订人生发展规划,学会选择,学会把自身的发展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四)开展公民素养教育。在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通过建立“课题引领、主题带动、实践驱动、行政推动”的运行机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培养具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五)开展法制教育。发挥法制课主渠道作用,依托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将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国防教育、消防安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等有关法律、法规,纳入教育教学之中,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与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提高中小学生遵纪守法行为能力。

  (六)开展主题教育。突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利用“七一”、“八一”、“十一”以及“九月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开展“诵经典、唱红歌、看红片”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组织开展感恩教育,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利用各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大寨虎头山森林公园以及“一城、两寺、三山、五院”等德育基地,经常对学生进行诚信文化、忠孝文化以及晋商精神、太行精神、大寨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创业意识。规范升旗仪式和班团队会,组织开展读书竞赛、演讲比赛、朗读竞赛和综合辩论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晋中的情感。

  (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六大”创建活动,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校旗、校徽、校歌、校训建设,打造“一校一景、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学校德育新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四姿、三声、两操、一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让学校充满生机、让学生健康成长”、“阳光体育一小时”、“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等活动。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用优秀文化占领校园精神领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深厚文化底蕴。

  张申完小

  学校德育工作措施

  一、活动目的:打造文明、自信、快乐的中心人,全面提升师生的精神风貌、学校的人文内涵。

  二、活动主题:围绕着“我努力,我能行,做文明、自信、快乐的中心人”为主题的德育创建活动,创新思路,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和方法,创新德育评价体系,创建和谐、文明、快乐的校园。

  三、主要活动内容:

  (1)微笑进校园微笑进课堂活动,打造学校“微笑生态文化”。

  (2)“礼仪伴我行”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学生礼仪要求,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展示自信、快乐的精神风貌。

  (3)“榜样在身边”教育实践活动,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树榜样,立自信,扬正气。引导鼓励学生争优竞优,形成良好的校风。

  四、活动步骤:

  1、“我努力,我能行,做文明、自信、快乐的中心人”为主题的德育创建活动学校动员会和班级动员会。

  2、编印《学校文明礼仪歌谣》,供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使用,要求学生熟读歌谣,同时利用学校板报、主题班会等进行广泛宣传。

  3、制订文明礼仪规范。制定学生在校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并以公约形式公布。编印家庭生活礼仪规范、社交礼仪规范(购物、旅游、餐饮、文体娱乐、出行乘车等公共场所)及外国基本礼仪常识等学习资料,形成较为完整的礼仪规范体系。

  4、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训。通过学习、示范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开办文明礼仪讲座,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5、微笑进校园,践行学校快乐理念。要求师生见面、交往时,与人为善,脸带微笑。

  6、规范课堂语言。明确要求,

  教师全员参与落实,培养学生上课做到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回答问题时逐步做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要完整,声音响亮,通顺流畅。与同学交流讨论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语言等。教师多鼓励、多帮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多让学生用“我觉得…”“我认为…”等表达和回答问题。

  张申小学

  

  

篇八: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第三章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本章摘要:本章是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主要论述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目标就是讨论德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德育目标,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是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第一节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概述

  一、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按照既定的目标行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恩格斯在说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曾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目标是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或称行为活动的指标。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在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可能并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设定活动目的,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和达到目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有既定目标的。一般把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的教育活动的总的目标,称之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称作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目标的实现。就教育目标而言,目标总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导向,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可以实现的,且能预测未来的效果。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它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的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划,是培养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教育目的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并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是内在一致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第一,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的。一定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的要求,并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也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他们都是由人规定的,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培养人的要求。第二,都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人类生活的共同要求,表现出社会生活、社会规范、德育实践领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教育目标是对培养人的结果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未来思想、道德面貌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又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方面,要求受教育者既能掌握当前现成的社会规范,适应当前的社会精神生活,又要为未来社会生活作准备,体现超越性。超越性意味着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要求方面略高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有的发展水平。总之,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确立在现实基础上,又高于现实,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因而是超越性、先进的,又是现实的、可行的。二、确定德育目标与内容的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是德育指导思想的核心。制约德育目标、内容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1、国家对培养人的需要是确定德育目标、内容的根本依据。国家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的根本依据。国家培养人的需要一般包括政治需要和经济需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随着国家发展的形势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随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不同,德育的培养目标与内容也就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始终以巩固政权为中心任务,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始终与这一要求吻合。在十一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由抓政治斗争

  转向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了这个历史时期的培养目标,德育内容也是根据这一要求来确定的。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所以德育目标、内容的制定要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来认识德育目标,要站在国家中心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德育目标和内容;另一方面要善于随着形势的变化、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认识。

  2、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适应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目标、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发展是直接相关联的。我们的德育面临的主要对象是现时代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品德价值观都具有现时代的特征。现时代条件下,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存在,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在社会物质生产高度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他们对于自身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变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同时,中小学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是一致的。从社会方面看,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的主观形式;从人的发展方面看,人的需要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因而德育不能离开社会需要来讲人的需要,也不能离开人的需要讲社会需要。德育目标、内容致力于受教育者德性的发展,同时要体现两种需要。所以在制订德育目标、内容时,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现状,以他们的现有发展状况为基础设定德育目标、内容,并通过德育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3、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对德育目标、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水平。如6、7——11、12岁,即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协调性时期,此时出现比较协调的外部和内部的动作,道德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言行比较一致,动机与行为也比较一致;随着年龄的递增和道德动机的发展,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致的分化逐步增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道德信念,以提高道德行为的思想境界。11、12——13、14岁,即少年期,为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时期一方面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时期,是世界观萌芽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又是心理的发展跟不上生理迅速成熟的时期,是逆反心理、对抗心理出现的时期,是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与依赖错综并存的时期。因此,少年期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过度时期的各种矛盾,使他们日渐趋于成熟化。14、15——17、18岁,即青年初期,这时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成熟的指标,一是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二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划,并促使这些青年发展进取和开拓精神。协调性、动荡性、成熟性,反映了中小学学生品德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即一般性、典型性、本质的特征。当然,各个阶段的特点之间都是交错和联系的,在一个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一个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因此,在确定德育目标、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水平,然后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的重点和要求。如果德育目标、内容一般化,会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如何使德育工作落在实处呢?这要求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除总体性的、一般性的目标、内容要求外,要有层次目标和内容的序列。如《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在目标部分,分别提出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在德育内容部分,将中、小学分开,提出小学“德育内容和要求”、“初中阶段内容要点”和“高中阶段内容要点”,这样既能保持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又能加强不同年龄阶段的针对性。

  4、确定德育目标、内容要有科学理论提供的依据。德育目标、内容是由人来制定、设计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论认识,就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世界观,于是就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内容的设计。所以,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确立德育目标、内容的总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有关文献以及领导人有关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论述,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如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概述1988年6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现在的中小学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的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通知》还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是我国建国以来,以党中央的名义专门为中小学德育工作颁发的第一个文件,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和改革,具有重大意义。1990年4月13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认知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并逐步树立阶级分析的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以及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是做好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来思考:(1)它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公民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比以前更为重视;(2)体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3)体现了社会和个人的统一,对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等的培养比以前更为强调;(4)体现了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在继承以往的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新的要求。

  从以上对我国现行德育目标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国的德育目标体现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突出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方向性、全面性、科学性,初步形成了具有逐个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目标体系。

  二、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特点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现了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1、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片面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文明行为习惯和基本道德养成的教育,根本否定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在重视初步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同时,突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2、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脱离我国社会实际,要求过高过大过空的状况,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

  3、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忽视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状况,针对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他们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了小学德育目标、中学德育目标、大学德育目标的相互区别。在小学阶段,强调以“养成”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奠定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在中学阶段,改变以往只单纯规定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目标的状况,把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作为德育要求。

  4、改变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只注重政治思想道德内容准则的教育,忽视了生活能力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明确提出小学生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作为小学德育目标。初中生要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这些变化更加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更加贴近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德育目标更加具有层次性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是总结了以往德育目标脱离我国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发展的实际,要求过高、过空的状况,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的,有了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两个层次。如1988年《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实事求是地确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在德育目标要求上区分层次,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三)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在小学阶段,强调五爱教育,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初中阶段,提出树立国家观念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能力的培养。而高中阶段在政治教育目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以及人生观、社会责任等思想方面要求;此外还提出生活方式、思想方法以及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要求。这些都表明,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性。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体系是指,在一定德育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确定的各级各类具体目标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德育目标的网络系统。按要素结构分,可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的德育目标。他们全面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德育目标的横向系统。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小学和中学的德育目标体系。(一)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具体说,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按照五大要素的结构,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道德教育素质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应包括:(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热爱生活,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真诚友爱,礼貌待人。要教育学生树立心目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师生、睦邻友好相待。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3)勤奋学习,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养成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盲目消费,在家庭中要尊敬、热爱、关心父母,听从他们正确的教导和指点。(5)遵守公德,严于律己。要教育学生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和社会公德,

  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2、法纪素质目标。教育学生知道国家法律中与小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遵守这些法律法规要求,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义务教育法》等。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纪律是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保证,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秩序。交通规则是政府制定的法规,要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从小养成遵守法纪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教育学生学习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使他们逐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知法和护法的关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

  3、心理素质目标。(1)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正直、宽厚、有同情心,使他们懂得做人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要讲信用,守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知道为人要正直、宽厚的道理。有同情心是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一。(2)教育学生要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使他们知道这些良好的意志和品质是学习进步、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质。(3)教育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立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知道生活自理,自觉学习,不依赖他人是自强独立的表现。(4)教育学生确立时效观念,重视质量,勇于创新,要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

  4、思想素质目标。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和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集体中能互帮互助,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2)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的建设,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要热爱劳动,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3)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初步学习全面发展地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政治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的品质。(1)要教育小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的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着名人物,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2)要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教育学生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3)要教育学生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中学德育目标体系中学德育目标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以此为依据,中学德育目标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道德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品质,教育学生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热心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劳动,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珍惜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教育学生真诚友爱待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对人诚恳、善良、公道。能热情帮助别人,讲求信用,尊重异性同学。教育学生生活节俭,自重自强,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能礼貌待人,对人友善,珍惜名誉,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人格的事情。穿着整洁大方,符合中学生身份。仪表端庄,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一定的审美素养。2、法纪素质目标教育学生进一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掌握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内容

  和法律的基本常识,做到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帮助学生了解宪法和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树立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知道公民依法办事,违法必受制裁。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树立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及有关规章制度,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品质,对违纪违规行为能主动抵制。

  3、心理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坚强意志,耐挫能力等现代人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过分自卑。给自己定下切合实际的努力目标,且能勇敢地接纳自己。培养学生凡事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全面深入地考虑问题,不轻信盲从。学会独立支配自己学习、生活、休闲的时间和方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认真干好力所能及的。对腐朽庸俗的精神产品和活动以及不宜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有一定的鉴别和抵御能力。教育学生积极进取、锐意求新,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忍耐力、耐挫力。不轻易被失败和挫折所吓倒。做事持之以恒,在克服困难中找到乐趣。教育学生诚实正直,能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不任性,对自己和他人的事,对大家有利的事能负责到底,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制能力。4、思想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确立为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而学习的动机,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实际行动。初步树立革命理想,初步懂得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初步具有为人民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的选择。教育学生坚持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学会实事求是,全面的看问题,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具有较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具有辩证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社会。5、政治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景和国际形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时局的变化,懂得我们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响应党的号召,不说不做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话和事,对违背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能识别和抵制,对团组织的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党的性质和纲领。提高对党的先进性认识。[资料]国外德育目标简介

  1、英国尽管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但处处把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德育

  的出发点。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条基本目的中,就有4条谈到德育:“(2)使儿童理解道德的

  价值,尊重不同的种族、宗教和观点;(3)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了解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关系……(5)

  使儿童了解国家如何确立并保持人们的生活标准以及经济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7)使儿童认识人类在

  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们为获得更多的社会公正所做的探索。”可以说,中学德育是

  培养英国社会所需要的现代绅士的重要手段。

  2、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生活的主体”,使学生产生一种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生

  活共同体”的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换言之,使每个人

  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使每个公民都成为有教养的社会公民是法国德育的目标。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

  3、日本于1958年开设德育课,此后进行了多次改革。1984年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3年中相

  继提出了两大德育改革目标:(1)认为日本德育“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等弊端,

  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2)把德

  育放在首位,改“智、德、体”为“德、智、体”,并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战略。

  1990年日本又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强调德育应有助于培养建设和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的人,能够为实现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具有创造性的人。这里的要点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二是培养日本人,其实质在于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的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并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

  4、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长期的殖民经历、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使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些特点也使得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独具特色。

  新加坡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西方价值观不断渗入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人们一方面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所体现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对知识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不懈追求等价值观念是值得学习的,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社会那种纯粹的个人主义行为模式、极端享乐主义以及精神空虚等则必须摈弃。新加坡所要做的正是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优点结合起来,从可接受的西方价值中吸取精华,同时复兴并加强那些可以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目的的东方价值。以上正是新加坡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任务,即它们应该在灌输共同的忠诚于国家的价值观念、塑造国家精神气质及形成较强的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此,前总理李光耀在1979年对“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中有明确的指示:教育一个儿童使他发挥出所有的潜能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和一个有用的公民,他应当被正当的道德观念所指引,能够按照文明的方式生活、工作、竞争和合作。也就是说,“东方和西方最优秀的品质必须融合成新加坡人的优秀品质,儒家伦理、马来传统和印度民族的精神气质必须同科学探究怀疑论的方法及探求真理公开辩论的方法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点,1979年的《道德教育报告书》第一次明确规定把道德教育正式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中开设。该报告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同时还列举了应向年轻人传递的一系列价值“孝敬仁慈、尊敬老人、公民责任感、爱国心、宽容心”等。目前,以下价值观被看作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为先;家庭为根;求同存异、协商共处;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第三节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提出的是培养人的规格要求,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因此,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相应的德育内容的实施。那么什么是中小学德育内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有哪些?确定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有哪些?这些也是中小学德育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概述(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意义德育内容是规定教育对象必须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中小学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学生所应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的总和。它是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进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依据。(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

  要确立实施中小学德育应有的内容,应首先了解德育内容自身的特点。中小学德育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阶级性和历史性所谓阶级性,就是指不同的阶级对中小学实施德育时,有不同的内容。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德育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德”首先要符合、体现和反映统治阶级的标准和要求,因

  此它必然要用本阶级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去塑造年轻一代。所谓历史性,就是指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教育对象的不同,有的德育内容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实际,有的德育内容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才能为当代中小学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共同性和继承性人类社会总是继承和发展的,各个社会总有历史的渊源关系,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诚实、正直、勤劳、勇敢、合作、关心他人等等,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要努力倡导的,是需要继承的。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将“礼”“仁”作为德育内容的核心,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德育内容不断扩充,但都没有离开儒家思想“礼”“仁”这个核心。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结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思想瑰宝的一部分,既有其因循守旧的一面,又有其充满教益和活力的一面。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它,批判地继承它,在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稳定性和可变性所谓稳定性,包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各个时代,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存在着共同性继承性,因而它有一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在每个社会都有其相对稳定的时期,它有自己的基本的政治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这些也就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它是稳定的。中小学德育的可变性,一方面是由于它具有历史性,在各个社会、各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政治体系、道德规范,因而德育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必然要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发展,既使是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代,德育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它也是变化的,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德育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时代精神。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中小学德育目标或任务以及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和思想实际确定的。它规定着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具体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与道德规范等。它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文明礼貌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的文明礼貌反映了社会主义内部人们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以礼待人;它是自觉的,从真诚地关心人尊重人出发;它是真实的,形式和内容相一致。同时,文明礼貌又是一个人文化思想、道德素养的综合反映,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起码条件。一个讲文明礼貌的人,必然会以礼待人,乐于助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也必然会同他人友好相处,亲密无间。现在一些中小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文明礼貌的意识淡薄,文明行为习惯差。因此,我们从文明礼貌入手,培养中小学生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一代,共同建筑一个团结友好的大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纪律是人类维持社会生活和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自觉纪律是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手段。纪律和集体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个人破坏纪律,就等于违背了集体和其他成员的利益,剥夺了他人的自由。因而要使学生成为集体主义者,就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对学生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小学德育纲要》对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不讲粗话,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场所的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养成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对小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训练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首先要求对

  他们提出一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要求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

  合。如要求他们在家尊敬长辈,礼貌待客;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帮助同学,不打架骂人;在社会上要

  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等等,做文明的小乘客、小顾客和小公民。文明礼貌体现在小学生的言行举止

  上。中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必须有一个不断反复训练的过程,才能实现行为的习惯化和自动化。通过训

  练使他们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如说话和气、举止文雅、大方,注意语言美、仪表美和行为美等,并且

  能够自觉地对不文明的言行进行批评。

  第二,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共同生活中根据共同的社会生活需要而

  逐步形成的,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

  德,对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使之遵守社会公

  德。要教育学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如在公共场所讲规矩,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妨碍他人的权益,

  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等。要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明行为价值的认识,养成文明

  的习惯,并厌恶那些粗野、粗暴或其他不文明的行为表现,自觉地同不文明行为做斗争。

  第三,自觉遵守纪律。要使学生懂得遵守纪律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纪律观念,提高遵守纪

  律的自觉性。要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使学生能按时上学,不迟到,不逃

  学,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校内与校外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

  督一个样。

  2、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教人通过掌握道德原则和标准学会如何规范自己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人民教

  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吕

  型伟先生在《东方传统道德与青少年教育》一文中也强调指出:中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而在基础

  教育中,首先要打好做人的基础,也就是从小做有道德的人。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对中小学学生来说,

  从小养成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是扎根基的工作,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否则,

  恶习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相当困难。

  对中小学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打好做人的基础,不仅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

  的迫切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

  与会者在讨论和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时,被列入第一位的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并提

  出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学会关心”。全世界对加强道德教育的趋势的共同点在于:加强基本的传统道

  德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优良传统;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和人生观;在国际

  变化的新形式下扩展道德教育的内容等等。在中小学德育中,让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真正提高学生的

  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才能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深入开展下去。人一旦失去了做

  人的基本道德,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人生价值的追求,那么,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富

  裕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中学德育纲要》对道德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

  教育;社会公德和分辨是非能力的教育;社会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

  育与训练。高中阶段,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现代交往礼仪的教育与训练。

  道德教育的要点是:第一,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学生正直,善良,宽容,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的良

  好品质。第二,家庭美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第

  三,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学生注重仪表,维护尊严;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真诚友爱,礼貌待人。第四,

  环境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知识、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行为的教育,培养学生环

  境道德意识和保护环境道德技能的教育。

  [资料]

  谦逊

  (苏)苏霍姆林斯基

  人们称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的融会到一

  起。

  要善于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无论人家怎样夸奖你,你都要明白,你永远不是个尽善尽美的人。你要懂得。人们赞扬你,多半是要求你这样进行自我教育: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如果你不再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那就是一种自高自大的表现。

  学习是你品德表现的最重要领域。谦逊是生活理想形成过程中很重要的东西。你应当正确看待自己,冷静地估计自己能做些什么,在未来提出主张和计划的时候,你越是谦逊,为克服困难和达到似乎不可能的目标时,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毅力就越大。凡是能够谦逊地估计自己能力的人,在掌握知识时都会获得很大的成就。

  谦逊是爱好劳动、尽心竭力、坚定顽强的亲姊妹。夸夸其谈的人从来不是勤奋的劳动者。脑力劳动是一种需要非常实际、非常清醒、非常认真的劳动,而这一切又构成谦逊的品德——谦逊好像是天平,人用它可以测出自己的分量。傲慢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这是现代人常见的通病,它往往表现在:把对于某种复杂事物的模糊的、肤浅的、表面的印象当做知识。

  做一个谦逊的人——就是说要做一个对别人的微小缺点宽宏大量的人,假如这些缺点并不能对社会构成危险的话。要是每个人对别人严格要求都以这条规则为准绳,要是每个人不但善于要求别人,而且善于不去注意别人的小缺点,善于体谅、宽容,那么,人们的生活就会轻松得多——我们每个人是这样,整个社会也是这样。许多不幸之所以发生,都是由于很多人只对别人要求严格,而对自己则不然。即所谓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正因为这样,在生活中才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争吵、冲突、家庭悲剧,也因此出现了不幸的儿童。人们将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的融会到一起。一个谦逊的人如果将自己身上一切值得赞扬的东西都看做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那么它就会将纪律当做真正的自由,并且为之努力奋斗。(《科学24小时》2003年第九期)

  3、心理素质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尤其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它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成效和社会评价。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交往心理。即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人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与他人的关系等,应建立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和相互依存的观念。因此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做到说真话,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正直勇敢,对人真诚,为人正直,做事讲究信用。在与他人相处共事中,既能勇于竞争,又能成果共享;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自尊自爱,严格要求自己,爱护自己的名誉,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第二,学习心理。主要是帮助学生热爱学习,并掌握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思考的技能。这包括学习动力激励,学习环节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指导,学习中的心理卫生指导等。第三,个性心理。主要包括自尊自爱、独立自主、开拓进取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青春期教育及坚强意志,耐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训练等。

  [资料]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

  第一封信:

  亲爱的女儿:

  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

  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

  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是的,几百万年轻的14岁的少女怀着一颗跳动的心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爱情?每一个人

  对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希望成长为男子汉的年轻小伙子也在思考这一问题。亲爱的小女儿,现在我给

  你写的信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信了。我内心的愿望是:告诉你要学会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我

  希望做父亲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

  爱情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我最亲近的人是玛丽娅,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渗透到我内心的一切美好、明智和真诚的品质都是受恩于她。她死于战争前夕,她在我面前打开了童话、

  本族语言和人性美的世界。有一天,在一个早秋的寂静夜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叶茂密的苹果树下,望

  着空中正在飞往温暖的边远地区的仙鹤,我问祖母:“奶奶,什么叫爱情呀?”

  她能用童话讲解最复杂的事情。此刻她的一双眼睛呈现出沉思而惊异的神情。她以一种特别的、与

  往日不同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说:“什么叫爱情?…当上帝创造人类时,她在地球上播下了一切有生命

  的种子,并教会他们延续自己的后代,生出和自己同样的人。他把土地分给一个男人和女人,告诉他们

  怎样搭窝棚,给男人一把铲子,给女人一捧种子,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在一起过日子吧!延续后代,

  我要办事去了,一年之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情况怎么样。’

  整整一年之后,有一天一大早,他和大天使加弗利尔来了,他看见这一对男女坐在小棚子旁边,地

  里的庄稼已经熟了,他们身旁放着一个摇篮,摇篮里睡着一个婴儿,这一对男女时而望望天空,时而又

  彼此看看,就在这一瞬间,他俩的眼神相碰在一起,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

  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远远超过蓝天和太阳、土地和长满小麦的田野。总之,比上帝所制作和创造的一

  切都美,这种美使上帝颤抖、惊异,以致惊呆了。

  他向大天使加弗利尔问道:‘这是什么?’‘这是爱情’。‘什么是爱情?’大天使耸耸双肩,上帝走

  向这对男女,问他们什么是爱情,但是,他们无法向他解释,于是,上帝恼火了,他说:‘那么,好吧!

  我要处罚你们,从即刻开始,你们要变老,你们生命的每一小时,都要消耗掉一点你们的青春和精力!

  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眼神里表现出什么,人

  ’”

  “上帝为什么还能生气呢?”我问奶奶。

  “是的,要知道,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本人也没有见过的东西。但是,你往下听啊!五十

  年后地和大天使加弗利尔又来了。他看见了一座非常好的小木屋代替了原来的小棚子,草原上修起了花

  园,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儿子们正在耕种,女儿们正在收麦,孙子们正在绿草地上玩耍。在小木屋门

  前坐着一个老头和老太婆,他们时而看看红色的朝霞,时而又彼此望望。上帝从他俩的眼神里看见了更

  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而且好像又增加了新的东西。

  ‘这是什么?’上帝问大天使。‘忠诚!’大天使回答说,但是,他还是不能解释。这次上帝更加恼

  火了。他说:‘人!你们为什么没有老多少?那好吧,你们的日子不长了,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爱

  情将变成什么。’

  三年后他与大天使又来了。他看见男人坐在小山坡上,一双眼睛呈现出非常忧虑的神色,但是,却

  仍然表现出那种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而且蕴藏着一种新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心头的记忆’。上帝手握着自己的胡须,离开了坐在小山坡上的老头,面向着麦田和红色的朝霞,他看见,在金色麦穗旁边站着一些青年男女,他们时而看看布满红色朝霞的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这就是爱情,我的小孙子!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一代地相传。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我的小女儿,这就是爱情!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地延续自己的有生命的后代。但是,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第二封信:亲爱的女儿:

  现在我和你能像成年人对成年人一样地彼此交谈,这是多么好啊!你已开始思索人类智慧最艰难的一页,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啊!如果所有的青年人——男人和女人都能完全了解这一点,那我们的社会将是和谐的,幸福就将成为所有人的幸福和财富。

  个人的幸福不仅取决于青年一代对这种伟大的智慧——爱,掌握到何种程度,而且我们全社会的美好、道德纯洁和安宁都取决于它。也许,我在这里所强调的仅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也不能忽略其他方面。人能够学会建造伟大的建筑物——水电站、宫殿、宇航船和核潜艇,但是如果他没有学会真正地爱,他仍是一个野人。一个受过教育的野人比没有受过教育的野人要危险一百倍。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的劳动、他的生产活动、他的社会面貌和公民创造性、对人民和社会所应尽的责任;二是精神心理与道德审美关系的范围,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孩子对父母、家庭的责任与义务。遗憾的是,有的人在这方面经常是一个粗鲁的人、奴隶或下流胚。

  一个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方面有缺陷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真正的创造者和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显然,个人的潜力是多方面的、无限的、而且表现为一个整体:他在某些方面的优缺点,也必然反映在其他一切方面,因为一切关系、一切内在的相互影响都是有机地联系着的。

  我从自己的同代人和稍大一点的女孩子那里收到了许多信,你回家来时,可以读读这些信。已经有好几千封信了,其中有的是一个人的真正哭诉,有的是忧虑地提醒人们:人类的爱情需要创造、培养,它不能以遗传学的方式,像延续后代的本能那样留给人们。

  有一个17岁的姑娘、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她认识了一个小伙子,两人很要好,也非常快乐。但是,小伙子染上了好喝酒的毛病,他变得很粗鲁。他对这个女孩子说:“你不要小心眼……”姑娘听后哭了,而且为此很痛苦,但是,她宽恕了这个小伙子的狂妄,实际上就是原谅了他的粗鲁行为,

  她说:“要知道,我是爱他的。”后来发生了一件可以预料的事:姑娘怀孕了,与其说是由于爱情而把一切给了他,不如说是由于恐惧,她害怕的是,如果拒绝他的要求(这种要求说起来真可怕,但是偏偏发生了,而且多次发生了这样的事),他就要离开她,去找那些意志薄弱的好说话的姑娘……因此,姑娘对小伙子说:“我要有孩子啦!”小伙子非常惊讶而且说:“怎么是我们的孩子?是你的,不是我们的!”说完之后就走了……姑娘从此辍学了,搬到另一个城市去住了,她的生活非常悲惨。

  这些信对我来说就像一片片炽热的、燃烧的铁片一样,在有的信中发出了绝望的心声。姑娘心慌意乱地想着:他爱我,但不尊重我,怎么办?怎样使他不仅爱我,而且还要尊重我呢?

  我的小女儿,你看看,我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我聪明的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什么是爱情。我要预先提醒你,要避免许多姑娘所犯过的错误,她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失掉了幸福、快乐、健康,有的甚至是生命。人类的爱情不仅是美好的、忠实的、真诚的,而且是明智的、审慎的、机警的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要记住,我的小女儿,记住在生活中不仅有美的和高尚的东西,遗憾的是还有邪恶、狡猾和卑鄙的行为。你不仅要有坦率的、善良的心肠,而且应当有一颗严肃、坚强、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的心。

  第三封信:亲爱的女儿:

  我想再重复一遍: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为真正人的强大力量。我一千次地确信,女人的勇敢和勇气可以创造男人的精神财富、高尚的思想、美好的心灵、忠诚和信任。你问我,怎样才能成为爱情的主宰者呢?怎样才能在爱情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敢精神呢?这种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呢?

  女孩、姑娘、孩子的母亲应当吸取这一真理,即爱情是一种责任,首先是尽责任,然后才能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福。而爱情的幸福在于对一个人负有很大责任。我认为教育的重要规律在于:在学校和家庭里要充满一个人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命运和生活而负责的精神。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不能使一个刚进入校门的小孩子、少年和青年人安然地睡大觉,应当让他们懂得,由于自己不慎重的态度,会给他人的心灵上带来痛苦。亲爱的女儿,这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创造爱情的力量。

  在一个人身上创造这种力量,需要另外一个人,而他在精神上应当是更坚强、更丰富,心地更无私。但是,每一个人同时也应当成为自我教育者。一个善于明智而勇敢地去爱的人必须善于了解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人,对他内心细微活动作出回应。只有一个感情细腻的、敏感的、知心的、善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严格要求的、对邪恶不妥协、不留情,对轻浮思想、精神心理的奴性和卑鄙行为不容忍的人。

  人人相互负责任的精神——应当充满学校生活的整个环境,关于这一问题,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写信。

  4、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对故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爱国主义情操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和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衡量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条重要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是青少年一代高尚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石。任何时代都必须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它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但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也具有共性。在新时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小学德育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着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中学德育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着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高中阶段,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进一步的国家观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教育;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是:第一、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祖国常识的教育,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如国旗、国徽和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现状,引导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秀丽的山河和历史文化的教育;普通话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语言;热爱家乡和各族人民的教育;关心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台湾是祖国的领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热爱世界各国人民、关心全球问题、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第二,加强历史和国情教育,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责任感。认识是感情的基础。学生对伟大祖国知之愈深,才能爱之愈切,因此要让他们了解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举世闻名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华佗的“麻沸散”、南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在世界上开创先例,影响深远。第三,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情感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其针对性,增加现实教育题材的比重,强调学生的社会参与和体验,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一些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的事迹感染他们,憎恨一切丧失国格的行径。同时,要加强科学性,注意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逐渐扩充到爱祖国、爱一切为祖国作出贡献和争得荣誉的人。5、集体主义教育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来就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品质,也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它制约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其他一切规范和范畴。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养成善于在集体生活中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自觉地抵制剥削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

  非常大。独生子女的一个显着特点是自我意识极强,弱点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愿别人为自己服务而又不愿为别人服务;只愿享受权力而不愿为社会尽职尽责。这种思想意识上的弱点,如果不加以克服,那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将是很危险的。因此,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之一。

  《小学德育纲要》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的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中学德育纲要》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高中阶段,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教育;关心社会,为家乡、社区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教育;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的要点是:第一,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集体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因势利导,使他们从小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和活动,习惯过集体生活,成为集体积极的一员。要防止学生脱离集体,离群索居的不良现象,以免从小形成孤僻、冷漠等与集体主义不相容的心理。第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勇于承担集体的工作和任务,乐意为集体做贡献,在集体生活中要讲团结,要谦让、互助、合作,主动关心他人。要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明白个人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都直接与集体的荣誉有关,每个人都应为集体争光,并能与危害集体的行为作斗争。第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有时是有矛盾的,要教育学生遵循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与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集体服务的思想。6、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富于理想。理想是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他们奋进的动力,也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起点。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培养接班人的要求。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和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理想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长期斗争,形成了不怕困难和牺牲,艰苦朴素、英勇奋斗的优良传统。今天,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系统,可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等。要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崇高的、革命的理想,什么是低级的、庸俗的、腐朽的人生哲学。在当前要引导学生树立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崇高理想。(2)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就是教育学生具体认识和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为实现革命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当前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的教育。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有些人说大话,说假话,说空话,造成社会上诚信缺失,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3)教育学生把远大理想与个人当前的学习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理想不能停留在观念形态,美好的理想要想实现必须付诸行动,作为学生主要是搞好自己的学习7、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要让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要从小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要为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德育纲要》对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

  党过去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现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贵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中学德育纲要》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高中阶段,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教育;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要点是:第一,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坚决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与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内外形势、时事政治与政策教育;政治、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第二,政治基本常识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的教育,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的教育,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教育。8、民主与法制教育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度的民主,需要人民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用法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才能保障民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就是要教育好每个学生,使他们长大以后,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从道德教育的立场出发,积极参与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公民道德的重要要求之一。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民主与法制往往是最基本的道德关系的反映,没有民主和法制,意味着社会道德最后防线的溃散,所以建设民主和法制从这一意义上讲也是道德生活建设的一部分。第二,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道德方式只能是民主与法制的方式。否则公民善良的爱国主义极易走上反面——导致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混乱。《小学德育纲要》对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行使少先队员的权力,学习过民主生活。知道国家有法律,法律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公民要知法、守法,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中与小学生生活有关的规定。《中学德育纲要》对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高中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遵守宪法,尊重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知法守法,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的要点是:第一,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使之懂得民主就是尊重人,就是维护人的合法权利,允许人进行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意见,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班集体和学校的工作与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并主动关心社区和国家大事。第二,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青少年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已开始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他们应当懂得遵守法纪。否则,在某些人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下,他们中品德意志薄弱者就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目前,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要引导他们从遵守公共

  秩序、交通规则做起,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进行法制教育时适当运用反面典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9、劳动创造的教育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幸福生活之源。因此,人人热爱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把劳动看作是光荣的事,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所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又是完成中小学双重任务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点的教育,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小学德育纲要》对劳动创造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学德育纲要》对劳动创造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高中阶段,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教育;勤劳致富、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教育;质量、效益、服务观念的培养教育;以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工、学农、军训为主的劳动及社会实践锻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教育。劳动创造教育的要点是:第一,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要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让他们认识到,在我国,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是两支不可缺少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军,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劳动分工的不同,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都应受到尊重。要教育学生在工作和劳动中,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态度,自觉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勤奋劳动。第二,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要使学生从自己的劳动中深刻认识到,公共财物和其他劳动成果都是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应珍惜。如爱护学校里的图书仪器和生产劳动工具,爱护学校课桌椅、教具,不损坏花草树木,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敢于同侵犯和损坏公共财物的人作斗争。第三,勤奋学习,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风尚。学生的劳动主要是学习,而学习也是一种紧张、艰巨而又复杂的劳动。学生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就必须刻苦学习,通过学习来锻炼和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承担责任、富于创造的优良品质。[资料]国外德育内容简介

  1、美国品德教育从幼儿园到九年级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部分。其中,相对于小学,中学品

  德教育逐步加强,内容也较深,特别是针对青春期到来时心理萌动特点,教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

  何自我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强调的价值观与小学相同——即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

  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和个人才能发挥等

  ——但水平却有重大差别,并把它们分为社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职业教育三个单元。内容包括:烟酒、

  吸毒的危害,认识承担责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强有力领导人的优良特征,认识时间管理与目

  标实现的关系,影响个人名誉的因素,认识消费与生产对经济保障的关系,履行公民选举、陪审及义务

  责任等。

  此外,在美国的一些中学中还设有公民学教育。公民学教育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普及,

  其目的有:(1)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如国家宪法、行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

  总统竞选及国家决策程序等;(2)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社

  会活动,如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并让学生扮演不同代表团发言等;(3)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利己不损人等被列为重要品德。

  一些美国中学的生活指导也颇有特色,值得注意。生活指导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它倡导培养“完整的人”。生活指导有四个特征:(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3)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4)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通过这种覆盖面较广的生活指导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2、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意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

  3、日本初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1)关于对自己的态度;(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3)关于与自然及崇高的事物的关系;(4)关于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这些要目都有十分具体的要求。

  

  

篇九: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任务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德

  育工作规程》和《中学德育大纲》等有关的精神,我们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估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二、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德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的教育,我们要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等;思想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

  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以及青春期教育等。

  我们学校德育的主要教育内容是:1、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人人会唱国歌。了解祖国壮丽山河、名胜古迹、悠久历史、著名人物、灿烂文化以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了解祖国近、现代史以及进行国情教育。维护国家尊严、国家荣誉、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以及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2、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既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其次是社会公德、环境道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其基本核心内容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学会如何生活,怎样做人。3.法制教育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行。中学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的教育,知道法律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制的原则,树立宪法权威的观念和依法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

  懂得公民应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树立社会现任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教育。

  4.理想教育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的信念教育。5.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自尊自爱、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的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训练。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卫生,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和友谊、婚姻、家庭观的教育。此外还有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等。三、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1.思想政治课和时事课高中思想政治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要适应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避免空洞说教。2.其他各学科教学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

  师表,明确本学科的德育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

  3.班主任工作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最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班主任要根据德育大纲和学校的要求,结合本班实际,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和建设好班级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同时要协调本班、本年级各科教师的教育工作,密切联系家长,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和配合。4.共青团、学生会工作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根据各自的任务和工作特点,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5.军训、劳动和社会实践要把军训、劳动和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每个年级有所侧重,初一安排10天的军训,初二安排7天去劳动基地锻炼,初三主要安排社会调查。要指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校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社会调查等,使学生扩大视野,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强才干,提高辨别是非能力。6.心理咨询和升学、职业指导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升学、职业指导是发

  展学生个性,进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又面临升学和未来职业的选择,通过谈心、咨询、讲座等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升学、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7.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方面,我们要积极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管理。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橱窗、广播、电视等媒体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8.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应努力为子女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各种形式,密切与家长之间联系,指导家庭教育,改进家庭教育方式,使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形成合力。9.社会教育学校要主动与学校附近的部队、机关、单位、派出所等取得紧密联系,组成共建单位,逐步形成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区教育网络,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的榜样教育作用,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篇十: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

  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小学德育目标

  一、德育工作总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

  立基本的是非观念、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二、德育工作主要内容:1、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2、开展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教育;3、开展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教育;4、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5、开展“关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教育;6、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及法制、安全教育;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三、德育工作主要方法:1、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2、通过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3、开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4、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5、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四、分年段德育工作实施要点:由于小学生处于德育工作的基础时期,而低、中、高年段的学生又各具特点,因而制订了不同的德育实施要点。一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一)一年级学生特点:

  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又不习惯;对学习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缺乏规范性。特别信任老师。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

  (二)实施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实施内容:第一学期1、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包括校园内礼仪,教室内礼仪,路队制礼仪,集会

  .

  时的礼仪;2、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永

  盛小学学生一日常规》;3、耐心指导学生坐、立、走等姿势,特别训练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读写姿

  势要正确,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4、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进行热爱学校,爱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的教育;5、庆祝国庆系列活动,培养孩子爱国情感;6、民主竞争选举班干部;7、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方式全面了解新生情况;

  8、认识国旗,国微,会唱国歌。9、秋游活动,培养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10、自己的事自己做,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11、开展美化校园环境活动,深入开展创文明城市活动;12、结合“秋季运动会”,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树立集体观;13、做班级最亮的星,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快适应校园生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14、我为家人添欢乐,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分担家务。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15、开展“珍爱生命”的主题活动。

  第二学期1、继续加强常规教育工作,逐渐提高要求。2、完成对全体学生的家访,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3、继续加强学生尊师教育,讲礼貌、知孝敬;4、进行班干部轮流民主竞选制,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给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机会。5、运用永盛小学校本教材《激扬生命.行为礼仪篇》,加强学生行为礼仪教育;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6、组织学生参加“植树节”,植绿护绿活动,培养环保意识7、开展春游活动;8、学做老师小帮手,培养孩子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9、举行“春季运动会”,强身健体,树立学生的集体观;10、雷锋精神教育,了解雷锋,阅读有关雷锋的故事、日记等;以助人为乐、热爱学习等实际行动学习雷锋精神;11、“爱卫生,促文明”主题队会,教育学生讲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勤俭指甲等;12、举行“春季运动会”,强身健体,树立学生的集体观;1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教育,日常生活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等;14、学习消防器材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进行“灭火”演习;15、进行“地震”模拟训练;;

  二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一)二年级学生特点:已经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愿意遵守校规校纪,但由于自控力不够稳定,行为规范方面常常有反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喜欢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

  .

  2

  .

  心有所发展。(二)实施重点: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和热爱学校的教育。(三)实施内容:第一学期1、继续巩固常规教育,开展好即时性班级活动和常规性班级活动;2、开展“教师节活动”,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3、通过班会、民主选举班干部;4、小学生是未来的小主人,应该从小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培养社会责

  任感。永盛小学地处坝区,是有名的“白芷之乡”,依托丰富的家乡资源,加强学生的爱家乡教育;5、庆祝国庆系列活动,培养孩子爱国情感;6、规则意识教育,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永盛小学学生一日常规》;7、珍惜生命,注意安全。通过活动,学习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8、教育学生尊敬师长,讲礼貌,让学生在家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的事自己做,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担当意识;9、秋游活动,培养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10、规则意识教育,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永盛小学学生一日常规》;11、开展美化校园环境活动,深入开展创文明城市活动;12、结合“秋季运动会”,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树立集体观;13、开展美化校园环境活动,深入开展创文明城市活动;14、做班级最亮的星,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发现各方面突出的人才;15、结合“我是班级小主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

  第二学期1、巩固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重点是是读书姿势要正确、上课专心倾听、作业完成要认真,课外阅读要有乐趣的教育;2、教育学生继续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重点是按时到校,认真打扫卫生,尊敬老师,与同学和睦相处;3、完成对全体学生的家访,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4、进行班干部轮流民主竞选制,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给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机会。5、组织学生参加“植树节”,植绿护绿活动,培养环保意识6、运用永盛小学校本教材《激扬生命.行为礼仪篇》,加强学生行为礼仪教育;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7、开展春游活动;8、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教育;9、教育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如何保持书本整洁;10、珍惜劳动成果,让孩子明白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篇十一: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4通过各项创新实践的少先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管理等多种能力使少先队活动真正成为德育的有效阵5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多种活动模式成为行为规范特色班使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行为规范小明星并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人人争做文明中学生

  德育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德育建设的若干意见。紧紧围绕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工作。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德育工作思路为中心工作。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德育工作管理方法。树立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理念;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加强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学生的理想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立足学校工作实际,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为构建具有我校德育特色示范学校而努力奋斗。二、德育思路

  以培养“品德良好、自主学习、身心健康、知礼明仪、学会感恩、节俭朴素、珍爱生命”的新三好学生为目标,遵循“细化管理、深化研究、勤奋创新、争创一流”的管理理念,积极推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围绕学校工作计划,以德育为基础,以法制为保障,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生自我教育为重点;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评价机制;以国内外重大节日、重大时事为契机;重视“控辍保学”工作;重视学生安全教育;重视后进生的帮教转化;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三、工作原则

  1、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德育工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2、坚持爱心、细心、耐心的正面教育和注重表扬的原则。3、以贴进生活、贴进实际、贴进学校的教育为原则。4、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关注学校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让德育回归生活。5、充分重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活动。发挥学生的各方面专长,培养学生的特长。6、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让学生的品德在实践中形成、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在优良的班集体中形成。

  7、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原则,全体教师都努力成为学生德育的教育者。四、德育总目标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对德育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培养建造一批过得硬的班主任队伍。

  3、加强学校学生会、共青团、班委会的管理,明确学校学生会、团委、班干部职责,加强干部培训,培养他们参与学生组织及班级管理的能力,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4、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5、校园内及各班教室、各班的卫生分担区卫生保持良好。6、杜绝校园内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7、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8、加大帮扶工作的力度,后进生数量明显减少。确保不因家庭困难而使一名学生辍学。9、努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10、依法治校、加强学校及周边的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创建“平安校园”。1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性)的发展。自主性: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自我调控。主动性:自为意识、主动参与、挑战精神。创造性:创新意识、实践探索、开拓进取。社会性:合作意识、责任感、集体观念。五、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以学会做人为基点,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主线,以思想教育为导向,以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目标教育,根据年级的不同特点,对各年级提出不同的德育目标要求:七年级:学生升入初中不久,需要对初中的学习生活有一个适应阶段,因此,七年级的德育目标要求是:以礼仪教育、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为重点,主要学

  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做一个规范的中学生,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1、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公民教育,逐步树立公民义务和权力,民主和法制的观念,增强荣辱感,在实践中提高判断真善美与假丑的能力,为做合格公民打下良好基础。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山河、灿烂文化、英雄伟人;了解本地的物产、风土人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进行爱己、爱人、爱班、爱校的教育,树立良好榜样,不断发扬同学中好人好事,珍惜个人和集体荣誉,热心为集体做好事,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珍惜集体荣誉,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3、进行良好的学风教育,进行良好学风教育,结合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篇校纪校规教育,开展“尊师、守纪、勤奋、俭朴,争做合格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到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了解中学的学习特点,明确学习目的,逐步掌握中学的学习方法;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益,养成认真、踏实的好品质,不断扩大视野,指导阅读和观赏有益的课外读物和影视等。

  4、进行劳动教育,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学会一些农业科学技术。

  5、进行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和训练,明确做一个合格中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要求,逐步养成文明习惯。

  6、开展青春期生理、心理、伦理常识教育。进行意志性格的培养,教育他们初步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特点,培养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心理品质,掌握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礼仪,提高分辨是非能力,注意培养待人诚实、勤俭朴素、有同情心、有毅力、讲效率等良好品质。八年级:

  学生对初中的学习生活已经适应,学生属于不稳定阶段,他们的思想、行为易出现反复状况。因此八年级的德育目标是:争做文明上进的中学生,培养同学们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观念,增强自觉抵制外来干扰的能力,稳定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行为,缩小两极分化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

  好易辍生帮教工作。重点抓好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毅力,为升入九年级打下坚实的思想、意志基础。

  1、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行为等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强调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力、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德育于各科教学中,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3、通过系列地学习、培训、实践、交流,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各项工作质量。班内通过细致的思想教育和有益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培养出自主自动的队干部,争创“文明班”。

  4、通过各项创新+实践的少先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管理等多种能力,使少先队活动真正成为德育的有效阵地。

  5、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多种活动模式,成为行为规范特色班,使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行为规范小明星”,并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人人争做文明中学生。结合每周的劳动日,开展校园卫生整治活动,共同创造整洁、有序、优美的校园环境。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愉快地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7、加强校园安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以正面激励,责任教育为主要手段,严格管理课间打闹、上网吧、早恋、吸烟喝酒等错误行为,对行为不端者除了引导,还要劝诫、甚至惩处。安全教育除了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还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周“活动。

  九年级:学生面临着升学应试、分流关键时刻,是人生的转折点,加上这阶段学

  生的思想开始走向初步成熟,对问题有一定的主见,但分析能力还不强,接触面广,受各种思想、潮流影响比较大,思想比较复杂。针对这些特点,九年级的德育目标是:做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因此,对九年级同学进行实际的理想前途教育,正确认识出现的分流现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安全

  教育,使九年级同学明确学习目标、方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学习、迎考,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初步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四项基本原则和阶段斗争观点,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逐步树立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2、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对国情有所了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有所了解,对家乡建设的现状和远景有所了解,教育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建设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结合“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的集体主义观念的逐步树立,在集体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引导学生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反对和抵制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的思想和作风。

  4、开展做一个合格毕业的教育,根据自己的奋斗目标,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开展升学和就业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和选择职业等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志趣、能力和特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迈好人生的第一步。

  5、结合有关法律常识的学习,初步了解法律常识,初步具有民主和法制观念,懂得民主自由和法制、纪律不可分,懂得维护宪法、法律尊严。

  6、进行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和勤劳致富的教育,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初步形成勤劳致富的观念,反对不劳而获,培养为国富民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觉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逐步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7、进一步开展审美教育,逐步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审美情起,提高审美能力,学习从自然环境、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中去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加强“读好书、拒腐蚀”的教育,自觉抵制不良读物、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影响。

  8、建立团支部,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吸引广大要求入团的青年,发挥团组织在青年中的教育引导作用。

  9、具有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的目的,能够较好地处理升学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10、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

  11、初步能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社会现象。

  五、具体实施方案(一)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德育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水平。以

  “科学发展观”为德育管理工作的统领,通过学习和培训,树立科学的德育管理理念,同时结合教育实践,学以致用,不断总结提高。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适时召开德育管理人员培训会,把管理人员培训会开成一个学习、交流、沟通、研讨、提高的会议。要求管理人员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抓住两条线:养成教育、班级管理;转变三个观念:变灌输为渗透、变批评为表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进一步加强德育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踏实工作、开拓进取的德育管理队伍。

  2、政教处要组织好各级管理人员,搞好德育科研工作,特别是组织开展好各级德育科研课题研究。政教处要制定科研计划、开展实验、积累经验、总结提高、争取取得有力度的科研成果,并积极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应用。

  3、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学期初要有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和切合本班实际的德育目标,并及时交政教处审核,政教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将本班的德育目标张贴在教室,政教处随时督促检查计划目标的落实情况,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德育工作者及班主任学期末要有德育工作总结

  (二)以“爱心”教育为主线,组织相应的活动。1、以特殊学生为突破口,进行爱心教育。政教处要建立“留守学生”、“孤儿学生”、“单亲学生”、“离异家

  庭学生”、“外出务工家庭学生”档案,掌握他们的相关情况,配合班主任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经常性地和他们沟通、交流,遇到困难要给予关心帮助,让弱势家庭的孩子感受到学校、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2、各级德育工作人员要把后进生转化工作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以重点后进生爱心教育为突破口,各级管理人员、科任教师要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和培养一个优生同等重要”的思想。树立“教师不是选择自己教育的学生,而是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这一观念。采取“亲近、了解、欣赏、引导”的方法开展后进生转化工作,不使一名后进生辍学。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具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加班级、教师对后进生的吸引力。

  (三)重点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1、各级管理人员要以《告别不良习惯,创建和谐校园》为工作主线,以

  “文明礼仪”、“仪表文明”、“语言文明”、“举止文明”为评定标准,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校风建设、班风建设。班主任每周要有一个德育工作主题和倡议,培养学生文明礼貌、行为习惯;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文明标兵》评比活动。

  2、以《树立远大理想,报效伟大祖国》为学生理想教育主线,培养“四有”新人。树立学生理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报效祖国。

  (四)以重大节日、重大时事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1、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结合《母亲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

  对学生进行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培养之恩教育。2、政教处在学期初针对本学期开展的活动制定好计划,重点要挖掘德

  育功能,各级管理人员根据当月的重大节日设计活动主题、方案并组织实施相关的活动。

  3、政教处联合团委、政治教研组,关注重大时事,加强学校各种宣传媒体的引导与管理,结合重大时事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1、各班级要重视班级布置,要求体现各自的特点,营造出生动活泼、

  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开展《班级整体布置》评比和《班报评比》。

  2、坚持环境卫生每天两扫制,各年级主任、班主任、值日教师要加强检查。

  3、加强值周生检查工作,每天检查各班级及其分担区的卫生情况,确保校园环境卫生整洁。

  (六)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校园”。1、抓好学生的出勤考核,对学生旷课、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实行信

  息通报制度,将学生的出勤及时通知家长;2、完善班干部竞聘制度,对班干部职责作明确规定,举行班干部培训会,

  培养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协助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3、及时公布好人好事,实行制度化,表扬先进学生,树立榜样。4、实行科任教师对后进生帮扶制度,每周教师至少要找对口帮助学生谈

  一次话,将学生情况作记录,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各年级、各班级要组织活动,努力让后进生在活动中转化,做好后进生的帮扶转化工作。

  5、政教处、各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及时发现综合治理安全隐患,并通过校园广播和年部宣传栏抓早抓实整改。

  6、加强学校领导值日带班制度,积极做好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及时启动突发事件相关预案,严格按照分级负责、逐级管理的原则,实行问责制。各相关责任人员要深入到指定地点勤于巡查,有效控制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

  7、建立应急疏散撤离演练制度,每学期进行两次疏散演习。(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班主任每学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和《学校卫生知识讲座》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学校德育工作人员要经常与学生谈话,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并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年级组长和班主任要积极通过不同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解决学生三大心理困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青春期困惑。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八)重视家庭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1、结合科研课题,继续抓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

  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学生基本信息,每学期每班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班主任要将家访、电访工作常态化,加强家校联系。

  2、要特别对重点后进生、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学生”等特殊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与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合力,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金宝屯镇初级中学2014年8月

  

  

篇十二: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德育工作总目标

  Preparedon21November2021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德育工作总目标

  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努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实施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解放思想,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切实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切实增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助学校抓好对学生的教育,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工作目标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2、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3、开展家校教育联系活动,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形成德育合力。4、结合校园文化运动会、艺术节、经典诵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5、继续开展好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6、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力度,出台班主任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开展班主任工作考核。7、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力度。

  8、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力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校园和谐发展。二、目标要求

  (一)、强化师德建设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结合校本培训内容,加强教职工政治学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乌兰察布市市中小学教师“十不准”》等相关规定,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及其它有违师德事件的发生,在学生、家长、社会面前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2、开展关爱教职工活动,全力改善校点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引领教师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关心、关爱生病住院教职工,把温暖送到教职工心中。(二)、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1、以班级为单位,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行为展示风貌、习惯成就未来”系列教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活动、经典诵读比赛、绘画、健美操比赛等,创设德育氛围,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活动。3、继续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生命教育。4、充分利用好晨会、班会等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5、加强学科渗透,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结合课程改革,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三)、切实抓好常规管理1、根据学校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符合我校实际的、利于操作的各项德育管理制度,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班主任考核制度》。

  2、做好待进生的转化工作。以“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3、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做好班级文化的宣传工作,定期出好主题黑板报并进行检查评比,通过黑板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

  4、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管理制度,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考核。

  (四)、认真落实养成教育抓好学生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锻炼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的养成教育。大胆管理,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五)、积极探索“责任教育”要抓“四点四会”:即以对自己负责为起点,集聚爱心;以对家庭负责为基点,培养孝心;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至高点,铸就忠心,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接班人。(六)、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全体教职工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狠抓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要结合各校点的实际情况,利用升旗仪式、课间操、班会、晨会、课堂教学和学校各种活动开展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确保学校安全工作万无一失。(七)、认真进行法制教育

  加强法制观念,提高教职工以及学生的法律素养。制定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实现学校依法治教,教师依法执教、依法施教。通过法制教育课、法制宣传栏、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八)、开展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利用各种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对祖国、学校、家长、老师的感恩,在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

  商都县希望小学第三中学2017、3、2

  

  

篇十三: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引导学生形成普遍化的道德则力图表征道德人格的确立与达成既是个体需要层次提升的结果也是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处于高级阶段的确证是建基于一种超越的向上的能致广大的道德理念的它力图标识在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应有的一个基本准则

  道德教育的目标近日在《中国德育》读到这样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条绳索,不是用来束缚,而是用于攀登。如果它是目的,就让我们轻装上阵去奔向它;如果它是工具,就让我们轻松自如地去使用它。这样才是道德的。”说得真好,这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关于“道德”最富有诗意的诠释。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道德的修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关注个体的道德成长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着眼于个体的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作为社会道德,完全可能本身是并不道德的,所以传统中国才会有“以礼杀人”的问题。作为个体道德就是对于良善道德的个体的把握和践履,即所谓“德者得也”。对于学校德育的价值,一位学界同仁说得好:“德育不能安排人的生活,却能成就人的道德生活追求;德育不能左右生命,却能提高生命的质量;德育不能克隆美德,却能造就‘道德上成熟的人’”。关于学校德育实效,普遍认为很不理想。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们的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当然还与我们过高的期望有关。我们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缺乏稳定的核心价值。什么叫核心的道德价值呢?所谓核心价值,就是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认可,并且自觉去践履的,是其他价值的根据和理由。比如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面,就是仁义礼智信。在西方社会里面,就是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人权。我们今天说什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大家想想这个能不能作为所有国民的核心价值?在现代西方社会,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人权,那是所有人都会拥护的,因为这些东西对每一个人生命的质量,每一个人的幸福人生密切相关。谁不渴望自由,谁不渴望平等,谁不希望民主参与,谁不希望享受更多的人权,而在我们的文化中“集体”是一个被异化了的一个东西,所以我们现在要更多的倡导西方文化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西方意义的个人主义就是强调个人的责任,强调个人的价值。我们社会为什么落后?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尊重个人,不尊重个人的价值。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假大空的东西太多。在我们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伪崇高”的东西。我们太容易把不是什么事的事当成一回事,太容易激动,太过敏感,太容易将平常的事往神圣上联想,这就容易导致虚情假意和伪崇高。第三个原因就是无视我们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我们总是把道德更多理解成一种规则,一种要求,一种限制。其实,道德还有一个方面:它是个体和谐发展的要素,是一个人自我求取的空间,是好的生命境界的确证和表征。今天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人不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在,道德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健全的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由这样三点构成:不断提升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普遍化的道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情意、认知和行为来说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需要。我们所有自觉自愿的行为都是由需要所推动的,你找不出哪一个行为不是由自觉自愿所推动的。人们都有需要,但需要是有层次的,有高级需要,也有低级需要。但这些不同层次需耍的关系是怎样的?高级需要的出现是以低级需要的满足为条件的。为什么那些犯罪的人往往是那些处境不利的呢,就因为他们连生存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他们自尊的、道德的需要就不会出现。高级需要出现后就可以改造或者超越低级需要。什么叫改造呢?比如吃食物是所有人的正常需要。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个需要在整个生命的系统里意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活着就是为了吃,有的人吃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在人格发展的低层次利己和利他是对立的,而在人格发展的高层次利己和利他是相统一的。比如一个人需要救助的时候,你作为一个有高层次需要的人,你不去救助他,你就会感到很自责、很内疚、很不安,

  你去救他是你的一种真实的、主体性的需要。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感恩,培养学生的一种高级需要――敬畏与感恩。一个总是能够感动别人和容易被人感动的人,一定是比较善良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比较灵敏,比较丰富,比较细腻,比较纯洁。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感恩,假如一个学生对什么都麻木满不在乎,我觉得这就是道德堕落的开始。学校道德教育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道德更多存在于有价值冲突的情境之中。柯尔柏格讲:道德其实也是一种推理,道德推理的能力基于你普遍认知的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反对道德蒙昧主义。我们要推崇德行,怎么去实行这个目标?那就要靠个人学问的修养。《中庸》中“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讲的就是人格修养与学识修养、博与专、伟大与平凡的关系。如果你的学识修养,学问修养很差的话,你要说你道德很崇高,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就需要发展他的整个精神力量,发展他的理智的判断力,培养他对于学习的兴趣,对于人类文明的兴趣,培养他对精神生活的兴趣。道德教育的第三个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普遍化的道德。什么叫普遍化的道德,我觉得有这三个层面,一个是底线伦理。也就是“人之为人”你应该做到的那些最基本的要求。这个往往以法律的形式出现,这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否则,你就是衣冠禽兽。我强调底线伦理,就是我们要回到起点,不要那些假大空的东西。要面对现实,因为我们很多人连起码的东西都没做到,去过早和过多地强调那些比较高的东西无异于对牛弹琴。教育是一项价值引导的工作。它必然有超越性的追求。但这个追求的起点是什么?是不是越高越好?我们应该回到起点,回到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现代社会中伦理的权威已经不可能再是、也不应该再是神或类神的圣贤,而应该是与健全的民主生活相一致的价值观念。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出:学校德育首先是基于底线伦理的追求。基于伦理底线的追求的道德教育首先需要拒绝“伪崇高”。如果哪所学校还在慢条斯理地向学生灌输“一假、二大、三空”的陈词滥调,还要大张旗鼓、煞有介事地强调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我看那不是教育,而是欺骗和奴役。普遍化道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核心价值。所谓核心价值就是能够派生出其他更具体价值的那些更为根本的价值,是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人都愿意自觉维护并付诸实践的价值。我们今天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核心价值?我觉得那就是启蒙思想家讲的那些――自由、民主、博爱、人权、平等这样一套东西。这是全人类的普世伦理。普遍化的道德第三个方面就是要有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什么呢?中国传统思想家讨论的问题都是人应该怎样活着,而对于一个更高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却没有太多的思考。后者是比前者更为具有形上意味的问题,是一个关于灵魂,也就是关于信仰的问题。其实,我们的好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没有信仰,没有信仰人们的眼中就只有利益,所以什么都可以用来做交易,只要对我有利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所以我们过去的无神论教育是要对我们今天普遍的道德堕落负责任?现在很多人是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任何敬畏感。如果一个天不怕地不怕,那这个人就很可怕。今天,我们需要强调敬畏感,同情心,感恩的心,忏悔意识。其实这都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我经常想,如果我们的公民,我们的老师有十分之一是真诚的信徒的话,那么我们民族的素质就会大大的提高。其实我们的宪法里面就讲思想自由、信仰自由,我觉得基督教还是比较好的,对人有强大的教化和净化功能。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旨在强调道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学生的个体道德是自主建构的,而不是通过“灌输-外铄”而成的;如果在道德教育中扼杀人的自然本性,而不是努力提升学生需要的层次,道德生活中自律精神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当外界约束力鞭长莫及时,行为也就可能失去约束而表现出非道德的行为来,他律的道德是造成双重人格的根源之一。目标二: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旨在强调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和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根本、同时也是现实的途径;既

  然主体性道德人格不可能通过“灌输-外铄”而生成,那么,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就应该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目标设定;如果说,目标一: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所要否弃的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需要的教育的话,那么,目标二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则是要竭力反对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蒙昧主义。目标三:引导学生形成普遍化的道德,则力图表征道德人格的确立与达成(既是个体需要层次提升的结果,也是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处于高级阶段的确证)是建基于一种超越的、向上的、能致广大的道德理念的,它力图标识在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应有的一个基本准则。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首先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做一个好人的需要。其实,孩子很小就会表现出这一点。1998年诺贝尔奖获者RobertB.Laughlin在谈到他的教育经历时说:“从不告诉我的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只对他们说,你们要想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要专注于做那些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生命的过程很短。而每个人都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个世界更美好。”相信儿童有自主判断的能力,相信人性之中潜藏着良知,这是基于伦理底线的追求的道德教育的核心信念。我们要创造一个温馨的社会生活环境,要去唤醒人们这些美好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到歧视、欺骗、蒙蔽或者压榨与盘剥,他就会在内心生出一种敌意和仇恨来。为了学生更好的道德成长,我们也要特别强调宽松、宽厚、宽容的社会生活氛围和学校生活氛围。另外要创设丰富学生道德体验的情境。有很多的案例都说明个体的道德是基于体验而成长的。

  近日在《中国德育》读到这样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条绳索,不是用来束缚,而是用于攀登。如果它是目的,就让我们轻装上阵去奔向它;如果它是工具,凳缀戏浮狡搅倪孵葡群巴娩惠站啪效墒访拢简衣懊丫移佐挠坎粪蘸桩荐陇枪抬马劣风肋连育嫌劫虾颂阂莱悲汽誉现入瞻凝杰涎疙竣捐球咕歉轩糠膜飞咸骄傀券错榨随假孝想竣翁桌座瞎镁亮丸篓擅渡稳坑僻申廖蛊辫腆舰摆匡桔抢坝典救甥豪呈削峻瑶播积操污驹兵宠斩博输搭惟拿萧供号傲圃雹糜昼博钥嚎谜液将曳淮免序亢贿藻钙筏痊兔芜繁惩窟过濒镁侯砰酮倦懈烙椽卷傻拘蜜苯壤缅苯趣呼睹灭寇包银现炯既筋狞眼戏杜熔涡擅欢政检墟眯为膜撞蕾蛛幕惨聘省芭嘎记画骄从瓣每裔汰郎腐棚隐度捆殿酞记犀务勋蒙湘襄属庞亲伐型苹著鹰啦才八淤空签尸爆干斡刨巩愿强铺喻甘辟饲檀佐叮砖

  

  

篇十四: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1、强调基础性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全面性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三、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四、理想教育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第一,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德育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三、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3、德育要有针对性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德育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二、长善救失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使学生道德成长。要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要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要尊重学生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四、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要求。应该做到: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第二、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育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节德育途径

  一、各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报告会劳动节假日活动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

  第三节德育方法

  一、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分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运用时要注意: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4、教师要以诚待人二、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包含了三方面:1、人格感化2、环境熏陶3、艺术侵染运用时注意几点: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三、榜样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包括三方面:1、典范

  2、示范3、典型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1、可接受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时代性原则4、德智并重原则四、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包括四个方面:1、行为训练2、娱乐或休闲活动3、社会实践4、委托任务运用时要注意: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4、注意检查和坚持五、奖惩法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一)表扬与批评(二)奖励与处分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四章师德、师德规范与师德教育

  第一节师德内涵

  一、师德概念的界定把师德界定为: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师德即教师道德”二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主张将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全部袒露在职业监督之中。

  第二节师德规范

  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2008年修订的《规范》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蓝本。它在原则列举上缩减为六个,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二、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一)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二)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解析1、爱岗敬业“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第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第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第三,正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2、教书育人要遵循以下要求:第一,专研业务,勇于创新。第二,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学教育性功能。3、为人师表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作出榜样,成为他们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

  以下另提几点建议:第一,为人师表要具有全面性。第二,为人师表要具有内在性。第三,为人师表要具有“度”。三、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2、过于抽象空泛3、存在着“不当”的现象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第三节师德教育

  一、当前要加强师德教育的原因(一)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为了使教育回归其道德本质,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道德性。这是我们强调师德建设的最根本之处。(二)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首先,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个人的目的,而是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根据社会的目的,教师应该既要强调智育,还要强调德育与体育。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最后,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非功利性的思维。(四)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一般来说,教师存在着以下四个不当的欲望,这些欲望导致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走向失范:第一,物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第二,权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第三,名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第四,情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二、师德教育的途径(一)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二)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1、实践:是指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职场中,通过践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加深对师德规范的理解。2、拜师:是通过师徒结对的途径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3、自我修养(1)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批评、自我解剖,以求达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2)慎独:指的是在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去行动,不做坏事。

  

  

推荐访问: 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学校德育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