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智慧灵光: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项发明发现(三)

智慧灵光: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项发明发现(三)

时间:2022-10-31 18:20:07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篇/21-30项)

文字是从图画演变过来的。最早的绘画文字,就是刻画在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洞壁上的。在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一些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被认为是中国古老文字的雏形。不过,这些绘画文字和刻画符号,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文字,

绘画文字、刻画文字,实际上是各种事物的记号。只有当这些记号发展出了表意文字文字这才算是成型了 最早的成型文字是象形文字。从种类来讲,可以分为三类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字。

楔形文字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的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后来,从公元前2100年的乌尔王朝,到公元75年的美索不达米亚,都一直在使用这种刻在粘土板上的文字。

象形文字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的埃及。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珍藏有一块叫“罗塞达碑”的石碑。据说,它是177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并带回法国的。1802年又被运到英国石碑是为埃及王托勒密五世建造的碑上刻有象形文字、德莫蒂克文字和希腊文字三种文字对照的碑文 后来,人们之所以能够解读象形文字,全靠这块石碑。

甲骨文起源于3000年以前的中国商朝,过去还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是传说时代黄帝的史官,时代自然是很久远的了:不过,仓颉造字只是传说而已。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实际上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的 当时,人们利用龟甲,兽骨占凶吉,然后把占卜、的结果雕刻记录在这些龟甲,兽骨上。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是商朝后期的都城,19世纪末以来,这里出土了大约10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人们把这种文字叫“殷墟文字”,“甲骨文字”,它是目前使用的汉字的原型。

拼音文字,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文字。公元前1700年前后,埃及被一个叫希克索斯的民族所占领。他们把象形文字加以整理,从象形文字中挑选了20个字,编成了ABC式的文字。这种文字在公元前10世纪就在埃及的地中海沿岸应用开了,以后又由腓尼基人传到了希腊。这就是目前在世界上应用最广的英文字母的祖先。

第22项:书

中国是最早有书籍的国家。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甲骨、青铜器上所刻的文字,但这还算不上是正规的书。名副其实的书,是用竹简,方版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

竹简,是一种竹片,写上字就是竹简。一篇长文章,要用很多根竹简来书写,中间再用绳索横向编连起来,如同现在“册”字的形状。

方版,是一种木板,写上字就是牍。它通常一尺见方,所以也叫“方”。用来写信,信件也就叫“尺牍”。

相比之下,缣帛更为轻便,写上字就是帛书。与竹简用绳子编连成册不同,帛书是折叠成卷。许多卷书集在一起,用布包上,称为“帙”。

两汉发明了纸以后,纸质书逐步取代了竹书和帛书。隋唐两代,出现了大量的写本书。这种写本书,仍然还是用卷子形式。

后来,人们觉得卷子收展起来很不方便,就改用册叶形式。即把一幅长卷一正一反折叠起来,成为一种长方形的折子,前后用硬纸做封面。

唐宋之际,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印本书的问世。印本书大多是单面印刷,一个版面称为一页。装订的形式主要是包背装,即把印好的书叶正折起来,文字朝外,版心也向外。明代以来,又出现了线装,就是用两张纸作为外封面,在书脊处打孔装订。

古埃及最早的书,是用纸莎草纸书写的。它只写一面,一张一张用胶粘连起来形成长卷。由于不可能老是写下去,于是把卷轴分成了若干栏。在犹太教徒集会上,规定要宣读的《旧约全书》前5卷,至今仍以两个卷轴的形式保存下来。

为了便于作笔记、做作业和商人记帐。希腊人使用小的长方形木制、蜡制书板。两块以上的书板,串起来就成了一个“笔记本”。后来,羊皮纸抄本,采取了蜡制书板的形式。每张羊皮纸对折若干次就是“书帖”,再加上一个护封,把书帖串起来就成了一个抄本。这种做法,大致出现在公元前后。它特别受那些多产作家的欢迎。过去,弄成卷轴的书,在他们的书房里放不下。而现在呢,可以压缩成用许多羊皮纸折叠成的“书”了。

抄本体积小,便于存放,许多张纸联在一起的,书的部头也可以大得多。它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好查,在标了页码以后更是如此。有了这些优点,作为文化载体的书籍,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播的贡献就更大了。

第23项:颜料

相对于染料而言,颜料的历史要早得多,它是由干的色素和溶剂混合而成的。早在两三万年前,居住在洞穴里的原始人,在洞壁上画了不少的画(亦称“岩画”),主要是动物画和人物画。绘画使用的颜料,有铁、锰的氧化物,从颜色上看,主要是黄色、红色和黑色。把颜料涂到墙壁上,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可能用手,有的也可能用小块的毛皮,还有用咬碎的棍子一头做的笔涂抹。有意思的是,原始人还用动物的肩胛骨来做调色板。

在中东,从6000年前的古埃及巴达利亚时代起,天然赭石就是最常用的颜料,用它可以制成黄、红和棕三种颜色。另外,人们还把碳酸铜打成粉末做成绿色颜料;又用天青石、加热硅石、碳酸铜、碳酸钙和泡碱生成的办法做成蓝色颜料;至于白色颜料,是用白垩,石膏、铅白来做成的。

绘画的基底材料,包括石膏、陶器、象牙、石头和木头。在石头和木头上作画,要先涂上一层石膏。颜料的溶剂很简单,要么是清水,要么是植物胶汁液,还有蛋清之类的东西。有趣的是,往往还要涂一层蜡来保护“壁画”。

不过,真正的壁画,不早于公元前2500年。在克里特岛上留下的壁画,包括所使用的颜料,成了一种对后世有影响的模式。16世纪的绘画大师米开朗琪罗,在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的时候,也采用了这种古老的画法。

从公元前5世纪起,一种新奇的画法出现了 这就是蜡画法,它不仅用于绘画,还用来装饰战船。这种画法的最大特点是,用热蜡作颜料的溶剂 较之于用蛋白作溶剂来调颜料的画法,画出的色彩会更浓重一些。

油画尽管在6世纪已为人们所知,但到15世纪才流行起来,先是在比利时的佛兰德,后来是在意大利。说起来,并没有多少神秘的地方,油画颜料不外是用了亚麻子油来作溶剂而已。不过,画出来效果却大不一样。在无色或有色的光滑面上,使用油画的颜料和画法,颜料所迭的深度和精细度,是用蛋白作溶剂的壁画画法所不及的、正因为这样,油画后来就成了西方绘画艺术中的主流。

至于别的一些画法,比如水彩。彩色蜡笔和树胶水彩,近来已采用了许多新的颜料,化学工业的发展,为新的颜料的问世创造了条件。

圆珠笔作为一种普遍的书写工具,是在“二战”结束前出现在市场

上的,而它的发明,却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

最早发明圆珠笔的人,是美国人劳德,他还在1888年申请了这项发明专利。起初,他发明的这种笔,是为了在仓库的打包货物上做记号。说到它的构造,就是在盛满墨水的小管的一端装上个小圆球,使小球随笔的移动而滚动。不过。它还未能达到实用的程度,主要是因为故障太多,有时墨水滴滴漏出,有时小球又不动,外表也比较粗糙,用起来很不得劲。

四年之后,一个叫伊文斯的人试制出了一种类似的笔,它用一个很小的轮子代替圆珠笔的笔珠,轮子紧靠印台转动而得以润滑。

把圆珠笔造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是两个匈牙利人,一个是记者,画家兼雕塑家的拉迪斯劳·比罗,另一个是他的哥哥,化学家乔治·比罗、1934年,他们移居阿根廷,找到了一个资助者——英国金融家亨利·马丁,为英国皇家空军制造不漏水的高质量的笔。比罗兄弟从毛细管现象受到启发,发明了向圆珠笔连续输送墨水的结构。这种笔是在吸水管里安一根小管子,通过毛细作用使圆珠笔的珠子得以润滑、

不过,在美国,最先把圆珠笔投放市场的不是比罗兄弟,而是并没有购买他们专利的雷诺斯,“二战”中,雷诺斯到阿根廷做生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他对比罗的圆珠笔很感兴趣,买了一些样品带回美国,他和技术人员一道研究分析,认为只要把输送墨水的部分加以变更,就不致于触犯比罗兄弟的专利。

很快,他们发明了借用重力输送墨水的构造,接着就投入生产并投放市场。从听到比罗的圆珠笔专利的消息,到发明新的送墨水构造,以至生产和在市场上出售,前后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当时美国政府向他购买了大量这种圆珠笔发给士兵们使用,这使雷诺斯大发横财,

后来,美国的化学家弗朗兹西奇在加利福尼亚配制出一种供印刷机用的粘性液体,这种速干液体一暴露在空气中就在表面形成一层皮,由于这种墨水的出现,圆珠笔的漏水和墨水凝固把小球粘住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从此,圆珠笔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速记,是一种古老的技术,时至今日,对记者,秘书,书记员之类的人来说,速记仍然还是个基本功

写字要比说话费劲得多,记录谈话从来就是一件苦差事,从公元前四世纪以来,一些天才人物就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难题。公元前63年,罗马人提罗发明了一套速记符号,用来记录他的朋友西塞罗在元老院的讲话后来,这个称为“提罗系统”的速记方法,走进了许多学校的课堂,在罗马帝国广为流传。这个系统使用了若干个世纪,七世纪初的梅罗文加国王克洛泰尔二世还使用过沿用这一系统的最大好处,是读者只需根据每个辅音缩写的方法。无需再根据别的什么记号,就很容易知道辅音后面是什么元音。

在中世纪广为人们采用的有些标准化的速写技术,在英国发展到了高峰。1588年,布赖特博士出版了《字母,用字母进行的一种缩写,速记和秘写技术》一书,他还把这本书献给了伊丽莎白女王一世,14年后,一个叫威利斯的人出版了《速写技术》,这是最先使用英文字母的系统。之后,出现的一些有影响的系统,包括英国人采用的谢尔顿系统。格尼系统,还有法国,德国和西班牙人采用的泰勒系统

1837年,皮特曼出版《声音速记手册》一书,影响很大,他采用线,弧、勾,缩写形式和一些简单符号,代表某些常见的单词。直到现在,英国仍然还广泛使用这种系统。1888年,格雷格在美国发表了《轻线速记法》,这种系统很快就成了美国人最喜欢的方法。

在世界上别的地方,还有使用声音速记和字母速记的系统。比较有名的是法耶的法文系统、加贝斯伯格的德文系统,还有斯托尔茨·肖雷系统。

目前,最高的速记速度。快得让人简直难以想象,每分钟280.4个单词,准确度超过了99%,即便在电脑上打字也很难达到这一记录。尽管这样,那些一向靠速记为生的人们,却越来越不安起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发明一种又经济又实用的机器,彻底解决讲话和记录之间的同步难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果真到了这一天,他们的失业恐怕就在所难免了。

第26项:地图

现存最古老的世界地图,是一张公元前500年的泥板世界地图,保存于大英博物馆内。在这幅地图上,巴比伦居于中央,全世界环绕在它的周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地图的国家之一。在古代文献中,有“禹铸九鼎图”的记载。据说。大禹治水,统一天下,铸了9只大铜鼎,鼎上铸刻有九州的山川形势、草木禽兽和物产图。大禹是4000多年前的人,可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形图。

春秋战国之际,地图的绘制达到了较高水平。那时战争频繁。兵荒马乱,地图主要就是军事用途。地图的制作已很讲究方位、距离和比例尺,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西汉初年绘在帛上的三幅地图,包括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绘制技术已相当熟练。大的一幅是驻军图,长96厘米,宽78厘米,用黑,红、田青三色绘成。所绘的范围为今湖南江华县的潇水流域,比例尺大约是1:80000~1:100000。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军用地图,被世界制图界人士誉为“惊人的发现”。

希腊人在公元前六世纪也有了地图。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录说公元前504年,一个叫阿里斯塔戈拉斯的人,向斯巴达王克留门尼斯展示了一块青铜碑,那上面刻有全世界的海洋环流、陆地和江河。这块青铜牌实际上就是一幅地图。

公元150年,亚历山大城的学者托勒密出版了《地理学》一书,后来成了绘制世界地图的指南。他还绘制过世界地图,这是一幅从欧洲经丝绸之路到中国的半个地球的地图。而在那时,发现美洲的哥伦布还未出生。所以,在托勒密的地图上只有半个地球。不久这本书传到了意大利,译成了拉丁文,在欧洲各国广为流传。

1512年,一个叫麦卡托的人,发明了一种绘制地图的投影技术。这种投影绘图的方法法,是在平面上表示地球的球形的最适用的方法。尽管一直有人对这种方法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但它奠定了后来地图绘制方法的基础。

中国人很早就会制作立体地图。大禹所铸九鼎,实际上是最早的地形模型。据说,在秦始皇的墓室中,塑造了大地的模型,以水银模拟数以百计的江河和湖海。在墓室的穹顶上,还塑造了天体模型。公元32年,一个叫马援的将军,在给东汉光武帝刘秀分析了敌情之后,又展示一幅用糯米米粒做成的立体地形图,上面有高山,大川、隘口等各种地势,十分清晰明了。光武帝看后兴奋地说,“敌军军情好像就在我的眼皮底下了。”

南朝著名诗人谢庄,把立体地形图的制作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用大小不同的木块制作了一幅立体地图,可分可合,巧妙地表示出山川

地形。这很有些像后来兴起的拼图游戏,也可能正是现代积木玩具的先驱。

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记述说,他奉命出使辽国,沿途仔细观察,绘成了一幅《使契丹图钞》的地图。还利用面糊木屑制成了立体模型。

外国人制作立体地图,很可能是受到了中国人的启示。1510年,一个叫保尔·多克斯的人,制作了欧洲最早的立体地图,绘制出奥地利的库夫施泰因附近的地形地貌,但这要比中国制作立体地图晚了1200多年。

第27项:报纸

世界上发行最早、历时最久的报纸是中国的《邸报》。这是一份官方报纸,创办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距今已有2000多年。自汉,唐,宋、元、明直至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动,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它的性质和内容也大致相当。它属于是封建王朝的机关报,刊登内容包括官方政事、朝廷号令、赏罚制度和相关情况、皇帝诏书、大臣章表、京官外放和地方官朝觐情况,官员任命、待选人员官职的拟定等等。

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立若干郡,郡以下设若干县。各郡在京城长安设有驻处(称为“邸”),相当于今天的“驻京办事处”。留驻在“邸”的各郡代表,在皇帝和各郡之间做上通下达的联络工作。他们定期把皇帝的诏书。宫廷的大事,写在竹简和丝绢上,然后由信使骑快马传送到各郡长官手中、这就是《邸报》

以后,伴随造纸业的发展,《邸报》开始用纸来抄写,更便于传递和发行到了唐代,由于驿道的改善,《邸报》的传送更加快捷,这时,《邸报》已发行全国,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官吏。唐玄宗时,《邸报》又称《开元杂报》,采用雕版印刷。宋代因印刷术的发展,《邸报》更加流行,读者群扩大至民间、当时的《邸报》 又称《邸传》《小报》。明代还设置一个叫通政司的机构,专门负责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崇祯年问,《邸报》从手抄、雕版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也更太。到了清代,《邸报》又改名为《京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它方停止刊行。

西方最早的报纸 是罗马皇帝恺撤在公元前59年创办的《每日纪闻》,这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寿命不长,创办不久就停办了,从办报的年代来看,中国的《邸报》至少要比它早问世一个世纪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是唐代的《进奏院状》、这是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张夷则于887年发往沙州的一份手抄邸报,用毛笔抄写它长97厘米,宽34厘米,存有文字60行,约2000余字,内容是张淮深派使臣前往朝廷请求赐给旌节的经过,这张唐朝的报纸,比西方现存最早的报纸早700多年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这份珍贵文物原藏于敦煌莫高窟,20世纪初为匈牙利人斯坦因盗走,现存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

19世纪是世界音乐史上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李斯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萧邦、布拉姆斯、葛利格一大批浪漫派作曲家,创作了无数优美的钢琴乐曲

而那演奏美妙乐曲的钢琴是怎样发明的呢?

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叫克里斯朵夫里的拨弦古钢琴制造商,于1709年发表了最早的钢琴图解和说明,在他的钢琴装置里,还有一个擒纵器,用音锤打击钢琴的琴弦,琴弦就会发生振动 而擒纵器的作用是控制振动,使琴弦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准备下一次的受击振动,钢琴演奏者以前都是自己直接控制演奏的音量,现在则可以用按键的轻重来控制音量,简单说来,用轻“锤”敲击琴弦 代替用手来拨弦,可以调节音量,这跟过去的大键琴不同;所以,克里斯朵夫里自己也称之为 可弱可强的大键琴”。

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一个叫西尔伯曼的风琴制造商,对钢琴制造技术有很大的贡献。巴赫在访问波茨坦的老弗雷德里克时,演奏使用的就是西尔伯曼制作的钢琴

在70年代,德国制琴师史坦因设计了“棘轮装置”,锤敲击琴弦后立刻移开,让琴弦自由振动1777年莫扎特在试弹过史坦因的钢琴后说‘不论我怎样按键,音色始终平滑,’从不刺耳

到80年代初,英国的一家布罗德伍德父子公司,为钢琴添上了一种机械装置,奏出的音域比史坦因的钢琴更广。1783年,他们装置了持续音踏板(右踏板),可使毡制的制音装置离开所有的琴弦,让琴弦自由振动他们还装置‘柔音踏板’,可使机械装置移向一边,每次只敲响一条弦,而不是一对弦共响,因而就发出了柔弱的声音。

先前,制琴师们尝试制造竖式钢琴,即把水平式的琴弦和机械装置改为垂直式,1811年,伦敦牛津街的钢琴制造商沃纳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竖式钢琴

到了19世纪30年代,钢琴的构造,音调强度、操纵速度得到不断改良。钢琴发展中的最后一步,是把琴弦斜向交叉排列 这是琴弦的一种新的安排。1855年,一个叫斯坦韦的人,让钢琴变成了现在的形式现代钢琴从此也就定型了。

第29项:唱片

自从1877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之后,唱片在音乐舞台上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起初,演员需要紧挨着话筒高声说唱,通过震动使声音在唱片上刻划出螺旋状音纹。人们把音纹划在蜡板上,每张蜡制唱片可以唱五六次,这是单面录音唱片。

20世纪初,在俄国的彼得堡,有人用巧克力糖片录音,为儿童制作了一批巧克力唱片,它既能吃又能唱,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由于蜡制唱片放唱次数太少,后来又有人用橡胶、玻璃,陶瓷、虫胶制成唱片。塑料问世以后,科学家们又用聚氯乙烯做成唱片。这样的唱片,不仅杂音减小,放唱时间延长,音频增宽,而且还减轻了唱片的重量,易于人们携带。

现在还在使用的密纹唱片,是由戈德马克发明的。

戈德马克是匈牙利的工程师,1937年加入美国籍,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研究所发明彩色电视机的科学家。他像许多音乐爱好者一样,不喜欢在欣赏音乐过程中频繁更换唱片,这促使他研究一种能长时间播放的新型唱片。

“二战”结束后不久,戈德马克和他领导的小组在公司的研究所里开展新型唱片的各种实验。在研制过程中,他首先考虑的是采用哪一种录音方法。当时,录音方法有圆盘式唱片、录音磁带或录音钢丝两种方法。因圆盘式唱片价格低廉,所以他决定集中精力研制可供长时间播放的圆盘式唱片。

经过三年的紧张研究,耗资约25万美元,他们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密纹唱片。1948年,哥伦比严广播公司公布了这一成就。密纹唱片的转速由原来的每分钟78转减少至33.3转,纹道宽由原来的0.254毫米降低为0.076毫米。这样就能够把6张老式唱片的内容压缩到1张新型唱片之中了,不仅大大延长了播放时间,同时有力促进了唱

片工业的发展。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1984年10月,由日本索尼公司和荷兰菲利浦公司共同设计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张激光唱片。这是一种全新的、没有槽纹、不用唱针的唱片、它寿命长、耗电少、音质好,操作方便,而且还能遥控装置。

激光唱片又称数码录音唱片,它是由铝合金制成的,直径仅有12厘米,只能单面录音。螺旋性密纹长达2.5英里,放音时间长达60分钟,容量比大密纹唱片正反两面大得多。又因不使用唱针而使用激光放音,因此播放出来的音质纯真,无机械哚音,频响比立体声唱片宽得多,具有更强的立体声效果,使人听了犹如身临其境。它对音讯记录精确率达99%,失真极小,还具有不怕灰尘和静电污染、使用方便,保管容易的优点。

第30项:立体声

1881年,一个叫克来门·阿代尔的人,在德国获得了一项“改善剧场电话设备”的专利。他把两组麦克风放在剧场舞台的两边,声音便可以送到戴受话器的观众的耳朵里。

当年,这项发明在巴黎博览会上首次演示,大获成功。很多人认为,这是首次听到了立体声。几乎同时,一位叫奥恩佐格的发明家,在普鲁士王储的宫殿里,也使用了与阿代尔的发明类似的装置。

立体声最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起单声道和单源音来说,更容易使倾听的人找到声源的位置。这种现象,与用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更能准确判断距离远近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一战”中,用来发现敌机的“双耳接收喇叭”,就是利用了立体声的这个特点。把两个大喇叭小的一端,用橡皮管连到操作人员的两只耳朵上。这样,他的听觉的方向性就会大大加强。

与当今的通信系统相关联的立体声思想,最早与电话系统关系非常密切。以弗莱彻为指导,以斯托考斯基为顾问的贝尔电话实验室,在20世纪30年代初,曾是研究立体声的主要力量。

1932年冬,在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研究里,哑吧孩子奥斯卡接受了一项重要的实验——在他的两只耳朵里安了两个小麦克风,用以尽量创造类似人类听觉的条件。

1933年4月27日,贝尔电话实验室做了一次更有影响的实验。他们把在美国费城举办的音乐会,即通过电话线路,用立体声的方式传到了华盛顿。

早在1925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WPAJ电台,就通过用两种不同波长播同一节目。听广播的人,在两只耳朵上各用一个接收器来分别收听广播,从而产生立体声的效果。1930年,电气和音乐工业公司的布吕姆莱因,最早获得了立体声唱片的专利权。

目前,立体声广泛运用在电视机、电唱机、收音机,录音机的制作中,在舞台上、影剧院中也广泛使用立体声的音响效果。

推荐访问: 灵光 有史以来 最伟大 人类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