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在挑战与创新中前行

在挑战与创新中前行

时间:2022-10-31 15:10:07 来源:网友投稿

在采访之前,笔者和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刘昌伟教授通过电子邮件及电话沟通了几次。在电话里,他的声音透出爽朗与热情。当见到这位从医24年、曾经两次赴美学习的血管外科专家时,他刚刚开完医院的会议,急匆匆的步伐和极快的语速,加上俊朗的外表,构成了一幅血管外科医生的速写。

从医:感恩的心

我们的谈话从刘昌伟教授的求学与从医之路开始。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刘昌伟1983年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临床实习,而凑巧的是,他第一个去实习的科室,就是外科。当时带教的老师是现在协和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以朋教授,他是刘昌伟在外科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专业领域的第一位老师,手把着手地教刘昌伟打结、缝针、穿刺、检查病人。

谈及他从医20多年来的经历,刘昌伟提到最多的不是他自己如何救死扶伤,而是言传身教的老师们,血管外科历年来的学术带头人。谈到他们,刘昌伟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刘昌伟说,在外科实习的时候,协和老专家、教授严谨求精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他,他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跟随曾宪九、朱预等老一辈外科专家查房、聆听他们讲学,从心底萌生出对他们的敬爱,默默下了决心,要一心一意地钻研外科。后来进入血管外科后,又跟随管珩教授学习工作,正是老师们严谨治学行医的精神与各自的人格魅力坚定了他从事血管外科的决心。

1986年和1988年刘昌伟先后两次去美国学习,他说这要特别感谢当年在美国的协和医院骨科专家周兆义教授,是周教授帮助他联系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所著名学府的医学中心。而谈及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数年来的发展,他又提到了现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的赵玉沛教授,他说,当年他在基本外科工作多年,曾经在赵玉沛教授的领导下担任科室秘书工作,赵教授工作精干、为人正直,成为他做人做事的榜样。

刘昌伟正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医术与医德,履行着一名外科医生的职责,践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虽然在采访中他绝口不谈患者如何感激自己,但记者却在网站上看到了来协和医院诊治的患者们真诚的感谢之辞。在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的门户网站上,有患者们的留言板,一位来自北方的患者写道:“我是黑龙江的患者(姓名隐去),今年60岁,患双下肢动脉闭塞症、间歇性跛行。到协和医院就诊并检查后发现颈动脉也特别狭窄,左侧已经闭塞。7月1日刘主任冒着很大的风险,凭着高超的医术成功为我做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在这儿就医一切都很透明,从基本的诊察(查)到手术的安排,一切都有条不紊、安全有序地进行。刘主任平易近人,态度友善,丝毫没有架子,他领导下的医护人员也都非常敬业。协和的血管外科让我感觉一切都很和谐!再次感谢刘主任为我减轻痛苦!”

患者有这样的评价似乎也正印证了刘昌伟看待医德与医术的立场。当记者问及“医德和医术哪个更重要?”他说,医德最重要,“医生要富有爱心、真诚,真心地为患者着想。”

学术:挑战与创新

刘昌伟的性格有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与直率,在外科实习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深深喜爱上了快节奏的外科工作。他也恰恰具备了心灵手巧、果断镇定的外科医生的素质。之所以选择血管外科,是因为血管外科的技术要求更高,更需要精细的操作技巧,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而他,就是想在挑战与创新中去走自己的行医之路。

在美国学习的时候,刘昌伟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他不去欣赏异国的风光,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当时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国内还属新生事物,鲜见于临床。而他知道血管外科医生如果既有手术技术又有介入治疗技术,就像是手握一柄双刃剑,使更多的病人得到更好的救治。怀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他决心一定要学有所获。在学习血管腔内治疗特别是主动脉瘤的大支架治疗技术和各种动脉支架植入技术时,他几乎每天都在导管室里,因为需要穿着特制的含铅材料的工作服,沉重的铅衣压得双肩疼痛难忍,但他咬牙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回国后,他所学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开始在协和血管外科开展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国内前列。科室每年门诊、急诊接诊病人近10000人次,年收入院病人800余人。

为了在学术上跟上世界同行科研进展的步伐,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促进学术交流,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从2003年开始主办“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研讨会”(又称为“协和香山会议”),每年一次,本着学术务实的原则,结合国外最新观点进行病例研讨、学员互动,目的是使血管外科医生在血管外科发展的整体思路上、学术认识上、学科最新动态上有所收获。“外科医生不能只是开刀匠,看看一两个手术就模仿着干是不行的,要提高理论水平,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要从病人的整体出发,建立合理的诊治思路,包括诊断、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随访等等,作为外科医生,一定要知识全面、思路清晰、技术娴熟。”刘昌伟教授不仅自己业务精干、技术娴熟、临床经验丰富,而且他很愿意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让更多的血管外科医生从中受益。

管理:打造协和团队

2005年,刘昌伟就任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在管理科室的几年里,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管理是一门学问,是重任。”

于是,在做好临床诊疗与科研工作的同时,他努力钻研着“管理”这门学问,并得出了自己的几点心得。“一是要以身作则,做各项工作的带头人;二是抓科室的凝聚力,为大家办事,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增强团结;三是抓人才培养,建立科室核心组,充分发挥科室骨干的积极性; 四是抓医疗水平、抓医疗安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室绩效考核体系,做到有章可循,调动大家的自觉性;五是抓学术、抓科研、抓教学,组织科研小组,鼓励从事临床科研和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六是要赏罚分明,有好事如学习深造要想到大家,想到科室骨干队伍。”

“管理也是带动大家共同前进”,在他的带领下,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已经形成了一支精干的团队,临床诊疗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在Google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血管外科”,你看到的第一条就是“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网站。网站为急于住院手术的重症患者开辟了绿色就医通道,各种动脉疾病患者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挂号去看病,省却了去医院挂号难的麻烦。建立网站也正体现了血管外科的创新精神。网站设有“最新动态”、“求医指南”、“医学科普”、“疑难杂症”、“论坛留言”等栏目,不仅方便了患者的求医问诊,更成为一个加强学术交流、普及医学知识、促进医患沟通的“协和家园”。

在网站上,记者看到许多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专家在技术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及学术论文被展示出来供临床医生们学习借鉴,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最新进展和现状》、《颈动脉病变治疗方式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微创技术结合外科手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进展与评价》等文章。而在“疑难杂症”栏目里,更有学术领域的难点、热点与最新成果都被详细阐述。

刘昌伟说,网站建设是创新,也是紧跟时代步伐,学术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不能闭关自守,只有带动更多的临床医生去学习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才能使血管外科不断前进,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刘昌伟说,十多年来,我国血管外科发展很迅速,但是与国外专家学者交流中,他发现我们国人在手术技术和腔内操作上并不比国外差,但在整体学术氛围、学术思想、科研思路和创新等方面却有不小的差距;另外在仪器、设备、医用材料等硬件方面以及在医学数据库的建立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我们还是应当承认我们的不足,要有压力和紧迫感。”这位血管外科的带头人,依然怀着学无止境的探索精神行走在血管外科发展的道路上,继续迎接挑战与追求创新。从他坚毅的目光与严肃的口吻中,我们可以预见,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将会走得更快,更远。

专家简介

刘昌伟,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药物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常务编委;《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编委;《血管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美国血管外科学会会员。

刘昌伟教授在腹主动脉瘤的手术和腔内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和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足的手术和腔内治疗方面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已发表论文40余篇,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就奖等,并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重点项目支持;参加了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国际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国际DVT&PE临床药物试验研究等。

推荐访问: 前行 挑战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