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雷州西湖怀古

雷州西湖怀古

时间:2022-10-31 14:35:02 来源:网友投稿

广东雷州市的西湖公园是我国最美的风景区之一。西湖原名罗湖,它可与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惠州(今属广东)西湖相媲美。园中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湖水既绿又柔, 就像朱自清先生在《湖上》一诗中所写的那样:“绿醉了湖水,柔透了波光。”岸上竹木掩映,倒映清波,古柏森森,浓阴匝地。修廊迂曲,周遭尽是藤萝;短桥横斜,四面无非烟火。徜徉园中,使你尘念顿消,宠辱皆忘。

其实,雷州西湖之所以享誉古今,不光是因为那里风光旖旎,更是因为宋朝宰相寇准、文学家苏轼与苏辙昆仲以及词人秦观,大臣李纲、赵鼎、胡铨等人的贬谪或路过此地,园中建有“十贤祠”。他们身处逆境,但并不玩物丧志,在雷州留下了一段段历史佳话,吸引着人们前来瞻仰拜谒,见贤思齐。

最早贬谪来雷州的是寇准,他曾因辅佐宋真宗与契丹签订了“澶渊之盟”而名声大噪,官至宰相。只因他狷介耿直,胸无城府,得罪了权奸,厄运便如影随形,接踵而至。天禧三年(1019年),寇准无意间卷入了一场宫廷斗争。原来,这年52岁的真宗得了风疾,行动不便,不能视朝,朝廷大事多决于刘皇后。真宗与亲信的宦官周怀政商议,提出让皇太子监国,自己因病倦勤的打算。周怀政当过东宫属官,与太子较熟,巴不得由太子监国,当即在真宗授意下找宰相寇准商量。寇准不敢怠慢,秘密谒见真宗,表示遵照宸断办理。并提出丁谓乃奸邪小人,不可辅佐太子,真宗也一一答应。不料翰林学士杨亿正在起草诏书之际,不知何人走漏了消息,执政的刘皇后暴跳如雷,寇准当即被改任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寇准失势,周怀政也在劫难逃,他彷徨徙倚,无计可施,便孤注一掷,铤而走险,欲杀宰相丁谓,罢皇后干政,奉真宗为太上皇,传位太子,以寇准为相。客省使杨崇勋本来和周怀政一起参与了太子监国之事,见刘皇后、丁谓一伙势大,便突然转向,把周怀政打算政变之事报告给了丁谓,丁谓又连夜乘牛车告诉给枢密使曹利用。第二天,周怀政被杀,寇准被贬为太常卿,知相州(今河南安阳),徙安州(今湖北安陆),再贬道州(今湖南道县)。寇准只得含冤负屈,离开朝廷,赴道州去了。

但是寇准的灾难到此并未结束。他被贬谪之时,已病入膏肓的真宗毫不知情,时间长了,他问身边的侍从:“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侍从们谁也不敢把真相告诉他。真宗临崩前还说,朝中大事只有寇准与李迪可以托付。迨至真宗驾鹤西去,丁谓对寇准的迫害也跟着升级。他串通刘皇后与宦官雷允恭,再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司户参军简称司户,管理本州的户籍、赋税、仓库,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曹官。大臣王曾说处置太重,丁谓声色俱厉地说,你再敢回护,恐你也不免!王曾遂噤若寒蝉,不敢再说。知制诰宋绶起草贬官诏制,他同情寇准,语气稍微缓和,丁谓指责他说,你整日起草诏诰,怎么写出这等文字!宋绶只好请丁谓斧削。于是丁谓便捉刀代笔,历数寇准的种种“罪状”,那当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丁谓写了之后,派人拿着诏书赴道州宣读。使者特意在马上悬了一口贮藏于锦囊的宝剑,意欲逼寇准自杀。家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寇准却神色自若,对使者说,如果朝廷赐死,请出示敕书。使者不得已,才打开了敕书,原来只是贬他为雷州司户参军,不是赐死,家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寇准在道州还未遑宁居,接到诏书,便又打点行囊前往雷州。就这样,一个安邦定国、调和鼎鼐的宰相又成了天涯孤旅,被发配到了边陲海陬的瘴疠之乡!

丁谓是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斗筲小人,寇准当宰相时,他已官至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他喜欢胁肩谄笑,溜须拍马,寇准甚为厌恶。一次,在中书省会餐,羹汤弄脏了寇准的胡须,丁谓赶忙前去擦拭,寇准当着众大臣的面斥责他:“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 拂须耶?”丁谓颇觉难堪,不禁由愧生忿,由忿生恨,遂下决心置寇准于死地,把寇准贬往雷州,便是这种心理作祟的结果。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仅仅过了半年,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丁谓也被贬官崖州(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寇准贬雷州,还未过琼州海峡,而丁谓的贬谪地却在琼州海峡以南,这真是天道好还!丁谓赴崖州,雷州是必经之地,当时寇准就在雷州,有好事者讥讽丁谓:“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丁谓道经雷州,欲见寇准,寇准避而不见。寇准的家人按捺不住气愤,欲当面羞辱丁谓,以报当年的一箭之仇,寇准却闭门纵家人赌博,等丁谓走远了,才放家人出来,并派人给丁谓送去了一只蒸羊。这种以德报怨的气量,博得了后世的好评!

寇准被贬雷州时已61岁,过了花甲之年,桑榆晚景,贬谪天涯,对于人心险恶、世态炎凉算是有了深切体味。途中听到杜鹃声声,凄婉哀怨,不禁悲从中来, 写了《闻杜宇》一诗:

曾为深冤无处雪,长在湖上哭青春。

平林雨歇残阳后,愁急天涯去国人。

道经公安县(今属湖北)时,剪竹插于神祠之前,祷告说:“准之心若有负朝廷,此竹必不生。若不负国家,此枯竹当再生。”其竹果然枝叶葳蕤。到了雷州,官吏拿来地图,寇准见州东南门离海只有10里之遥,不禁哑然失笑说,我少年时曾有“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之句,不料一语成谶,应在了今日。

初至雷州,人地两生,加上又是贬谪至此,门前冷落,无人嘘寒问暖,寇准思潮起伏,写下了《海康(雷州历史上叫海康)西馆有怀》:

风露凄清西馆静,悄然怀旧一长叹。

海云销尽金波冷,半夜无人独凭栏。

几年来宦海沉浮,四处漂泊、行踪不定的贬谪生涯,使寇准心力交瘁,来雷州前就病了,一直到雷州尚未痊愈。他的《病中书》云:

多病将经岁,逢迎故不能。

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

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

郡斋风雨后,无睡对寒灯。

但是,寇准就是寇准,拿得起,放得下,很快便调整了心态,走出了阴影,坦然面对现实了。他写的《临海驿夏日》云:

岭外炎蒸当盛暑,雨余新馆觉微凉。

最怜夏木清阴合,时有莺声似故乡。

他在雷州不以去国而丧志,不以位卑而无为,为莘莘学子口授中原语言,讲授中原文化,又兴修水利,造福雷州,颇受百姓爱戴。

公余之暇,寇准在雷州交了许多朋友,他谦恭下士,坦诚待人,士庶百姓知他是含冤负屈的宰相,都愿与他交往。他曾到英灵村陈司马家作客,陈司马是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寇准是下(今陕西渭南)人,两人都是北方人,因此特别投机。陈司马殷殷设宴招待,席间觥筹交错,谈笑风生。饮酒至夜阑更深时分,寇准正欲告辞,不料彤云密布,暴雨骤至,打得芭蕉叶飒飒作响。寇准诗情坌涌,即席赋《和陈司马见招》诗一首:

颍川公子重宾僚,花烛开筵远见招。

饮至夜深人欲去,飕飕风雨响芭蕉。

寇准贬谪雷州后,寓居天宁寺西馆,不远处有一口浑浊而被废弃的水井,寇准命小童前往汲水,突然井水汩汩翻涌,清澈见底,甘若醇醴,人人啧啧称奇。因寇准被封为莱国公,当地百姓便称之为“莱泉井”,此井至今犹存。游人至此,莫不驻足观看,井旁的石槛已被脚板磨得光滑如镜。人们在井旁建祠立碑,上书“莱泉井”三字。他读书之处被命名为“莱泉书院”,元代更名为“元书院”。

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62岁的寇准一病不起,病逝雷州。当地百姓悲痛欲绝,万人空巷,护送他的灵柩起程以归葬西京(今河南洛阳)。当行至一太平渡口时,突然狂风大作,骤雨滂沱,众人无法行进,只得就地停下,在棺材前插上枯竹,以防棺材被水冲走。次日,雨过天晴,风和日丽,可煞作怪,昨日插的枯竹已经绿叶纷披,长成遮天蔽日的粗竹了。人们为纪念寇准,将此渡口命名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则说:

莱公贬死雷州,过荆南公安县,民怀公德,以竹插地,挂物为祭,焚之,后生笋成林,以为神,因为公立祠,目其竹为“相公竹”。王乐道为记刊石,李承之有诗曰:“已枯断竹钧私被,既没贤公帝念深。仆木偃禾如不起,至今谁识大忠心?”

无论是传说也罢,笔记小说也罢,这些记载都不能当真,不过是反映了人们敬仰寇准的心情而已。寇准物故11年之后,即景元年(1034年),仁宗才为寇准平反昭雪,复太子太傅职,赠中书令,赐谥忠愍,诏翰林学士孙忭撰神道碑,仁宗亲笔写了“旌忠”二字,镌刻碑首,因此“寇公祠”又名“旌忠祠”。这虽然是迟到的平反,也可告慰寇准于九泉了。

寇准死后74年,即绍圣四年(1097年),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昆仲也因贬谪来到了雷州。绍圣初年御史弹劾苏轼掌管起草诏诰时所作辞命讥斥先朝、“诽谤先帝”,落职降官知英州(今广东英德),还未到任,又改贬惠州(今属广东),在那里度过了3年时光。他恬淡自适,随遇而安,“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曾有诗云 :“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此诗传至京师,执政章说,苏子瞻是贬官,在惠州还敢如此快活,于是贬苏轼于琼州(今海南琼山),居住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绍圣四年五月,苏轼携幼子苏过自惠州奔赴昌化军。巧合的是,这时他的胞弟苏辙在给哲宗的一封奏疏中列举了汉武帝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弄得民不聊生的例子,希望朝廷慈悲为怀,以苍生为念。哲宗览奏,大为不悦,遂将他贬谪出朝。朝中大臣又推波助澜,落井下石,怂恿哲宗再贬苏辙为化州(今属广东)别驾,雷州安置。据说把苏轼安置在昌化,是因为昌化是儋州,儋与苏轼的字子瞻的“瞻”字相近;把苏辙贬往雷州,是因为雷字的下半部“田”与苏辙的字子由的“由”字相近。就这样,弟兄两个都以戴罪之身沦落天涯,并在藤州(今广西藤县)不期而遇。这年苏轼61岁,苏辙59岁,都已到了垂暮之年。此时相见,两人不禁百感交集,悲怆莫名,真是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怜断肠人了。两人携妇将雏共是10口,相扶相帮来到了雷州。

不料苏轼兄弟刚到雷州,章便行文至此,说苏辙是贬谪之人,不许占据官舍。当时城中已无房可赁,正在苏辙为难之际,太庙斋郎吴国鉴挺身而出,冒着极大风险在城南为他建造了一座简易房屋。虽然环堵萧然,仅蔽风雨,茅檐低矮,才可容膝,但毕竟有了安身之处。章知其事,又说苏辙强夺民宅,下州府追究,但查无实据,章抓不到把柄,只好作罢。凑巧的是,过了两年,章也被贬谪雷州,因他当宰相时曾有贬官不得占官舍的命令,如今自食苦果,只得改租民舍。当地居民不知他就是章,对他说:“前苏公来, 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章没奈何,只能露宿街头了。

苏轼兄弟毕竟是豁达豪爽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短暂的惆怅很快便一扫而空了。两人皆有参禅拜佛的习惯,每到一地,必游览名胜古迹。他们对名甲天下的天宁寺心仪已久,不顾仆仆风尘,鞍马劳累,在雷州安顿下来,便径投天宁寺来。天宁寺方丈仰慕苏氏兄弟是名满天下的文豪,便洒扫门庭,倒屣相迎。天宁寺位于雷州城中的小山丘上,南北两边是山,山青如黛,东西两边是湖,波光潋滟,真乃人间美景,佛门胜地。看完天宁寺,两人先是漫步罗湖长堤,然后又驾一叶扁舟,泛舟湖中。橹声乃,逸兴遄飞,苏氏兄弟几忘自己是贬谪之身了。回到寺中,苏轼笔走龙蛇,为天宁寺题了“万山第一”的山门匾额。那4个大字雄浑遒劲,力透纸背,引得骚人墨客纷至沓来,一睹墨宝。可惜这一珍贵文物毁于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大地回春,山河重光。1983年,雷州市政府醵资修建山门匾坊,但缺“万山第一”匾额,派人四处寻觅,终无结果。1987年,浙江兰亭书会会长沈定庵先生重游天宁寺,献出了他抗战时期寓居此地时所拓“万山第一”的拓片,匾额从此又挂在了山门上,原件庋藏在雷州市博物馆。

苏轼兄弟在雷州盘桓了3个月,他们或挑灯读书,或联袂出游,或踏青访友,徜徉于山水之间,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苏辙《东亭》诗云:

十口南迁粗有归,一轩临路阅奔驰。

市人不惯频回首,坐客相谙便解颐。

惭愧天涯善知识,增添城外小茅茨。

华严未读河沙偈,偃仰明窗手自披。

苏轼的《和东亭》诗云:

仙山佛国本同归,世路无关两背驰。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归期。

遥知小槛临廛市,定有新松长棘茨。

谁道茅檐劣容膝,海天风雨看纷披。

两首诗都旷达乐观,全无悲怆伤感之情。后来苏轼前往昌化军,苏辙送别于今徐闻县之讨网村。

苏轼喜欢西湖,几度出任地方长官,都特别钟情于西湖。他知杭州时,环西湖筑堤,杭人名为苏公堤,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后徙知颍州(今安徽阜阳),颍州亦有西湖,他常去游览,有时就在湖中办公,颍州人说他:“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郡事。”时人有诗云:

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

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

再徙知扬州,赞扬那里景色清幽:“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尤其欣赏瘦西湖,说“一半勾留是此湖”。贬谪惠州,也忙里偷闲,寄情山水,漫步于丰湖之畔,后丰湖改名西湖。在雷 州时弟兄二人经常荡舟湖上,把酒临风,举杯邀月,苏轼写下了“下视九万里,浩浩皆积风。四望古合州(按:南朝梁、隋时雷州称合州),属此琉璃钟。离别何足道,我生岂有踪”的诗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在湖心筑了“苏公亭”,亭北雕苏轼石像,凝神注目,翘首北望,表现出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情操。罗湖也改名西湖。

1959年郭沫若游览雷州西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一首长诗:

吾乡古嘉州,尚有苏子楼。不意湛江市,天涯笠屐留。罗湖今后万年平,七十二行行行状元生。微波荡漾岸草碧,时惊风暴走雷霆。想见风物殊,超越钱塘西子湖。湖心有亭壮观睹,岿然不使湖山孤。湖心有主主者谁?曰惟人民而非谢(按:谢指清代嘉庆年间海康知县谢邦基,他重建了“苏公亭”)或苏。何当乘风九万里,登楼岸帻临风呼!事贵独创树楷模,罗湖风光应为世所无。罗则罗耳何更名为西?前人未免好事乎!还当游览“万山第一”处。海康少年好读书,东坡才力固可慕。后来居上莫踟蹰!

郭老的家乡四川乐山古称嘉州,那里有为苏轼兄弟建的楼,但未料到湛江(雷州属湛江市)也留有苏轼兄弟的屐痕,罗湖也因有了苏氏兄弟遗迹而增光生辉。然后又勉励雷州的学子后来居上,在才力上超过苏东坡。音乐家贺绿汀1986年也来此一游,题词云:“雷州西湖虽然比杭州西湖小,可是有许多优点是杭州西湖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特别对后代人的教育意义很大。”如今这两处题词镶嵌在墙壁上,也成了景观。

(题图:雷州西湖公园)

———————————————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 雷州 西湖 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