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

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

时间:2022-10-29 13: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提起音乐剧《猫》,几乎无人不知,尤其是2003年《猫》席卷北京、上海两地演出市场时的盛况,更是掀起了国人对《猫》剧的热爱。《猫》这种戏剧形式就被称为音乐剧。从广义上说,凡以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体裁都属于“音乐戏剧”的范畴,如西方的歌剧、中国的戏曲等。但戏剧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它不能被“歌剧”、“话剧”、“舞剧”等概念替代,应是这多样性概念的结合(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音乐剧”也不是“音乐戏剧”的简称,而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戏剧形式。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它集歌、舞、剧为一体,采用高科技舞美技术,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音乐剧作为一种戏剧种类在西方世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中国仍处于一个初级发展时期。

一、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萌芽期

百余年来,音乐剧在西方非常盛行,但在20世纪初文化相对保守的中国,有着发展音乐剧的局限性。这与战乱、经济落后都有关系。也正是这个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正在中国积蓄,为新的文化艺术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黎锦晖的歌舞剧开始在中国传播并流行。从黎锦晖的代表作《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音乐剧的影子,但很快又一度消沉。之后的几十年,也有一些歌舞剧相继推出,如歌剧《刘三姐》、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但这些作品没有太大的突破与创新,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音乐剧。

20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引进欧美音乐剧时,中国艺术家就意识到音乐剧将成为现代舞台艺术的主流艺术形式。他们先后将一批经典欧美音乐剧搬上舞台。百老汇出产的音乐剧有了相当的音乐水准、艺术价值和制作经验,我们也正是从此时真正感受到音乐剧。艺术家和从业者们也从外国经典音乐剧中获得启发,开始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中国的原创音乐剧在这一时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年轻而富有朝气。如1982年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1983年的《风流年华》、1984年的《蜻蜓》《芳草心》《台湾舞女》、1985年的《搭错车》、1986年到1989年问的《十五的月亮》《特区回旋曲》《日出》《请与我同行》等。新的作品不断问世,使中国音乐剧真正迈开了第一步。然而,作为舶来品,在没有以往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中国音乐剧一直在艰难中徘徊前进。

二、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期

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形成并确立的西方歌剧、交响乐等高雅艺术形式有其特定接受群体,被所有人接受不仅需要一定时间,也需要各相关因素的配合。当代中国,大众在接受西方高雅艺术的同时,对音乐剧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通俗艺术形式更是产生出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欣赏人群(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从百老汇到全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正值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音乐剧在中国开始进入专业创作阶段,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1990年《征婚启示》、1991年《巴黎的火炬》、1994年《鹰》、1995年《秧歌浪漫曲》、1996年《夜半歌声》等。这一时期的创作给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中国音乐剧创作及演出也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但此时音乐剧的创作与演出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更没有现代化的商业运作方式,同观众需求和消费水平相脱节,使得音乐剧在筹划、制作、演出等方面受挫;在创作上,大多时代感不强,没有新意。最为吸引观众眼球的舞美方面也没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以1995年创作的《秧歌浪漫曲》为例,资金来源于一些热心海外华侨及民间,因此就谈不上先进的现代技术的应用,更不要说华丽的舞台设计、给人以视觉冲击效果的特技以及灯光音响等。在创作及设计流程上,多为中国老艺术家出谋划策,老艺术家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同音乐剧要求的极强时代感在某些方面会有脱节,这势必会影响音乐剧的创作和表现效果。再如《巴黎的火炬》《夜半歌声》等剧目,内容缺乏新意,不能体现出本国民族及时代特色。

九十年代后期,音乐剧创作开始出现贴近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抓住了部分观众的心理,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1997年《四毛英雄传》、1998年《歌星与猩猩》、1998年《白莲》、1999年《秋千架》、1999年《未来组合》等。其中,1998年创作排演的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音乐剧《白莲》,被专家誉为是地市级剧团完成的国家级剧目,以总导演张继刚为首的创作班子汇集了国内众多著名创编人员,是继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柳州市创作上演并饮誉全国的《刘三姐》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作曲是国家一级作曲杜鸣心。1999年,全国首部青春校园音乐剧《未来组合》诞生,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打造排演完成。这部讲述了一群17岁高中生初次面对人生重大课题时种种抉择的音乐剧,以其青春活力的演员阵容、悦耳明快的音乐和真实有趣的剧情,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可以看到,九十年代后期的音乐剧除国家剧院制作排演外、有很多也是地方剧院排演完成的,这些音乐剧已具有了较强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也能够注意到舞台布置、灯光道具的整体搭配。从创作群体上来说,无论是导演还是作曲,都是国内有实力的专业人士。但由于是非专业化的制作团体,没有专业音乐剧演员和专业音乐剧指导,舞台布置较为简陋,与剧情的结合不够紧密,企业演出团体和制作人才水准参差不起,没有真正把音乐剧的娱乐性、商业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等特性恰当全面的发挥出来,与国外的现代化运行和操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但总体来看,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已为中国广大观众认可和熟悉。这与广大中国音乐剧从业者的敬业奉献是分不开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音乐剧市场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创作和演出制作经验的专业队伍,一部部的原创音乐剧也不断出现,这对丰富中国的文化演出市场无疑将起到推动作用。

三、对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思考

中国原创音乐剧在前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病和缺点。九十年代的作品略显青涩和稚嫩,缺少时代感和现代气息。制作与推广也不可与今天同日而语。

在服装设计上,中国大部分原创音乐剧还不够成熟与专业。具体表现在与剧情结合不够紧密,设计不够精致,没有新意等。另外,舞台布置不够现代,灯光与剧情结合得不够贴切紧密。商业制作、宣传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音乐剧教育,音乐剧演员培养方面,也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教学,还是教材与教育模式上,都还不够成熟,还没有与市场相结合的完整而有效的音乐剧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方面,国家虽然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但对音乐剧投入是相对薄弱的。

中国原创音乐剧与西方经典音乐剧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进步也很明显。二十一世纪初期至今,中国音乐剧开始逐渐与世界接轨。音乐剧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和观众,也有了从事音乐剧创作排演的演出公司及逐渐成熟的商业运作。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开设了音乐剧班和音乐剧系,有了专门的教材,也有专业的师资,上海音乐学院还专门从过国外请一些优秀师资来校任课。课程设置上,会参照国外大学的先进做法。除了各高校积极排演音乐剧,各专业院团也纷纷创作出一批优秀剧目,这时期的代表作有2000的《杨贵妃传奇》、2001年的《悟空》、2003年的《五姑娘》、2003年的《赤道雨》、2005年的《木兰诗篇》、2005年的《雪湖狼》等,尽管创作水准和创作实力还有待提高,但这些音乐剧已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原创音乐剧要想获得健康良性发展,需要有一系列的改进措施。首先,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及扶持。同时,行业自身也要建立正确的商业运作方式。以国外为例,百老汇是以音乐剧作为一种旅游的附带产品,吸引一大批世界各地的观众来看,那么同时它会把舞台制作的音乐剧拍成电影,它是一个滚雪球的东西,运作模式非常大,涉及的面非常广,它是走一条我们叫产业化的路。我们再来看一下音乐剧《猫》的运作方式,在投入上,上海大剧院不惜重金投入;在宣传方案上,用了近半年的时间,不断在上海文化市场掀起新闻浪潮。同时演出双方不惜出资100多万元,在南京路贴出了巨幅的海报。在演出间歇剧院大厅里和签名售票的广场,演员和观众零距离接触互动。票务销售上,细分消费群制定不同档次的票价,上海大剧院还制定了三轮不同的售票时间,直到第三轮售票开始,才宣布告别场的演出日期。同时,还有演员签名售票,赞助商的幸运抽奖,这些都刺激了观众的购票兴趣。仅三天时间就创下了6000多张的销量。在销售渠道上,上海大剧院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并与遍布上海的票务系统合作,大展票务攻势,同时,赞助和衍生产品的开发,让大剧院获利匪浅。

从队伍结构上看,文化人对“市场”及“商业化”的概念还很陌生,剧院领导和投资商对此也是知之甚少。对于市场的调查取样、文化市场走向、广告宣传策略、票房推销、演出安排、衍生产品的设计制作与销售等环节及其协调衔接等方面认识不够。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来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我国本土音乐剧应学习国外的先进做法,学习百老汇的运作方式,合理加大商业化倾向,积极增加音乐剧的商业化品格和娱乐化功能,同时要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并走出国门虚心请教。

其次,从作品本身来说,中国的创作者应多体验生活,感受一下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理节奏,挖掘我们身边的故事,创作出更为贴近时代和生活的新作品,创作出极富时代特征和民族魂的优秀作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艺术、美学观念和表现手段,在舞台节奏、舞台处理上增加现代科技手段和声光技术含量,借鉴西方音乐剧长期积累的优秀经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成功做到艺术体裁的民族化转型。要积极吸收音乐剧所运载的价值观念,使中国音乐剧走出“遗产”阴霾,显出勃勃生机,使中国音乐剧成为现代化、都市化、时尚化的一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成为传统型的现代艺术,或者也可以叫做现代型的传统艺术。

综上所述,政府的政策倾斜,公众对音乐剧的关注度,完善的音乐剧人才培养方案,稳定而成熟的创作团队,合理的商业运作,加上既有时代特色又彰显中国独特历史文化背景的剧情,中国音乐剧就会迅速成长,就会涌现出属于本民族的优秀经典剧目。

推荐访问: 音乐剧 中国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