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突破无铀矿

突破无铀矿

时间:2022-10-28 15:10:14 来源:网友投稿

多灾多难的19世纪60年代最后的一个春天姗姗来迟,已是阳春三月,神州大地上才刮来寒冷的春风。山坡上的迎春花,顶着倒春寒,绽开了淡黄色的花朵,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狂热、浮躁和彷徨了长达三个年头之久的二机部309队1队的队员们,洋溢着淡淡的春光,开始冷静起来了。在党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重振旗鼓,背上仪器,上山普查找矿,竖起钻塔,开动机器,钻进地层深处;挥舞大锤,叩击大山,擂响了向地球要宝的战鼓。

战鼓催人人更急!

1队广大队员和干部,决心要把“文革”浩劫中“停产闹革命”的损失挽救回来,加快核工业建设的步伐。

为了落实中央号召建设好“三线”的战略部署,从湘中与湘南地区撤出,重上湘西闯禁区。总的部署是:立足湘西,突破“三线”,以雪峰山以西为主攻地区,会同县的板溪群类型和靖县的寒武系类型为突破口,把洪(江)靖(县)的凹陷地带作为打歼灭战的主战场。

据这一战略方针,1队先后调动5台钻机和11个普查小队,从洪江到会同楠木山一带,扩大普查追索,圈定矿体。又从靖县到新厂一带,组织追索揭露,落实远景规划区,研究湘西塞武系、震旦系、板溪群地层的铀矿化规律,编测洪(江)会(同)靖(县)地区1:5万地质及成矿预测图。

早在50年代,前苏联的专家们在1队指导工作时,他们根据苏联铀矿的成矿规律,认为震旦系老地层无铀矿,所以,一遇到老地层就放弃普查。后来我国地质系统也有人提出我国南方老地层无铀矿的理论,进一步束缚了队员们的思想,一直把老地层视为无铀矿的禁区。

通过15年普查找矿实践的1队地质人员,逐渐改变了这一看法,决心要闯一闯这个禁区。

为了打破我国南方老地层无铀矿的神话,派出技术力量雄厚的311勘探工区,迅速进入会同县早禾田,对震旦系板溪群老地层中的铀化异常点,进行揭露与勘探。同时,组织机关干部和地质物探技术人员100余人,进入该工区参加集体劳动,担任繁重的地表揭露的土石方工程,既锻炼了干部,又节省了大量的劳务开支,为快速揭露与勘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年9月,普查8小队队长周兴发, 党支部书记肖中银,率领25人的队伍,登上沉睡在云海下的高山——会同县西南边陲的楠木山,寻找50年代航测发现的震旦系老地层中的铀化异常点。

楠木山,因出产楠木而冠名,但因交通闭塞,杳无人烟,长期与外界隔绝,楠木生在深山人未知,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大山的价值。

8小队一进入楠木山,正逢秋旱。白天秋老虎似火焰,烤得楠木山十分闷热,空气似乎也点得火燃,生长在岩石上的树木也枯死了。队员们在山上工作,大汗淋漓,体质弱的队员,时有中暑晕倒,服点自备药,爬起来又干开了。可是,一到晚上,楠木山仿佛又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冰凉如水,穿毛衣盖棉被,气候反差大,一些新队员一时难以适应,加上水土不和与高山反应,一上去就生病。为了争分夺秒,抓勘探进度,他们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轻病不误工,重病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这是核工业人忘我劳动的牺牲精神,是爱岗敬业的崇高品质。

一天傍晚,火球似的太阳落到西山背后去了,山峰逐渐模糊起来,林中的鸟儿早已归巢,山林静悄悄,铅灰色的夜空出现了点点星光,上弦月已经挂在天边,楠木山沉浸在雾气迷漫之中,寒气袭人。

在一座悬崖陡壁下,出现了找矿员蒋和清、屈孝明、颜家和、唐跃仁4人的身影。他们不顾一天的劳累与饥饿,仍然坚持追索两个新发现大于1000伽马的铀化异常点和带。一边划火柴,观察伽马仪器上度数的反映,一边做记录,用红布条挂在树枝上做标记,直到追索完毕,才怀着胜利的喜悦,摸黑回到宿营地。

老找矿员出身的肖中银,在专业地质院校毕业、有五六年野外工作经验的周兴发,马上带领队员对异常点和带进行地表揭露。经过槽探,井探,深入调查研究,认为有成矿规模,立即向队部汇报,请求组织力量进一步加强深部勘探。

恰在这时,从附近的野猪冲和岩山脚也传来了令人鼓舞的喜讯,兄弟普查队在老地层中发现了很有价值的铀化异常点和带,真可谓是三喜临门。

普查初战告捷,1队临时领导班子,决定在1970年年初,在团河地区打一场勘探大会战。

这三处铀化异常点和带,都是在海拔840米与740米以上的高山顶上,相对高度均在500——600米以上,山高林密,地势险峻。为了尽快上马,突破这三处铀化异常点和带,调动500人马迅速向这三处会战地点集中。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大会战伊始,1队汽车队开动几十辆大卡车,从湘中和湘南地区,将大批勘探设备和生活物资,日以继夜地翻越雪峰天险,单行600里,三天一往返,人不下鞍,马不停蹄,安全行车一个半月,源源不断地将物资运抵会战工地的山下,司机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大会战早日上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大量的勘探设备与生活物资,要从山下运上山去,既无小路,又无空旷地带,全是荆棘和树木,到处是悬崖陡壁,怎么办?困难吓不倒队员们,由一台推土机开出一条弯弯曲曲的毛路,先将生活必须品挑上山去,安营扎寨。

时间不等人,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一贯原则,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自己动手,将发电机、钻机和水泵等重型设备,化整为零,拆开搬运,拆不开的大部件,由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绳拉杠撬,一寸一尺地往山上搬运。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个月时间,完成了搬运任务,10台钻机在三处会战地点上开钻,打响了大会战的第一炮。

为了抢时间,抓进度,同时调动各种勘探手段,开展槽探、井探、硐探、电测和水化,群情激奋,士气高涨,队员们起早摸黑出工,晚上披星戴月而归,热火朝天,一个比一个出工早,一个比一个休工晚。会战指挥部针对这一情况,感到十分为难,大会小会,千叮咛万嘱咐,要大家遵守作息时间,劳逸结合,按时上下班。可是,指挥“失灵”,谁也不听劝告。会战指挥部迫不得已,只好强行下达这样一条命令:

今后凡在早上7点钟以前上班,晚上7点钟以后下班的队员,不但本人要挨批评,写检讨,而且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这才勉强刹住这股一心为工作、擅自加班加点的风气。可是,仍然还有少数队员借故偷偷地提前上班,找理由推迟下班。这种为核工业建设事业忘我劳动的自我牺牲精神,实在令人感动和敬佩。

大会战的拦路虎就是公路。

无路难,修路更难。

常言道:人心齐,石山移。一边生产,一边修路,从10月到11月,调集500多名队员,地方200多名农友们,以及驻队“工改兵”工作队的部分军官,也参加了筑路大军的行列,修建团河至楠木山,团河至野猪冲,团河至岩山脚三条公路。全凭一双手,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利用钢钎、大锤与炸药,逢山开山,遇水架桥,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悬崖陡壁和深谷中修通了七四○、八四○和工农兵三条简易公路,总长14公里,均于12月初竣工通车,给勘探大会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创业路上困难重重,山上没有住房,自己动手盖,就地取材,砍伐竹木,利用杉树皮,建成一万多平方米的简易工棚,解决了队员们住宿的困难。同时,在山顶上修建了简易篮球场,文化娱乐室,丰富了队员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由于山下没有菜农,很难买到蔬菜,自己开荒种,春夏两季,上山采蘑菇,扯竹笋找野菜,长期以榨菜、豆腐乳和腊八豆充当主菜。做饭没有柴烧,自己上山砍。冬天没有木炭取暖,自己上山烧。吃大苦,耐大劳,谁都没有怨言,坚持工作岗位,兢兢业业,诚诚恳恳,齐心协力,为夺取勘探大会战的胜利而艰苦奋斗!

正在大会战热火朝天的时候,从山下刮来了一股歪风。

1队出席二机部召开的所谓“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从北京归来,几个“文革”的骨干分子,利用 “代表”们传达会议的精神溜上山来,故技重演,高喊“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刷标语,贴大字报,散发传单,大会小会批判“唯生产力论”,指桑骂槐,暗中串连,一时闹得乌烟瘴气,企图再一次煽动“停产闹革命,”妄想扰乱方兴未艾的勘探大会战。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三个年头“停产闹革命”的队员们,已经痛定思痛,擦亮了眼睛,认清了形势,及时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再也没有人上当受蒙蔽相信他们的“神话”了,遭到队员们的抵制,他们只好灰溜溜地下山去了。

这场勘探大会战,历时两年,时间长,规模大,气氛热烈而又紧张,会战成果显著,完成了大量的槽探、井探、钻探和硐探工程,找到铀化异常点525个,异常带30多条,评价了三处勘探点,为今后深入勘探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提交了楠木山震旦系陡山陀和寒武系老地层中的铀矿床。在1队历史上,是继湘南的“大湾”和湘中的“三四○”铀矿床勘探之后,演奏出又一支艰苦创业的凯歌,被称之为“楠木山精神”!

几乎是在大会战胜利结束的同一时间里,即1971年12月15日,1队向中南309大队提交了《会同县早禾田地区铀矿储量报告》。这两个铀矿床的发现,打破了我国南方老地层无铀矿的神话,从此结束了我国南方老地层无铀矿的历史,填补了一项空白,在我国地质系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传为佳话。

责任编辑/兰宁远

推荐访问: 铀矿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