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精选文档)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精选文档)

时间:2022-06-19 13: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精选文档)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2 2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各个方面和层次的部署。假以时日,必将实实在在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 12 年连增,农民收入增长较快,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等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农村出现凋敝,个别农民增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因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种田主要依靠留守的老人和妇女等。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非常重要、极为必要,而且充分体现了党始终情系农民、关心“三农”。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使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让城镇化发展和村镇化发展更加协调,能够实现更多的资源双向流动,形成更好的城乡良性互动,促使农村跟城市一样美好,推动城乡同步迈向现代化。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立体式的、全方位的重大发展战略,是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角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从农产品供给市场看,一直以来,同样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农产品特别是大宗粮食商品,具有市场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基础,更是重要标志。这就告诉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不仅需要直面未来谁来种粮的问题,更应不断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农村稳定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镇化与城镇化实现同步,农业现代化赶上工业现代化步伐,必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农业、乡土农村的面貌,真正让农村成为吸引城里人的地方,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和工业一样强大的产业。所以,乡村振

 兴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三农”看到美好明天,更将为国家现代化带来深远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七彩党建”模式研究 ——以全国文明村安徽省当涂县七房村为例 张政[1]

  张喆[2] 太原师范学院[1]030619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2]030600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重要论述,并提出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先进型、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保障,这就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向了新时代的最前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是实践问题。我们既要从理论上深入学习把握,更要从实际社会问题中探寻出一条创新党建方式,助推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为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定领导力量。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更加突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地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指出: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1] 农村工作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社会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组织载体,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是引领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有效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也关键靠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把党中央大政方针和本村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村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之路。党的肌体健康时似乎感觉不到什么,一旦有恙,疼痛之感则首先在基层触发。[2]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当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和强化。

 二、新时代七房村“七彩党建”模式 (一)、七房村基本概述 七房村隶属于步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乌溪镇,位于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南端,地处两省(安徽、江苏)、四县(当涂、芜湖、宣城、高淳)交汇处,围乌公路贯穿全村,紧邻长江下游著名支流之一—水阳江,距当(当涂)高(高淳,属江苏省南京市)大桥仅 3 公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十分便捷,是国家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村、农业部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庄”、马鞍山市水产养殖重点村、河蟹育种特色村、专业村,有“中华蟹苗第一村”的美誉。

 七房村区域面积 4.5 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 2417 人,下设两个党支部(岗南支部、岗北支部)共 8 个党小组,党员 69 名,现有“两委”干部 6 人。2016 年七房村党总支被评为“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荣誉称号,《七房村小康梦》专题片被中组部作为远程教育党课教材在全国进行推广宣传。2017 年 11 月,七房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3],2018 年 10 月七房村被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七房村突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形成了“党总支部书记抓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抓党小组长、党小组长抓党员”的良好制度规范,通过“一级抓一级”实现了“层层抓落实”,大力实施“党建强村、产业富村、人才兴村、文明美村、改革活村”五大工程,努力促进“产

 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全面建设“产业好、生态好、治理好、乡风好、生活好”的“五好家园”。

 (二)“七彩党建”主要内容 1.突出红色引领。加强村班子建设,配齐后备干部,严格执行村“两委”工作规范,建立议事决策、日常学习、工作例会、坐班值班、包组联户、财务管理等制度,做到“办事有规矩、行为有约束”。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构建起党总支领导、村委会执行、村监会监督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组织党员亮身份、亮岗位、亮承诺,在美丽乡村建设、防汛抗洪、环境整治、带领致富等工作中处处走在前、干在前,充分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建设金色产业。产业振兴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是乡村振兴、 “农民富”实现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质,其实是农业生产与相关服务的流程的细化与专业化,让农业能够与工业、服务业这两种不同的产业形态承接在一起。[4]蟹苗培育是七房村的主导产业,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 95%:全村从事蟹苗培育农户 650 户,占总农户数的95.5%。全村耕地面积 2400 亩,其中蟹苗培育面积达 2300 余亩,占全村农地面积的 95.8%,辐射带动周边蟹苗培育面积 6000 余亩。2017 年全村蟹苗销售收入达 2500 余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 95%,农民人均纯收入 24087 元,位于全县前列。村党总支注重“生产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注册了“七房蟹苗”品牌,成立了蟹苗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党员干部、党员示范户与养殖户结对子,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立能人党员带基地、基地联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功举办了第-届当涂“乌溪蟹苗节”。2017 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 24087 元真正把“小蟹苗”做成“大产业”。

  3.打造绿色生态。开展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农民理事会作用,重点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亮化。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三有机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强化督查考核,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七房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通过省级验收。2016 年着 力打造省级美丽乡村周焊中心村,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

 4.优化橙色服务。落实“村站合一.”,高标准规范建设为民服务站,推进“信福小屋”建设,村干部集中办公、坐班服务、全程代理,实现“一站式”服务,每年代办各类事项 1000多件。建立村组干部联组包户制度,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四议两公开”等载体建设,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

 5.促进蓝色和谐。加强党组长和村民组长队伍建设,实行村干部分片包保,广泛收集办理民情事项、了解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开展了“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五星级文明家庭”、“优秀村民组长”、“示范养殖户”、“示范党员户”等评选活动,为村里注入了新风正气。成立了老年大学、锣鼓队、龙舟队,龙舟队代表马鞍山市在重庆参加了全国龙舟邀请赛,代表乌溪镇参加了全县第七届龙舟锦标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中 共 中 央 印 发 《 中 国 共 产 党 农 村 基 层 组 织 工 作 条 例 》 [EB/OL] [2019-01-10]http://www.gov.cn/zhengce/2019-01/10/content_5356764.htm [2] 做 好 基 层 党 建 这 篇 既 大 且 实 的 文 章 [EB/OL] [2015-01-15] http://dangjian.gmw.cn/2015-01/15/content_1453021 [3] ( 受 权 发 布 )

 第 五 届 全 国 文 明 村 镇 名 单 [EB/OL] [2017-11-17] 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11_aa/bzmd/201711/t20171117_4492347.shtml [4] 乡 村 振 兴 的 核 心 将 是 产 业 振 兴 [EB/OL] [2018-12-31]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12-31/doc-ihqhqcis1804656.shtml [] [] [] [] []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 XX 农业农村现代化调研分析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础上,中国已踏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大道, “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市统计局就乡村振兴背景下 XX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存在不足开展了调研,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XX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 XX 位于沿江经济带的咽喉位置,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发展,特别是上海龙头城市发展及资源整合必定要经过 XX。辖区内包括 3 市 4 区,总面积 578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96.7 千公顷,耕地面积省内排名第 7 位。近年来,XX 市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文件精神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按照《XX 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

 1.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XX 市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在全国率先成立地市级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建设农村生产性综合服务体 180 多个;

 从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经营主体 2193 个,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04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744 个;2020 年乡村服务业总产值达到 25 亿元,比上年增 8.79%;建成 6 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7 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年接待游客 1480 万人次,综合收入61 亿元。农村居民实现稳定脱贫,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十大行动,2020 年全面小康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第 41 位,比 2019 年前进了 2 位。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五年翻一番。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4.0%、6.5%。XX 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一高两强三突出”部署,致力推动 XX 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出台稳岗增岗系列政策,兜牢失业底线,推进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就业创业形势持续向好,政策的持续发力保障了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农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一是稳定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生产。2020 年 XX 市粮食播种面积 562 万亩、总产量 56.2 亿斤,粮食亩产 499.5 公斤,居全省第一。建成省级万亩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 8 个、部级和省级蔬菜标准园 28 个。二是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至 2020 年底全市累计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293.5 万亩,其中在基本农田上建成面积 270.12 万亩、在“两区”建成面积 237.08 万亩,高标准农田已上图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66%。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 17 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 7460 个,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

 建成 68 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11 个智慧农业综合示范区,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达 24.5%,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 65.6%。

 3.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一是突出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XX 市已经形成了年产值规模达 60 亿元的兴化市戴窑大米加工企业集群;以“苏三零”品牌为核心的年产值达 40亿元面粉加工企业群;高港核心港区百亿级粮油加工企业集聚区;兴化脱水蔬菜加工企业产值占全国 1/3 强,年产值达 50 亿元。二是特色种养业发展较快。靖江香沙芋、兴化香葱、泰兴花生、高港地道中药材等地方特色产品发展规模逐渐做大,以河蟹、小龙虾等为代表的“虾蟹经济”成为水产养殖的主导特色和地方支柱产业之一,“靖江汤包”“溱湖八鲜”“沙沟鱼圆”等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食品品牌叫响市场。三是特色专业村镇建设加快推进。充分挖掘乡村产业资源,加快培育“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设一批乡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67 个,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14 个(全省 144 个)。

 二、XX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1.高质量发展仍存不足。一是产业富民方面。乡村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相对偏低,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二是城乡统筹方面。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

 设短板突出,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还不够顺畅。三是人居环境方面。农村空间布局有待优化,房屋建设和风貌管理仍需加强,农村环境问题治理还不彻底,需在长效管护上继续发力加力。

 2.资源制约因素较为突出。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人、地、钱”瓶颈尚未根本突破。一是土地瓶颈。农业项目由于投资收益期长,产出率低等在土地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制约,调研发现大型龙头企业在土地使用上普遍存在较大困难,这在市区农业发展中尤为突出。二是资金瓶颈。农业项目在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扶持上一直是短腿。如何加大对农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降低门槛、放宽额度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人力瓶颈。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从业人员总量下降。调研发现,本地年轻人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新生代农业人口萎缩。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主体从业者老龄化明显,不仅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也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3.组织化程度相对滞后。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有一定数量,但与本地农户之间的生产利益联结不紧密,对本地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层次不高。XX 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取得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数量多,质量低。首先是规模偏小、组织松散,其次是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再次是合作社自身基础薄弱,很多合作社保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简单生产和销售上,统一服务和议价能力不强,很难

 形成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三是农业规划引领作用有待加强。近年来,市郊蓬勃发展的休闲农庄、农家乐等,固然有现代农业的影子,但深层次的问题是缺乏规划引领作用,没有产业化发展的远景,更存在圈地的隐患。

 4.乡村振兴出现新问题。一是脱贫户缺乏内生动力。调研显示,贫困户脱贫致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花惯了“便宜钱”,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将脱贫希望寄托于各级政府、帮扶部门和结对干部给钱给物,并未真正实现“生活富裕”。二是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冲击。部分农户把老人分出去单独立户,且不赡养,找政府要求解决其“贫困户待遇”。这种状况呈现蔓延趋势,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孝老文化,开始成为基层政府抓“乡风文明”的难点。三是缺乏对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目前村干部收入较低,普遍在 3000-5000 元/月,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村干部政治和荣誉方面缺乏激励机制,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制约乡村“治理有效”的实施。四是落后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民的环保意识仍旧停留在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上,没有把农村当做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活宜居”任重道远。五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从实地调研来看,XX 市有不少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产业兴旺”。

 三、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而应当立足于乡村全面振兴,除了产业振兴之外,还包括农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1.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节本降险的积极作用。帮助农业更好地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谁来养猪,如何养猪”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难题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其培育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壮大创新创业群体,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正确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三是培育主体带动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区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

 2.加强资源分配,缓解“人、地、钱”压力。一是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培养一支“永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多措并举,积极创新乡

 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二是通过完善产权制度盘活土地资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进一步优化乡村用地供给,积极上争出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地专项支持政策,对建设配套设施和发展养殖业等关联农业项目用地,按照不高于流转面积 5%的比例,调整用地性质,相关手续由经营业主签订复垦承诺书并缴纳复垦保证金、乡镇(街道)审核、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审批。三是要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要创新政策机制,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出更大的一块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3.强化组织领导,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产业强镇、特色田园乡村、“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为载体,引导小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乡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乡村特色产业。二是着力打造产业园区。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与企业集中,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速建设一批特色产品基地,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乡村休闲旅

 游精品,建设一批功能多样、设施完备的园区景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三是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体系。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行动,继续推进“农业项目突破年”活动,组织实施乡村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质态。

 4.落实乡村振兴政策,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一是保持帮扶政策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总体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相对稳定性、延续性,确保帮扶工作焦点不散、靶心不变,防止发生断崖式返贫。二是健全预警监测机制。聚焦支出型困难家庭、因病致困家庭等各类困难群体,扩大防贫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返贫风险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及时落实帮扶救助政策措施。三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统筹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加大农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把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发挥文化能人、返乡创业人士、“五老”等身边榜样的感召作用,讲活讲好“XX 故事”“百姓微故事”,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四是激发经济薄弱村内生动能。围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在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力物力支撑等方面加大对经济薄弱村优先保障力度,积极推广“党建+扶贫”、消费扶贫等特色做法,因地制宜打造村级特色产业,持续跟踪帮扶项目落地见效,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五是加大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坚决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紧抓不放、一抓到底,确保禁出成效。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责任,做好首批“市级生态样板河湖”集中命名,加快城乡河道疏浚整治和系统治理,加快消除劣五类水体和黑臭水体。组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系统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清洁和绿化。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们相信,以更大决心、更明确目标、更有力举措,汇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就一定能书写好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

 农村社区博物馆建设构想

 摘要:XX 县因 XX 溪水电站和水口水电站,先后移民数万人,是福建省最大的库区移民县。位于 XX 翠屏湖水库东北面的常坝村是移民重点安置村,由于与外界联系不便,发展远滞后于城区。20XX 年恰逢库区移民 60 周年,该文基于此背景,借助移民纪念活动为契机,提出打造移民博物馆的构想,并将其打造为该村社区博物馆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此为特色来推进乡村活化和旅游发展,实现村落的振兴发展。

 关键词:库区移民县;移民博物馆;旅游发展;村落转型 1 常坝村社区博物馆建设背景 1.1XX 县库区移民历史 XX 县地处闽中山区,溪径流稳定丰沛,河床陡峭;XX 县周围有福州和南平两大工业城市,是用电需求大市。XX 溪水电站自民国时期就开始筹建,新中国成立后列入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的“101 工程”。当时沉入水底的千年古城和屹立于人工湖畔的新兴城镇成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 4 级梯形水电站的奇迹。1988 年,华东地区最大水电站水口水电站也破土动工。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XX 因国家建设水电站而 2 次移民共 63000 人,成为全国少有、福建仅有的重点库区县。

 XX 人民为了支援国家建设,献出了自己美丽的家园,更是用自己的奉献精神、苦干精神,为国家水利电力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 XX 最大的县情,也是 XX 最大的特色。素有“XX 千岛湖”美誉的翠屏湖位于 XX 县城东郊。1958 年,国家在此兴建第一座地下水电站,千年历史的 XX 旧县城被淹没,形成了水域面积达37.1km2、蓄水量为 6.41×107m3 的人工淡水湖,成为全省第一大淡水湖。因该湖背靠翠屏山,四周群山环抱,四季如春,遂名“翠屏湖”。但由于湖泊的阻隔,使得与湖东岸的村落与县城联系的难度加大,特别是靠后移民村落(即因水库建设从原住地往高海拔地区搬迁的村落)的商品、货物的运输,村民外出劳作、求学面临极大不便,这一情况直到近期开通环湖公路和高速公路后才得以改善。近年来 XX 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湖城一体”的区域发展战略,给闭塞落后区域注入了新活力。十九大以来,各级政府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推进各项工作,这也为常坝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1.2 常坝村发展概况及博物馆建设的提出常坝村率属于 XX 县城东街道,位于翠屏湖东北面与县城中心区相对,背靠历史悠久的龙岩山,三面环山。现有人口 2343 人,其中移民人口 1600 人,常住人口 1600 人。全村辖五个自然村组成:(常坝村、横路村、富洋村、阳谷村、上际村),是重点库区移民安置村。1958 年,为建成库区水电站,村民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移民搬迁,开始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搬迁后常坝村作为迁入地,人口增加,土地

 面积锐减,村民生活十分艰苦。直到 20XX 年,村民仍以船舶为主要交通方式。至今目前,村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农业收益不稳定,村民人均收入低,外出人口比例高,村庄空心化形势严峻。常坝村如何寻找自身的亮点突破困境,转变村庄传统发展模式?如何集聚资源要素,凝聚村民力量,在环翠屏湖旅游景区发展契机中找到自身的出路,实现村庄的振兴? 社区博物馆是立足于社区,为了社区,以社区内的自然与人文遗产为主要资源,在社区居民主导下开展遗产保存、整理、研究、展示和传播,对内对外开展社教服务与交流的文化机构或工具[1]。社区博物馆是随着新博物馆学运动而兴起的概念,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的组织模式,以“地域+传统+记忆+居民”的模式重新组织保护与展示,做到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2]。社区博物馆是内生性的,是生长在社区文化土壤上的特殊产物,通过保存社区居民的共同记忆来增强社群成员的认同感,可以从人本的角度来为乡村振兴重构社会资本。社区博物馆同时是开放性的,是对外展示社区的窗口,也可作为旅游经营的设施,为乡村振兴打造文化建设和产业建设的条件。

 作为重点库区移民村,村中仍然留有大量移民房、知青“上山下乡”的居住点,以及不少历史的老物件和村庄历史发展的人文轶事,是村民们艰苦奋斗生活的见证。若以此为资源,将村庄

 独有的建筑同历史文化融合起来,建成具有不同主题的库区移民博物馆,有助于书写村庄历史文化名片。20XX 年恰逢库区移民60 周年,可借此机会,将移民特色文化与村落自然资源相融合,打造村庄振兴发展的突破口。

 2 常坝村社区博物馆建设的条件 2.1 空间条件常坝村有大量历史遗留的建筑,从村庄整体发展的布局和阶段安排来看,可选择位于村庄中心区域,现存合作化运动时期的土石建筑,如特色移民住房、人民剧场以及供销社等作为先期修建改造的硬体。为此研究团队对上述空间进行了初步考察。上述建筑成带状分布,位于新建的移民活动中心和村委会之间。这 3 点连成一线,是居民通行往来的重要通道,亦是村庄人际活动的核心轴线,也是承载社区居民记忆的重要历史空间。

 2.2 资源条件除了上述的空间条件之外,村中种有大量的诸如油奈、水蜜桃、白木耳等特色农产作物,保留有旧式农耕器具,以及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央下达的库区建设的文件、村志等资料。此外,村庄还有历史名人郑振华、陈炳弟等人的事迹,以及老一辈所传颂的水库移民精神,这些都是移民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内容。

 3 常坝村社区博物馆建设思路和内容

 3.1 社区博物馆建设总体思路欠发达地区由于人口外流而处于被动发展的境地,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迎来新的转机。特色资源乡村地区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区域提升是重要的路径选择。常坝村移民博物馆的建设定位,应着眼于整体区域发展趋势中,村落历史脉络中,找到自身的特色。基于上文的基础条件分析,本研究认为常坝村移民博物馆的建设总体思路是:以库区移民历史记忆再现为核心主题,以村庄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为拓展内容,以村民参与和社会共建为运作方式,以原移民居住和生活空间为主要载体,打造村庄发展平台,凝聚村庄内外发展资源,联动村庄综合发展要素,实现社区活力的重构、文化特色的打造和旅游发展的提升。

 3.2 社区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内容 3.2.1 核心展馆的构成和功能设计在整个常坝村社区博物馆体系的建构中,包含原移民住房、原剧场、供销社的“三点一线”历史记忆轴线是核心内容。核心展馆应延续被割裂的文化记忆,依托节点空间,通过人、物、图、史的展示,讲清历史、讲好故事,留住当地群众乡愁、提升新社区文化凝聚力,将宝贵的移民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出去。其中原移民住房是主轴上的重要节点,是博物馆的主体部分,该部分是库区移民历史的重要展示空间。原剧场则以动态形式展示库区移民史,包括演话剧、放记录片等方式再现历史。原供销社以“还原旧景”的方式,作为移民时期

 生活方式的动态体验空间。上述空间既是面向游客的展示和体验空间,同时也兼具村民交流、学习以及开展各类活动的功能。以移民原住房为例,初步构想可将两层的 20 个房间分成场景体验、旧物展览、民俗风情三大主题,具体功能设计如表 3 所示。

 3.2.2 社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的设计打好“库区移民牌”,在此理念下开展社区博物馆的设计和建设,撬动村庄的活化发展。把整个常坝村作为社区博物馆,既不能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同时应与旅游业经营发展相结合,以“活化利用”的方式辐射整个常坝村及周边村落的发展。在“三点一线”的核心展馆基础上,整合村庄各类资源,构筑完善的旅游网络。一方面是构建与当地民生经济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体系。如在吃方面,提炼当地特色风味美食,在原供销社以“还原旧景”的方式让游客体验库区建设时期吃大锅饭的氛围。社区中保留较好的移民时期建筑,可以改造为民宿,使其成为游客体验移民生活的空间。对于食用菌、油奈以及芙蓉李等特色经济作物,可借助村庄集体合作的方式,加强包装和设计以提升附加值,注意在设计中体现移民文化元素的体现。把村庄周边的果园、林园改造成家庭农场,让游客体验感受耕作的乐趣和艰辛,打造成为体验和传承库区人民奋斗劳作精神的场所。再者,利用环翠屏湖的地理优势,发展以旅游、观光、垂钓、餐饮、度假等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生产方式相结合的休闲渔业,实现“一、三”产业的优化配置,形成“湖城一体”战略模式。

 另一方面是打造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的文娱活动体系。突破传统式博物馆“柜台+展品”的布局形式,打造具有在地特色的參与式、体验式的展览活动和内容。如在原剧场区域,可作为当地特色戏曲的表演空间,也可以作为体现库区建设时期经典影片播放的空间。此外可挖掘在地美食资源、民俗资源,打造属于常坝独有的美食文化节、民俗风情节。凝练村庄特色历史文化、人文文化,拍摄专门的历史纪录片、村庄宣传片、叙事微电影等,提高村庄发展知名度。利用新媒体信息扩散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等独特优势,引爆故事热点,利用网络平台将常坝的隽秀风景、移民历史、特色产品宣传出去。

 3.2.3 在地村民参与机制的设计建立在村民参与机制,让村民参与到博物馆的设计中来,从村民的村情记忆、生活方式里汲取灵感,使博物馆的基础环境更贴近生活、还原历史本真,以此增强社群成员的凝聚力和参与性,重构社区资本成为文化共同体。在建设社区博物馆之前,应广泛征集村民的设计意见,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耳濡目染的传统风俗习惯中收集信息,丰富博物馆的内容。在博物馆运营过程中,可通过集体培训、个人授课等方式,向村民系统阐述村庄的历史发展和特色文化,提升村民的口述能力和专业素质,引导村民成为当地导游或博物馆解说员。支持村民依托村庄资源特色,自主承办农家乐、古民居等个体经营模式,提供更多旅游、民宿餐馆和服务业的岗位吸引外出打工的劳动力

 回流,加强村庄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在乡村民及在外村民双向联动,多元共同参的乡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4 总结与展望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地方特色文化不应是一种沉淀的历史,而应该是一种可以活化的资源,可以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成为发展的要素。本文提出了以移民为主题的常坝村社区博物馆是基于村落自身基础,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一种设想。当然由于对常坝移民文化的研究还不够详细透彻,无法将其特色吸引力完全发掘出来。日后将会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常坝的文化软实力和潜在独特性,牢牢抓住移历史这一特色文化,将“移民牌”纳入博物馆的核心设计,辐射到产品展示将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承下去,将文化的吸引力转化为经济吸引力,进而促进村庄的整体转型和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各个方面和层次的部署。假以时日,必将实实在在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 12 年连增,农民收入增长较快,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等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农村出现凋敝,个别农民增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因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种田主要依靠留守的老人和妇女等。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非常重要、极为必要,而且充分体现了党始终情系农民、关心“三农”。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使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让城镇化发展和村镇化发展更加协调,能够实现更多的资源双向流动,形成更好的城乡良性互动,促使农村跟城市一样美

 好,推动城乡同步迈向现代化。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立体式的、全方位的重大发展战略,是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角,把“三农”工作放在了与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当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还是保证大宗粮食产品供给充足,也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从农产品供给市场看,一直以来,同样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农产品特别是大宗粮食商品,具有市场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基础,更是重要标志。

  这就告诉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不仅需要直面未来谁来种粮的问题,更应不断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农村稳定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镇化与城镇化实现同步,农业现代化赶上工业现代化步伐,必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农业、乡土农村的面貌,真正让农村成为吸引城里人的地方,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和工业一样强大的产业。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三农”看到美好明天,更将为国家现代

 化带来深远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一)乡村振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不可否认,现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历史上,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在城镇赚钱后回乡置业曾经也是事业成功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二)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即使在城镇化成熟后,农村人口还在 4亿左右,因此没有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乡村一方面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和经济发展,农民逐步上楼进社区,但

 是城市应有的相关服务又不能完全进入,乡村发展又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乡村,比如陕西咸阳袁家村、山东临沂竹泉村等利用传统乡村资源,走出了一条振兴之路,也说明了乡村振兴的内在潜力。

 (三)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动力 新世纪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从 2003 年开始连续 15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发展动力来看,政策重点侧重于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和扶持,把农村放在了城市的从属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这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

 (四)乡村振兴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任务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长远之计。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农村高质量脱贫,助推农民致富增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厕所革命调查报告 近日,XXX 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厕所是文明的尺度,也是国家发展的注脚。回望新中国70 多年壮阔征程,厕所映射着国人卫生习惯的改变,影响着亿万群众的出行,关系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全局。当下,乡村振兴开启新篇,农村“厕所革命”所承载的意义,要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宽广,中国正以一个小小的厕所为支点,来一场关于人民生活品质的大提升。

 为公厕换上“新衣”,乡村“颜值”提升。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上海奉贤县的庄行镇、青村镇,农村公厕墙壁彩绘、融入江南水乡白墙黑瓦的特有风格,成为了当地的特色公厕;江苏昆山市复制中心城区厕所第三方管理成功经验,制定符合昆山市农村厕所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实施“一厕一码”,形成“一厕一档”的厕所管理新模式……里子面子都“新”,厕所由内而外“换新衣”,换出乡村新“颜值”。

 一、调查结果 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村厕改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村民的文化程度、村民的住宅类型、当地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及政府厕所改造的资金来源等。

 1.政府对厕改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村民完成厕所改造成正比。在已实行厕改的村民中,政策宣传力度相对比较高,未进行厕改的村民可能对政府厕改政策了解比较少。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当地政府政策宣传力度较小,一些村民对厕改政

 策不太了解,降低了政策的普及率。

 2.在已完成厕改的村民中,大多数认为厕改后不方便的主要原因是后期抽粪工程,后期各家各户需要花费的抽粪费用较高,费时且费力。一些年龄较大的村民还保留着传统观念,阻碍了厕改的顺利推行。在厕改推行较好的村子中,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村干部的带头示范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因此,在厕改工程的推进中,资金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这也是 XX 县厕改缓慢的主要障碍。

 二、农村“厕所革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思想观念难以扭转 “厕所革命”是造福农户世世代代的惠民工程,这就需要“厕所革命”下的各主体对厕改工作转变思想观念。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要转变这是短期工程的观念,应持续不断为农户的厕改工程进行回访和技术帮助。政策宣传效率低也会影响一部分村民对厕改政策的了解,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得不到及时转变,意识不到厕改带来的好处。调研发现,当地政府厕改政策宣传力度较大的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较高,也说明了政策宣传力度和政策实施都很重要。

 (二)后期管理维护不到位 在 XX 县农村厕改完成之后,管理抽粪、粪污再利用等后期的工作不完善。厕所改造后抽粪困难、塑胶桶等管道冬季容易上冻等问题导致粪污清理较为困难,粪污的清理成本提高了,清理效率降低了,也会影響村民使用改造后的新厕。

 (三)厕改进程推进缓慢 XX 县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冬季长且气候寒冷多积雪,土壤也会给厕改的施工带来影响,导致改厕的工期长、效率降低。

 (四)粪便处理困难 据调查,粪污主要是靠农户自己处理或者由村里统一有偿清理,长期来看,势必会造成负担,特别是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的情况,丧失主要劳动力或者是收入较低的家庭。另外,如果统一处理,家里人多的农户,可能还未到统一处理的时间,化粪池就已经积满了。如果未处理,就会造成农户弃用、改用旱厕的情况。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按照农户每家不同的需求,制订粪便处理的方案。

 (五)受气候影响厕所水管冬天容易上冻 当前,厕改后的厕所会有一定的质量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第一,XX 县属于北方气候,夏短冬长,厕所防冻设施建设不到位,在冬季低温情况下,储水罐中的水会结冰难以冲厕。此外,大部分出现问题的厕具都是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导致的,在安装塑胶化粪池时,没有考虑到它的防寒功能,没有及时注重防冻措施。第二,质量问题。当前,XX 县农村改厕后大多用的是塑胶粪罐,这种材料使用期有限,塑胶罐受到损害后修复较为困难,修复成本高,政府不补给后期维修费用的话,农村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费用。即使是做了保暖措施的厕所,由于厕所供暖会消耗额外的取暖支出,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还是无法接受。

 (六)粪便清淘不能得到较好的处理 村民一般都采取雇人或者自己清淘的粪便处置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并未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因为缺少粪污处理场负责处理清淘出来的粪污,部分清淘人员甚至出现了随意倾倒粪便垃圾的情况,使得垃圾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造成环境和资源的进一步污染和浪费,也违背了“厕所革命”的初衷。厕改后的农户使用的是用塑胶制成的化粪池,各家的化

 粪池仅能承载不到一个季度的粪污,而且村民要花钱找人来抽粪,一年几次的抽粪費用对村民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三、农村“厕所革命”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村民意识,统一思想 政府要在“厕所革命”民生工程中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养成干净、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要使村民认识到厕所改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具体可以使用宣传墙画、科普读物,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形式来开展宣传,对厕改的过程、步骤、改完的优点及相关补贴优惠政策进行系统、全面介绍,帮助农民树立新的卫生观念和卫生荣辱观,使农民认识到厕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觉积极地投入厕改工作。

 (二)提升厕改技术 对于西部高原地区来说,具备下水管网条件、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村落可以选择三格化粪池、双瓮式厕所、沼气池厕所、粪尿分集式厕所等常规厕所;而对于较为偏远、缺少地下管网设施、水资源稀缺的村落来说,将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作为可利用资源,村民可回用于农业或者生产经营之中,可根据农村的地貌特征,解决粪污在生活和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就有用旱厕粪便施肥的习惯,虽然是很好的资源,但同时也是污染源。在改厕的同时,排污系统可更好地融入生态系统中做到循环利用,这样也不会二次污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这同样是厕改中需求较大的技术问题,对于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有着重大作用。

 (三)因地制宜进行厕改的长期规划

 在厕改前对本地的地质、天气、民俗等进行深入了解,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来建设卫生厕所。针对青海气候严寒的特点尽量采用免水冲式,在厕改前研究本地地势,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偏远地区利用太阳实现卫生厕所改造的无害化;马桶、侧坑尽量使用环保节能材料,并保证厕改后厕所要有良好的采光与通风。不仅要控制厕所改造所需的成本,也要考虑在后续管理方面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投入。要大力推广微生物处理技术,并在厕所改造中予以推广应用。

 (四)注重村民各家各户在厕改中的参与 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在厕改技术上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广大农民对厕改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对基层负责厕改工作的人员加强培训,挑选事业心比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干部负责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要抱着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态度,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并且把改厕的施工工艺详细地讲解给农民,使农民对“厕所革命”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从而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更好地推行“厕所革命”。

 (五)政府合理安排人员给村民抽粪 XX 县地处高原村落,地广人稀,按照各村村民的厕所使用情况,政府按季度实行统一联系粪污处理场负责处理清淘出来的粪污,保证不随意倾倒粪便垃圾,对垃圾经过无害化处理,以免造成环境进一步污染和资源的进一步浪费。

 四、结 语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发展不平衡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厕所也是较为突出的短板,我们要尽快整治和改善农村厕所的环境,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调查的意义与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创新研究

 摘 要 从农村来看,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其金融需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农村金融新需求相比较,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突出,产品与渠道单一,金融科技落后,金融信息支撑手段不足等问题,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发展形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环境中,为对农村金融方面出现的新需求予以满足,本课题研究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入点,对农村经济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农村金融方面的需求改变情况进行了探讨;针对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以农村金融为切入点,就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大环境中,结合现阶段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变化情况,主要分析出农村金融问题解决及创新路径;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金融问题解决路径不同角度,对创新农村金融发展针对性给出了应对策略;最后,概括分析了农村金融政策与其创新情况。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创新 第 1 章 引言 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之后,从农村地区来看,其面临着越来越严格 的发展要求,强调需围绕三农问题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现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将农村金融创新当作其最为核心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就农村发展而言,农村经济是其基础之所在,是 2035 年达到农村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2050 年达到农村现代化建设目的的核心。然而,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落后,发展落后等原因,导致国内农村金融跟不上发展步伐。综上,必须推动农村金融进一步改革,实现创新发展,使其与时俱进,才能更好为广大农民服务,更好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之后,从农村地区来看,其面临着越来越高的发展要求,意味着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将生产活力充分发挥出来,促进生产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从农村经济来看,农村金融属于其源动力

 之所在,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综上,在农村金融方面,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强化改革,坚定不移的实施市场经济政策,将市场的主导性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将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方可推动农村地区可持续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加以引导,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支持商行融入农村改革当中去。在多方共同发力下,方可推动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改革与创新,为农村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将乡村振兴战略当作研究切入点,对农村经济进行深入剖析,并在实施该战略的大环境下,系统研究农村金融需求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情况;根据现阶段农村金融现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分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中,以农村金融为切入点,结合其存在的问题、需求变化的情况,主要分析出农村金融问题解决及创新路径;结合农村需求变化的实际情况,根据其存在问题与处理问题方式的差异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中,在创新农村金融发展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系统的概括农村金融政策及其创新情况。

 第 2 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 围绕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实施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后称《意见》)。该文件在乡村振兴战略上进行了顶层设计,指出: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在开展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时,确保方向不偏,形成和农村特点相符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基于此满足金融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新需求。综上,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金融发挥的作用倍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与期待,为农村金融怎样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具体是: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在“三农”中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的服务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017 年 10 月 1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全党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将解决该问题当作核心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 实施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政策,根据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与生态宜居的总体性要求,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完善的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协调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与党的建设,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力度,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走出一条和乡村特点相匹配的道路,将农业打造成潜力巨大的一个优质产业,让农民这个职业更添吸引力,并把农村打造成一个美丽家园,切实做到安居乐业。

 2.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乡村作为一个地域综合体,表现出经济、社会、自然属性,同时有着文化、生活、生产与生态等功能,和城镇共存共生、互进互促,一起形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振兴与衰败和国家的振兴与衰退紧密相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农村区域表现得更加明显,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乡村获得最充分的表现。我国正在推动建设小康社会,在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进程中,农村属于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也是最为深厚与最为广泛的基础,且其后劲与潜力最大。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处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形势所趋,历史意义深远,现实意义重大。

 2.2 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额度需求更大 农村的金融需求主要表现为农业农村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科技技术的加速发展,推进农业的经营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农村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正在成长壮大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相比较其他的需要投入更大的资金需求。例如: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建造标准化大棚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中服务行业发展也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农村地区也逐渐涉及到电子商务方面,旅游观光以及提供配套服务的项目和主体越来越多,同时对融资需求的额度也会越来越高,意味着农村融资需求的大额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意味着农村金融机构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推动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金融基础。以下数据足以说明: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 2017 年选择了 3 省(广西、河南与山东)的

 2093 个农户(涉及村庄 54 个、乡镇 27 个、县 9 人)作了深入的调查,取得有效样本 1730 个。其中,存在信贷需求的共计 705 户,占比 40.75%。在这些农户中,采取非正规、正规手段满足信贷需求的共有 485 户。在获得信贷支持的 485 户中,仅 165 户 (在没有信用贷款配给农户总数中,占比等于 34. 02%),通过正规金融部门取得大量的信用贷款支持。尽管通过正规信用贷款获得支持的达到60 户,不过贷款难以对他们在资金方面的需求予以满足,需借助于非正规信用贷款作为补充。与此同时,未能得到正规信用贷款支持的农户达到 260 户,这些人对非正规信用贷款有很强的依赖性。

 2.3 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多样化 从国内农村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之后,各类经营主体不断拓展其经营范围,在农村金融方面,并非仅表现为融资贷款上的需求,逐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金融产品来看,不管是农业,还是农村,所需产品逐步增多。对于农村经营主体,一方面需要传统的资金融通渠道,另一方面还要投资理财、财务规范、市场资讯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以农业龙头公司为例,在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时,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推荐服务与上市辅导;而不管是种植大户,还是农业合作社,在对市场或自然风险进行防控时,离不开保险等相关金融服务;而出口农产品,还要金融机构进行担保;从农村经营主体来看,生产经营中闲置资金如何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金融部门投资理财等方面的服务。从服务模式看,农业、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也与各类金融服务紧密相关,不但涉及线下服务,而且还离不开线上服务、一线驻点服务与电子金融服务。

 2.4 金融服务方式趋于智能化 因为村民居住的聚集度不高,从农村金融看,其需求主体亦存在分散性强的特点。以往实施的信贷模式效率不高,成本支出大,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相匹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中,需加大农村智慧金融发展力度,在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与互联网等科技的基础上,达到服务、风险防控、金融产品与获客智慧化的目的。就服务方式而言,在微信银行、移动银行、互联网银行等智能化、自动化及一站式服务逐步获得推广运用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也需改变其业务办理方式,不再实施“柜员操作为主”的模式,而朝着“客户自助、

 自主办理”的方向转型发展。就服务效率而言,在广大农村区域中,因为种植、养殖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农村金融需求表现出更短的窗口期,农村金融部门需通过智能与网络终端,提供在线存贷款等实时性金融服务。就风险监督角度而言,因为农业具有弱质性的特点,所以农村信用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性。综上,在农村金融部门中,在风险管控上需加大智能化发展力度,构建集自主决策与人工辅助审批、实时计算、采集数据与数据挖掘平台于一体的全方位风险防控处理系统。

 第 3 章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中国加大农信社改革力度,在农村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企业与村镇银行等方面,不断强化创新,总体而言,构建了层次多样、覆盖面广泛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地区中,金融供应与需求情况获得进一步改观。然而,农村经营方式在目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出现巨大变化,龙头公司、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与农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金融服务与产品方面的需求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对此需求,目前农村金融难以进行有效匹配,要想获得充分的金融供应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难度比较大。

 3.1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从国内农村看,大多数地区处于温饱状态,逐步朝着小康方向迈进,不过GDP 增速相对缓慢,和大城镇经济发展进行对比,依旧有着不小的距离。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农村金融体系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且从其自身角度看,依旧还有不少的问题与缺陷,导致农村资金不足,进而无法将其潜在优势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

 3.2 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金融结构不完整,资金获取流程复杂 从理论层面分析,正规农村金融属于农业保险、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的一个完整体,不过就现阶段的农村看,大部分是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近几年,大量银行转战城市,纷纷从农村撤离。据不完全统计,仅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就达到 4 万多个。金融结构的不完整加上资金流向城市,导致借贷供给困

 难。另外,银行为了避免风险,贷借款手续、审查严苛繁琐,一些急需用钱的村民,就会冒着高风险选择方便快捷但不受市场调控的民间借贷,不可避免地出现金融诈骗事件。

 3.2.2 农村金融产品与渠道相对单一 从最初的农村金融业务来看,重点以农业生产信用贷款服务为主,不过,在生活与生产不断变化之后,农村居民在求学、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未能获得满足。此外,在农村地区中,商户 POS 机、自动存取款机等设备仍然不多,现代金融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难以及时惠及广大农村居民。农村金融产品因为专业人才不足、盈利水平不强的制约,不管是村镇银行,还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其服务与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且网点渠道并不多,难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予以满足。首先,金融服务与产品不够丰富。现阶段,从村镇银行、农村商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看,主要以存贷款等业务为主,且其收益基本上依靠贷存款利差。部分农信社与商行推出的保险、理财等业务,基本上在县城中才有,乡镇很难见得到,且信用卡、支付结算类等业务尚未开启。其次,服务渠道与网点不多。村民居住集中度不高,农村信用社与商行基本上选择“一乡一点”服务模式,而从村镇银行看,大多实施“一村一点”措施,网点布局不够集中,金融机构间在经济层面的联系因此而被割裂,对其协同发展产生了阻碍。

 3.2.3 金融科技与信息支撑手段落后 现阶段,我们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从金融机构看,其竞争能力、服务水平与管理效率受制于金融科技的发展。而人才对金融科技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不管是村镇银行,还是农村商行、农村信用社,它们主要以农村作为经营区域,居住与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在高精尖人才引进上,存在与生俱来的不足。目前拥有的科技人员基本上无法单独研发新系统,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系统无法高效运行。此外,与大型商行进行对比,农村商行规模不大,所以忽视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很少投资购置先进设备,通常选择过时设备,造成系统无法高效运行,与时代发展形势不相匹配。此外,各农村商行系统间标准不一,对各行间的业务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3.2.4 非正规性金融服务活跃但问题突出 从农村区域看,和正规的金融机构服务进行对比,就非正规金融服务而言,

 其有着活跃性强的特点,原因是地下、民间有着旺盛的借贷需求,规模逐步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上述金融服务尽管能够发挥补充正规金融服务的作用,交易方便,且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其利率高、风险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导致宏观调控成效被削弱,对正常金融供应与需求产生影响,导致农村社会变得更加不稳定。

 3.2.5 农业风险控制滞后 现阶段,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大多集中在贷款发放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若未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让农民通过投资获得更多收益,减少贷款损失,则农业将发展成赔付高、成本支出大、风险高的产业。预...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