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2022年)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2022年)

时间:2022-06-19 11: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2022年),供大家参考。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2022年)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彭德怀拒特殊 》

  红五军到达井冈山刚半个月,湘赣两省敌人便准备向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1929 年 1 月 4 日,毛泽东在宁冈柏路村主持召开前委、特委、各县县委和红四军、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由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迂回敌后,打击敌人,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然而,在会上争论十分激烈,很多同志不同意由刚上山的红五军固守井冈山。他们认为,平江起义推迟了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的“会剿”,现在,湘赣两省敌人主力“会剿”井冈山,相对而言,对湘鄂赣边区进攻的敌人力量就减弱了。我们红五军已经完成同红四军取得联络的任务,应该迅速北返,扩大湘鄂赣根据地,同时也能配合井冈山坚持斗争。彭德怀心里也明白,井冈山虽然地势险要,但留下的部队人少弹缺,要守必然是凶多吉少。但是,彭德怀为了顾全大局,保住红四军这支红军主力,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并准备牺牲,从而结束了这场争论。

 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红五军处境十分艰苦,彭德怀日理万机,昼夜操劳。有一天,军部后勤处长买了一只鸡和半斤牛肉,想给彭德军长改善一下生活。彭德怀知道后,当即把后勤处长找来批评说:“我们又不是旧军阀,对我搞这些

 特殊干啥!在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里,官兵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并责令后勤处长把鸡和牛肉送到医院去给受伤的战士吃。同时还警告说:“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我就得处分你。” 后勤处长接受彭德怀的批评,把鸡和牛肉送到了医院,医生、护士都为之感动。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主席去作报告 》

 1940 年延安,初秋的空气有些清冽,毛泽东应邀为马克思列宁学院作形势报告。当天早晨,负责学院日常工作的党总支部书记张启龙、副院长范文澜叮嘱韩世福、邓力群、安平生、马洪四位同志:“提前吃饭,今天请毛主席来学院作报告,由你们接送。饭后你们就赶紧到杨家岭接毛主席。” 当年延安的条件异常艰苦,设在兰家坪的马克思列宁学院,其校舍就是土石山上的一排窑洞,教学设备也很简陋。“怎么去接毛主席?”韩世福等四人犯了难。张启龙看到他们为难,便说:“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知道我们的情况,不要紧,去吧。你们早点去,如有变化,我们好另行安排课程。无车无马就陪主席走走吧。” 那时的延安,从兰家坪到杨家岭有一条蜿蜒小道,三四公里的路程,中间隔着延河。韩世福等四人来到延河边,走到用木板搭的便桥桥头时,与毛泽东相遇了。

 毛泽东开口就问:“你们四人风风火火的,要干什么去呀?” 邓力群答:“学院领导派我们来接主席。” “接我?嗯,我晓得的,是怕我忘了今天有报告会吧。你们放心好了,学院给我的任务,那是忘不了的。”毛泽东

 笑了笑。

 邓力群解释道:“是要我们来接主席的,我们来晚了,很不像话。” 毛泽东摇了摇手说:“这样做有点不好,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来接,要不得!要不得!”接着,毛泽东环顾四周,很认真地说:“哦,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呀,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 韩世福、邓力群、安平生、马洪都笑了,毛泽东看着他们也笑了:“那才不像话嘛,对不对?皇帝出朝,要乘龙车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前簇后拥,浩浩荡荡,摆威风。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他个落花流水。我们既要革命,又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十里八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算不了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路,不要接接送送。”就这样,毛泽东和他们一起走到了马克思列宁学院,为师生作了报告。报告会结束后,毛泽东又独自步行回杨家岭。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从杨家岭到兰家坪,毛泽东走这条路时,何尝不是带着对权力和职位的清醒认识在走,何尝不是用求真务实的新风

 正气在走。

 从 1935 年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到 1948 年党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13 年间,党中央在延安的黄土地上书写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情怀,凝聚着人民至上的伟大力量,讲述着清正廉洁的革命风范。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穿越风雨、踏平坎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这条道路、这套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巩固发展。因为,“我们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是当官做老爷,而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是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的。”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刘少奇严待子女 》

  “不要打着我的名义,干个人的事情。”这是刘少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有许多的不准、不许。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搞特殊,这一点在教育子女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刘少奇子女们的记忆里,家里的生活和普通百姓向来没有什么不同。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粮食紧张,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无论是机关还是学校,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刘少奇的几个孩子当时正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样,只能依靠很少的定量粮食生活,偶尔回家吃饭,家里的饭菜也是一样简单朴素。由于长期吃不饱饭,孩子们日渐消瘦。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了不忍,便私下询问他能否偶尔给孩子们改善改善生活,但是刘少奇没有同意。他对几个孩子说:“现在全国老百姓都在受苦,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 除此之外,刘少奇的家也是相当简朴。一次,孩子们的老师来家访,发现刘少奇的居所陈设简单,非常惊讶地感叹道:“没想到主席的孩子居住环境竟是这样简朴,简直和我

 们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在了解了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后,刘少奇和蔼地对老师说:“希望你们把我的孩子当作你们自己的孩子去严格管教,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那样对他们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刘少奇严于律己,更严格约束自己的家人。他的大女儿刘爱琴曾在《我的父亲刘少奇》一书中写道,“不少人以为我们是国家主席的子女,肯定处处受照顾享福。殊不知父亲对我们都是从严管教,有时甚至严厉到接受不了的程度。” 1951 年 2 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爱琴党员预备期满。一般情况下,党员预备期内只要没有犯错误就可以转正。然而刘少奇在得知此事后,却提出反对意见。他专门给学校写信,认为刘爱琴并未达到党员标准,不应该批准其转正。“不管什么人入党,都要坚持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他在信中说,对自己的女儿更应该严格要求。最终,组织部门没有批准刘爱琴转正。这件事对刘爱琴的打击很大,在她的心里,自己出身好,从小吃苦,经过艰苦环境磨炼,转正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却没想到父亲这样不近人情。一时间,刘爱琴甚至有些埋怨父亲。然而等她冷静下来,认真反思自己,回想起父亲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的教育,在父亲近乎无情的严厉中,她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1958年,刘爱琴主动响应国家机关干部下放边疆的号召,去内蒙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终于在 1966 年光荣地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 刘少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直坚持要求家人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居住时,除了日常的家务,他还让家人种植果树,甚至修建房屋时让妻子王光美带领孩子们去工地参加劳动。1958 年,刘少奇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只在自家院子里劳动还不够,便要求孩子们暑假时半天时间复习功课,半天时间去公社同农民一起劳动,并且要像农民一样“不怕热,不怕累,不怕吃苦”。

 一句句严厉的话语,彰显的不只是刘少奇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份苦心,更是对党和国家的一片深情。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刘伯承反对搞特殊化 》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担任南京市首任市委书记、市长和军管会主任。他十分注意联系群众,反对搞特殊化。一次,有人向刘伯承反映,少数政府工作人员、部队人员,不按规定购买车票,免费乘车;进入戏院、电影院和娱乐场所不买票,看“霸王戏”。刘伯承听后非常生气,以军管委的名义,连续下发了“乘坐车辆须按规定购票 (布告、军字第一号)”、“进娱乐场所须购票入座 (布告、军字第二号)”。这两项“禁令”一出,违纪现象顿时消失,广大市民拍手称快。刘伯承在南京生活了近 10 年。解放军刚进城时,他就叮嘱母亲,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决不能搞特殊,要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有件事对其长子刘太行印象很深:那时南京刚解放,一天,身为南京市长的刘伯承带着孩子去参观中山陵。到了那里,看到一张通知,说那天因故不能接待参观者。刘伯承正要带着孩子回家,中山陵的负责干部赶来了,可是刘伯承还是坚持服从规定,拒绝了让孩子进去参观的邀请。回家的路上,刘伯承给孩子讲道理:“爸爸虽然是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党史故事《百年先锋刘伯坚》

 在“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这首题为《带镣行》的诗是烈士刘伯坚在英勇就义前写下的。

 刘伯坚,1895 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早年就读于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 年,他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比利时半工半读。第二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 年,他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

 1926 年,刘伯坚回国,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改西北国民军为国民军联军,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誓师后,为了改造这支旧军队,刘伯坚帮助冯玉祥整肃队伍、严明纪律,废除了旧军队中打骂士兵等恶习,并创造性提出“革命政治化”“军队与民众相结合”等口号。闲

 暇时,他常常深入连队,与下层军官和普通士兵谈心谈话、打成一片,深受官兵们爱戴。

 整肃队伍的同时,刘伯坚还在五原、包头、银川等地开办了多处军政干部学校,招收进步青年学生、下层军官和有文化的士兵入学。通过短期训练,学员们的能力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还有不少人加入共产党,后来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

 1928 年,刘伯坚再次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前往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两年后,他回到祖国,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秘书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

 1931 年底,在中革军委的领导下,刘伯坚承担起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的筹备工作,为宁都起义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随后,他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他在这支队伍中建立起党的组织,对部队进行革命政治教育,使这支起义部队很快成长为一支进步的红军劲旅。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与贺昌等同志仍旧坚持将红色火种——《红色中华报》办下去,他赋诗、写社论,为部队打气、为群众鼓劲。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率部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在狱中,他与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3 月 21 日,刘伯坚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临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后事要交代,他拿过敌人的纸笔,写下两封家书,告诉家人:“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热血不是空流了的。”嘱咐妻子:“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党史故事《百年先锋翟秋白》

  在福建长汀县城一隅有一座高墙小院。小院里,一棵石榴树和一棵桂树郁郁葱葱,掩映着两间小屋,屋内潮湿而阴暗。革命先驱瞿秋白就义前就被囚禁在这里。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899 年 1 月,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1921 年 5 月,他在莫斯科加入联共(布)党组织,1922 年 2 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党的四大、五大、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

 瞿秋白是党内编写和译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行者。1923 年,他从莫斯科回国后,担任了《新青年》等刊物的主编,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现状,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27 年,随着“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相继发生,许多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惨遭杀害。在大革命遭遇失败的危急关头,8 月,瞿秋白在湖北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深

 刻教训,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开启了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会后,年仅 28 岁的瞿秋白临危受命,被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持党中央工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擦干血迹,继续在革命道路上奋勇前行。

 1927 年 11 月起,“左”倾盲动错误一度在全党占据支配地位,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对这次“左”倾盲动错误的出现,共产国际及其代表负有重要责任,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也负有直接责任。在实际斗争进程中,瞿秋白很快认识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1928 年,瞿秋白在党的六大上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总结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工作,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新的斗争方针。

 1931 年 1 月,瞿秋白遭到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迫害,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面对逆境,他顾全大局,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继续为革命忘我工作。作为一名坚强的斗士,他毅然来到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和鲁迅并肩作战,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

 1934 年 2 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红军开始长征后,他奉命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此时,蒋

 介石已调集几十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全面清剿”,苏区一片血雨腥风。

 1935 年 2 月,瞿秋白不幸在福建长汀被俘。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企图劝降,但他始终高昂着头颅,坚贞不屈。敌人见劝降不成,便恼羞成怒决定对他进行处决。6 月 18 日,瞿秋白被押送至中山公园,在那里,敌人为他准备了上路前的最后一餐。他自斟自酌,坦然说道:“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是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饭毕,他唱着《国际歌》《红军歌》,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大义凛然走向刑场。

 星辰陨落,光辉永存。革命者的肉体可以被消灭,但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却将永生!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向世界讲好百年党史故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如何利用庆祝建党 100 周年的绝佳机会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对于树立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为我国营造良好外部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新方式讲故事:充分用好新媒体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充分利用新媒体来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已是大势所趋。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有其自身特征。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讲故事,就必须在方式和手段上进行创新。具体操作时,要针对各类群体的网上阅读和接受心理,注重个性化处理,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当前的新媒体平台非常多样,主要包括微博、微信、各类传媒客户端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新阵地。虽然每一类平台的受众不一样,但基本都是以中青年为主。所以,要抓住这些平台用户的心,就需要讲述故事的人有针对性地对这类群体的阅读和接受心理进行分析,对传播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目前,传统媒体还是以报刊和电视台为主,内容一般“长而深” ,而且具有固定的生产和传播周期,而新媒体内容一般以“短而精”为主,生产和传播周期不固定,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更快,互动性更强。

 2.创新体系讲故事:内容与逻辑

 要通过中国共产党 100 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讲清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要运用历史思维,立足中华文化,从延续五千年中华文明中开拓前进,向全世界展示底蕴深厚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向世界展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阐述中国发展道路的中国逻辑,阐述 8 亿中国人脱贫的世界奇迹,立足人类共同发展,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向世界展示在全球进步发展中的中国责任和担当。

 3.增强故事内容的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提升对外舆论引导力 从新的认识视角和表达手法,积极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回应新一轮“中国威胁论” ;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和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把自己说和别人说、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立” “破”结合,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发掘价值共同点、放大利益交汇点、积极推动形成共识,努力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例如,新华社近年来尝试推出《民主改革六十年,“洋记者”带你看一个真实的西藏》等节目,以外籍记者的视角对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和西藏。

 4.充分发挥民间的积极性 过去,中国共产党故事的讲述者主要是主流媒体;现在,置身于广泛而深刻的新媒体变革时期,想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就应当吸引更多个体投入到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传播和再生产中来。李子柒因传播美食与传统文化被大家熟悉。2020 年 4 月,李子柒在 Youtube上的粉丝突破 1000 万,成为首个在该平台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大地寒来暑往,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枝系苍穹,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不同阶层的公民以自身独有的视角观察中华泱泱五千年的历程,用不同方式展现一个立体多元的中国。以个人抵达个人,用灵魂触动灵魂,这才是中国故事弦歌不辍的最坚实基础,才是荡涤误会偏见与刻板印象的源头活水。

 5.提高讲故事的叙事能力和表达水平 要对海外读者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表达方式。比如用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来讲述中国,用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观点,用生动的故事打动听众,用外国人熟悉或听得懂的典故和事例诠释理念等。重点是在实现“三个转化”上下功夫:一是“以小见大” 。要从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出发,精心选择小故事、小细节,巧妙选择小切口、小角度。二是“以柔克刚” 。变硬性说教为柔性沟通,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三是“由近及远” 。要针对海外受众与我们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围绕利益交汇点、诉求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寻找选题。

 6.发挥华人、华侨及海外中文媒体的作用 近年来,《欧洲时报》、《欧洲联合周报》、《华商报》、美国中文电视、美国中文网、德国开元网等著名海外华文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建议积极开展与这些海外华文媒体的合作交流,用“互联网+”的思路,支持推动海外华文媒体向融媒体转变,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拓宽受众面,打造立体传播途径,使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既要讲得好,也要传播得好,受众不断增加,关注度不断提

 升。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总司令的两封信 》

 1937 年初冬,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华北地区一片萧瑟,驻扎在山西洪洞战地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提笔写了一封“借款信”。

 朱总司令竟然也需要借款? 原来,在外领兵打仗多年的朱德得知家中近况颇为寥落,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一想到自己 80 岁的老母亲在这个荒年可能吃不饱也穿不暖,朱德心里虽急,却因囊中羞涩而无可奈何。

 这时,他想到了在四川泸州开药店的好友戴与龄,希望他能接济一下家中老母。但这笔钱,总司令却明确表示,还不起也并不打算还。

 “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 戴与龄小朱德两岁,两人一同参加过科举考试,都考过了乡试和府试。朱德在德国和苏联学习期间,戴与龄曾多次接济朱德,后来还追随朱德参加了南昌起义,他们是惺惺相惜的多年挚友。

 接信后,戴与龄随即给朱德家里寄去了两百元中币,差

 不多是现在的四万元。

 作为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十数年实无一钱”,着实令人震惊。而从下面这封他于同年 9 月写给前妻陈玉珍的信来看,却又一点儿也不奇怪。

 “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朱德在信中托陈玉珍对家中小辈提出了这个 “不近人情”的要求。

 他还解释道,“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 坚守“革命良规”、身无分文的朱德就这样“狠心”拒绝了亲族的投奔。他决不会用手中的权力谋一点儿私利。

 1941 年春天,朱德到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旅教导队视察,看到院子里挂着战士们猎来的豹子皮,走过去摸了摸,连说:“好皮子!好皮子!”教导队的同志们早就听说总司令铺的、盖的都很单薄,几个干部一商量,决定送一张豹子皮给总司令。

 当天下午朱德要离开时,教导队的领导把一张捆好的豹子皮拿到朱德面前。

 “你们这是做啥子嘛?给我进啥子‘贡’呦?我们党是有规矩的,不兴送礼这一套,我这个当总司令的更得带头遵守啊!”

 随后,他指着教导队的战士们说:“同志们很辛苦,穿得却那样破旧。一张豹子皮可以换七八匹布,能做好多套衣服,让我白拿豹子皮,那我不成了‘剥削户’了?总司令‘剥削’大家,这多难听。” 正是对“革命良规”的坚守,朱总司令一生戎马、两袖清风,无愧于一个“德”字。

 如今,战争的硝烟散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火中锤炼的廉洁作风却一直警醒着我们:一切腐败都滋生于贪婪,只有坚守“良规”,才能无愧人民。

 在 2016 年 11 月召开的纪念朱德同志诞辰 130 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及这两封信,并说道:“战功赫赫的八路军总司令清贫如此、清廉如此,让人肃然起敬!” 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再一次重温朱总司令的这两封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优良作风令人肃然起敬。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总理拒进家门 》

 1960 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罕见地对秘书发起了火。

 这位秘书叫何谦,平日里主要负责总理的生活和保卫。而让总理发脾气的原因,正是何谦未经总理允许,擅自修缮了总理的住所——西花厅。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工作和生活。这个长方形的四进庭院建于清朝末年,曾是溥仪父亲居住的花厅。

 陈旧、阴暗、潮湿,夏天青砖地上常泛出一层白色的碱花,屋内木头也有些腐朽了,梁柱上的漆皮剥落得厉害,这就是总理的住所。如果说老旧尚且可以忍受,潮湿却是十分麻烦。在西花厅居住期间,周恩来腿疼的毛病经常犯。时间久了,秘书何谦也看得十分心疼,屡次劝总理将西花厅适当修缮一番,但都被回绝了。

 看到总理态度如此坚决,何谦悄悄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1960 年初,周恩来赴广东出差两个月,正好那段时间邓颖超也没在北京,何谦趁此机会向办公室主任童小鹏报告,希望对西花厅做一些维修。在潮湿的青砖上铺上木地板、封严漏风的窗户、更换发霉的旧地毯及旧灯具、将已经破了的白布窗帘换成较厚的呢子窗帘……何谦抓紧时间修缮,同时

 也考虑到总理平日勤俭节约的作风,尽量减少开支。西花厅装修完毕,何谦还暗想,这样应该能符合总理的要求。

 谁知周恩来视察归来,还没踏进屋门,就发现了这些变化,于是便有了大发雷霆的一幕。

 何谦连忙检讨:“总理,是我错了……您先进屋休息吧……” 周恩来气愤地反问:“我回屋,接受你的既成事实?”随后他又伸手指向屋里说:“把那些东西统统搬走,否则我不进!”说完扭头就走。见此情形,其他人忙追上去劝总理,只听他大声说:“我不进,那不是我的家!” 后来,在周恩来的坚持下,工作人员把西花厅的地毯、灯具、窗帘等能够挪动的东西全部搬走。已经修缮好的地板、窗户,再换的话,又是一笔费用。周恩来只好让秘书算账,换过的东西他要个人付款,绝不用国家的钱。他说:“国家现在这么困难,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怎么能用公款为我家里装修,这是不能允许、不能容忍的。” 等西花厅恢复了旧貌,周恩来才进了家门。事后,他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多次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检讨自己,并教导秘书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这样一级学一级发展下去怎么得了?” “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总理也。”这是陈毅对周

 恩来的称赞。

 1974 年 6 月 1 日,周恩来离开西花厅住进医院,直到去世,再没有回到过这里。

 “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 26 年。”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章中写道。古朴简陋的西花厅,既是周恩来的“小家”,也见证了这位国家总理无数为“大家”忙碌操劳的身影,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转眼百年,是这信仰,让那艘嘉兴南湖上的小小红船,乘着历史的汹涌波涛,成长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擎天巨轮。从曾经的贫穷落后到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见贤思齐,中国共产党人将汲取老一辈革命家的不竭精神力量,加强党性修养,引领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复兴,在新时代铸就新的辉煌。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