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蛇年话蛇

蛇年话蛇

时间:2022-10-23 12:50:04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从新石器时代的图腾文化的遗迹中,我们常看到的是原始初民的信仰,穿耳施珠的特殊行为,将蛇形审美与神护作为信仰的祖始情怀。玉为神物,乃通灵之物,这就是玉玦蛇形饰配产生的神话核心,这就是象征龙与蛇的神话观念,这就是不仅仅只是原始社会形态的配饰的作用,所能产生的巨大蕴藏的深刻思想。

我们通过对《山海经》关于蛇文化符号的延伸研究,结合考古发现及出土实物的求证过程,从而了解到从珥蛇神话到人王模拟天神的行为符号的是相一致的。尤以红山文化玉玦实物来佐证: 红山文化珥蛇的出土发现,证实我们求证的演铎推测:玉玦就是最初的珥蛇形式,只是将蛇抽象卷体成为几何形式,据体而变形,远古辩证美学之源,由此华夏民族的睿智初见喘倪!那是史前文明的龙蛇神话的背景!红山文化的玉蛇耳坠和先前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一样,都是以图像叙事的形式表达着、叙述着我们祖先在神人沟通的神话想象的诗歌意境中追求着自己对神的顶礼膜拜的信仰,史前的文化传承、天人合一的神话信仰,早已注入华夏的根脉,从龙蛇形象开始,就代表了先祖们沟通天人的神话符号,在漫长的人类活动发展的进程中,龙蛇形象成了氏族兼并、发展、壮大、统一的华夏文明认同的形象符号。

蛇,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远古的传说中,造物主女娲创造人,也创造万物。从最古老的蛇图腾开始,因为那些独具魅力的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人民繁衍生息的解读与想象,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造。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女娲补天图,正是形象地描绘了这位中华民族万世景仰的老祖母,长发飘洒,腾空而起,生动地展示了蛇的柔美特征,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审美陶冶。

在中国古代典籍和艺术遗存中,女娲的形象为“人面蛇身”的记录比比皆是。汉代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图》,就是将这两位兄妹成婚、繁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描绘成各种“人蛇一体”的形象。

蛇图腾崇拜是人类原始社会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许多创世纪神话中都有所体现。我华夏民族除了伏羲、女娲“人面蛇躯”外,如据《列子》记载,神龙(农)氏、夏后氏,也都是“蛇身人面”; 还有《山海经》中有黄帝轩辕氏为“四蛇相绕”、“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拾遗记》还将伏羲当作象征雷电的“两头蛇”等,反应了氏族之间兼并混一的历史过程。

古代铜钱中的祝寿类吉语钱,都是文字式的“龟龄鹤寿”、“龟鹤齐寿”,即指百岁以上的高寿老人。花钱图案上的“蛇”,既有以长寿动物“蛇龟”(《玉策记》‘千岁之龟……蛇有无穷之寿’)万寿之寓,又有借“蛇神”颂扬之意。《词源》1500页注:“蛇神,神话中的神名。相传夏禹凿龙门之山,至空岩,有神蛇身人面,示禹八卦图,并授之玉简。禹即执此简以平定山水。蛇神,即羲皇上人。”

汉初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就有人首蛇身的女娲神像。传说在夏商周三代,龙就是由蛇加以神圣化之后而形成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时,人们就崇拜蛇为图腾。后来,又以蛇图腾为本体,给它装上了鳄嘴、鹿角、鹰爪、鱼鳞、蜈蚣尾等饰件。这样,赤条条的蛇就变成了锦鳞电目、鳄嘴虬髯、鹿角鹰爪,舒卷自如、升天入地、吞云吐雾的结构复杂的神龙。该帛画是中华民族甲等甲级头号国宝。

由此可见,蛇是龙的前身,龙是蛇的衍化和升华。

蛇、龙在文化上是同一根源,所以中国人固然是黄帝的子孙,更是龙种,也可以说是蛇种,蛇、龙都是中国人崇拜的图腾信仰。追寻华夏始源,每个炎黄子孙为祖先创造的璀璨厚重的文明而备感骄傲,我们总是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去尊崇那蛇的图腾,还探究着蛇的精神灵性。于是,古代中国把蛇和社稷联系在一起,把蛇升华到国家和理性的位置——让皇帝穿上蛇的飞翔的形态——龙的服装,称之为龙袍,使用黄色;而文武大臣们则穿同样的图案但颜色上必须比皇帝层次低一些,称之为蟒袍。中国的行政管理在以往的几千年中,一直使用蛇的主体包装,并且把这种包装发展成丰富而气势磅礴的审美意识,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一种线条最简练的冷血动物,从芸芸众生中升华出来,进入到一个民族大民族的图腾的神龛,这也显示了我们这个东方人类的超尘脱俗的人文精神。

推荐访问: 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