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全球化开放与竞争理念下中国城市发展

全球化开放与竞争理念下中国城市发展

时间:2022-10-21 14: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世纪,城市政府必须在全球化的开放与竞争理念下发展城市,提高其所在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级。文章首先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论述,然后就当前城市发展的基础理论转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在全球化的开放与竞争理念下城市如何发展的理论命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城市发展劳动分工区位论优势

全球化和新经济在各个领域所引起的变革,重新构筑了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环境,提升了地方和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赋予城市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促使城市在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如何从开放和竞争的角度提高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成为中国城市政府的重要目标命题。

一、中国城市发展宏观背景解读

全球日益呈现经济一体化趋势,成为19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作为经济活动载体的城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无疑首当其冲,其发展结构及宏观策略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1],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城市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促进各个城市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有限的发展资源,导致了更加剧烈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迁,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分权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等制度转型过程的影响下,对经济利益(包括地区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追求成为地方政府日常工作的中心内容,出现了“地方政府企业化”[2] 现象,中国地方政府的主动发展的愿望愈来愈强烈。

随着资本、技术、资讯等资源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主体,加之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的企业化倾向,以及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拥有越来越多的主动权,城市发展拥有更大的空间,逐渐提升了地方和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城市竞争的主动性增强。作为世界经济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城市所面对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内城市间的竞争, 而是与世界范围内城市之间的竞争。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态势已经出现。城市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日益容易的今天,纳税人或城市利益相关者拥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他们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自己满意的城市。经济全球化给每个城市都赋予了新的发展机会,是一次城市职能与地位的重新洗牌。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的“三个转变”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从传统国际劳动分工到新国际劳动分工

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为国际贸易理论,其来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3]。费勒伯尔于1980年首先提出了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研究课题,他通过对德国纺织与服装业的全球区位演变研究,指出新国际劳动分工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4]。新国际劳动分工与传统国际劳动分工不同,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为代表,并且在此基础上随着世界市场导向,在第三世界出现了大量生产部门,使世界经济体系的生产联系重新构筑。新国际劳动分工的主要形式和内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垂直型分工为主,其内容主要是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国际分工也由市场自发性地向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倡导的分工发展。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对城市等级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生产成为全球产品价值链的一个环节,其地位层级的高低主要看城市参与全球经济社会活动的地位和程度。城市的职能结构以城市在国际经济活动的地位分工为依据。

新国际劳动分工促使了城市相互作用的模式的转变。建立在相对内闭的、静态的空间的传统中心-腹地模式的认为,中心区域的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核心,吸纳腹地区域的人流、物流,获取区域供给的资源进行加工,然后辐射和服务于周边腹地的市场,区域可以自给自足保持低水平,均衡化的发展[5] 。当今中心-腹地模式已经被取代,而且核心-边缘关系的内容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外围地区供应原材料、中新区进行加工,而是外围地区从事生产和制造,中心地区从事研究、开发管理等。在这种背景下,跨国公司总部集团的城市就成为世界城市,成为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6]。争取跨国公司的投资甚至成为其总部,也就成为地方企业化政府竞争的焦点。

2.从“绝对优势”到“比较优势”再到“ 竞争优势 ”

从地域劳动分工的观点看,城市发展的优势类型有“绝对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近年来发展到“竞争优势”。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动力关注焦点也从“绝对优势”到“比较优势”,再到“竞争优势”。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立足于国家这一地理单元层面上,同样适合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城市。古典经济学的“绝对优势”理论来源于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的绝对成本说,他主要强调土地、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条件的绝对差异,各个国家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门化生产,然后和其他国家交换。具体到城市实践这种学说考虑的要素过于简单,城市发展以单一的开发为主导理念,就是发掘区域的资源潜力,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的工业项目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比较优势”说形成,最早的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还有一个具代表性的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竞争优势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在1939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四大类因素: 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另外波特认为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政府的作用和机遇[7]。比较优势侧重于从静态角度进行考察,竞争优势则侧重于从动态角度进行考察。比较优势最终可以归结为一国的资源禀赋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技术变化被视作外生变量而被排除在理论视野之外,以静态的观点来分析来自要素的成本效率;而竞争优势则更加强调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策略和战略行为,它不但反映经济运行的事后结果,更反映未来的发展潜能,从动态的角度对各种竞争主体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做出反映[8]。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并不是矛盾的,比较优势有助于竞争优势的形成,比较优势也只有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但比较优势并不必然是竞争优势的前提和基础。对实践而言,城市不能自满于先天的资源优势,缺乏竞争能力和意识的城市必然处于全球经济的低谷,城市发展不仅依赖“所有”,更依赖于“所能”。

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城市及其所在的区域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能力和潜力,城市对自然资源的加工能力和生产规模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是传统的工业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当今的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已经不能为一个城市所独享,也会被其他城市整合和利用,这就迫使各个城市要提升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力,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还要整合其他地区、城市的资源优势,提升其竞争优势。城市发展不仅依赖“所有”,更依赖于“所能”。

3.从传统区位论到全球区位论

传统区位论起源于19世纪20—30年代,包括古典区位论(代表人物:杜能、韦伯)与近代区位论(代表人物:克里斯泰勒、廖什),现代区位论则产生于二战后,代表人物俄林、哈格斯特朗。区位论探讨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及一般规律,寻找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最佳地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崛起和信息技术革命,出现新国际劳动分工,伴随着产业转移,跨国公司选择投资的对象关注的影响因子发生变化,据学者[9]研究全球区位论至少应包括下列7个影响因子:①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②科技、信息、人才:③经济制度和市场化程度:④社会环境⑤生态环境⑥全球化同时带来生产的全球化扩散与管理的高层次集聚,因此,对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难以用集中或分散来概括,集中与分散同时存在。⑦地理位置。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是全球区位论的具体实践,也促使全球区位论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全球区位论的视角是全球,城市不再是传统区位论认为的区域的中心,城市服务于更大的边界不固定的动态范围,可以说“小城镇,大世界”。全球区位论的提出,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地方企业化政府根据全球区位论的新的影响因素,不断的改善城市的发展环境,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全球范围的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当前各国城市竞争日益白热化,都在抢占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有利的节点,抢占通道的位置,成为交通和科技人才、金融的中心,争取成为管理中心和跨国公司总部,扩大服务范围,增强竞争力,提升自己在全球城市体系的层次。

三、全球化开放与竞争理念下我国城市发展策略

提高产业能级,发展高端服务业。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使城市生产成为全球产品价值链的一个环节,地位层级的高低主要看城市参与全球经济社会活动的地位和程度及控制资本的能力,这些是由贸易、金融等对外发展条件和信息技术等发展能量的大小决定。这些高端服务业发达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上海未来的发展侧重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高端服务业,以提升其在国际城市的影响力。

推进区域一体化,建立跨区域性经济组织。在竞争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城市发展不仅依赖“所有”,更依赖于“所能”,从全球的高度来确定城市发展可利用资源的空间边界,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目前世界经济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地区之间和区域集团之间的竞争。在中国,大的经济组织如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组织与长三角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应对全球一体化而产生的大型跨区域经济组织。

改善生态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全球区位论的引导下,城市应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和制度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提高教育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 提升城市竞争力,吸引跨国公司在城市积聚,甚至培养自己的产业品牌,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争取成为管理的中心和跨国公司的总部,以期提高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当代人类的工业文明正在转向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它超越了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确立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中国大都数城市普遍重视生态建设,提倡低碳生活,改善人文环境,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有资本的粘性。

积极进行城市营销,提升城市形象。在全球化过程营造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发展环境中,地方与城市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积极推行了各种各样的营销战略(Marketing Strateg)。如北京进行2008年的奥运会,作为重大事件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工具,也是地域营销的全球性事件,发展国家通过奥运

会来彰显国家发展,发达国家则通过奥运会来保持其在全

球城市体系的地位。奥运会在客观上塑造所在城市和国家的国际形象和提升全球知名度,会前的各项建设和会中的各类消费带动所在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所在地区的城市改造,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资本。

四、结语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在分权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等制度转型过程的影响下,企业化政府具有全球化的开放与竞争发展理念,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本地经济优势的结合中,从全球化的高度中来确定城市发展可利用资源的空间边界,依赖“所有”,更依赖“所能”,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方案,确定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吉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9-11.

[2]殷洁,张京祥,罗小龙. 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发展与地方政府企业化.城市问题,2006(4):39-41.

[3]李小建等.经济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7-228.

[4]孟庆民,李国平.新国际劳动分工研究动态.世界地理研究,2000(2):32-37.

[5]崔功豪,王兴平.当代区域规划导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3.

[6]汤茂林.对当前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思考.规划师,2002(7):73-76.

[7]夏金宝.论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竞争优势理论的实践意义.价值工程,2006(2):79-81.

[8]李洁,愈晶.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北方经贸,2006(2)27-28.

[9]杨吾扬.区位原理-产业、城市和区域的区位经济分析.甘肃出版社,1987:15-17.

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GY-Z08111)及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A09177).

作者简介:赵家亮(1983-),男,河南民权人,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推荐访问: 全球化 中国 理念 竞争 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