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教结合”的新视野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教结合”的新视野

时间:2022-10-20 15:4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现行“举国体制”的背景下,高校运用“体教结合”模式办高水平运动队,正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重新阐释“体教结合”是在不同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视角变化而变化的内涵基础上,提出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独特理念,并揭示在科学发展观下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校知名度、提升学生自豪感等学校建设的实际价值,为培养真正能适应当前社会的竞技型人才,保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竞技体育与教育的双赢目标提供了有效策略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2-0035-0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自己办高水平运动队,正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逐步成为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如何理解“体教结合”的内涵及深层含义,是我国竞技体育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体教结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伍的价值所在,来探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实施“体教结合”新取向,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和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新思路,对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CNKI数据库和苏州图书馆等网站的检索,查阅有关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及“体教结合”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1.2 专家访谈法

针对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对相关领域的13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访谈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如表1)。

2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体教结合”内涵解析

“体教结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视角的变化而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微观层面的“体”指运动训练,“教”指文化课学习,其实质是发展技能的同时,以培养“智技型”运动员为主。中观层面上“体”指竞技运动,“教”指各类学校,其实质是把竞技体育纳入教育体系,使竞技体育和教育充分融合,不仅提高竞技体育人才的文化水平、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而且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宏观层面的“体”指体育管理部门,“教”指教育管理部门,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指导下,实现体育和教育的高度结合,培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将对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乃至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出发,“体教结合”具有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体育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教育的体育是走向歧途的体育”。“体教结合”的含义用系统、整体、普遍联系的观点表述是;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构建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和谐共处,达到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社会化和人才化,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竞技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体教结合”,是中国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

3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3.1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1.1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总是高校中最引人瞩目的对象,其训练和比赛总是吸引众多的莘莘学子。高水平运动员精湛的技艺,出色的表演是体育也是艺术,参与其中获得的是艺术审美感与成就感,可以丰富人生阅历,获得流畅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体育能促进大学文化的发展,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一定非常重视大学体育,可以说,两者是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关系。体育对身心完备的个体而言,不仅能够满足人的身体的发展权利,而且能够在精神层面,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发展,激发人的自我实现、创造和超越的生命本性,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体育精神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体育对人的精神塑造过程,也是体育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由此可见,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可以活跃高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体育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体育精神能够成为学校的精神,根植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这种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也应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教材。

3.1.2 带动学校体育的开展,提高学校知名度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对学校体育的开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是精神的化身和载体,它通过强健的体魄来实现“更高、更快、更强”,鼓励人们“参与竞争”。实践证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唯有身体的亲身体验,人们才有可能实现精神超越,体育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使人在体育中自面挫折、困难或失败,以培养其丰富的生命情感、铸造其坚强的生命意志,体验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交往能力、团队精神、人际沟通等方面发挥了其他课程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品牌知名度在扩大生源、推动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国外,通过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已是一种常用的手段。许多大学校长都在积极地考虑如何通过高水平运动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形象,增强学校的吸引力、竞争力,进而获得来自社会的经济赞助支持。

3.1.3 形成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增强学校凝聚力

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号召力与凝聚力,特别是在重大的国际比赛当中,当五星红旗在国歌中冉冉升起的时候,全中国同胞们都会有一种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在这个时候,全中国的同胞们心是连在一起的,伴随着比赛的运动员共同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学生们也总是为自己学校的球队取得的成绩振奋不已,这种“沐其荣誉”的心理还更加突出。学校应当认识到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对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的作用,利用高水平队伍建设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

3.2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个新型特殊模式

“体教结合”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还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1995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开始准许高校建高水平运动队。2005年国家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估工作的通知》,标志着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得到了体育界和教育界的高度认可和重视。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为促进教育领域和体育领域的合作。一些高校开始直接招收退役的国家级运动员、体工队员、少体校队员,高校自办高水平运动队成为当前“体教结合”主要模式之一。目前,全国已有200余所高校获得了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员的资格。

国家体育总局现行政策提出要贯彻“科教兴体”、“科教强体”方针,促进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在2010年前,初步形成“体教结合”共同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体系,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体教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在体育和教育领域一个特殊的模式,是体育界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和大力推进的带有方向性的一项事业。

4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4.1 高水平运动队应成为培养竞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在这一视野下,“体教结合”把满足人的全部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竞技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开展“体教结合”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体育和教育部门广大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共识,是由“重运动训练,轻文化学习”的培养方式向“体教结合,全面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处在学生年龄阶段的运动员在确保文化学习的前提下,积极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同步提高文化知识和运动技能,为每个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奠定牢固基础,成为一个社会有用之材。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和院校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已经朝着“体教结合”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如:上海市尝试把部分项目二线队伍安排到条件较好的中学(复兴中学的排球项目),带动了中学业余训练的发展;北京体育大学致力于“训练、教学、科研”三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具有硕博和大学本科学历的各种体育人才。“体教结合”把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两方面的优势相结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协调发展。“体教结合”是我国新时期学校教育和竞技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和培养竞技人才的必由之路。

4.2 “体教结合”应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体教结合”,其实质就是通过普通高校的教育来培养竞技人才,在保证青少年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有运动特长的人才进行培养和训练,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体教结合”既是全面发展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是高水平竞技人才成长的摇篮。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117万所,在校学生3.18亿人,而我国普通高校的在校生则达到1214万,学校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源优势、教育优势和科研优势。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这一时期正是运动员从接受训练并达到竞技高峰的最主要时期。如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金的“眼睛飞人”胡凯,是真正“体教结合”的成功“产品”。因此,“体教结合”是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4.3 应提高高校领导对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视程度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领导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理念将直接影响该校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切实加强主管体育教学的校(院)、系领导对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视程度,成立校体委、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等学院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多级机构,权责分工明确,保证高水平运动良好的运行和管理。同时,要用科学发展观对待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伍的建设,保证运动队建设的快速与健康发展,实现运动队以及运动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上海市部分高校已经做出学多有益探索,如上海大学提出“要把高水平队伍建设当作国家重点实验室来抓”,复旦大学提出“破格进来,合格出去”等人才引进和建设理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打出了自己的体育品牌和文化品牌。说明只要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发展,按部就班,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4.4 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与教育的双赢目标

“体教结合”政策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重视,在实践中得到认真实施,如一些地方体育局长兼任体育学院院长、选派教练员到高校任教等,有力地促进了体教结合决策的贯彻实施。实现“体”、“教”完善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应该进一步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联合育人的目标,理论、管理体系以及具体实施办法出台有关规则,对运动员管理体制和机制开展密切合作,探索一个既遵循竞技训练规律,又遵循文化教育规律的管理模式。如上海市成立了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联合办公室,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实现了双赢的目标。

5 结束语

在我国体育现行“举国体制”的背景下,由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实施“体教结合”模式,不但是解决目前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有益探索,而且是实现体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形式应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审视“体教结合”内涵,是现阶段培养竞技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才是取得运动队最大价值的有效办法。

推荐访问: 运动队 普通高校 新视野 建设 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