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时间:2022-08-21 13:3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供大家参考。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是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实践活动,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才能得以实现。

 在教学工作中, 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 教学结构与方式应怎样设计、 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等问题, 这些就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要解决的。

 实践证明, 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得科学与否, 对教学成效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 研究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必要的。

 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是个历史问题,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在不同时期历史条件下又有相对的稳定性。

 概括起来主要有班级授课制这一基本形式, 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的辅助形式以及复式教学的特殊形式。

  1.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

 所谓班级授课制, 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特征和学习程度编成班组, 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 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连续教学的一种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欧洲中世纪末期,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学内容增加了, 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

 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已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16 世纪欧洲的一些学校中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行教学的形式。

 17 世纪初,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当时的教学经验, 完善并发展了班级授课制, 并在《大教学论》 一书中给予了明确的阐述。

 19 世纪后,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种形式得到了大规模地推广。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 开始于 1862 年的京师同文馆, 至 1902 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才明令全国学校实行班级授课。

 2、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形式从产生至今, 已经历了几个世纪, 实践证明它有很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就在于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

 其特点是:

 第一, 班级授课的时间是有严格限制的, 教育目的和任务是有具体要求的;

 第二, 在同一班级授课的内容、 进度、 方法、 要求是统一的;

 第三, 每节课都安排在固定的时间表中;

 第四, 它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组织形式, 既可以组织全班的, 也可以组织小组的、 个人的学习活动。

 班级授课制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第一,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班级上课中, 教师总是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 它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课业。

 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信息反馈, 教师可以随时解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教师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

 第二,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班内学生的年龄相近, 学习的内容相同, 追求的目标大体一致。

 因此, 同学之间在学习、 思想、 行为上可以彼此观摩,互相学习; 在遇到困难时, 也便于展开讨论,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与此同时, 由于在同一班级担任教学工作的各科教师, 在思想上、 业务上、 经验上和风格上各有特点, 学生也可以从中受到多方面的启示和教育, 从而促成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三, 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由于班级是按学生年龄和程度编排的, 由教师根据统一的教材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 各门学科均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表有计划地、 轮流交替地进行教学, 因此, 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看, 它都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人类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 有效的教学形式。

 第四,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班级授课形式, 根据学生的生理、 心理特点规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 合理安排了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 因此, 有劳有逸, 保证了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上述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是其他教学形式所无法代替的, 但是, 不可否认,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确存在局限性。

 第一, 它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对全体学生采用统一教材、 统一要求、 统一的方法来授课, 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高水平的学生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旺盛的求知欲望也得不到满足; 对于低水平的学生则往往无暇顾及,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 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 产生厌学。

 其二, 它以班级为主要教学场所,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难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所以发扬课堂教学的固有优点, 汲取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长处, 按照教学对象、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的不同, 灵活多样地组织、 实施教学, 应该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课的类型是上课具体形式的种类。

 它一般是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的。

 由于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对象的不同, 课与课并不都是一种模式, 需要有不同类型的课。

 正确划分课的类型,能使教师明确每堂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合理搭配选用多种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总体上分为两大类:

 单一类型:

 是指一节课只完成一种主要任务的课。

 传统分法有传授和掌握新知识课、 巩固课、 复习课、 检查课、 练习课、 技能技巧课等。

 单一课的类型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还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综合类型:

 是指一节课内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如包括传授新知识、 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 培养技能、 检查等。

 一般用于小学或中学低年级。

 每一种类型的课都有一定的结构。

 课的类型不同, 它的结构也不同。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其结构也不同。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环节、 阶段、 程序、 步骤)

 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及选用的教学方法确定课堂教学的结构。

 一般说来, 综合课由下述五个部分组成:

 1)

 组织教学。

 任何一堂课都是从组织教学开始的, 而且它贯穿于课的始终。

 它的作用是使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认真学习,遵守纪律, 使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有序而顺利地进行。

 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对课上偶发事件的处理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

 2)

 检查复习。

 复习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过的知识; 使教师了解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的质量、 思考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课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教师应该在学生积极智力活动的基础上, 把复习、 检查、 加深扩大知识的工作统一起来进行。

 检查复习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并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

 检查复习可采取口头的、 书面的或实际操作等方式。

 检查后一般给予评价, 指出优缺点。

 3)

 传授新知识。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事实、 新理论和新思想, 它是授课的主要构成部分, 该部分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师在传授新知识前首先应导入新课, 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在知识上、 方法上有所准备, 激发学习新教材的动机。

 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时, 要注意贯彻各个教学原则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要求。为了使学生理解知识, 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设计好教学方案。

 对于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 注意从实例出发, 由浅入深, 逐层理解, 或者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对于难度较大、 涉及面广的知识, 可以化整为零, 分散难点, 各个击破, 然后再用系统归纳整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掌握思考、 推导、 论证等方法, 就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知识, 使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 也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必须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老格式,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自学、 讨论、 练习等方法, 让学生独立探索去掌握知识。

 4)

 巩固新知识。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刚刚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当堂消化、 掌握。

 这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在于训练运用知识的技能, 而在于通过解一些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达到消化和巩固知识的目的。巩固新知识阶段, 教师可以采取小结、 提问、 复习、 练习、 答疑等方法进行。

 巩固过程中,

 如发现学生理解知识上有缺陷, 教师要及时予以补救。

 5)

 布置课外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时, 应使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 方法、 要示、 完成时间等。

 通过课外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业的内容包括阅读、 背诵有关教材; 做各种书面练习和实习作业及观察、 制作等。

 教师在备课时, 就要考虑课外作业的内容和方法。

 作业不仅有复现性, 而且应含有创造性活动的因素; 布置作业不仅指出作业的具体范围、 作业的方法和应达到的要求, 而且对某些较难的问题应当加以提示,指出思路。

 为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作业题可分为基本题、 基础题、 思考题三种, 每人必须完成基本题, 水平较差的可做基础题, 学习有余力的可解答思考题。

 作业宜少而精, 不宜机械重复而应注意灵活运用, 不能使学生作业负担过重。

 布置作业必须在课内进行。

 上述课中的结构, 在不同类型的课中有不同的结构。

 综合课的结构基本上包括了前述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也不能刻板,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多样化地设计综合课的框架, 略去可以精简掉的环节, 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

 在单一课中其结构因其所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而有所不同。

 传授新知识课的结构是:

 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明确任务; 通过讲授与引导的方法, 使学生学习新教材; 回答学生问题, 明确本课要点; 布置课外作业。

 巩固知识课的结构是:

 明确复习的要求和重点; 教师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复习, 使学生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概括, 形成知识结构; 布置课外作业。

 复习课不是将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新复现一遍, 而是通过解一些典型的、 综合性的问题, 复习一章或几章已学过的知识, 加深理解, 建立结构。

 同时, 要研究思考与解题的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有的学科还可通过演示实验、 列表等方法来复习旧知识。

 复习课要适应增加新知识因素, 做到“温故知新” 。

 练习课的结构是:

 说明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具体任务; 说明工作方法, 做出示范, 提出要求; 学生独立练习; 师生共同总结, 作出评价; 布置课外作业。

 检查知识、 技能课的结构是:

 宣布考场纪律和注意事项; 进行口头、 书面或实际操作考查、考试; 教师评卷之后, 应专门进行讲评和补救, 表扬有创造性的答案, 分析典型的错误, 提示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的来说, 不同类型课的结构是不同的, 但有的结构成分却是任何一种类型的课都不可缺少的。

 组织教学就是这样一种结构成分, 任何一堂课都是从组织教学开始的, 而且它贯穿于课的始终。

 又如检查复习也是各种类型课常有的成分。

 检查复习一般是在组织教学之后进行的, 包括检查和复习两个因素。

 有的课以检查为主, 有的课以复习为主, 前者伴有评分,后者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使知识系统化。

  班级授课制有其明显的特点, 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辅助形式, 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其主要有以下两种:

 1.

 现场教学。

 所谓现场教学, 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任务, 组织学生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现场教学适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 可以以个人、 小组或班级等为单位进行。

 它一般通过参观、 调查、 实习等方法来进行。

 现场教学可以把教材同学生直接看到的当时、 当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向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 并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 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这种形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某些局限而使教学活动具有新的性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从周围现实生活中找到它和实际联系的结合点, 因此它适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

 但是由于它只能使学生了解周围现实的局部情况或过程, 因此它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

 组织现场教学的要求:

 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

 每次现场教学都有具体的要求。

 现场教学要有严密的组织。

 现场主讲人要与教师共同备课, 密切配合, 紧紧围绕已确定的教学目的任务进行讲授。

 使现场教学做到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进行。

 现场教学要与课堂教学相配合。

 现场教学为学生掌握理论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在现场

 的讲解、 观察和操作中必须以课本的理论为指导。

 现场教学结束, 要做出小结。

 2.

 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指教师在课内或课外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课内, 教师除了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外, 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在课外, 通过对个别学生指导、 答疑、 批改作业等方式进行, 使各种程度的学生才能各有所得, 各有提高。

 个别指导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班级教学较多地是从年龄、 程度等共性出发去进行教学。

 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他的特殊情况和需要照顾的地方, 因此, 为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无论是学习上优秀的、 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都应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

 就其对个别学生的教学效果而言优于集体教学, 但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太大, 因此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 教师始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来。

  1. 复式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 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 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

推荐访问: 教学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