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一登一陟一回顾,潜心备课显深情(完整文档)

一登一陟一回顾,潜心备课显深情(完整文档)

时间:2022-08-12 17:5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登一陟一回顾,潜心备课显深情(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一登一陟一回顾,潜心备课显深情(完整文档)

 

 一登一陟一回顾 潜心备课显深情 ——《囚蚁》 教案修改说明 东方红小学 熊燕 一直认为, 认真创作的教案对于教师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是充满灵性的, 也许不是尽善尽美, 但是在自己的热切期盼中, 在自己的潜心调教下, 这个文字孩子始终会流淌着母亲的热情之血, 去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

 于是, 从我的《囚蚁》 诞生那一刻, 她就注定了和我的血脉之亲,“风雨” 中我教她勇敢执着, “泥泞” 中我带她另辟蹊径, 这个孩子也便有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万树秋叶下, 独坐一灯深

  2008 年秋天, 我校质量监控室围绕区教育局“实施高效课堂,课堂作业当堂完成” 的教学理念, 决定在校内开展研讨活动, 我成为了高段上课的人选。时值秋叶飘落, 我在灯下打开了语文书选择了 《囚蚁》, 我按自己备课的惯例开始了研读:

 首先在不看教参的情况下通读教材, 看课文“写了什么”; 再找到重难点, 从字词入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最后从文章的人文性出发看课文是 “为什么要这样写”,大脑里基本定稿后再研读教参, 看自己和专家的理解是否有较大出入, 如基本一致就落笔成文, 否则再作修改。

 可能因为是新课文, 我比以往更为谨慎, 灯下初读数遍才下结论:

 课文通过写“我” 因为喜爱蚂蚁而和妹妹两次囚蚁, 结果是那些生命非死即逃, “我” 终于明

 白“自由更可贵”。

 难点是理解句子“它们宁可在墙角、 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 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对它们来说,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我决定从兄妹两次囚蚁的做法和蚂蚁的反应入手突破难点, 几个小时后, 在瑟瑟秋风的伴随下, 教案的初稿诞生了, 大体思路如下:

 从“囚” 入手, 让学生找出全文能看出 “囚”的句子, 引导学生思考:

 环境舒适能叫 “囚”吗? 从而得出结论:

 身体禁锢对于动物来说就是“囚”。

 试教后我作如下反思:

 1. 从课题“囚蚁” 入手, 把握住“囚” 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以此为关键点辐射全文, 起到了“提领一顿, 百毛皆顺” 的效果。

 2. 课堂以感情为主线构筑流程,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融合中, 感情成了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中浸润着感情, 过程中流淌着感情, 但教师渲染的成分过多。

 3. 特别不足的是, 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 必要的咬文嚼字、 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凿显得浮华、 浅薄。

 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4. 课堂作业实现了当堂完成, 但是不知为什么, 学生在“语段阅读” 这一题中出现理解不到位、 表述不清的问题。

 千里暮山重叠翠 我脚高时他更高

 语文课最忌讳失去语文味变性为思品课, 不幸的是我做到了; 语文课最忌讳教师“独领风骚”, 不幸的是我也做到了。

 面对教案和课堂作业, 再翻开文本时, 原本我认为并不难以理解的课文在失败后顿显深涩。

 换课? “开弓没有回头箭”, 再说问题并不会因为课的内容变更而消失。

 这其间我一直在思考:

 同样的食材为什么在不同人的手下变身 为不同风味的佳肴?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如厨师般烹饪出课堂的语文味? 我们需要的调料和火候又是哪些? 除了“囚” 外, 还应研哪些词? 怎样研? 课堂作业究竟在教学中扮演什么角色? 教学与作业怎样融合? 与拓展怎样融合……

  思考是痛苦的, 对一版教案的取舍是痛苦的。

 我发现越是深入研究, 就越觉得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面对《囚蚁》, 我是“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有时甚至自嘲“这哪里是囚蚁, 分明是囚自己!” 混沌中我想起专家于漪的话“文质兼美的课文必有丰富的内涵, 如果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 往往难以领悟其中的真谛。

 主线最好清晰一点, 问题最好精简一点, 不要让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在过多环节的转换中消耗掉。” 似乎醍醐灌顶, 再读文本,“囚” 只是表象,何不抓住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这个课文的精髓句子试试;再看《课堂作业》, 不同的题型是否能按照其具体内容安排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它们“物尽其用” 呢? 基础题课前做, 开课就检查; 语段阅读题因为其内容是写兄妹俩在精神上关心蚂蚁, 而蚂蚁却“惊惶不安”, 将此题安排在分析完兄妹在行为上关心蚂蚁这一部分就让学生做, 起到提升情感的作用, 帮助学生体会兄妹的“爱”; 拓展题在课

 后做, 训练学生思维……又是几晚的推敲琢磨, 第二版的《囚蚁》 在经过思维的涅槃后, 悄然再生了。

 第二版的《囚蚁》 的大体思路如下:

 先检查预习《课堂作业》 30页 1——5 题(基础题型), 再让学生齐读板书的两句话(文章第一句和倒数第二句), 问:“这两句有什么联系? ” 让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读懂了“囚” 字? 从而得出结论:

 身体禁锢就是“囚”, 最后通过教师引读有关想象的段落, 体会情感。

 课后我又作了如下反思:

 1.《课堂作业》 这样处理效果明显好于前一次, 学生不感到负担重, 而且每一次提笔都是在上一个教学环节的铺垫下完成, 起到相应的作用。

 2. 咬文嚼字、 浓墨重彩的处理, 终于烹制出一堂有语文味的课来。

 单就“旋紧瓶盖”“不停摇动”“惶恐不安” 三个词从作者动作、蚂蚁神态动作多方面充实了 “囚”, 使这个字更为丰满, 这种立体处理将语文和人文粘连在一起。

 3. 学生的情感是在品位了重点词句后似乎油然而生的, 不架空、不浅薄。

 教师的抒情语言风格也为人文性的营造搭建了支架。

 4. 第二版的教案在两次囚蚁的提问处理上与第一版有所改进,变重复问“从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囚? ”为“哪些句子让你读懂了囚”和探讨囚蚁失败的原因, 这样避免繁琐, 而是螺旋上升、 复沓回环,因为学生在思考囚蚁失败的原因时必然会联系到文章的中心句, 这时第一次对“囚” 的理解铺垫可以更反衬自由的可贵。

 5. 冥冥之中总觉得还是有问题存在, 这种患得患失的感觉可以说是“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小溪清水平如镜 一叶飞来细浪生

  为了更深入理解“高效课堂” 的真正含义, 质量监控室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 汪老师结合我的试教, 说了一席话给我很大启发:

 读完一篇文章, 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 判断究竟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当问过文本“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 后, 就应该问“应该说什么”。一个语文教师要反复体验, 形成自己的被赋予文化内涵的阅读经验,即有了价值上的取舍判断。

 简言之, 在作者意图上构建自己的取向。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的二版教案问题不就在这儿吗? 我在教教材, 教文字, 教《课堂作业》 的内容, 惟独自己在哪儿呢? 于是我又一头扎进课文, 怎样将“自由更可贵” 的文本理念分析透彻? 二版教案只是按部就班地分析文字, 学生的情感有些机械升华, 学生的人文陶冶真真正正得到了多少呢? 能否将“自由更可贵” 分离为“自由”“更”“可贵” 这三个词结合课文重点词句进行分步教学, 从第一次囚蚁中体会“自由”, 从第二次囚蚁中反衬“可贵”, 从蚂蚁的平时生活领悟“更”, 再结合起来朗读感悟中心句呢?《课堂作业》 的拓展题如果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自由更可贵” 改成让学生以蚂蚁的口吻写对“自由” 一词的理解, 目的在于写出自己整堂课所学、 所悟, 效果是否会更好呢……第三版教案就这样在尝试中

 孕育而出了, 先检查预习, 《课堂作业》 30 页 1——5 题, 再让学生找出全文能读懂“囚” 的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两次囚蚁失败,是因为环境恶劣, 还是我们态度冷淡? ” 得出结论“蚂蚁视安乐窝为牢笼”, 从而反衬“自由可贵”,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节,联系蚂蚁的平时生活, 比较反衬“更” 可贵, 最后带读体会情感。

 课后我反思:

 这是建立在前两版教案 (情感型分析型)

 的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思维, 重新解读了文本和《课堂作业》 的结晶。

 理解作者的意图, 品味作者的意图, 超越作者的意图,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也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挑战。

 再听听评课教师的看法吧:

 熊老师分析教材已经有了自己风格, 她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 《课堂作业》 的处理有新意,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一改原来“课上讲, 课后练” 的老面孔, 把作业融入教学中, 真正起到“题题有目的, 题题有效果”,同时又不拘泥于文题, 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作用; 听了课就觉得这篇课文是有意义的, 分析课文的切入点“自由”“更”“可贵” 抓得巧妙,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 朴实和扎实是这堂课的追求, 也是最终的体现……

 好事尽从难处得, 少年无向易中轻

  这堂课得到了 听课老师较好的评价, 我每每回忆起这其间的经历, 总会感慨万千。

 语文教师到在追求语文教学的真谛, 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 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命的人。

 在我看来, 教师首

 先自己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他(她)

 要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用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去观察、 去领悟、 去创新、 去攀登、 去付出……

  因为语文课堂永远是语文教师的精神家园。

推荐访问: 一登一陟一回顾 潜心备课显深情 备课 潜心 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