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中(全文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中(全文完整)

时间:2022-08-06 16: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全文完整)

 

  浅谈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谐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 和谐是人与自然、 社会、他人、 自身的协调与统一。

 古人倡导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现代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是对其最好的概括和体现。

 今天, 现代人与社会、 与他人、 与自然、 与自身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突出, 和谐无疑是现代人追求的至美的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非常丰富。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各种矛盾尖锐的背景下提出一套具有理论的、 系统的和谐思想。

 儒家以和谐为美,它特别关注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产物的一部分, 追求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和谐。

 例如, 儒家讲究“参赞化育”。“参赞” 指人在天地自然中参与作用与调节作用; “化育” 指自然万物本身的变化与发育。

 通过人的参赞作用, 让自然万物按照天道、 物理自己“化育”, 人类和自然界自然会建立一种优化平衡的状态, 其理想目标就是“中和”。

 实际上, 儒家的“参赞化育”, 不是一种单纯的理智行为, 而首先是一种道德行为。

 儒家把仁德从人际推广到一切生命和自然万物, 这是古代东方民族特有的一种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民胞物与” 是其代表性的表述。“中和” 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是深远,“中和” 之美是中国艺术精神中的精髓。

 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尤其是中国的绘画中, 很少有西方绘画中人与自然的尖锐对抗与冲突, 从中我们领略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 天水一色、 草木深情、 物我交融的韵味; 人与山水、 园林融为一体的和谐与幽雅境界以及人对自然的款款深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尤为注重人与人的和谐。

 孔子认为, 为了实现整体和谐有序发展的美好愿望, 必须用“仁” 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 有一次, 孔子与众弟子在陈蔡两国之间受围困, 个个体力不知。

 子贡好不容易换回一些米, 由颜回负责煮饭。

 子贡无意间发现颜回偷饭吃, 并向孔子讲述了这件事。

 孔子不相信, 于是吩咐颜回用这些饭拜祭祖先, 颜回回答自己煮饭时土块掉进饭里, 因不忍倒掉而吃下的实情。

 由此可以反映出孔子以“仁” 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从“人” 和“二” 的字形结构来看,“仁” 就是两个人, 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爱人” 是“仁” 的灵魂和本质所在。

 在孔子看来, 如果以“爱人” 作为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 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和谐融洽。

 在人与社会、 人与人的关系中, 儒家“中和” 的理想人格可以提升现代人生存中的伦理审美境界。

 儒家以礼仁之中治理天下, 塑造“中和人格”, 培养人们“中和” 的思维能力和处事方式是其实现治世的根本。“中和人格” 是“中立而不倚、 和而不流” 的强矫人格, 既具有可否相济的包容精神, 又具有坚持正义的独立性。“中和人格” 所具有的和协不戾、 中正不偏、 刚直不阿的品德素质, 其内涵和标准就是儒家的仁礼并进的道德品性。

 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在国家管理和为人处事中能保持中正的方向而不致出现过和不及的倾向, 赢得人际和谐、 社会有序。

 这种“中和人格” 是在善基础上的人格美, 是伦理美的极致。

 现代人要实现真善美的人生, 就必须以和谐的人生观、 社会观、 自然观来指导思想和行为。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于现代人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 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并获得超道德的价值。

 也就是说,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生哲学的一个方面, 它是以人为中心, 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 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的人生哲学。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 它的思想本质是以人为本, 为追寻和实现一种真善美的人生。

 和谐更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思想, 它展现的是人鲜活生动、 丰富多彩、 热情四溢的艺术化、 审美化的生存状态。

 所以, 从文化角度来探索和谐对现世人生意义的空间是很广阔的,它不仅是思想资源的宝藏, 更是有灵有情的可以进行欣赏和精神交流的对象。

 如果真正把握了它的精神实质, 就可以成为现代人精神营养的宝库, 成为抚慰人心灵疲惫、 疗治心灵和精神创伤的一个温暖的家园。

推荐访问: 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传统文化 完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