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提出依据及世界性意义

“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提出依据及世界性意义

时间:2022-06-13 10: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提出依据及世界性意义,供大家参考。

“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提出依据及世界性意义

“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提出依据及世界性意义

 

 中国媒体世界性眼光的内涵等

 中国媒体世界性眼光的内涵

  随着经济追求和政治宣传的不断刺激和影响,各国资本开始逐渐进入国际传播竞争之中,国际传播活动便开始向强弱截然分明的两极演变:一部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媒体逐渐成为“传媒强国”,获得“媒介霸权”;一部分发展中或较为贫穷的国家逐渐失去在国际上的独自声音,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富国”抛过来的信息,成为“传媒孤岛”或“弱势媒体”。基于我国媒体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国媒体的世界性眼光应该具备自己独特的内涵。

 中国媒体的世界眼光主要指它所具有的对国际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发展趋向进行规律性把握及其独特的媒体表述观念和能力。一是体现全局性,即要站在全球的高度和国家民族利益的立场上去把握新闻信息源的本质,阐明新闻事件的国际意义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效应。二是具备预见性,预见性体现出媒体应有的把握重大事件发展走向的预见能力,它是衡量媒体是否具备提炼国际新闻事件本质规律专业素质的重要指针。三是要形成独特性。由于国内几乎所有的

 媒体都会在同一时间获得同样的世界性新闻信息,如果没有独特的世界性眼光和独特的表述能力,就会出现新闻节目的同质化。这种要求也是世界性眼光区别全球化的一个标志。(据时统宇于《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 1 期)

 构建传媒核心竞争力

 关键是提升知识化

 全球化将中国传媒集团的未来发展置于一个需求全球化、竞争全球化、供给全球化的历史高点上。能否后发先至,除了在全球化范围内最优化地进行资源整合外,传媒组织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缺失该付诸行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知识化是中国传媒组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之选。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一是传媒集团组织内部采、编、播和制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内部特殊的生产制作流程,以及应对和处理来自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组织结构;二是传媒组织在长期或以往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超越竞争关系的组织之间关系(包括人脉关系),以及体现传媒组织资本的声誉、商标等无形资产。管理好组织的知识和技能的最终落脚点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传媒产品的版权在当代传媒经济与贸易中具有中

 心地位,未来世界传媒竞争不可避免的就是版权之争。传媒组织只有通过不断地管理好组织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整合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特别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独特的理解、挖掘和创新,才能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据康 燕于《新闻战线》2010 年第 4 期)

 深度报道的正义价值取向

 深度报道正义价值是既能够正确地履行公正性原则处理好群际人际关系,也要求群际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得违背宏观层面上的国家集体利益。深度报道的正义价值内涵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正当性。深度报道体现主体意志的正当性,在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职业操守的力量作用下,深度报道的主题的选定、题材的取舍、新闻价值的确认等各方面能够符合主体意志的正当性。如深度报道记者正义感的伸张,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深度报道符合价值取向的向心性,深度报道兼具挖掘被遮蔽的真相和深度整合信息的两项功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度分散化,有助于培养形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二、客观性。深度报道的受众需要的绝对不是新闻记者个人意识的呈现,而是对新闻真相的获知,对事物利害的分析和对

 社会现象的把握。当深度报道受众的需求获得满足,新闻媒体的利益也会随之得以实现,无论是市场的、社会的、媒体名声的或是媒体形象的,这种双赢的局面有赖于深度报道客观性的全面贯彻和严格执行。三、效率。深度报道的效率在于它对新闻事件反应的迅速和报道的及时,掌握深度报道的效率原则能够及时有效地阐释事件和惩恶扬善,最大限度地实现深度报道的正义价值;深度报道的效率还在于它相对强势的传播效果,深度报道在传播层面的效率,能够对实现深度报道的正义价值起到实质性作用,推动正义价值转化为正义行为。另外,深度报道还必须拥有宏观视角和大局意识,在条件不允许或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决不能为追求轰动传播效果而抢先报道或片面报道,这样会违背正义的内涵,造成对一部分社会群体或整体社会群体的不客观公正,失去了深度报道的正义价值。(据董媛媛于《新闻大学》2010 年春季号)

 中国电视节目趋同是一种过渡性状态

 中国电视节目生产中的模仿与趋同,是中国电视发展进程中的必由之路与策略选择,更是一种过渡性状态。在电视媒体领域,或许直到有一天“只要趋同,就会吃官司”,或者“只要趋同,观众就换台”,那么趋

 同现象自然会马上消失。中国电视节目趋同现象需要的是演进的时间,目前也看到了若干演进的结果。当下中国电视机构(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已经开始逐渐从抄袭(即“非法的趋同”)走向了版权的购买以及合作版权(即“合法的趋同”)。(据徐帆于《新闻记者》2010年第 4 期)

 央广传媒贷款百亿元进军全媒体

 3 月 25 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属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以下简称“央广传媒”)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央广传媒获得 50 亿元的授信额度。2009 年 11 月 26 日,央广传媒已经获得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的 30 亿元资金授信。再加上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短短半年内,央广传媒已获得近百亿资金支持打造全媒体产业链。

 央广传媒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属的唯一一家全资子公司,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业务平台,拥有广播、电视、期刊、网络、新媒体等多种经营性资源。央广传媒和工行北京分行《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对落实国家有关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传统业务的不断升级,新媒体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对于国家电台实现全媒体转型意义

 重大。(消息来源:《北京商报》)

 CNTV 与暴风签合作协议

 打造中国网络电视暴风台

 4月20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与暴风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CNTV 的正版高清视频内容将借助暴风影音的客户端进行传播,以打造中国网络电视暴风台。据悉,双方合作后,暴风影音将利用自身的客户端整合正版高清央视节目内容。

 互联网视频业内人士王意东分析认为,虽然 CNTV拥有大量的视频内容,也推出了自己的播放客户端CBOX,但由于进入互联网视频行业较晚,缺乏广泛的用户基础,急需一个输送其内容资源的渠道。而暴风影音在国内有数千万用户,但缺少正版高清的视频内容。此次与 CNTV 合作,扬长避短,还有望获得广告分成。(消息来源:《京华时报》)

 广电总局:

 3D 电视今年试播 技术基础已成型

 4 月 20 日,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总工程师杜百川在索尼 3D 战略发布会上透露,今年中国肯定将在部分地区试验播出 3D 电视节目,广电总局

 目前正在研究制定 3D 电视的产业链标准,技术基础已经基本成型。

 不过消费者要看到真正的 3D 效果,不仅要实现平板电视的 3D 化,还需要具有丰富的 3D 电视节目源。杜百川表示,美国、英国和日、韩等国家目前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3D 电视的频道建设,而中国今年肯定也将有部分地区试验播出 3D 电视节目。据了解,国际足联已计划在南非世界杯五个比赛场地共计 25 场比赛中实现 3D 转播。(消息来源:《长江日报》)

 安徽卫视 5 月更名“三国台”

 配合年度大戏推出

 由安徽卫视领衔制作的新版《三国演义》即将播出,为了配合这部年度大戏的推出,从 2010 年 5 月 2 日至 6 月 15 日,安徽卫视更名为三国卫视。据了解,安徽卫视更名三国卫视是全面宣传《三国》的需要,它标志着安徽卫视新版三国相关报道的全面展开。(消息来源:《扬子晚报》)

 全国互联网

 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召开

 由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通

 信科技委员会、新华通讯社技术局指导,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战略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 2010)于 4 月 17 日至 21 日在昆明召开。在“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物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竞争融合成为本届会议的关键词,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和下一个十年的未来走向成为热门话题。(消息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在京成立

 4 月 16 日,电影界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丕民等出席并讲话。

 据介绍,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的前身是中国电影版权保护协会,自 2005 年 8 月成立以来,在宣传电影版权、推广版权知识、开展国际交流和为会员单位积极维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次协会由行业维权组织转变为集体管理组织,继续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民政部的指导和有力支持。(消息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我国影视产品年出口逾万小时

 出口额同比增长 44.2%

 记者从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影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座谈会上获悉,2009 年我国影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业绩创出新高,全年各类影视节目出口超过一万个小时,外销金额约 5898 万美元,出口额同比增长44.2%。

 据悉,2009 年我国影视服务出口金额约 2715 万美元,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 27.7 亿元。其中动画片出口占到“半壁江山”,出口金额 3056.6 万美元,同比增长150%,占出口总额的 51.9%。(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提出依据及世界性意义

 

  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性意义 许徐琪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崭新篇章,在扶贫脱贫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脱贫成就为全球贫困治理作出了直接贡献 贫困和反贫困一直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虽然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世界贫富差距依然日益扩大,全球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联合国发布的《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列为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首。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持续开展以农村扶贫开发为中心的减贫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贫困人口脱

  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减贫速度上看,中国明显快于全球。目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年底的 9899 万人减到 2019 年年底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 0.6%。从减贫数量上看,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 40 年间,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 8.5 亿多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 70%,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中国在减贫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的进程,坚定了全世界消除贫困的信心。

 精准扶贫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贫困是一种世界现象。为此,西方学者对贫困问题进行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思考,以“涓滴理论”为例,认为贫困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即使没有社会政策的干预,经济发展的滴漏效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贫困阶层,从而使得社会贫困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而自然得到解决。由于这一理论仅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思考贫困问题,使贫困人口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遏制返贫。

 如何脱贫?如何防止返贫?关于这些问题,中国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反贫困问题的现状和特点,开出了“精准扶贫”的“药

  方”。

 关于精准扶贫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覆盖了扶贫对象识别、帮扶和管理等各个环节,贯通了扶贫开发全流程,能够有效引导贫困群众参与脱贫,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资金跟着人走,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精准扶贫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精准扶贫强调“智”“志”双扶,激发出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力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发生的返贫现象。对于如何解决贫困户返贫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也是中国脱贫攻坚事业能够取得长期稳定成效的重要原因。

 精准扶贫方略不仅对中国减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对于国际贫困治理理论的创新,对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

  快摆脱贫困,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安排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古今中外治国理政都绕不过“反贫困”这件大事,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具体体现在全体人民的民生改善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我们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优势,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安排,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提出依据及世界性意义

 

 中国春节的文化内涵与世界意义

  摘要: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文化盛典,对世界来说是了解中国的窗口与桥梁。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具民族标志性意义的传统节日,也是融汇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的节日。自西汉以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春节祭神、敬祖、祭灶、扫尘、守岁、祈年、贺春、拜年、爆竹、联欢等习俗一代代传承不息,延续至今。尽管这些习俗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其所承载彰显的“感恩祝福、慎终追远”“团圆和谐、亲情友爱”“辞旧迎新、憧憬未来”等文化内涵,深刻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理想、期盼与愿景,具有超族群、超信仰、超国界的价值共享性,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

 春节文化注重“感恩祝福、慎终追远”。古代先民们认为,要想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就须祭神、敬祖。祭神的目的主要是向神灵们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赐予阳光雨露,感谢他们教会我们谋生的本领,让我们得到了温暖,

 收获了粮食,捕猎到了鱼和野兽。祭祖的目的则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感恩祖先的恩典和保佑,感恩祖先开创的良好家风、族风和开拓进取精神,呼唤祖先回家过年,同时祈求祖先继续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有的地方,春节时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供奉祖先牌位,并在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点燃香纸蜡烛,家长率子孙行叩拜祭礼。祭神敬祖这些活动,都是以喜庆丰收、预祝人丁兴旺、风调雨顺、祥和平安、生活幸福作为主要内容,同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无疑反映了人们对丰收、平安、祥和的期盼和对神灵先祖的感恩祝福之心。

 春节文化追求“团圆和谐、亲情友爱”。回家过年、吃团圆饭、送压岁钱、拜年……对于远方的亲人,能够回家过年,是一年的企盼,是满满的幸福。“一年不赶,赶三十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些话,深刻地表达了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以及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渴望。正是对于回家过年的渴望,才会有春运返乡壮观的场面;正是对于合家团圆的期盼,才会有“摩托大军”日夜兼程的信念。一年一度的“团圆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

 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伦之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试想“除夕”之夜,全家男女老少几代人围坐一桌,推杯换盏,夹菜敬酒,家长里短,气氛是何等温馨而和畅!吃完团圆饭,长者要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敬老爱幼,暖意融融。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不仅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场精神的仪式,强化着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此外,春节拜年,走亲访友,礼尚往来,和睦相处,也体现出“亲情友爱”的内涵。拜年之俗促进了朋友、邻里关系,增强了彼此的和谐融洽,成为人心互动的有效平台。

 春节文化彰显“辞旧迎新、憧憬未来”。俗话说,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意味着万象复苏、草木更新,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大好日子里,除了家人团聚、亲友拜年之外,还有一系列让人兴奋、充满激情、充满欢乐的习俗与活动。例如贴春联、挂年画、逛庙会、舞龙灯、划旱船、踩高跷、耍狮子、扭秧歌等。整个节日期间,花灯满城,游人盈街,彩龙飞舞,热闹非凡;鞭炮声、叫卖声、奏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一浪接着一浪。人们一扫平时的疲累和严肃,精神焕发,笑逐颜开。春节的喧闹和热闹,既是人们对一年成就的庆祝,也是辛勤劳作一年后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春联、窗花、爆竹,年夜饭、守岁酒、拜

 年送福,这些带着强烈仪式感的习俗,寄寓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对家庭价值的坚守、对团圆共享的追求,其真正的含义是播种希望、编织梦想、憧憬未来和实现人生理想。

 春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 5000 年悠久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和缩影。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积极、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是世界文化中一股难能可贵的清流。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文化盛典,对世界来说是了解中国的窗口与桥梁。如今,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阔步迈入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已成为 21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在这种大势中,中国春节走向世界已成为一种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中国春节承载的团圆、祝福、祥和、感恩、憧憬等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多彩、平等、

 包容的明证,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成果,必将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