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古代历史故事23篇

2023年古代历史故事23篇

时间:2023-06-25 10:55:05 来源:网友投稿

古代历史故事第1篇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当差的。卫青长大以后,在平阳侯家当了一名骑奴。后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来。就在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历史故事23篇,供大家参考。

古代历史故事23篇

古代历史故事 第1篇

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当差的。卫青长大以后,在平阳侯家当了一名骑奴。后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来。

就在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兵俘虏后又逃回的那年,汉军四路人马,三路都失败了,只有卫青打了个胜仗,被封为关内侯;以后,又接二连三地打败匈奴兵,立了战功。

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领骑兵三万,追到长城外。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军还离开很远,一点也没防备,在兵营里喝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

卫青在夜色的掩护下,急行军六七百里,包围了右贤王。汉兵从四面八方冲进匈奴营地,打得匈奴部队四面逃窜,乱成一团。右贤王的酒刚刚惊醒,要抵抗已来不及了,只好带着他的几百个亲信脱身逃走。

这一仗,卫青的人马一共俘获了一万五千多个俘虏,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

匈奴的左右贤王,只比单于低一级。这次战争,右贤王全军覆没,对匈奴单于是一个很大打击。

汉武帝得到捷报,立刻派使者拿着大将军印,送到军营,宣布卫青为大将军,连他的三个还没有成年的儿子也封为侯。

卫青推辞说:“我几次打胜仗,都是部下将士的功劳。我那三个孩子还都是娃娃,什么事都没干过。要是皇上封他们为侯,怎么能够勉励战士立功呢!”

汉武帝经他一提醒,就封了卫青部下的七名将军为侯。

第二年,匈奴又来进攻。汉武帝又派卫青率领六个将军和大队人马去对付匈奴。

卫青有一个外甥,叫霍去病,那时候才十八岁,非常勇敢,又会骑马射箭,这次也跟着卫青一道去打匈奴。

匈奴听到汉军大批人马来进攻,立即往后逃走。卫青派四路人马分头去追赶匈奴部队,一定要把匈奴主力打败。卫青自己坐镇大营,等候消息。

到了晚上,四路兵马都回来了,没有找到匈奴主力,有的杀了几百个兵士,有的连一个敌人也没有找到,空着手回来了。

霍去病还是第一次出来打仗的小伙子,才做了个校尉。他带领了八百名壮士,组成一个小队,去找匈奴部队。他们向北跑了一阵,一路上没瞧见匈奴兵士,一直赶了几百里路,才远远望见匈奴兵的营帐。

他们偷偷地绕道抄过去,瞅准一个的帐篷,猛然冲了进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杀了一个匈奴贵族。他手下的壮士又活捉了一个。

匈奴兵没有了头儿,四处奔逃,八百个壮士追上去又杀了两千多匈奴兵,才赶回大营。

卫青在大营正等得着急,只见霍去病提了一个人头回来,后面的兵士还押了两个俘虏。经过审问,才知道这两个俘虏,一个是单于的叔叔,一个是单于的相国,那个被霍去病杀了的还是单于爷爷一辈的王。

十八岁的霍去病第一次参加作战,就逮住了匈奴的两个将官,这功劳可真不小。战斗结束,被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进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马跟匈奴接连打了六天,匈奴兵抵挡不住,向后败退。霍去病和他的骑兵越过了燕支山(在今甘肃永昌县西),追击了一千多里地。那边还有不少是匈奴的属国,像浑邪(在今甘肃省境)、休屠(在今甘肃武威县北,屠音tú)。汉兵到了那里,俘虏了浑邪王的王子和相国,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一种铜像)也拿来了。

汉武帝为了慰劳霍去病,要替他盖一座住宅。霍去病推辞了。他说:“匈奴还没消灭,哪儿顾得上安家呢!”(文言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次派卫青、霍去病各带五万精兵,分两路合击匈奴。

卫青从定襄郡出塞,穿过大沙漠,行军一千多里,匈奴的伊邪(音zhì)单于亲自率领精兵严阵对抗。双方展开了一场大会战。激战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沙漠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夹着砂砾,吹得天昏地黑。卫青顶着狂风,冒着扑面的砂砾,命令骑兵分左右两翼夹攻。伊邪单于招架不了,带了几百骑兵向北突围逃去。卫青一直追到颜山(古山名,今蒙古高原杭爱山南面的一支、音tián)下的赵信城,匈奴兵已经逃空,城里贮存了不少粮草。卫青让兵士们饱餐了一顿,把多余的积粮烧了,才胜利回师。

另一路,霍去病也横越大沙漠,前进两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贤王的兵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西北黄河北岸;一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在那里立了一块石碑留作纪念。

这是汉朝规模、进军最远的一次追击。打那以后,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没有匈奴的王庭了。

古代历史故事 第2篇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古代历史故事 第3篇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大漠草原上,曾经活跃着一个辉煌的古国——柔然国。柔然国是鲜卑族的一支,在五世纪至六世纪在蒙古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国家最为强大时,疆域北到贝加尔湖畔,南到阴山南麓,东北到达大兴安岭,西部与准噶尔盆地相接,还曾到过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

柔然建国的始祖是木骨闾,幼年曾经被鲜卑拓跋部擒获,沦为奴隶。他后来成长为一个身材健壮、足智多谋的并怀有远大志向的青年,并因此而免去奴隶身份,又因为骁勇善战而被升为骑兵。后来,木骨闾因犯了过错应受到斩刑的处罚而被迫出逃,并在逃亡途中因自己的名望而积聚的了一百多人的力量。他逃到到阴山之北一带,投靠了统治那里的少数民族,并在那里不断的扩充着自己的势力。后世子孙因“郁久闾”是“木骨闾”的变声,故以“郁久闾”为姓,是柔然王族的姓氏。

木骨闾死后,他的儿子车鹿会比他更加彪勇善战,不断兼并其他部落,势力大增,拥有不少部众和财富。车鹿会觉得自己部落的势力已经足够强大,就自称为柔然,附属于北魏,部落首领称为大人。“柔然”一词起源于阿尔泰语,意思是聪敏、贤明和礼义、法则。柔然国每年要向北魏进贡许多牲畜和名贵动物的皮毛。柔然汗国正式建国是在北魏天兴五年,即公元402年,社仑建号为丘豆伐可汗。柔然汗国是一个雄踞大漠南北、流沙东西的强大游牧奴隶制国家,国家前后共经历了十九位君王,持续152年。

柔然的政治制度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很相似,最高统治者称可汗,可汗下面设置辅佐可汗官吏国家事务。每一任可汗都有专门的称呼,即国号。如可汗社仑为柔然的开国之主,号为“丘豆伐”,就是驾驭开张的意思,暗喻一国的开国君主。不仅如此,柔然国的大臣也都具有自己的号,如“莫弗”是勇健者、酋长的意思,“莫缘”是圣人的意思。柔然国设置了不同的官职来管理全国事务,比如国相、国师、俟力发、吐豆发、俟利、吐豆登、俟斤等等。国相主要掌管行政、外交,是文官的首领,与汉族政权中的丞相作用基本相同。国师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一般都有德高望重的僧人担任其职,主管宗教事务。由于柔然国是一个十分信奉宗教的古国,因此国师的地位在国家中很高,所拥有的财富也很多。《大藏经?高僧传》记载,法爱曾经做过国师,他懂得经文并会一定的法术,得到的俸禄有三千户之多。俟利发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很高,必须是可汗皇族的人才可以担任,是掌管一方军权的武官,比较有实权。吐豆发是仅次于俟力发的官职,也必须要王族成员才能担任。在《北史》中记载,阿那瓌可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高欢的儿子时,派土豆发郁久闾汗拔护送。郁久闾是王室成员的姓氏,可以看出土豆发也是一个不小的官职。

在柔然的官吏中,除了国相、国师主管行政、宗教外,其他的官吏都是军事、与民政的官职。在柔然国的国民中,几乎所有的男性成年壮丁都被编为骑兵,闲时在草原上放牧牲畜、牛羊,一旦出现战争,则全部要奔赴战场作战。综上所述,柔然大官号及等级比较简略,除了国相、国师主要是掌行政、宗教事务外,其余官职皆主管军事兼民政。由于柔然是一个游牧民族,所以在行军打仗时,与士兵同行的还有自己的牲畜、财物、妻儿等,就是书中记载的“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

柔然是一个以军事战争为主要政治活动的国家,可汗、大臣、平民都是按军事制度来进行编制的。柔然国可以说是一个军事与民事融合的政权。在各个统领地方部队的大人之下,编制为统领千人的军将官职,下面还有统领白人的幢帅官职。柔然国的各个部落首领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经常在敦煌等地商讨重要的事情。可汗一旦不能臣服众人,或是可汗的继承上出现问题,各部落首领有权罢免可汗或推举新的可汗作为首领。

在柔然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汉族的政治制度逐渐传入,并为柔然统治者所接受。对柔然的政治制度影响最大的就是曾经是柔然宗主国的北魏的典章制度。公元464年,予成继承了可汗的位置,效仿中原国家的政治制度。此外,在官吏的设置上,阿那瓌可汗还仿照中原的管理制度设置了设侍中、黄门等官职。

不断扩张的西征

军事生活是柔然国政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柔然可以说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历代可汗都对外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并使国家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疆域广大、军事实力雄厚的大国。柔然在蒙古高原上征战了150 多年,曾经打败了中原的宗主国北魏,征服过周边的许多少数民族政权,是匈奴、鲜卑之后的又一个强大的政权。

社仑正式建立柔然王国后,就立即着手向西域地区发展。他们率领大军沿着原来被匈奴人开发的草原丝绸之路继续向西扩展自己的领土,一直到达了阿尔泰山。丘豆伐可汗社仑并不像以前的匈奴和后世的突厥政权那样,把政权的中心定在漠北地区,而是把都城定在偏西的敦煌、张掖之北的地区。社论可汗为了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实行了许多改革措施。他把军队中每一千人设为一军,设置军将一名;每一百人为一幢,每幢设幢帅一名;战斗中立有军功的人所夺得的财物归其个人所有;战斗不力者要受到鞭挞的惩罚,临阵退缩者处以死刑;改革了计算兵数的方法;在外交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方针。

在对西域地区的征讨中,柔然国使用了大量的兵力、物力、财力。这些军事支持并不是柔然王国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能解决的,因为当时它能够稳定住漠北的统治已经极为不容易,再耗费大量的军事实力去征服西域就不太可能了。然而,柔然王国有着大量的从属部族,这些部族都是曾经被柔然征服过的,为西征提供了军事基础。利用部族的军事力量西征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版图,还可以乘此机会削弱各部族的军事实力,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是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高车部落就是被柔然国派遣西征的部落之一。这一点从高车的发展史中可以得到确认。高车族一直居住在漠北,后来其中的六只仍留居漠北称为东部高车,而十二支后来迁到西北建国,称为西部高车。这西迁的十二支高车部族就是被柔然国派往那里征讨的部队。像这样的部族还有很多,比如丁零部落、铁勒部落。这些部落对柔然国的开疆阔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也为柔然国以后的统治埋下了隐患。在柔然国逐渐走向衰败后,这些部族就开始起来反抗柔然国的统治,并加速了柔然国的灭亡。#p#分页标题#e#

丘豆伐可汗社仑的西征使柔然迅速壮大,他去世后,继任者斛律可汗对外扩张得更加强烈,继续把西征向前推进。他带领大军征服了西面的乌孙国,使索格底那亚诸城邦臣服,劫掠了大月氏等诸国。柔然国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只有不断的进行对外战争才能保证大量的奴隶来源和财富。为了保证西征的胜利,柔然国对南面的北魏政权并没有进攻,而是采用了防守的策略。因为,那时柔然国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强大的中原北魏政权相抗衡。斛律可汗为了加快西征的进程,重用骁勇善战的大将大檀为西征主帅,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后来,斛律可汗死后,大檀因为军功卓著而被推举为可汗。

在斛律可汗的战争史上,兼并乌孙国是第一次重大的胜利。当时,乌孙国还很强大,占据着大片土地。斛律早已对水草丰美的乌孙国垂涎三尺,因此在他继位后不久就与乌孙国在边界上发生了武装冲突。尽管乌孙国当时的势力已经衰弱,但面对柔然国的步步紧逼还是采取了誓死保卫的态度。而且,柔然国孤军深入,并不是能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就能取胜的。斛律联络了周边的悦班部族,一同夹击乌孙国。乌孙国无力抵抗两国联合的激烈进攻,最终兵败,国土被柔然和悦班两国刮分。

消灭乌孙国后,柔然并没有停下西征的脚步,相继吞并了索格底那亚粟特诸城邦,接着大军南逼乌浒水,洗劫了大月氏。大月氏国是生活在西域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全胜时代曾经是中亚地区的霸主。但到了那时,势力已经十分微弱,王国的领土也在不断的缩小。由于柔然的不断西征,大月氏北部国土与柔然相接,因此不断受到柔然国的进犯。柔然夺取了索格底那亚地区之后,触角就伸到了乌浒水流域。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大月氏战败。

这一时期,接连的军事战争的胜利把斛律的西征推向了最高点,已经荒废的草原丝绸之路也因此而再次被打通,但是马上又因战争而再次荒废。战争使悦班国与柔然结成了同盟,一旦战争消退,悦班国也就成了柔然国的敌人,再加上柔然所属部族的反抗导致战争不断,硝烟又一次布满了这一地区。

面对着西征所取得的重大军事成果,柔然的国王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继续把势力向龟兹、鄯善一带渗透。斛律可汗死后,战功卓著的大檀取得了柔然国的汗位,号称牟汗纥升盖可汗。大檀可汗见草原丝绸之路再次受阻,就把目标重点转移到经营丝绸之路的中段,并使后西凉政权臣服。

西凉国是汉族李氏家族在西北创建的政权,势力曾经十分强大,其疆域西面扩展到了流沙以外的伊吾、高昌两国,后来国势日衰。在斛律可汗在位时,柔然的势力就已经进犯到了西凉国的北部边境。西凉国王李暠为了抵御柔然国的大举进攻,修建了敦煌附近的两处久已荒废的要塞。后来西凉国被北凉所灭,残余势力建立了后西凉国。大檀可汗在长期的战争中取得了后西凉国的统治权,牢牢的控制了碛口重镇伊吾。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后,大檀可汗又对北凉、北魏政权发动了进攻,并迫使北魏在与柔然的边境建立起了长城来抵御进攻。后来,大檀率军杀死了北凉的世子,北凉的统治摇摇欲坠,其他的少数民族政权因此而大为震惊。大檀可汗去世后,他的儿子吴提继位,成为敕连可汗。吴提继续在草原丝绸之路的中段扩展势力,国家更加强大,焉耆、姑墨、龟兹等小国纷纷向其臣服。从此,一条新的丝绸之路通过伊吾,穿天山,经龟兹继而越过葱岭开通了。

柔然在西域经营的重大成功使北魏的统治者严重的感觉到了危机的存在,于是也卷入到了对西域的争夺战中,并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处于上风。

公元438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征讨柔然国,但是由于漠北处于旱季,军队因没有水草而陷入困境,大败而归。拓跋焘的弟弟也在战争中被柔然国擒获,战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吴提因可汗便趁此机会向西域诸国宣扬说北魏政权已经危在旦夕,并让他们停止向北魏缴纳供奉。因此,很多小国叛变,改而归附柔然国。柔然在与北魏的对峙中不但继续控制着伊吾,而且进一步控制了高昌、鄯善,进一步巩固了柔然国的统治。

公元445,北魏发动了第一次西征,大举进攻鄯善,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北魏立“交趾公”韩拔为鄯善王。韩拔虽然为鄯善王,但是统治权仍然有北魏设置的官吏掌管北魏还在那里设置了鄯善镇,柔然势力从此退出鄯善。公元448,北魏发动了第二次西征。北魏与悦般国结成了战时同盟,分兵数路,合击柔然。在两国强大的夹击下,柔然国疲于应付,屡屡被联军打败。但是,吐贺真可汗虽然在两面夹击下丧失了鄯善、焉耆(yān qí),却最终粉碎了两国的联合进攻,并且联合后北凉政权对北魏进行了反攻之后,又夺回了一些失地,并趁机夺去了后北凉政权。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争,柔然的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再加上柔然后世的可汗在对西域其他国家的战争中屡屡失利,国势日衰。

茹茹公主传奇

传说中,柔然古国最有名的人物就是茹茹公主了。但是,这位神秘的女子身归何处一直是个谜。直到1978年的一天,沉睡了1000多年的茹茹公主重新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与她一起出现的还有失落的柔然古国的一些历史。

这一年的春天,河北磁县大冢营村的村民们与以往的每天一样,扛着锄头去村北的田地里耕作。忽然,正在埋头干活的村民们被一个奇怪的声音转移了视线,他们纷纷抬起头来向声音发出来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农民的锄头不知为什么飞到了一边,那个农民本人也还在惊愕之中没有缓过神来。村民们赶紧上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个农民说自己的锄头好像碰到了什么特别坚硬的东西而被弹开了。村民们对着刚才那个农民所刨的地方研究了起来,只见一块类似于石头的东西隐隐约约地露了出来。他们轻轻的挖开上面的土层,那块“石头”越来越大,渐渐的现出了一个圆弧形状的盖子。村民们仔细端详之后,确定这是一座墓葬。从墓顶的面积可以推断,这个墓葬一定不是普通人家的墓葬。

发现古墓的消息很快就传播了开来,经河北省文物局的批准,一批考古专家和考古队来到了现场,对这座墓葬进行了发掘与清理。在挖出的墓志铭中记载着“魏开府仪同长广郡开国高公妻茹茹公主闾氏”的字样,原来墓葬的主人就是传说中的那个柔然古国的茹茹公主。据历史记载,这个“魏开府仪同长广郡开国高公”是东魏丞相高欢的第九个儿子高湛。而从墓志铭可知,高湛的妻子正是传说中的茹茹公主。从此,茹茹公主的面纱被世人揭开了。#p#分页标题#e#

茹茹公主是柔然古国的首领阿那穰(ráng)的孙女。柔然为了与东魏政权加强联系,东魏政权也为了利用柔然国来牵制西魏政权,就采用了最为普遍的和亲方式。茹茹公主嫁到东魏时仅仅只有5岁,还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他的丈夫高湛也只有8岁。这个高湛就是后来的北齐武成皇帝。

婚礼的场面应该非常盛大,这从茹茹公主陵墓陪葬品中的一队送亲仪仗队陶俑就可看出。仪仗队陶俑包括“风帽击鼓俑”、“负剑箙(fú)铁索两裆俑”、“风帽仪仗俑”、“短风帽仪仗俑”、“札巾翻领侍从武士俑”、“小冠剑囊武士俑”、“负剑箙皮两裆武士俑”,以后是骑马俑。此外,还发掘出了大量的武士俑、执簸箕(bò ji)俑、舂(chūn)米俑、女侍俑、奴仆俑等。这些陶俑各方面都安排的十分周到,可见东魏政权十分重视茹茹公主的地位。

事实也确实如此。茹茹公主从遥远的柔然嫁到中原,虽然只有五岁,又来自异族,可是一直都过着锦衣玉食的尊贵生活,谁也不敢轻视她。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这位远方的公主很快就适应了中原的生活习俗。高欢为了获得柔然的支持,对这位小公主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还找来了当时学识最好的老师来教茹茹公主读书。从文吏俑和侍卫俑上可以看出,茹茹公主与夫君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是十分快乐的。从鼓乐俑和伎乐舞蹈俑上得知,茹茹公主喜爱歌舞,经常和夫君一起载歌载舞地玩耍。

自从茹茹公主嫁到高家后,高欢在朝廷中的势力更加强大了。满朝文物和皇帝都知道高家有着强大的柔然王国作为后盾。

茹茹公主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中渐渐地长大了,成为一位不仅拥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又有满腹才学的少女;高湛也是风度翩翩的英俊少年了。夫妻之间的感情非常好。看着这两人郎才女貌,高欢很是满意。可是,茹茹公主的命运似乎十分不幸。正当高欢和东魏皇帝商议要给两个孩子圆房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却使本该幸福的茹茹公主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茹茹公主与高湛在后花园里高兴地玩耍。正当他们玩得起劲的时候,刹那之间,没有任何预兆地下起了倾盆大雨。茹茹公主慌忙找地方避雨,可是由于他们在花园深处玩耍,一时间找不到避雨的地方。待她慌慌张张的跑到一处楼台的时候,浑身上下已经被大雨淋透了。回去之后,茹茹公主就高烧不退,一病不起。在昏迷之中,她不断的吵闹着要回柔然,要去见自己的父母、亲人。高欢这下着了慌,赶忙请来最好的医生位她诊治。可是公主的病情不但没有丝毫的好转,反而不断的恶化下去。高欢就连皇帝的御医都请来了,但仍然无济于事。没过多久,茹茹公主就病入膏肓,最终带着没有见到亲人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年仅13岁。

她去世时,高欢正在洛阳办事,得知公主去世的消息后,马上让天子下昭,特意造了一辆辒辌车,将小公主的棺木以飞快的速度送往邺城埋葬。柔然族可汗阿那穰对孙女的葬礼也非常重视,派出亲属、护卫及萨满巫师等来到邺城送茹茹公主最后一程。

东魏政权对这为公主的死十分重视,因为她所代表的是整个柔然王国。茹茹公主的丧事办得十分隆重,墓室修建的十分豪华,她生前的用品全部都陪葬进了陵墓里。在这些陪葬品种,还有两件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两枚东罗马帝国时期拜占廷王国的金币。这两枚金币是茹茹公主的嫁妆。

当年,柔然可汗阿那穰为了显示自己国家的强大,便准备为即将出嫁的孙女准备一笔丰厚而又特别的嫁妆。于是,他便派人到了当时贸易发达的拜占廷去置办嫁妆。当这支队伍来到那里后,认为那里的金币可以用来避邪,于是便带回了两枚。金币是拜占廷查士丁尼皇帝新铸造的,正面是半身皇帝像。皇帝头上戴皇冠头盔,身披战袍铠甲,右手持标枪,左手持盾,背面是胜利女神像。女神侧身向右作前行姿态,右手持长柄十字架,左手持盾,头部与十字架之间有一颗八芒星。金币正反面都刻有罗马铭文。茹茹公主对这两枚金币十分倾心,把它们作为贴身避邪宝物带到了高湛的家中。茹茹公主死后,这两枚金币作为重要的随葬品被送进墓室。

巫术盛行与草原习俗

柔然人崇拜自然,信奉一直在草原流传的萨满教,因此巫术、巫医十分盛行。巫师一般由部族内的妇女担任,她们施法向天地鬼神祈求。当时,部族内的一切事物,都与巫师有关战争的决策、出兵的日期都要靠巫师来决定,就是有人生了病,也要由巫师来驱除病魔。

《梁书?芮芮传》(芮芮,ruì ruì,柔然别称)中就记载了柔然国依靠巫师做法祭天而求来风雪的事情。《魏书?蠕蠕传》(蠕蠕亦是柔然别称)不仅记载了柔然巫术的盛行,还详细的记载了一些女巫做法、巫医治病的故事。

有一个叫做地万的女巫,只有20岁左右的年纪,为了得到可汗的赏识,便装神弄鬼地导演了一场闹剧。她预先设下了计策将柔然可汗丑奴的弟弟祖惠劫持而去,然后自告奋勇的对丑奴说,你的弟弟现在在天上,我通过自己的法力能把他叫下来与你见面。丑奴母子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便按照地万的吩咐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帐篷。地万在帐篷中斋戒了7天,假装祈求上天把祖惠放到人间来。经过巧妙的安排,地万偷偷的将祖惠放到了帐篷中与丑奴母子见面。丑奴见到了失踪的弟弟重新出现,竟真以为他是被地万从天上叫下来的,便对地万佩服得五体投地,称她为圣母,赏赐给她许国贵重的礼品。由于,统治者的极力推崇,巫术在柔然国泛滥开来。

柔然除了信奉草原民族推崇的巫术外,本身也带有鲜明的草原民族特色。柔然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以及大漠之中,因此开始时并不懂得种植,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随水草的变化而迁移。柔然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因此也就没有村庄、城郭,也没有固定的房屋,以穹庐毡帐为住所。在迁移过程中,一个部落往往是赶着牲畜,拉着毡帐及其他的生活用品浩浩荡荡的出发。来到目的地后,就把毡账重新搭建起来,生火做饭。在我国的史籍中多处记载着柔然国“随水草畜牧”,“所居为穹庐毡帐……马畜丁肥,种众殷盛”等等。每到冬季,部族就赶到较为温暖的漠南居住放牧,到了夏季则迁回水草丰美、气候适宜的漠北居住。牲畜喝着山上留下来的雪水,吃着一望无际的肥壮的青草而各个膘肥体壮。牧民们在放牧时与美丽的草原融为一体,歌唱声随着牧马的奔腾而流传到远方。#p#分页标题#e#

柔然人所饲养的牲畜以马、牛、羊最为普通。在柔然国与众国家的交战中,敌国常常一次就截获柔然的牲畜几十万头甚至几百万头。柔然进兵时也往往动辄就是率数十万骑兵。这些都可以看出柔然畜牧业的发达。在众牲畜中,柔然对马匹的养殖最为重视。这是因为马匹不仅可以用与中原地区少马的国家交换生活用品,用来向宗主国缴纳赋税,还是柔然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自我防御与对外战争的必备军事力量。在关于柔然的很多历史记载中,都有用马匹与邻国进行外交的记录,比如在公元407年,柔然国就挑选了8000匹上等好马赠送给后秦,用以结交。马匹还是柔然女子出嫁时必备的嫁妆,首领阿那瓌将长女嫁给西魏文帝时,就把一万匹马作为嫁妆随女儿一同送到西魏。

除了放牧之外,狩猎在柔然社会经济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柔然居住在西北地区,因此有大量的狩猎对象存在,比如老虎、狮子等。这些狩猎所得在社会经济与外交中扮演这着重要角色。柔然在缴纳贡品时,除了要献上精良的马匹外,还要送上大量的珍贵兽皮,像貂裘、豽皮、虎皮、狮子皮裤褶等野兽毛皮或毛皮制品。这些皮草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得到了欢迎,柔然凭借它们可以获得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如铁锅、丝绸等等。

随着柔然的对外扩张,柔然人渐渐的接受了一些中原的文化。中原的北魏就曾多次赠给柔然部族首领阿那瓌“新干饭”、“麻子干饭”、“麦面”等粮食制品,柔然的上层社会也开始渐渐的接受这些食品。因此,他们也开始了解了一些种植技术并尝试着种植一些农作物,这些作物以粟为主。但是,他们一般都不是靠本民族的人来种植农作物,而是役使那些在战争中俘虏来的奴隶来耕作。农耕在柔然的经济地位中所占比重比较低,柔然人仍然以肉食为主。

柔然的手工业因为没有其他行业的支持而比较落后,主要包括冶铁、造车、制铠甲、搭穹庐、制毡及毛皮加工等,生产一些与战争直接相关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阿尔泰山南麓是当时柔然国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发达的冶铁基地,生产铁工具、武器、铠甲等满足王室及国家的战争需要。此外,柔然国还掌握了辒车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也十分庞大。据史料记载,首领阿那瓌的长女远嫁西魏文帝时,随行的车就有700乘之多。

柔然国与相邻国家的经济贸易十分活跃,其中以对中原地区的贸易最为频繁。这是因为手工业不发达就必然导致了柔然国生活用品及其他手工业品的严重匮乏。要解决这种经济困难,就只有向其他的国家来交换所缺少的用品。柔然以朝贡的形式向宗主国缴纳贡品,宗主国也必然会馈赠给柔然一些所需的用品作为回礼。柔然还通过在边境地区设置互市的形式与其他国家交换物品,用牲畜和畜产品换取粮食、丝绸、铁器和其他日用品。

历尽繁华终成空

随着西征的失利,柔然国势也日渐衰落了下了来。被柔然政府奴役的各个部族开始反抗期柔然的统治,柔然的国力更加衰弱了。公元487年,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10余万落西迁,脱离柔然的统治。他率部到达车师前部西北,建立高车国,自立为王。从此,柔然彻底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并接连受到其他国家的大举进攻。

公元6世纪初,摇摇欲坠的柔然国陷入了统治危机,统治集团内部因为争夺汗位而发生了内讧,柔然开始被不同的势力集团所控制。公元520年,丑奴可汗被他的母亲和大臣设计所杀,阿那瓌(guī)继承汗位。可是他刚刚登上汗位10天,就被另外的一位王族赶了下来。他投归了北魏,在洛阳居住。《乐府诗集》中有杂曲歌词描写阿那瓌在洛阳出行时的盛况,“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后来,阿那瓌的从兄婆罗门率领数万人平定了叛乱,自称偶可社句可汗。由于无力抵抗敕勒国的进攻,婆罗门率领10万骑也归降了北魏政权。

北魏采取了保存柔然以牵制周边日益强盛的高车国的政策,将柔然国分而治之。阿那瓌被安置于怀朔镇北的吐若奚泉,婆罗门被安置于居延海附近的故西海郡。公元522年,婆罗门叛离北魏,被北魏大军擒获,两年后被囚而死。紧接着,阿那瓌也在柔玄、怀荒二镇之间聚兵30万,蓄势待发。他借平定北魏的六镇起义为名扩充实力,占据长城以北漠南地区,自称敕连头兵豆伐可汗。其间,阿那瓌又击败了因内乱而日益衰弱的高车国,柔然进入了复兴的时期。北魏灭亡,更给柔然国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但是,短暂的复兴并不能改变柔然的衰败命运。不久,柔然国就爆发了被奴役的部落、奴隶的反抗,柔然再次分裂。到了6世纪中期,另一支少数民族政权突厥强大了起来,并发动了对柔然的战争。阿那瓌兵败自杀,柔然再次分裂。东部余众拥立铁伐为主,西部余众则拥立邓叔子为主。东部柔然后来被突厥击败,基本上瓦解。公元555年,突厥大举进攻西部柔然,邓叔子领余众数千投奔西魏。西魏在突厥的一再威逼下,将邓叔子及其手下3000余人交与突厥,其中大部分人都被杀死在长安青门外,柔然汗国灭亡。留存下来的柔然民众辗转向西迁移,逐渐与其他的民族相融合消失在历史中。

从此,曾经盛极一时,横跨亚洲北部大陆,威震漠北、西域的强大民族就这样黯然消逝在人们的视线里了。唯一能证明柔然国曾经强大的东西,就是茹茹公主那浩浩荡荡的送葬陶俑以及那两枚珍贵的金币了。

柔然大事记

公元402年,社仑自立为丘豆伐可汗,柔然国正式建立,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国力在战争中日益壮大。

公元438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dào)亲自率领大军征讨柔然国,拉开了柔然与北魏长期战争的序幕。

公元445,北魏发动了第一次西征,取得了鄯善战争的胜利,柔然势力从此退出鄯善,是柔然国对外战争由盛转衰的标志。

公元448,北魏发动了第二次西征。柔然国疲于应付,屡屡被联军打败尽管最终粉碎北魏的进攻,并夺回了一些失地,但是国力大受影响,国家进一步走向衰落。

公元487年,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10余万落西迁,脱离柔然的统治,建立高车国。这标志着柔然彻底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并且此后开始受到其他国家的大举进攻。#p#分页标题#e#

公元6世纪初,柔然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内讧,后向北魏投降。

公元522年,柔然首领阿那瓌起兵反魏,柔然进入了复兴的时期。

公元555年,突厥大举进攻西部柔然,柔然统治者最终被杀死,柔然国灭亡。

柔然是一个以军事战争为主要政治活动的国家,可汗、大臣、平民都是按军事制度来进行编制的。柔然国可以说是一个军事与民事融合的政权。在各个统领地方部队的大人之下,编制为统领千人的军将官职,下面还有统领白人的幢帅官职。柔然国的各个部落首领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经常在敦煌等地商讨重要的事情。可汗一旦不能臣服众人,或是可汗的继承上出现问题,各部落首领有权罢免可汗或推举新的可汗作为首领。

在柔然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汉族的政治制度逐渐传入,并为柔然统治者所接受。对柔然的政治制度影响最大的就是曾经是柔然宗主国的北魏的典章制度。公元464年,予成继承了可汗的位置,效仿中原国家的政治制度。此外,在官吏的设置上,阿那瓌可汗还仿照中原的管理制度设置了设侍中、黄门等官职。

不断扩张的西征

军事生活是柔然国政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柔然可以说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历代可汗都对外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并使国家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疆域广大、军事实力雄厚的大国。柔然在蒙古高原上征战了150 多年,曾经打败了中原的宗主国北魏,征服过周边的许多少数民族政权,是匈奴、鲜卑之后的又一个强大的政权。

社仑正式建立柔然王国后,就立即着手向西域地区发展。他们率领大军沿着原来被匈奴人开发的草原丝绸之路继续向西扩展自己的领土,一直到达了阿尔泰山。丘豆伐可汗社仑并不像以前的匈奴和后世的突厥政权那样,把政权的中心定在漠北地区,而是把都城定在偏西的敦煌、张掖之北的地区。社论可汗为了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实行了许多改革措施。他把军队中每一千人设为一军,设置军将一名;每一百人为一幢,每幢设幢帅一名;战斗中立有军功的人所夺得的财物归其个人所有;战斗不力者要受到鞭挞的惩罚,临阵退缩者处以死刑;改革了计算兵数的方法;在外交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方针。

在对西域地区的征讨中,柔然国使用了大量的兵力、物力、财力。这些军事支持并不是柔然王国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能解决的,因为当时它能够稳定住漠北的统治已经极为不容易,再耗费大量的军事实力去征服西域就不太可能了。然而,柔然王国有着大量的从属部族,这些部族都是曾经被柔然征服过的,为西征提供了军事基础。利用部族的军事力量西征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版图,还可以乘此机会削弱各部族的军事实力,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是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高车部落就是被柔然国派遣西征的部落之一。这一点从高车的发展史中可以得到确认。高车族一直居住在漠北,后来其中的六只仍留居漠北称为东部高车,而十二支后来迁到西北建国,称为西部高车。这西迁的十二支高车部族就是被柔然国派往那里征讨的部队。像这样的部族还有很多,比如丁零部落、铁勒部落。这些部落对柔然国的开疆阔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也为柔然国以后的统治埋下了隐患。在柔然国逐渐走向衰败后,这些部族就开始起来反抗柔然国的统治,并加速了柔然国的灭亡。

丘豆伐可汗社仑的西征使柔然迅速壮大,他去世后,继任者斛律可汗对外扩张得更加强烈,继续把西征向前推进。他带领大军征服了西面的乌孙国,使索格底那亚诸城邦臣服,劫掠了大月氏等诸国。柔然国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只有不断的进行对外战争才能保证大量的奴隶来源和财富。为了保证西征的胜利,柔然国对南面的北魏政权并没有进攻,而是采用了防守的策略。因为,那时柔然国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强大的中原北魏政权相抗衡。斛律可汗为了加快西征的进程,重用骁勇善战的大将大檀为西征主帅,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后来,斛律可汗死后,大檀因为军功卓著而被推举为可汗。

在斛律可汗的战争史上,兼并乌孙国是第一次重大的胜利。当时,乌孙国还很强大,占据着大片土地。斛律早已对水草丰美的乌孙国垂涎三尺,因此在他继位后不久就与乌孙国在边界上发生了武装冲突。尽管乌孙国当时的势力已经衰弱,但面对柔然国的步步紧逼还是采取了誓死保卫的态度。而且,柔然国孤军深入,并不是能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就能取胜的。斛律联络了周边的悦班部族,一同夹击乌孙国。乌孙国无力抵抗两国联合的激烈进攻,最终兵败,国土被柔然和悦班两国刮分。

古代历史故事 第4篇

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

进入战国时期后,诸侯列国的征战更加剧烈。这时期的东周王朝已经完全失去了统领的天子之位,东周以一个国力羸弱的小国存在着。经过不断的分裂、结合,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这些强国,各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相互间进行攻击或防御的战争。战胜国扩大疆土,战败国被削地或者是被吞并。七个国家的分布位置为: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北有燕国;中部是韩赵魏三国,赵在北,魏居中,韩魏最接近秦国。

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姓公孙,名鞅,卫国(国都濮阳)国君之妾所生。

因他是卫国人 ,又名卫鞅;后被封于商,故名商鞅。

在秦国当丞相十年,极力变法,成绩卓著,是我国古 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商鞅曾受李悝、吴起等人的思想影响,从小就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治国之道,立志改革。

他 曾在魏相公叔痤府上做家臣。

公叔痤病危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继任魏相,并建议,若不 用商鞅就杀之,决不能让其离开魏国, 否则将会误魏江山。

魏王把此话当成病重呓语,未 予采纳,不予重用。

后来,商鞅离魏去秦。

秦孝公接见了他,商鞅就向他说明自己的治国道理。

一开始,孝公对他所说的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商鞅走了,孝公就埋怨介绍商鞅的人,后来 ,商鞅又去向孝公说了治国的道理,秦孝公仍然提不起精神。

但是后来商鞅给秦孝公谈以法 治理国家,一下说到他的心坎里,他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 都不觉得疲劳。

孝公为商鞅所说动,决定在国家实行变法,改变原来的法令,推行商鞅颁布的新法令,任命 商鞅为国家的重要官员。

要改革就要触及到各种利益,这次变法首先触动的就是那些富人和一些达官贵人,有许多大 臣就在孝公的面前进言,要他慎重对待,不要听信商鞅那一套。

秦孝公这下子真是为难了,从道理上说,他认为商鞅的变法主张都是非常有见地的,他愿意 实行;但是从感情上说,他又觉得这一变法得罪了这么多的大臣,国家就不稳定了,他又不 敢实行这种变法。

他就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听听他们的意见,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我们国家现在 的制度是祖先传下来的,祖宗的家法怎么能变呢?”? 大臣杜挚说:“变法肯定会带来国家的不稳定,老百姓乱了 起来,那还了得!”实际上他们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利益。

商鞅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说现在的法是祖先留下来的, 那么哪一套法使得国家富强起来了?天下哪里有一成不变的 法,只有变法适应时势的发展,国家才能兴盛,才能成就我们的 霸业。

秦孝公听信了商鞅的话,坚定了变法决心。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旧的制度。

商鞅起草改革的法令。

商鞅认为国家富强就靠农民和战士,必须禁绝淫游食之 民,使举国上下专力农耕和为国而战,这是治国 的根本要领。

针对束缚和妨害生产力发展的贵族 制度和游食习俗,商鞅确立奖励耕战的方针,以 打击淫民为重点,一步一步实施改革。

第一,“修刑”,即改革刑法,取得变法的法 律保证。

他改“刑不上大夫”的旧法为“法不阿 贵”、“刑无等级”,从而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地位降同普通平民。

他又制定轻罪重罚法,即使 仅在街道上乱弃灰土,也要处以“黥”(在脸上 刺字)的重刑,以此加强了变法的权威,保证了 变法的贯彻实施。

第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商业、手 工业是“末业”。

为了扬本抑末,商鞅规定,凡是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者,没收为官府的奴婢。

商鞅的“崇本”、“抑 ”政策,意在发展农业,防止商贾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使秦民专力从耕织和战争中求富。

第三,禁止大家族聚居,建立什伍连坐制。

法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 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那些养着一大群吃 闲饭的人的贵族之家显然首当其冲。

同时按军事 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 十家连坐。

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 地上,不过因此就没人到处神游了,国家直接控 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

商鞅还取消了官禄世袭的原则,重新制定了以军 功为晋级原则的二十等爵制,以奖励耕战。

按照 新军功爵制,不论是谁,都须建立军功才能获得 爵位,获爵者依次定额占田,才可做官。

有爵是 良民,无爵是贱民。

奴隶作战勇敢,赐爵升为良 民;斩首一级,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农 奴一人。

努力农业生产,向国家缴纳粮食布帛多 的,也是军功。

弃农经商的,务农偷懒造成贫穷 交不出租税的,取消良民身份,罚做官奴婢。

至 于宗室贵族,没有军功,同样不得赐爵占田,世 卿世禄制度被废除。

这样,商鞅可以根据军功原 则和封建爵制,合法地剥夺淫民之田,奖励给有 功的人。

第四,推行县制。

商鞅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全国共建县41 个,首长由中央派任,直属国君,建立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它既加强了 对农民的统治,也增强了对贵族、淫民的打 击力量。

第五,商鞅在全国普遍地夺淫民之田,来奖 励耕战有功的新兴地主和农民,他把贵族的封疆 (大田界)、阡陌(小田界)全部打开,土地收归国 有;然后按军功爵禄重新分配,重划田界,强迫 贵族和普通农民一样平均负担国家的赋税,剥夺 了他们“不课不纳”的经济特权。

为了保证赋税 平均,商鞅同时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统一了度 量衡。

商鞅 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

但是,怎样才能使人民 相信呢?经过一番考虑,他让手下的人把一根三 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宣布有能把它搬 到北门的,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不敢搬动。

他却接着又悬赏说:“有能搬去的,赏给五十金。

” 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五十 金,以示信用。

接着,他公布了新法。

这时候, 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

当时 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人多至千数。

太子的老师公 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

他们企 图用这个办法破坏变法。

商鞅说:“太子犯法, 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

”于是下 令把他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

从此 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

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 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 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处决。

秦国经 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

在土地所有制方面, 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 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 面,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

秦国从 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 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 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秦孝公对商鞅愈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 并让他领兵去攻打魏国。

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 弱,秦军一到,魏军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敌人多个城池,最后 一直打到魏国的都城,将都城也攻下。

商鞅凯旋而归,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由于 商鞅功勋卓著,秦孝公就把商等15个城市封给了他。

商鞅原来 不叫商鞅,叫卫鞅,因为这时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

过了几年,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及公子虔等合谋杀死商鞅。

商 鞅死后,秦国的改革并未停止,封建制继续发展,并不断地得到加强。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 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改革旧的制度,改变旧的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的上层建筑,这是时代的潮 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 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敢于蔑 视传统的势力和旧的习俗,积极投身于这场封建 制改革运动之中,并使封建制度在秦国取得胜 利,其历史功绩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商鞅变法的成功,除了客观条件之 外,在主观上有两点给我们以启示:
首先, 商鞅有创新的精神。

商鞅从小就受法家思想的影 响,但他在秦国主持变法时,并不是完全照搬李 悝的主张,而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的。

如耕战政策, 当时许多政治家都在各个诸侯国实行过,然而只 有秦国的效果特别显著。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就是商鞅能够从秦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 出奖励军功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因 此,改革很有成效。

古代历史故事 第5篇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他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他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

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他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咦!影子哪里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里,张衡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影子的长度。他发现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自己的影子又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他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高兴极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父母带着小张衡一起到打谷场上纳凉。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过家家。只有张衡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里还小声默念着“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着了,就说:“衡儿,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着吧,不要愣在那里,丢了魂似的。”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父母见他没吱声,也就不再管他。又过了好一会儿,大人们都困倦了,接二连三地回家睡觉了,他还在那里望着天空。这时,一个大点儿的孩子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咳!傻了,老瞅着天上干什么,那上边又不会掉金豆子。”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说:“谁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数星星。”此语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瓜。那我问你,数清了吗?”那位大哥哥问。“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己经数到一千多颗了。”

旁边的一位老爷爷插话道:“孩子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这些星星无穷无尽,飘忽不定……”张衡却打断老爷爷的话:“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颗,只要我坚持数下去,肯定会数完的。”老爷爷被张衡的执著精神打动了,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衡的父亲赶紧过来打圆场:“不许这样跟老爷爷说话。”张衡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连忙向老爷爷道歉。但他回过头来,还是想跟父亲辩解一番。父亲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说:“衡儿,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这样挨个数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规律的,你要按照这些规律,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星座。这样才会把它们弄清、记牢。”

小张衡点了点头,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星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它来无影去无踪,一旦发生却极具破坏力。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准确测定其方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行救援。定下目标以后,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来到刚刚发生地震的地方,测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测震仪插入大地,刚要读取数据,一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幸亏他眼疾手快,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远处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日地研究地动仪。

不久,地动仪成功间世了。

古代历史故事 第6篇

智伯之死

战国时,赵国丞相张孟谈拜见晋国智伯后出来时,在军营门外遇见智过。智过入见智伯说:“韩、魏二国恐怕主意要变。”智伯问:“为什么?”智过说:“我在军营门外遇见孟谈,看他表情矜持,举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说:“不会这样,我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秘密约定攻下赵国后,三分赵国土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可千万不要将此话说出”智过不放心,又去拜见韩、魏二主,回来后再次劝智伯说:“二主表情不对,心思变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立即杀掉他们,以绝后患。”

智伯说:“他们的军队驻扎晋阳三年了,一朝行动,即能得利,那里会有别的企图,你切莫再提此事了。”

智过说:“不杀二主,那就更亲近他们吧。”智伯问:“怎么亲近?”

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吉,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此二人都是能改变他们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与这二位约定,攻下赵国,就给他们二位每人万户的封赏。若如此,韩、魏二主就不会变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说:“攻下赵国后三分其地,现在再给这两个人各万户的封赏,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这不行。”智过见晋君既不采纳他的计策,也不听从他的劝告,于是就离开军营,改姓辅氏,隐居不知去向了。

张孟谈回去后,见赴襄子就说:“我在军营门外碰到智过,看来他怀疑我了,他从智伯那里出来后就改姓换名。今晚若不动手,必留后患。”

于是赵襄子即派张孟谈去见韩、魏二主,约定夜晚动手,杀掉守堤的官吏,决堤淹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在水中一片混乱,韩、魏之军分从两翼攻击,赵襄子率军从正面进攻,大败智伯军。智伯被活捉后处死,国家被分,族人因受株连,全部被杀。

古代历史故事 第7篇

北魏孝文帝因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而被看作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迁都这一举措也被看作体现了孝文帝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然而事实上,迁都之前的北魏王朝,自道武帝拓跋圭天兴元年(三九八)以来,一直定都于平城(山西大同),历六帝七世凡九十七年;而迁都洛阳之后的北魏王朝,连孝文帝计算在内,也只传了三代,政权就易手于他人了。以后的孝庄帝、废帝、孝静帝等,都走马灯似的,不过是权臣手中的傀儡。永熙三年(五三二),北魏结束,离孝文帝迁都洛阳还不到四十年。魏孝文帝迁都,原想以正统的中原王朝自居,统一南方,建立大一统的北魏大帝国。何曾想到两代之后,国势就衰微破败,他那迁都以建宏图大业的构想,也随之成了泡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北魏王朝的迅速衰亡,寿终正寝?

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鲜卑自拓跋圭以来,一直是个坚强的好战的武装集团,不管它的内部有多少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对付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治军事集团时,总是表现出很强的向心力。道武帝、太武帝,扫平群雄统一北方,主要就是依靠本民族武装集团的军事能量。但迁都洛阳,却在鲜卑族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原因就是迁都涉及了整个鲜卑民族的利益,使他们的既得利益受到很大损失。孝文帝也深知此举会遭到鲜卑族的普遍反对,不敢公然提出迁都主张,遂玩了一个把戏,于太和十七年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声称南征。当时秋雨不断,道路泥泞,长途跋涉使将士劳累不堪。至洛阳后孝文帝还要南进,群臣跪在马前进谏,孝文帝趁机要挟他们说若不南征,就得迁都,结果是“旧人恋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种让鲜卑大多数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作法受到了很多鲜卑人的抵制和反对。例如贵族元老重臣拓跋丕,就因对迁洛意见不同而被降职。太子恂不乐意迁都,太和二十年八月趁留守洛阳之机,与亲信密谋逃回平城。事发,孝文帝囚禁太子,不久又废掉了他,后来又将他毒死。不仅当时反对迁洛的鲜卑贵族很多,即使在魏宣武帝元洛执政后,鲜卑贵族仍不愿居洛阳,想回平城,这股力量十分强大,连宣武帝都几乎顶不住压力。

迁都还激化了全社会的矛盾。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耗费民力国力,加剧人民的负担。孝文帝早就羡慕汉魏宫城的豪华奢侈,迁都后,就立即手重建洛阳。史载:北魏洛阳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城中有十万九千余户,城的四面共开十三个门,全依魏晋旧名。城南有四通市,是一个国际贸易市场。由于北魏统治者提倡佛教,洛阳佛寺也是鳞次栉比,有一千多所,据《魏书》的记载,当时修筑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而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一次徭役,就“发五万人”,役期本文发布于四十天,可见工程量的巨大。正因为社会矛盾的激化,人民怨愤,迁都之后孝文帝在世时,就不断发生起义暴动。宣武帝、孝明帝时,此类事件就更多。公元四九四年,幽州人王惠定聚兵起事,自称明法皇帝。后来刘僧绍聚众起事,也自称明法王。起义者提出“明法”作号召,可见民众深感政治黑暗、统治阶级无法无天。

迁都还促使北魏统治集团腐化堕落,重走西晋司马氏集团的老路,无可挽回地腐败下去。北魏初期的皇帝,政治上主要师法西汉文景之治,道武帝甚至用镇压手段对付奢侈腐化而又屡教不改的王公贵族。但迁都之后,这种清虚寡欲、与民休息的政治指导思想就被破坏了。西晋发生过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而迁都之后的北魏出现了元琛与元雍争豪的丑闻。北魏迁都之后统治集团迅速腐化,一方面是本性使然,但另一方面也有社会环境的污染。迁都为他们提供了贪污腐化、奢侈放荡的参照,这个参照就是西晋司马氏集团。河间王元琛造文柏堂,形如皇宫,家有玉瓷的井,金造的水罐,用五色金丝织成井绳,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养马以银为槽,以金为锁环。

迁都之后北魏统治集团腐化的始作俑者正是孝文帝。不错,孝文帝曾有过严惩贪污的历史,但迁都之后,他就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加重对人民的剥削,苛政由此而始。如果说修建洛阳城的一些公共设施有必要的话,那么他重修魏晋时的台榭观阁并增添设施,则纯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上行下效,百官也就跟干。他的儿子宣武帝,更是宠任奸佞,朝政大坏而一发不可收拾。北魏统治集团的腐化,孝文帝难辞其咎。

孝文帝迁洛的决策方式和决策程序也是错误的,他采用历代专制帝王惯用的刚性决策,不让智囊臣僚论证,个人独裁而又不允许批评,用残酷的镇压对付批评者,以及造成既成事实后胁迫众人就范,都是决策的大忌。

古代历史故事 第8篇

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在那里,他租了两间茅屋居住,过着凄苦、清贫、俭朴的生活。为了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起早睡晚,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使冰融化了再写;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清菜汤继续吟诵揣摩。韩愈苦读、背诵、深思,不断地记笔记,提炼纲要,记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注意研究并加以仔细分析,把前人写的文章吃透。

古代历史故事 第9篇

《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叫西闾过的人要到东方去游说诸侯,过河时不慎掉进水里。

船夫将他救起后说道:“你掉进水里都无法自救,还有何本事去游说诸侯?”

西闾过说:“不要凭自己的长处来贬损别人。你难道不知道和氏璧吗?这宝玉价值连城,可是如果拿来做纺线的纺锤,却不如瓦做的好用;随侯之珠虽然是最名贵的珍珠,但是用来做弹弓的弹丸,却不如泥做的好用;骏马可以日行千里,但是要论抓老鼠,却不如小小的猫在行;宝剑削铁如泥,拿去修鞋,还不如细细的锥子趁手。你整日弄舟江中,熟悉水性,这就是你的长处。但如果要让你去游说诸侯,你就不行了。”

船夫听后无言以对。

古代历史故事 第10篇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商鞅南门立木    

古代历史故事 第11篇

夏桀亡国

夏(约前20XX~约前1600年),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前21世纪初到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这时期的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从已出土的文物中可看到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礼器。

夏朝前后共有17位君主,最后一位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夏桀,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亡国君王。

夏桀本身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很粗的金属钩像拉面条一样拉直。虽然他文武双全,但是却没有将一身的好本领用以治理朝纲,帮助人民过上好日子,反而只知道享乐,疯狂地剥削和压迫臣民。大约在前1818年,夏桀继承王位后,觉得宫室过于简陋,就下令在洛阳历时七年、动用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建造了一座倾宫。这个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惹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夏桀不仅生活奢侈,他还贪恋女色。在众多的妃嫔中,他最宠爱一个叫妹喜的女人,据说夏桀对该女言听计从。妹喜不喜欢听音乐,想听布帛撕裂时发出的那种声音,桀便向老百姓征集大量布帛,全堆在倾宫中,令人撕帛用以博得妹喜的笑声。夏桀对吃食也十分讲究,非山珍海味不吃。他常吃的蔬菜是从西北出产的,吃的大鱼捕捞自东海,就连烹饪所用的配料都能劳民伤财:生姜是从南方运来的,调味的盐是从北方出产的海盐。为了供应他一个人的饮食,成百上千的人替他种菜、捕鱼、运输、烹调。夏桀还特别喜欢喝酒,是一个十足的酒鬼。他喝酒还有个毛病,就是要喝十分清澈的酒,酒一浑浊,他就将厨师杀掉,因此被杀掉的厨师数不胜数。喝醉酒以后,他还要拿人当马骑着玩。谁要是不肯让他骑,就要挨一顿痛打甚至杀头。可以说,但凡暴君拥有的特质,夏桀一样都不少。

夏桀喜欢听别人夸耀他,讨厌耿直规劝他的人。大臣关龙逄看到夏桀如此荒淫无度、胡作非为,便劝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夏桀根本就听不进去,最后还把关龙逄杀了。从此,忠臣们都远离夏桀,而奸臣则成群地围着夏桀谄媚。夏朝的朝纲日益败坏,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

正当夏桀整日沉迷于美色与酒池肉林中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势力在不断强大。商部落的首领商汤看到夏桀遭到百姓的怨恨,便利用百姓的这种心态,积极地准备消灭夏朝。

夏桀听说有人带兵谋反,便调动从属夏朝的韦国、昆吾国和顾国三个小国的军队来与强大的商汤军队对抗。商汤先派兵灭亡了韦国和顾国,又将昆吾国打败,随后指挥大军向夏朝的重要城市挺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夏桀亲自带兵与商汤交战,士兵们鲜少有听从指挥的,士兵们不是投降,便是四处逃散。大势已去的夏桀只好逃往昆吾国避祸,最终夏桀和昆吾国都被商汤的军队消灭了。夏家天下,就此灭亡。

商(前1600~前1046年),又称殷或殷商,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总共经历了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600年间,商朝曾迁都5次,5个都城中有4个在河南境内。商朝疆域,北到今辽宁,南到今湖北,西到今陕西,东到海滨。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以及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

殷商的兴起

传说殷的祖先是契(xiè),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sōnɡ)氏的女儿,帝喾(kù)的次妃。简狄与两个同伴一起去河边洗澡时,看见燕子下了一只蛋,就捡起来吃了,因而怀孕,生下了契。

契长大成人后,辅助禹治理洪水有功,舜帝于是对契说:“现在,百姓之间不和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五伦关系不顺,你去担任司徒,要认真地传教五伦教育,施行五伦教育时要宽厚。”舜帝将商地分封给契,并赐他姓子氏。契在唐尧、虞舜、夏禹的时代,为百姓做了许多事,功业卓著,百姓的生活因而得以安定。

契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昭明继位。昭明去世后,其子相土继位。相土去世后,其子昌若继位。昌若去世后,其子曹圉(yǔ)继位。曹圉去世后,其子冥继位。冥去世后,其子振继位。振去世后,其子微继位。微去世后,其子报丁继位。报丁去世后,其子报乙继位。报乙去世后,其子报丙继位。报丙去世后,其子主壬继位。主壬去世后,其子主癸继位。主癸去世后,其子天乙继位,这就是成汤。成汤在夏朝为方伯,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

从契到成汤,曾经多次迁都。到成汤时才又定居于亳,这是为了追随先王帝喾,重回故地。成汤还因此写了一篇《帝诰》,叙写迁都的情况。

有一天,汤外出,看见野外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祈祷说:“愿四面八方的禽兽都进入我的罗网!”成汤听了说:“哎,这样岂不是把全天下的禽兽都捉光了!”于是,他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祈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听从命令的,就到我的罗网里来吧!”诸侯听到这件事后,都感慨地说:“汤的仁德真是高远,连禽兽都受了他的恩惠。”

当时,夏桀推行暴政,荒淫无道,还有诸侯昆吾氏在作乱。于是,汤举兵,由伊尹跟随,率领诸侯,汤亲自握着大斧指挥,先讨伐昆吾,后来又讨伐夏桀。汤说:“来,你们众人都过来听我说:并不是我这个人兴兵作乱,实在是因为夏桀他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也听到你们总是说夏桀罪孽深重,我畏惧上天,不得不去征伐他呀。如今,夏桀犯下这么多的恶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的。此刻在这里,你们可能说:‘我们的国君不体恤我们,抛开我们的农事不管,却要去征伐打仗。’你们或许还会问:‘夏桀有罪,那又能怎样?’夏桀君臣耗尽民脂民膏,掠光了夏国的资财。夏国的民众都在怠工,也不团结。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灭,我宁愿和他一起灭亡!’夏王的德行已经败坏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来奉行上天的旨意,我会重重地奖赏你们。你们不要怀疑,我绝不会言而无信。如果你们违抗我的誓言,我将惩罚你们,概不宽恕!”汤把这些话告诉传令长官,写下了一篇《汤誓》。当时汤说“我很勇武”,因此他号称武王。

夏桀在有娀氏的旧地大败,奔逃到鸣条,夏军彻底崩溃。汤乘胜追击,进攻忠于夏桀的三葼(zōnɡ),缴获了他们的宝器珠玉。因为这是国家的固定财宝,义伯、仲伯二臣为此写了《典宝》。夏被汤灭掉之后,想换掉夏的神社。然而,夏的社神供的是远古共公氏之子句龙,在平定水土方面没有谁能超过他,所以没有换成,于是写下了《夏社》,说明夏社不可换的理由。伊尹向诸侯公布了这次大战的战绩,自此诸侯全都听命归服了。汤登上天子之位,天下得以平定。

汤班师回朝,途经泰卷时,中垒(huǐ)作了朝廷的诰命。汤废除了夏的制度法令,回到国都亳,作《汤诰》号令诸侯:“三月,殷商王汤亲自到了东郊,向各诸侯宣布:‘各位可不能不为民众谋立功业,要努力办好你们的事情。否则,我就对你们严加惩办,那时可不要怨恨我。’又说:‘过去禹、皋陶长期奔劳在外,对民众有功劳,民众才得以安居乐业。当时他们治理了东面的长江、北面的济河、西面的黄河、南面的淮河,这四条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万民才得以安稳地生活下来。后稷教导民众播种五谷,民众才知道种植各种庄稼。这三位古人都对民众有功,所以,他们的后代能够建国立业。从前蚩尤和他的大臣们残害百姓,上天就不降福于他们,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先王的教诲,可不能不努力照办啊!’又说:‘你们当中如果有谁干出违背道义的事,那就不允许他再当诸侯,那时你们也不要怨恨我。’”汤用这些话告诫诸侯。伊尹又作了《咸有一德》,说明君臣都应该有品德;咎单作了《明居》,讲民众应该遵守的法则。

商汤亲政之后,修改历法,把夏历的寅月为岁首改为丑月为岁首,还改变了器物崇尚的颜色。他崇尚白色,规定朝会要在白天举行。

汤回到亳都,自称武王。传十代到盘庚,中间迁都五次。从第六代中丁到第十代阳甲,众兄弟之间争夺王位,政治衰乱。君王大造宫室,贵族奢侈腐化。阳甲死,弟盘庚立。盘庚以后,商又称殷,又称殷商,本名仍称为商。

古代历史故事 第12篇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古代历史故事 第13篇

1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古代历史故事 第14篇

司马懿的聪明

在蜀魏战场上,智谋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只有司马懿。战场上的司马懿表现出杰出的指挥才能,一旦进入政治权力斗争场合,其智慧指数似乎立即退化,在上司曹芳面前表现出一副傻乎乎、病怏怏的迟钝相。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就写出了司马懿是如何靠装病麻痹曹爽的。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与亲信何晏等准备出城游猎,事先让即将赴荆州担任刺史的李胜以拜别之名去探知司马懿的虚实。司马懿探得消息后,立即写好了"装痴卖傻"的剧本。

当李胜见到司马懿时,李胜看到的是"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的司马懿,他躺在床上,一副病得快死的样子,甚至连拿碗、喝粥的力气都没有。李胜对司马懿说:"天子要我到荆州任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这时,司马懿玩起了"谐音游戏",他喘着粗气说:"并州近朔方,好为之备。"人家李胜明明说的是荆州,他偏偏说并州,看来司马老人的听力严重下降了。李胜帮司马懿纠正:"太傅听错了,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将"聋"就"聋":"你刚从并州回来?"李胜在"聋子"司马懿耳边大声说:"我是去荆州。"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老,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如此说了一番"绕口令"后,司马懿以感人肺腑之语作结,大意是:我病得快要死了,两个儿子不成器,以后还望大将军多多提拔。

司马懿连哄带骗加忽悠,把李胜玩得团团转。不过,司马懿装痴装傻的终极目标则是通过李胜对自己的印象,干扰曹爽的政治判断。

李胜走后,"病得要死"的司马懿马上翻身下床,紧急召见两个儿子,说:"李胜此去,曹爽肯定不会防备我,只等他们出城狩猎时,我们就可以一举拿下。"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皇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等宗室到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墓,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诛杀曹爽,逼死曹芳,把所有的军政大权揽于手中--最终逼魏主"禅让",取而代之,"三国尽归司马氏"。

古代历史故事 第15篇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古代历史故事 第16篇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古代历史故事 第17篇

三国归晋

晋(265~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

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晋军成功灭吴统一了天下。之后,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国家陷入混乱局面。名门望族和士绅豪强地主把持政治,官员也大多出自这些名门望族推举和荫恩的子孙、学生、亲朋,西晋的政治愈发腐败。316年,五胡(匈奴、鲜卑、羌、羯、氐)趁西晋发生内部混乱之际,进入中原,相继建立政权并攻打西晋,西晋就在这样的乱世中灭亡了。317年,晋皇室中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为了区分这两个朝代,史学界将之称为西晋、东晋,合称“两晋”。东晋建立后,已经沦为少数民族天下的北方相继出现了很多政权,东晋只保留半壁江山苟延残喘直至灭亡。

三国归晋

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曹芳当了皇帝。之后,经“高平陵之变”,曹爽被判斩刑,魏的政权落入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昭当了丞相执政。

司马昭掌握朝政大权,但他自己不做皇帝,想效仿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丕称帝那样,将帝位留给儿子司马炎去做。后来,司马炎接替父亲掌管魏国朝政。265年,司马炎在洛阳逼魏帝曹奂让出帝位,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司马炎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并没有开始过高高在上的奢靡生活,而是审时度势地巩固自己的帝位。他知道父亲司马昭和祖父司马懿对曹氏所进行的残酷

杀戮使人们对他也存有戒心,南边的东吴也还没有统一,这都是他的心病。为了灭东吴统一天下,司马炎采取了以仁义治国的方针:赏赐安乐公刘禅的一个子弟做驸马都尉,安抚人心。又专门下诏书,准许原是皇帝现为陈留王的曹奂继续用皇帝的仪仗出入,向他上书时也可以不用称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包括自己统治区、西南的原蜀国领地。

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司马炎专门颁布诏书,将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方针。当年,他又向地方的郡国颁布了五个诏书:一是正身;二是勤百姓;三是抚孤寡;四是敦本息末,即鼓励农业这个国家之本,压制商业这种末业;五是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古代历史故事 第18篇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古代历史故事 第19篇

杨家将

北汉名将杨业,随北汉后主归宋后,被宋太宗任命为大将,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称为“杨无敌” ,后在征辽战役中,在陈家谷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绝食而亡。

之后杨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抗辽名将。后人将其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的故事世代流传。

澶(chán)渊之盟

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后至澶州(即澶渊),北宋名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靖康之耻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皇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金人俘获,北上金国,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精忠报国

1128年到1141年间,南宋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战斗,所向披靡。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大败金军。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被迫班师,遭到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朝廷杀害。

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字的故事成为我国著名的爱国典故。

古代历史故事 第20篇

燕昭王求贤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湣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湣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湣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湣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古代历史故事 第21篇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

仲由小的时候,他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长大后,仲由总是想:我如何能为父母准备好一点的饭菜呢? ?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奉养双亲。一百里路是非常远的,没有车子,仲由只能步行。严冬寒风刺骨,夏日汗流浃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几天几夜,才能赶回家里。人人都觉得这样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

仲由在父母双双过世之后,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百辆马车跟随,每年给他的俸禄有万钟之多。仲由所吃的饭菜也非常的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不能同仲由一起享用。

仲由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变好而沾沾自喜,反而非常的感叹。他是多么希望再回到过去的生活,希望往日的情景能够重现,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父母也永远无法回到他身边,给他尽孝的机会了。仲由思亲孝亲之心,没有随着父母的过世和他自己今日的显达而丝毫淡漠,对父母始终念念不忘。?

孔老夫子赞叹仲由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在孔门四科里,孔夫子最重视的就是“德行”。在孔子门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非常孝顺父母的。仲由百里负米的孝行也垂范于后世,成了千古美谈。

古代历史故事 第22篇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古代历史故事 第23篇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 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便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推荐访问: 古代 历史故事 古代历史故事23篇 古代历史故事(集合23篇) 古代历史故事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