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中语文必修16篇(完整文档)

高中语文必修16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25 10:50:05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语文必修第1篇《离骚》文学常识《离骚》作者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1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16篇

高中语文必修 第1篇

《离骚》

文学常识

《离骚》作者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辞》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字音字形

姱(kuā) 謇(jiǎn) 茝(chǎi)

诼(zhuó) 偭(miǎn)忳(tún)

郁邑(yì) 侘(chà)傺(chì)

溘(kè)鸷(zhì) 圜(yuán)

皋(gāo)

实词

1解释下列加线实词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好:崇尚;修姱:修洁美好;鞿羁:名作动,约束;謇:举首发语词;谇:进谏;替:罢黜)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以:因为)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浩荡:荒.唐,没有准则)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固:本来;工巧:善于投机取巧;偭:违背;错:通“措”,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准则;追曲:追求歪曲;竞:争相)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侘傺:失意的样子)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溘:突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圜:通“圆”)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尤:责骂;攘:忍受;诟:侮辱)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焉:于彼,在那里)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惩:受创而改变)

2一词多义

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

以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

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美好)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惟,只是)

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被人牵制)

鸷鸟之不群兮(合群)

动词作名词

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

为动用法

伏清白以死直兮(为……而死)

使动用法

屈心而抑志兮(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步余马于兰皋兮(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4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忳郁邑余侘傺兮(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圆凿)

延伫乎吾将反(通“返”,回头、返回)

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遇)

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

5古今异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古义:古代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今义:衣服)

何方圜之能周兮(古义:相合|今义:周全、周密)

怨灵修之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投机取巧|今义:技艺巧妙)

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流水而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句式

1倒装句

步余马于兰皋兮(状语后置,即于兰皋步余马)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2被动句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虽体解吾犹未变亏。

高中语文必修 第2篇

《陈情表》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 (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

四十有四 (通“又”,用在整数和余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九岁不行 (古:不能走路;今:不可以,不中用)

举臣秀才 (古:优秀人才;今: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孤苦零丁,至于成立(至于:古:直到……,到了……;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

)(成立: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正式建立)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报答;今: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申诉,诉说;今: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臣欲奉诏奔驰(古:赶快向前,奔走效力;今:车马等很快的跑 )

拜臣郎中(古:尚书部的属官;今:中医医生)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数量少)

岂敢盘桓(古:犹疑不决的样子;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

除臣洗马(古:太子的属官;今:清洗马匹)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古:进退两难;今:狼和狈 )

寻蒙国恩(古:不久;今:寻找 )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名词作状语,向上

(二)名词作动词

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臣少多疾病 名词作动词,生病

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举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三)形容词作名词

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愿陛下矜悯愚诚 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四)形容词作动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则刘病日笃 形容词作动词,加重

(五)动词作名词

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六)使动用法

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无以终余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

保卒余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

四、一词多义

① 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

②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

③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

④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

⑤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

⑥ 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① 急于星火 介词,比

②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①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助词,的

② 臣之进退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 少多疾病 年岁小

② 解鞍少驻初程 稍稍

③ 少仕伪朝 年青时

④ 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① 舅夺母志 志向

② 听臣微志 愿望

③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记

④ 寻向所志 标志

①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照料

②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回答

① 夙婴疾病 缠绕,被缠绕

② 举婴,欲投之河 婴孩

① 犹蒙矜育 怜惜

② 不矜名节 自夸

③ 鉏耰棘矜 矛、戟等武器的柄

① 夙遭闵凶 通 “悯”,可忧患的事

② 悯臣孤弱 怜惜,悲痛

① 门衰祚薄 浅薄

② 日薄西山 迫近,靠近

③ 厚古薄今 轻视,看不起

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一定的期限

②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约定,约会

③ 良剑期乎断 希望,要求

④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一周年,一整月)此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① 而刘夙婴疾病 病(一般的生病)

②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苦

③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缺点,毛病

④ 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 厌恶,憎恶

⑤ 疾风知劲草 迅猛,急速

⑥ 嫉恶如仇 厌恶,憎恶

① 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②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③ 攘除奸凶 除掉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今臣亡国贱俘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实为狼狈

本图宦达

(二)介词结构后置句

急于星火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三)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被……缠绕)

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

(四)省略句

谨拜表以闻(之,指陛下)(省宾语)

具以表闻(之,指陛下)(省宾语)

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省兼语:主语和宾语)

除臣(为)洗马(省谓语)

少仕(于)伪朝(省介词)

(五)固定句式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既……终……:既……又……;既……也…… 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高中语文必修 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

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

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朗读】第六段

第一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三句: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第五句: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过渡】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甚至推陈出新,在诗中运用“落木”一词。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3)“木叶”与“落木”

【朗读】第六段倒数三到六行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朗读】最后一段(第七段)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更正】课本的“一字千金”应改为“一字千里”。

【高考链接】把握常考成语的含义

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

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

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差别,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

三、拓展延伸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提问】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结论】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过渡】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一个词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些诗句能暗示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四、课堂活动

林庚,字静希。诗人、诗歌理论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园“四剑客”。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神奇般地复活了。这堂课下来,听者皆感慨:诗歌竟然可以讲到这个境界!

是的,读诗可以获得心灵的抚慰,而写诗亦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初学写诗,可以从一些小片段写起,重在灵感与坚持。下面,请同学们每人根据儿歌《春天在哪里》的格式,共同完成小诗《秋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过渡语】:

老师根据木叶的形象也写了一首诗,与同学们分享。配乐诗朗诵《听见叶落的声音》。

傍晚,天灰蒙蒙的,像个委屈的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秋夜,眼帘紧闭,在她微微的鼾声中,我听见,一片叶落的声音;清晨,窗子微合间,溜进一丝泥土的气息,我看见,一地斑斓;原来,银杏与红枫,相约在昨夜,悄悄和秋天见了个面。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

《说“木叶”》一文从“木叶”出发,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诗句,诠释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深奥道理,让学生在体悟诗歌魅力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木叶”》

树叶——木叶...

落叶——木叶暗示性

木叶——落木

六、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2、阅读文章《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积累写作素材。

高中语文必修 第4篇

第一,名句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虽然分数比较少,但在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中,这也是十分宝贵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努力争取得满分。不要认为为了这些分数而去背诵64篇,“代价”太大;要知道,64篇的背诵任务是不轻,但你并不是篇篇从零开始,多数篇目都只需要加以复习巩固就行。当然,冲刺阶段的复习还有一个重心,那就是确保能背诵的语句就能书写准确,要避免写错字,更要注意避免写别字。

第二,选择题练习

选择题不受阅卷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是公认的“硬通货”;而要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加强记忆和巩固训练是最基本的途径。在冲刺阶段,考生应该根据《高考说明》的考点要求和近年高考真题题型,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继续做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关于选择题训练,应该注意两点:(1)不要盲目追求数量(2)继续做一些新出来的模拟题是一种方法,但更值得一做的还是近年的高考真题和在第一轮复习中你本人做错过的题。

第三,文言文训练

(1)要继续复习巩固120个常用文言实词和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重点关注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的实词词义。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通过复习课文来巩固;通过做文言文阅读训练题来巩固;通过识记专门的复习资料来巩固。

(2)强化文言文翻译训练,注意答题规范。要根据高考阅卷采“意”评分与采“点”评分相结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训练。首先要努力让你的译文达到“信”和“达”这两个基本标准,并有意识地落实好省略、倒装、活用等知识点。其次要注意避免因为望文生义而将涉及到采分点的关键词译错。

第四,作文素材积累

重视作文素材积累,搜集整理古今中外多种话题的最新素材10则左右,要能记住素材内容,要能记住素材适用话题,只看不记等于零!素材最重要,不然一到考场作文,拿不出内容来写,会很急人的。常规训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要保证做到字写规范,篇写完整;其次,要努力按照“五好”标准来作文。好题目、好开头、好结尾、好结构、好语言。

第五,书写

切记书写工整,请别怀疑,阅卷老师最喜欢“以貌取人”。语文考试如果不能做到书写规范、整洁,其他技能都是枉然。你主观题书写潦草,客观选择题又做得不好,拿什么来得分。字大小适中,不可过大过小;字个个分开,不可藕断丝连;字轻重适度,不可过轻过重;字横平竖直,不可左倾右斜。冲刺阶段,同学们复习时间紧,复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要使各门功课真正做到“更上一层楼”,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是,同学们可以相信,只要充满信心,拿出行动,抓住重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去复习巩固,你在语文复习方面是一定会取得实效的。

高中语文必修 第5篇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1)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教师范读。

(3)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
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

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

一身归朔漠,

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

几与卫霍同。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板书:民族偏见

思乡——————怨恨

胡俗

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7。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清。刘献廷<<咏昭君词>>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当时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样的宫女的不幸。

8。“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
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板书)

9。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放琵琶曲,渲染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铺垫

尾联点明昭君之怨高潮

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六、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板书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

————身死异国————————有志难展————

借古伤今

七、拓展

到此咱们对昭君和诗人杜甫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是个怎样的形象?

(1)诗的大意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2)诗中重点词语理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高中语文必修 第6篇

一、学习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听写:

江渚 潦倒 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

(三)讨论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

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
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
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
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
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
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
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
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
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5、讨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
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6、小结

请学生总结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本诗描写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三、随堂训练

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素质日日升”,找同学回答问题。

四、作业

1、完成《雨霖铃》学案。

2、《导学练》49页1—6题。

高中语文必修 第7篇

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

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心灵。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心。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独而忧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我”,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

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 第8篇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修禊事也: (古代习俗,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2)引以为流觞曲水:(把……作为) (3)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的……)

(4)修短随化: (长)(自然)(5)不能喻之于怀: (明白)(6)虽趣舍万殊(“趣”通“趋”,“趣舍”同“取舍”)(7)信可乐也( 的确,实在 )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 )(虚妄荒诞 )(9)终期于尽( 至,及 )

(10)向之所欣(以前,过去)(11)列坐其次(旁边) (12)因寄所托(依,随着)(所爱好的事物)

(13)以之兴怀(因,发生,引起 ) (14)感慨系之(附着)

2、解释成语

①崇山峻岭: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峻的山岭

②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③天朗气清: 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④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⑤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⑥感慨系之: 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今义次一等的。(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今义: 怀里抱着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今义: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这篇文章 今义: 文雅;文化或文人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修禊事也: 判断句 (2)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3)其致一也: 判断句

(4)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5)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6)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

(7)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8)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一觞一咏足 名词作动词,喝酒 (2)以极视听之娱 形容词作动词,穷尽(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5)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像带子一样环绕

(6)引以为流觞曲水 (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发生,引起(8)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

6、解释下面一词多词。

(1)之:

A暮春之初 的 B及其所之既倦到、到达C不知老之将至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以之兴怀 代词

E向之所欣 的 F不能喻之于怀 代词,悲伤的缘由 G兴感之由 的 H夫人之相与 取独

I悟言一室之内 的 J仰观宇宙之大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K后之览者 的

(2)一

一觞一咏 一点,少量 俯仰一世数词 悟言一室之内 一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相同,一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3)致

家贫,无从致书一观获得,得到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情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修 茂林修竹 高高的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尝不临文磋悼,不能喻之于怀。

我每看到前人发生感慨兴叹的原因,发现都像符契那样相同相合,我曾对前人的文章嗟叹伤情,但往往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如此。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何况人的寿命随着自然造化而有长有短,但最终都要完结!

《赤壁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劝人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籍:凌乱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①古义:明月停留。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义:美貌的女子。)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②今义:儿子)

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4、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均为名词作状语

③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侣,名词意动用法。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

⑤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⑥歌窈窕之章 歌:名词作动词,歌咏

⑦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⑧渺沧海之一粟 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⑨羽化而登仙 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古人称成仙为羽化

⑩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舞:使动,使……起舞;泣:使动,使……哭泣

⑾正襟危坐 正:使动,整理,端正

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横:这里为“笼罩”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遗:遗弃

③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虫 ④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⑤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⑥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⑦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郁乎:茂盛的样子

⑧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舳舻:zhú lú,这里指战船

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shī斟酒。槊:shuò长矛。

⑩举匏樽以相属 匏:páo葫芦

⑾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⑿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其适 藏:zàng,宝藏。

适:这里有享受之意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④、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⑤、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⑦、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⑨、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⑩、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⑾、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⑿、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⒀、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7、翻译下面的的句子。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④、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以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游褒禅山记》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父:通“甫”,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②、道:①有碑仆道(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③、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 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超过)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

④、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

⑤、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

⑥、以: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③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

①、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

②、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

③、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

④、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⑤、见: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⑥、明: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

⑦、险远: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

⑧、幽暗昏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⑨、谬、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使动,使……错。名:名作动,识其本名。)

⑩、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达的人)

4、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义。

①、非常: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①古义:不同寻常。②今义:很,十分)

②、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义:治学的人。②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③、十一: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①古义:十分之一。②今义:指十一这个数目。)

④、于是:于是余有叹焉(①古义:于,对,介词;是,这件事,代词。②今义:一个连词。)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现在所说的“华(huā)”念作“华(huā)实”的“华(huā)”,大概读音错误吧。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但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而不能够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⑤、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因而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达那里。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没有外物帮助,也不能达到。

⑦、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能讥笑他们吗?

⑧、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书不存在,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高中语文必修 第9篇

《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的代称。)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 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怀

① 怀良辰以孤往 《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②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动词,怀念,想念。)

③ 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 《孔雀东南飞》(名词,心情。)

④ 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动词,心中藏着。)

⑤ 汝姊在吾怀 《项脊轩志》(动词,胸前。)

⑥ 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① 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 表并列

② 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 表转折

③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 表修饰

④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承接

⑤ 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 表修饰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助词,取独

②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③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取独

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⑤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

⑥ 求之靡途 代词,它

⑦ 公田之利 助词,的

⑧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⑨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② 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而”

③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④ 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接 来

⑤ 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

⑥ 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⑦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⑧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⑨ 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

⑩ 耕植不足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⑾ 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

⑿ 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由于

⒀ 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 将有事于西畴

②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 问征夫以前路

宾语前置

①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 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 皆口腹自役 (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②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省介词“于”)

② 稚子候(于)门 (省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 (省主语“余”)

④ 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省主语“余”)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 (省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例:载饥载渴 载歌载舞

高中语文必修 第10篇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

闵,通“悯”。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

(二)词类活用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三)异义词

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行走。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晚有儿息。

古义:子女,这里指儿子。

今义:今无此义。

而刘夙婴疾病。

古义:

①被……缠着。

②多指病重

今义:

①今天此义。

②指病。

逮奉圣朝。

古义:及,到达。

今义:今天此义。

前太守臣违察臣孝廉。

古义: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今义:今无此义。

寻蒙国恩。

古义:随即,不久。

今义:今无此义。

除臣洗马。

古义:任命,授职。

今义:今无此义。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古义:大概、或许。

今义:今天此义。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谦词,私爱,或诚挚恳切或固执任用。

今义:多指小。

臣之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

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古义:为谦词。

今义:指动物。

(四)多义词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的,助词。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儿之成,则可待乎

(1)急于星火。

比,介词。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不译,介词。

(1)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副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动词。

(1)臣以险衅。

因,因为,介词。

(3)凭,介词。

猥以微贱。

(4)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用,拿,介词。

(4谨拜表以闻。

同“而”,连词。

(1)行年四岁。

经,经历,动词。

(2)九岁不行。

(3)走,动词。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1)既无叔伯。

伯父,名词。

(3)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代州郡长官的名称,名词。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授官,动词。

(2)谨拜表以闻。

敬词。

(1)晚有儿息。

子,名词。

(3)气息奄奄。

呼吸,名词。

(1)门衰祚薄。

浅薄,形容词。

(2)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动词。

(五)文言固定句式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六)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七)省略句、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宾语、主语。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②拜臣为郎中。③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八)状语后置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九)成语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

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10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

高中语文必修 第11篇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关于练习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参照古人的评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并探寻作者隐藏在“秋兴”后面的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 第12篇

第二单元

归去来兮辞

一、重点词解释: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

二、通假字

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 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

三、一词多义

1、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 走)

感吾生之行休 (将 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 (离 去)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 为)

2、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 开)

引壶觞以自酌(端 起)

引以为流觞曲水(退 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疏导,引来)

3、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 坐)

聊乘化以归尽(顺 应)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着)

4、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马 鞭子)

策扶老以游憩(拄 着)

退而论书策(竹 简)

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

四、词类活用

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名作动) 2、园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状)

3、或棹孤舟(划着,名作动) 4、善万物之得时(以…为善,意动用法)

5、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意动用法) 6、携幼入家(儿童,形容词作名词)

7、眄庭柯以怡颜(使颜怡,使动用法) 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

9、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动作状)

五、古今异义词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比喻纠纷和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变动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亲属戚属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家庭的成员)

5、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非:古义:错误;今义:判断词,不是)

六、特殊句式

1、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3、乐天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4、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

5、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6、童仆欢迎,稚子候(于)门(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来者之可追

译: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无法挽回,知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2、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深感简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乐满足。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姑且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滕王阁序》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

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 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

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

二、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

②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

三、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四、句式

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

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 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

五、成语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萍水相逢 兴尽悲来 高朋满座

命运多舛 达人知命 天高地迥 人杰地灵 老当益壮

《逍遥游》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三、一词多义

1、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四、词类活用

1、怪:《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2、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3、致:彼于致福者(使动,使……到来)

五、古今异义的词

1、虽然:①古义:虽然这样。

②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①古义:充实之状,此处为食饱之状。

②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①古义:一般人。

②今义:多数人。

六、句式

1、《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

3、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 4、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以奚知其然也)

5、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莫夭阏之) 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彼且适奚也)

7、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之二虫又知何)

8、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彼且待恶乎哉)

9、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10、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于蓬蒿之间翱翔)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4、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所以说: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陈情表》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3、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4、听:听臣微志(准许)

二、通假字

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三、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四、词类活用

1、躬亲: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名,远的地方)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五、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六、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省略句)

5、则告诉(陛下)不许(省略句) 6、少仕(于)伪朝(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就遭遇不幸。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生下我六个月,慈受的父亲就抛下我去了。

3、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既没有叔伯,又终于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孤单无依,只有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不久承蒙国家恩典,任命我做太子洗马。

6、乌鸟之情,愿乞终养。

译:我怀着乌鸟反哺的私情,请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7、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我活着应当为陛下拼死效忠,死了也会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

高中语文必修 第13篇

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夺取前三名的目标,特制定本计划。

一、教学目标

尽全力夺取前三名。各层次班任务数如下:加强班一线30,二线50;
实验班一线15,二线30;
普通班一线5以上,二线15以上。实现年级一线总数800以上,二线总数1600以上。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约20周,需要完成《经典阅读七》《经典阅读八》《平凡的世界》《史记》《语言的简明准确得体》等内容的学习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全面谋划,精心计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三、教研要求

每天一教研,圈坐在一起,采取“一+N”发言模式,即一个主讲人说课,然后每位老师至少说一条备课建议,形成有专人负责又能集思广益的局面。

主讲人说课名单按照学案编订计划,轮到谁谁说,不能推诿敷衍。要求每位老师超周备课,在集体教研之前,课本必须看,练习必须做,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在教研上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保证教研时间和教研纪律,教研期间不能随便缺席,不能干与教研无关的事物,不能随便说笑,不能进进出出。

做好每周听评课工作,写好听课记录。送过全程的两节,年轻老师至少四节。先听课再上课。

做好新老教师结对子工作。结对子名单如下:宿娜—崔宝丽。靳玉露—赵秀梅,付春雪—李涛,韩雨—李宁,闫如月—赵海燕。年轻老师一定要坚持听课,先听课再上课。

四、上课要求

依据本学期德州市教学规划,按照学校361度教学模式要求,无论学案、课本还是训练,都要符合这两大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读与练是核心,教师的精到点拨为辅助。要切实达到学生充分活动,教师退居幕后做导演的目的,杜绝用一个课件脱离课本一讲到底而学生被动听讲的现象。

上课的重点内容是宋代诗歌、《史记》文言文和现代文中“传记”和“小说”的教学。

诗歌教学采取“背诵+训练”的方式教学,课堂基本步骤是:反复诵读达理解背诵默写目的——按照对本诗知识点的分解,边读边理解边填空默写——当堂进行主客观题的应试训练。诗歌约一周一个单元,一个半月内约六周完成34首诗歌阅读(18首诗背诵)的学习任务。

1、望海潮(东南形胜)

2、桂枝香·金陵怀古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4、念奴娇·赤壁怀古

5、登快阁

6、鹊桥仙(纤云弄巧)

7、苏幕遮(燎沉香)

8、声声慢(寻寻觅觅)

9、书愤

10、临安春雨初霁

11、念奴娇·过洞庭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4、青玉案·元夕

15、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16、扬州慢(淮左名都)

17、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18、朝天子·咏喇叭。

《史记》文言文学生在假期已经预习过部分北容,学生有了一点基础。所以本学期的文言教学可以视为有一定预习的教学,但课本和练习还需要认认真真再读练一遍。文言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是:熟读课文加强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培养断句能力,说出初始阅读所读出的东西——对课本标划的重点词句进行标注翻译,总结重要词句,特别注意文化词的总结——依据所做的题目对课本理解总结。六个文言文单元约30篇文言文,约50课时,一周约3篇,大约10周左右完成教学任务。

补充的文论和文言文也要进行学习。

现代文教学在每周的三节阅读课(级部两节,自己拿出一节自习)里来完成。每周约读完五篇。有重点读(讨论确定重点篇目,从小说开始读),有泛读,有读有练,有点拨。《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要让学生自己买书,有读,有笔记,有讨论,有试题考察(在训练和考试中有所体现)。因学生在假期已经读过一部分,所以学期开始要重点引导学生去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现代文考察重点放在《平凡的世界》和传记考察上。

五、训练要求。

训练分四部分。

一是课本里的阅读理解训练部分,针对性地进行诗歌、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训练,要利用好材料进行训练,有练,有查,有点评,有改错,有巩固。

二是利用晨读材料进行背诵、素材、审题和基础练习。基础练习基本内容是:和语境考试形式接轨,考察成语+病句+连贯+默写+语言的简明得体专题方面。的基础题目+名著题+6作文片段训练.页面最上头为每日名言积累。用BA纸印一张,原则上每天一练习。一般放在早自习最后10分钟练,也可课前练或自习练,要定时训练,有练,有批改,有纠错,有点拨,有错题重温。按照分工依次轮流出题,确保出题质量,自己找人审核,确保试题精准无误。老师们从编辑、排版、印刷、分发全程负责。

三是作文训练。作文一是进行素材积累,二是进行片段训练,三是重点进行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训练。每周要有一篇比较典范的范文供学生学习。每周要拿出一节课作为作文课。片段训练和素材积累可以附加在晨练里。为保证作文训练的系统性,由崔桂静、刘艳青、李涛、李宁、张子武等五位老师形成作文组,具体负责作文工作,李宁牵头。

四是综合训练。主要是月考试题和模拟检测题。安排骨干老师出题,和所学内容密切结合,做到学考一致化,确实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六、常规检查及其他。

检查四个方面:课本的利用程度、笔记本的利用程度和学案、晨练的使用保存程度。

老师们应该合理使用课本,避免有材料而不用自行其是的现象。不定期检查。

阅读应该留痕,应该使用笔记本记录阅读所得,包括素材积累、名著阅读、范文书写等内容。一周一次检查笔记本。

利用统一的学案、课件,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严格按照学校课改要求上课。教研重点就放在学案和课件上。

晨练不但应该做,还应该在上边改,并且保存好,避免一边学一边丢的现象。每周至少检查四次。有时间,有等级,有评语。

办公室卫生、饮水应该有专人负责,避免卫生不过关、饮水无人管的现象出现。根据实际,分为七个值日组,具体负责每天的办公室卫生、饮水和安全。

寄语:每一个人对于学生,对于班级,对于学科组,都是重要的,万万马虎不得。

高中语文必修 第14篇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

学法上,除了诵读法,归纳法外,还要采用提要钩玄法,抓住关键词语,探求精深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教有法而无定法,还要依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课堂,在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以阅读课文、归纳文言知识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的导语是(为了国家安危不计个人恩怨,这需要怎样的胸襟?孤身一人深入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以一番说辞巧妙化解亡国之危,这需要怎样的智慧?读完《烛之武退秦师》,你就会找到答案。)此导语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诵读感知、疏通文本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同时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

3、疏通文本,解决不理解的字句子。

4、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

(三)讨论分析,鉴赏课文

1、理清思路: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2、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他是怎样出场的?

分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两点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4、鉴赏人物形象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5、人们评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在板书上我力求节俭明了,既点名本课的重点,又方便学生理解。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烛之武退秦师

开端——秦晋围郑——出使缘由。

发展——临危受命——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

高潮——劝退秦师——智勇双全,不卑不亢。

结局——结盟、协防、撤军——不辱使命。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假如你是一位外交官,接受一个任务——利用美日邦交矛盾,瓦解美日联盟,你会怎么做?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反思:文言文的学习有“文”“言”两个方面,本设计“文”“言”并重,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语文必修 第15篇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这样一首诗。

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

“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你既然已经做了府吏,当然会坚守臣节专心不移。只留下我孤身一人待在空房,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你这就禀告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府吏听到这些话,便走到堂上禀告阿母:“儿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而娶得这样一个好媳妇。刚成年时我们便结成同床共枕的恩爱夫妻,并希望同生共死直到黄泉也相伴为伍。我们共同生活才过了两三年,这种甜美的日子只是开头还不算长久。她的行为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知道竟会招致你的不满得不到慈爱亲厚。”

阿母对府吏说:“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这个媳妇不懂得礼节,行动又是那样自专自由。我心中早已怀着愤怒,你哪能自作主张对她迁就。东邻有个贤惠的女子,她本来的名字叫秦罗敷。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当为你的婚事去恳求。你就应该把兰芝快赶走,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

府吏直身长跪作回答,他恭恭敬敬地再向母亲哀求:“现在如果赶走这个媳妇,儿到老也不会再娶别的女子!”

阿母听了府吏这些话,便敲着坐床大发脾气:“你这小子胆子太大毫无畏惧,你怎么敢帮着媳妇胡言乱语。我对她已经断绝了情谊,对你的要求决不会依从允许!”

府吏默默不说话,再拜之后辞别阿母回到自己的房里。开口向媳妇说话,悲痛气结已是哽咽难语:“我本来不愿赶你走,但阿母逼迫着要我这样做。但你只不过是暂时回到娘家去,现在我也暂且回到县官府。不久我就要从府中回家来,回来之后一定会去迎接你。你就为这事委屈一下吧,千万不要违背我这番话语。”

兰芝对府吏坦陈:“不要再这样麻烦反复叮咛!记得那年初阳的时节,我辞别娘家走进你家门。侍奉公婆都顺着他们的心意,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不守本分?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孤身一人周身缠绕着苦辛。自以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罪过,能够终身侍奉公婆报答他们的大恩。但仍然还是要被驱赶,哪里还谈得上再转回你家门。我有一件绣花的短袄,绣着光彩美丽的花纹。还有一床红罗做的双层斗形的小帐,四角都垂挂着香囊。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都是用碧绿的丝线捆扎紧。里面的东西都各不相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收藏其中。人既然低贱东西自然也卑陋,不值得用它们来迎娶后来的新人。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吧,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后不可能再相会相亲。希望你时时安慰自己,长久记住我不要忘记我这苦命的人。”

当公鸡呜叫窗外天快要放亮,兰芝起身精心地打扮梳妆。她穿上昔日绣花的裌裙,梳妆打扮时每件事都做了四五遍才算妥当。脚下她穿着丝鞋,头上的玳瑁簪闪闪发光。腰间束着流光的白绸带,耳边挂着明月珠装饰的耳珰。十个手指像尖尖的葱根又细又白嫩,嘴唇涂红像含着朱丹一样。她轻轻地小步行走,艳丽美妙真是举世无双。

她走上堂去拜别阿母,阿母听任她离去而不挽留阻止。“从前我做女儿的时候,从小就生长在村野乡里。本来就没有受到教管训导,更加惭愧的是又嫁到你家愧对你家的公子。受了阿母许多金钱和财礼,却不能胜任阿母的驱使。今天我就要回到娘家去,还记挂着阿母孤身操劳在家里。”她退下堂来又去向小姑告别,眼泪滚滚落下像一连串的珠子。“我这个新媳妇初嫁过来时,小姑刚学走路始会扶床。今天我被驱赶回娘家,小姑的个子已和我相当。希望你尽心地侍奉我的公婆,好好地扶助他们精心奉养。每当七夕之夜和每月的十九日,玩耍时千万不要把我忘。”她走出家门上车离去,眼泪落下百多行。

府吏骑着马走在前头,兰芝坐在车上跟在后面走。车声时而小声隐隐时而大声甸甸,但车和马都一同到达了大道口。府吏下马走进车中,低下头来在兰芝身边低声细语:“我发誓不同你断绝,你暂且回到娘家去,我今日也暂且赶赴官府。不久我一定会回来,我向天发誓永远不会辜负你。”

兰芝对府吏说:“感谢你对我的诚心和关怀。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不久之后我会殷切地盼望着你来。你应当像一块大石,我必定会像一株蒲苇。蒲苇像丝一样柔软但坚韧结实,大石也不会转移。只是我有一个亲哥哥,性情脾气不好常常暴跳如雷。恐怕不能任凭我的心意由我自主,他一定会违背我的心意使我内心饱受熬煎。”两人忧伤不止地举手告别,双方都依依不舍情意绵绵。

兰芝回到娘家进了大门走上厅堂,进退为难觉得脸面已失去。母亲十分惊异地拍着手说道:“想不到没有去接你你自己回到家里。十三岁我就教你纺织,十四岁你就会裁衣,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懂得礼仪,十七岁时把你嫁出去,总以为你在夫家不会有什么过失。你现在并没有什么罪过,为什么没有去接你你自己回到家里?”“我十分惭愧面对亲娘,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失。”亲娘听了十分伤悲。

回家才过了十多日,县令便派遣了一个媒人来提亲。说县太爷有个排行第三的公子,身材美好举世无双。年龄只有十-岁,口才很好文才也比别人强。

亲娘便对女儿说:“你可以出去答应这门婚事。”

兰芝含着眼泪回答说:“兰芝当初返家时,府吏一再嘱咐我,发誓永远不分离。今天如果违背了他的情义,这门婚事就大不吉利。你就可以去回绝媒人,以后再慢慢商议。”

亲娘出去告诉媒人:“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不配做小吏的妻子,哪里适合再嫁你们公子为妻?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不能就这样答应你。”

媒人去了几天后,那派去郡里请示太守的县丞刚好回来。他说:“在郡里曾向太守说起一位名叫兰芝的女子,出生于官宦人家。”又说:“太守有个排行第五的儿子,貌美才高还没有娶妻。太守要我做媒人,这番话是由主簿来转达。”县丞来到刘家直接说:“在太守家里,有这样一个美好的郎君,既然想要同你家结亲,所以才派遣我来到贵府做媒人。”

兰芝的母亲回绝了媒人:“女儿早先已有誓言不再嫁,我这个做母亲的怎敢再多说?”

兰芝的哥哥听到后,心中不痛快十分烦恼,向其妹兰芝开口说道:“作出决定为什么不多想一想!先嫁是嫁给一个小府吏,后嫁却能嫁给太守的贵公子。命运好坏差别就像天和地,改嫁之后足够让你享尽荣华富贵。你不嫁这样好的公子郎君,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兰芝抬起头来回答说:“道理确实像哥哥所说的一样,离开了家出嫁侍奉丈夫,中途又回到哥哥家里,怎么安排都要顺着哥哥的心意,我哪里能够自作主张?虽然同府吏有过誓约,但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立即就答应了吧,就可以结为婚姻。”媒人从坐床走下去,连声说好!好!就这样!就这样!他回到太守府禀告太守:“下官承奉着大人的使命,商议这桩婚事谈得很投机。”太守听了这话以后,心中非常欢喜。他翻开历书反复查看,吉日就在这个月之内,月建和日辰的地支都相合。“成婚吉日就定在三十日,今天已是二十七日,你可立即去办理迎娶的事。”彼此相互传语快快去筹办,来往的人连续不断像天上的浮云。迎亲的船只上画着青雀和白鹄,船的四角还挂着绣着龙的旗子。旗子随风轻轻地飘动,金色的车配着玉饰的轮。驾上那毛色青白相杂的马缓步前进,马鞍两旁结着金线织成的缨子。送了聘金三百万,全部用青丝串联起。各种花色的绸缎三百匹,还派人到交州广州购来海味和山珍。随从人员共有四五百,热热闹闹地齐集太守府前准备去迎亲。

亲娘对兰芝说:“刚才得到太守的信,明天就要来迎娶你。你为什么还不做好衣裳?不要让事情办不成!”

兰芝默默不说话,用手巾掩口悲声啼,眼泪坠落就像流水往下泻。移动她那镶着琉璃的坐榻,搬出来放到前窗下。左手拿着剪刀和界尺,右手拿着绫罗和绸缎。早上做成绣裌裙,傍晚又做成单罗衫。一片昏暗天时已将晚,她满怀忧愁想到明天要出嫁便伤心哭泣。

府吏听到这个意外的变故,便告假请求暂且回家去看看。还未走到刘家大约还有二三里,人很伤心马儿也悲鸣。兰芝熟悉那匹马的鸣声,踏着鞋急忙走出家门去相迎。心中惆怅远远地望过去,知道是从前的夫婿已来临。她举起手来拍拍马鞍,不断叹气让彼此更伤心。“自从你离开我之后,人事变迁真是无法预测和估量。果然不能满足我们从前的心愿,内中的情由又不是你能了解端详。我有亲生的父母,逼迫我的还有我的亲兄长。把我许配了别的人,你还能有什么希望!”

府吏对兰芝说:“祝贺你能够高升!大石方正又坚厚,可以千年都不变。蒲苇虽然一时坚韧,但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你将一天比一天生活安逸地位显贵,只有我独自一人下到黄泉。”

兰芝对府吏说:“想不到你会说出这样的话!两人同样是被逼迫,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受熬煎。我们在黄泉之下再相见,不要违背今天的誓言!”他们握手告别分道离去,各自都回到自己家里面。活着的人却要做死的离别,心中抱恨哪里能够说得完。他们都想很快地离开人世,无论如何也不愿苟且偷生得保全。

府吏回到自己家,上堂拜见阿母说:“今天风大天又寒,寒风摧折了树木,浓霜冻坏了庭院中的兰花。我今天已是日落西山生命将终结,让母亲独留世间以后的日子孤单。我是有意作出这种不好的打算,请不要再怨恨鬼神施责罚!但愿你的生命像南山石一样的久长,身体强健又安康。”

阿母听到了这番话,泪水随着语声往下落:“你是大户人家的子弟,一直做官在官府台阁。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贵贱不同你将她遗弃怎能算情薄?东邻有个好女子,苗条美丽全城称第一。做母亲的为你去求婚,答复就在这早晚之间。”

府吏再拜之后转身走回去,在空房中长叹不已。他的决心就这样定下了,把头转向屋子里,心中忧愁煎迫一阵更比一阵紧。

迎亲的那一天牛马嘶叫,新媳妇兰芝被迎娶进入青色帐篷里。天色昏暗已是黄昏后,静悄悄的四周无声息。“我的生命终结就在今天,只有尸体长久留下我的魂魄将要离去。”她挽起裙子脱下丝鞋,纵身一跳投进了清水池。

府吏听到了这件事,心里知道这就是永远的别离,于是来到庭院大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吊死在东南边的树枝。

两家要求将他们夫妻二人合葬,结果合葬在华山旁。坟墓东西两边种植着松柏,左右两侧栽种梧桐。各种树枝枝枝相覆盖,各种树叶叶叶相连通。中间又有一对双飞鸟,鸟名本是叫鸳鸯,它们抬起头来相对鸣叫,每晚都要鸣叫一直叫到五更。过路的人都停下脚步仔细听,寡妇惊起更是不安和彷徨。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以此为鉴戒千万不要把它忘。


高中语文必修 第16篇

【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
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姑娘——少女、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油纸伞——小花伞、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
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习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推荐访问: 必修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16篇 高中语文必修(实用16篇) 高中语文必修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