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汇编17篇(精选文档)

2023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汇编17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29 20:10:03 来源:网友投稿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第1篇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同名磁极相互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汇编17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汇编17篇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1篇

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

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磁场中某点磁场的方向:

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2篇

一、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高中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过滤法:溶与不溶。

升华法:SiO2(I2)。

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3篇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但氢的同位素氕却无中子。

同周期的元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但Cu、Ag原子的还原性却很弱。

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其半径大于电子层数少的,但锂的原子半径大于铝的原子半径。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般等于其族序数,但F2却不是。(OF2是存在的)

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但硒酸的酸性却比硫酸的酸性强。

二氧化碳通常能来灭火,但镁却能与它燃烧。

氧元素一般显-2价,但在Na2O2、H2O2等物质中显-1价。

元素的氧化性一般随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强,但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却是HC1O〉HC1O2〉HC1O3〉HC1O4。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各周期元素一般是以活泼金属开始的,第一周期却是以非金属开始的。

通常金属单质一般为固态,但汞却是液态。

通常非金属单质一般为气态或固态,但溴却是液态。

碱金属一般保存在煤油中,但锂(因其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却浸在液体石蜡中。

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递增,但钾的密度却比钠的密度小。

一种元素组成一种单质,但碳、氢、氧、磷等元素却能组成几种同位素。

金属单质的导电性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但锑、锗却相反。

具有金属光泽又能导电的单质是金属,但石墨却是非金属。

有机物一般易燃烧,但四氯化碳和聚四氟乙烯却不易燃。

物质的熔点一般低于沸点,但乙炔却相反(沸点-84,熔点却为)。

C12、Br2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卤酸和次卤酸,但F2却不能(F2+2H2O=4HF+O2)

卤素单质与强碱反应一般生成相应的卤化物、次卤酸盐和水,但F2却不能(X2+NaOH=NaX+NaXO+H2O,2F2+2NaOH=2NaF+OF2+H2O)。

实验室中制取HC1、HBr、HI都在玻璃容器中进行,但HF应在铅制容器中进行(因SiO2+4HF=SiF4+2H2O)。

氢卤酸一般是强酸,但氢氟酸却是弱酸。

、CaBr2、CaI2都易溶,但CaF2却微溶。

卤化银难溶于水,但氟化银却易溶于水。

含有NH4+和第IA主族阳离子的盐一般易溶于水,但KC1O4和正长石等却难溶于水。

重金属阳离子一般都有毒,但BaSO4却可用作“钡餐”。

成网状结构的晶体一般都是原子晶体,但石墨却是原子晶体。

晶体一般都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但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

共价键一般都有方向性,但H2却无方向性。

有机物一般为分子晶体,且熔沸点低,但醋酸钠、醋酸钙等却为离子晶体,且熔沸点高。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般都是离子化合物,但A1C13、BrC13等却是共价化合物。

金属性强的元素,相应的碱的碱性也强,但A1(OH)3的碱性却比Fe(OH)3弱。

离子化合物中一般不存在单个分子,但NaC1等在气态时却以分子形式存在。

离子方程式一般表示同一类反应,但Br2+SO2+2H2O=4H++2Br-+SO42-却只表示一个方程式(注意:Ba2++2OH-+2H++SO42-=BaSO4+2H2O可以表示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氢钠溶液至中性或加入过量硫酸氢钠溶液等反应)。

强碱弱酸盐或强碱弱酸的酸式盐因水解而呈碱性,但NaH2PO4却呈酸性。

盐类一般都是强电解质,但HgC12、CdI2等少数几种盐却是弱电解质。

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但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中还有还原产物。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铅却不能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铜却能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氢气,2Cu+4HC1(浓)=H2+2H[CuC1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钾钙钠却不能[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不溶于水的盐中置换出来,但铁却能把银从氯化银中置换出来(Fe+2AgC1=FeC12+2Ag)。

一般只能用强酸制弱酸,但H2S+CuSO4=CuS+H2SO4、HC1O+H2SO3=HC1+H2SO4、Br2+H2SO3=2HBr+H2SO4(C12、FeC13等也可以)等反应却能用弱酸制强酸。

酸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但氢卤酸与醇发生卤代反应。

制取氯气采用固—液装置,但制溴却须采用曲颈甑。

启普发生器适用于反应物为块状、反应不需加热以及产物难溶于反应液的气体(如H2、CO2、H2S),但乙炔(C2H2)却不能用该装置。

测量仪器的“0”刻度不是在上就是在下,但是托盘天平的指针却在中间,温度计的“0”刻度在偏中下,量筒无“0”刻度。

一般只有有机物才有同分构现象,但不少无机物如氰酸银(AgCNO)与雷酸银(AgONC)是互为同分异构体。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找升高而增大,NaC1的溶解度受温度改变的影响很小,而Ca(OH)2、Li2CO3等却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氯化钙是中性干燥剂,可用来干燥酸性、中性、碱性气体,但不能干燥氨气(CaC12·8NH3)和酒精蒸气。

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一般呈酸性,但NH3的水溶液却呈碱性。

胶体中的胶粒一般都带电荷,但蛋白质胶体微粒却不带电荷(呈电中性,但有电泳现象)。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4篇

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B,II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p区ns2np1-6、d区(n-1)d1-9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电离能、电负性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

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同周期,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Be,N,P,Mg除外)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

(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3)电负性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4)电离能的应用

①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如:②确定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③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5篇

学习化学应分类知识点

虽然理念高考题目变化多端,但是考试的知识点却始终如一,有的一些试题知识改变了一些题目,而本质却没有变,就会有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其实这类学生就是没有牢记住知识点。对于这样的问题,必须构建大量的模型,对每一个模型代表了不同的知识点类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因此,学生在做题是的首要反应就是紧密联系类似题目。寻找可以应用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

复习时善于总结

化学练习题目的重要载体是知识,一些学生做了大量的题目,还是无法举一反三,甚至不会举一反三。具体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不断思考,认真总结的习惯,题目数量较多,但是却没有有效的截图方法,学生做题之后,必须深入总结,科学分析,利用做几道题有关的变试题获得相关的解题方法。学生做题之后,必须要进行深入总结,科学分析,利用做几道有关的变试题获得相关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的思维模式。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对相同问题的瑰丽认真总结,从而找出自己的问题,对做题是出现的问题全面分析,查找原因。

课后应该强化练习题训练

处理化学复习资料中的习题,只有解决好较高质量的并且最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才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复习资料中的习题,高三学生并不需要全部都做。而是要精选,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高三复习的大量宝贵时间,也使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复习更加有效率。并且做题的时候能够更加针对性地复习。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6篇

主要知识有:原子的结构、构成原子后离子粒子间的数量关系、元素与同位素、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核外电子的构造原理、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等知识,知识的特点是抽象。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1、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价电子”即与元素化合价有关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的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上电子总数相同,对于主族元素,价电子指的就是最外层电子,所以主族元素其族序数=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而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不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其族序数跟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关。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反的因素:一是电子的能层数 ,另一个是核电荷数。电子层数越多,电子间的排斥将使原子半径增大;而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也越大,将使原子半径缩小。①电子能层数:电子能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3、在原子里,原子核位于整个原子的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作高速运动,因为电子在离核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我们可以看作电子是在核外分层排布的。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我们得知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以下规律: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且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及外排布在能量稍高的电子层里。即排满层再排L层,排满L层再排M层。

(2)每一电子层里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即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第三电子层最多容纳18个……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3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常见考法

本知识单独考查的很少,主要结合元素周期律来考查,考查的形式有选择、填空、推断等,该类题目的难度较大,在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元素周期表来学习原子结构,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误区提醒

1、核外电子排列规律;

2、原子的内部结构与关系;

3、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联系。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7篇

考纲要求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3、熟悉1~20号元素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5、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3、碱金属与卤族元素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Na、K、Rb、Cs、Fr(Fr是金属性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Cl、Br、I、At(F是非金属性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Ⅱ)同主族比较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Ⅲ)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第三节化学键

1、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3、其他概念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共价键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电子式

用“?”或“×”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

(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以过氧化氢与过氧化钠为例,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8篇

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

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氧化反应

完全氧化CH3CH2OH+3O2→2CO2+3H2O

不完全氧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Cu作催化剂)

乙酸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无水乙酸又称冰乙酸或冰醋酸。

弱酸性,比碳酸强CH3COOH+NaOH→CH3COONa+H2O2CH3COOH+CaCO3→Ca(CH3COO)2+H2O+CO2↑

酯化反应醇与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4、基本营养物质

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又叫碳水化合物

单糖C6H12O6葡萄糖多羟基醛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果糖多羟基

_

双糖C12H22O11蔗糖无醛基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麦芽糖有醛基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

多糖(C6H10O5)n淀粉无醛基n不同不是同分异构遇碘变蓝水解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纤维素无醛基

油脂:比水轻(密度在之间),不溶于水。是产生能量的营养物质

植物油C17H33-较多,不饱和液态油脂水解产物为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甘油),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

脂肪C17H35、C15H31较多固态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水解产物是氨基酸,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非必需的氨基酸有12种

蛋白质的性质

盐析:提纯变性:失去生理活性显色反应:加浓__烧:呈焦羽毛味

误服重金属盐:服用含丰富蛋白质的新鲜牛奶或豆浆

主要用途: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人类营养物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酶是特殊蛋白质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9篇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N2+O2放电===2N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2HNO3+NO

氨的工业制法:N2+3H22NH3

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装置:与制O2相同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检验方法: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

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碳酸氢铵受热分NH4HCO3NH3↑+H2O+CO2↑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氯化铵受热分NH4ClNH3↑+HCl↑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10篇

一、三号

(一)、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采用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

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2、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有的还可表示一种物质

例如:N表示的意义:(1)表示氮元素、(2)表示一个氮原子(3

Fe表示的意义:(1)表示铁元素、(2)表示一个铁原子、(3)表示铁这种物质注:在元素符号前面有系数只能表示微观意义,即表示几个某原子

如2Cu表示两个铜原子

新的发现:除H、O、N、F、Cl、Br、I的元素符号表示两种意义外,剩余的固态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三种。

二、离子符号

意义:(1)表示一个某离子

(2)表示一个某离子带了几个单位的正(负)电荷

1、Mg2+(1)一个镁离子(2)一个镁离子带了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2、2Mg2+:两个镁离子

注:在离子符号前面有系数表示几个某离子。

三、化合价符号

(一)、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氢正一,氧负二,单质零,金正非负和为零

一价钾钠铵氢银,二价氧铜钙镁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氢氧硝酸根负一价,硫酸碳酸根负二价。

(二)、化合价法则: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注: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三)、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已知化学式求化合价。

(四)、离子符号与化合价符号在书写上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1)元素符号相同

(2)数值、正负相同

不同点:(1)书写位置不同

(2)数值与正负顺序不同

(3)“1”的省留不同

化学符号周围数字表示的意义。

(1)系数:表示粒子个数

(2)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某原子的个数

(3)右上角的数字:一个某离子带了几个单位的某电荷。

(4)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某元素的化合价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11篇

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

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外语学习网

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

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

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

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

制取漂白粉、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

正确,制取漂白粉为熟石灰和Cl2反应,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

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

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育路网预祝大家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12篇

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⑨装瓶、贴标签

必须仪器: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或滴定管(量液体体积),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规格),胶头滴管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13篇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但氢的同位素氕却无中子。

同周期的元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但Cu、Ag原子的还原性却很弱。

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其半径大于电子层数少的,但锂的原子半径大于铝的原子半径。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般等于其族序数,但F2却不是。(OF2是存在的)

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但硒酸的酸性却比硫酸的酸性强。

二氧化碳通常能来灭火,但镁却能与它燃烧。

氧元素一般显-2价,但在Na2O2、H2O2等物质中显-1价。

元素的氧化性一般随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强,但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却是HC1O〉HC1O2〉HC1O3〉HC1O4。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各周期元素一般是以活泼金属开始的,第一周期却是以非金属开始的。

通常金属单质一般为固态,但汞却是液态。

通常非金属单质一般为气态或固态,但溴却是液态。

碱金属一般保存在煤油中,但锂(因其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却浸在液体石蜡中。

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递增,但钾的密度却比钠的密度小。

一种元素组成一种单质,但碳、氢、氧、磷等元素却能组成几种同位素。

金属单质的导电性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但锑、锗却相反。

具有金属光泽又能导电的单质是金属,但石墨却是非金属。

有机物一般易燃烧,但四氯化碳和聚四氟乙烯却不易燃。

物质的熔点一般低于沸点,但乙炔却相反(沸点-84,熔点却为)。

C12、Br2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卤酸和次卤酸,但F2却不能(F2+2H2O=4HF+O2)

卤素单质与强碱反应一般生成相应的卤化物、次卤酸盐和水,但F2却不能(X2+NaOH=NaX+NaXO+H2O,2F2+2NaOH=2NaF+OF2+H2O)。

氢卤酸一般是强酸,但氢氟酸却是弱酸。

、CaBr2、CaI2都易溶,但CaF2却微溶。

卤化银难溶于水,但氟化银却易溶于水。

含有NH4+和第IA主族阳离子的盐一般易溶于水,但KC1O4和正长石等却难溶于水。

重金属阳离子一般都有毒,但BaSO4却可用作“钡餐”。

成网状结构的晶体一般都是原子晶体,但石墨却是原子晶体。

晶体一般都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但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

共价键一般都有方向性,但H2却无方向性。

有机物一般为分子晶体,且熔沸点低,但醋酸钠、醋酸钙等却为离子晶体,且熔沸点高。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般都是离子化合物,但A1C13、BrC13等却是共价化合物。

金属性强的元素,相应的碱的碱性也强,但A1(OH)3的碱性却比Fe(OH)3弱。

离子化合物中一般不存在单个分子,但NaC1等在气态时却以分子形式存在。

离子方程式一般表示同一类反应,但Br2+SO2+2H2O=4H++2Br-+SO42-却只表示一个方程式(注意:Ba2++2OH-+2H++SO42-=BaSO4+2H2O可以表示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氢钠溶液至中性或加入过量硫酸氢钠溶液等反应)。

强碱弱酸盐或强碱弱酸的酸式盐因水解而呈碱性,但NaH2PO4却呈酸性。

盐类一般都是强电解质,但HgC12、CdI2等少数几种盐却是弱电解质。

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但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中还有还原产物。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铅却不能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铜却能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氢气,2Cu+4HC1(浓)=H2+2H[CuC1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钾钙钠却不能[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不溶于水的盐中置换出来,但铁却能把银从氯化银中置换出来(Fe+2AgC1=FeC12+2Ag)。

一般只能用强酸制弱酸,但H2S+CuSO4=CuS+H2SO4、HC1O+H2SO3=HC1+H2SO4、Br2+H2SO3=2HBr+H2SO4(C12、FeC13等也可以)等反应却能用弱酸制强酸。

酸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但氢卤酸与醇发生卤代反应。

制取氯气采用固—液装置,但制溴却须采用曲颈甑。

启普发生器适用于反应物为块状、反应不需加热以及产物难溶于反应液的气体(如H2、CO2、H2S),但乙炔(C2H2)却不能用该装置。

测量仪器的“0”刻度不是在上就是在下,但是托盘天平的指针却在中间,温度计的“0”刻度在偏中下,量筒无“0”刻度。

一般只有有机物才有同分构现象,但不少无机物如氰酸银(AgCNO)与雷酸银(AgONC)是互为同分异构体。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找升高而增大,NaC1的溶解度受温度改变的影响很小,而Ca(OH)2、Li2CO3等却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氯化钙是中性干燥剂,可用来干燥酸性、中性、碱性气体,但不能干燥氨气(CaC12·8NH3)和酒精蒸气。

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一般呈酸性,但NH3的水溶液却呈碱性。

胶体中的胶粒一般都带电荷,但蛋白质胶体微粒却不带电荷(呈电中性,但有电泳现象)。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14篇

一、常见物质的俗名及成分

硫酸盐类

(1)皓矾:ZnSO4·7H2O

(2)重晶石(钡餐):BaSO4

(3)绿矾:FeSO4·7H2O

(4)芒硝:Na2SO4·10H2O

(5)明矾:KAl(SO4)2·12H2O

(6)蓝矾(胆矾):CuSO4·5H2O

(7)熟石膏:2CaSO4·H2O

矿石类

(1)电石:CaC2

(2)磁铁矿石:Fe3O4

(3)赤铁矿石:Fe2O3

(4)石英:SiO2

(5)刚玉(蓝宝石,红宝石):Al2O3

气体类

(1)高炉煤气:CO、CO2等混合气体

(2)水煤气:CO、H2

(3)天然气(沼气):CH4

有机类

(1)福尔马林:35%~40%的HCHO水溶液

(2)蚁酸:HCOOH

(3)尿素:CO(NH2)2

(4)氯仿:CHCl3

(5)甘油:CH2OH—CHOH—CH2OH

(6)硬脂酸:C17H35COOH

(7)软脂酸:C15H31COOH

(8)油酸:C17H33COOH

(9)肥皂:C17H35COONa

(10)银氨溶液:Ag(NH3)2OH

(11)葡萄糖:C6H12O6

(12)蔗糖:C12H22O11

(13)淀粉:(C6H10O5)n

(14)石炭酸:苯酚

其他类

(1)石灰乳:Ca(OH)2

(2)铜绿:Cu2(OH)2CO3

(3)王水:浓盐酸、浓HNO3(按体积比3∶1混合)

(4)泡花碱:Na2SiO3

(5)小苏打:NaHCO3

(6)纯碱、苏打:Na2CO3

(7)大苏打:Na2S2O3·5H2O

(8)光卤石:MgCl2·6H2O

(9)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溶液

(10)漂白液:有效成分NaClO,非有效成分NaCl

(11)漂白粉:有效成分Ca(ClO)2,非有效成分CaCl2

(12)碱石灰:CaO、NaOH

二、物质的状态和颜色

固体物质

淡黄色:S、Na2O2、AgBr、三硝基甲苯

黄色:Au、AgI、Ag3PO4、FeS2

紫红色:Cu

红色:Cu2O

红棕色:红磷、Fe2O3

棕黄色:CuCl2、FeCl3

白色:P4、Fe(OH)2、无水CuSO4、AgCl、BaSO4、Al(OH)3、Mg(OH)2、BaCO3、CaCO3、Na2O、MgO、Al2O3

黑色:石墨、CuS、Cu2S、FeS、MnO2、FeO、Fe3O4、CuO、PbS、粉末状银和铁

棕褐色:Ag2O

紫黑色:I2

红褐色:Fe(OH)3

蓝色:CuSO4·5H2O、Cu(OH)2

绿色:FeSO4·7H2O、Cu2(OH)2CO3

银白色:块状铁、银、钠、钾

液体物质

蓝色:Cu2+、[Cu(H2O)4]2+、,遇I2的淀粉溶液

黄色:Fe3+、碘的水溶液、遇浓HNO3的蛋白质溶液、久置的浓硝酸、工业盐酸

紫红色:MnO4(-)、碘的CCl4溶液

红色:[Fe(SCN)n]3-n(n=1~6)

深红棕色:液溴

浅黄绿色:氯水

橙色:溴水

橙红色:溴的CCl4溶液

红褐色:Fe(OH)3胶体

褐色:碘的乙醇溶液

气体物质

淡黄绿色:F2

红棕色:NO2、溴蒸气

紫红色:碘蒸气

黄绿色:Cl2

无色:NH3、NO、N2O4、SO2、H2S、CH4、CH2===CH2等

三、特殊的物理性质

易液化的物质

常压下SO2(-10℃)、NH3(℃)、Cl2(℃)

熔点和沸点都很低,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晶体。

硫酸是一种无色透明、黏稠的油状液体,常用的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密度为·cm-3(物质的量浓度为·L-1),属高沸点、难挥发性酸。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若浓硫酸不慎溅到衣服或皮肤上,应先用湿布擦去,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单质溴易挥发,单质碘易升华

易潮解的物质

NaOH、MgCl2、

气体溶解性归纳

难溶于水:H2、N2、CO、NO、CH4、C2H4;微溶于水:O2、C2H2;较易溶于水:Cl2(1∶2)、H2S(1∶)、CO2(1∶1)、SO2(1∶40);极易溶于水:HF、HCl、HBr、HI、NH3等。

物质的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Cl、NH3、Cl2、SO2;

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四、常见物质的重要用途

①漂白剂②消毒剂

①杀菌消毒②制盐酸、漂白剂③制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多种农药

①焊接金属的保护气②填充灯泡③保存粮食作物④冷冻剂

①制导线电缆②食品饮料的包装③制多种合金④做机械零件、门窗等

①制Na2O2等②冶炼Ti等金属③电光源

④Na、K合金作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①冶炼铝②制作耐火材料

①化工原料②调味品③腌渍食品

①灭火剂②人工降雨③温室肥料

①治疗胃酸过多②发酵粉

①感光材料②人工降雨

①漂白剂②杀菌消毒

①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②火箭燃料

①制作各种模型②石膏绷带③调节水泥硬化速度

①制石英玻璃、石英钟表②光导纤维

①制硝酸、铵盐的主要原料②用于有机合成

③制冷剂

乙酸乙酯:①有机溶剂②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

乙烯:①制塑料、合成纤维、有机溶剂等②植物生长调节剂(果实催熟)

甘油:①重要化工原料②护肤

五、常用的除杂方法

杂质转化法

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苯酚钠,利用苯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吸收洗涤法

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沉淀过滤法

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加热升华法

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溶剂萃取法

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

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两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分馏、蒸馏法

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将萃取后的碘单质和苯分离可采用蒸馏法。

分液法

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渗析法

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综合法

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常见的环境污染

臭氧层空洞——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被氟里昂等氟氯烃破坏而减少或消失,使地球生物遭受紫外线的伤害。

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多,造成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加速了水的循环,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光化学烟雾——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氮的氧化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有毒的光化学烟雾.空气中氮的氧化物主要来自石油产品和煤燃烧的产物、汽车尾气以及制硝酸工厂的废气等。

赤潮——海水富营养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海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水华——淡水富营养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水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酸雨——空气中硫、氮的氧化物在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酸雾随雨水降下,其pH通常小于空气中S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含硫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的工业废气。

汽车尾气——主要是由汽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气态烃以及气缸中的空气在放电条件下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等,它是城市大气污染或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室内污染——由化工产品如油漆、涂料、板材等释放出的甲醛(HCHO)气体;建筑材料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氡(Rn);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等。

食品污染——指蔬菜、粮食、副食品等在生产、贮存、运输、加工的过程中,农药、化肥、激素、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等)、色素、增白剂(“吊白块”、大苏打、漂粉精)、调味剂等,以及转基因技术的不恰当使用所造成的污染。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15篇

1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2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H+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如NaH2PO4),则溶液呈酸性。

3H2SO4有强氧化性

就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易得到电子,所以它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4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考虑产物之间的反应

从解题速度角度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时,可以“四看”:一看产物是否正确;二看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拆分是否合理;四看是否符合题目限制的条件。从解题思维的深度考虑,用联系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化学原理来综合判断产物的成分。中学典型反应:低价态铁的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与硝酸反应;铁单质与硝酸反应;+3铁的化合物与还原性酸如碘化氢溶液的反应等。

5忽视混合物分离时对反应顺序的限制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对化学反应原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反应要快、加入的过量试剂确保把杂质除尽、选择的试剂既不能引入新杂质又要易除去。

6计算反应热时忽视晶体的结构

计算反应热时容易忽视晶体的结构,中学常计算共价键的原子晶体:1mol金刚石含2mol碳碳键,1mol二氧化硅含4mol硅氧键。分子晶体:1mol分子所含共价键,如1mol乙烷分子含有6mol碳氢键和1mol碳碳键。

7对物质的溶解度规律把握不准

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分三类:第一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氯化钾、硝酸钾等;第二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增加的程度小,如氯化钠;第三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如气体、氢氧化钠等,有些学生对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理解不清。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16篇

1、实验室制氯气时,加热时宜慢不宜快,温度宜低不宜高。

2、实验室制乙烯时,加热使液体温度迅速升高到170℃,宜快不宜慢,否则易产生乙醚等副产物。

3、实验室制乙炔时,轻轻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使水缓慢滴下,宜慢不宜快。

4、中和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加液体宜慢不宜快。

多少关系

1、在工业生产中往往采用增大浓度的方法,使成本较高的原料得到充分利用。即容易得到的或成本较低的反应物多,而成本较高的原料则相对较少。如在硫酸的工业制法中常用过量的空气(多)使二氧化硫(少)充分氧化,增大二氧化硫的转化率。

2、实验室制乙烯时,浓硫酸的量多,乙醇的量少,二者的体积比为3∶1。

3、实验室配制王水时,浓盐酸量多,浓硝酸量少,二者的体积比为3∶1。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 第17篇

教学课题氧化还原反应课时1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正确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物质的关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用“双线桥”反映相互关系;对氧化还原知识的具体运用。

教学方法复习旧知-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请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请同学们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如①2Mg+O2=2MgO;②H2+CuO=Cu+H2O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

学生随意发挥: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

同学总结并得出结论:物质得到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根据物质得氧和失氧为标准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相互依存,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2Na+Cl2=2NaCl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认为不是。

教师:事实上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请同学们分析下列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得到氧的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氧的元素化合价降低。因此也可以说: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请同学们分析下列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教师指出:

并非只有得氧和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可以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有没有发生变化分为两类:如果从反应物变为产物时,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即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即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提问: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这间的重新组合,我们知道,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转移密切相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粒子间发生重新组合,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需然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

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模拟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观看结束后,请同学写出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讨论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电子的转移情况。

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同分析这两个化学反应,得出结论:电子的得失和电子偏移引起化合价的变化,氧化反应表现为元素化合价的升高,实质是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过程表现为元素化合价的降低,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的讲述:

同学们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在反应中反应物被氧化或被还原。在反应中,氧化剂是得到电子的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本身具有氧化性,反应后化合价降低;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本身具有还原性,反应后化合价升高。整个反应过程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多部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并列举具体的化学反应加以说明。

学生回答:

置换反应多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多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多部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巩固提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需然同时发生

氧化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2、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是氧化产物

在反应中被氧化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小结作业:

从不同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概念的发展

得氧、失氧的观点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电子得失(转移)的观点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得失氧的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依据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化关系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失去电子,结果被氧化,是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还原剂被氧化得到氧化产物;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结果被还原,是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氧化剂被还原得到还原产物。

作业:P399

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一、定义失去(或偏离)电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得到(或偏向)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

三、氧化剂-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推荐访问: 知识点 汇编 高考复习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汇编17篇 高考复习化学知识点(汇编17篇)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