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长方形教学反思1(精选文档)

2023长方形教学反思1(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24 18:55:04 来源:网友投稿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第1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秦老师的教学立足于教材,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教学构思充分体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形教学反思1,供大家参考。

长方形教学反思1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1篇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秦老师的教学立足于教材,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教学构思充分体现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体验了自我探究、操作实践、观察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通过猜一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应用”,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维得到发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一、重视探究发现的过程,变“讲授”为“自主”

教师眼中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力图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是一节传统经典内容,它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是以后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知其所以然”,秦老师整堂课的教学都在以面积的意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长方形中所包含相应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以摆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为主要方式,自主感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中长、宽与对应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伊始,秦老师就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为铺垫,引导学生估测,不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探究环节秦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摆一摆——从学具中任意取出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写一写——根据摆好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
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结果确认,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通过填写表格,学生又能初步感知到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个数与小正方形每行摆的个数、行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到“长方形的长与沿长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个数,宽与沿宽边可以摆面积单位的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理解“长×宽”的意义打下基础。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有如下优点:一是结合前两节内容“面积意义及面积单位”的教学,顺向组织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沟通直观材料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自主提炼数学模型。

二、关注本质内涵的理解,发展综合能力

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面积计算方法的本质内涵,一直突出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对面积计算公式“知其然”,同样需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如借助前面所学的“面积及面积单位”的知识内容理解长方形的面积本质意义时,通过学生的猜测、判断过程,提升了空间观念。因为这样的猜测、判断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它是有参照的、有标准的判断,是一种空间感、数感的综合应用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还能够让学习过程的深刻性与学习材料的主动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性有效结合起来。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再如已知黑板面的长和宽,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此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强化了知识点。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设计了拓展延伸性练习,从长方形纸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以及最后根据长方形中部分有规律排列的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再次感悟到“长×宽”的算理,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推导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2篇

这节课重点介绍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与方法,前面所学习的两位数的相乘,面积的定义与面积的单位等内容为这节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节课中将要学习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做好了铺垫。通过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各个形状面积的计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小学生在做折纸时游戏中去判断纸张的大小,将这些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我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而学生可以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开动脑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解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导入课程

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唐僧四人去西天取经回来之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闲来无事,在家里种起了果园,一天师傅来访,突然对他们三人的果园感起了兴趣,为了在师傅面多多表现,他们三人都说自己的果园面积大,唐僧困惑起来,一时不知如何评价才好,“请问,各位同学谁能帮助唐师傅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这个故事,引入课程,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帮助唐师傅计算出每个徒弟的果园面积,也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着我的教学思路。

(2)操作探究,发现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组学生提供多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用这些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他们喜欢的长方形(板书:画出一个长方形)。之后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测量面积知识,分别测量并记录这些长方形的长度(板书:长方形的长:a)、宽度(板书:长方形的宽:b)以及用到了多少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板书:正方形:c),并根据正方形的多少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面积:S)。

2、小组讨论,初步发现

当学生完成上面的任务之后,请学生们认真观察每个长方形的长度、宽度、用到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以及面积的大小。在此过程中,我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重大发现吗?”等问题,让学生说出答案。这个时候,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已经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长乘以宽(板书:S=a*b)。

3、反复操作,验证发现

这一环节,我会通过询问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比如:“有没有同学不同意以上的发现?”“有的同学认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加上长方形的宽,这样对不对啊?”通过问这些问题,引入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对于那些有所疑问的同学,我会让他们通过反复操作与验证,最终让学生们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乘以长方形的宽。

(3)实践练习,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对学生刚刚得出的结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乘以宽”这一理论进行巩固,我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掌握这个结论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

第一个例子:同样以小组的形式,让每一个小组测出自己数学课本的面积,测出结果之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回答问题,比一比哪个小组测得又快又准,并为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

第二个例子:让每个小组制作出面积为3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出的长方形又快又多,对于给优秀的小组同样给予奖励;

第三个例子:解决一开始出现问题,到底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三个谁的果园大呢?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帮助唐师傅解决问题。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学到知识,通过提问“同学们,我们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有同学说,我们学会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也有的学生说,帮助了唐师傅,解决徒弟们之间的纷争;

“那么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测出黑板的面积、课桌的面积呢,同学们课下可以用自己的小尺子量一量,测一测”,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同样也可以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将生活带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3篇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篮球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4篇

我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九义教材第五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有缺憾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5篇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时,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并且辨析了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区别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开展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课堂上多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

在研究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体现在以下二方面:

1.我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起点,由多媒体教室这个新的教学环境导入,教师引发学生通过它与班级教室比大小,唤起学生对面积的回忆,导入新课比较自然,达到承上启下的目的,并通过认识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激发起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强烈的学习欲望。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 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摆一摆,从直观到抽象,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在这节课中,我还运用了迁移。利用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流程中,我发现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操作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用方格拼长方形时,速度慢,摆的图形不美观,学生操作的时间比较长。这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疏忽,如果把要求提得再明确一些,学生操作会得心应手,时间也会节省很多,效果会更好一些。

2.我设计几道练习题,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完成非常遗憾。

3.课堂提问还需进行锤炼。评价语言还不够准确精彩。还需做到简洁明了,提高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要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仍需要我在教学中去不断的实践。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6篇

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组合作利用毛线装饰手中的图画,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的毛线太短不够围出图形的边;
有的毛线刚好可以围出图形的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为长方形图片和正方形图片做相框(两张图片的周长相等),问哪个相框用的彩带多。学生出现了三种猜想:①长方形相框用的彩带多;
②正方形相框用的彩带多;
③两个相框用的彩带同样多。对于学生的猜想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告诉他们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使别人心服口服,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另外,在探讨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又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个新的问题:“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喜欢哪种?并说明理由。”又一次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之中了。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最后,又一个挑战的问题出现了:练一练第三题,求锯下的正方形木板的周长和剩下的长方形木板的周长各是多少?再一次进行学习与探究。在学习探究与讨论交流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我们所努力追求的数学教学,应该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的`教学;
应该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的教学。通过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7篇

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习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习、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习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习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习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算算,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练习安排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同时渗透多样性,让学生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知识。课堂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把一些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落实到细节处,那必定是有效的课堂。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8篇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所谓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它主要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它直接影响着人的素质的高低。因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了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下面,就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谈谈我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情趣。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了对面积、面积单位两个概念的复习作为铺垫,然后出示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启发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数出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由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进一步巩固了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较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求学校长方形大操场的面积,也采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的方法,可以吗?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学校操场那么大,也用面积单位来一块一块地进行测量,行吗?全班同学立即展开激烈的争论,得出了“用这种办法不行”的结论。要测量操场的面积,该怎么办呢?学生陷入了深思!这时,我发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已萌发,我便把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引导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上。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二、重视过程,理解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有些概念,教材往往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解决问题为主题,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方式组织学生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突出三点:

1、观察:先用电脑显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沿着长边一个一个地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数看,每排能摆几个?再沿着宽边照前样摆小正方形,数数看,能摆几排?

2、操作探究:学生根据电脑演示过程,进行学具操作,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上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看,可以摆几个?

3、推导结论(电脑演示、学生观察):在这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沿长边摆1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对应边长是1厘米,摆2个小正方形,对应边长是2厘米……,沿宽边摆小正方形,每摆一排,正方形对应宽边是1厘米,摆2排、3排,对应宽边是2厘米、3厘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明白:沿着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每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长边所含厘米数是5;
摆3排,即宽边所含厘米数是3,可以用算式5×3=15求出一共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由此推导:在这个长方形里长边所含厘米数×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从而进一步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展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边长的关系;
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尊重差异,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教会他们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联想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敏捷,遇到相关的问题,能“迎刃而解”。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为了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尊重本班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已知长、宽,求长方形面积;
填表格(已知长、宽求面积,已知面积和长<或宽>,求宽<或长>),这些分层练习题目数字较小,便于口算,采用快速抢答的形式进行练习。尽量使每一位学生在本课教学中能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合作学习,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其核心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尽量设计一些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深化练习题:(单位:米)

你能求出如图所示的草坪面积吗?在学生明白题意以后,我做了如下提示: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能直接计算吗?(不能)我们能不能把它看成几个长方形来计算,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学生不断思考、争辩,全班同学很快找出下列几种方法(分别沿图中虚线处把图形分成几个长方形)

同时,我还及时鼓励发现这些方法的学生把想法讲给大家听,根据学生的讲解用电脑进行了直观演示,加深了大家的印象。这样,通过合作讨论,激活了学生思维,一道看似抽象的数学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灵活运用。这样,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既开阔思路,又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五、分析比较.优化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还要从中优化出最合理的解法,使其方法具有独特性。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找出四种解法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种方法既合理又简便,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会得到发展。

实际上,思维品质主要的四个方面是交融在一起的。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一个教学片断只能侧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某一方面,而不应该把它绝对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各种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在各项训练之中,树立起“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的思想,这样才会使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9篇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节课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两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两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三、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10篇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秦老师的教学立足于教材,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教学构思充分体现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体验了自我探究、操作实践、观察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通过猜一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应用”,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维得到发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一、重视探究发现的过程,变“讲授”为“自主”

教师眼中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力图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是一节传统经典内容,它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是以后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知其所以然”,秦老师整堂课的教学都在以面积的意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长方形中所包含相应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以摆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为主要方式,自主感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中长、宽与对应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伊始,秦老师就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为铺垫,引导学生估测,不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探究环节秦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摆一摆——从学具中任意取出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写一写——根据摆好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
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结果确认,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通过填写表格,学生又能初步感知到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个数与小正方形每行摆的个数、行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到“长方形的长与沿长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个数,宽与沿宽边可以摆面积单位的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理解“长×宽”的意义打下基础。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有如下优点:一是结合前两节内容“面积意义及面积单位”的教学,顺向组织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沟通直观材料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自主提炼数学模型。

二、关注本质内涵的理解,发展综合能力

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面积计算方法的本质内涵,一直突出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对面积计算公式“知其然”,同样需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如借助前面所学的“面积及面积单位”的知识内容理解长方形的面积本质意义时,通过学生的猜测、判断过程,提升了空间观念。因为这样的猜测、判断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它是有参照的、有标准的判断,是一种空间感、数感的综合应用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还能够让学习过程的深刻性与学习材料的主动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性有效结合起来。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再如已知黑板面的长和宽,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此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强化了知识点。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设计了拓展延伸性练习,从长方形纸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以及最后根据长方形中部分有规律排列的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再次感悟到“长×宽”的算理,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推导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11篇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秦老师的教学立足于教材,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教学构思充分体现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体验了自我探究、操作实践、观察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通过猜一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应用”,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维得到发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一、重视探究发现的过程,变“讲授”为“自主”

教师眼中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力图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是一节传统经典内容,它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是以后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知其所以然”,秦老师整堂课的教学都在以面积的意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长方形中所包含相应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以摆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为主要方式,自主感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中长、宽与对应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伊始,秦老师就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为铺垫,引导学生估测,不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探究环节秦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摆一摆——从学具中任意取出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写一写——根据摆好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
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结果确认,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通过填写表格,学生又能初步感知到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个数与小正方形每行摆的个数、行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到“长方形的长与沿长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个数,宽与沿宽边可以摆面积单位的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理解“长×宽”的意义打下基础。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有如下优点:一是结合前两节内容“面积意义及面积单位”的教学,顺向组织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沟通直观材料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自主提炼数学模型。

二、关注本质内涵的理解,发展综合能力

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面积计算方法的本质内涵,一直突出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对面积计算公式“知其然”,同样需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如借助前面所学的“面积及面积单位”的知识内容理解长方形的面积本质意义时,通过学生的猜测、判断过程,提升了空间观念。因为这样的猜测、判断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它是有参照的、有标准的判断,是一种空间感、数感的综合应用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还能够让学习过程的深刻性与学习材料的主动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性有效结合起来。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再如已知黑板面的长和宽,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此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强化了知识点。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设计了拓展延伸性练习,从长方形纸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以及最后根据长方形中部分有规律排列的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再次感悟到“长×宽”的算理,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推导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12篇

学生喜欢教学形式灵活动多样的,特别是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再得到老师的肯定的和评价,心里自然是非常的高兴。学习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有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自身的潜能。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也恰好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和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要求。

布鲁姆说过: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的导入设计既巩固旧知,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用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如:通过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找出身边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突出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
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13篇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是一节好课。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重视新课的引入,设置疑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的准则。新课设置疑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教师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者的匠心独具。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我能充分发扬民主,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画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课堂中,我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猜测把学生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发展。虽说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学会了知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习题和表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新知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还是在练习的设计中,我都注意让学生做到勇于实践,细心观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特别是在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排列正方形块,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教案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怎样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7、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尊重他人;
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学生作业时,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时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14篇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秦老师的教学立足于教材,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教学构思充分体现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体验了自我探究、操作实践、观察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通过猜一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应用”,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维得到发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一、重视探究发现的过程,变“讲授”为“自主”

教师眼中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力图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是一节传统经典内容,它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是以后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知其所以然”,秦老师整堂课的教学都在以面积的意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长方形中所包含相应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以摆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为主要方式,自主感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中长、宽与对应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伊始,秦老师就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为铺垫,引导学生估测,不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探究环节秦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摆一摆——从学具中任意取出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写一写——根据摆好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
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结果确认,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通过填写表格,学生又能初步感知到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个数与小正方形每行摆的个数、行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到“长方形的长与沿长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个数,宽与沿宽边可以摆面积单位的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理解“长×宽”的意义打下基础。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有如下优点:一是结合前两节内容“面积意义及面积单位”的教学,顺向组织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沟通直观材料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自主提炼数学模型。

二、关注本质内涵的理解,发展综合能力

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面积计算方法的本质内涵,一直突出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对面积计算公式“知其然”,同样需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如借助前面所学的“面积及面积单位”的知识内容理解长方形的面积本质意义时,通过学生的猜测、判断过程,提升了空间观念。因为这样的猜测、判断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它是有参照的、有标准的判断,是一种空间感、数感的综合应用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还能够让学习过程的深刻性与学习材料的主动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性有效结合起来。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再如已知黑板面的"长和宽,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此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强化了知识点。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设计了拓展延伸性练习,从长方形纸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以及最后根据长方形中部分有规律排列的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再次感悟到“长×宽”的算理,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推导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 第15篇

一、思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66、67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有层次地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观察其他长方形的面积,归纳概括得出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经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以及相关资料的考察,本人认为可以从特殊例子着手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再加以应用。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节课设计为:学生充分经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掌握长、正方形面积公式,然后加以应用。

二、思学情

因为学生在此课前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方法。所以导入就安排唤醒学生的经验的环节。又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是由直观形象到抽象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安排大量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学生经历“数—算—想—推导”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其中包含了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长对应每行个数,宽对应行数。再通过列表格发现面积公式三者之间关系,同时水到渠成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另外,由于部分学生对于面积和周长的区分不是很清楚,因此在练习中穿插了相关的设计,以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三、思教学

1、高效的小组合作需要精心设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预设碰到的问题,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较小,学生操作难度大,展示起来不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为此给学生提供了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展示时收到较好的效果。结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讨论的激烈。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拓展。

2、高效的课堂练习需要分层设计。本课练习不多,但是题题精练,每个题目分几个层次,层层深入,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与发展。这样学生的思路更清晰,数学思维更具深度 。

3、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及时追问。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一些预想不到的生成,为此教师既需要提前充分预设问题,也要及时追问,把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成转化成课堂中的精彩。

四、思不足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评价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本节课呈现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较少,这也是今后必须改进的一个方面。

总之,一堂以学生为主的课要让学生更多地展现出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就要负起主导的责任。

推荐访问: 长方形 反思 教学 长方形教学反思1 长方形的教学反思(汇总15篇) 长方形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