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王卫飞,中共党史论文【精选推荐】

王卫飞,中共党史论文【精选推荐】

时间:2022-07-31 17: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卫飞,中共党史论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王卫飞,中共党史论文【精选推荐】

 

 差序格局中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考

 摘要:

 本文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 出发, 探讨了“差序格局” 的现代内涵及其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在差序格局中, 要运用精细化原则缩小“灰色地带”, 把“回避” 原则落到细处, 使熟人“生疏化” 及不断健全民主、 法制, 推进公权透明化等措施有效破解反腐败的世纪难题。

 关键词:

 差序格局; 精细化; 生疏化; 透明化;

  差序格局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来的, 至今仍是认识和解读中国社会的一把钥匙。

 正如马戎指出的那样:

 “差序格局的根在中国社会扎得实在太深了, 即使剪掉了地面上的枝叶, 它的老根还在那里, 只要气候适宜, 还会不断地滋生出新的枝芽。

 每次重大社会变革都可能使得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受到冲击和淡化, 而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 具有千年根基的传统价值观又会潜移默化地萌生出来, 影响着人们的行为。”①因此, 当我们在对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反腐败制度设计与实践进行反思时, 就不能不研究这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影响, 并设法破解这一世纪难题。

 一、“差序格局”

 (一)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

 费孝通先生是在其《乡土中国》 中, 在与西方社会关系的“团体格局” 比较中提出了中国社会关系“差序格局” 概念的。

 他将西洋社会的类型称为团体格局, 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 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 将中国乡 土社会的类型称为差序格局, 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 按亲疏远近向外扩开一圈圈的社会圈子, 就像石头投入水中荡起的一圈圈波纹。

 这种差序格局中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不像团体中的分子那样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 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 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远, 愈推愈薄。

 作者把社会关系的这种一轮轮波纹之间的差序称为人伦。

 中国人讲究人伦:

 君臣、 父子、 夫妇、 长幼……讲的是一种差等关系,这种种差等关系各自有它们应该遵守的规则。

 在这种差序格局里, 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伦” 为基础的。

 因而“差序格局” 是富于伸缩性的, 它的范围边界随着中心“己” 势力的大小而不断调整, 这样的“差序格局” 决定了每个人行为的价值考量围绕的中心都是“己的利益” 而非团体的“共同利益”。

 在现实中, 每个国人都有一个以“己” 为中心的或大或小的“差序格局”; 他既是自己处于中心的差序格局中的“己”, 同时又在别的许多差序格局中扮演着“家人”、“熟人” 和“生人” 的角色。

 整个华人社会人际关系体系, 就是由这样的无数个大小不一的“差序格局” 叠加起来的。

 通过“差序格局” 这个概念的解释, 我们至少可以明晰以下几点:

 1.它表现出了 中国人

 ① 马戎. “差序格局”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 .

 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

 这一点既同中国人际交往的事实相吻合, 又同儒家所谓的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理想相贯通。

 2.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 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 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 大宇宙与小宇宙、 大我与小我之间同一性。

 3.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 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系, 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

 在西方的概念中, 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

 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 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

 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

 中国人对公德、 公共领域、 公共场所、 公共事业等均没有西方人那样的自觉。

 4.差序格局导致的行为差异使人们很难遵从法律准则, 人们更乐于遵从富有弹性的习惯法。

 (二)

 差序格局的现代内涵 由于传统的差序格局赖以滋生的社会条件仍然存在, 因而, 这一概念对于解释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 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但是, 随着社会的变迁, 差序格局的内涵、 范围、特点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差序格局的中心点发生变化

 在传统社会, 这一格局中离己最近的关系是家庭, 家庭是人们获得社会稀缺资源的惟一社会基本组织。

 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 社会流动性增加, 大多数社会成员不再是“固守乡 土”, 而是不断的流动, 被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单位组织” 中, 呈现出单位组织对个人的重要性。

 结果, 单位组织的出现与家庭一起成了离个体最近的关系,因而人具有了双重依靠, 而他们进一步推出去的关系网又是建立在这双重性的基础上的。

 2.利益成为差序格局中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机制的形成, 使得社会成员的利益观念和行为得以展现, 利益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际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

 人际关系在差序上的亲疏远近, 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远近。

 由血缘关系、 伦理维度决定的差序格局, 一旦产生, 即已固定; 而使这种既定关系得以维持和扩展的关键, 在于关系双方在互动中对彼此占有的稀缺资源的交换或利益的交换。

 利益性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种人际之间的差序是以自我为中心,即围绕着个人或一定群体的利益而建立的。

 利益维度是决定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实质, 一切人际关系都是围绕着利益旋转, 都是围绕着利益关系展开的。

  3.人际关系范围扩大, 姻亲关系与拟亲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国家集中控制机制弱化, 社会资源分配渠道多样化, 个人的由血缘、 姻亲关系与拟亲缘关系编织的关系网络成为重要的支持力量。“姻亲” 主要是指女系亲属家庭, 包括母、 妻两方面的亲属关系。“姻亲” 进入差序格局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 意味着女系的亲属关系进入了过去只包容男系血缘关系的同心圆中, 并且也可以按着女系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分出关系的远近。

 第二, 当姻亲关系进入当代中国农村的差序格局时, “互惠”, 或者利益, 在决定一方和另一方关系的亲疏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而, 姻亲关系的亲疏受到血缘关系的远近和互惠原则的双重影响。

  亲缘关系作为一种先赋性的关系, 既涵盖了父系继嗣形成的宗族群体, 也容纳了由婚配构成的姻亲群体, 相对于获致性的关系——如契约关系、 正式组织关系等——更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亲缘关系是信任结构建立的基础, 容易使人产生信任和亲密度, 也是实际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因而在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将正式的人际关系转化为非正式人际关系的拟亲缘化现象, 或者说人际关系初级化现象。②

 二、 差序格局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影响 (一)

 充分利用制度的“灰色地带”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转型阶段。

 中国的经济结构正由以传统农业为主向以现代工业为主过渡, 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过去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主体是清一色的公有制, 对资源调控、 价格制定、 财务管理,都有非常严格的政策性规定, 基层独立核算单位的自由度很小。

 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体制转型时期, 为减少改革阻力, 我们又采取了由国家主导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有利益格局的触动, 以保持社会的稳定③。

 一方面,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失去了其各个方面的完整性和配套性, 直接行政控制已逐步减少; 另一方面, 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建立中,各方面的配套还很不完善, 非政府组织还很弱小, 政府的间接控制手段还在不断探索实践之中。

 旧的制度规范在渐渐失效, 新的制度规范建立又跟不上转型的步伐, 于是, 过大的“灰色地带” 空间便因“转型” 而生, 个别领域在某些时段还有扩大的趋势。

  在政治领域, 共产党也处在从“革命党” 向“执政党” 的转型时期。

 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中, 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 实际上难以被有效监督, 在利益格局的制约下, 推动建立决策权、 执行权、 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逐步缩小政治领域的 “灰色地带”空间的改革实践面临很大的阻力。当过于集中的权力遭遇差序格局中的“人情”, 则更加深了这一弊端对建设廉洁社会的负面影响。

 (二)

 差序格局中人们对制度执行的把握因“亲疏远近”而不同 由于制度边界具有“灰色地带” 的特征, 这就给差序格局中的人们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灰色地带” 的空间越大, 可操作的空间就越大。“己” 一旦掌握了某种权力, 权力便因“爱有等差” 而被用来关照“家人” 和“熟人”, 执行制度的尺度能宽则宽,“被允许行为” 的范围扩大到尽可能的极致。

  由于制度边界“灰色地带” 空间的存在, 当“己” 拥有执法权时, 便一定要先搞清楚惩罚对象是谁, 惩罚对象与“己” 是什么关系, 亦即对象在差序格局中与“己” 的亲疏远近关系, 甚至要先搞清楚惩罚对象与“己” 的“家人”、“拟似家人” 的亲疏远近关系, 以及上司

 ② 卜长莉. “差序格局” 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J]. 社会学研究, 2003(01)

 .

 ③ 罗忠敏. 腐败成因与防治对策[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的“家人”、“拟似家人” 的亲疏远近关系, 才决定以什么“标准” 来作出处置。

 如对象是“家人”、“熟人”, 或遇到“家人”、“熟人” 的说情, 公平公正便让位给人情世故。

 于是,“手下留情” 的“情” 字成了执法者和说情者罔顾法规的“心理支撑”。“铁面无私” 者因太不近人情而无以面对亲人和朋友, 加上为“己” 日后多留后路的算计, 便促成了执法者在制度宽限极致下“网开一面”、“下不为例” 的自觉选择, 既给足了说情人的“面子”, 又满足了“己”在圈中被誉为“仗义” 的精神需求。

 数千年来,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朋友有义、 夫妻有情以及君恩臣忠等等, 一直是国人为人之根本。

 正如孔子曰: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只有当事态足以危及“己” 的权力,“通融” 已触及“高压线” 时, 才会言不由衷地声称“绝不手下留情”。

  同样, 当“己” 拥有资源的分配权或奖励奖赏晋升的决定权、 建议权时, 自然也会利用制度边界的“灰色空间地带”, 尽可能地给予自己的乃至上司的“家人”、“熟人” 更多的关照和机会。

 更甚的是, 一些精于此道者便在“人情” 的掩盖下“礼尚往来”, 谋取个人和小圈子的不当利益。

 而对待“生人”, 则往往在制度把握的尺度上以避免责任风险为要义, 宁严勿宽, 最多也只是“不偏不倚”。

 所谓的“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一个人发了迹, “家人圈”、“熟人圈” 都受惠。“家人圈” 和“熟人圈” 的大小往往与“己” 掌握的政治、 经济等资源的能力呈正相关, 拥有资源越多, 圈子就越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 差序格局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社会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模式, 一种隐性的资源配置模式。

 三、 差序格局中反腐倡廉建设的措施

 为加强廉政制度建设, 我们党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 更加注重治本, 更加注重预防, 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根据对差序格局中制度漏洞的理论分析, 结合改革开放 30 年来廉政制度建设过程的回顾, 我认为,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设置, 用精细化原则缩小“灰色地带”

  要尽可能把制度的“灰色地带” 降到最小, 使制度边界变小。

 也就是说, 制度完善的重点应该放在制度边界上, 尽可能地减少制度边界上“亦此亦彼”的行为集合, 使之尽可能地属于可行集或不可行集, 从而缩小“执行空间”。

 同时, 除突发事件处置或紧急状态外, 自由裁量权在制度层面必须有较为严格的程序规范, 以确保制度执行的公平公正。

 因而要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和司法体制改革, 完善干部选任制度。

 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和社会体制改革,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推进财税、 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 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二)把“回避” 原则落到细处, 使熟人“生疏化”

  在现实中, 被查处的职务犯罪嫌疑人往往都有较多的社会关系, 一旦出了事, 就有领导、同事、 亲戚、 朋友等“熟人” 通过各种渠道打招呼, 甚至是施加压力。

 如果执法者与被执法

 者、 监管者与被监管者、 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彼此讲人情, 则公平与正义就可能成为空话, 腐败就有了滋生的温床。

  所谓生疏化, 就是充分考虑到人情妨碍公平正义而滋生腐败的可能性, 在执法与被执法、监管与被监管、 考评与被考评之间建一道“防火墙”, 把“熟人” 外推为“生人”, 避免“人情陷阱” 的困扰。

 近年来的一些改革, 如上下级之间的亲属回避, 国家部委由中央纪委直接派驻纪检组, 纪委书记由上级纪委直接任命, 省部级的贪官由异地办案, 基层法院执行难的案子交由异地法院执行, “五长” 在一地任职超过两届须异地交流, 公选干部聘请外地面试官, 甚至一些省音乐本科专业招生面试时评委隔帘听歌等等, 都是生疏化的有益尝试, 而且效果有目共睹, 有些已经从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

  (三)进一步发展民主, 健全法制, 不断使各项工作透...

推荐访问: 王卫飞,中共党史论文 党史 中共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