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10篇)

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10篇)

时间:2022-11-17 18: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10篇)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天长乡村特色产  业发展研究——以天长市芡实产业发展  为例  摘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乡村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10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10篇)

篇一: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天长乡村特色产

  业发展研究——以天长市芡实产业发展

  为例

  摘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结合地方实际,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近年来,天长市紧紧抓住小芡实这个产品,努力做大做强芡实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创新。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产业芡实

  为了弥合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解决城乡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实现手段,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产业兴旺”是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抓手,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和经济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发展特色产业是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天长市将按照“一体规划、两区共建、三产协调、四化同步”的思路,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乡村美、农民富、农业强”为目标,推进“农民生活聚集区”和“现代农业生产区”建设,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和

  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创造若干具有天长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模式、新路径,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新样板。近年来,天长市充分发挥水面资源丰富、群众有传统种植习惯的优势,大力发展芡实特色水产品种植,构建起“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发展模式,相继成立的芡实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的芡实种植水面,年年增长的芡实产量,让天长芡实逐步从特产变成了产业,通过几年的发展,依靠小小的芡实,天长市铜城镇龙岗社区获得了首批“全国一村一品芡实示范村”的殊荣,被誉为安徽的“芡实之乡”,天长市龙岗芡实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龙岗芡实”获批国家地理标识证明商标。目前,芡实已经成为天长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天长芡实品牌享誉全国,一颗颗圆圆的小小芡实果,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豆豆”。

  一、天长市关于芡实产业发展的探索

  天长市2021年“一县一特(芡实)”全产业链产值23.7亿元,比2020年全产业链产值18.21亿元年增长30.15%。天长市芡实全产业链创建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有如下举措:

  (一)优化芡实布局与扩大芡实面积并举

  天长市充分利用低洼田地或池塘,结合天长龙岗芡实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地理优势,合理布局,以永丰、杨村、铜城镇为主线,向周边扩展,不断优化、扩大芡实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规模。2021年芡实基地面积约17万亩(市内种植基地6.7万亩,市外流转经营基地10多万亩),市内新增土地流转(不含自然水面)芡实种植基地1万多亩,其中千亩以上芡实种植基地2个、500-1000亩芡实种植基地6个、100-500亩芡实种植基地26个、芡实良种繁育基地1个、芡渔综合种养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1个,基地数量与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

  (二)进一步提升芡实产业加工能力

  全市现有各类芡实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120多家,年产芡实各类产品超1.9万吨;依托天长龙岗芡实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的龙岗、湖滨等地芡实大市场,从事芡实全产业链的就业人员有1.28万人,年生

  产、加工芡实各类产品4.8万吨,其中嗑籽1.5万吨,芡实茎1.6万吨,加工芡实仁1.4万吨,带动运输、机械加工、生产包装、冷藏、零售业等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天长市芡实产业的蓬勃发展,涌现一大批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助推了市“一县一特(芡实)”全产链的发展。天长市圣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科企对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芡实产品的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科技含量不断增强。2021年公司投资248万元、引进科研人员2名发展芡实深加工。该公司除了传统的芡实鲜果、芡实米外,目前已开发芡实酒、芡实果饮、芡实米稀、芡实脆饼等10多个深加工产品,且已全部投放市场,销售前景看好。2021年全产业链产值超23.7亿元,芡实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已成为天长农民致富的“金豆豆”,带动产业链农民人均年增收达6000元。

  (三)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作为“水八仙”之首的芡实,别名鸡头米、鸡头果、菱芡,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芡实以种子的种仁供食用,营养丰富,是传统的营养保健型食品,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芡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长期以来市场一直处于热销之中。

  天长芡实以其颗粒饱满匀称、健康营养、壳薄籽满、米甜而不涩、籽柔而不软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天长市为提高天长名优芡实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各类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新闻媒体等平台,加大天长名优农产品推介交易力度,拓展销售渠道,不断扩大天长名优农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为了打响芡实品牌,2018年天长市委、市政府借助第一届全国农民丰收节的契机,在龙岗成功举办"天长市第一届千秋剥菓节"。

  2021年全市新增芡实绿色食品认证1个,现有芡实“三品一标”11个;天长龙岗芡实已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拥有龙岗芡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天长龙岗芡实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天长龙岗芡实”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三个国字号荣誉。2021年天长龙岗芡实纳入首批安徽省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除却“湖珠”、“义林”、“天龙”等老的知名品牌外,2021年北京国际优质农产品展示交易会上,天长市百家荡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天长百家荡芡

  实”、天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天长芡实”、“天长康宾酒”荣获北京国际优质农产品展示交易会金奖;9月中旬合肥农交会“天长百家荡”芡实品牌再次获展会金奖。

  (四)电子商务与产业融合更紧密

  一是网上营销技能整体提高,农产品生产端和销售端产销对接更加顺畅,主体服务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能力大幅提升。2021年第四届天长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芡实丰收季直播活动、天长市99号公路自驾游助推农产品出村进城活动、仁和集镇举办美丽乡村篮球赛活动、新街镇发起自行车骑游健身大会活动、天康电子商务集团开展参观其线下体验店活动以及通过抖音、微信、益农信息社、淘宝网等多个平台宣传推荐活动,使得本次天长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交易金额达410万元,参加活动的人次也达到了8.62万;二是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中心、25家大中型电子商务平台为主体,联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展开芡实全产业链产品网上营销或自销。农业物联网建设与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与芡实产业化融合发展,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更是发挥出巨大的商业价值。根据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监测数据,2021年全市农产品电商监测应用主体25家,网上销售额超7亿元。

  (五)质量追溯保安全

  为确保芡实的品质,一是在全省率先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设农产品质量快检室,目前在全市各乡镇已实现全覆盖。快检室的建立,增加了对芡实种植加工产品的抽检能力,实现重点基地全覆盖、重点企业全覆盖;二是借创建天长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契机,在芡实全产业链产品中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通过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实现农产品质量网上能追溯,确保消费者消费能安心;三是将有“三品一标”认证的经营主体信息录入省级追溯平台,实现对芡实产品动态管理;四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联合质监股、科教股、质检站,定期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通过学习,让芡实种植户脑中时刻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

  二、制约天长市芡实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投入遇到瓶颈

  发展壮大芡实产业发展,需要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受2022年中央1号文件耕地保护限制,严禁耕地非粮化,农田流转种植芡实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敢批了,芡实规模发展受到土地的制约。另外,虽然芡实是天长的主导乡村特色产业,但是长期依赖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地方财政因为各种原因投入的的资金非常有限,特别是科研投入不足,造成技术徘徊不前。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科研投入,特别是不重视芡实品种的选育与提纯复壮及相关高产配套技术的研究,因而芡实整体生产水平不高,品种种性不纯、退化、杂乱情况严重。芡实作为药食同源的蔬菜,促使人们进行了广泛的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市场上高效益高附加值的拳头芡实产品仍然缺乏,因此要加大对芡实的科研投入。

  (二)对芡实文化的挖掘和打造不足

  为了打响芡实品牌,力争实现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改善、旅游大提升“三大目标”,放大龙岗古镇和天长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力,自2018年以来,天长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举办“千秋剥菓节”活动,举办产品展销、文旅推介、项目签约、主题晚会、群众文化等系列活动,其中虽然开展过发行芡实个性化邮票暨明信片,让世代种植芡实的农民登台表演各种剥菓技巧等芡实主题文化活动,但游客近距离接触芡实直接参与的活动较少,没有打造一个与芡实有关的集水上观赏、采摘、籽粒剥壳、饮食制作、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芡实产业文化园,没有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严重制约了芡实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的举办

  此外,芡实作为农作物,需要适宜的气温和充足的雨水,这就决定了芡实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遇到高温缺水的恶劣天气,芡实可能面临减产甚至绝收,靠天收的状况影响芡农的生产积极性和家庭收入的稳定。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也影响芡实的运输和销售。

  三、推进天长市芡实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整合资源,创新要素投入方式

  扩大芡实规模化生产离不开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整合和投入。当前,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大胆创新,可以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融资方式,拓展芡实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芡实产业产、销、研的信贷投入。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心村培育的项目平台,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创新用地流转机制。

  (二)积极挖掘芡实文化,拓展芡实产业的休闲观光功能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打造芡实产业文化园,发展芡实文化,拓展其休闲观光方面的功能。休闲农业已成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发现,国内现有较大的芡实交易市场和交易中心的主要是苏州园区芡实交易中心和天长龙岗芡实大市场,其功能目前仅仅是交易,且交易场地面积较小。为提高天长龙岗芡实大市场规模效应,应依托天长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集群优势,需要积极打造一个功能齐全集芡实科研、展示、生产、交易、物流、旅游等为一体的芡实产业园。要充分挖掘芡实休闲文化,拓展芡实产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将芡实产业园打造成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带动农业旅游的发展。

  芡实文化的挖掘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之魂,从而形成全面振兴农村的合力,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使传统乡村文化转化创造美好家园的强劲动力。

  2021—2022年度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项目,编号:CZDXKT202130

  [参考文献]

  [1]曾雯.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2).

  [2]张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21(04):120-122.

  [3]郭婷婷.“一品”兴“一村”特色乡村产业大有可为[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173.

  [4]徐旭,刘娴,李良俊.芡实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17(18):6268.

篇二: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center></center>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center></center>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center></center>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center></center>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

  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6、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center></center>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

  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

  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

  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

  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center></center>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center></center>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篇三: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乡村振兴发展实践案例

  一、背景

  XX县位于XX盆地中北部,XX市东南部,辖区幅员面积2659.38平方公里,辖13个乡、49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932个村、110个社区,全县户籍总人口141.4万人,是全省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囿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规模,XX县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全

  县城镇化率为37.5%,低于全省12.9个百分点,相当比例的农村地

  区人均占有资源少,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不发达,脱贫攻坚任务较为

  艰巨。20XX年全县共识别贫困人口超过8万,有建档立卡贫困村

  140个。同时,XX县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全县范围内南北差

  异、东西差异较大,约

  30%勺贫困村、贫困人口

  聚集在南路乡镇。

  近年来,XX县针对南部贫困区域发展滞后、诉求多元、问题交

  织,靠单兵突进、单点改革难以奏效等实际情况,抢抓省农村改革综

  合试验区、市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简称综改区)建设契机,通

  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主动探索,集成实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定

  向颁发经营权证、“三变”改革等

  15项省市县

  改革试点,着力探索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互促发展新路子,实

  现了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融合互动。综改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20XX年的7600元增长至20XX年的15166元,保持年均13%的增速,9个贫困村4862名贫困人口提前实现脱贫摘帽,相关改革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专题报道。

  二、做法

  (一)构建“双区”叠加推进机制,形成市县联动、三方共建的工作格局

  坚持综合改革与脱贫攻坚“双区”叠加、互促互动,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群众三方作用。

  一是市县齐抓共建。建立市、县、乡、村、社齐抓共建,五级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县分别组建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前线指挥部,落实2名县级领导任副指挥长常驻前线指挥部一线指挥,选派3批170名市县机关干部到指挥部挂职或村任第一书记(副书记)和乡镇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

  二是社会各方支援。明确社会投资、群众投入等以奖代补政策31

  条,策划包装项目180余个,引进铁骑力士、可士可、牡丰、梓商等

  农业龙头企业18家,累计吸纳社会投资3.2亿余元。与清华大学、

  中国农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院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和

  远程教育培训基地,

  成功纳入中国工程院“村

  镇规划建设重大课题”调研点,形成专家咨询与技术支撑的“区校合作”

  新模式。

  三是群众主动参与。县财政设立300万元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基

  金,吸引65名在外务工人员回乡成功创业。制定《综改区项目推进

  办法》,对村民筹资修建村社道路、维修塘库堰渠、自建农业设施等

  分别按照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明确“村民筹资额度达

  到项目总投资30%^上的,可采用村民自建方式进行”。

  (二)构建“双轮”驱动建设机制,形成规划引领、建管同步的发展态势

  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同步,实现“输血”“造血”双轮驱动。

  一是多规合一。坚持“丘区风貌、新村功能、农家情趣、现代品质”

  于一体,聘请清华大学、中国农大等规划机构,同步编制示范区总体

  规划和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

  4个专项规划及11

  个镇乡的总规和控规,明确城镇、产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开展扩

  权强镇试点,加快构建“乡一村一社”三级管控体系,推动规划落实。

  二是整合项目。坚持资金用途、管理权限、实施主体“三个不变”,

  采取“一个部门牵头、一张图纸设计、一个标准验收”授权综改区指挥

  部“双审双签”全程把控。

  3年累计整合实施各

  类涉农项目46个、资金9.96亿元,建成县乡道路74公里、村社道

  路355公里;整治渠道450公里,新建山坪塘90口、蓄水池60

  口,新建高标准农田近万亩,实现水网、田网、路网、电网“四网配

  套”。

  三是创新服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土地“三权分置”,探

  索定向颁发土地经营权证500余宗,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培育

  家庭农场、专合社148个,连片建成甜橙、藤椒等基地3.5万亩。探

  索“互联网+定制农业”,建成1个区域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和20个村

  级电商服务网点,实现电商交易额

  516

  万元。开展政府购买水稻植保公共服务试点,作业面积2万余亩,亩

  平直接创收92.1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

  点,组建农村资金互助协会5个,累计发放借款260余万元;与农

  商行合作创设“产业扶贫贷”,落实300万元分险基金,由银行放大

  10倍进行放贷,撬动社会投入1.8亿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被评

  为20XX年“XX省十大金融创新案例”。

  (三)构建“双带”同步受益机制,形成多方合作、长期共赢的脱贫路径

  坚持“带动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通过“产业+扶贫”,推动精准脱贫、同步收益、多方共赢。

  一是四方分成互惠共赢。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组建甜橙种植专合

  社,引进可士可公司发展甜橙产业。专合社委托公司代建代管基地三

  年,盛产后由专合社统一经营管理,

  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并按1元/斤保底价回收,收益按照农户、公司、专合社和村集体四

  方“7:1:1:1”分成。目前已建成甜橙基地20XX亩,入股农户1200户

  (贫困户172户453人),盛产后可带动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股权量化精准扶贫。采取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组建水产养

  殖专合社,发展台湾泥鍬净水面养殖。探索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整合

  财政补助资金量化到合作社成员,整合扶贫产业周转金和社会帮扶资

  金作为贫困户集体股本,集体股本收益

  80%由贫困

  户按人分成,20%建立脱贫巩固基金。目前已发展泥鍬养殖和稻鍬共

  育基地350亩,带动6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三是代养代管无本增收。与铁骑力士公司合作,在试点村建立以

  贫困户为主体的合作社,通过综改区“产业扶贫贷”和贫困户扶贫小额

  信贷解决合作社代养场建设资金,

篇四: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集合

  达人村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整个项目占地40余公顷。以乡村为基础,以复兴乡村文明使命,融合了集市文化、节庆庙会、田园风光、美食小吃、民俗演艺、童话世界等项目,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浙江首个田园综合体。整个项目将重点突出田园夜色,弥补宁波市中心以乡村特色的商业空白,也弥补了宁波乡村夜游市场空白。是城市中心区不再有的田园,城市中心无法再生、无可复制。

  区核心内容紧紧围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俗演艺、农家美食、农趣玩乐进行开展。达人村每年还定期举行六到七场农俗文化类主题活动,包含农俗风情嘉年华、春耕花痴秀、乡村童趣节、冰雪纳凉节、灯光艺术节、丰收农趣节、聊斋鬼节等,其中农俗风情嘉年华被评为全国____年__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____年,莫干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

篇五: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六个经典案例

  1.“民宿发展模式”—莫干山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有“清凉世界”、“江南第一山”的美誉。十多年来,莫干山镇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发展民宿和旅游产业。全镇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强镇的发展战略,创建了全国美丽宜居小镇。2.“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袁家村袁家村是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下辖村。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3.“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泰山村泰山村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西南6公里,与新密搭界。结合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思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乔宗旺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紧靠郑州市区的区位优势和黄帝文化的品牌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产业”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确立了“以孝治村、生态富村、文化强村、旅游活村、实干兴村”的发展思路。

  4.“综合发展模式”—中郝峪中郝峪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博山大山深处,距城区40多公里。该村践行的“三变”模式得到全国各地乡村的认可,即资源变资产,现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东、户户当老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发展。5.“外部资金撬动模式”—竹泉村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在开发之初,竹泉村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确定了建设新村,腾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风貌系统,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吸引核;新是指按照乡村振兴的标准并结合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建设新村,安置村民。竹泉村围绕“山、竹、泉”做文章,以沂蒙原生态古村和沂蒙山乡民俗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区、农家风情兼备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以“竹泉模式”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进行曲。6.“一价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乌村乌村位于乌镇西栅历史街区北侧500米,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借鉴了ClubMed的“一价全包”国际度假理念,按照“体验式的精品农庄”定位进行开发,强调在对乡村原有肌理进行系统保护的基础上,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传统生活氛围、适应现代人休闲

  度假的“乌托邦”。围绕江南农耕村特点,导入酒店、餐饮、娱乐、休闲、亲子、农

  耕活动等配套服务设施,乌村定位为高端乡村旅游度假区,与西栅历史街区联袂互补。

篇六: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2022乡村振兴怎么干?十大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经典案例,总结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十种模式。

  以下十大案例作为国内著名的乡村振兴成功案例,他们究竟赢在哪儿?

  1、以“三瓜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融入“互联网+三农”发展理念,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推动三瓜村的全面振兴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保护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修整保护,修复水系,把乡村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2、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袁家村是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下辖村。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3、以“泰山村”为代表的“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

  泰山村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西南6公里,与新密搭界。结合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思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乔宗旺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紧靠郑州市区的区位优势和黄帝文化的品牌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产业”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确立了“以孝治村、生态富村、文化强村、旅游活村、实干兴村”的发展思路。

  4、以“中郝峪”为代表的“综合发展模式”中郝峪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博山大山深处,距城区40多公里。该村践行的“三变”模式得到全国各地乡村的认可,即资源变资产,现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东、户户当老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发展。5、以“竹泉村”为代表的“外部资金撬动模式”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在开发之初,竹泉村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确定了建设新村,腾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风貌系统,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吸引核;新是指按照乡村振兴的标准并结合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建设新村,安置村民。竹泉村围绕“山、竹、泉”做文章,以沂蒙原生态古村和沂蒙山乡民俗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

  景区、农家风情兼备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以“竹泉模式”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进行曲。

  6、以“乌村”为代表的“一价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乌村位于乌镇西栅历史街区北侧500米,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借鉴了ClubMed的“一价全包”国际度假理念,按照“体验式的精品农庄”定位进行开发,强调在对乡村原有肌理进行系统保护的基础上,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传统生活氛围、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乌托邦”。围绕江南农耕村特点,导入酒店、餐饮、娱乐、休闲、亲子、农耕活动等配套服务设施,乌村定位为高端乡村旅游度假区,与西栅历史街区联袂互补。7、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发展模式”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有“清凉世界”、“江南第一山”的美誉。十多年来,莫干山镇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发展民宿和旅游产业。全镇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强镇的发展战略,创建了全国美丽宜居小镇。近年来,莫干山不仅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国内外的游客,许多曾经走出大山的当地村民也纷纷返乡,参与到建设家乡的大潮当中。8、以“鲁家村”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2011年以前,浙江省安吉县的鲁家村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如今已蜕变为“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中国美丽乡村新样板。鲁家村以“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的独特魅力呈现给世人。村集体通过财政项目

  资金转化为股本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理念,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紧密结合到了一起。改造后的鲁家村对追求自然耕种的城市人群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带来乡村旅游的繁荣,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9、以“舍烹村”为代表的“三变模式”普古乡舍烹村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普古乡东部,立足“1+6=1”的发展战略,即立足旅游资源,实施产业富村、商贸活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科技强村,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发展示范区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将农业产业当作旅游来做,种植作物除注重其本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充分挖掘科普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在果园农田中建设休闲栈道、观景平台、休息设施、农业乐等设施;建设农耕文化园、百草园和百花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提升农业产业观赏性、体验性、科普性,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10、以“合掌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模式”日本的合掌村包含民居保护、民俗观光、民宿生态体验等完整的观光产业链。(1)观光旅游:白川乡内共有5个合掌村落,其中最出名的是拥有114栋“合掌造”的荻町,还有一条长1公里左右的庄川河,以及寺庙、美术馆、博物馆等,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开发了乡村观光产业。

  (2)民宿与特产:合掌村民宿以合掌造建筑见长,是日本传统民宿的典范。整个村落以不破坏村民生活为前提,改造了其中的一些合掌屋为民宿、餐饮以及特产商店,来满足日益增加的观光客的需求。民宿内体验项目以特定农作业或地方生活文化为主题,包括农耕体验、牧业体验、渔业体验、加工体验(做豆腐、捏寿司)、工艺体验(押花、捏陶)、民俗体验(地方祭典、民俗传说、风筝制作)等。可以感受农村朴实与温馨的生活环境,聆听主人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体会久违的宁静和安逸。

  合掌村商品主推本地特产,如浊酒、飞弹牛肉、柿饼、飞弹牛乳制的冰淇淋等,利用村内独有的原生态食材进行生产。

  (3)节庆活动:为让“合掌村”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深度挖掘了当地文化,打造了“浊酒节”“亮灯节”以及“消防演习日”等节庆活动。

篇七: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钟山县吉塘村吉塘自然村位于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西部,323国道边,坐落在4A级景区——百里水墨画廊旁,该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4户629人;该村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农业主要发展水稻、烟叶、柑橘等作物种植,农家乐等旅游产业正在逐步发展;2019年人均收入7800元,村集体收入1.1万元。

  吉塘村风景独特,村内有秀美石山、百年古树、生态广场等。钟山县两安瑶族乡岩口村

  岩口村位于钟山县西北部,两安瑶族乡西部,是一个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落,全村总人口450人。村内有一个古树名木公园,占地约10亩,古树名木为树龄100年至300年的松树、香樟、榕树。村屯传承发展“羊角舞”“长鼓舞”“本地油茶”等民族文化。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多元,2018年岩口村成立一个酒业公司,主要加工山野葡萄、火龙果酒,年纯收入达20多万元。同时努力打造集山水田园、瑶族风情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带动全域旅游全面发展。富川城北镇毛家村

  毛家村是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六合村委的一个自然村,毗邻老朝东。有2个村民小组58户238人,有党员3名。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芋头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芋头总面积240多亩,外出务工人员50多人。近年来,毛家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6750元。该村17户贫困户已脱贫摘帽16户,脱贫率达94.2%。2016年,毛家村被评为自治区绿色村屯;2017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被评为广西四星级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区。

  历经两年多的打造升级,毛家村依托自身生态优势,通过建设村碑、环村路、休闲步道、骑行绿道、凉亭、露营平台、锤钓区、烧烤区、采摘园以及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不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将毛家描绘为山环水绕、错落有致、绿树成荫的农家水墨画,使毛家成为城北第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产业的村屯,成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富川下湾新型农村生态社区

  下湾新型农村生态社区,是柳家乡创新思路,跨越下湾村委下源屯和洋新村委茅刀源屯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该社区位于柳家乡西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约340公顷,主导产业以特色水果、药材种植、林蜂养殖和乡村旅游等为主。

  该社区曾荣获贺州市生态文明村、贺州市“精品村”、贺州市脐橙村、贺州市生态文明村、贺州市文明信用村、自治区卫生村、广西“绿色村屯”、自治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广西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村庄2019年幸福村等称号。

篇八: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东北乡村振兴的村庄案例

  引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XX镇十家子村利用亲情、乡情,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创办XX电子商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通过“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实体店”的模式,推动当地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培育产业发展领头雁。十家子村党支部积极号召、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20XX年本村大学生XX响应号召,返乡创立XX电子商务公司,注册“XX”品牌,发展葡萄、小米等种植加工,推动当地特色水果和杂粮产业发展。在XX的影响和村党支部支持帮助下,先后有20多名大学生积极返乡,领办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积极投身创业富民大潮,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二、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十家子村搭上互联网快车,探索“线上开网店+线下实体店”的创新模式。先后在辽宁朝阳、上海等地开设线下实体体验店,与XX等大型平台企业对接,搭建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形成了“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电商平台运营机制,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入市的销售渠道,建立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

  -1-

  全新产业链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三、打造乡土特色金招牌。十家子村以“土地流转+入

  股”的方式,流转土地近万亩。以农民合作社为核心,通过种苗供给、田间管理和成熟采收一体化跟踪服务,打造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产品源头的健康。同时,建立清洗、包装、分等分级标准,规范农产品初加工,与XX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母婴食品等,拓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创立了“XX”等知名品牌。

  四、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十家子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的“5+”模式,带动27户贫困户脱贫,500余户农民致富。村党支部将集体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帮助农户脱贫发展致富产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户享受股份制比例分红。纳入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范围的农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再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体验店统一销售。同时,农户还可进入公司就业,让农民真正成为卖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红金、得财金的“五金”农民。

  -2-

篇九: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聚力打造农业特色

  作者:曹利强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1年第30期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曹利强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惠山区洛社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洛社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洛社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中蔬菜、水蜜桃是主导产业。蔬菜连片面积约7000亩,主要集中在惠山精细蔬菜产业园。水蜜桃7320亩,主要集中在杨市水蜜桃园区,与阳山镇共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山水蜜桃”品牌。其余为葡萄1426亩、水稻2000亩、苗木720亩、食用菌125亩以及其他各种种植规模较小的作物252亩。

  无锡洛社六次产业园、惠山精细蔬菜产业园及杨市水蜜桃园区是洛社镇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

  1、无锡洛社六次产业园

  园区着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产”,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聘请日本、台湾的种养殖专家,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与江浙沪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以葡萄、果蔬、稻麦三大农业生产基地为重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二产”,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农产品加工中心,开发果酒、果酱、蔬菜净菜等产品。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健全现代物流和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通过会员配送上门、“农夫市集”等实现时鲜果蔬的直送、直销,延伸农业产业链。“三产”,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盆景园艺、蒙德里安香草园、布察德花园等创意文化农业,推动农旅结合,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通过村庄归并、土地流转完善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强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创产品,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主题家庭农场的带动,推广农耕文化教育,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园区先后获得“江苏省农业科技园区”、“江苏省水利风景区”、“无锡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等荣誉。近年来,洛社镇在六次产业园大力推进田园康养项目,由中国老年学会与老年医学学会进行投资建设,投资约30亿,主要利用村庄和工厂用地进行建设。

  2、惠山精细蔬菜产业园

  园区由洛社镇政府负责建设及管理,由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承包种植经营。园区经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从种植到初加工再到配送的产业链。建立农产品初加工中心、储藏冷库,配备了农产品冷链配送车,配送范围覆盖了惠山区学校、超市、企业等地,农产品通过精包装进入超市,大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企业、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扩大了经营规模,也帮助农户解决了部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3、杨市水蜜桃园区

  由企业、合作社、农户自产自销,通过互联网,融合现代发达的物流行业,可将当地水蜜桃销往全国各地,目前物流公司已在杨市片区建立多个固定的配送点,如顺丰速运、跨越速运等物流企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冷链配送体系,保障水蜜桃快速、完好的送达客户,为杨市水蜜桃拓宽了销售渠道。

  二、洛社镇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主要措施及成效

  1、蔬菜产业

  (1)由政府主导

  在洛社镇政府的主导下成立了惠山区精细蔬菜园区,是无锡市市属蔬菜基地建设的重点工程。园区基础设施由政府主要投资建设,建成连片区域面积7000余亩,同时成立园区管委会,由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日常管理。

  (2)适度规模经营

  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为经营主体,蔬菜园区现有2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专业蔬菜产销合作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一种植、管理、采后处理、包装、销售,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相衔接的农业产业链,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实行订单农业,生产的莴苣远销青岛、大连等城市,小蕃茄走出国门远销日本,开展农超对接活动。与商超合作,设立蔬菜直销柜。为必胜客、大娘水饺、市委党校等单位实行订单配供。

  (3)建设绿色防控体系

  实施绿色防控项目,推广信息素诱杀技术、生态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科学用药技术等,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改善土壤连作障碍。

  (4)主要成效:①惠山精细蔬菜产业园已成为无锡市叶菜供应规模集中区,年产各类蔬菜4万吨,占无锡地产叶菜50%以上。②适度规模经营,保证了农产品质量,绿色农产品占比70%以上。③绿色防控体系的建设有效压降了害虫的成虫基数,既节省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上市蔬菜的安全放心程度。同时更新了菜农的病虫害防治观念,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⑤提高了菜农收益,亩均净收益超过一万元。

  2、水蜜桃产业

  (1)一是加大宣传培训,提高桃农种植积极性

  定期发放阳山水蜜桃协会印制的种植简报,为桃农提供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导;加强桃农培训,邀请江苏省农科院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动员组织种桃能手参加各级组织的赛桃会。

  (2)加强病虫害监测及防控工作

  设立了水蜜桃病虫害系统监测点,根据监测情况及时指导农户施药。

  (3)加入区统防统治示范点

  大力推广科学的病虫防治技术,加入区统防统治示范点。示范点实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施药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施药方法。

  (4)购买水蜜桃保险

  由镇政府主导,给予部分政策资金支持,引导桃农购买水蜜桃保险。

  (5)主要成效:①近年来洛社镇水蜜桃品质不断提升,在全国及地方各级评比中均获得优异成绩,获奖比例领先于其他地区。②得益于水蜜桃品质的提升,经济效益也获得提升,品质好的水蜜桃售价可高出市场价一倍。③通过购买水蜜桃保险,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了桃农种植积极性。

  三、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缺乏

  精细蔬菜园90%以上为外来承包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水蜜桃种植户多数年龄较大,年轻人大多流出就业。由于缺乏文化知识,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向高端升级遭遇障碍。

篇十: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乡村振兴下特色产业发展与对策——以XX羊产业为例

  XX位于XXX三省区交界,是革命老区县,有着850多万亩天然草原,属于典型的半农半牧区。XX群众历来就有养羊传统,XX羊肉也有独特风味。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潮中,XX坚持科学喂养,使羊产业发展的体量和质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大兴羊业,大发羊财,XX依靠羊产业摆脱了贫困,也正在用高素质人才和高科技手段让羊产业在乡村振兴中挑起大梁。

  (一)辛丑牛年春节,是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特聘XXXX专家XXX博士在XX度过的第一个中国年。XXX博士是世界动物繁育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是持有甘肃省高端人才确认函的高级专家,专职从事羊繁育与胚胎移植工作30多年,曾担任澳XXXXXXX博士和当地大学生“羊倌”在一起探讨养羊技术。2015年,XXX漂洋过海来到甘肃,传播科学养殖理念和技术。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成立后,XX积极引进XXX专家团队,帮助当地用新科技培育新品种,提升羊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湖羊产羔多,小尾寒羊体格大,杜泊羊产肉好,陶赛特羊耐粗饲……如何把不同品种羊的优点

  集合到一种羊身上,然后用这种羊扩群繁育,实现羊肉品质好,利益最大化?

  以XXX团队为骨干的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的专家团队探索解决了这一问题。

  甘肃庆环公司负责人XXX介绍,用高繁性能的湖羊为最佳母本,优质母羊产卵,普通母羊怀孕产羔;挑选优良基因的顶级公羊,用其精液对母羊人工授精,实现“一只配一万”的效果。

  为产出均匀一致的育肥肉羊,屠宰加工成整齐、均匀、一致的肉羊产品,甘肃庆环公司对母羊群做相关处理,实现1000只母羊在同一天排卵、同一天配种,同时产羔、同时断奶、同时育肥,同时出栏。

  为选出最好的母本基因,公司还选出最好的母羊人工授精后将胚胎取出,让其他母羊“代孕”产羔,这种方式可以让一只优质母羊一年产出36只羔羊,实现优质个体快速提升。同时,通过“孕检”判定母羊怀孕数量,进而分群饲养,分级配送营养,提高羔羊存活率和优质羔羊率。

  一只配一万、一天配一千、一变三十六……高科技的养羊繁育模式,已成为XX羊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2月25日,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受到表彰,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在此之前,农业农村部通报表

  扬了全国范围内产业技术扶贫优秀团队,甘肃XXXXX(肉羊产业)技术扶贫团队在列。

  这一团队的牵头人就是XXX,成员包括XXXX技术专家2人,地方科研院所2人,高校2人,当地技术推广1人,国家级科研院所3人。

  近年来,XX大力推广肉羊产业,构建了肉用羊、奶山羊、黑山羊的“三羊开泰”产业体系,形成了党政、企、社、村、户产业联合体“五位一体”的经营体系,正在形成一级场育好种、二级场产好羔、三级场出好效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在公司制种、合作社纯繁的基础上,正在推广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生产体系。

  这种科学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推广,得益于这些“国际队”“国家队”和“地方队”的羊专家团队的科技支撑。

  XXX(肉羊产业)技术扶贫团队在XX建办制种基地,搭建起世界前沿羊业技术合作研发推广平台、肉羊制种和良种基因输出基地、技术人才队伍培育基地和科技带贫示范基地的“一平台、三基地”,采用智能化机器人饲喂系统等世界先进技术,专门建成肉羊产业技术中心服务当地羊产业,先后组织32位国外专家和86位国内专家参与庆阳肉羊扶贫产业,为羊产业发展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靶向示范。

  据了解,目前团队已经示范技术29项,引进肉羊良种4个,筛选推广优质高产饲草品种4个,研制推广肉羊营养快餐料2种,培养村级产业

  指导员251人、大学生“羊倌”403人,培训农民2.8万人次,成为引领XX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硅谷”。

  产业发展,重在链条和链条生产中的价值提升。为了推进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2016年,XX引进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100万只肉羊屠宰及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集聚肉羊产业各类要素,打造国内一流肉羊生产基地,实现在饲草种植、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闭合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循环链、全价值链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XX已引进3个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建办了2处精深加工厂,建成了3处万只以上规模肉羊良种繁育场、1处奶羊繁育场和1个肉羊制种基地,带动全县养羊农户达到4.8万户,还带动庆城、华池、镇原3县肉羊产业的迅速发展,以XX为核心区的庆阳北部山区羊产业带已经初步形成。

  (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养羊,一个传统意义上被人“瞧不起”的职业,却成为了XX大学毕业生的“香饽饽”。34岁的XXX,201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如今成为XX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的会长,当起了“羊倌”。

  XXX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他认识到了产业发展对农村农民的重要性,决心将自己所学用到农村、造福农民。2016年,XX引进羊产业龙头企业,他成功应聘为羊场场长。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他认为,从校门里走出来的大学生,进羊圈搞养殖更出色。“他们思想解放,学习能力强,比普通群众更容易接受新技术。”XXX说。

  近几年,XX羊产业迅猛发展,现代化的羊场、高科技的养殖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相继落地、迅猛发展,一些未就业大学生看到了就业机遇,也看到了发展机遇。

  “95后”女大学生XX,大学毕业后,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应聘了XX中盛公司的“羊倌”。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培训,她爱上了羊,也爱上了羊场,现如今成为一名村级千只羊场场长。

  从2013年发布“招贤令”,到2019年启动大学生养羊“三年千人计划”,再到成立甘肃省首个县级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XX打出扶持政策组合拳,至今吸引约600名大学毕业生返乡投身养殖业发展,90多名大学生承包场社当起了场长,带动全县1.35万名职业农民从事专业养羊。XX还成立陇东现代羊产业研究院、草产业研究所、奶山羊研究所、制种研究所,搭建了产学研创新平台,加速推动传统羊产业转型升级。

  XX中盛公司羊肉屠宰分割流程——除酸。XX大力实施引进“百名高端人才”、留住“千名大学生”、培养

  “万名职业农民”的“百千万”人才引育工程,目前已经引进XXXXXXX博士等32名外国高级专家组建“国际队”,聘请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甘农大等科研院校63名专家组建“国家队”,聘请市县两级15名畜牧兽医工程师组建“地方队”,百名专家合力推动XX肉羊养殖降本提质增效。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XX提出了“三年翻一番、‘十四五’末翻两番”的升位计划,计划到2021年,全县羊只饲养量突破300万只,羊业产值突破5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收入突破6000元;到“十四五”末,羊只饲养量突破500万只,羊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推荐访问: 乡村产业振兴特色例子 振兴 乡村 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