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2023年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2023年)

2023年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2023年)

时间:2023-02-04 17:55:06 来源:网友投稿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1  初次听说电影《汉娜?阿伦特》是5年前的第十六届上海电影节期间,之后也下载并观看了该电影,但一直看的不是十分透彻。直到今天,才对阿伦特慢慢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要把一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2023年)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1

  初次听说电影《汉娜?阿伦特》是5年前的第十六届上海电影节期间,之后也下载并观看了该电影,但一直看的不是十分透彻。直到今天,才对阿伦特慢慢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要把一位哲学家的电影拍好本身就不容易,毕竟哲学是较为抽象的东西,要把哲学观点通过形象的电影手法表达出来,确实考验导演的水准。无疑,《汉娜?阿伦特》做得非常成功。

  但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哲学命题与前卫的哲学观点,即使专业人士理解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好在我慢慢的理解了这部电影还有它要表答得理论与观点。

  传记电影《阿伦特》是以阿伦特在审判阿道夫·艾希曼时以哲学方式在《纽约客》上提出的“恶之*庸”概念后所带来的汉娜·阿伦特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主线的。期间穿插以与海德格尔的情感历程,海德格尔在汉娜·阿伦特心目中曾经一度处在思想之王的地位,从1925相识并坠入爱河到1933年纳粹上台后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暗示一位20世纪女性不断强大,寻找自我的人生历程。

  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认知收获有两个:

  第一,什么是“*庸之恶”?

  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曾在屠杀犹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战后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获,1961年在耶路撒冷对其举行了刑事审判。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期间从阅读有关卷宗开始,到面对面冷眼观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希曼,以及听他满嘴空话地为自己辩护,阿伦特断定被人们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的这个人,实际上并不拥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个人素质是极为肤浅的"。因此,阿伦特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庸无奇的恶。"艾希曼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她再次运用极权制度的意识形态性质来分析这样一个*庸无奇的人为什么卷入深渊般的恶而无法自拔,问题在于纳粹通过使用新的"语言规则"来解说他们的反常行为:"灭绝"、"杀掉"、"消灭"都由"最终解决"、"疏散"、"特殊处理"来表达。对于追求观念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可能的。"

  另外,阿伦特对于犹太人在历史上处于边缘状态的`"无根基性"、"无政治性",以及犹太组织的领导的消极做法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导致了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轩然*。尽管对审判的结果同样表示满意,但阿伦特对审判的性质和过程还是表达了疑问--"审判的目的是表现正义,而不是别",不是"复仇"及展示"耻辱"。这种眼光超出了对于种族和地方的认同,她着眼的不是受害者,而是行为本身。在这个意义上,阿伦特认为艾克曼应为他的"*"而不是"反犹太人罪"受审。

  第二,谁是“思想之王”?

  电影中通过海德格尔这条线索,将要说明的是她的哲学思想之中的思想之王是谁?沿着这条线索,阿伦特与海德格尔交往一幕幕相呼应,突出了阿伦特在这一过称之中逐步完成了自己"思想世界"的构建,其思想之王已不再是最初的崇拜对象海德格尔,也并非汉娜·阿伦特自己,她的思想之王,就是思考本身。

  我的观影历史上没有一部电影如《汉娜.阿伦特》一样持续关注5年之久,当然也没有一部电影如《汉娜.阿伦特》一样在思想上的收获如此巨大!

推荐访问: 阿伦 观后感 电影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1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100字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150字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