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6篇)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6篇)

时间:2022-11-21 08:05:05 来源:网友投稿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6篇)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  所谓“超级工程”,在我理解中是指那些能够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伟大工程。20xx年,中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6篇),供大家参考。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6篇)

篇一: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1

  所谓“超级工程”,在我理解中是指那些能够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伟大工程。20xx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记录了五个中国重大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我有机会粗略地观看了一遍,深有体会。

  首先,在观看过后,我内心油然而生出自豪感。每一个超级工程的背后,都体现着伟大的祖国的经济科技实力,代表着中国发展的里程碑。这五项工程从不同方面代表着中国工程的最高水平,其中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都直接和土木工程相关联,这也是我观看纪录片的原因,这让我更加了解国内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

  其次,我在观看过程中了解了很多相关知识。

  第一集的港珠澳大桥,大桥的建立联系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使当地人民的往来交通大大便利。建造人工岛是工程的一大关键,东西两个人工岛连接着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同济大学桥梁系教授葛耀军教授带领学生们利用风动模型解决共振问题,为工程的改造作出贡献。这体现着我们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这更令我这个土木学子深深感到骄傲。工程师们说出的那句“没有岛我们就造一个”,令我感到中国工程师的那种骨气!

  第二集讲述的上海中心就屹立在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没想到建造过程却是如此艰难,如此充满创造力。众所周知,上海的土质是软土,不利于基础的稳固性。纪录片里,工程师做了个小实验,用豆腐代表上海的软土,然后将一个上海中心的模型放上去,结果豆腐直接就碎掉了,如果这样是实物,后果可想而知。解决方法是在土壤中打入坚固的基桩,然后浇筑钢筋混凝土底板。大厦采用风力发电这种绿色的能源方式,用来提供大厦的照明用电。一共19种绿色技术每年能为大厦节省25%的能源费用。这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建造理念令我佩服。

  第三集讲述的是北京的地铁网。地铁,在当今社会对于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城市中,路面堵塞堵塞已经成为顽疾。地铁的出现能够大大便利交通,缩短交通时间。西方国家地下系统大多与城市同时形成,甚至先于城市形成,而北京地下错综复杂的管道系统对于修建地铁来说是个重大困难。不过工程师们通过自己的坚持和智慧,不断克服困难,是这项超级工程得以实现。这对于选择地下建筑工程方向的我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激励!同样的,海上巨型风机和LNG船令我震撼。

  另外,影片中,超级工程的建造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的中国,个人或者企业的实力还是太薄弱,大型项目超级项目很难有私营单位完成,而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继续基础建设,发展基础交通运输等项目。当你看到超级工程中那5个上百亿的项目我真的在感慨国家在大型项目建设中超凡的实力。这也可以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集广大财力人力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壮举。这些超级工程能带动的就业及区域发展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从事超级工程的设计与建造近期来看不仅能促进就业,拉动经济,中期来看对区域发展也有莫大的鄙夷,而更重要的是,在超级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所遇到和解决的困难能为我们提供难能可贵的经验。

  接下来说说《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拍摄得很对工科生,或者说至少很对我的胃口。相比之下,它的解说不像是《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那样华丽诱人,而是采用一种客观严谨的语气,平淡中叙述着工程的神奇。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为观众展现了许多易于理解的实验,用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解释工程的复杂名词,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工程过程。有人说,这种纪录片枯燥无味,但我看来却是每一帧每一秒都是那么的奇妙有趣。

  纪录片还通过描写各行各业的人民的真实生活,来体现他们从超级工程中受益匪浅,从侧面展现超级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使“超级工程”这个名词不再束之高阁,而是紧密贴紧人们的生活。纪录片还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那些参与到工程建设的普通人,通过真实的笔触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令这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追随镜头,观众看到了技术人员驾驶世界上最大盾构机开掘北京地铁隧道的艰辛,目睹了海上吊装巨型风力发电机的壮举,感受到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俯瞰浦江两岸的心旷神怡。

  可以说,《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改变了我对中国工程实力的看法,很难想象这些巨型伟岸的工程杰作是我国工程师独立设计建造出来的。如今,中国也能自豪地对全世界展示属于中国创造的工程奇迹。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激励我们新一代工程师的强大动力。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2

  湖南卫视推出的纪录片《中国》,在上周已播放四集,豆瓣开分8.5、收视一路看涨,连网友都说:想不到是娱乐擅长的湖南卫视做出来的东西!

  纪录片前四集内容分别是“春秋”、“众声”、“洪流”、“一统”,从周朝衰败后,天下陷入乱世纷争的阶段开始讲起,到秦朝覆灭,时间跨度三百余年。这是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一段历史,在许多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已被千百遍研究和演绎过,这部以“中国”为名字的纪录片,又会有什么样的独到之处?这个疑问在第一集“春秋”中,便已有了答案。

  第一集“春秋”的主角,是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人物,受到高度推崇的春秋圣人。对圣人之事的叙述,早就有人做过了,那是一件持续了两千多年,至今还在继续的活动。若将这些叙述的文本加在一起,完全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论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讲孔子的话,必讲《论语》,讲他那些有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与志向。

  然而纪录片所讲述的孔子,是一个并不带有圣人光环的孔子,他是鲁国的没落贵族,一个理想主义者,困惑于原有统治秩序的崩溃,不满于乱世的纷争,立志于寻求终结乱世、再造太平之道。为此他曾去周朝都城,拜访神秘的智者老子,但老子并未给他指出一条明路,因为老子奉行顺其自然之道,无意于卷入乱世中。但孔子也没有因此失望或沮丧,归来后他开始收徒讲学,要将原本为统治集团所垄断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于是他将余生的精力,集中于研读一部从老子那里得来的典籍《易》上,经历了数十年对理想的追求和与现实的较量后,他似乎终于明白了当初老子的话语。

  这样的孔子,出人意料,用今天的话来讲,他绝不是“人生赢家”,没有取得任何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一生充满失败,这与圣人形象相差何其远。然而,这却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孔子,一个让人觉得真实的孔子,他单纯、坚韧、执著,他痛苦、困惑、焦虑,也对自己产生过深深的.质疑,迷茫过,动摇过,这是他的精神,这些精神是人性的一部分,他有,古人有,今天的你、我,都有。

  紧接着第二集“众声”,则展现了继孔子之后诸多的思想家,如墨家的墨翟,儒家的孟轲,道家的庄周,兵家的孙武等等,对于日渐激烈的乱世纷争,他们各有观点与主张,其中儒家的孟轲继承了孔子的精神,继续行进于孔子曾经走过的那条探索之路上,也与孔子一样,饱受失败,他所提倡的正义、仁爱、亲民没有得到哪个诸侯国国君的采纳,那些擅长外交活动的纵横家和擅长军事活动的兵家却在乱世中如鱼得水,但孟轲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理想的坚持,一句“虽千万人吾往矣”道尽了他的悲壮和豪迈。

  第三集“洪流”,将视角转向了战国群雄中的秦国,主角则是法家的两位娇子,李斯与韩非,他们一个为秦国效力,立下汗马功劳,一个著书立说,从思想上对秦国的统治者嬴政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他们二人又因为许多因素的影响,从同窗变成敌人,最后李斯逼杀了韩非。相比于第一集和第二集,这一集可谓画风突变,当理想主义者参与现实政治后,悲剧似乎就不可避免了,在悲剧中也说不清楚谁对谁错,这反而让人对大时代中的那些古人,有了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叹。

  第四集“一统”,从时间线上来讲,是第三集的继续,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始施行种种前所未有的举措,形成一系列制度,来创建一个史无前例的大一统帝国,李斯则是他最重要的助手。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古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改革,既然是改革,那就具有相当多的试验性和不确定性。主导改革的秦始皇和他的重要助手李斯,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片中的秦始皇,并未被塑造成所谓的“暴君”,恰恰相反,他殚精竭虑的为这个新生王朝付出了一切,直到累垮、病倒、离世。但他也有追求权力,独裁专制的一面。李斯则是既有治国理政的干才,又有对权势和荣华富贵的执迷不悟,后来卷入阴谋的旋涡,最后不得善终。

  总而言之,看完四集,对古人有了全新的看法,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多面的,矛盾的,复杂的。片中的他们,不再是史书上的几行字,而是有血有肉,富于人性的人,看得见他们的抱负、追求、伟大卓越之处,也看得见他们的失恐惧、忧虑与失败之处。另外,没想到这部纪录片居然是娱乐擅长的湖南卫视,做出来的作品,精致、细腻、深刻确实配得上《中国》这两个大字。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3

  最近央视热映得纪录片《舌尖上得中国》引起了很大得反响,我也赶着热闹把它看完了。

  看了一些网友得评论都是清一色得褒扬,确实,这部片子从题材到拍摄,再到后期得制作都是非常出色得,其实我觉得更难能可贵得是它给这个浮躁得影视电视圈子带去了一种新得感受,他告诉观众原来这才是能够打动人心得真正得朴素得好电视,这才是能给人以良好教化得好作品。

  看到大家谈论更多得是这部片子给人们带来得味觉上得刺激和心头上得乡愁,我得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样得:当看到那熟悉得家乡菜时,必然会欣然点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禁内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来,让周围得人都过来和我感受同样得发现和惊喜;当看到不熟悉得其他地区得美味时,心中为这种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觉地流出哈喇子,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这种原汁原味得精彩。这是应该得,一部以食物为基础得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还有什么好说得。

  所以我不在这上面多说了,倒是说一些联想之外得想法。

  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得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得性格和坚韧乐观得智慧。“舌尖上得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得说得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得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得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得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得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单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得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得动力已不单单是食物得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得热切愿望。不禁肃然起敬。

  中国得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得基石,十三亿得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无论现今得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

  素得精神和愿望。小到个人来看,他得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得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得脊梁。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得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得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得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得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得时候,要知道潜水员得工作之危险,在吃藕得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得辛苦,在吃鱼得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得一次运气得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得生活经历是幸福得。小得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得厕所和没有蚊虫得夜晚当成美丽得生活。幼小得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得东西俘虏了,更可怜得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得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得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得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得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得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得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得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得爸爸都没有埃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得热情,也不知道泥土得芬芳,不懂得协作得精神,更不明白取舍得智慧。占有得欲望充斥着我们得大脑,自私得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得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得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得喜悦和感恩得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得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得一切都不是中国得。”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得土地。钢铁怪兽得牢笼里得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得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得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得结尾说得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得人自然而又真切得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得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得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得礼物。

  最后一集得张桂春留给我很深得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真得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得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得,只要你愿意投入她得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得胸怀给你最温暖得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得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得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得民族,男性坚强得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得心。”我们得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得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4

  早在几年前,我曾无意中看到一部名为《看见台湾》的纪录片预告,摄影师齐柏林花费近三年时间以俯瞰的视角、航拍的方式展示台湾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象,并以此获得20xx年第五十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我当时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全片,无奈因没找到资源而一直遗憾。终于,在20xx年,这个遗憾因另外一部纪录片而弥补,而且这个弥补来的极其丰厚,这部让众人震撼不已的纪录片就是《航拍中国》。

  很喜欢《航拍中国》片头的这一段引言:“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这段引言由类似于演员张涵予的男声念出,再配以遨游天际的美景,很轻易的就将我带上旅程。

  第一个遨游地点是海南省。在此之前,我对海南省的认知实在浅薄,作为文科生只知道那是中国版图的最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那里适合度假,有椰林树影、海浪沙滩。上大学时,机缘凑巧认识一个海南的女孩,为人热情大方、活泼开朗,笑颜里永远有无尽的灿烂,当时很是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家乡使她如此灿烂。现在我终于得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原来就是这个道理。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一直对灯塔情有独钟,觉得那黑暗中的一束光带给人无限的希望,海南岛上也有三座风格迥异的灯塔,分别为木兰头灯塔、临高角灯塔、兵马角灯塔,它们在漫漫岁月长河中,给无数的航海人指引方向,让他们得以平安返航,同时也见证了无数历史。看完这集,才知道海南岛上椰树的由来,对在海水中生长的红树林印象深刻,对“蓝洞”之内的世界充满好奇,也终于看到了“南山海上观音”,莫名就想起来之前南海问题被热议时的一个段子,在此就不做详述。

  作为陕西人,我一直以为对陕西的了解足够深,自己本身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上大学时又很巧舍友中一个是陕南安康人,一个是陕北榆林人,一个宿舍三分陕西,时常因为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的差异闹出不少笑话和小插曲,也是乐趣无穷。对于陕南的安康、汉中有过踏足,毕业之后一直待在陕北黄陵,关中自不必说,但看完《航拍中国》的陕西特辑之后,不禁为自己的无知汗颜,有种坐井观天之感。《看见台湾》中吴念真有句旁白“如果你没看过,那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航拍中的陕西,的确是另一种模样,有一种我不知道的美。对于秦岭的绵延,华山的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坚定了要去爬太白山的念头,不过想来闺蜜是更想去看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棕色大熊猫七仔,大熊猫终于有了彩色照片。对于陕西的历史自不必赘述,第一次从空中看到“泾渭分明”实在令人感叹万千,同是梯田南北竟有如此差异景致,欣喜黄帝陵中的古柏有很长的特写镜头,也很自豪家乡的洽川湿地配以《关雎》出镜,不管漂泊何处,人对于家乡的热爱永远都是植根于心的,看了几集纪录片,还是最爱陕西,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对于新疆,最初的记忆是小时候姑父在乌鲁木齐当兵,逢年过节总会带来好吃的葡萄干和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干果,听说那里冬天雪能下的没过膝盖,后来奶奶去那里待过一段时间,因为她是裁缝,看到维吾尔族小孩美丽的服饰,回来就亲手给我和弟弟做了一样的帽子和衣服,这成为我童年时期向小伙伴炫耀的物件,也是我人生中值得珍藏的宝贝。看完这集才知道,新疆远比我想象的要辽阔很多,各区域的差异之美出乎意料之外,每一处都是绝佳的电影取景地,天山天池、喀纳斯湖的每一个角度都美的令人窒息,开都河的日落叫人留恋,安集海大峡谷的大地抽象画让人连连称奇,伊犁河谷的杏花的确改变了我对新疆的印象,“杏花微雨”原来不止在江南,赛里木湖的美景与宫崎骏电影中的场景不谋而合,魔鬼城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沙漠上空俯瞰大地原来如此壮观,“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胡杨林很轻易就勾走了我的魂魄,当然火焰山也心向往之

  今年春节,本打算去东北感受冰雪纯净的美,可惜未能成行,但很幸运的是这个遗憾也得到了弥补。第四集走进冬的故乡―黑龙江,我很轻易就被雾凇上冰花的美所惊艳,很想去看看能工巧匠雕琢的冰雪大世界、镜泊湖天然形成的冰瀑奇观,也希望去雪乡体验身处童话世界的乐趣,亦或者坐上小兴安岭的火车来一次森林畅游,当然中央大街的异域风情也是不能错过。追逐航拍器的东北虎的确展示了“森林之王”的霸气,冬捕者的收获让我不由想起小学课文中的那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东北物产之丰饶可想而知。至于江西那集,就留着日后慢慢欣赏,想来将会看到更多不同的美。

  《航拍中国》带领我遨游天际,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了解到很多自然风光、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50分钟的空中旅程,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

  在当下忙碌的生活中,每天不知道要错过多少沿途风景,亲爱的你,是时候找个闲暇,趁着心情大好,家国河山大好,出去走走,碧海蓝天吹吹风

篇二: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关于纪录片中国的观后感(精选5篇)

  纪录片中国的观后感5篇【篇1】纪录片中国的观后感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篇2】纪录片中国的观后感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篇3】纪录片中国的观后感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篇4】纪录片中国的观后感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篇一:美丽中国观后感《美丽中国》观后感我是在我同学的电脑上找到这个纪录片的,当时同学想我推荐,我怀着不是很放心的心情去看,结果实在让我震惊了!!因为这是我看过拍中国最美的纪录片!!!它的英文名叫《WildChina》,中文官方译名最后被定为《美丽中国》。该片是由世界闻名的英国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和中央电视台影视制作主力——中视传媒——合作制作的一部关于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的系列记录片,也是BBC和中国电视台的首次合作。《美丽中国》分为“富饶华南”、“彩云之南”、“青藏高原”、“长城以外”、“龙之疆域”、“喧闹海岸”6集。这部投资达500万英

  镑(合计人民币7500万元)的纪录片延续了BBC狂野系列的概念,但却将视角扩展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BBC环球公司首席执行官史约翰先生说:“我们很自豪地将这个宏伟的系列片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观众,所有镜头都是高清拍摄。”这里我选择了它的第二集,也就是拍云南的那集,告诉了我中国美丽的动植物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片名也叫做《香格里拉》。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它能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这就是选择那里的首要条件吧。按气候划分,既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动物,也有寒带的动物。按植被类型划分,既有高山森林、草甸种类,又有河谷,平原种类,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均有,动物种类南北东西交汇的奇特现象,被誉为“动植物王国”,这可是全世界都很有知名度的。

  【篇5】纪录片中国的观后感

  纪录片《新中国》观后感

篇三: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2022最新纪录片中国观后感精选

  2020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部记录片《中国》,在豆瓣拿到了的高评分,向来以娱乐内容为主的湖南卫视,在严肃文学上能够有如此出彩的表现属实让人意外。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湖南台的一众主持人加盟,在其中扮演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但却并没有让观众觉得突兀。而这部纪录片也突破了以往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或是纪录片使用的男配音,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周涛。

  第一季从春秋时期讲到盛唐的中国,在这些历史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而第一部纪录片的好口碑也使得第二部上线后备受关注,依然是我们熟悉的调性,人如画,画如诗,湖南卫视又带着《中国》第二季打开了国产纪录片的天花板。

  以时间为序,从个体视角看宏观中国第一季的《中国》单单是制作就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制作班底更是堪称梦幻,从制片到导演再到撰稿,皆来自于华语纪录片的顶级创作团队。第二季也延续了这样的制作模式,但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季是从诗词歌赋以及诗人入手,讲述一段历史故事。第一季的开始是孔子和老子的会面,他们各自代表的是道,儒两

  家的思想,而第二季则是以唐朝李白的历史故事为起点,选择的人物更加多元,且还原了不少历史场景,相比起第一季来看,故事性更强,但总体的叙事方向不变,依旧是以时间为序。

  这部纪录片通过对于人物的讲述来呈现一段历史,显然是从个体视角看宏观中国。在第一集中,以诗人李白的视角描绘了他的政治抱负以及秉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盛唐的繁荣景象。这部纪录片并不趋向于将每一处的故事情节都用画面来细致呈现,而是通过一部分抽象的画面,来让观众感受历史重大事件。

  比如在第一集中,镜头通过历史人物杜甫的一个慌张的背影,搭配背景音乐中嘶鸣的马叫和刀戈相撞的金属来呈现战争,讲述当时的安禄山之变,而后又用一个长镜头向我们展现了贵妃之死。

  重要的历史节点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再通过文案描述,快速交代历史的同时,也因为演员的演技让我们沉浸在这段历史中。

  在这部记录片中,撰写文案以及演员的呈现都是至关重要的,描绘这些历史时,文案用词都十分讲究,一字一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是又能够做到让观众轻松理解。通过文字来呈现历史,也让画面与文字形成对应。

  质感满分,用国风审美铺开时代画卷《中国》这部纪录片将国风审美运用到了极致,每一个画面都如

  同一幅工笔画一般,工整妥贴,但是又有着中式独有的大留白,在不少场景中都能看到人物渺小,天地广阔,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

  大部分构图都十分中正,以平视对称为主,对于光影的利用更是到了极致,镜头呈现出来的如同一幅又一幅绝美的画面。

  在第二季的开始,依然如同开启了一扇厚重的门一般,以朱砂红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引入了诗人李白。在对称的中正建筑之间,李白一袭白衣向着高处走,既体现了他作为诗人孑然一身的潇洒,但也凸显了在这种宫墙之中李白的政治抱负。

  而在杜甫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光影,在一片黑暗之中透着亮光之处写下千古绝唱,是人物心向光明的直观体现。

  这部纪录片中的每一处镜头都与其描绘的内容形成了完美的对应,安禄山之变,各路势力纷纷卷入,镜头呈现给我们的是在一处密林中有光影,但是却迷雾重重,正对应了形式的复杂。以人鉴史,以景达意,这种镜头和画面处处都透露着这部纪录片的高级。

  包括对于一些历史场景以及文人形象的呈现,也如同铺开了一幅画卷一般,暖黄色的色调搭配精准还原历史人物的服化道,都构成了一幅流传千古的工笔名画。但是伴随着这些演员的一举一动,人物之间每一个眼神的交流,这些名画又仿佛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这种浓浓的书卷气更符合观众对于国风审美的期待,同时也彰显了传统美学的内涵,人物置身于大自然或是建筑之中,都是浑然一体的,仿佛是将各个年代下的二维画像变成了三维立体的动态图像,但效果依然古典大气。

  而每一个场景的布置,每一件物品的选择,也都能够看出幕后主创的用心,这些物件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也还原了国人脑海中的中国历史。

  演员的表现也必然是这部《中国》的加分项,当我们熟悉的杨玉环,李清照等历史人物,以最熟悉的面孔出现在这部纪录片中时,不但没有丝毫的违和感,甚至将人物身上的气质和当下所处境况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

  演员的个人标签在这部纪录片中被淡化了不少,每一位演员都能够沉浸到角色中,在没有任何一句台词的情况下通过他们的眼神和肢体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情绪。虽然演员没有语言文字的直观表达,但是透过旁白,依然能够满足观众的视听体验。

  中国传统历史如同一幅画卷一般,在这种绝美的意象表达之下层层铺开,从每一个时代的人物入手,去讲述一段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故事,真实可考,仿似历史近在眼前。

  叙事极简,以脉络梳理历史

  《中国》这部纪录片选择的多是历史文化名人,比如李白,杜甫,李清照等诗人,而在第一季中也选择了老子,孔子等我们熟悉的历史物。但这些历史人物仅仅是起到点的作用,以点到线,再由线带面,组成一张清晰的脉络网,将历史梳理清楚。

  在叙事上,这部纪录片采用了极简的风格,对于某一处历史场景没有做太多过分复杂的陈述,而是抛出历史事件,抛出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便迅速的向下推动,将历史发展的百年千年浓缩在一条故事线上。短短一集的时间,就能交代一个朝代始末,比历史正剧来得更加酣畅淋漓。

  在第四集中,纪录片强调宋朝理学的发展和繁荣,就是从关汉卿的故事开始讲起,之后又引出了朱熹等人物,逐渐丰富时代群像。而在提到这些文人的同时,也会呈现人物背后关于一个时代的思想和制度特点,将人物经历融汇到时代特征中。

  而在描绘人物时,又注重对于市井和宫廷两个完全不同阶层生活面貌的展现,不局限于将视角放在宫廷之斗,也将制度和思想对人的影响尽可能的呈现出来,叙事风格足够精简,但是内容却并不浅显。

  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纪录片的形式枯燥又乏味,但湖南卫视的这部《中国》却打破了这种记录片给观众留下的固有印象。随着国风审美逐渐倾向于主流,人们并不只是单纯的崇尚特效所带来的虚幻美

篇四: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5篇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1

  中国之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在其中所流淌下来的精神也历久弥新,这样一股精神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也正是这样一股子精神,撑起了中国得以历经千年的岁月流转,依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孔子,乃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这位儒家始祖的一生却并不顺利。

  孔子一生都在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四处奔波:卫国、晋国、宋国、楚国......但他最后只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记得有一次,孔子在卫国被监视了,这当然被孔子察觉到了。为此,孔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不尊重。还不仅仅是这样,贵族甚至还来驱赶孔子,孔子不得不为此而感到厌烦。即便这样,孔子依然竭力推崇自己的儒家思想,让它能有栖身之地。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源远流长,我对孔老夫子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教诲受益匪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只死记硬背而不思考,就不能融会贯通,没有效果。但只是成天空想而不学习新知识,也会因为知识的积累稀少而一无所成。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多复习,才能从已得到的知识中悟到新知识,能像老师一样熟练。子还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要取长补短、虚心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光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我们要“学”、“思”结合,打牢基础功,认真请教别人的长处,才能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2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外颠沛流离19年,尝尽各种艰难,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途经楚国时,一次楚成王问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晋国,如何报答我呢?重耳笑着道:大王的恩惠是无法用金银财宝报答的。拖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晋国执政,我要让两国和睦相处;一旦两国为各自利益发生争斗,我晋

  国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的恩德。后来宋国被楚军包围,晋文公率兵救宋,果然下令退避三舍。如此胸襟焉能不成大事,后来晋文公励精图治,推举贤良,宣扬德教,晋国的后世也称霸数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故事。从舜的生活中,学习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父母不管如何对自己不好,都不应该记恨,利用智慧处理这种不合的关系;从周幽王的失国,学习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为了妃子一笑,枉顾国家安危,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了解了诸葛亮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唐太宗的政治,学习了如何对待贤才,尤其是谏官魏征死后,太宗悲恸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便亡却一面镜子了”。

  历史已经过去,却告诉我们了诸多道理,学习更多古人的智慧,我们终身受益。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3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

  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

  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4

  纪录片《中国》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讲述孟子的部分,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

  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篇五: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观看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我国文化与科技的交融日益广泛深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方式的冲突和困惑日益增多。以新的技术手段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科技文化融合让中华儿女文化自信。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催生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东方式灵感。然而,琴棋书画、戏剧杂技、剪纸泥塑、风筝木偶等集聚古人智慧的民间传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手机电脑让人遗忘了笔墨纸砚,浮躁奢华让人遗忘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人还缺少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放洒脱,“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朴实无华,崇洋媚外的不正之风吹弯了华夏儿女文化自信的脊梁。曾几何时,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对中国长期保持世界文化中心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放眼时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更应打造科技文化融合载体,以科技迸

  发文化发展的活力,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打造中国文化品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科技的最高境界无疑是用其来理解文化之美,实现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精彩的,科技也绝非是呆板的。历经世纪风霜而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蕴含着需要技术才能充分挖掘的智慧和秘密,唯有“文化+科技”才能为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擦亮中华文化的国际名片,实现中华文明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篇六: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800字纪录片中国观后感怎么写

  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讲述了五千年悠悠中国历史,从中国历史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看到古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的丰富经历,下面是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1中国之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在其中所流淌下来的精神也历久弥新,这样一股精神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也正是这样一股子精神,撑起了中国得以历经千年的岁月流转,依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孔子,乃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这位儒家始祖的一生却并不顺利。孔子一生都在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四处奔波:卫国、晋国、宋国、楚国......但他最后只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记得有一次,孔子在卫国被监视了,这当然被孔子察觉到了。为此,孔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不尊重。还不仅仅是这样,贵族甚至还来驱赶孔子,孔子不得不为此而感到厌烦。即便这样,孔子依然竭力推崇自己的儒家思想,让它能有栖身之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源远流长,我对孔老夫子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教诲受益匪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只死记硬背而不思考,就不能融会贯通,没有效果。但只是成天空想而不学习新知识,也会因为知识的积累稀少而一无所成。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多复习,才能从已得到的知识中悟到新知识,能像老师一样熟练。子还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要取长补短、虚心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光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积极

  参加社会活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我们要“学”、“思”结合,打牢基础功,认真请教别人的长处,才能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2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外颠沛流离19年,尝尽各种艰难,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途经楚国时,一次楚成王问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晋国,如何报答我呢?重耳笑着道:大王的恩惠是无法用金银财宝报答的。拖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晋国执政,我要让两国和睦相处;一旦两国为各自利益发生争斗,我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的恩德。后来宋国被楚军包围,晋文公率兵救宋,果然下令退避三舍。如此胸襟焉能不成大事,后来晋文公励精图治,推举贤良,宣扬德教,晋国的后世也称霸数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故事。从舜的生活中,学习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父母不管如何对自己不好,都不应该记恨,利用智慧处理这种不合的关系;从周幽王的失国,学习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为了妃子一笑,枉顾国家安危,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了解了诸葛亮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唐太宗的政治,学习了如何对待贤才,尤其是谏官魏征死后,太宗悲恸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便亡却一面镜子了”。历史已经过去,却告诉我们了诸多道理,学习更多古人的智慧,我们终身受益。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3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

  遗憾。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4纪录片《中国》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讲述孟子的部分,说到

  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篇七: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3篇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供借鉴

  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文明以其独特文化基因、自身发展历程,根植中华大地,影响千万中华儿女。举目未来之路,青年干部当谨遵总书记教诲,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从源远中华文化中汲取前进力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中华文化于新时代焕发新彩。

  不讲家事、国事、天下事,仅仅说说自己的思想认识。我们内心到底是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有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什么是精华?什么又是糟粕?秦国力推商鞅变法,强国力、壮国威、灭六国、开新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而清朝推行闭关锁国,刚愎自用,墨守成规,与世界脱轨,最终被洋枪洋炮打开国门。青年干部需以史为鉴,于变中求新、求进,杜绝依葫芦画瓢的老套路、老办法,坚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新思想、新态度,守正创新,为民谋福,为国谋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传统农业社会,祖先们用勤劳和智慧培育农作物,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如今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儿女深耕实业、躬身实践,创造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实干,让华夏儿女繁衍生息,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青年干部作为助推国家发展的后浪,应将实干作为工作的注脚,从实际出发,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真干为本分,实干为责任,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中华文化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几千年的创造和输出。没有创造和输出能力的文明,大部分已经消亡在历史的角落里,特别是地理大发现过程中。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一季)于12月7日起,每周一至周四19:30,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播出。纪录片《中国》以思想与制度为主线,挖掘从春秋时期开始,对今日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并通过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闪耀瞬间,向大众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第一季,跨越了从春秋到盛唐的千年时间。我们以思想和制度的发展为主线,12集,分为四个大的历史时期和主题,讲述了中国原生思想的诞生、国家制度的奠基、多民族与多文化的融合,直至全面鼎盛之世的到来。分集结构取决于总体思路:中国在分、统、乱、治中,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都为此在某一个维度建立了深厚积淀。春秋战国(1-3集):这是中国原生思想孕育诞生的时期

  在人类思想大爆发的轴心时代,中国大地上双星闪耀,老子的道与孔子的儒,成为中国思想的原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潮和无休无止的观点论争中,诸多质朴而深邃的见解喷薄而出,为中国文化带来长久的自信和从容,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秦汉(4-6集):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成长壮大的时期郡县制管理体系的创建和大一统思想的开启,奠定了中国国家形态的根基。在秦汉两代激荡着朝气与雄心的岁月中,逐步确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这如同两根坚实的支柱,撑起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国,并从此在世界东方屹立不倒。魏晋南北朝(7-10集):这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波澜壮阔的时期衣冠南渡,鲜卑汉化,佛法东来,胡汉融治。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在这一时期不断碰撞、汇聚、彼此吸收、交融。最终,南北方的融合、各民族的融合、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些深刻而紧密的联结,为中国注入新的强劲活力,在纷乱中酝酿出浩大奔涌的新气象。隋唐(11-12集):这是历史积蓄之力勃发、鼎盛绽放的时期当一代代人蓬勃向上的视野被打开,在分、统、乱、治的交替中,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再次生机盎然。隋是一个短促而华丽的巅峰,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序曲。之后,唐帝国扑面而来,逸兴遄飞的雍容气度漫天展开,一场风度万千的文明盛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中。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潮中,在无休止的观点论证中,在苦难中,在希望中,许多质朴而深邃的见解逐渐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直至结出硕果。在周涛饱含深情的解说下,众声百家争鸣的故事暂告一段落,而随着时间车轮的前行,《中国》的历史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让我们想起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想起了前段时间读过的《中国历史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外颠沛流离19年,尝尽各种艰难,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途经楚国时,一次楚成王问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晋国,如何报答我呢?重耳笑着道:大王的恩惠是无法用金银财宝报答的。拖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晋国执政,我要让两国和睦相处;一旦两国为各自利益发生争斗,我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的恩德。后来宋国被楚军包围,晋文公率兵救宋,果然下令退避三舍。如此胸襟焉能不成大事,后来晋文公励精图治,推举贤良,宣扬德教,晋国的后世也称霸数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故事。从舜的生活中,学习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父母不管如何对自己不好,都不应该记恨,利用智慧处理这种不合的关系;从周幽王的失国,学习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为了妃子一笑,枉顾国家安危,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了解了诸葛亮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唐太宗的政治,学习了如何对待贤才,尤其是谏官魏征死后,

  太宗悲恸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便亡却一面镜子了。

  历史已经过去,却告诉我们了诸多道理,学习更多古人的智慧,我们终身受益。

篇八: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湖南卫视《中国》纪录片观后感三篇

  湖南卫视《中国》纪录片观后感三篇导语:12月8日,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

  使用《中国》、

  外,中国人的人文哲学思想由豪迈走向猥琐,由开放走向封闭,再也没有熠熠发光过。从

  的秦朝描述为“建立起了新型的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人们都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新的开始。”(大意如此)脚本如此描述,这显然就不是主创人员认知肤浅的问题了,而是历史价值观出现了严重偏差。

  这显然也是受了所谓“正史”的影响:商鞅变法和秦统中国是时代的进步。其实,秦灭六国是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随后进入千年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这是色彩绚丽的中国变得灰暗阴沉的开始,是百鸟和鸣变得万马齐喑的开始。做如此厚重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主创团队不仅仅是需要知道和智识,更需要有突破庸俗的良知。非此,还不如像我一样安静地做个观众。

  看什么样的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都想统一,但那只能是所有专制者的一厢情愿而已。

  一部当今时代制作的纪录片,如果只能循规蹈矩地按照“正史”提供的标准答案或观点来表述没有任何意义,无法给人们提供新的认知能量以及引导人们寻找自己的答案的坐标。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在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媒体平台播出,如果不能为观众提供有益的、独特的历史价值观,那就与盗窃观众们的宝贵时间无异了。

篇九: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文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五篇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文1近日,纪录片《中国》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在黄金时段暂停坚持多年的青春偶像电视剧,播出自制历史人文纪录片。对于多年来形成的收视定位,这是一个冒险。但是,情势所迫,湖南卫视也不得不试图转型。但这种转型值得肯定和鼓励。

  纪录片《中国》的登场,是在2020这不平凡的一年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感恩回馈——在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的民族,值得被赞扬,也值得被记录。

  纪录片《中国》以思想与制度为主线,挖掘从春秋时期开始,对今日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并通过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个人选择及闪耀瞬间,向大众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两个大局”的交汇,构成最为宏阔的时代背景。

  纪录片《中国》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烈的思想感情,是从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文化历史的一种选择。不仅如此,《中国》也是一次长视频精品路线尝试:在制作上,采取

  了目前纪录片领域的最前沿技术;在叙事上,放弃传统纪录片的线性结构,采用从中间打开和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在风格上,不讨好当今长视频的种种流行,特别强调仪式感,特别强调伟大的人物及其典型场景。这是一部有文化门槛、需要历史储备的作品,也是一部能让人汲取能量的纪录片,召唤大众从历史学习,把责任、使命放到实践里面去。

  纪录片《中国》用由浅入深、妙趣横生的语言,回溯中华文化渊源,讲述中国历史变迁。在伟大的历史发展道路中,找寻中华民族的勇气之源、力量之源、自信之源。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文2它与以往大多数纪录片不同:不局限于某一段历史、某一个主题或者某个事件的讲述。“了解自己从哪里来,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好奇心。”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开启了一次满载信仰与心血的寻根之旅。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数千年的岁月从未断流,横亘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记录了太多星河璀璨,如何选择和取舍,成为《中国》面临的第一道难关。

  它采用以思想和制度的发展为主线的结构方式,挖掘每朝每代中对今日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个人选择及闪耀瞬间。通过他们的命运,映照出历史的流变,以点带面展现中国历史、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纪录片《中国》第一季,春秋时期的一集,讲述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孔子拜会老子的故事,勾勒出中华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图

  景;第二个便是陈蔡之厄,展现了中国精神早期最严峻的时刻。《中国》并没有按照刻板的线性结构展开,而套用了戏剧化的方

  式从中间打开,先由春秋战国时代讲起,慢慢向后来的盛唐时期时期延展,第一季用12集将这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解决了结构问题,《中国》背后的创作团队面临的第二道难关,是如何将这些仅仅存在于文字中的历史,用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创作团队把舞台摆在大自然、录音棚里,让纪录片《中国》呈现出的每一帧如诗如画。

  《中国》邀请到原全国青联常委、北京演艺集团首席演出官、著名主持人周涛担当配音,这也是历史纪录片第一次启用女声配音。

  另一个“第一次”是在视听技术方面,《中国》采用8K高清晰度的拍摄,运用全境声前沿技术,配以屏保级的精美画面和情感充沛的音乐。

  在总导演李东珅和联合总导演周艳看来,“梳理漫漫来时路,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知识,更是为了走好今天和未来的路。”

  以古人的奋斗与逐梦故事为尺,我们从中汲取力量,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国悠久历史的了解、令视野更加开拓,更能增强身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

  中国人,千山万水走过,风霜雨雪经过再回首,已是千年

  统一的中国气象万千不朽的思想传承至今碰撞、吸收、交汇、融合当历史积蓄千年的力量被点燃这片土地载满了希望与荣耀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文3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一季)于12月7日起,每周一至周四19:30,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播出。纪录片《中国》以思想与制度为主线,挖掘从春秋时期开始,对今日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并通过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闪耀瞬间,向大众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第一季,跨越了从春秋到盛唐的千年时间。我们以思想和制度的发展为主线,12集,分为四个大的历史时期和主题,讲述了中国原生思想的诞生、国家制度的奠基、多民族与多文化的融合,直至全面鼎盛之世的到来。分集结构取决于总体思路:中国在分、统、乱、治中,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都为此在某一个维度建立了深厚积淀。春秋战国(1-3集):这是中国原生思想孕育诞生的时期在人类思想大爆发的轴心时代,中国大地上双星闪耀,老子的“道”与孔子的“儒”,成为中国思想的原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

  潮和无休无止的观点论争中,诸多质朴而深邃的见解喷薄而出,为中国文化带来长久的自信和从容,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秦汉(4-6集):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成长壮大的时期郡县制管理体系的创建和大一统思想的开启,奠定了中国国家形态的根基。在秦汉两代激荡着朝气与雄心的岁月中,逐步确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这如同两根坚实的支柱,撑起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国,并从此在世界东方屹立不倒。魏晋南北朝(7-10集):这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波澜壮阔的时期衣冠南渡,鲜卑汉化,佛法东来,胡汉融治。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在这一时期不断碰撞、汇聚、彼此吸收、交融。最终,南北方的融合、各民族的融合、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些深刻而紧密的联结,为中国注入新的强劲活力,在纷乱中酝酿出浩大奔涌的新气象。隋唐(11-12集):这是历史积蓄之力勃发、鼎盛绽放的时期当一代代人蓬勃向上的视野被打开,在分、统、乱、治的交替中,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再次生机盎然。隋是一个短促而华丽的巅峰,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序曲。之后,唐帝国扑面而来,逸兴遄飞的雍容气度漫天展开,一场风度万千的文明盛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中。“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潮中,在无休止的观点论证中,在苦难中,在希望中,许多质朴而深邃的见解逐渐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直至结出硕果”。在周涛饱含深情的解说下,“众声”百家争鸣的故事暂告一段落,而随着时间车轮的前行,《中国》的历史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篇十: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百年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要

  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百年中国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二十世纪伊始,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

  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低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二十世纪伊始,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低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百年中国》影片的开篇章节中,晚清政府不顾老百姓的生死存亡,慈禧太后的一句“量吾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个统治了大清王朝整整47年的女人,两次发动宫廷政变四次垂帘听政一次次地把国家的命运,埋葬在自己的奢华当中。

  八国联军侵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日军侵华,无不向我们述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当初中法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国家,却要为别国的支出买单,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皇帝居然以皇帝的名义埋葬一个外国人,为他立碑。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现在,那块碑文正在中国的大地上述说着当初的耻辱。

  洋务运动北洋水师,从外国人的手中购买了最先进的武器,却不懂得好好保养、好好使用,六年时间,任凭风雨将它们腐蚀,而当初的一个小小的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一步步成为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在黄海大战中击败中国。

  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列强的无耻掠夺和入侵激起了中华民族奋发的.怒吼,接连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的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五四运动把中国从危险的边缘硬生生的拉了回来。在中华民族的怒吼声中,中国人民醒了!大家团结在一起,为中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孙中山、蔡元培、梁启超、陈独秀、康有为、鲁迅,中国的历史,一直就是这样,曲曲折折,英雄辈出。

  二十世纪,注定要载入中国的史册,中国人民,整整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又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每一步都十分之不易,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次的谈判中得到便宜,这一路走来,太艰苦了。从慈禧到隆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一直掌握在两个女人的手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二十世纪初,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生,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带来了亮色。1904年,二十几岁的秋瑾,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卖掉所有的金银首饰,赴日本留学。

  当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这个选择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时的日本吸引了中国大量优秀青年,在日本秋瑾结合了革命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在东京秋瑾似乎参加了所有的进步组织。推翻清王朝成为她的理想,她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撰文提倡妇女解放,宣传革命,并出任大通学堂督办。1907年起义失败,遭遇奸人出卖的秋瑾面对危局并没有慌乱。而让我最敬佩的是她那股坚强的傲骨气质。她在敌人面前毫无惧怕,面对酷刑,强忍疼痛不屈服。而她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老百姓心中。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列子·说符》中的一则故事“歧路亡羊”。说是杨朱家的邻居走失了一只山羊,请

  杨朱派他的家僮门人去帮忙。杨朱奇怪地问道:“只走失了一只羊,何须动员这么多的人去追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过了半天,去追羊的人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杨朱问:“羊找到了吗?”邻居答:“找不到,这条大路有岔路,岔路上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了哪条岔路,人再多也无济于事。”

  想想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想救国,就像门人都想找到那只羊。然而遗憾的是,救国之路就如那许多的岔路,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没有统一的领袖,你奉行三民主义,我信仰共产主义,他还想复辟帝制,大家一盘散沙,即便人再多也找不到羊,救不了国。直到共产主义思想逐步扎根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全国人民英勇作战,奋力拼搏,才建立新中国,建设现代化中国。

  于国家如此,于村舍如此,于企业也不例外。企业面临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犹如面对无数的岔路,怎样才能生存与发展,避免歧路亡羊?一定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上下齐心,才能驰骋在康庄大道上。说来说去,都是“人”的问题,历史是人创造的,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有了杰出的领袖,奉行统一的原则固然重要,但是,历史更是人民创造的,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受到人民的拥护才是最重要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里面有一则“国有三不详”的故事很有启发。从前,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视为不祥之物。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不巧撞见了猛虎和蟒蛇,他惊魂未定,急忙把晏子叫来问:“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晏子回答:“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一是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君主不去选拔,不想知道;二是知道了也不愿录用;三是虽然录用了却不肯信任。所谓不祥在于此。至于上山见虎,是因为山是虎的巢居;下沟见蛇,是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与国家有什么关系呢?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

  国有三不祥,会导致国家败落、混乱,使外族有入侵的机会;企业有三不祥,会出现管理混乱、生产瘫痪,被竞争对手吞并,两者后果一样严重。

  我们庆幸的是,五凌公司在以李瑞师董事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沿着既定的发展道路,大步朝前走;公司将人才视为头等资源,大力开展管理研究,确立了以岗位为轴心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公司上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史为鉴,相信广大员工在公司“贤而知,知而用,用而任”的大好环境下,定能实现个人梦想,共创五凌辉煌。

  纵观前半个世纪的历史,让我猛然明白,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有这样的人,他们实事求是,拥有正确的坚定的信念,用于破除旧思想,敢于创新,承担自己的责任。事实告诉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百年沧桑,再看今日之中国,已毅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不是那个任人欺凌,受人摆布的中国。现在的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我为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加油吧,中国!

  光绪皇帝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慈禧太后在朝政中一手遮天,独揽大权,四次垂帘听政,使得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中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李鸿章曾要购买军舰,但慈禧太后为了一己私利,竟然拒绝,将银子用去修建公园。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不顾国家,做出许多祸国殃民的恶事,几乎是几天就要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致使民不聊生,各路义军揭竿而起。

  侵华战争很快接踵而至,令人发指的南京大,那一天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许多伟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先生就是这一代表。鲁迅先生弃医从笔,为的就是拯救我们的心,拯救国民的思想,坚定我们的信念,光明总是会来到的!

  终于经过了漫漫的年抗战之路,日本宣布投降,撤离了中国。伟大的将我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但此时被日本蹂躏已久的中国,已是千疮百孔。领导着我们的祖辈,用双手重新建立了我们的家园,祖国渐渐富强起来,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来欺负你;只有自己富强了,才不会被别的国家欺辱!

  我们是年轻的新一代,周曾经说过一句让人充满热血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啊,只有下一

  代强了,祖国才会有希望,才会永远强大,不会落后!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让我们为祖国的未来奋斗,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篇十一: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P>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五篇

  与本主题更多相关点击进入:观后感;;纪录片;;中国;;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1

  中国之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在其中所流淌下来的精神也历久弥新,这样一股精神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也正是这样一股子精神,撑起了中国得以历经千年的岁月流转,依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孔子,乃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这位儒家始祖的一生却并不顺利。

  孔子一生都在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四处奔波:卫国、晋国、宋国、楚国......但他最后只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记得有一次,孔子在卫国被监视了,这当然被孔子察觉到了。为此,孔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不尊重。还不仅仅是这样,贵族甚至还来驱赶孔子,孔子不得不为此而感到厌烦。即便这样,孔子依然竭力推崇自己的儒家思想,让它能有栖身之地。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源远流长,我对孔老夫子一些有关学习方法的教诲受益匪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只死记硬背而不思考,就不能融会贯通,没有效果。但只是成天空想而不学习新知识,也会因为知识的积累稀少而一无所成。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多复习,才能从已得到的知识中悟到新知识,能像老师一样熟练。子还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要取长补短、虚心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光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我们要学、思结合,打牢基础功,认真请教别人的长处,才能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2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外颠沛流离19年,尝尽各种艰难,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途经楚国时,一次楚成王问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晋国,如何报答我呢?重耳笑着道:大王的恩惠是无法用金银财宝报答的。拖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晋国执政,我要让两国和睦相处;一旦两国为各自利益发生争斗,我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的恩德。后来宋国被楚军包围,晋文公率兵救宋,果然下令退避三舍。如此胸襟焉能不成大事,后来晋文公励精图治,推举贤良,宣扬德教,晋国的后世也称霸数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故事。从舜的生活中,学习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父母不管如何对自己不好,都不应该记恨,利用智慧处理这种不合的关系;从周幽王的失国,学习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为了妃子一笑,枉顾国家安危,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了解了诸葛亮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唐太宗的政治,学习了如何对待贤才,尤其是谏官魏征死后,太宗悲恸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便亡却一面镜子了。

  历史已经过去,却告诉我们了诸多道理,学习更多古人的智慧,我们终身受益。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3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4

  纪录片《中国》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讲述孟子的部分,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篇十二: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P>  百年中国迄今为止反映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其篇幅之宏伟,资料之丰富,视点之独到在电视界中也属史无前例。下面是整理的百年中国观后感百年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百年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500字1

  《百年中国》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演义。二十世纪伊始,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回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奋起的历程,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遭列强凌辱的时候,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而当中国崛起之后,这个民族又让整个西方世界觉得不可思议。同样是中国人,表现为何如此大相径庭?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列子.说符》中的一则故事“歧路亡羊”。说是杨朱家的邻居走失了一只山羊,请杨朱派他的家僮门人去帮忙。杨朱奇怪地问道:“只走失了一只羊,何须动员这么多的人去追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过了半天,去追羊的人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杨朱问:“羊找到了吗?”邻居答:“找不到,这条大路有岔路,岔路上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了哪条岔路,人再多也无济于事。”

  1/5

  想想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想救国,就像门人都想找到那只羊。然而遗憾的是,救国之路就如那许多的岔路,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没有统一的领袖,你奉行三民主义,我信仰共产主义,他还想复辟帝制,大家一盘散沙,即便人再多也找不到羊,救不了国。直到共产主义思想逐步扎根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全国人民英勇作战,奋力拼搏,才建立新中国,建设现代化中国。

  于国家如此,于村舍如此,于企业也不例外。企业面临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犹如面对无数的岔路,怎样才能生存与发展,避免歧路亡羊?一定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上下齐心,才能驰骋在康庄大道上。

  说来说去,都是“人”的问题,历史是人创造的,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有了杰出的领袖,奉行统一的原则固然重要,但是,历史更是人民创造的,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受到人民的拥护才是最重要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里面有一则“国有三不详”的故事很有启发。从前,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视为不祥之物。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不巧撞见了猛虎和蟒蛇,他惊魂未定,急忙把晏子叫来问:“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晏子回答:“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一是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君主不去选拔,不想知道;二是知道了也不愿录用;三是虽然录用了却不肯信任。所谓不祥在于此。至于上山见虎,是因为山是虎的巢居;下沟见蛇,是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与国家有什么关系呢?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

  在百年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可谓不少,但是因为当政者昏庸无道,亲佞人,远贤臣而未受任用的更不少;被录用了却不受信任,受猜疑、迫害的更悲哀。看看曾国藩,受清廷猜忌自动削军自保,最终虽颐养天年,却没

  2/5

  能为国家贡献应有的力量;文化大革命一个个开国元勋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惨不忍睹,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国有三不祥,会导致国家败落、混乱,使外族有入侵的机会;企业有三不祥,会出现管理混乱、生产瘫痪,被竞争对手吞并,两者后果一样严重。

  我们庆幸的是,五凌公司在以李瑞师董事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沿着既定的发展道路,大步朝前走;公司将人才视为头等资源,大力开展管理研究,确立了以岗位为轴心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公司上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以史为鉴,相信广大员工在公司“贤而知,知而用,用而任”的大好环境下,定能实现个人梦想,共创五凌辉煌。

  百年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500字2

  重温百年历史,中国经历了从屈辱到自豪、从贫弱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从专制到民主、从分裂到统一,心情也从沉重到舒缓然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起。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被外国列强入侵分割领土,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神州大地哀鸿遍野,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经济一片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中国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探索,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五”成功升天、世博会将在中国举行、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世界的神经,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回顾历史,铭记过去,更多是为了照亮我们的未来。五凌公司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同样经历了许多苦难,从20亿资产开始,贷款十分困难;到今天400亿资产,银行争先向公司贷款;从五强溪一个水电厂到已建投产六个电厂,在建电站8个,

  3/5

  已投产容量万kw,在建416万kw;从单一的水电开发到水、火、风、核电多种能源并举。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正是公司坚持超前的思想理念、不断创新的管理模式、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全体五凌人艰苦努力,才能取得今天的一些成绩。在国内电力行业取得如此突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企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国内的电力行业竞争也十分激烈,大唐、华能、国电、华电等电力企业发展迅速,短短几年,规模和效益接近翻番,外资和民营资本也参入竞争行列之中。可以我们的路还长,我们在观看《百年中国》的同时,能为我们企业做成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哪些借鉴:

  中国人当自强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条无数次付出代价得出的真理。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曾经饱受苦难: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军侵华;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不管你过去有多辉煌,历史有多悠久,如果不发展,就会被历史所淘汰。我们李总在常德基地写的有一句话:中国人当自强。虽然我们已经去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在科学技术、工艺水平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存在极大的差距,我们要奋起直追。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五凌公司一直走发展之路,自强不息,创造了无数神话,今天我们以“中国人当自强”为信念,决心创造世界发电企业一流水平。

篇十三: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P>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1中国之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在其中所流淌下来的精神也历久弥新,这样一股精神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也正是这样一股子精神,撑起了中国得以历经千年的岁月流转,依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孔子,乃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这位儒家始祖的一生却并不顺利。孔子一生都在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四处奔波:卫国、晋国、宋国、楚国......但他最后只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记得有一次,孔子在卫国被监视了,这当然被孔子察觉到了。为此,孔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不尊重。还不仅仅是这样,贵族甚至还来驱赶孔子,孔子不得不为此而感到厌烦。即便这样,孔子依然竭力推崇自己的儒家思想,让它能有栖身之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源远流长,我对孔老夫子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教诲受益匪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只死记硬背而不思考,就不能融会贯通,没有效果。但只是成天空想而不学习新知识,也会因为知识的积累稀少而一无所成。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多复习,才能从已得到的知识中悟到新知识,能像老师一样熟练。子还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要取长补短、虚心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光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我们要“学”、“思”结合,打牢基础功,认真请教别人的长处,才能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2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外颠沛流离19年,尝尽各种艰难,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途经楚国时,一次楚成王问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晋国,如何报答我呢?重耳笑着道:大王的恩惠是无法用金银财宝报答的。拖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晋国执政,我要让两国和睦相处;一旦两国为各自利益发生争斗,我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的恩德。后来宋

  国被楚军包围,晋文公率兵救宋,果然下令退避三舍。如此胸襟焉能不成大事,后来晋文公励精图治,推举贤良,宣扬德教,晋国的后世也称霸数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故事。从舜的生活中,学习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父母不管如何对自己不好,都不应该记恨,利用智慧处理这种不合的关系;从周幽王的失国,学习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为了妃子一笑,枉顾国家安危,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了解了诸葛亮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唐太宗的政治,学习了如何对待贤才,尤其是谏官魏征死后,太宗悲恸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便亡却一面镜子了”。历史已经过去,却告诉我们了诸多道理,学习更多古人的智慧,我们终身受益。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3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4纪录片《中国》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讲述孟子的部分,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5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在看到学生子路在战争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时,孔子很伤心,为了不让他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他连忙让家里人把厨房里剩下的肉酱全部倒掉。在看到鲁国的马厩起火了那一段时,孔子一听到这件事,还去问了这火伤到了人没有。可见,孔子还是一个无比爱民的一位学者。在他的弟子们看到了一个苦女子在坟墓旁哭的时候,弟子们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悲伤?可怜的女人说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相继被林间的老虎咬死后吃了。”那这位受够了老虎的苦的女人,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比老虎还凶的卿大夫专权。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篇十四: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P>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距今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五千年的时光,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观看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你会有不一样的历史新体验。以下是我我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供大家参考。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1中国之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在其中所流淌下来的精神也历久弥新,这样一股精神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也正是这样一股子精神,撑起了中国得以历经千年的岁月流转,依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孔子,乃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这位儒家始祖的一生却并不顺利。孔子一生都在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四处奔波:卫国、晋国、宋国、楚国......但他最后只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记得有一次,孔子在卫国被监视了,这当然被孔子察觉到了。为此,孔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不尊重。还不仅仅是这样,贵族甚至还来驱赶孔子,孔子不得不为此而感到厌烦。即便这样,孔子依然竭力推崇自己的儒家思想,让它能有栖身之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源远流长,我对孔老夫子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教诲受益匪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学习只死记硬背而不思考,就不能融会贯通,没有效果。但只是成天空想而不学习新知识,也会因为知识的积累稀少而一无所成。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多复习,才能从已得到的知识中悟到新知识,能像老师一样熟练。子还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要取长补短、虚心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光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我们要学、思结合,打牢基础功,认真请教别人的长处,才能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2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外颠沛流离19年,尝尽各种艰难,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途经楚国时,一次楚成王问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晋国,如何报答我呢?重耳笑着道:大王的恩惠是无法用金银财宝报答的。拖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晋国执政,我要让两国和睦相处;一旦两国为各自利益发生争斗,我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的恩德。后来宋国被楚军包围,晋文公率兵救宋,果然下令退避三舍。如此胸襟焉能不成大事,后来晋文公励精图治,推举贤良,宣扬德教,晋国的后世也称霸数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故事。从舜的生活中,学习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父母不管如何对自己不好,都不应该记恨,利用智慧处理这种不合的关系;从周幽王的失国,学习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为了妃子一笑,枉顾国家安危,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了解了诸葛亮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唐太宗的政治,学习了如何对待贤才,尤其是谏官魏征死后,太宗悲恸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便亡却一面镜子了。

  历史已经过去,却告诉我们了诸多道理,学习更多古人的智慧,我们终身受益。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3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

  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4纪录片《中国》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讲述孟子的部分,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

  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

  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5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在看到学生子路在战争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时,孔子很伤心,为了不让他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他连忙让家里人把厨房里剩下的肉酱全部倒掉。在看到鲁国的马厩起火了那一段时,孔子一听到这件事,还去问了这火伤到了人没有。可见,孔子还是一个无比爱民的一位学者。在他的弟子们看到了一个苦女子在坟墓旁哭的时候,弟子们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悲伤?可怜的女人说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相继被林间的老虎咬死后吃了。那这位受够了老虎的苦的女人,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比老虎还凶

  的卿大夫专权。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

  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作文】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篇十五: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P>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文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五篇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文1近日,纪录片《中国》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在黄金时段暂停

  坚持多年的青春偶像电视剧,播出自制历史人文纪录片。对于多年来形成的收视定位,这是一个冒险。但是,情势所迫,湖南卫视也不得不试图转型。但这种转型值得确定和鼓舞。

  纪录片《中国》的登场,是在2022这不平凡的一年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感恩回馈在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的民族,值得被赞扬,也值得被记录。

  纪录片《中国》以思想与制度为主线,挖掘从春秋时期起先,对今日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并通过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个人选择及闪烁瞬间,向群众呈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气。

  当代中国正经验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展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当今时代,最为显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宏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两个大局的交汇,构成最为宏阔的时代背景。

  纪录片《中国》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带着剧烈的主观色调和浓烈的思想感情,是从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文化历史的一种选择。不仅如此,

  《中国》也是一次长视频精品路途尝试:在制作上,采纳了目前纪录片领域的最前沿技术;在叙事上,放弃传统纪录片的线性构造,采纳从中间翻开和人像展览式的戏剧构造;在风格上,不讨好当今长视频的种种流行,特殊强调仪式感,特殊强调宏大的人物及其典型场景。这是一部有文化门槛、须要历史储藏的作品,也是一部能让人吸取能量的纪录片,呼唤群众从历史学习,把责任、使命放到实践里面去。

  纪录片《中国》用由浅入深、妙趣横生的语言,回溯中华文化渊源,讲解并描述中国历史变迁。在宏大的历史开展道路中,找寻中华民族的志气之源、力气之源、自信之源。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文2它与以往大多数纪录片不同:不局限于某一段历史、某一个主题或者

  某个事务的讲解并描述。了解自己从哪里来,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新奇心。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开启了一次满载信仰与心血的寻根之旅。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数千年的岁月从未断流,横亘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记录了太多星河绚烂,如何选择和取舍,成为《中国》面临的第一道难关。

  它采纳以思想和制度的开展为主线的构造方式,挖掘每朝每代中对今日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个人选择及闪烁瞬间。通过他们的命运,映照出历史的流变,以点带面呈现中国历史、中国

  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气。纪录片《中国》第一季,春秋时期的一集,讲解并描述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孔子拜会老子的故事,勾画出中华文化最宏大的思想图景;其次个便是陈蔡之厄,呈现了中国精神早期最严峻的时刻。《中国》并没有遵照刻板的线性构造绽开,而套用了戏剧化的方式从

  中间翻开,先由春秋战国时代讲起,渐渐向后来的盛唐时期时期延展,第一季用12集将这幅历史画卷渐渐绽开。

  解决了构造问题,《中国》背后的创作团队面临的其次道难关,是如何将这些仅仅存在于文字中的历史,用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创作团队把舞台摆在大自然、录音棚里,让纪录片《中国》呈现出的每一帧如诗如画。

  《中国》邀请到原全国青联常委、北京演艺集团首席演出官、闻名主持人周涛担当配音,这也是历史纪录片第一次启用女声配音。

  另一个第一次是在视听技术方面,《中国》采纳8K高清楚度的拍摄,运用全境声前沿技术,配以屏保级的精致画面和情感充足的音乐。

  在总导演李东珅和联合总导演周艳看来,梳理漫漫来时路,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学问,更是为了走好今日和将来的路。

  以古人的奋斗与逐梦故事为尺,我们从中吸取力气,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国悠久历史的了解、令视野更加开拓,更能增加身为中华民族一员的骄傲感。

  中国人,千山万水走过,风霜雨雪经过再回首,已是千年统一的中国气象万千不朽的思想传承至今碰撞、汲取、交汇、融合当历史积蓄千年的力气被点燃这片土地载满了盼望与荣耀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范文3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中

  国》(第一季)于12月7日起,每周一至周四19:30,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播出。

  纪录片《中国》以思想与制度为主线,挖掘从春秋时期起先,对今日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并通过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闪烁瞬间,向群众呈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气。

  《中国》第一季,跨越了从春秋到盛唐的千年时间。我们以思想和制度的开展为主线,12集,分为四个大的历史时期和主题,讲解并描述了中国原生思想的诞生、国家制度的奠基、多民族与多文化的融合,直至全面鼎盛之世的到来。

  分集构造取决于总体思路:中国在分、统、乱、治中,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都为此在某一个维度建立了深厚积淀。

  春秋战国(1-3集):这是中国原生思想孕育诞生的时期在人类思想大爆发的轴心时代,中国大地上双星闪烁,老子的道与孔子的儒,成为中国思想的原点。在纷繁困难的社会大潮和无休无止的观点论争中,诸多质朴而深邃的见解喷薄而出,为中国文化带来漫长的自信和沉着,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秦汉(4-6集):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成长壮大的时期郡县制管理体系的创立和大一统思想的开启,奠定了中国国家形态的根基。在秦汉两代激荡着朝气与雄心的岁月中,逐步确立了以中心集权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这犹如两根坚实的支柱,撑起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国,并从今在世界东方矗立不倒。魏晋南北朝(7-10集):这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汹涌澎湃的时期衣冠南渡,鲜卑汉化,佛法东来,胡汉融治。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在这一时期不断碰撞、会聚、彼此汲取、交融。最终,南北方的融合、各民族的融合、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些深刻而严密的联结,为中国注入新的强劲活力,在纷乱中酝酿出浩大奔涌的新气象。隋唐(11-12集):这是历史积蓄之力勃发、鼎盛绽放的时期当一代代人蓬勃向上的视野被翻开,在分、统、乱、治的交替中,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再次朝气盎然。隋是一个短促而华美的巅峰,也是

篇十六: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P>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一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二

  近几年,含有“中国元素”的自然纪录片在国外电视台里频繁出现,宣传中国。于是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终于筹划了一档专注于介绍中国美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从上映开

  始,这部纪录片就大获好评,从文案到配乐都美到极致。成为即《舌尖上的中国》后有一档,口碑收视双好评的纪录片。《航拍中国》采用航拍技术以高空视角俯瞰整个中国。每一集片中都会有几百个美景镜头。画面之精美,气势之宏大。航拍最能体现,雄伟河山的广大和人文之美。纪录片的第一季共播出了6集,包括了我国海南、陕西、黑龙江等地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冬夏风情浓厚的黑龙江。片中,北国雪境的气质一览无遗。在库尔滨,雾凇不仅美得晶莹剔透,更拥有长达四个月的漫长“花期”。亚布力滑雪场上的人群在欢乐滑雪中体验风的速度。松花江上,冰面被切割成一块块重达500公斤以上的巨大冰块,远看像一颗颗甜蜜的冰糖。就是这些大冰糖,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冰雪派对的现场,搭建出哈尔滨每年一度的冬日盛典。通过《航拍中国》了解到了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山熔岩堰塞湖,水流和崖壁凝为一体,形成了冰瀑奇观。悬崖之下,是60米深的黑龙潭,水底的温度却常年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老人纵身一跃,人与自然合二为一。黑龙江这集除了片中秀美风景之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地人与景的故事结合。短短一集不到50分钟拍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形、变幻莫测的自然气候,更加强调的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故事。片子以独特的上帝视角,呈现出了一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帧帧是美景,秒秒为经典!虽然这几年各类真人秀综艺在荧屏上异常火爆,所有节目无一例外的都会在风景秀美的地方取景。

  但没有一个节目,会从纯粹的自然风光着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美。孩童时从父母空中了解世界、上学时从课本里了解中国、工作时又从手机中了解社会。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却忘记了这一切都不如“行万里路”。悠悠古国,万里河山。几千年的峥嵘岁月已无法复刻,祖国的山河便成了那段历史留给后辈最终的遗物。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三

  中国之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在其中所流淌下来的精神也历久弥新,这样一股精神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也正是这样一股子精神,撑起了中国得以历经千年的岁月流转,依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孔子,乃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这位儒家始祖的一生却并不顺利。

  孔子一生都在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四处奔波:卫国、晋国、宋国、楚国......但他最后只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记得有一次,孔子在卫国被监视了,这当然被孔子察觉到了。为此,孔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不尊重。还不仅仅是这样,贵族甚至还来驱赶孔子,孔子不得不为此而感到厌烦。即便这样,孔子依然竭力推崇自己的儒家思想,让它能有栖身之地。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源远流长,我对孔老夫子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教诲受益匪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只死记硬背而不思考,就不能融会贯通,没有效果。但只是成天空想而不学习新知识,也会因为知识的积累稀少而一无所成。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多复习,才能从已得到的知识中悟到新知识,能像老师一样熟练。子还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要取长补短、虚心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光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我们要“学”、“思”结合,打牢基础功,认真请教别人的长处,才能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推荐访问: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观后感 纪录片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