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陶渊明作文【10篇】

2023年陶渊明作文【10篇】

时间:2023-01-06 17:35:05 来源:网友投稿

陶渊明的作文1  晨起在晓风里诵读陶渊明的诗文,仿佛置身宁静的田园;静夜在灯下誊写他的传记,如同与他对话。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听到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时我并不知您,也不知道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陶渊明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陶渊明作文【10篇】

陶渊明的作文1

  晨起在晓风里诵读陶渊明的诗文,仿佛置身宁静的田园;静夜在灯下誊写他的传记,如同与他对话。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听到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时我并不知您,也不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只是从心里觉着,诗中的每个字里都流淌着一种宁静美好,悄悄地浸润了我的心灵。在自家的矮篱旁小心翼翼地采撷下一朵朵沾着露水的菊花,任菊香与清露沾上衣襟,沾上鬓角,沾上舒展的眉梢。采花累了的时候,一抬头便能看见连绵的群山。山峰既不高耸又不险峻,只是在天地间勾勒出一道温柔的线条。这样的生活,幼小的我和您一样向往。

  真正走近陶渊明,是我学习了《桃花源记》之后。您用文字描绘的画面,既真实又缥缈,真实得让人向往,缥缈得让人失落。当您写下“怡然自乐”时,您的嘴角有没有上扬?当您写下“无人问津”时,您有没有轻叹,或是从眼角滑落一滴晶莹的却快要干涸的泪?这时候我才明白您的苦痛、您的煎熬。您想救天下百姓于水火,却又无法忍受为五斗米折腰;您想要过安逸舒适的生活,可是内心的良知驱使您以笔去揭露社会的黑暗。

  我以为您的内心是消沉的,可是我错了。当我诵读您的《归田园居》、《杂诗十二首》以及《五柳先生传》时,我的内心忽然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坚定却宁静的力量。是的,您没有放弃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也没有停止对现实的批判,但我却看到了您的坦然,您的放达,您的洒脱。您的快乐来自于读书、醉酒,您的快乐是忘却得失,与自然共舞。社会的黑暗、世风的污浊不能击垮您,您在一声放达率真的笑中将它们甩到云外。

  我不敢说我真的从那一个个文字中穿梭千年读懂了您,但是我从您身上得到了感悟。您采撷的不是东篱下的菊花,而是心田上的一朵宁静;您望见的不是南边的群山,而是心灵中的那座坚守。您的坦然洒脱,更像是一坛佳酿,我自愿沉醉其中。

陶渊明的作文2

  纵观世上隐居之士,上下千年,唯陶潜一人而已。作此文,以怀陶潜。

  ——题记

  南山悠悠,花香淡淡,晚风习习,良辰独往,执杖耘耔。

  披星戴月地耕耘,却是草盛豆稀,箪瓢屡空,空荡的四壁透出冰冷的风,回想那时的锦衣玉食,你没有后悔,没有什么能使你低下高傲的头颅,又岂会因五斗米折腰?

  清高淡雅,酒醉抚无弦琴;豪放不羁,悠然吟田园诗。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明争暗斗,这里只有超然与洒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你昂首走出黑暗却又荣华富贵的官场,你没有不舍,心中只有着释然。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山清得透明,水秀的透明,心淡的透明,甩袖一挥,繁华无视,归园田居,隐于南山,又有谁如你这般洒脱?

  在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楼阁,只有幽静简陋的茅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南山,如一位素衣女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回眸一笑,虽不是雍容华贵,却仍是惹人心醉。更何况是为官多年、一身疲倦的陶渊明?

  临溪赋诗,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皋舒啸,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苦尽甘来,戴月而归,在矮小的茅屋中一觉睡去——梦里南山。

陶渊明的作文3

  何必像牡丹一般齐争芳斗艳?又何必似睡莲一样濯清涟不妖?你当然有你文雅高洁的一面。做好*淡、真实的自我,这就是你,一个当之无愧的君子——陶渊明。

  在黑暗的官场苦熬了十三年,想必你很早就已彻夜不眠,憧憬着那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吧!天不负有心人,你终于辞官隐居,不为那五斗米、几斤肉而丧失了对自然地追求与真实的自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概,这里才是你内心的归宿。

  我多么羡慕你的田园生活!虽然没有奢华典雅的宫殿,虽然没有那滋味鲜肥的鱼肉,虽然没有那高高的位置、丰厚的俸禄,但是,你却拥有着弥漫诗香的屋舍、泥土芬芳的农田、高尚深韵的志趣。正可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你有自己的思想。黑暗的官场中,百官大臣们多以物质操控思想,而你是以思想操控物质、环境、以及生活。虽然桃花源只是你想象中的,但在我看来,你早已迈进了自己创造的“世外桃源”,——此乃一片静谧、圣洁的土地啊!

  种豆南山,同友人吟诗作对,好不快活!你完全摆脱了世俗的压力,活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虽不如宫廷奢华艳丽,而这里的一角淡妆浓抹总相宜。不注重高贵的名利,不沾染官场的烟熏雾气,这就是你,好一个脱俗的五柳先生!

  然,也许你若生在现代这个社会,那样的生活大概会更艰难吧……

陶渊明的作文4

  陶渊明,一位安贫乐道的文学家;一位擅长借景抒情的田园诗人;一位影响深远的辞赋家;一位品质高尚的散文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和菊花可谓是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把菊花视为自己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丽,清新淡泊的特点与陶渊明高洁的品质,不同于世人,不随俗流的志趣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后人就把菊花作为君子,淡泊俗尘,隐逸者的象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渊明将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描述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个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乐的心情,把大量农村农民的生活如实写入诗中,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优美的农村生活图景。不过在陶渊明的洒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苦闷,如“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淘一觞”这表明他对世事还是没有忘却,尽管隐居山林,陶渊明还是无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陶渊明的诗文,看似质朴、实则华丽。在其*淡醇美的言语中,充分表现了陶渊明淡泊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俗黑暗的厌恶和憎恨;充分表现诗人对美好和*的理想生活的憧憬……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陶渊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向往田园;有的纯朴清新……我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像陶渊明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陶渊明的作文5

  在我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个安*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从他《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园田居》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多篇佳作中,都不难看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可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学富五车、高风亮节的人,竟只想过着*淡的田园生活,是否太令人匪夷所思?太浪费人才?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固然是好,但只是一味的逃避现实,空有才华而无所作为,不知先生当时是否心有不甘?我认为,人活着就要有价值,要心有大志,面对困难迎风而上,勇于和官场的黑暗势力作斗争,让自己的能力用在为国家做贡献上,而不是只求自己的安乐。但人各有志,我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但是,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崇高品德依然令我敬佩不已。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说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人说,五柳先生读书,仅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不为求得名利,所以他的“不求甚解”正表现了他的志趣与气质。但是,我不禁要提出质疑,难道仔细认真的阅读就不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了吗?如果只是粗略的读,泛泛的读,“走马观花”般的读,怎么能牢固的掌握知识点要点呢?又怎么能准确无误的理解内容和中心思想呢?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对知识不深入探究,只懂皮毛,学习也将只会是一知半解,无法获得多少本领。但陶渊明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求知精神,那股强烈读书的欲望,值得我们学习。

  也许,正是因为陶渊明有着这种“领异标新”的思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才使得他能名垂青史,留芳百世吧!

陶渊明的作文6

  有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之际,在桃花源深处舞出一曲淡泊,在进退间遗万世芳香。

  曾经的少年也是胸怀大志,也曾想过要大济苍生,然而一个祭酒三个参军的官场经历使他看透了黑暗的官场,一个个官员贪慕荣华富贵、追求*厚禄的丑恶嘴脸使他厌恶不已,他潇洒地抛出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便洒脱地离开了官场。

  虽然家徒四壁,虽然短褐穿结,虽然单食瓢浆,但是看到那倦飞而知还的鸟儿,那叮叮咚咚的涓涓泉水,云雾环绕的青山,他笑了,这就是他要回归的生活。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脱下象征着权力的官袍,穿着粗布麻衣躬耕田园,虽然辛苦,倒也清闲自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这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劳作、饮酒、赏花,返璞归真,快活逍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日子贫穷地位卑微而感到局促不安,不为荣华富贵和*厚禄而迫切追求,安然静心隐于山,如同葛天氏、无怀氏之民,自得其乐。

  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隐约可见陶渊明舞着一曲淡泊,纷纷扬扬的桃花从他身边落下,留下永恒的芬芳……

陶渊明的作文7

  在我眼中,陶渊明一直是一位高风亮节的田园诗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打破了当时盛行的*之风,在官场上起起落落,几经风雨,多次复出又多次退隐,最终下定决心过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44岁时,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但诗人心怀恬淡。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田园,他躬耕陇亩,以当地农民共话桑麻,虽然在务农上手艺不精,但却同农民保持着融洽的关系。晚年,他写出的《桃花源记并序》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虽然我并不赞同,这是一种道家的消极观点。但这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是在诗人无力改变社会之后的最好方式。俗话说打你打不过,躲还躲不起吗?在作者与黑暗社会抗争无果后,抱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观念毅然选择退隐田园。

  也正是因为这种永不折腰的气节,使陶渊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着超凡脱俗的形象,一提到不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来历: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当了江州祭酒,相当于当地的教育部部长,看似官挺大,实则在科举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个品级很低的小官,而且身处江州,又没什么油水,即使有,按照陶渊明的性格,也不会去捞取。但就是这么个小官,周围也尽是腐败,所以时间不长,就辞去了官职,可回家后,生活不能自给,又被迫重返官场。年底,郡督邮来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迎接郡督邮,因陶渊明不能忍受作为一个文人而向庸俗的乡里老儿而卑躬屈膝,所以在发出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叹后,放弃每月五斗米的俸禄(五斗约为75斤,大约一袋半的大米,仅能糊口)退隐田园,从此再不复出。

  也正是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渊明的超凡脱俗的气节刻画进了我的眼中。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诗人都表达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陶渊明50岁后生活日渐贫困,最终于公元426年逝去。此时,东晋十六国的纷争已过去了七年,但却并没有新时代的繁荣,南北朝双面对峙,战争依然不断,伟大的诗人是在战乱中贫苦交加中逝去的,享年62岁。

  陶渊明虽早已逝去,而他在我眼中则代表了封建社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他始终是我眼中伟大的天才。

陶渊明的作文8

  “靖节先生”、“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陶渊明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又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一番感慨……

  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

  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再从官吏的角度审视陶渊明,又不是一名好官吏。既然做官就要做好。就算环境险恶也要坚守自己的职位,为百姓做好父母官。可他却因官场险恶而退出,一则没有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就连“穷,则独善其身”也不能够,不能为国家尽力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能养活。二则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更谈不上改变官场的风气了。与范仲淹相比更是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他为自己找了那么多的"借口“说服”自己入朝为官,却又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理想”,叹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悲伤。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也会称赞他是真正的隐士。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

陶渊明的作文9

  世有一狂人,身处东晋时。

  其一狂也:随性自然。其入世时,做一小官,不喜拘束。闲来田中饮酒,迎官之时,不净手,不换官服,以此状态相迎。随性喜自然,永不会刻意改之。其真性情甚为坦然自在,吾欣赏其。

  其二狂也:厌浑浊之官场。人人皆希望入官场,其却愤然辞官。因何,另其宁入田园,不可入官场?只因,官官相护,官官奉承,让本想为国奉献的他,失望至极,愤然之下,放弃做官,而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其三狂也:时隐时官。41岁前,其希望为国为民,但是,一次次失望让其时隐时官。出世入世,有谁能看见其心中的惆怅与徘徊?在入世与隐居的分界线处彷徨不决,犹豫不定之时;在采菊悠然,饮酒论文之时;在心中失意,游玩山水之时,你是否希望觅一知音,将心中之苦楚,心中之彷徨,心中之失望,心中压抑着的一切通通诉与知音听?可惜,在此世间知音难寻。

  若是可以,吾真希望可以来一场穿越,与其相识、结交,煮酒论诗、论*生,四处游山、采菊,惜时不与吾,今日吾仅能赞其人,品其文,念其诗,赏其性。

  潇洒隐居的表面下,是无人得知的惆怅心。“举世皆醉吾独醒,举世皆浊而吾独清”,其虽喜酒,却又是这世间最清醒之人,同时又是这浊世中的一朵清菊,这岂不是其之悲哀?这朵清菊不愿看见这浊世之污,以酒浸染,希望醉后不见这污浊,可偏偏成了清醒之人,亲眼见到了现实之残酷,眼睁睁地看着现实打破美好之幻想。

  为躲避现实,为保持清白,愿隐入田园。其文多述归园之乐,可为何乐中藏悲?是你放弃了入市,还是现实之残酷伤人太过,让你被节节逼退,无可奈何,失望至极?是你选择了田园吗?为何吾却看见的是田园选择了你?若非官场之污浊,若非对官场失望透顶,若非在官场之污浊之地已无立足之处,其岂会步入田园净地?若心中无犹豫,无入世做官之念,其岂会次次做官?若不是厌恶至极,其岂会终生不再入世,终生不再入官场?

  世有一狂人,浊世之清菊,此人乃陶渊明是也。

陶渊明的作文10

  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非一两天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羡慕。

  原因在于他的淡,淡泊名利。想来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不然这一篇篇流传千古的作品能如此声名远扬?但他却隐于田野乡村,而并非像世人一样将光芒放射得耀眼。仅从这一点便可以得知,于他而言,这名利不过是世人间互相争夺来,争夺去的一个幌子罢了,是毫无意义的。

  当一个隐者,这种感觉应该更不一般。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度日,那种悠然,那种坦然,自然也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他就有此先见之明,远离那污浊不堪的俗世,来到这悠闲自在的世外,过着这样羡煞世人的生活。果然乐极!

  那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境了吧,也许在他心中,重要的并不是居庙堂之高时的锦衣玉食,而是处江湖之远时的田野风情吧!

  尽管陶渊明如此地想“独善其身”,但他心中仍放不下“兼济天下”,否则它早已解脱,何苦又来“举杯浇愁”呢?

  这样就是这个想满足于田园乐趣、而又企图帮助那些有着痛苦生活的人民,的一个“大写的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

  即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他远离这凡尘俗世,他那颗“金子”般的心灵却依然无法归于*静。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始终无法极乐般逍遥自在,但率性自然,洒脱无羁的陶渊明确实让人由衷羡慕的,在像我这样的后人心中也是不可磨灭的。

推荐访问: 作文 陶渊明 陶渊明作文【10篇】 陶渊明的作文1 陶渊明的作文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