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17篇

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17篇

时间:2022-11-09 20:20:04 来源:网友投稿

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17篇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煤电联营比煤电联动更切实际  •关键词:煤电联营煤电联动更切实际•信息来源: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整理・发表时间:2010年09月16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17篇,供大家参考。

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17篇

篇一: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煤电联营比煤电联动更切实际

  •关键词:煤电联营煤电联动更切实际•信息来源: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整理・发表时间:2010年09月16日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

  每当煤价上涨较快,总有人建议启动煤电联

  动,想靠上调电价缓解发电企业的成本压力,然而此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首先,我国的终端电价水平并不算低,尤其是占用电量绝大部分的工业电价。《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中一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平均工业电价为0.079美元/千瓦时,在中美英德法等8个国家中,仅低于英国、日本和德国,高于美国、韩国、法国和俄罗斯。虽然中国的居民电价相对较低,但是占全社会用电量不足13%勺城乡居民用电对电力行业盈利的影响较小。其次,上调电价可能会直接增加下游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加大整体物价上涨压

  另外,煤与电的关系较之铁矿石与钢材等上下游产业关系更为复杂。首先,铁矿石和钢材均按市场化机制运作,而市场煤与计划电导致煤价上涨时,电价不能适时调整,从而增加了发电企业的成本压力;其次,钢材可通过多种物流方式进入终端消费,但电只能通过固定电网到达终端用户,煤电产业链中多一个输配电环节,而厂网分离之后,输配电的改革却相对较慢,因煤价上涨而上调电价时,电网都要从中分一杯羹。因此,“煤电”矛盾不只涉及挖煤与发电双方,而是涉及电力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

  笔者认为,解决发电行业面临的问题,根本上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尤其是加快输配电价改革,加快推进竞价上网;二是从发电企业自身入手,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而在当前电力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发电企业因燃料成本叫苦的情况下,进行更多的煤电联营,降低煤炭行业准入门槛,让发电企业加快参股或投资经营煤矿,似乎比煤电联动更切实际。

  首先,煤电联营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上下游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是产业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我国煤炭行业与发电行业的关联度极高,煤炭需求的50%以上来自火电,而火电占到了发电总量的80%以上。煤与电作为关联度极高的两大上下游产业,通过资本和产权这个纽带,发电企业可积极向上游拓展,寻求稳定的煤炭供给,而煤炭企业也可以向下游延伸,为煤炭产品寻找稳定市场,最终实现煤电双方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其次,有助于平衡两大产业的市场话语权。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煤炭需求持续增长,煤炭的资源属性使其价格一路向上。同时,煤炭行业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也在快速推进,大型煤炭企业市场控制力和话语权明显提高。因此,在与煤炭企业谈判过程中,发电企业愈发显得被动。对发电企业降低煤炭行业门槛,让发电企业拥有和控制更多的煤炭资源,提高煤电联营程度,无疑可以起到平衡煤、电两大产业市场话语权的作用,有助于市场平稳运行。

  再次,有利于发电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当前“煤电”矛盾。通过煤电联营,发电企业控制了更多的煤炭资源,在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同时,也可以将之前属于外部的收益内部化,从而提高整体盈利能力,缓解当前“煤电”矛盾。

  既然煤电联营更加有利于煤电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解决当前煤电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那么,在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后,不妨也给发电企业提供一定的机会,让大型火电企业结合自身的电厂布局、资金实力及经营能力,兼并重组部分小煤矿,进一步提高自身煤炭资源保障程度。

  当然,煤电联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电企业的燃料成本,增强其盈利能力,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矛盾,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才是关键。

篇二: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关于盘县煤电之结的思考

  邹荣芳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我省煤的远景储量2000多亿吨,已探明储量为510亿吨,保有储量为489.25亿吨,列山西、陕西、内蒙古之后,居全国第四位,相当于南方九个省(区)之和。在全省产煤区分部中,六盘水市煤炭储量占全省的30.5%,其中盘县已探明储量为105亿吨,占六盘水市的60%,占全省的20.6%,因此盘县是我省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县份之一。盘县的煤不仅储量大、分部广,而且煤质好、煤种全、埋藏浅、易开采。上、中煤多为低硫、低灰、发热量高的优质煤。可采层6至26层,总厚9至40.8米,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邹荣芳

  【作者单位】盘县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立足煤依托煤跳出煤超越煤——盘县建设工业强县推进后发赶超观察[J],许斌2.煤电进入生死角逐——从“计划电”到“市场电”再到“市场煤”——“煤电价格联动”艰难起航[J],崔毅

  3.煤电近零排放的绿色革命——绿色煤电代表了未来煤电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J],张斌4.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贵州盘县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通知[J],;5.煤电双方互不买账“计划电”顶牛“市场煤”——煤电联动双方都不快乐[J],周勇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煤矿安全管理短板理论探讨

  蒲建江;曾建荣;江成玉【摘要】国际国内都存在很多安全管理理论,其大部分理论主要针对的是地面工业企业,而且企业的法人治理、管理结构等都比较完善和发达.煤矿事故作为一种矛盾,不仅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还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引入安全管理短板理论,找到煤矿安全管理的短板,让企业把有限的安全技术、人力、物力等资源用到克服安全管理的最薄弱环节上来,这对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防止煤矿井下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煤》【年(卷),期】2010(019)005【总页数】5页(P1-4,21)【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短板理论;探讨【作者】蒲建江;曾建荣;江成玉【作者单位】贵州省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贵阳,550003;四川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四川,成都,610013;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92目前,我国矿山生产企业安全状况十分严峻,重特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煤矿企业,事故尤为突出。煤矿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了

  巨大损失,而且还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和政治影响。煤炭开采这个传统产业,一方面由于产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存在事故认识方面的一些误区,导致该领域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一直处于不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让企业把有限的安全技术、人力、物力等安全管理资源用到克服安全管理的最薄弱环节上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防止煤矿井下重大事故发生。当前全国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稳定下降,是多年来煤矿安全工作取得的重要效果,但是重特大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监察监管力度加强的情况下,煤矿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本应该下降,但是我国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煤矿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频率反而加快。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发现,我国煤矿百人以上事故发生的频率明显加快。在煤矿高度集约化、高强度生产的条件下,不得不让我们寻求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来应对煤矿生产高可靠性保障的挑战。当前,政府、企业把安全管理重点放在高瓦斯区域、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区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忽视了人们在安全区域往往容易麻痹,更容易违章、容易忽视及时发现和采取应对措施的现实,其致灾可能性更大。迫切需要我们开展对安全管理薄弱区域和环节的分析来预防各类煤矿事故的发生。2.1矿井(区域)瓦斯爆炸事故可能性分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预防在瓦斯等级不一样的情况下采取的安全预防措施也不一样,主要从通过对预防瓦斯浓度和火源两个方面来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通常情况下,矿井(区域)瓦斯达到爆炸的浓度受到本身瓦斯涌出量和采取的瓦斯浓度消减措施有关,高瓦斯矿井(区域)比低瓦斯矿井(区域)瓦斯涌出量大,但是采取的预防瓦斯积聚的措施更加严格,因此采取措施后产生的影响瓦斯浓度升高的概率反而降低。同样,矿井(区域)在预防火源方面与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电器设备的防(隔)爆性能、预防火源的严格措施和人员操作重视程度等方面有关。高瓦斯矿井(区域)比低瓦斯矿井(区域)采取的预防火源的措施更加严格,因此采取措施后发生的火源发生的概

  率反而降低。通过对瓦斯突发情况下瓦斯爆炸事故半定量的可能性分析得出:高、低瓦斯矿井(区域)发生瓦斯爆炸概率相近;而且,由于人们在危险性较低的环境条件下更容易产生违章行为,实际上低瓦斯区域发生瓦斯爆炸概率可能更高。矿井(区域)瓦斯爆炸事故可能性半定量分析,见图1。2.2煤矿安全管理短板理论的建立安全管理的理念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的核心主要是防止事故出现的“万一”。是否认真对待发生概率小的突发事件是传统安全生产观与国外发达国家安全生产观的重要差别。因此,需要建立煤矿安全管理领域“木桶(短板)理论”,即安全管理水平总是与安全管理的“短板”——安全薄弱环节的管理相一致的。木桶(短板)理论: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行。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是管理科学领域有名的理论。煤矿定期召开安全办公会、安全检查、隐患排查等工作,就是预防安全管理短板,以期达到长治久安。在安全管理领域引入木桶理论就是打破传统安全管理认识。该理论思想在安全生产很多领域早已引入和运用,有的叫做限制理论、瓶颈理论。比如说在矿井生产能力核定中,通常分为:通风能力、运输能力、排水能力、提升能力等各个方面,而实际的生产能力就是由这几个中最小的一个能力决定的。即Mmax核定生产能力=Min(M通风、M运输、M排水、M提升、M其他)同样,一个矿井的安全管理水平、重大危险源控制水平、事故预防水平等都是与安全管理某一方面(领域)最低管理(控制)水平相适应的,可以表现为某一类事故的预防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安全管理某一手段和方式上。我们的安全管理依然必将永远

  存在一个安全管理的短板,这就是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努力改善的地方。例如:SMmax综合安全管理水平=Min(SM技术、SM安全、SM人员、SM设备、SM过程、SM其他)根据安全管理短板理论:一个矿井(区域)的安全状况不是由安全管理最好的区域或环节来决定的,往往是由安全管理最差的区域或环节来决定的。在煤矿高度集中化生产的新形势下,必须建立高可靠性安全保障:即在重点做好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防范(正常状态的重大安全隐患防治)的同时,不能忽视安全管理的短板,不能忽视异常状况改变“安全状态”的重大安全隐患防治,不能忽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安全认为“大部分煤矿重大事故发生在高危险区域或者危险源等级高的危险源容易发生事故”的认识误区。在安全管理领域引入短板理论,找到控制重大危险源、排除事故隐患的薄弱环节和区域,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事故的发生。3.1区域煤矿事故统计分析(群体)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川西监察分局管理的四川省乐山、雅安、成都、眉山共4市18个产煤县(市、区),区域煤矿从2003年的586个兼并整合到目前的305个,生产能力从1870万t/a增加到目前的2720万t/a,其中高瓦斯(含突出)矿井111个,占总数的36%。2003年~2008年间分局区域内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具体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统计分析,见表2。通过表2分析可知:6年间分局区域内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数据存在高度相似,即顶板事故和运输事故的合计占有较大比例,符合帕累托理论的20∶80法则,即累计频率(比例)在20%~80%之间的因素为主要因素。说明顶板和运输事故是分局区域内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方面。例如:2003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帕累托曲线分析,见图2。3.2盘江煤电集团公司火铺矿事故统计分析(个体)

  盘江煤电集团公司火铺矿属于灾害严重的国有大型煤矿,始建于1966年6月,目前核定能力240万t/a,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在投产后的38年间取得过三年(1970、1972、1999年)“0”死亡的辉煌成绩,也杜绝了瓦斯、突出和水害等严重灾害的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但是在预防事故发生方面没有有效杜绝事故,一直处于事故的波动期。盘江煤电集团公司火铺矿1970年~2007年间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按事故类别统计分析,见表3。根据表3分析可知:38年间火铺矿顶板事故和运输事故死亡人数之和已经高达83.6%,超过80%,满足20∶80法则,即煤矿事故伤亡的主要方面就是顶板事故和运输事故造成的。其实,不管是死亡还是重伤人数顶板和运输伤害都占有很大比例,而面临重大人员伤亡的瓦斯事故和水、火灾事故等,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和安全管理短板理论分析吻合。3.3煤矿安全管理短板原因分析根据煤矿安全管理短板理论,结合安全管理短板实证分析结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发生重大危险源造成事故发生的危险具有复杂性即客观上存在短板。相对于瓦斯、水灾、火灾事故而言,顶板和运输事故的发生带有突发性强的特点。瓦斯事故有瓦斯积聚的时间、水害有接近水患的距离、火灾有热源的积聚等。事故发生属于多因一果。根据链条理论,只要斩断事故发生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像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就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包括瓦斯和氧气的浓度、温度三个条件,只要任意条件不满足就不会发生严重的灾害后果。但是,顶板和运输等事故的发生却容易出现偶然性、突发性强的特点。因此,安全管理不要仅仅停留在预防大事故上,虽然防大事故是对的。但是,对有一定安全管理基础和水平的矿井,存在确实“认为”的安全区域和空间、环节和过程,往往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短板,这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

  2)企业重视程度不一样即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短板。煤矿生产作业中虽然顶板事故占据很大比例,但是大家对顶板事故造成的伤害是可以确定和控制的,很少有大面积垮塌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然而水、火、瓦斯(突出)等事故就可以造成不可预计的难以估量的伤亡后果,对可能发生的重大复杂或者发生重大事故危险的预防,重视程度是高度的。这就必然造成安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心理不一样。同样,从预防事故发生的成本分析上讲,瓦斯、水患等需要较高的成本,但是如果不投入的话可能带来很大的不可预计的损失。相反,顶板事故的预防成本很低,造成的后果一般也较小。但是,这种心理是不正确的。很多事故的发生可能成为更大事故发生的原因。例如:2008年7月5日,四川乐山宇业煤矿,低瓦斯矿井,就是因为采煤工作面下安全出口发生顶板冒落引起瓦斯积聚,最终酿成瓦斯爆炸,造成6人死亡的严重后果。3)管理人员的配备和素质不一样即人才短板。不同的事故预防,在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上也是不均衡的。顶板事故预防的专业技术背景很少,主要是岩石力学、弹性力学等专业背景,同样运输方面也只是特种作业人员管理。但是,像通风瓦斯管理、防治水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是充分的。通风安全专业、矿井通风专业、地质专业、测量专业等配备就充足得多。矿井的实际生产配备也是这样的,一般瓦斯、水患防治的人才配备较多、素质较高,其他专业较少,综合类安全管理专业更少。这恰恰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人才短板。综上:传统观念认为的瓦斯、突出和水害等重大危险源的固有危险性是很高的,顶板和运输危险相比之下的危险性较低。但是通过对区域煤矿和单个矿井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和造成死亡人数分析发现,煤矿事故发生起数和造成的死亡人数的较大比例往往不是我们认为的危险性较高的瓦斯、突出和水害等危险源,反而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顶板和运输等日常认为容易控制和危险性较低的危险源造成的事故发生。煤矿没有有效克服短板的存在,就可能造成该类别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短板的建

  立,给企业控制重大危险源、预防事故发生指明了方向。这不得不让我们认识到容易忽视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才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造成严重后果的主要方面,不但给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提出了全新的事故预防要求,也给安全监管监察部门预防事故、开展专项的安全监察和专业安全管理指导工作指明了方向。安全是一门系统工程,事故作为一种矛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现象,必须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必须及时找出短板,并加长短板,才能防患于未然。煤矿安全管理短板理论的建立,是对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和事故发生规律的科学认识,打破了我们传统的对煤矿事故发生和预防认识的观点,为我们找到安全管理短板,合理分配资源,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并持续改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达到控制重大危险源,消除事故隐患,预防煤矿事故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隋鹏程,陈宝智,隋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全国管理咨询师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企业管理咨询实务(上、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4]刘铁民.注册安全工程师教程——基础知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5]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审委员会.安全生产管理知识(2006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篇四: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自政府开始对煤炭消费总量进行控制后将来潜在的产能过剩仍有可能如果煤炭行业面临较大的波动高起点高本钱进入煤炭行业的电力企业难以与日益强大的煤炭企业进行竞争可能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新进入的电力企业背上更多的不良债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煤电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于树奎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年第21期

  [摘;;要]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炭储量丰富,但油气资源相对紧张,加之油气开采条件较差等实际因素使得我国电力工作的发展必须以燃煤发电为主。随着国家提出煤电一体化改革的要求,通过深化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的合作,减少运营成本,有效缓解国内供电紧张的局势。本文就煤电一体化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煤电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煤电一体化;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9.21.061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9)21-0155-02

  0;;;引;;言

  长期以来,基于计划经济与市场化改革差异方面的影响,国内煤炭与电力两大行业存在很多利益之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煤电矛盾日益突出,火电经营形势也更加严峻。自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煤电一体化政策,以促使煤电博弈向着寻求利益平衡的方向转变。随着煤电一体化的深入,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制约着煤电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1;;;实施煤电一体化的意义

  富煤少油属于我国能源的主要特征,煤炭是我国主要的供应能源。电力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属于重要的二次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能源工业建设中,电力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煤炭与电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性。从产业链的视角可见,这两大行业具有一定的共生性,让二者相互促进、有机协调,就能实现共赢的目标[1]。因此,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煤电一体化发展”。

  煤电一体化的发展是促进煤炭与电力行业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具有诸多现实意义。第一,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方能增强煤电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能源整体供应的稳定性。一般而言,煤电一体化后的企业生产成本将远远小于未实施一体化的电力企业。煤电一体化后电力企业在电煤供应领域的不确定性会消失很多,还能节省相互的交易成本。此时,煤电一体化后的电力企业会扩大电力生产规模,有利于缓解我国电力紧张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困境。第二,有利于煤电企业突破深层次难题,从而实现共赢。电力改革相对滞后,煤炭行业长久以来所累积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尚未消除,推行煤电一體化有助于从本质上突破机制与体制方面所造成的矛盾。第三,有助于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进程。煤电改革的一大趋势就是废除国家定价政策,出台煤价与电价的形成机制。其中,电价市场化需在国家的监管与引导下试行。第四,有利于提高经济收益。基于煤电一体化的推进,企业外部经营成本会转为内部成本。电力与煤炭两大产品之前由两个企业(行业)管理,在煤电一体化后变为一个企业(行业)管理。除了用于发电供能外,煤炭还可与电力共同作为商品向外销售。这两大资源的生产费用与销售可以在企业内部完成统一结算,并不会受到外部煤炭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同时,也压缩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第五,有利于保护环境。根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与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煤电一体化项目,保证了煤、水、灰等的循环利用。煤电一体化可让双方企业建立统一的水处理系统,用于统一处理各种含油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回收利用。此外,矿井下的废水经专门处理后也可直接供发电企业使用,从而实现废水零排放的目标。

  2;;;煤电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2.1;;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双重制约

  国内大多数煤炭资源或煤企都由地方政府控制,大型发电企业多数为中央企业,受国资委管理。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部分资源大省在煤炭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将煤矿卖给央企,而地方政府并不是十分情愿。由于市场不规范、国家激励措施不够,竞争缺乏、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电力企业在收购与扩充煤炭资源的项目中易受到诸多阻力,一般靠走关系促成。电力行业主要由几大电力公司垄断,煤炭企业面临着门槛高、立项难的困境。同时,国家一段时期内对火电新建项目核准放缓,基于专业化能力的制约,煤炭企业只能以收购的形式进入电力行业,若想通过上新项目增加自我电力储备难度是非常大的。国内现行的能源价格机制为“市场煤、计划电”的模式,是导致电力市场扭曲、煤电价格矛盾的主要因素[2]。实现煤电一体化运营,虽能对煤电价格矛盾产生缓解效果,但这并不能涵盖全部的煤电市场,基于这种价格机制下所产生的固有煤电价格矛盾势必会对煤电一体化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目前,我国电煤物流业仍存在不少问题,包括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环节过多、市场透明度不高等。建设规划与实际传输能力和能源系统之间的匹配度不够,物流成本在电煤价格中的占比较高。同时,输电通道也面临着输送能力不够、线路少、上网困难等问题。上述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煤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2;;资金运作与运营风险均变大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国内煤炭行业已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具备一定的实力。在发展形势较好的条件下他们不会轻易将煤炭市场份额让给电力企业。此外煤炭资源开采难度日益增大,安全生产要求也愈加严格,煤炭价格也节节攀升,无形中提高了煤炭行业的进入门槛。自政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开始对煤炭消费总量进行控制后,将来潜在的产能过剩仍有可能,如果煤炭行业面临较大的波动,“高起点、高成本”进入煤炭行业的电力企业难以与日益强大的煤炭企业进行竞争,可能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新进入的电力企业背上更多的不良债务。另外,从电力行业剥离与出让给煤炭企业的火电资产,通常是老机组,具有盈利能力差、发电成本高的特点。煤炭企业如果接手可能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当然,煤电双方都可能接手对方的部分包袱企业,这些包袱企业可能带有不良资产,或者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企业,导致煤电双方都不得不承受一些额外的经营风险。

  3;;;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从上述内容可知,在推进煤电一体化的进程中有的地方可能与初衷有所背离,会产生不利影响。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下列几方面加以改进。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与产权管理机制

  构建健全的市场准入机制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对于煤炭管理业绩较好的发电企业可出台相对宽松的煤炭市场准入机制,允许他们获得一定比例的控股权利。就目前煤炭行业中政企没有彻底分离的现象出台相应的政策,让煤矿产权可以规范有序流转。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政府与煤炭企业在经济利益层面的彻底剥离,促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转变关注焦点,从原来的产权利益控制改为市场的公平交易[3]。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煤电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此外,出台与煤电一体化项目有关的管理制度,完善细则,确保各项工作开展的公平、公正性,使煤电一体化进程有序推进。

  3.2;;对审判程序进行规范,增强市场监管力度

  煤电联营涉及的项目主要与电力、煤炭、运输等行业存在密切联系,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全盘考量,统筹安排项目的审批流程。建议监管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坚持“先煤矿、后电厂”的原则,避免重复投资与资源闲置问题。在参与市场交易内部化活动时,煤电一体化企业势必面临更严格的监管。为此,目前的市场监管可以从提高煤电一体化的透明度出发,尽量消除煤炭销售中存在的歧视现象,严厉打击扭曲市场的不法行为。同时,积极创建区域性煤炭市场交易结算平台,在此平台开展全部的电煤交易活动,以保证交易活动的公平公正。

  3.3;;控制低级别的产能扩张项目

  职能部门应利用市场机制去引导煤炭企业向着煤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并大力控制低级别产能的扩张。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合理调整煤电联营的部分重点与发展方向,进而使跨行业的、产能扩展性质的煤电一体化项目得到有效控制。另外,出台政策鼓励对现有火电厂煤电联营项目进行合理的整合。当煤炭、电力、运输市场环境比较宽松时,建议电价改革方向以“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开两头、管住中间”为重点。其中,对自然垄断阶段的输配电价格由政府决定,竞争阶段的上网与销售电价则由市场决定。

  3.4;;尽快制定煤电一体化优惠扶持措施与实施细则

  建议政府尽快制定鼓励扶持煤电联营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与实施细则。对新建煤电联营项目配套的相关煤矿与电站要进行同步规划、同步核准与同步建设。将其中的项目用电纳入厂用电、电网调度应优先安排煤电一体化与其他煤电联营项目电量上网等工作,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同时,针对开展煤电一体化的企业(设定联营股权占比要求),应提供一定期限内的税收、电量方面的扶持鼓励政策。建议政府出台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发展存量煤、电项目,尤其是距离较近的项目開展煤电联营。这样能防止煤矿主产省区出现煤电企业舍近求远,不用周边煤矿而跨省买煤的问题[4]。制定跨区域煤电联营的实施细则,要重点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大型煤炭储备中心以及外运通道上的煤电项目开展煤电联营,既能节省煤炭物流运输成本,也能提高煤炭运输效率。

  3.5;;重视煤电基地电力外送通道建设

  当前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区已建有外送电通道,在此基础上应尽快建立煤电一体化项目的外送电线路,尤其要建好坑口煤电一体化项目联网装机大规模线路上的外送电线路。此外,将煤电一体化项目优先安排为跨省外送电电源点,并优先对煤电联营项目发电量进行安排。在对外送电新通道进行规划时必须全盘考量已有、在建、拟建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情况,将煤电一体化项目集中区域内的通道作为优先规划核准对象。同时,出台协调机制,促进煤电外送省区与受电省区间的沟通合作,继而解决跨省区外送电中存在的上网电价、过网费等问题。对煤电一体化项目给予一定的优惠,提升煤电一体化项目竞争优势,从而促进煤电一体化发展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许轶.煤电一体化是火电发展的振兴之路[J].中国能源,2012,22(4):18-21.

  [2]王进强,张明玉,曹卫兵.推进煤电一体化促进能源工业又好又快发展[J].管理世界,2009,13(4):175-176.

  [3]杨方亮.煤电联营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8,36(5):92-94.

  [4]刘虹.煤电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2,26(8):53-54.

篇五: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

  1。1煤炭的生产循环经济模式‫ﻭ‬

  循环经济模式是以生态阈值和资源储量为基础,涵盖观念、理论、实施主体、策信息、信息技术、市场机制的动态系统。这一模式中的各要素存在而又相互依存、协同作用,其整体功能的最大化离不开各要素的共同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清洁生产理论、生态园理论、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理论。煤炭的生产循环经济模式要求煤炭企业不但要在企业内部开展清洁生产,还要将之推广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其主要表现为:将清洁生产的理念融入到生产战略、生产目标、生产技术和生产制度中去,坚守开展循环经济模式的规划,无论是在老XX区改造还是在新XX区开发中,都要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改进煤炭开采技术,矿井开拓布置和采煤工艺。其次,在煤炭资源开发中,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对煤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伴生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依据技术支持,对与煤炭伴生出现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开采。煤炭洗选加工转化技术,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和层次,减少污染和浪费。最后,在煤炭资源种类、品质分类生产中依照粗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工序,将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将煤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煤矸石、瓦斯、矿井水、煤泥等进行综合利用,促进经济效益、效益的共同进步,实现煤炭生产、煤矿经营与XX区环境的协调.对于府来说,府应制定相应的策,对煤炭行业的循环生产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和适当推进,因此,府在工作上应注意以下几

  点问题:鼓励、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生态复XX殖场、废弃物处理以及清洁生产、洁净煤等技术开发、应用和改进。改造和建设选煤厂,煤炭一条龙服务体系,鼓励煤炭行业探索煤炭开发和利用新途径;结合煤炭企业环境质量和企业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监督和监控体系,促使煤炭企业从源头上狠抓循环经济增长,为煤炭企业的全方位提供积极的策引导。

  ‫ﻭ‬1.2煤炭能源化工的循环经济模式‫ﻭ‬煤炭能源化工相互依存的循环经济园区,是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又一存在方式。它可以众多煤炭活动相关园区,实现煤炭生产群体的共同,并为和企业提供了争取一定策的可能。在划定的区域内,利用科学规划、策、管理策略,适宜煤炭企业成长的经济大棚,吸引外来企业进行项目、、人才、技术,进而实现相对集中的企业群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从经历来看,汇聚了各种煤炭生产和加工企业如石化企业、冶炼企业的大型流程型煤炭园区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潜力,其内部的资本流通也更加便利,企业生产、销售、产品运输和储存的风险都大大降低.目前,我国府煤炭能源化工建设手法是:在煤炭行业和循环经济园建设中,重点加大煤电园和煤炭焦炭化工建设。因为这两个煤炭和发电是我国能源领域两个联系最为密切的行业,结合煤炭资源来发电,可以降低电力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外,煤电行业生产中出现的废料,如煤渣、煤矸石等可以在两个行业内实现转换和循环利用.在领域中,焦炭是污染排放量最严重的行业之一,而在煤焦化工内,煤炭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大减少,多种中间产品在其他行业的重复利用还可以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额外收入。总之,在一个融合了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中,在彼此合作与社区合作的基础上,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水、材料、能源等要素的存在有了更加稳定的保障。有着合作和集体利益需求的共同体,为企业产物、废弃等物质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大大减少了生产、物质、能量的处理成本和责任,提高了产品的运作效率和质量,也使得共同体可以获得比单个企业更高的经济效益。

  ‫ﻭ‬1.3XX区循环经济模式‫ﻭﻭﻭ‬XX区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推进XX区结构转型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究其原因,我国XX区传统部门多以低技术、低规模、低效益、低循环的传统生态农业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生产为主,XX区整体规模与现代规模还有很大的差距。XX区煤炭的多元化,需要煤炭行业与共生单位如电力共生单位、建材共生单位、煤炭深加工共生单位、伴生矿物综合利用共生单位搞好关系,实现煤炭生产企业与服务行业及相关单位的协调。这就需要煤炭生产企业更新生产观念,立足于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加大,更好地构筑企业共生体和循环经济链,提高循环经济模式中企业的竞争能力,夯实循环经济网络的存在基础,推进XX区生产方式和生态转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府应在煤炭行业比较集中的区域,进行能源结构的正确调整,鼓励煤炭企业使用二次能源以及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合理配置节约型能源消费结构;发挥各市场各部门、群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区域废弃物处理体系,督促煤矿企业对废弃煤渣进行集中收集,对煤炭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煤炭进行回收利用,确保能源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物排放达标;完善与煤炭行业关系密切的经脉,衍生煤炭链,依

  托煤炭资源优势,引进外资,煤电、煤化、煤-焦、煤建,推动资源XX区接续和替代。促使煤炭行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健康.‫ﻭﻭ‬

  2煤炭企业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ﻭ‬2.1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策略

  ‫(ﻭ‬1)企业环境战略管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煤炭企业首先要将企业环境战略纳入企业战略的整体框架之中,结合企业经济目标,增强企业环境战略的柔性与韧性。因此,企业要在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深刻认识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趋势,充分了解煤炭及与之相关的的,增强企业管理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战性。其次,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对企业的实力、竞争能力、管理水平、运营能力客观认识和评价,有效发挥各类资源效能,从战略层面推动企业进行、管理,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管理中,普及安全生产的理念,为煤炭企业正常生产运营提供基础保障。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所谓安全生产不仅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做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还包括从制度、、技术上为安全生产提供保证,完善完全生产系统,通过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布局优化、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的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和抵抗机制.更要通过应急知识讲座、安全教育、安全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促进煤炭企业的、标准化和机械化。‫ﻭ‬

  (2)引用先进科技,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煤炭生产和洗

  选加工所生产的伴生资源,若没有高端技术支持,很难实现有效利用.因此,煤炭企业应坚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理念,大力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机制,提高煤炭生产核心技术和重大项目的研发应用力度;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如中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煤焦油处理技术等,引进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如一次码烧矸石砖生产线、粗萃精制工艺设备、大功率煤矸石发电机组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加大企业与科研院所、设备厂家、兄弟企业的联合创新机制,集中多方力量开展研发;强化科技创新体系,以式、跨地区、跨学科、跨行业技术创新为目标,加速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加大科技项目的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企业科技基金,抢占性、关键性和普遍性问题的技术攻关,大力解决煤炭企业最为关心的安全生产管理实际问题;围绕企业战略,加大后续项目的储备研发,推动煤炭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能力的不断提高。

  (3)加大企业文化和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循环经济的核心,煤炭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结合国际、国内和企业可持续目标,认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统筹规划、合理设计,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煤炭企业形象塑造增添无数活力。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薪资福利与保障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稳定的文化队伍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必须能树立企业诚信,能吸引人才,能凝聚人心,必须以绿色、人文、煤炭企业建设为指引,可以有效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和应用。此外,企业文化建设还具有减少企业管理风险的作用,煤炭企业一旦出现了人员管理不善问题,不仅会导致煤炭

  开发和生产的低能、高浪费、高污染,还有可能导致核心员工的流失,进而给企业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失。鉴于此,煤炭行业应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技术培养、文化建设、薪酬保障等方面入手,运用技能考核、公开招聘、岗前培训、工资考核等手段,管理和开发。

  2.2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步伐‫(ﻭﻭ‬1)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是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的战略选择。煤炭生产企业应在成熟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与引进大型先进技术,推动洁净煤技术化。这就需要煤炭行业加煤厂改造和建设力度,采用先进的洗选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厂,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企业内部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小循环的建立,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使污染物排放实现最小。以坚持清洁生产的山鲁北化工集团为例,该企业将磷铵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磷石膏用来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制造出来的硫酸又用于磷铵生产,这样一来,上游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物摇身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料,下游产品产出后又为上游生产提供了原料,整个生产过程中等于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实现了高效循环利用。‫ﻭ‬‫(ﻭ‬2)面向共生企业在区域层面上中循环。这要求企业结合生态学理论,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实现企业相关的代谢和共生关系,建设、技术、人才基础雄厚的园区。对于企业来说,其职责为:配煤服务体系,完善水煤制备和应用技术。企业应在府支持下,在煤炭中转港口和集散中心建设配煤场,为用户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保证、安全环保的动

  力配煤,产、配、送、售后的一条龙体系;完善水煤浆制备和应用技术,研究水煤浆新型添加剂,提高燃烧器效率和水煤浆燃烧过程中的固硫、脱硫改造技术,满足市场水煤浆需求。降低燃油锅炉改造费用,建设大型机组改造示范工程,鼓励煤矿与相关合资建设水煤浆制备、配送,管道输送、燃烧发电工程。

  ‫ﻭ‬2.3做好细节问题的处理‫(ﻭﻭﻭ‬1)结构优化,做好链延伸。煤炭行业结构优化要综合区域、行业、所有制、策优势、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等要素,通过资本纽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在延伸上抓住煤资源主体,坚持煤炭在结构优化中的核心地位,积极煤电、煤运、煤化工、煤建材等相关,不断延伸链,提高煤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提高煤产品的附加值,使用二次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升非煤实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ﻭ‬‫(ﻭ‬2)大力煤层气,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应用。近几年来,地面开发和井下抽放并举的煤层次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应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在努力方向上朝煤层气适当倾斜,努力煤层气,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国外先进煤炭气化技术,建设大型煤炭企划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做好低下煤炭气化实验,拓展煤炭开发新路子。

  ‫(ﻭ‬3)煤区环境综合治理。煤炭企业应以土地复XX殖场为重点,协调各方力量,加大XX区生态示范建设,在生产过程中同步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对煤井水、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提高煤炭生产过程中产出的水、石、气的复用率,实现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达标排放。清洁煤炭储存和运输,建立封闭式

  贮煤仓,减少露天煤炭排放量,减少贮煤区的环境污染。在煤炭运输过程中,实现封闭运煤,减少煤炭运输对沿线带来的环境污染。‫ﻭﻭﻭ‬

篇六: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3月8日至3月31日毕业实习4月1日至4月25日提交论文初稿打印稿4月26日至5月12日修改初稿提交论文二稿打印稿期中检查5月13日至5月23日修改二稿提交论文三稿打印稿5月31日前论文定稿打印装订上交二份简装论文实习过程中搜集资料确定提纲指标数据搜集分析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郑州煤电股份公司资本结构分析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对学生选题报告的评语指导教师签字

  .

  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名称郑州煤电股份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学号

  110190108

  姓名

  张祥瑞

  专业班级

  会计1101

  指导教师

  牛丽文

  填表日期

  2015年5月27日

  ;

  .

  姓名张祥瑞

  指导教师姓名

  牛丽文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名称

  郑州煤电股份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课题性质

  真题□

  模拟题目□

  其他■

  报告时间

  报告地点

  预计学位论文完成时间:姓名

  开题报告评议组成员名单

  职称

  姓名

  教授职称

  ;

  .

  1.研究背景和意义简介资本结构研究一直是公司财务学和上市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资本结构存

  在的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因为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的系统的,理论的分析。而他们大多以去昂过性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很少真多某个区域过特定的行业进行研究分析,再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郑州煤电作为煤电行业的代表企业,对其资本结构进行分析。

  文章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简要介绍了各种资本理论分析的概念,进而提出文章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图表与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对郑州煤能的资本结构进行有效兴分析。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优化郑州煤电资本结构的策略,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

  郑州煤电股份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煤炭生产和销售、发电及输变电。作为一家上市的央企,其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目前和将来的发展状况,资本结构是企业相关利益者权利义务的集中反映,影响并决定着公司治理,进而影响并决定企业行为特征和企业价值。

  随着上市公司日益成为我国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以及在国民经济中影响力的扩大,对河南第一家上市的央企郑州煤电资本结构状况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而且对整个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也可以进一步得到深化。同时,对推动国内经济理论与国际研究同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资本结构,其本质就是要优化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使企业资金达到良性循环,降低资金成本,减少财务风险,提高企业偿债能力和绩效。

  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价值。但是纵观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融资策略,却发现它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这就需要对它进行优化分析。为此,本文在分析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上市公司—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煤电)的资本结构现状,通过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该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其资本结构,对改善该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寻求合理的资本结构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

  .

  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但他们大多以全国所有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某一区域或板块作为研究对象广泛全面的展开研究还很鲜见,故本文的创新点有三:1、选取了郑州煤电股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2、收集整理郑州煤电股份公司的最新数据,选取公司规模、盈利能力、非债务税盾、股权结构、资产担保价值、资产变现能力、成长性和行业这几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资本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3、结合郑州煤电股份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其资本结构的新举措。

  ;

  .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分析、工作的进度安

  排)

  1.分析方法:本文运用企业绩效评价理论,拟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对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完善。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其具体的特点,很难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去衡量不同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效果。本文将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郑州煤电的实际情况,对企业面临的现状进行阐述,再对比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状况,根据资本结构理论,查找其存在的问题。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进而根据对应的验证结果,努力找到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合适方法。

  2.技术路线图

  实习过程中搜集资料

  确定提纲

  指标数据搜集

  分析数据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可行性分析:本人从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结合

  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所学习和掌握的会计理论知识以及毕业实习单位的支持和指导老师

  的帮助,有能力将参考文献及资料加以整理来满足本论文的写作要求。

  4.工作进度安排:

  3月8日至3月31日毕业实习

  4月1日至4月25日提交论文初稿打印稿

  4月26日至5月12日修改初稿,提交论文二稿打印稿,期中检查

  5月13日至5月23日修改二稿,提交论文三稿打印稿

  5月31日前

  论文定稿、打印装订上交二份简装论文

  ;

  .

  指导教师对学生选题报告的评语

  评议组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所在学院审查意见

  组长(签字):

  年月日

  学院(公章)

  院长(签字):

  ;

篇七: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佚名

  【期刊名称】《福建理论学习》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03年元月由原福建省龙岩矿务局、永定矿务局、苏邦煤矿等省属国有局矿合并组建的福建省红炭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改制重组后设立的国有控股企业,是福建煤炭集团的骨干企业之一。

  【总页数】1页(PI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29

  【相关文献】

  1.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矿井"三量"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初探[J],钟能文2.千尺井下写无悔人生——记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坑柄煤矿综三队班长林绣金[J],3.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能源保障——访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J],康淑云4.关于核准安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及向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批复[J],;5.科学发展奉献社会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八: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五结束语转型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煤炭地下气化油页岩炼油技术优势积极进军油气电领域积极进军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打造横跨煤电油及新能源的新企业不断生产出新品精品才能使企业富有生命力才能在国际能源大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型背景下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转型背景下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开展现状,转型给我国煤炭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煤炭企业想要稳定开展,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实施科技创新,重视“洁能〞新产品研发,加强政府引导,加强与国际大型煤企及相关组织的交流合作,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煤炭企业转型开展对策研究一、引言煤炭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据统计,全球石油资源从理论上来讲仅够开采40年,天然气仅够开采60年,煤炭在全世界已探明静态可采储量还有226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原煤产量占全球煤炭总产量的40%左右。【1】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生产迅猛开展。我国煤炭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式开展模式难以为继,煤炭产业走转型开展之路势在必行。【2】转型在增加挑战的同时,也给煤炭企业带来了机遇。清洁煤生产,清洁煤气化,推广现代煤制油化工新技术、推进煤炭产业由燃料向原料转化,拉长煤炭产业链,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同时,积极进军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领域,破除“一煤独大〞,扭转行业几年来入大于出的局面,是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开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国内外剧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煤炭企业想要站稳脚跟,健康开展,必须加大力度改革与调整。二、制约我国煤炭企业转型的因素随着世界能源向清洁能源方向开展,至20世纪末为止,美国、德国、俄罗斯、南非等产煤大国的煤炭企业已经实施了大规模的转型。我国煤炭企业要赶超世界水平,顺利完成转型,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煤矿布局分散,开采本钱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转型升级难我国煤矿尤其是南方煤矿,一直以来存在着“小、乱、散、差〞的状况,煤炭开采本钱高,三废及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据统计,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40%左右,煤矸石不到35%,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左右,短期内要全面完成转型升级难度很大。产业结构单一,开展不平衡我国煤炭产业开展主要依靠煤炭初级产品的开采和加工,生产技术水平低,高技术含量成分少,附加值低,煤炭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比重亟待提高。矿区范围大,下属单位多,各单位层次不同,开展不平衡。资金瓶颈自2006年电煤价格开放,中国煤炭经营完全市场化,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加之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下滑,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十二五期间,为响应国家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号召,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向银行大举借款,给企业带来了高额利息的还贷压力,使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融资困难,转型遭遇资金瓶颈。企业沉员多,转型带来的充裕劳动力安置难

  中国煤炭行业近十年黄金期间,很多员工不惜花重金走后门,将子弟、亲戚、朋友安排进煤炭企业工作,累积了大批的充裕劳动力。加之企业本身离退休人员多,还有一大批工伤、工残、职业病患者及因工死亡职工家属等抚恤人员,导致企业沉员多,社会负担重,转型带来的充裕劳动力安置难。在一些国企煤矿老员工的心里,总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愿意离开煤企工作。

  绿色开展理念缺乏长期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实行的是粗放式经营开展模式,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无限制、无效率消耗资源,不重视环境及开采本钱,生态矛盾凸显,【3】对清洁低碳、生态环保、延伸循环等绿色开展理论认识缺乏。三、转型给煤炭企业带来了机遇尽管世界能源结构已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但受建设本钱及开展本钱的制约,目前大面积推广使用新能源还存在局限性,【4】加上全球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特点,短期内我们的生活不可能离开煤炭。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建立以绿色、低碳为主的煤炭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煤炭企业向绿色、高效、低碳、节约、环保方向转变开展。【5】转型期间,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煤炭企业可以抓住时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提升行业开展集约化水平按照煤炭工业“十三五〞开展展望要求,“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推进煤炭企业重组,以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集团为重点,着力推进煤炭结构调整,提升行业开展集约化水平。煤炭企业可以大刀阔斧,按照“整顿关闭、整合技改、管理强矿〞的原那么,关闭淘汰劣势企业,并购重组骨干企业,改造提高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推进龙头企业进军国际大市场,加大国际合作力度。通过联合、收购、兼并、重组、上市,造就出能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提高行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推广使用新型技术,加快普及机械化开采进程我国煤矿布局分散、规模小、数量多、生产技术落后、装备水平偏低。尤其在南方仍有许多煤矿采用相对落后的技术装备进行生产,非机械化采煤情况大量存在。【6】转型背景下,一批大矿业基地、大集团、大能源通道相继建成,将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普及机械化综采进程,有利于推广使用新型实用技术,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数量,减少平安事故发生,提高开采工作效率,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降低煤炭生产本钱。进一步推进低碳高效清洁生产,走洁净能源开展之路煤炭资源的高碳性及大规模简单低效利用,加剧了资源的耗竭,也加快了对环境的污染。开展煤制清洁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和可替代石油的化工品等清洁能源转化技术是大势所趋。我国洁净煤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过了近20年的探索实践和开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还有上升的空间。【4】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以从煤炭开采、煤炭加工与运输、煤炭转化和利用等层面入手,进一步推进低碳高效清洁生产,走洁净能源开展之路。突出煤炭主业,多元开展副业突出煤炭主业,首先要做大做强煤业,对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深度加工,充分发挥煤炭地下气化和油页岩炼油技术,延长煤炭产业链,走原煤―洗精煤―型煤―焦煤―水煤浆―煤化工等上下拉长之路。其次,要逐步摆脱“煤炭依赖症〞,改变单一的煤炭品种,提升煤

  炭附加值,实施产业转化,推进产业升级,走煤―电―钢―铝―建材等一条龙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煤炭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还应该积极进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兴能源领域,打造横跨煤、电、油及新能源的新企业,走“跨越煤炭,多元开展〞新路子,促进煤炭企业稳定转型健康开展。

  四、对策研究转型在给我国煤炭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了企业重生的机遇。为实现我国由产煤大国向洁能生产强国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以几个下方面努力:加强科技创新,重视洁能新产品研发及推广美、俄、德等产煤大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成功转型,首要的原因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强,新产品不断涌现,并占据了市场一定的份额。在这些国家里,即使是最有实力的企业,其忧患意识也很浓,产品创新是其头等重要的事情。我国煤炭由于长期受方案经济的影响,煤及洁能产品自主开发及创新能力极为薄弱,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要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洁能生产强国〞而不是“产煤大国〞,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发奋进取,大力加强和提升清洁煤及洁能产品得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政府引导,为煤炭企业成功转型开展提供有力支持煤炭产业是一个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我国煤炭企业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开展战略确实定到重点领域的选择,从工程的选定到实施单位确实定,从经费的保证到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政府的组织与协调。企业也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支持煤企转型开展的方针政策,选准选好工程,着力培育煤炭工业新的增长点,确保企业向“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生态环保〞、“延伸循环〞、“平安保证〞方向转变。加强与国际大型煤企及国际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大型煤企在市场、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并消化吸收兴旺国家煤炭企业成功转型的经验;积极引进外资,解决煤炭企业体制障碍、运作机制和资金短缺等问题;加强信息交流,准确把握国际新能源开展动态及前沿技术,让国内煤企主动参与全球分工,提升综合国际竞争能力。争取在同跨国公司的交流、合作、竞争过程中不断开展壮大自己的实力,抢占世界洁净煤及洁净能源技术制高点。加快建立现代煤炭企业管理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经营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并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推进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最大限度有效整合。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放在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改革、重组、兼并和加强企业管理上,加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力度,推进煤―电―材,煤―焦―化,煤制油、煤制气等多条产业链纵向纵深拓展。并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效劳等非煤产业做大做强。使煤炭企业的开展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逐步适应世界能源市场的开展。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煤炭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煤矿平安及企业总体开展水平。一方面,要创立一种能够快速联想知识的新的教育和培训方法,研究开发不同语言间沟通的信息变换机器,以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与语言的员工间直接合作与协同;另一方面,要学习借鉴研究国外煤炭企业成功转型先进案例技术资料,培养出一批既能及时掌

  握现代采煤理论与技术,又能通晓扩展新能源业务、熟悉新能源生产技术、了解国际动态及国际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五、结束语转型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煤炭地下气化、油页岩炼油技术优势,积极进军油、气、电领域,积极进军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打造横跨煤、电、油及新能源的新企业,不断生产出新品、精品,才能使企业富有生命力,才能在国际能源大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1】车云志,车勤建.湖南煤炭重组新机遇[J].国土资源导刊,2021:61-63.【2】邹贵武.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转型开展与实践探索[J].煤炭经济研究,2021:20-23.【3】张强.中国煤炭行业新常态研究[J].中国煤炭,2021,29:11-15.【4】省部级战略思维与研究专题组.中国清洁能源开展战略研究[J].经济观察,2021:30-34.【5】刘志清,王臻.低碳背景下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21,1:13-16.【6】肖思文.技术装备创新:煤矿平安生产的根本保证[J].中国矿业,2021:113-116.

篇九: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测量及分析——以甘肃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袁泉【摘要】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行测量及分析,有助于煤炭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文章建立了19个社会责任评价指标,选取靖远煤电公司2008-2014年的数据,运用改进后的熵值法确定其权重,结果表明小股东、员工、环境的社会责任水平对综合社会责任水平贡献较大,靖远煤电社会责任履行水平逐年上升.【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4页(P145-147,156)【关键词】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熵值法【作者】袁泉【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

  煤炭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传统能源,在甘肃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70%以上,煤炭生产属于危险性作业,对环境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行为进行测量,从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靖远煤电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甘肃省唯一一家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也是西北地区首家煤炭上市公司,本文以靖远煤电公司社会责任为研究对象,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进行测量,进而为提高履责水平提供建议。一、靖远煤电社会责任行为测量由于政府一方面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另一方面又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者,因此本文主要测量靖远煤电除政府以外的对小股东、员工、自然环境、消费者、社区的社会责任的行为。(一)测量指标体系的确定本文对靖远煤电社会责任行为测量运用指标体系法,结合靖远煤电的实际情况,考虑数据的可收集性,构建了靖远煤电社会责任行为测量指标体系。对小股东的责任选取资产保值增值率、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接待调研及采访次数、关联方交易总额等五项指标[1];对员工的责任选取生产安全及维简支出、安全生产事故伤亡率、员工获利水平、人均安全教育经费支出、工资支付率等五项指标;对自然环境的责任选取节能项目支出、单位收入水电费消耗量、技术投入比率、环境补偿支出等四项指标;对消费者的责任选取主营业务成本率、违约罚款支出、销售增长率等三项指标;对社区责任选取对外捐赠收入比、就业人数等两项指标。(二)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据来自于评价矩阵的实际数据,因此,本文采用的是客观赋权中的熵值法。[2]1.熵值法及其改进运用熵值法计算时,由于需要对数据取对数,因此当极端值出现负数时需要进行变换。其改进方法采用标准化法,这种方法不增加主观信息,因此被学者认为这种改进后的熵值法更具有合理性。[3]改进熵值法的步骤如下:

  (1)为消除因量纲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的标准化方法如下。对正向指标采用公式:

  对负向指标采用公式:

  本文所建立的19项指标中除关联方交易总额、安全生产事故伤亡率、单位收入水电费消耗量、违约罚款支出,其余均为正向指标。(2)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坐标平移,其公式为:

  (3)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体的值在此指标中所含的比重:

  (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5)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差异系数:

  (6)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2.指标权重的计算(1)靖远煤电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测量指标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将指标原始数据根据步骤1公式进行标准化,结果如表2所示。(2)根据步骤2,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按公式Rij=1+rij进行平移,由于数据的取值范围在[0,1],因此平移的幅度为1。(3)根据步骤3~6,得出指标权重结果如表3所示。表1靖远煤电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测量指标原始数据数据来源:靖远煤电2008—

  2014年年度财务报告指标层资产保值增值率(%)每股收益(元)股利支付率(%)接待调研及采访次数(次)关联方交易总额(元)生产安全及维简费支出安全生产事故伤亡率(%)员工获利水平(%)人均安全教育经费支出工资支付率(%)节能项目支出(元)单位收入水电费消耗量技术投入比率(%)环境治理支出(元)主营业务成本率违约罚款支出(元)销售增长率对外捐赠收入比(%)就业人数(人)2008143.070.5114.884041403445368136140.0439.391468.8098.510.000.050.351037470.6750000.0042.840.0027432009101.210.3016.69537946734540662360.0050.90796.8898.580.000.040.080.000.790.0031.470.0033802010106.350.329.44770492825686030520.0050.201132.5897.320.000.030.0030160760.80439046.5445.400.0138692011115.160.407.545165901335728012600.0048.713006.7690.7626705810.030.0834353840.650.0032.690.0038022012424.821.2411.2533724864253298951430.0046.672661.9291.53262789000.032013118.830.6016.784493315075296974250.0047.032525.0497.9258640930.042014107.260.4611.69298478377452039250000.0057.441796.05107.2923369780.040000000.6761174.04293.930188200.72847639.73-8.170184650.731288171.53-11.30016430表2靖远煤电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测量指标标准化处理数据指标层资产保值增值率(%)每股收益(元)股利支付率(%)接待调研及采访次数(次)关联方交易总额(元)生产安全及维简费支出安全生产事故伤亡率(%)员工获利水平(%)人均安全教育经费支出工资支付率(%)节能项目支出(元)单位收入水电费消耗量技术投入比率(%)环境治理支出(元)主营业务成本率违约罚款支出(元)销售增长率对外捐赠收入比(%)就业人数(人)20080.12940.22340.79441.00000.99570.02370.00000.00000.30410.46880.00000.00001.00000.0302

  0.13330.96120.17740.00000.000020090.00000.00000.99030.05411.00000.08121.00000.63770.00000.47310.00000.50000.22860.00000.93331.00000.14010.00000.039620100.01590.02130.20560.10810.95980.12961.00000.59890.15190.39690.00001.00000.00000.87791.00000.65920.18581.00000.070020110.04310.10640.00000.05410.84200.14361.00000.51631.00000.00000.45541.00000.22861.00000.00001.00000.14410.00000.065920121.00001.00000.40150.00000.58691.00001.00000.40330.84400.04660.45811.00000.00000.00000.13330.95251.00000.00001.000020130.05440.31911.00000.02700.43770.00001.00000.42330.78200.43321.00000.50000.00000.00000.46670.34200.01030.00000.977920140.01870.17020.44910.70270.00000.58041.00001.00000.45211.00000.39850.20000.00000.00000.53330.00000.00000.00000.8513表3靖远煤电社会责任行为测量指标层权重目标层A准则层B对小股东的责任(B1)(0.2568)靖远煤电社会责任行为测量指标体系对员工的责任(B2)(0.2055)对自然环境的责任(B3)(0.2458)对消费者的责任(B4)(0.1440)对社区的责任(B5)(0.1479)变量名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8X19权重Wj0.05880.04780.04630.06570.03810.05600.03490.02920.04610.03930.05300.04940.05810.08530.05290.04190.04930.06670.0811指标层资产保值增值率(%)每股收益(元)股利支付率(%)接待调研及采访次数(次)关联方交易总额(元)生产安全及维简费支出(元)安全生产事故伤亡率(%)员工获利水平(%)人均安全教育经费支出(元)工资支付率(%)节能项目支出(元)单位收入水电费消耗量(元)技术投入比率(%)环境治理补偿支出(元)主营业务成本率(%)违约罚款支出

  (元)销售增长率(%)对外捐赠收入比(%)就业人员数量(人)根据表3得出,对小股东、员工和自然环境的社会责任的水平所占权重分别为25.68%、20.55%和24.58%,这表明在2008—2014年,与对消费者、社区的关注程度相比,靖远煤电更关注对小股东、员工和自然环境的利益需求。二、测量结果与分析(一)测量结果根据以上权重,最终计算出靖远煤电社会责任行为测量的结果,公式为:

  Vi为第i年社会责任测量结果(越接近1表示社会责任履行的越好)。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表4靖远煤电社会责任行为测量结果对小股东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对员工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对环境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对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对社区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水平20080.04340.02340.03370.01950.01640.136520090.09670.02690.03030.02360.01680.194320100.09700.02750.03940.02300.02530.212220110.09290.02950.04470.01870.01700.202720120.10190.03400.03360.02410.02450.218120130.09530.02910.03440.01810.02440.201320140.13490.03510.02970.01720.02330.2402(二)测量结果分析图1靖远煤电社会责任综合测量趋势图由图1可知,靖远煤电社会责任的履行处于较低的水平,在2009年增长幅度较快,2013年有所下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图2靖远煤电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水平由图2可知,2009年靖远煤电社会责任综合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2009

  年靖远煤电对小股东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上涨122.81%,而根据表3,对小股东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占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水平权重较大,从而使靖远煤电社会责任水平在2009年大幅度上升。从社会责任行为测量结果来看,企业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间歇性。2011年对环境社会责任水平达到最高,主要因为在2011年环境治理支出、技术投入比率最高,且从2011年开始企业进行了节能项目的建设。靖远煤电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基本保持平稳上升,且对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水平贡献较大,这表明企业对员工的利益诉求较为重视,主要表现为职工安全教育支出、员工获利水平、生产安全及维简费用支出逐年增加。靖远煤电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从2012年开始逐年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近两年煤炭行业面临结构性过剩,煤炭贸易陷入微利,靖远煤电产品单一,使得连续两年销售负增长,同时违约罚款支出逐年递增。靖远煤电对社区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对外捐赠较低,即慈善责任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三、结论及建议本文采用改进后的熵值法对甘肃省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2008—2014年社会责任履行水平进行测量,得出企业对小股东、员工、自然环境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对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水平影响较大。通过对靖远煤电社会责任水平测量,有助于企业有的放矢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煤炭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企业应合理规范和管理关联方交易,维护小股东利益;同时使资本增值和保值,确保股东收益的增长;确立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使小股东能从中获利,确保企业股权结构的稳定,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员工社会责任水平,首先提高员工工资水平,提高工资支

  付率,为员工的生活提供保障;再者,加大对员工安全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及工作技能,为职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最后,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感情,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归属感。第三,为了提高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要加大节能项目的投入,增加环境治理支出,减少“三废”排放,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能,改变高能耗,低产出的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为了提高对消费者社会责任的履行,靖远煤电关键是要提高消费服务质量,转变营销思路。首先应由过去单一产煤钢铁、水泥、电力等传统过剩耗煤行业索取利润的模式向煤化工多样产业发展转型,由省内市场扩至省外市场,扩大销路,降低营业成本;再者应以诚信为本,认真履行合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适当增加销售服务支出。第五,为了提高企业对社区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就业率。【参考文献】[1]万旭仙.甘肃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郭显光.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财贸研究,1994(6):56.[3]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篇十: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如何做好煤电联营

  作者:暂无来源:《能源》2018年第5期

  文l张立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2月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总额462.6亿元,同比增长19.6%。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17年全国煤电行业因电煤价格上涨导致的采购成本比2016年高2000亿元左右,这是煤电行业大面积亏损的主因。

  从数据来看,煤与电确实“冰火两重天”。煤电两家通过晒去年的成绩单,多年来积重难返的“跷跷板”效应再次显现。尽管有些专家不看好煤电联营,但去年神华和国电的成功组合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证明,煤电联营是两家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务必成熟一家推出一家

  新年伊始的1月5日,国家12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之间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发展煤电联营,支持煤炭与煤化工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煤炭与其他关联产业企业兼并重组。

  煤电联营必须审慎进行,务必做到成熟一家、重组一家,切忌利用行政手段“拉郎配”。值得关注的是,《意见》除了支持煤炭企业之间实施兼并重组之外,对于煤电联营、煤炭与煤化工企业、煤炭与其他关联产业企业兼并重组也将予以支持。不得不说,这次《意见》突被了传统企业兼并的老路子,过去的企业兼并总是同业合并、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案例较多一些,本次《意见》思想更为解放,出发点更为大胆,步子也可能迈的快一些。然而,在央企层面除了神华之外,也就剩下一个中煤了o

  前几年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后,中煤集团已经开始整合其他央企所属煤炭资产,国投持有的新集能源(*ST新集)股份无偿划归中煤集团。之后,保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也整体划转至中煤集团旗下。现在,几乎所有媒体都指向了中煤集团,认为今年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的高潮无疑应由中煤集团发起,而由中煤集团主要负责的央企煤炭资产整合平台一一国源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剑指煤炭资源整合,未来11家涉煤央企将成为重组重点。如果这11家涉煤央企都由中煤集团来实施重组的话,由专业的企业干专业的事无疑有利于这些央企的涉煤板块发展,既避免了在央企层面的同质化竞争,又能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着实是一件好事;当然要顺利实现高质量兼并重组也不是一件易事,要知道这些涉煤板块当初都是在煤价高企时花重金买下的,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必将与重组主体进行讨价还价,双方势必会有一场“拉锯战”。完成这些盘根错节的资产兼并重组本身并非易事,再与四大电力中的菜家企业联姻还需假以时日,指望中煤集团成为第二个神华,务必需要戒骄戒躁。

  由此看来,既然电力企业主要是央企,而煤炭企业主要在地方,这就无疑促使电力企业进军地方煤炭企业,央地联姻也不失为一种不错而无奈的选择。目前,在央地煤企联姻尚无先行者,更无成功案例,需要中央和地方充分沟通,拿出切实可行、互利双赢的方案,才能为央地联姻保驾护航,但又要避免政策干预过多造成消化不良。因此,谁将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我们将会给予相当的期待。

  务必实现高质量发展

  煤电联营必须以实现未来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为前提。去年,神华挟世界老大之势,与国电集团强强联合,为我国能源企业兼并重组提供了范本。但这一模式无法复制克

  隆,原因是其他能源企业也许没有像神华那样的可比性,因为神华集团具有全产业链优势,有高起点的煤电路港航一体化模式。

  拿原煤炭工业部部长、神华集团原董事长肖寒的话来说,“神华集团煤电路港航的模式,不仅在国内是第一个,全世界也是没有过的。”依靠这一模式,神华不仅在去年赚得盆满钵满,即便在煤价下行时期也保持住了“煤企一哥”的地位。放眼业内,可以说,世界上没有第二个神华。因此,国电神华的成功模式仅供参考,煤电领域第二家成功案例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子。

  紧接着到了1月22日四大电力央企一一圄电投、华能、大唐、华电联合提请国家发改委《关于当前电煤保供形势严峻的紧急报告》,希望国家发改委出手调控煤炭供应及铁路运力支持。《报告》称,进入冬季以来,由于供暖耗煤增加、岁末煤炭产量下滑、春运铁路运力紧张等因素影响,目前煤炭供给严重不足、燃煤电厂面临全国性大范围保供风险。

  显而易见,以往都是同病相怜的五大电力集团联名上书发改委,要求出台具体措施保供限价,如今却是遍插茱萸少_人。众所周知,在国电和神华成功重组为中国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之后,像诸如联名上书国家有关部门的事情,再也与它不搭嘎了。

  毋庸置疑,在有了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这一胜券在握,在煤炭去产能总量超过5.4亿吨、煤价经过一年多高位运行、煤企有所起色之后,国家12部委强力推动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的步伐正在加快。然而,如何使这一步走得又快又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发展和培育一批现代化煤炭企业集团、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亿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却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一件事。

  兼并重组必须以实现未来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为前提。《意见》指出,到2020年底,争取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亿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和培育一批观代化煤炭企业集团。但不管是煤炭企业还是发电企业,我国企业在效率和安全方面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显示出我国国有煤电企业存在竞争力劣势和效率不高的通病。

  以山西为例,山西是我国地方产煤大省,山西煤炭行业的一举一动具有风向标作用。笔者在山西采访时了解到,刚刚过去的2017年,尽管煤价高企令煤炭企业的业绩大幅改善,但对山西省属七大煤炭集团的万亿负债而言仍是杯水车薪。众所周知,2008-2009年山西省开始实施中国规模最大的煤企重组,以省属大型煤企为重组主体,向银行大举借款兼并小煤矿,但在整改尚未完成之际,高位运行的煤价开始向下俯冲,煤企自此背负上庞大的债务。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山西七大煤企效益有所好转,亏损面有所缩小,可负债仍在上升,每年的财务成本仍处于高位。为了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进企业改革,山西省国资委专门下发《关于省属企业开展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的通知》,目前山西省属各大煤企正在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压缩管理层级,实现轻装上阵。

篇十一: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P>  煤电资源产业链结构与创新融资模式研究

  过广华;袁书强

  【摘要】Inthispaper,theessenceandcausesofthecontradictionofcoalandelectricityindustrychainareexploredthroughthedeconstructionandanalysisofthestructureofcoalandelectricityindustrychain.Aninnovativefinancingmodelofcoalandelectricityindustrychainisproposedthroughacombinationofthecurrentstateoftheindustrychainandthedeepanalysisoftheindustrystructure.Throughthediscussionofthepresentproblemsofthemarketstructure,thepapertriestoexplorethebasisofthechoiceoftherelationshipbetweencoalandelectricityindustrychainselection,andcombinedwiththeresourcesofindustrialenterprisesinthepastfinancingmodel,usinghigh-qualityresourcesindustryenterprisesasthecore,andstartingthecorebusinessupstreamanddownstreambusinesscooperationchannelextension,theoptimalfinancingmethodsareobtainedtosolvethecurrentcontradictionbetweencoalandelectricityandcapitalmatching.Usingtheresourceindustry'scorebusinesssupplychainbusinessrelationshipasamainlinetosolvetheproblemofinnovativefinancingmodelin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andopeningupthecorebusinessandupstreamanddownstreamenterprisesfinancingchannel,thewin-winsituationofallstakeholdersisachieved.%本文通过对煤电产业链市场结构的解构和分析,探寻煤电产业链矛盾的实质和产生的原因,结合目前行业产业链的现状,深层次剖析行业结构,摸索出煤电行业企业产业链创新的融资模式.通过理论探讨目前的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探索影响煤电产业链关系选

  择的依据,并结合资源产业企业以往的融资模式,通过优质资源产业企业为核心,展开核心企业上下游业务合作的通道延伸为方法,得到最优的融资手段来更好地解决目前的煤电矛盾和资金匹配问题.通过资源产业的核心企业供应链的业务关系为主线,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创新融资模式问题,打通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通道,从而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多赢格局.

  【期刊名称】《中国矿业》

  【年(卷),期】2017(026)010

  【总页数】8页(P58-64,75)

  【关键词】煤电资源产业链;市场结构;创新融资模式

  【作者】过广华;袁书强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河南民航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7.1

  袁书强(1971-),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方向为资源产业投资。目前,融资困难已成为资源型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产业链金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操作模式。煤炭产业与电力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保证,也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个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下游。通过对资源产业链系统中的煤炭产业与电力产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对物流企业提升高附加值服务水平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煤电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煤电矛盾是影响整体效率的关键因素。供求失衡、定价权冲突等问题导致了煤矿不予发货、电厂机组停机

  等负面现象。这不仅制约了煤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给国民经济的运行及居民生活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由于煤炭、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煤电产业链的运行不仅受市场规律的支配,也受国家行政干预的影响。从实践层面来看,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关系主要通过签订短期合同的方式来进行约束。受利益的驱使,两者之间必然要进行复杂的博弈,这就影响了短期合同的履约率。在现实中,煤炭有量无价、有价无量的现象屡有发生。同时,虽然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循环经济的作用和价值,但国内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短期需求是有增无减的。因此,煤电产业链的运行情况值得引起相关各方重视。相应地,把握煤炭产业链的运行规律,推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运转势在必行[1]。对煤电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解构分析,有助于发现煤电产业链的实质性矛盾所在。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对煤炭产业链优化发展的路径并结合煤炭资源产业创新模式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这不仅有助于煤电矛盾的解决,也有助于推动煤电类资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创造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资源产业链的思想萌芽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早期的观点认为,制造企业的内部活动是产业链的基础。换言之,通过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与销售,来自外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变成产品并传递给批发商、零售商及客户。可以发现,这种观点将产业链的范围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和企业自身资源的整合利用。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96)将分工的范围扩展到不同的企业之间,强调企业分工协作对特定经济体系的意义,这可以被视作产业链理论的正式起点。荷利汉(Houlihan,1988)将产业链定义为“以供应商为起点,经生产者或流通业务商并到终端消费者的全部物质流动”。史蒂文斯(Stevens,1989)指出,与单纯的产品链不同,产业链也是一个功能连和信息链。在史蒂文斯看来,在产业链框架中,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经由物流和信息流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反馈系统。哈里森

  (Harrison,1993)把产业链定义为“将采购的原材料后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条”。本文所用到的产业链概念来自《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郁义鸿,2005)一书。即:所谓产业链是指“由原材料到产品的加工、销售过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形成的整个纵向链条[2]。在这个纵向链条中,每个环节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上下链条之间也发生着紧密互动。在产业链的基础上,可以演绎出资源产业链的概念。本文中所使用的资源产业链是指“由资源型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为纽带的战略关系链”。不同的资源产业链由不同的因素和环节所构成。这种构成关系可以被视作产业链的内部组合方式,集中地反映了特定资源产业链的本质。基于此,可以对产业链内部相关产业或相邻市场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资源产业链进行纵向的类型划分。在具有纵向链接关系的产业链内部,上下游产业或者相邻市场的产品分别具有了“投入品”与“最终产品”的属性。在此,将上游产业的产品记为A,将下游产业的产品记为B。同时假设B直接面对客户及消费者。根据A是否具有中间产品的属性,可以将之划分为三种类型:最终产品;单纯的中间产品;既可以作为B的“投入品”,也可以以“最终产品”的形式直接面对客户及消费者[3]。首先来看第一种类型,即产品A为最终产品的类型。此时,产品B即等同于产品A,仅仅发生了经营活动性质的变化。正因为如此,在如图1所示的纵向产业链条中,下游的企业扮演者销售商或代理商的角色。在实践中,食品、饮料、服装、家电等产业正是通过类似的分销体系而完成产品所有权转移并传递给终端的消费者的。不难发现,在这种纵向链条下,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业务关系要简单一些。再来看第二种类型,即产品A为单纯的中间产品的情况,具体的产业链条关系如图2所示。此时,就产品B的角度而言,产品A具有“投入品”的性质。典型的

  中间产品包括电力网络、铁路路轨、通信网络、民航机场等。在知识经济时代,虚拟化的中间产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属于网络体系的基础设施,运行于计算机操作系统之上的各种应用软件则属于下游产品。没有中间产品的支持,下游产品就难以为消费者所使用。本文的研究对象煤电资源产业链就属于这一种类型。对火电企业来说,煤炭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中间投入产品,更是原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电力)的关键媒介。最后来看第三种类型,即上游企业的产品A扮演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种角色的情形,具体的产业链关系如图3所示。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种产业类型非常普遍。来自第一产业的粮食类产品可以供消费者直接使用,也可以供工业、畜牧业做为原料使用。例如,葡萄既可以直接零售给消费者食用,也可以成为葡萄酒企业的生产原料。相比于前两种类型而言,这种类型下的产业链条关系无疑要复杂一些。在这种关系框架下,产品A不仅有可能形成产品B的构成诸元,也可以形成一个单独的市场品类。以上对资源链的类型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应当指出的是,资源产业链的构成关系不仅可以从纵向的角度来进行认识和理解,横向关联、复合关联等关系也较为常见。Tirole(1988)考察了下游厂商使用多种投入品并形成最终产品的情况。这些投入品之间可能存在替代关系,也可能存在互补关系,使得下游厂商的角色就变得复杂起来,他们既可以是生产厂商,也可以是直接面向客户及消费者的零售商。但是,横向关联、复合关联的情形容易时资源产业链的边界模糊起来,研究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在本文中,主要从纵向市场结构的角度来对产业链类型进行分类。在特定的产业链内部,上下游企业及消费者构成了纵向的市场关系[4]。理论界通常使用纵向市场结构的概念来描述他们所处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Tirole(1977)指出,在特定产业链的纵向市场结构中,特许费、批发价格、零售商购买数量、消费者价格、零售地点、促销政策等关键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序列相关关

  系。这些关键因素对纵向市场结构的整体效率有着决定性意义。在此,对我国煤电产业链纵向市场结构现状进行初步回顾。煤电资源产业链是指以煤炭企业为链核、以电力企业为“下游”的战略联盟关系链。从具有矿产性质的煤炭到可供消费者使用的终端电力产品无疑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事实上也正反映了煤电资源产业链的纵向结构情况。煤电资源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都可以形成独立的产业。相关企业构成煤炭资源产业链的主体,他们之间的产业关联构成煤炭资源产业链的本质。图4是一个简化了的煤电资源产业链结构图。事实上,煤炭资源产业链内部有着多层次的分布结构。具体来说,煤炭资源产业链的纵向市场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即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主要指煤炭的深加工,通过煤气化、液化等手段实现价值链延伸。后向关联则是指煤炭企业与其他供应商、物流企业、下游电力企业形成价值联盟,创造共赢格局。从总体上来看,在煤电资源产业链纵向结构中,煤炭位于上游而电力位于下游。正因为如此,做为中间产品的煤炭的价格必然会受到这种纵向市场结构的影响。具体表行为:煤炭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实施及整体需求,进一步地,煤炭价格会对电价产生间接影响。这种影响最终会反馈到煤炭企业自身并对其利润和福利产生传导作用[6]。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任何一个产业链都是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5]。通过一体化经营、合资经营、合同约定、战略联盟等方式,国内的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合作经营。同时,由于主体利益的不同,两者之间也发生着激烈的、动态的博弈。双方之间的合作与博弈,深刻地影响了煤电资源产业链的发展。在此,以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来对煤电资源产业链的运行做一简要的分析。第一,收益分配比例。无论什么企业,都天然地倾向于追求自身利润、利益的最大化。在煤电资源产业链上,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双方都容易高

  估自己的贡献比例并低估另一方的贡献比例。此外,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对资源产业链整体利益的重视程度都要低于对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同时,虽然双方都愿意分享资源产业链创造的额外收益,但也都不愿意过多承担资源产业链中蕴含的风险。如果不能通过谈判形成让双方都较为满意的收益分配比例,资源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就难以落实。有必要指出的是,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煤炭产品带来的成本压力永远存在。一旦煤炭价格发生剧烈波动,他们的利益就将受到严重影响。第二,煤电价格战。在电力系统建设初期,煤电资源产业链就已经形成。但是,煤炭系统与电力系统的改革却是异步而非同步的。1992~2007年间,煤炭系统经理了十几轮的价格改革,逐步地走向了市场化。由于电力系统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具有基础性影响,电力产品的价格则完全处于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即使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别推出了电力产品竞价上网机制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但“计划电”与“市场煤”的价格冲突仍持续存在,为煤电资源产业链的协调运行制作了不利影响。第三,企业博弈策略。煤炭资源产业链上的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多数属于企业集团,前者如神华集团、晋煤集团、平煤集团等,后者如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等。在严峻的市场形势和复杂的产业链条中,这些企业在博弈策略选择上可有千秋,他们内部也会形成自己的产业链[6]。煤电资源产业链不同主体的博弈策略,不仅影响其自身收益的获得,更会对整个产业链的运行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煤电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通道,而煤炭也被许多地方政府当作支柱型产业。在2012年之前,煤炭长期处于供不应求和供应偏紧的状态。2012年以来,煤炭经济出现下滑趋势。特别是2015年之后,煤炭产量、销量、价格持续下降,库存压力加大,企业利润大幅减少。除了部分央企和上市公司之外,煤炭产业面临着全面亏损的局

  面[7]。所以,发展煤电供应链金融,创新融资模式,成为了煤炭行业和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对煤电资源产业链运行现状的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引起注意。一是供求形势变化。近几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速放缓,推动产业转型成为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方针。高耗能产业如钢铁、水泥等受到严重冲击,电煤需求随之下滑。与此同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采取低价手段来增加煤炭出口,这进一步加大了国内煤炭库存压力并拉低了煤炭产品价格。在急剧变化的供求形势下,多家电力集团被迫进行产业战略变革,这从根本上削弱了煤电联营的影响力。二是成本差异。对于煤电产业链上的煤炭企业来说,自然禀赋和经营管理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主要指企业资源储备情况、开采条件等。例如,神华集团主要使用露天开采的方式,这就带来了显著的先天优势。在同等成本条件下,神华集团的盈利水平要高出8%左右。后者主要指库存、员工薪酬、原料采购、固定资产折旧和安全费等。例如,有的煤炭企业库存规划水平低,带来了沉重的存货压力。再如,由于承担着较重的社会负担重,一些国营煤炭企业的利润受到了严重的侵蚀。三是煤电资源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市场形势的变化,使煤电资源产业链发生大幅度波动,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利润空间都有所降低。如果能够借力煤电一体化优化资源配置,不仅可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更可以有效规避行业风险[8]。反之,如果不能解决煤电资源产业链上的矛盾,相关各方的利益都会受到严重制约。进一步地,煤炭资源产业链上的融资业务也将面临巨大压力。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煤电资源产业链上的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在融资方面都遇到一定压力。这在客观上要求立足资源产业链全局,加强资源统筹整合,发现新的融资模式,以资本力量推动企业稳定发展。首先,煤电企业融资受到环境制约。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位置,来自政府的宏观行业监管也较为

  严格。尤其是对于煤炭企业来说,由于能耗高、污染严重,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小煤炭企业则通常直接勒令“关停并转”。同时,煤炭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粗放经营的特点较为明显,行业内部也存在恶意竞争现象,严重影响了整体上的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结合国内几家省份情况分析(表1),晋、蒙、陕三个省煤炭采选投融资占比例近50%,黔、豫、鲁三省投融资情况有所下滑。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作为国内煤炭的主要产区,在采选煤炭投融资中占比很大。2016年三省投融资额度占全国行业的48%左右,贵州省、河南省、山东省投融资情况整体有所下滑。其次,煤电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受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的影响,煤电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局限在银行贷款方面。与此同时,由于特殊的国情,赊销是煤电相关交易的主流方式,这就使一些煤炭供应商很难获得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相应地,上游企业资金上的短缺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行,甚至可能造成资金流枯竭。近年来,在财政政策趋紧、资源税改革进程提速的背景下,银行不仅降低了对煤电企业的信贷额度,还增加了存款比例等限制性条件,这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压力[9]。再次,煤电企业内部融资困难。一方面,煤电企业均处于转型过渡期,存在巨量资金缺口,单靠内部融资无法满足融资需要;另一方面,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煤电企业尤其是煤炭企业利润下滑,资金链濒临断裂,这使内部融资缺乏必要的可持续性。最后,巨量资金需求加剧融资难度。煤电企业均有资金密集的特点,企业融资的规模通常相对较高。在目前全面缩紧的资金市场条件下,煤电企业通过大规模在建项目进行融资的难度加大,这使得筹措资金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财政货币政策趋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原材料及

  人力资本价格不断上涨的大背景下,资源型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沉重压力。尤其是对于煤电资源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来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对产业链上的业务关系实施精细化管理。而产业链本身就蕴含了风险控制的思想。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只要抓住核心企业的经营风险,系统性风险就可以大大降低。相应地实现资源产业链与企业融资的对接,创新融资模式,成为了解决资源型企业资本问题的现实选择。产业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包括银行、P2P、小微金融机构、保理、融资融券机构等)以产业链上的链核企业为核心,针对不同环节提供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相关企业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金融服务模式”[10]。产业链金融可以提高资金在整个链条上的运作效力,降低整体交易成本。从整体上来看,产业链金融的推广应用,能够促进产业链上相邻企业之间“产-供-销”链条的稳固与发展。通过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嫁接”,产业链金融能够促进资本向优势企业、优势业务、优势环节发生倾斜,从而促进相关各方互利共存,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链生态。根据煤电产业链运行现状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模式,可以将煤电资源产业链上的企业创新融资模式分为五大类型。第一类为核心企业链网络模式,即围绕链核企业经营链条进行的融资产品开发模式。例如,可以根据煤电资源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动产、应收账款、交易合同提供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要保持对核心企业信用情况的动态追踪,同时也要利用各类分析工具对信贷资产风险进行科学估算。第二类为交易平台网络模式,即面向煤电产业链交易所产生的合同、数据进行的融资产品开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立足对相关企业经营、交易所产生的信息和数据进行融资产品开发。第三类为产业集群网络模式,即在煤电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进行资金拆借、周转的自

  主型融资产品开发模式。在日常经营中,煤电资源产业链上企业之间会有直接的信用往来。通常情况下,大型企业会给自己周围的卫星企业提供100万~500万元不等的行用额度。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集群内企业信用的联合,可以从金融机构那里获得较高的信用额度。第四类为供应商平台网络模式。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以煤电资源产业链上核心买方的的信用及支付能力为前提,在核心买方与指定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以双方的真实交易为依托,以供应商应收账款质押、转让为风险控制手段,向供应提供短期融资服务的融资产品开发模式[11]。这种方式立足于真实交易,具有方式灵活的特点,同时可以实现核心买方、供应商、金融机构的共赢格局,有着很强的发展潜力。第五类为第三方机构网络模式。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专业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同行来说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国外较为流行的地方放机构融资在国内还没有推广开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基于煤炭资源产业链的第三方机构融资也将受到重视。具体来说,这是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在买方卖方之间、线上线下之间、国际国内、融资理财之间创造资金融通机会的融资产品开发模式。基于煤电资源产业链的融资产品类型如表2所示。随着相关理论的纵深发展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产业链金融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都将逐步趋于成熟。通过资源产业链和金融创新的准确对接,相关企业的融资问题将得到更有效的解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资源产业链金融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在发展上还存在着组织模式单一、运作模式不清晰、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风险控制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12]。所以,有必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前提下结合具体国情进行煤电资源产业链金融的制度安排。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资源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外部法律环境

  来提供制度保障。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完善,主要散见于《合同法》和《担保法》等相关法律之中。因此,有必要加强产业链金融法律法规建设。一方面,要吸收国际立法经验,充分考虑资源产业链上各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与资本关系,清晰地界定相关各方在不同金融活动中的权责范围,形成覆盖范围广、关系清晰的法律框架。另一方面,要注重资源产业链金融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明确监管主体,注重对交叉业务的立体监管,形成体系周密、法条严谨的资源产业链金融监管模式。其次,推动煤电资源产业链金融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在鼓励国有银行、民营银行拓展煤电资源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前提下,逐步带动民营资本机构、物流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等相关各方参与煤炭资源产业链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供给。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不仅有助于资本力量的跃升,更可以带来更多有益的经营要素。再次,加强资源产业链金融信息平台的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效而透明的信息平台是金融业务的硬件基础。考虑到资源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相关各方应当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金融信息平台的建设。具体来说,金融信息平台要能够实现以下目标:面向产业链上潜在客户,覆盖各类交易品种及前中后台全过程,支持不同单位的信息终端及网络服务方式;信息充分共享,相关单位可以借此进行损益分析、估值分析及资产管理;提供金融数据挖掘的系统接口;支持风险管控和信息安全;支持后台清单结算接口与预警管理。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要加强资源产业链上各主体的金融征信系统建设。对于客户的信用信息,金融机构及相关单位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切忌掉以轻心。最后,要加大资源产业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结合资源产业链运行具体情况,加快相关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改进日常业务流程,完善业务模式,加强资源产业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逐步实现资源产业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操作,引入金融辅导员制度、信贷+技术扶持等方式,有效控制资源产业链金融业务风险,切实提高资源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率。

  煤电资源产业链金融以产业链条上的优秀企业为基础和纽带,面向整个产业链提供创新的融资解决方案。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煤电资源产业链金融还属于新生事物,相关的理论还很不成熟,实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培育与开拓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煤电资源产业链创新融资模式的深层次思考。首先,要明确煤电资源产业链创新融资模式对企业经营的意义。煤电资源产业链创新融资模式的目的,绝不在于“圈钱”,而在于通过资金流动优化、资金系统整合、资金优化配置来提高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能力。最终,不仅推动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能够迈上新的台阶,还可以优化产业链上的业务联系,加强上下游之间的纵深合作,创造协同效应,达成共赢局面。关于这一点,国外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操作经验,国内煤电资源产业链上的企业应当加快学习步伐。其次,要把握好煤电资源产业链创新融资模式与合作博弈的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既有激烈的市场博弈,也有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合作。因此,发展煤电资源产业链创新融资模式不仅要突出煤电资源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也要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实现多头并进、共同发展。要积极处理好不同环节、不同方面的协作关系,建立周密的流程体系,促进理性合作,消除非理性博弈。再次,要加强煤电资源产业链创新融资模式的风险监管。发展煤电资源产业链创新融资模式使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关系更加密切,自身也具有了“泛金融”的性质。必须认识到,产业链金融在成长环境和成长条件上还面临多重挑战,政策法规、市场、管理、操作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制约了产业链金融的快充分速发展。所以,加强风险监管应当得到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在操作上,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信用部门,切实加强内部控制,时刻保持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动态监控,同时还要引入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控制方法进行风险因素的预警、识别与规避。此外,电资源产业链创新融资模式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向前向后延伸,带动了相关企业的信用;二是利用煤电资源产业链上

  的经济关联与社会关系,有效降低融资交易成本;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有效促进相关的物流、金融中介等企业的发展,放大了煤电资源产业链的价值与影响力。本文重点分析了煤电产业核心企业上、中、下游的企业链条关系,得出这个行业要进行资金的融通,需要充分利用好银行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扩大对核心企业上下游整个产业链的额度授信,打开金融机构对行业的资金支持通道,从而开辟一条创新的产业链融资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创新的煤电产业链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会成为未来融资模式多样化的一条主要渠道,让企业及时得到相应的生产运营资金,融资资金综合成本可控,完善好创新产业金融链的融资风控体系,增强创新产业链融资的效率,缩短了产业和资金的对接周期,只有这样才能让资源产业性企业得到资金保障,让实体企业在社会运行中有个良性的循环发展,发挥出产业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本文对研究煤电资源产业链结构与创新融资模式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对推动资源型企业产业链金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借鉴。

  【相关文献】

  [1]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60-63.[2]郁义鸿、管锡展.产业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刘冰.煤电纵向交易关系决定因素与选择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0(4):58-68.[4]RW.Seifert,D.Seifert.FinancingtheChain[J].InternationalCommerceReview,2011,10(1):12-14.[5]邹武平.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商业会计,2009(17):12-13.[6]HC.Pfohl,M.Gomm.SupplyChainFinance:OptimizingFinancialFlowsinSupplyChains[J].LogisticsResearch,2009,1(3):149-161.[7]崔彬,等.资源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赵鹏大.资源产业经济若干问题[R].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9]赵鹏大,田时中.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评析——基于CNKI资源产业经济博士论文的综合评价[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25(11):4-10.[10]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6.[12]国家统计局.煤炭/电力工业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篇十二: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P>  煤电企业纵向交易合约选择的理论分析

  煤电纵向交易关系是诸多重要纵向交易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这种代表性一方面表现在煤电纵向交易关系涉及到的两种社会基础产品的特殊属性,另一方面表现在煤电冲突较为突出。国家曾经试图通过政府协调机制和出面组织,化解煤电冲突,但收效甚微。煤电纵向关系最重要的形式是煤电纵向合约关系。由于历史形成的“惯例”,煤电企业之间采取“一年一签订单的缔约方式”。虽然,国家不断改变协调机制,但这种缔约方式基本未变,延续至今。

  煤电冲突的表现形式在于电煤价格的博弈,其本质在于煤电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化解煤电冲突、优化煤电纵向交易合约是许多学者试图解决的难题。林伯强分析了电煤“价格双轨制”、改革路径和“煤电联动”的影响。于立等运用“纵向价格双轨制”理论分析了“电荒”出现背后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改革的策略。于立宏研究了长期契约中的选择权契约形式和价格调整机制。克莱因构建了“敲竹杠”模型,分析了规范契约条款的成本和默认契约的自动实施问题。

  我们认为,交易合约具有结构性特征,选择最优的合约形式就是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科学判定合适的合约结构变量。影响合约结构变量的主要成本因素是总交易费用、购置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损失。进一步,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清晰界定产权和立约权竞争、不确定性和社会容忍度、运输半径和电煤紧张程度等因素。本文借助于杨小凯新型古典微观经济学模型,分析煤电纵向交易合约的结构变量的选择,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煤电纵向交易合约结构与煤电企业纵向交易合约选择分析框架

  1.纵向交易合约的结构变量合约即契约,是从万民法基础上的罗马法体系沿袭而来。从法律角度理解,合约是指两人或多人之间为在相互间设定合法义务而达成

  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协议,规定缔约当事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合约不仅仅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本,更是交易的微观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基于合意、自然秩序的契约精神和用以寻找、辨别和商讨交易机会的工具。克莱因认为,合约是“通过允许合作双方从事可信赖的联合生产的努力,以减少在一个长期的商业关系中出现的行为风险或‘敲竹杠’风险的设计装置”。张五常则认为合约是当事人在自愿的情况下的某些承诺。威廉姆森通过研究契约与交易的关系,把合约看成为交易的微观规制结构。在博弈论的框架下,合约代表一种合作博弈的内生均衡过程。

  根据上述,从本质上讲,合约是一种“合意”,既规定了缔约当事人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同时又交易了缔约方当事人的微观制度。遵从合约本质,那么,合约的结构变量可以通过合约期限和合约关系衡量。进一步细分,合约期限变量又可分为长期合约和短期合约两种;合约关系变量又可分为普遍关系合约和特殊关系合约两种。普遍关系合约是指缔约过程主要借助于立约权竞争方式,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降低交易风险和实现交易目标的交易方式,缔约双方发展的是较为纯正的市场信用关系,合约权益规定较为明确,完全合约的特点更明显。相反,特殊关系合约更多的是通过缔约双方业已积累的友情和信任实现合约的缔约和履行,产权关系界定更复杂,交易合约更具不完全合约特征。与合约期限变量相联系,普遍关系合约与短期合约相伴生,特殊关系合约与长期合约相伴生。考虑到在中国环境下,纵向交易产业链中交易主体的类型差异可能影响交易合约的正常实施程度,所以,进一步引入合约对象结构变量,以完整地反映我国煤电纵向交易合约的现实选择问题。综上所述,煤电纵向交易合约的结构变量包括合约期限变量、合约关系变量和合约对象变量。合约对象变量又可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两类。

  2.煤电企业纵向交易合约选择分析框架基于分工合作的现代企业,实现企业功能完整化的方法只有一个,即采取产业链整合方式。也就是说,需要具备各自核心能力和产业功

  能环节的企业通过交易,实现最终产品制造。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产业链的整合和衔接,企业功能的优势互补,是通过合约形式实现的。企业合约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预期和信任机制,依此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不确定性,降低交易的风险。

  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两方面看,考虑到我国煤电纵向交易关系的现状,煤电纵向交易合约结构变量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有三个:交易费用系数、运输费用系数和不可靠性风险损失的社会容忍度系数。交易费用系数(k)表示为实现交易所必需的费用,这些费用取决于交易技术、制度安排等。现实中,实现成功交易和降低交易费用的交易技术包括产权界定和立约权竞争。前者通过深入协商、加深关系、清晰产权的方式订立交易合约,实现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交易风险的目的。后者通过增加潜在贸易伙伴,实现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交易风险的目的。两种交易技术的选择取决于社会制度安排,包括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也包括社会习俗、惯例、行规等非正式制度安排。也就是说,交易技术与制度安排的协调统一,才能保证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交易风险的有效规避。

  煤炭属大宗消耗物资,运输成本影响到最终煤炭的到厂价格,进而影响用户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国是一个运输能力供给与需求矛盾较为突出的国家,运输能力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中间商品成本的重要因素。在运力紧张、铁路运输企业拥有行政垄断和市场优势的情况下,煤炭运输费用系数自然也必将是影响煤电纵向交易合约选择的重要变量。由于煤炭赋存和需求分布的现状,决定了煤炭运输主要借助于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两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存在差异,也决定了运输方式存在合理的运输半径。在合理的运输半径范围内,用煤企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消费者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运输费用系数的变量之一。煤炭需求具有典型的经济周期特征,经济处于上涨期间,煤炭社会需求增加,反之下降。与之相伴,往往出现社会煤炭供需紧张程度的差异。当煤炭供

  需紧张时,合理运输半径可能被人为拉长,换句话讲,当人们不能得到更廉价运输成本的运输方式时,为了得到所需的煤炭,可能会接受相对更大的运输费用系数。

篇十三: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P>  浅议煤电联营

  【摘要】文章从煤电联营的概念、现状、优点分析煤电联营的必然性,并对如何实现煤电联营作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煤电;联营;优点分析

  当前,煤电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学术界研究的根本思路和结论大都是一致的。即煤电行业改革的不一致,及其导致的煤炭价格双轨制和煤电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是煤电纷争的主要原因,解决的方法是深化市场改革,实现大集团战略,加强煤电合作,比方煤电联营。煤电联营在有条件的发电企业,特别是大的集团公司与大的煤炭企业之间更可行,这样,就建立了一种互补的、长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可以减少煤电企业间不必要的摩擦,减少因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一、煤电联营的概念煤电联营就应具有特定法律规定的联营特征和采取的形式,其内涵包括:1.理论上的煤电联营。从广义看,把一切煤与电的联系统统视为煤电联营。从狭义看,煤电联营主要表现为法人型联营。多年来,由国家发改委主持的全国煤炭订货会,只不过是用行政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煤电市场,煤炭订货会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煤电之争,而成为煤炭价格之争的战场。无论是煤炭企业还是电力企业都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动辄以数十亿元计,高额的投资本钱是联营的障碍。2.实践中的煤电联营。在我国的煤电联营实践中,一方面,事实上不认可合伙型联营和合同型联营,另一方面,又把同一市场主体〔煤矿或电厂〕在经营主业〔煤或电〕,同时经营兼业〔电或煤〕叫做煤电联营。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可把煤电联营区分为附属型煤电联营和合作型煤电联营。所谓附属型煤电联营,即主业与兼业联营,或是煤矿办电厂或电厂办煤矿。所请合作型煤电联营,即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作为两个市场主体实行联营,这种联营主要是以资本为纽带,通过煤电资本的相互持股,参股或者控股,利用不同资本的融合、兼并、重组,实现混合经营。二、煤电联营现状目前,煤炭行业虽然总体形势持续较好,但却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低、社会负担重、企业改革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新、老煤、电企业之间的联营,煤电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市场体制与方案体制的矛盾。首先,老煤矿或老电厂包袱较重,如果煤电联营就一定会涉及从续企业,解决从续企业问题会对联营产生一定困难,进而阻碍顺利联营,另外,现在电力本身盈利水平与煤矿不一样,煤矿刚刚走出困境,而电力的利润是逐步减少。起跑点不同,是企业联营存在的一大问题,并且,煤电在方案和市场双轨制运行的情况下,国家将大量的方案煤给了国有老电厂,市场煤给了已经或正在改制的新电厂。而新电厂已经走向市场,对煤电联动及煤炭价格等方面的变动已经适应,煤电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一些国有老企业上。因此,在企业的适应能力上,煤电企业再次处于不同起跑点上,使联营受到一定的制约。而现在是一个特殊时期,既有供求平衡这个客观环境存在,又有政府支持,这是煤电双赢或共赢的极好时机,煤电联营被寄予厚望,但实现煤电联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煤电联营的优点所在1.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煤电联营有利于矿区煤炭、热力、土地等资源综合

  浅议煤电联营

  利用,各种根底设施共同使用,减少投资、降低本钱、大大优化资源配置。如果在矿区兴建坑口电厂就地发电,便可以减少煤电的逆向互供,节约了大量的运力和电力。

  2.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开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持续开展的必然选择。兴建低质煤综合利用电厂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消除了矸石等低质煤堆积造成的矿区污染问题,大多数低质煤综合利用电厂使灰渣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投资省、费用低、见效快。

  3.是世界煤炭工业开展的新趋势。世界经济开展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欧盟的前身就是欧洲煤钢联合体。其联合起因也是煤炭、钢铁行业竞争剧烈,为防止互相伤害,最后联合经营,形成了现在的组织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集团都是囊括煤炭、电厂、铁路、港口等行业。

  4.可以化解煤电矛盾,多创效益。煤电行业之间的矛盾,正从煤电博弈转变到寻求利益均分、共同开展。加快煤电联营的建设步伐,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煤电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煤电联营组成能源集团,是解决目前彼此之间矛盾完善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之一。

  5.可以将外部风险转化为内部风险。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煤炭企业仅供初级产品的问题,延长了煤炭企业的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电力企业煤炭价格和供给的稳定性,减少了供给环节的风险。煤电联营组成能源集团是解决目前彼此之间矛盾,完善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如何实现煤电联营1.首先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开展,合理配置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所接受。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就行业整体而言,煤电联营依然困难重重。其影响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问题,有些煤炭企业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出煤的,为什么还办电厂,企业效益上不去,再上新工程,增加投入,只落得费力不讨好的结果。二是体制限制问题,由于电力市场的高度垄断,煤炭企业很难介入电力市场,并网运行阻力较大。征地、融资、税收等方面都受限制。由于目前思想解放不够,对形势开展认识不清,有人断言,煤电联营解决不了煤电纷争问题。比方市场化和专业化来讲,如果煤电两行业采取多角经营,双方都将失去自己的优势。我国现阶段煤电行业分设,是方案经济的产物,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集团都是囊括煤炭、电厂、铁路、港口等行业。我们应该按经济规律办事,要建立新的煤电投资机制,鼓励煤炭企业利用煤炭资源优势主动投资电力行业。鼓励电力行业投资和兼并,购置煤矿,同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行竞价上网。2.实施煤电运一体化经营,节约本钱优化资源。煤电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的利益及开展一直捆绑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当煤电都经历了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的痛苦时期之后,在煤电供求根本平衡时,实现联营是一个极好的时机。要支持成立煤电运一体化公司,对煤矿与电厂统一规划、立项、建设经营。支持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之间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一体化经营必须遵循的原那么是“煤电投煤电,电煤投电煤〞即长期靠煤发电的企业要往煤企投资,产煤主要用于发电的公司要投向电力企业。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家煤电企业联营,如华能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和淮南矿业〔集团〕公司,

  浅议煤电联营

  华能国际与中煤集团,山东鲁能与陕西银河等。同时也出现了多种联营模式:“神华模式〞即控股和建设电站并举,“山西焦煤模式〞即煤炭企业兴建电站,“鲁能模式〞即电力企业兴办煤矿,“淮南模式〞即煤电企业合作新建煤矿或电站等等,由此可见,我国“煤电一体化〞的新型行业已经诞生,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国家应加强对煤电运行宏观控制。建立起煤电运一体化机制,使煤电运不再相互制约,而是相互促进。

  3.要加快大型煤炭基地的抗口电站建设,或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到形式,实现煤电资源共享。发挥资源优势。让一些电力企业收购一些煤矿,或投资参股煤矿,直按进入燃料领域。同样,让一些煤炭企业进入发电领域,如投资坑口电站建设等。如果这一进程加快,煤电就会改变简单的供需关系。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局面,双方的关系也就会变得血肉相连,即使出现矛盾也会更好地解决。另外,电力和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形式,组建大型煤电联营企业或集团。充分利用煤炭能源和电力能源,就地就近开展相关用煤和用电优势产业,实现煤、电和下游产品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开展。

  总之,煤电联营是个“贵族现象〞,既不是所有发电企业与煤炭企业都能实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煤电都是投资密集的行业。尽管方向正确但仍然会碰到很多困难,牵扯诸多经济利益,因而需要进一步探讨,从长计议。

篇十四: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P>  煤电联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也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保障。随着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能源的快速增长,煤炭近几年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其主导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能源利用方面分析,按同等发热量来计算,国际天然气和石油价格一般为动力煤炭的2-3倍;我国燃油的价格要比动力煤高4-6倍,天然气的价格要比动力煤高3-4倍。煤炭开发利用成本低,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而且随着加工和转换技术的不断提高,可以成为高效洁净利用的能源。搞好煤电联营是解决能源问题,实现中国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电力发展离不开煤炭,煤炭发展也离不开电力。我国煤炭多、油气少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必须以燃煤发电为基础。用油气发电与燃煤发电相比,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从国情出发,受资源和经济效益的制约,大规模利用油气发电是不现实的。水电的发展和建设规模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只能保持在国力能及的范围内;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大,技术复杂,近期开发利用的数量也不可能很多。因此,从发电用能源的资源保证和技术经济角度来看,中国选择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是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对其综合开发利用,是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实现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不仅有望以经济可行的方式将煤炭能源转化为电力能源,解决煤炭直接燃烧带来严重环境后果的矛盾,而且还有望以经济的价格大规模生产煤基合成运输用燃料,生产可替代液化石油气的二甲醚,用以解决城市和城镇居民对优质燃料的需求,是一项满足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关键技术。我国目前大多数洁净煤利用技术,都与电力工业有密切关系。煤炭转换成电力,比工业锅炉和民用炉灶直接燃用要洁净很多。大型发电厂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和完善的除尘、脱硫、脱硝装置,可以使有害物质的排放总量和排放浓度大为减少。工业发达国家几乎全部或大部分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煤炭用于发电,原因就在于此。发展煤电联营有利于煤炭的洁净利用,因此应广泛应用洗煤厂的中煤和煤矸石、煤泥发电,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发电成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整个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方地区,而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这就决定了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将会长期存在。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既可减少煤炭运输量,降低运输成本,缓解因运力不足造成的煤炭供应紧张,又可就地就近发展煤电联营环保型综合能源产业,对国家和企业都十分有利。煤电联营可以使煤炭企业增强煤炭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维持价格的相对稳定;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及时了解用户需求量,进而更加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产量,减少库存,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煤电联营,电力企业为自己找到了稳定的燃料来源,降低经营风险;同时,还可以在联盟协议中约定,协作开发更能够适合电力需要的煤炭技术和产品,如降低煤炭产品含硫量,以减少活力发电带来的污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国煤炭联合会副会长濮洪九认为:电力实行多种价格,国家限制电价,就引发了这两个行业的矛盾,好像电力降低成本就是靠减低煤价。其实煤炭出厂价格并不高,电厂进价高,是因为中间环节多,利润都让中间环节拿走了。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煤电联营。煤电联营的现状与展望一、国外煤电联营的现状

  对煤电联营有不同的理解,其广义为:把一切煤与电的联系统统视为煤电联营,例如,煤矿和电厂订立长期购煤合同、短期购煤合同,煤炭企业在电力企业中参股或电力企业在煤炭企业中参股,煤、电企业在战略上的松散结合,还有真正的煤电资产联营企业等;而狭义的理解则是承认真正在资产上联合经营,煤电成为一个联营企业。从组织形式上看,“煤电联营”囊括煤炭、电厂、铁路、港口等行业,分为两种模式:①专业化公司。开采条件好、铁路运距短、船舶航运便利、距离国内用户较近的煤炭企业不断兼并组合成企业集团,向发电企业提供产品并大量出口。比较典型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印尼及南非。②上下游产业结合。煤炭、发电企业组建一个完整的企业,联合经营,实现资源共享,减少税收环节,降低成本。从经营方式上看,采取煤电一体化,长期契约,金融工具等各种方式。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均采用这种模式。如: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采用“煤电联营”方式进行能源开发的早期实践者,多数发电厂采用“煤电一体化”生产方式,煤矿和电厂为成本中心,企业为利润中心。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建成了大量的“煤电联营”火力发电厂。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政府放松了对电力工业的管制,多数发电厂成为具有独立经营决策权的商业发电厂,多采用起火合同控制电力和燃煤价格差。煤矿多使用期货合同和选择权契约等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减轻价格风险。有的煤矿和电厂还采用将煤炭价格与电力批发价格“捆绑”的合同形式,保证燃料成本的竞争性,做到机会共享、风险共担。一些新型合作方式,如:煤电联合、能力收费和能源呼唤等也应运而生。发达国家的“煤电联营”组织形式、经营形式各异,共同特点是:煤炭、发电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具有合理的店家和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电价、煤价的联动机制成熟、有效。二、国内煤电联营的现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才首次提出“开发煤田,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的“煤电联营”政策。但由于经济、技术、体制等原因,到90年代才开始试点实行。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出现了电力短缺。有关研究指出,我国电力短缺的根源在于煤炭、发电企业关系紧张造成的电煤结构性短缺。面对煤炭、发电企业关系紧张的严峻形式,国内学界与业界均认为“煤电联营”是中国煤炭、发电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三、煤电联营未来发展及展望实行煤电联营,有利于实现煤、电企业的优势互补,化解煤电纷争,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煤、电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武承厚表示,在政策层面上,煤电联营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煤电行业“十一五”的规划发展目标。“十一五”规划提出:①加快大型煤炭基地的坑口电站建设,实现煤电资源共享;②鼓励各类电力和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煤电联营企业或集团,充分利用煤炭能源和电力能源,就地就近发展相关用煤和用电优势产业,实现煤、电和下游产品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③鼓励煤炭与电力企业签订中、长期供货合同,实现煤炭直接供应,减少中间环节,稳定煤炭供货渠道与价格、减低社会交易成本;④建立新的煤电投资机制,鼓励煤炭企业利用煤炭资源优势主动投资电力行业,鼓励电力行业投资和兼并、购买煤矿。因此,煤电双方通过相互渗透建立产权纽带,通过煤电资本的相互持股、参股或控股,实现混合经营。煤电联营不仅仅可以避免煤炭与电力这两大行业在体制上的冲突,且从经济上、资源利用上均有意义:通过煤电联营,发电企业可以拿到稳定的煤炭来源,由于坑口就在煤矿附近,从而避免了运输环节,不仅降低了发电成本,煤的经济利用率也可得到提高。而对煤炭企业来说,除了可延长产业链、解决仅提供初级产品的问题,而且在煤炭供应加大的时候,稳定

  了市场需求。在煤炭产地推进煤电一体化,就地变输煤为输电,不仅可缓解铁路运输压力,减少运煤到对沿途环境的污染,而且拓展了煤炭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也降低了发电的成本。“煤电联营”以电促煤,以下游产品的利润扶持上游产业,可以加快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的步伐,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解决煤炭营销市场混乱的部分问题,解决煤炭行业自办小电厂存在的技术水平低、效率差、污染严重等问题,提高竞争力,实现发电上、下游之间的相互促进,有助于加快煤电转换的进程。煤电联营是世界煤炭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属于以煤炭为主要燃料资源的国家,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必将与世界趋势相一致,煤电联营将成为缓解煤电矛盾,创造更良好经济效益的有利保证。煤电联营现存的问题与不足一、煤电联营企业现存的问题与不足(一)煤炭与电力行业技术水平的差距明显电力行业已经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组设备,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我国大多数国有重点煤矿并没有摆脱低层次、粗放型的经营局面。煤炭企业职工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收入却仍然处于低水平。(二)在煤电联营的一体化过程中,会牵扯诸多的经济利益中国的大型电力公司仍然属于国资委管理,煤炭企业则主要是地方国有企业,在体制上如何理顺仍然比较困难。煤电运一体化在发展中必然要涉及到电力和煤炭体制,而目前这两大行业的体制还不能完全支持能源产业政策的实施。(三)铁路运输瓶颈制约是阻碍煤电联营发展不可忽视的障碍神华集团所属的煤电企业之所以能在煤紧、电荒中泰然自若,与其拥有专用铁路是分不开的。铁路运输部门的独家经营不仅大大限制了自身的进步,而且也满足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于煤电联营的企业来讲,如果夹在中间的铁路运输环节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就必将成为煤电联营健康发展的障碍。(四)煤炭行业要以煤为主,综合发展,形成一个产业链煤炭发展受到前苏联专业化模式的影响,与其他产业关系被割裂开来,形成电力就是电力,交通就是交通,煤炭的产业链无法延伸。而这种固有思想与模式的改变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五)煤炭行业虽然总体形式持续向好,但是却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程度低、社会负担重、企业改革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新、老煤电企业之间的联营中,这些问题则表现得更为明显。老煤矿或老电厂包袱较重,这些“包袱”一般被称为从续企业。如果老煤矿与新电厂,或是新煤矿与老电厂联营,就必然要涉及处理这些从续企业的问题。这些从续企业中的不良资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可能彻底剥离,因此解决从续企业问题就成了联营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也因此会影响到联营的顺利进行。二、发展煤电联营的建议与对策(一)国家积极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就应该将煤电联营考虑在内,从源头开始,为日后煤电联营作好充分的准备,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对新投产的矿井,在项目立项时,充分考虑它的电力用户,积极促进煤电一体化,形成煤炭、电力双赢的局面。(二)拉近新建电厂和煤矿的距离,加大输、配电工程的建设力度。适当加快煤炭基地及

  其附近地区老电厂的改造,充分利用老电厂的有利条件,实现大型煤炭基地与电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发展。(三)转变观念,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考虑问题。打破行业观念,打破垄断观念,树立引进竞争的观念,树立鼓励企业兼并的跨行业跨国经营的观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四)建设煤电基地并不是煤炭行业独资办电,应联合办电、股份制办电,以产权为纽带,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组建规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条件具备的地方,不仅要煤电联营,还可以煤电路联营、煤电铝联营或其他的联营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经济效益。(五)低质煤综合利用电厂应当加大技术进步的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高效清洁利用劣质煤,并对灰渣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发电、供热、制冷、生产建材一体化。应当扩大电厂规模,对大型矿井,电厂的单机应向中型机组过渡,条件具备的地方可搞大型洗中煤电厂。

篇十五: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P>  精益成本管理理论在煤电企业中的应用初探摘要:精益化成本管理系统的应用标志着煤电企业会计、控制和计量系统将发生实质上的变化。此形势下,由于煤电企业当前的系统承担着维护运营财务控制的职责,因此当推进煤电企业成本管理变革时既要注重起维护企业运营财务控制问题,又要剔除企业传统成本管理会计和计量程序。关键词:精益成本管理;煤电企业;管理会计在精益生产下,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提供的信息已经不能适应以价值流为核心精益会计思想。首先,大部分计量指标月底才能得出,不能及时反映相关的业绩;第二,这些业绩指标主要反映的是财务信息。通常情况下,财务业绩指标非常适用于财务人员和公司的高级经理,但对于改善工作流程、创造客户价值并激励员工实现精益目标来说,这些指标的作用非常有限;第三,这些指标过于复杂。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按照价值流进行成本核算、分析和管理,具体内容如下:一、精益成本管理的内容1.精益成本管理的核心是价值流效益最大化按照精益生产的观念,产品成本随着产量和产品组合的不同而变化,制造费用以整体形式与价值流发生关系而不与个别产品所耗劳动时间发生关系。某种产品的成本,主要取决于它在整个价值流中流动速度的快慢,特别是在价值流中的瓶颈环节流动速度的快

  慢。成本核算、分析和管理的重点是产品在价值流中的流动速度问题而不是资源使用、个人效率或制造费用分配的问题。因此精益成本核算需要采用的是价值流成本法而不是完全成本法。

  2.精益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消除浪费及追求最小价值流成本精益成本管理是构建在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前提,以价值流成本最小为目标,从而实现对整个企业价值流核算。在价值流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地消除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杜绝浪费,从而达到降低价值流成本,提高价值流效率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特殊化多样化的需求,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3.精益成本管理是多种会计思想和管理思想共同构成的管理系统精益成本管理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把精益管理思想与会计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成本核算理念。它从采购、设计、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价值流成本,以达到企业价值流成本最优,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总之,精益成本管理的内容在精益生产下,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提供的信息已经不能适应以价值流为核心精益会计思想。二、在煤电企业中推行精益成本管理系统的必要性由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精益成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就在于追求供应链成本的最小化。即采购成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质量成本、

  物流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最小化。笔者研究调查发现,在煤电企业中,材料型成本在标准生产成

  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多,高达80%,而人工成本在标准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位居第二位。而能源型成本(水、电、煤等费用)在材料型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多,最高可达75%。煤电企业隶属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其耗费能源多、涉及金额大,其中成本以材料成本为主,能源以水、梅为主。因此煤电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需要积极引进和创新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树立新型的管理理念,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实际上,管理理念的转变、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引进也是煤电企业成本管理变革的重要环节。

  三、煤电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在今天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下,煤电企业要想谋求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主动就必须不断强化成本管理至达到精益管控水平。现代煤电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既要求得生存,更要求得长期成长和发展,削减成本就成了一个煤电企业面临的永恒主题,目前,许多煤电煤电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而忽视设计研发、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控制,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控制;缺乏经营控制,忽略了成本管理的事前预测和管理决策,导致成本计划不准确,事前成本控制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成

  本计划缺乏科学性,造成生产成本控制的盲目性。煤电企业应该在危机到来之前就及早地考虑这些问题,以便能

  以别人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赢得有利地位,不能等到危机到来时才临时抱佛脚!

  四、煤电企业精益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措施1.推进煤电企业业绩考核方法变革与传统计量指标相比,精益计量指标更具优越性。随着煤电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传统计量指标越来越难以满足现行煤电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总结而言,传统计量指标主要包括机器利用率指标、职工工作效率指标及部分差异指标(物料用量差异指标、人工使用差异指标及间接制造费用分摊差异指标等)等。同时,以传统计量指标为依据的成本核算下,企业报告每月仅发布一次,而且报告中的大部分内容始终在解释引起上述差异的原因。即使能够及时从报告中获取新的信息,那么这些信息也对煤电企业推行精益会计所起的作用不大。所以对传统计量指标予以精简,之后得出更多精益计量指标,以此对煤电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中在煤电企业中常见的精益计量指标有供电可靠率指标、锅炉热效率指标、总体设备效率指标及单位煤耗率指标等,这些指标与煤电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性,较大程度上推动着煤电企业实现精益生产。除此之外,精益计量指标下,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均在精益生产单元中完成,其各项操作相对简单,仅由工作人员手工便可完成。与此同时,

  还能够保证企业监督人员和操作人员及时获取到所需的信息。2.解决财务会计流程中的浪费现象剔除财务会计流程中的不必要环节是煤电企业实现精益生产的

  关键。传统财务会计背景下,煤电企业事先合理安排各生产车间生产进度,之后通过定位跟踪用于生产车间的人工和物料相关信息,从而掌握生产车间的生产状况和财务收支状况。由于生产车间的人工和物料使用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极有可能导致煤电企业所了解到的生产车间的生产状况和财务收支状况不准确。精益成本管理背景下,煤电企业的生产活动仅需几天便可完成,其产品生产不涉及进度和周转问题,由此可以避免传统财务会计下的人工和物料使用中的不确定性。

篇十六: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P>  由于煤电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都是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为了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企业一般不主动披露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信息管制者要加强信息监管强制企业披露相关信息必要时可直接公开信息同吋加大铁路运力和不同吋段价格信息发布的监管力度确保煤炭产运需信息对称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分散依靠即时运输不可能保证用电高峰时期对电煤的及时供应而目前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库存量都很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煤电企业矛盾原因分析及协调机制的优化

  摘要】作为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矛盾一直存在,并随着产业市场化进程而加剧。为缓解煤电企业的矛盾,我国实行了煤电联动、煤电一体化等多种协调机制,但未能根本解决煤电矛盾,本文探讨了煤电企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煤电企业矛盾协调机制的优化建议。【关键词】协调机制;资源专有性;需求波动;政府管制

  一、我国煤电企业矛盾及协调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煤炭产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煤炭和电力两个紧密相连的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我国主要的煤电协调机制有煤电订货会、煤电联动、煤电一体化、长期合同等。(一)煤电订货会。2005年之前,煤炭订货会通过管制者下达电煤指标,确定煤电价格的计划经济手段,使得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都存在很强的机会主义动机。这种协调机制和市场经济的脱节和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直至走入困境。(二)煤电价格联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是在2005年煤炭订货会之后推出的。该机制反映了煤炭资源的稀缺性,把能源市场的供求关系传导给下游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能源。一方面,规定发电企业必须消化三成的煤炭上涨价格,这迫使发电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工业企业作为终端电力用户,将承担更多的煤炭上涨价格,促使工业部门整体效率提高,部分高耗能、低效率企业将退出市场,这对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疑是有益的,但仍然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电企业的困境和煤电之争的深层次问题,而且电价的联动上涨又通过提高工业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可能引发物价上涨,如果控制不好,可能诱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三)煤电一体化。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僵持不下,管制者转而推行煤电一体化政策。实质上,煤电一体化是将煤电问题内部化了,与计划经济的煤电管理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将煤电问题内部化到大的能源集团,通过企业集团内部的行政手段协调煤电问题。尽管煤电一体化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化解煤电问题,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如企业资金链断裂、管理成本增加、经营风险增大等。大量的煤电一体化必然使发电企业寡头垄断煤炭市场,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使非煤电一体化的发电企业或者其它工业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煤炭供应形势。(四)长期合同。一般而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往往通过长期合同来维持稳定的关系,煤电产业链的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煤炭行业可以有稳定的市场,电力企业可以有稳定的电煤供应。但我国煤电长期合同遭遇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一是缺乏一个约束的长期合同的第三方保证;二是需求波动冲击了长期合同的执行效率;三是交易双方可能发现了更好的合同结构,或者都意识到了一些无法承诺问题的存在。二、煤电产业矛盾的本质及原因分析煤电产业链属于一体性程度相当高的一条能源链,煤电矛盾的本质是同一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针对利益分配进行的博弈。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滞后,发电企业并没有实现竞价上网的条件下,电力销售价格由管制者确定,因而发电企业的利润高低主要取决于电煤价格。同时,在煤电产业链中,煤炭市场的竞争性很充分,而发电企业却有着相当强的买方垄断势力,因此发电企业降低成本的激励严重不足,压低电煤价格的激励则十分强烈。

  煤电矛盾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资源专有性煤炭与电力产业投资均具有相当强的资产专用性,从而使得上下游都具有严

  重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由于电力企业生产技术与设备本身的刚性,对煤炭这种重要投入品需要持续的、甚至来自特定地区的供应;由于煤炭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用途,再加上煤炭赋存地域的特性,使得其对电力厂商同样存在较强的专用性。

  (二)煤炭需求强波动性电力需求的增长导致电力供给的短缺,并进而导致煤炭市场的供不应求,是需求波动引发的短缺。由于电能不能储存,按需生产,社会对电量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随着地区、时间、季节、气候、人们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与此同时,电煤供应链包括煤矿生产、出矿煤归集堆存、铁路运输、港口吞吐、海上运输等多个环节,且各环节的权属归于不同的主体,客观上加大了各环节之间协作的难度和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在没有第三方物流提供专业服务,也没有建立煤炭物流基地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有限的库存和简单的按需供应系统显然难以满足需求。煤炭产、运、需信息不对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电煤供应围绕供需平衡点长期宽幅震荡,大起大落,供需一直不协调。(三)煤电产业链政府管制我国政府对煤炭与电力产业的相互进入政策存在不对称现象。一直以来,大型煤田资源只能由煤炭企业进行开发,电力企业不能投资开办煤矿,更不能通过兼并或收购等方式进入煤炭生产领域。在另外一端,政府鼓励煤炭企业自办坑口电厂,煤电一体化未能大规模出现,一定程度上导致煤电企业的矛盾加剧。三、煤电企业协调机制优化的建议(一)放开管制,实行纯市场化竞争改革方案。市场化改革是煤、电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应进一步放开电煤价格,并通过开征资源税补充电力企业亏损的方法平衡煤、电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中间协调机构和违约惩罚机制,维持电煤合约的严肃性;建立全国煤炭集中交易系统,开设煤炭期货市场,编制电煤市场价格指数,制定新的电煤定价机制,推动信息公开,降低交易成本。扩大竞价上网电量,逐步形成电力市场价格。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发电企业的上网环节、输电和配电环节都暂时不能实行市场化运作,不过也应该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适时制定和修改煤、电产业政策。(二)及时发布煤电产、运、需信息。由于煤电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都是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为了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企业一般不主动披露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信息,管制者要加强信息监管,强制企业披露相关信息,必要时可直接公开信息,同时,加大铁路运力和不同时段价格信息发布的监管力度,确保煤炭产、运、需信息对称,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三)培育煤炭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物流基地。我国煤炭企业分布过于分散,依靠即时运输不可能保证用电高峰时期对电煤的及时供应,而目前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库存量都很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扶持和培育煤炭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公司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的期限内为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提供电煤物流专业服务。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独立或与煤炭企业、发电企业联合建立物流基地。(四)根据实际情况促进煤电企业纵向联接。在我国,煤、电产业本来就是

  相互依存的产业,应协同发展,实现煤电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从产业组织学角度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是鼓励煤电企业之间签订长期契约,构建战略联盟关系;二是通过换股,实现电力产业和煤炭产业的利益融合;三是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为一个企业。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形成战略上的纵向联接,有利于双方企业的共赢,同时能够促进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赵连阁.中国煤电定价实践、理论及其规范研究[J].经济学家.2009(11)[2]罗汉武,李昉.能源价格改革和财政补贴[J].经济经纬.2009(02)[3]叶春.完善我国煤电产业链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8(48)

篇十七: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P>  中国煤炭和电力产业互动机理及效应分析目录一问题的提出二理论和假设一gdp效应与资源的诅咒假设二利益集团假设三规制者效率假设三基于特征性事实的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和整理二粗放增长纵向位置差异与煤炭产业的长期劣势1传统工业化模式与能源产业的价格抑制2投入的gdp效应差异与煤炭产业的劣势定位三市场结构与组织模式双重不对称下的规制者偏好1市场结构不对称与中间品讨价还价能力差异3规制者干预方式偏好的分析四煤炭和电力产业关系扭曲的效应分析一煤炭和电力产业总体能力差异的比较二电煤价格扭曲与上下游利润率变化三要素价格扭曲与能源使用效率五结束语正文煤炭和火电产业关系的不和谐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煤炭和火电产业关系的不和谐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表明,在资源耗费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政府具有压低煤炭价格创造GDP效应的激励;电力产业的高集中度和严格的管理体制,使它在与煤炭和政府的三方博弈中获得了影响力;而政府对计划干预手段的依赖也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这些发现解释了规制者产业偏好的多重原因,指出了改革路径选择的主要约束条件。关键词:规制偏好;纵向关系;产业势力;煤炭产业;电力产业一、问题的提出国内研究者对煤电产业(本文特指煤炭与火电产业)关系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电煤需求波动、价格的双轨制、运输环节的瓶颈等方面,并认为电煤矛盾是导致电力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的政策取向是实施基于市场化改革的价格并轨,分析的主旨也在于设计“电煤”价格和电力价格的联动机制。产业的规制者也接受了这些理论研究的建议,从2005年开始实施“煤电价格”联动以缓解二者的长期矛盾,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煤荒、运紧、电荒”的局面延续了三年多的时间,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进入2008年,“电煤”供求关系在气候、地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没有出现缓解的迹象,以至于有关部门基于惯性思维决定采取冻结电煤价格这一严厉的措施。本文的研究主旨是解释为什么规制者会长期偏好电力产业?实现这一偏好的工具是什么?以及它们对上下游关系扭曲的影响。研究表明,对“GDP”效应的偏好、产业势力的不对称以及规制者自身“效率”的存在是导致煤炭和电力产业关系被长期扭曲的根源,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不被消除或弱化,就难以实现煤电关系的长期和谐。对特征性事实的实证检验,既验证了理论假设,也成为提出政策建议的立足点。二、理论和假设(一)GDP效应与“资源的诅咒”假设基于前苏联工业化战略的成功经验,新中国也将发展重化工业作为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一条基本道路。这种模式因为有“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霍夫曼定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理论支持,加之中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而在改革开放后得以继续发挥作用,并与新的经济体制相结合,成为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支点。在这种模式下,要素特别是稀缺性的自然资源的价格扭曲往往成为一种必然,原因在于这些资源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中,属于所谓“中间投入品”,它们直接创造的社会价值远远小于使用它们的其它生产部门,只有人为抑制要素的价格,引致GDP效应更高的其它产业对它们的大量使用,才能在短期内最大限度地增加全社会的净产出。当这种战略与资源密集产品的出口、获得国外需求或资金供给相结合时,扭曲的程度会被加重。这一发现已经被吴敬琏、刘世锦等人在分析中国传统增长方式时提出的“旧型工业化道路”、“低价竞争模式”所验证。“资源的诅咒”理论则为我们理解煤炭产业长期处于劣势地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理论认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原因在

  于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区或国家,会将更多的资本从制造业向资源产业转移,从而削弱了具有正外部性的制造业的成长,最终削弱整个经济的竞争优势。徐康宁和王剑、邵帅和齐中英的研究发现,我国的资源富裕省份的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其它地区。对全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山西省的案例考察,启发我们将“资源诅咒”假设延伸到产业层面。我国煤炭产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初始投资的资本密集和生产过程的劳动密集’,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规模报酬递增。这样在整体增长模式给定的条件下,煤炭产业的产出越多,价格会受市场的引导自动向下调整;而当供给不足时,政府会倾向于通过少量的补贴获得必要的产出。除非经营环境或定价机制发生较大的改变,否则煤炭产业缺乏提高产能或改善生产技术的能力和激励。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在地理空间上的分离,也使经济增长或产业发展的效应被“外化”,诅咒机制的效应也会放大。假设1在投入驱动和低价竞争模式下,富裕资源的价格会受到来自体制的扭曲,进而使产业在整体上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二)利益集团假设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很早就关注利益集团对竞争政策的影响,奥尔森从“搭便车”的动机出发,认为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从集体目标出发,付出更多的个体努力,从组织活动中获得较多的收益。施蒂格勒提出了一个相对规范的规制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规制或许正是一个产业积极寻求的,也可能是强加于它的”。他指出除了直接的货币补贴或进入限制外,产业往往还会谋求国家对那些能影响它替代物和补充物的干预,例如航空业积极支持政府对机场的补贴、建筑业对节能材料的排斥等。依此类推,政府对“电煤”价格和数量的规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电力产业争取的结果。皮尔兹曼和贝克尔分别从规制者利益最大化和利益集团博弈两个视角,分析了哪些产业易受规制、规制的工具,以及集团压力的程度和形式对均衡的影响等问题。对若干产业的案例分析也发现:集中或严密的生产者比消费者更能从规制中获得效用的提高。以拉丰和梯若尔为代表的新规制经济学,则基于委托一代理的框架,分析了生产者与规制者合谋的内在激励。就具有公共产品或普遍服务特征的电力产业而言,生产者可以通过扭曲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直接或间接促使政府对相关产业进行干预。相对于“国家、集体和个人”参与度比较均匀的煤炭产业,电力产业是国有企业主导下的寡头垄断结构,政府也会通过价格、税收或对进入的限制,来维持和保障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对电煤价格的长期限制就成为一种必然。假设2基于利益集团理论,为确保受规制的电力产业的利益,对其关键投入品“电煤”的价格或数量进行干预,就成为规制者的工具之一。(三)规制者“效率”假设煤炭产业的产权结构改革一直处于所有重化工业的前列,20世纪80年代末,乡镇和个体煤矿的产出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内,甚至超过“统配煤矿”的比重。为什么在放开其它产业用煤价格的同时,还要对火电用煤进行数量和价格的双重干预,除了假设1和2所提及的原因外,也应考虑政府主管部门对规制工具的偏好。在电价长期受严格干预、煤炭费用占火电成本70%左右的条件下,要保障电力供给的稳定,应设计出合理的电价结构,确保电力投资必要的回报率。这就要求规制者对该产业的成本构成、生产技术、消费需求有近乎完全的了解,并能够观察到企业的

  实际行为,即二者之间的合约是可行和可实施的。这些前提条件在计划经济阶段也不曾完全满足过。因此,规制者只能寻找可替代的方式,对关键投入品的“电煤”价格或数量的限制就成为一个次优的选择。我国电力价格的干预权并没有配置给专业化的规制机构,而是与政府宏观经济的管理部门捆绑在一起,电价在一定范围内也是调节产业投资和能源消费的政策工具,因而为缓和电价变化对下游相关产业的影响,控制电煤也会成为主管部门的选择。假设3基于规制者“效率”假设,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干预煤炭产业的价格是对直接调节电价的一个替代性工具。三、基于特征性事实的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和整理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煤炭和电力产业的汇总性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煤炭工业年鉴》和《中国电力年鉴》,其中1995年之前的数据选自《中国工业交通能源统计资料》。煤炭价格、电煤成本和产业集中度等指标,主要依据《中国物价年鉴》、《中国经济年鉴》和已有研究成果整理而成。(二)粗放增长、纵向位置差异与煤炭产业的长期劣势1、传统工业化模式与能源产业的价格抑制中国经济的粗放式增长是一个得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支持的客观存在,在该模式下,必然形成对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源品的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率的前提是生产函数缺乏成本约束,即资源品的价格没有起到优化配置的信号作用。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也需要抑制需求或扭曲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来对重工业予以补贴,对煤炭、石油、粮食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予以人为的压低也是一种补贴手段。粗放模式必然伴随着高速增长的目标,要保持那些高GDP效应产业的发展,在刺激需求的同时,还须提高投资的回报,以获得必要的投资率。在市场机制下这一过程是由价格或市场完成的。改革开放之初,鉴于电力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和先导的地位,国家有关部门很早就提出了“电力先行”的主张,并辅之以税收、价外费和加速折旧等政策予以扶持。考虑到煤炭支出占火电成本近70%的比重,在大部分生产资料的价格都已并轨后,占据煤炭总产出50%以上的统配煤矿价格仍有95%以上属于所谓国家定价,这些煤矿的产出在满足火电行业对廉价燃料需求的同时,还要保障钢铁、冶金、化工、机械加工和电子制造等高产值行业的发展,煤炭的价格势必受到严格控制。2、投入的GDP效应差异与煤炭产业的劣势定位在粗放增长模式下,对煤炭产业的抑制并不意味着对其产能的限制,而是主张煤炭工业创造的收入在制造业和轻工业中实现,即所谓生产资料的低价政策。已有的文献主要局限在对煤炭和电力合理价格的比较上,而未能从两种能源在投入一产出的纵向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寻找答案。如表1所示,按照三位数的产业代码,我们计算了煤炭和电力消费的买方集中度。煤炭的下游主要包括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学等四个行业,1980年至

  今两类集中度指标都在显著提高,属于典型的买方主垄断结构,且后者的产出以生产资料居多。电力产业则不尽相同,买方势力呈现不断下降或分散的趋势,使用的行业分布较均匀,多数是最终消费品的提供者,因而电力产出的GDP效应远远大于煤炭产业,压低煤炭价格的动机会增强。上述事实表明假设1是存在的,即追求“GDP”效应的增长模式是煤炭和电力关系扭曲的根源之一。问题在于从全社会总产出最大化出发,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选择:要么压低煤炭的价格,引导电力的投资;要么同时压低电力和煤炭的价格,以补贴下游产业。为什么政府选择了前者?下面的分析将提供一个基于利益集团竞争的解释。(三)市场结构与组织模式双重不对称下的规制者偏好1、市场结构不对称与中间品讨价还价能力差异煤炭和电力产业的组织结构在我国长期处于不对称的状态,这是产业的生产技术特征和政府干预的产物。煤炭产业具有显著的区位性,其市场范围也受运输能力和成本的限制,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呈现出区域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特征。在计划经济时代,煤炭资源的国家所有和使用权的多级配置导致产业的集中度很低,无法体现出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大型煤炭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几起几落,特别是乡镇和个体煤矿的快速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产业的整体实力。图1给出了煤炭产业的生产集中度的长期变化,很明显,按照传统的贝恩标准来衡量,属于竞争型的结构。这种状态既体现不出煤炭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的技术特征,也与该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相吻合。相反,电力产业独家办电的格局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因“全民办电”的政策而有所松动,但原有电力体系内的投资(即国家队)处于主导地位。由电力工业部发电业务重组而成的国家电力公司的市场份额一直在60%以上,2002年电力产业纵向拆分后,五家独立发电企业的占有率还维持在50%左右,远远高于煤炭产业CR8。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图1只计算了电力产业最大企业华能集团自成立以来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在神华集团未成立以前的10年间,华能集团一家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煤炭产业的CR4,如果没有政府主导的神华集团的大规模兼并重组,煤炭产业的集中度也不会在2001年前后发生逆转。煤炭产业结构的松散还源于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导致的利益冲突。按照所有制结构变化的速度和规模来判断,煤炭产业是所有能源行业中市场化最充分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形成了“国家、集体和乡镇”平分秋色的格局,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煤矿和地方煤矿的大规模改制,非国有煤矿的产出一度超过了24家统配企业的总和。但是,在煤炭市场处于“双轨制”,特别是政府依旧对电煤进行价格和数量干预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煤炭企业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就“煤电”产业关系而言,大量游离于政府规制之外的乡镇小煤矿,反而成为火电企业赢得定价权的“蓄水池”。当计划价格高于市场价时,火电企业会选择降低直供电煤的比例;而当计划内价格降低时,又会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增加调配的规模。20世纪90年代所发生的几次“煤电”矛盾都与这种产出结构和价格机制的不匹配有直接的关系。2001年以来,国家将下放到地方的大型煤矿的所有权统一到国资委后,加大了煤炭企业的整合力度,随着大量存在安全和环境隐患的小煤窑被强制关停,中央所属电力企业在煤炭市场中的谈

  判地位随着电煤的再度短缺而强化。上述事实表明,在市场集中度和所有制两方面,电力产业都具有相对的优势。2、产业管理体系与集团影响力奥尔森认为产业是天然的利益集团,其政治压力的效用与组织管理方式直接相关。按照这一思路来分析煤炭和电力产业作为一个集团影响政府规制政策能力的高低,可以更好的解释政府管理体制在二者关系扭曲过程中的作用。煤炭产业的主管部门历经了从煤炭工业部、能源部、煤炭工业局到安全监督总局的多次调整,最终形成了专业管理以安监局为核心,价格、投资和行业规划等经济性业务被国家综合管理部门接管的局面。为适应这些变化,产业原有主导企业的所有者的身份也经过了两轮大的“下放和收回”,这在无形中分散了产业的积聚能力,也疏远了与管理者的关系。在我国特殊的“政府-企业”关系体制中,缺少了能够代表行业利益的专门机构,当存在与其它强势部门的矛盾或纠葛时,就会导致政策性支持或租金的减少。电力产业的管理体系在表面上也历经了类似的过程,初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向专业化监管、政府宏观协调和大企业主导的转化,但市场机制的缺失和部分业务垄断的存在,使电力产业无论是在市场结构、集团势力还是规制偏好等方面,都比煤炭产业具有影响力。总之,基于对产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所进行的比较分析,充分说明了集团势力会影响规制机构对煤电产业的偏好,即利益集团假设的存在。3、规制者干预方式偏好的分析

  政府对电煤价格的长期干预,导致了二者在纵向产业体系中地位的不平等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巨大差异。政府曾先后对电煤价格通过统一定价、双轨制、国家指导价和双边磋商等方式予以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为什么管理者比较偏好使用价格干预方式来协调煤电关系,而非设计出一个二者都比较认可的动态机制?主要原因在于电力产业竞争模式的引进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由于输配售垄断和发电领域寡头垄断的同时存在,电力产业是一个没有市场的特殊领域。在下游产业缺乏通过竞争消化或转移成本的前提下,煤炭和电力的矛盾,实质上就是电力和政府的博弈。从保障和稳定电力供给的目标出发,政府既有在波动较大时干预电煤市场的激励,也掌握了干预的手段。价格限制的短期效应明显,与直接调节电价相比社会负外部性也很低。不仅如此,政府还可以通过企业所有者的身份,以及对铁路运输这一关键资源的控制,迫使煤电双方执行干预措施。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直接的干预对规制者而言具有可行性和可实施性,即假设3是成立的。四、煤炭和电力产业关系扭曲的效应分析煤炭和电力产业关系的扭曲存在多种表现形式,例如煤炭产业的有机发展被抑制、产业自生能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下面以电煤价格变化为主线,描述性地说明关系扭曲的多重后果。(一)煤炭和电力产业总体能力差异的比较在中国一次和二次能源的结构中,煤炭和电力分别居于主导地位,但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却截然相反。从1980年到2006年。二者总产值的绝对值

  都实现了超过100倍的增长,增速也经历了两次u型变化过程,这与中国工业增长的模式在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和2005年以来所表现出的重化工业趋势是一致的。但由于比价不合理,在工业体系中煤炭产业的地位远远低于电力。对二者增加值的比较也可以得到近似的结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煤炭产业的产值增加率开始缓步上升,并超过了电力产业,除了由于自身稀缺性提高导致的价格提高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增长的理念下,诸如资源、劳动力成本和行业转换费用等在煤炭成本核算中得到了逐步的体现(见表2)。(二)电煤价格扭曲与上下游利润率变化煤炭价格规制是本文考察的重点,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上下游的盈利能力。具体而言,在计划内电煤比重很高的时期(1985-1993),电煤价格偏离市场电煤价格的幅度越大,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越低。随着电煤的数量计划被重点电煤合同量所取代,以及后者比重的显著下降,电煤价格扭曲的幅度虽然还在拉大,但对煤炭行业的作用已经不明显。2002年至今,电煤市场价的不断攀升成为二者利税率发生相反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尽管在利润和税收总量上,煤炭产业还低于电力产业,但如果减掉回报率低的水电业务,并考虑煤炭产业享受了一定的政府补贴,煤炭产业盈利能力改善的实际程度会减小。(见图2)(三)要素价格扭曲与能源使用效率由于低煤炭价格的实施,使得需求无法对价格做出合理的反应,电力产业在配置生产要素和选择生产技术时,不会过多地考虑煤炭成本的变化。具体的表现就是火电装机容量、发电用煤的超常增长,在很长的时期内并未伴随着生产技术效率的同步提高或能耗的显著下降。如图3所示,从1980年到1993年国家决定放开电煤价格之前,发电单位煤耗从每千瓦413克,降低到384克,降幅仅为7%,而同期电煤的消费量增涨了4倍多,电煤比重也增加了10%。2002年以来由于电煤平均价格在快速增加,低价电煤的比例下降到10%左右,要素价格对生产技术选择的作用才显现出来,发电煤耗急剧下降到343克左右。据此测算,相当于又发现了一个大同煤矿。即便如此,且前我国发电煤耗的平均水平超出德国和日本20世纪90年代末近1.1倍,价格的激励作用仍有待挖掘。五、结束语本文从增长路径、利益集团和规制者偏好三个层面,解释了煤炭和电力产业关系的长期扭曲。基于1980-2006年产业运行和政府规制的实证分析,初步验证了理论假设的合意性。当前,电煤关系又进入了一个敏感期,为抑制电煤过快上涨对电力产业的冲击,在通货膨胀高企的背景下,政府采取了直接限制涨幅这一计划手段,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一旦发生显著的效应,煤炭价格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是否会被扭转?或进入“放-乱-调”的自我循环?或又被产业集团的利益取向所左右?按照本文的逻辑思路,在煤电关系扭曲的三个背景条件还未得到有效改观的条件下,短期的强制干预只会掩藏产业矛盾,并不能为未来改革路径的设计提供依据。不仅如此,随着中国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上下游主垄断。以及主导企业纵向扩展等新情况的出现,煤电关系的走向就显得

  更为复杂或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在进行系统化研究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审慎地做出改革模式或机制设计的选择。假设3基于规制者“效率”假设,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干预煤炭产业的价格是对直接调节电价的一个替代性工具。三、基于特征性事实的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和整理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煤炭和电力产业的汇总性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煤炭工业年鉴》和《中国电力年鉴》,其中1995年之前的数据选自《中国工业交通能源统计资料》。煤炭价格、电煤成本和产业集中度等指标,主要依据《中国物价年鉴》、《中国经济年鉴》和已有研究成果整理而成。(二)粗放增长、纵向位置差异与煤炭产业的长期劣势1、传统工业化模式与能源产业的价格抑制中国经济的粗放式增长是一个得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支持的客观存在,在该模式下,必然形成对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源品的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率的前提是生产函数缺乏成本约束,即资源品的价格没有起到优化配置的信号作用。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也需要抑制需求或扭曲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来对重工业予以补贴,对煤炭、石油、粮食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予以人为的压低也是一种补贴手段。粗放模式必然伴随着高速增长的目标,要保持那些高GDP效应产业的发展,在刺激需求的同时,还须提高投资的回报,以获得必要的投资率。在市场机制下这一过程是由价格或市场完成的。改革开放之初,鉴于电力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和先导的地位,国家有关部门很早就提出了“电力先行”的主张,并辅之以税收、价外费和加速折旧等政策予以扶持。考虑到煤炭支出占火电成本近70%的比重,在大部分生产资料的价格都已并轨后,占据煤炭总产出50%以上的统配煤矿价格仍有95%以上属于所谓国家定价,这些煤矿的产出在满足火电行业对廉价燃料需求的同时,还要保障钢铁、冶金、化工、机械加工和电子制造等高产值行业的发展,煤炭的价格势必受到严格控制。2、投入的GDP效应差异与煤炭产业的劣势定位在粗放增长模式下,对煤炭产业的抑制并不意味着对其产能的限制,而是主张煤炭工业创造的收入在制造业和轻工业中实现,即所谓生产资料的低价政策。已有的文献主要局限在对煤炭和电力合理价格的比较上,而未能从两种能源在投入一产出的纵向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寻找答案。如表1所示,按照三位数的产业代码,我们计算了煤炭和电力消费的买方集中度。煤炭的下游主要包括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学等四个行业,1980年至今两类集中度指标都在显著提高,属于典型的买方主垄断结构,且后者的产出以生产资料居多。电力产业则不尽相同,买方势力呈现不断下降或分散的趋势,使用的行业分布较均匀,多数是最终消费品的提供者,因而电力产出的GDP效应远远大于煤炭产业,压低煤炭价格的动机会增强。上述事实表明假设1是存在的,即追求“GDP”效应的增长模式是煤炭和电

  力关系扭曲的根源之一。问题在于从全社会总产出最大化出发,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选择:要么压低煤炭的价格,引导电力的投资;要么同时压低电力和煤炭的价格,以补贴下游产业。为什么政府选择了前者?下面的分析将提供一个基于利益集团竞争的解释。(三)市场结构与组织模式双重不对称下的规制者偏好1、市场结构不对称与中间品讨价还价能力差异煤炭和电力产业的组织结构在我国长期处于不对称的状态,这是产业的生产技术特征和政府干预的产物。煤炭产业具有显著的区位性,其市场范围也受运输能力和成本的限制,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呈现出区域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特征。在计划经济时代,煤炭资源的国家所有和使用权的多级配置导致产业的集中度很低,无法体现出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大型煤炭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几起几落,特别是乡镇和个体煤矿的快速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产业的整体实力。图1给出了煤炭产业的生产集中度的长期变化,很明显,按照传统的贝恩标准来衡量,属于竞争型的结构。这种状态既体现不出煤炭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的技术特征,也与该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相吻合。相反,电力产业独家办电的格局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因“全民办电”的政策而有所松动,但原有电力体系内的投资(即国家队)处于主导地位。由电力工业部发电业务重组而成的国家电力公司的市场份额一直在60%以上,2002年电力产业纵向拆分后,五家独立发电企业的占有率还维持在50%左右,远远高于煤炭产业CR8。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图1只计算了电力产业最大企业华能集团自成立以来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在神华集团未成立以前的10年间,华能集团一家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煤炭产业的CR4,如果没有政府主导的神华集团的大规模兼并重组,煤炭产业的集中度也不会在2001年前后发生逆转。煤炭产业结构的松散还源于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导致的利益冲突。按照所有制结构变化的速度和规模来判断,煤炭产业是所有能源行业中市场化最充分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形成了“国家、集体和乡镇”平分秋色的格局,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煤矿和地方煤矿的大规模改制,非国有煤矿的产出一度超过了24家统配企业的总和。但是,在煤炭市场处于“双轨制”,特别是政府依旧对电煤进行价格和数量干预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煤炭企业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就“煤电”产业关系而言,大量游离于政府规制之外的乡镇小煤矿,反而成为火电企业赢得定价权的“蓄水池”。当计划价格高于市场价时,火电企业会选择降低直供电煤的比例;而当计划内价格降低时,又会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增加调配的规模。20世纪90年代所发生的几次“煤电”矛盾都与这种产出结构和价格机制的不匹配有直接的关系。2001年以来,国家将下放到地方的大型煤矿的所有权统一到国资委后,加大了煤炭企业的整合力度,随着大量存在安全和环境隐患的小煤窑被强制关停,中央所属电力企业在煤炭市场中的谈判地位随着电煤的再度短缺而强化。上述事实表明,在市场集中度和所有制两方面,电力产业都具有相对的优势。

推荐访问: 煤电企业涉及什么理论 涉及 理论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