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9篇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9篇

时间:2022-11-07 18: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9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  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根据《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9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9篇

篇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

  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根据《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和《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十三五”以来,职业教育坚持内涵发展和改革创新,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国家予以激励支持的省份中名列第一,高职“双高建设”入围学校比例全国第一,中职教育发展基础稳固。职业教育良好发展态势向纵深进展,高中段职普融通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到高职、本科的成长通道顺利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实现愿学尽学。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基础能力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助推器”作用初步显现。2020年职业院校输送毕业生33.77万人,培训120万人次,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军的重要供给力量。虽然城市省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领先,但与城市产业需求、人民期盼、自身可持续发展要求存在明显不适应,主要表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跟不上产业升级需求,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匹配度还不够高,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高等级职业技能证书比例偏低,少数职业院校存在技术技能培养弱化倾向。中职学生高质量深造的通道还不够宽,家长学生主动就读意愿不强。行业、企业深度参

  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职业院校参与职业培训的能力不足、机制不顺,技术服务能力弱。

  “十四五”期间,城市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作为与经济发展和就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但同时应看到,新发展格局构建和全省数字化改革带来全方位变化,人口变动趋势和产业向高端提升,这些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新要求,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的深入互动和融合模式倒逼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如何强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基础,并转化成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的重要助力和支撑,城市省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调整和路径、功能、结构、效率上的突破都已迫在眉睫。全省职教系统要善于把握机遇,提升能力直面挑战,谱写新时代城市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为目标,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服务民生改善为导向,以强化政策供给和顶层设计为着力点,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形成与城市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服务有力、体系完整、制度健全、产教融合、类型教育特征鲜明、人才培养培训有效满足发展需求、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奋力打造与“重要窗口”、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相适应的全国职教高地,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教育贡献更多城市范例和城市经验。三、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把立德树人落实落细,加强理论培养、价值引领、实践养成,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入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形式新颖、运行规范、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思想工作体系。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整合育人资源,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健全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维联动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思想课程和课程思想双向强化。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课程精品化、课堂精彩化和教学品牌化。打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知行合一”思想理论课教学模式,建立一批校内外联动、专兼职指导教师结合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文化课和专业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与思想课程有效融通、协同推进、纵向递进、横向联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和同向发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精神与心理健康素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培养。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职业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开展生活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掌握扎实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加强心理健康、珍爱生命教

  育和抗挫折教育,促使学生理性认知自身与社会,形成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推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

  专栏1:职业院校“三全育人”行动计划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在省级层面培育30所“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开展班主任能力大赛,培育遴选5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选30个德育特色案例,培训500名左右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遴选10个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50个思想课教学创新团队、500个思想课示范课堂、500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培育10个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示范中心。(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强化类型链条建设,畅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坚持高中段普职大体相当协调发展,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抓实抓好。中职教育规模与当地产业发展需要、高中段资源配置、人民群众的选择相适应。强化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在区域和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合理规划布局,市一级办好专门化学校,强化辐射服务能力,支持山区26县做强职业教育中心,服务区域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持续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2025年前实现全面达标,建设好高水平中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强化中职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石作用,强化文化和技能基础,为高一级职业院校输送优质生源,持续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竞争力,逐步使就读中职学校成为家长和学生的自愿选择。

  

篇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期,是改善供给体系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胜期。教育作为振兴和发展的基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在“十四五”期间,全区教育事业坚持以XX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XX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XX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十四五”发展形式分析研判(一)发展环境。1.良好的国际人才环境。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地区间的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特别是发达高度重视制定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广揽顶尖人才为己所用,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教育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2.优先发展教育的国内环境。的“XX”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要竭尽全力让更多的学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快培养复兴、大国崛起的一代新人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教育发展改调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二)发展机遇。“十四五”,我国将从全面建成小康

  —1—

  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为推进教育公平、巩固提升普及“十五年”教育,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强教先行,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

  (三)面临挑战。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XX教育与和的要求相比,与群众对教育的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学位不足,未能实现全覆盖;短板突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职业教育发展滞后,规模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学校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教师不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育教学质量还不高;经费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教育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教育系统自身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移民入城、进城营商、购房入城等人员随迁子女的剧增,导致城区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这些都将成为教育“十四五”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十四五”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1.指导思想。以XX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教育大会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的教育方针政策,

  —2—

  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以办好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改调,强化教育保障,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服务均等化,为XX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的全面领导原则。坚定不移把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强化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调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二是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坚持改调创新原则。立足教育区情,深化教育综合改调,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调、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四是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五是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

  —3—

  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爱国的事业建设者X接棒人。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打牢共同体思想基础。

  六是坚持促进公平原则。牢固树立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

  3.发展定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推进学前教育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化教育体系,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径,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目标:——教育规模与结构更加合理。职业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适应城市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需要;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规模与城市人口发展,学位需求相适应,优质教育资源显著扩大;终身教育满足学习型城市建设需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加公平。有效建立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适应社会各XX多样化教育需求,实现人有所学,学有优教。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进一步增强,优质均衡的义

  —4—

  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适龄青少年能够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教育引领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对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适应市民终身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成为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5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教育保障更加有力。教育法规体系更加健全,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依法、足额、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校园安全、教师编制,教师待遇得到优先保障。

  三、“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项目及重大事项(一)各阶段教育发展任务。

  —5—

  1.学前教育建设。推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公益性、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挂口城区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重建金色童年幼儿园,重建广兴洲镇殷家铺社区永明幼儿园。2025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普惠性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达8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

  2.义务教育建设。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新建明珠小学、林角中学、挂口中学,整体搬迁广兴洲镇中心小学,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学校提质改变,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为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95%。

  3.高中教育建设。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配套完善设备设施,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力争到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90%,高考一本、本科达线率处于全市前列。

  4.职业与成人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6—

  实训设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大力推行订单培养,提高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中职学校生均拨款标准不低于10000元/年。建设一所省级示范性公办职业高中,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推进终身教育,发展老年教育。

  5.特殊教育。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普特结合,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方式,力争让每一个残疾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二)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首要内容,将理想信念放在师德教育首位,引导教师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自觉恪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健全师德师风表彰奖励制度和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加强师德典型宣传,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强化师德考评,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严格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引导广大教师以

  —7—

  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2.提升教师能力素养。逐年提高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模式和课程,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互补的培训模式,将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形成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新常态。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教学名师,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造就一批本土教育家。到2025年,培养特级教师1—2人,省市级名师20人,省市级名校长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0人。

  3.完善教师补充渠道。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区外在编在岗教师回流等方式,继续加大中小学教师补充力度,化解教师严重老化、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推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区域教育急需的紧缺教师,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逐步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缓解优秀师资总量不足矛盾。

  4.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按照《XX区关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大力开展区际和乡村教师交流,落实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制度,完善新聘教师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限制度,探索实施“银龄讲学计划”,缓解农村师资不

  —8—

  足矛盾。5.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贯彻执行《XX区全面深化新时代

  教师队伍建设改调实施细则》,健全由区教育局主管的事权、人权、财权相统的教师管理体制。深化教师“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调。实行教师职称评定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调。

  (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1.强化管理深化改调。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教学、教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规章制度,强化学校管理,加大制度执行力,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调,落实课程计划,中小学按规定课程开出率达100%,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教师评聘制度和中小学教研联合体、教育共同体等综合改调,激发教育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5年努力,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内涵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

  —9—

  节,贯穿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推动XX新时代特色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学生志存高远、修好品德、学会感恩,自觉“听话、跟走”,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为一个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法,坚持以智增智、以体强体、以美化美、以劳育劳,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加快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切实完善以“美在身边”为主题的思想心灵美、语言行为美、劳动创新美等“三美”德育体系。扎实推进仪式教育、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劳动创造等“四个系列”主题德育活动。积极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推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主导责任,突出学校主体地位,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贯通校内外多种教育形式,把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少年宫、运动场等建设成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教育平台,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更大空间、凝聚强大合力。

  (五)加强教育系统的建设。加强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在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区委教育工委,加强学校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组织领导作用,强化建带团建、队建。强

  —10—

  化教育支部建设,实施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健全优秀员、骨干教师相融合的“双培养”机制,加大对新入职教师的国情国史教育力度。

  落实全面从严治主体责任,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明晰政治责任,切实把全面从严治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推动各级组织建立完善建工作责任制,明确组织主体责任和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强化班子成员“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对的领导弱化、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切实把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坚持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健全完善组织书记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逐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

  四、实施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一)加强教育工作领导。一是进一步落实推进教育改调和发展的责任,协调各部门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适应教育管理特点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和员队伍建设,健全风廉建责任制,促进校园民主,推进校务公开。(二)全力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一是区委区推动学校与相关部门和镇村的合作,及时化解教育改调和发展过程中的

  —11—

  各种矛盾,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联动保护,有效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各种防范演练,保障全区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和全体师生的安全。

  (三)优化教育法制环境。一是积极开展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能力和自觉性。二是完善区人大检查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工作机制,充分听取区政协和各民主派的意见和建议,保障教育顺利发展。三是加强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及时查处各类教育违规违法办学行为。四是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一是坚持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改调。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各级对教育的投入,保持“三个增长”。三是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四是进一步规范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经费安全。

  (五)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一是加强镇(办)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督导,完善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镇(办)及职能部门解决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

  —12—

  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二是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观念现代、素质全面、专业精良、品行高尚的专兼职督导队伍。

  —13—

  

  

篇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

  XX市XX第二中学五年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XX二中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服务XX新一轮大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年)》、《XX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年)》、《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年)》和《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年)》精神,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制定我校五年发展纲要。

  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现状分析一、宏观背景分析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力强弱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初中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和广大家长的高度关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年)》和《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年)》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不仅对本地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达成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目标。二、区域背景分析我校位于江南著名的丝绸生产基地——XX镇,以丝绸文化为核心的地方文化渗透到学校建设的诸多方面,成为学校发展的地域背景。

  我校是一所从弄堂学校起步、目前正在逐步步入现代化的乡镇初中,学校一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以艺术教学作为特色方向,积极开展各项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艺体活动。通过开展艺术节活动、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阳光体育、信息技术应用比赛等各种活动,使学生享受到成长的乐趣。学校的女子篮球经过多年努力,已成为传统优势项目。“七彩生活、梦想团队”的学生社团建设,已见雏形。

  学校多年来积极推进有效教育和精细化管理工作,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整体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逐步上升至全市先进行列,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后劲。学校现为XX省示范初中、XX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XX市现代化学校。

  在上级政府领导的关怀下,我校有望于20门年秋季迁入新址,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同时,我校周边地区的初中学校绝大部分也处在蓬勃发展的良好状态,不论是硬件和软件,都有不少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另外,随着大量外地民工的涌入,按上级相关精神,学校尽可能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也就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我校生源的结构,使学校的生源更加趋于多元化,学生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的差异,客观上将给学校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三、学校现状分析1.学校目前的优势

  (1)学校的知名度。我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生家长的认同,逐年来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随着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2)领导班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团结、干练的领导班

  子,领导班子年龄层次合理干劲足,教育观念的探索和转化方面还比较敏感和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3)管理现状。初步形成全员育人的管理特色,学校德育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有较多的年轻班主任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德育教育的高品位,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我校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新课改理念逐渐被教师接受,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面貌良好,教学成果显著。

  (4)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的基础和资本,是学校最有生命力的潜在教育资源。我校教师具有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大部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较高。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校本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的探索,不断为教师的成长搭建教学平台和展示平台;教师获益于专家引领、导师带教及对外交流、本地培训,历年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我校教师职称~年龄段分布情况一览表职称合计数35周岁以下35~45周岁45~60周岁正高级教师1001副高级教师12156中级教师582822(在岗21)8初级教师34331(在岗0)0未定级教师4400合计109(在岗107)6628(在岗26)15学校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有xx省特级教师1名、教授级高级教师1名、XX市学科带头人1名,XX名教师1名、XX市学科带头人3名、xx市学术带头人

  1名,xx名教师1名、教学能手9名、教科能手1名。有AA课教师3名,A课教师10名,百节好课5名,教坛新秀21名,教科新秀1名,德育新秀

  3名,基本功评比优胜者门名。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丰富教学经验和充满活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构建了与教师发展相适应的校本化的教师培训机制。

  2.学校发展的弱势(1)师资队伍方面:教师发展现状与现代教育发展、家长追求优质教

  育的期望尚有差距,“实而不精、智而不勤、博而不钻”是目前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教师安于现状,优质师资在学科分布不够均衡,中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过大,青年骨干教师的发展平台不高、发展渠道不畅,是提升师资队伍教书育人水平的瓶颈。此外,梯队建设缺乏有效培养机制,不同梯队的针对性措施不够细化,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有待加强。

  (2)主要学科教学改革的整体把握与研究路径不清晰,未能走上主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学科教研活动还停留在集体备课和听评课等比较单一的活动模式上。校本课程建设相对比较薄弱。除个别课程开发达到一定水平外,大多数校本课程停留在学生课外读本的编撰上。校本课程作为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没有真正得到发挥。

  (3)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不够民主、作业量偏多、过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等现象还很难根除。“铁杵磨针”功夫型教学方式还是占主导,“点石成金”智慧型教学方式难成气候。目前,还很难根除少数教师有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隐患。家长对此也曾颇有意见。学生工作和学科教学如何实现日常的、更为有效的沟通、融合与相互促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双赢,并最终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尚需深入研究。

  

篇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

  研判十四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围绕国家战略和人民期盼就集聚优秀人才到教育战线从教任教的机制制度建设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幼儿园教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高中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双师型教师高校教师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重点对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招聘录用考核评价编制待遇轮岗交流等方面研究政策举措

  附件1

  教育“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及研究要点

  一、教育“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研究要点:全面总结和评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十四五”时期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未来展望。二、“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及目标任务研究研究要点:1.系统分析“十四五”时期国际格局变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2.“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将教育现代化2035远景目标分解落实到“十四五”时期,结合学龄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各级各类教育普及发展目标,开展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4.研究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和实施路径,提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5.总结各地推动规划落实的经验模式,研究教育“十四五”规划落实机制。

  1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公平、质量、结构、布局研究

  研究要点:1.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内涵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2.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在规模、布局、质量、结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等方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3.统筹区域和产业发展需要,提出“十四五”时期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形态的思路举措。

  四、“十四五”时期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研究要点:1.总结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不足,研究提出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2.研究提出健全高校科研体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就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提出政策建议。3.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提出新形势下培养留住本国优秀人才、吸引汇聚世界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措施。五、“十四五”时期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研究要点:1.系统总结我国在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取得的经验、存在的短板。2.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

  2

  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构建开放通畅的人才成长通道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教育扶贫战略研究研究要点:1.系统总结教育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研判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任务。2.研究提出教育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举措。七、“十四五”时期应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研究要点:1.分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深化教育改革评价、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教育新需求新期盼的政策建议。2.研究提出有利于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结合“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和育人工作的阶段性特点,提出推进协同育人的有效政策建议。八、5G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研究要点:1.分析智能时代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升级和服务创新给教育教学形态、教育服务业态等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2.基于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研究提出新技术条件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教学形态、变革学校组织形态、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优化教

  3

  育治理及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九、“十四五”时期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研究要点:1.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分析当前区域教

  育发展的现状。2.研究提出优化区域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新机制,提高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十、“十四五”时期健全立德树人机制研究研究要点:1.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研究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各领域各环节的有效机制。2.梳理总结若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案例,总结提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提出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和途径。3.聚焦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各级各类教育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研究提出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十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新阶段后的公平、质量研究研究要点:1.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完成2020年交账任务后,在“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公平的新内涵,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2.探讨“十四五”时期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推进综合育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实现路径。3.完善基础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就完

  4

  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营造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十二、“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发展模式研究

  研究要点:1.分析现阶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系统总结国内外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经验,深入研究学校、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学校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体系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2.分析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需总体状况,就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的“双轨制”框架结构,健全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并行的中国特色“双通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提出政策建议。3.梳理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总结校企合作若干先进模式,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以及“十四五”时期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实施路径和推进策略。

  十三、“十四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重点任务研究

  研究要点:1.对当前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政策实效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成效,分析问题症结。2.研判“十四

  5

  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围绕国家战略和人民期盼,就集聚优秀人才到教育战线从教任教的机制制度建设,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幼儿园教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高中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双师型教师、高校教师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重点对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招聘录用、考核评价、编制待遇、轮岗交流等方面研究政策举措。

  十四、“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使命新任务研究

  研究要点:1.系统分析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2.结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合作的新使命新任务、需要储备的政策举措。3.研究提出打造国际留学中心、开发国际一流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政策建议。4.研究提出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针对性策略和措施,包括可资借的国际机制平台、可在国际上推广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经验、适于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等。

  十五、“十四五”时期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研究

  研究要点:1.开展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绩效研究,研究提出“十四五”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就进一步提

  6

  升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结构,提升经费使用效益提出对策建议。2.开展社会教育投入国际比较研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教育投入现状,以及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扩大社会投入的政策建议。

  十六、“十四五”时期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研究要点:1.系统梳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体系,总结近年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展、存在问题及深层原因。2.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备制度、急需制度,探索研究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中政府、学校、教育机构的职责边界及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方式。3.从制度建设入手,提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提升教育法治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简政放权、激发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社会常态化参与教育治理的政策建议。

  十七、“十四五”时期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研究研究要点:1.“十三五”时期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和短板弱项。2.系统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格局变化情况下,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针对性提出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对策措施和实施路径。

  7

  

  

篇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

  “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会议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2035》,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增强教改发展活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国发改部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我国教改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大幅度、跨越式提升,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公平有力促进,教改全面推开,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高校办学特色仍不够鲜明,同质化发展倾向突出,创新活力尚未充分释放。我国教育大会明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迫切需求,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务实举措,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部署、全面建设现代化XX具有重大意

  义。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

  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发展,进一步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基础教育补短板、职业教育树精品、高等教育创一流,发挥投资精准支撑和撬动作用,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内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人民教育获得感,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基本原则(一)服务大局,落实重大战略。对标对表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重大战略,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大规划要求,提升大局意识,强化工作手段,进一步发挥XX投资推动落实XX决策部署的重要作用。(二)突出重点,聚焦关键领域。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板块,聚焦关键领域关键任务,推动带动性好、示范性强、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项目建设,不撒胡椒面,把投资用在“刀刃上”。(三)投资引领,带动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好XX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注重以投资换机制,促进有关领域、有关区域形成整体性制度设计和解决方案。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带动地方投资和社会投资,市场成熟后及时退出。(四)一钱多用,统筹多方需求。XX投资既要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又要对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等,并服务重大科技攻关、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到一钱两用、多用,满足多方需求。

  四、建设任务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主要包括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三部分建设内容。(一)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1.建设目标。支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提高学前教育入学率和义务教育巩固率,保障群众受教育权利,加快缩小与其他地区教育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建设任务。(1)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按照经各省级政府审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要求,改善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供暖取暖设施、无障碍设施、食堂(伙房)、厕所、锅炉房、浴室、卫生保健室、足球场等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场所、“互联网+教育”设施等教学和生活设施,以及急需必要的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每套建筑面积不超过35平方米),逐步实现未达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场所达到规定标准。(2)公办幼儿园建设。支持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园、集体办园。主要加强幼儿园活动、生活场地等设施土建;支持利用闲置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厂房仓库、闲置校舍、居民小区配套用房等场所装修改建幼儿园园舍;支持购置必备的玩教具、室内外活动器材和生活设施设备。3.实施范围。集中支持14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片区外扶贫

  开发工作重点县,共832个县。4.项目遴选。(1)坚持以义务教育学校为重点,统筹学前教育建设。按照“建设一所,

  达标一所”的原则,在项目县(市、区)独立设置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范围内遴选。幼儿园范围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或者国有企业、人民团体、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街道和村集体等集体经济组织等利用财政经费或者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举办的幼儿园。

  (2)坚持城乡统筹、合理规划布局,既补齐农村地区短板,也要积极顺应趋势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消除“大班额”“大校额”,切实将投资用在“刀刃上”,坚决避免资源低效利用甚至闲置浪费。

  (3)按照经各省级政府审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以及《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2-2002)》等进行测算,教学、学生生活设施存在较大缺口,且难以通过调整房舍用途解决的学校,优先予以支持。

  (4)以下项目原则上不纳入支持范围:因打造“重点校”而形成的超大规模学校,已由其它渠道投资基本建成、对扩大培养能力作用有限的学校,已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学校等。

  (5)各省(区、市)应建立基础教育项目储备库,并依法依规按程序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1.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

  动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打造一批精品职业院校,带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篇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

  25425指导思想为深入学习贯彻上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各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方向理清办学目标思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规范师生主体行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发展为亮点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发展素质为核心价值追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塑xx中学先锋形象让xx人民放心满意

  XX中学教育教学课程改革(2021—2025)五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XX中学教务处编制XX中学行政办公室监制_________________校长签署

  XX年11月

  目录

  指导思想.........................................................................................................................................4

  现状分析.........................................................................................................................................4

  一、办学优势:................................................................................................................................4

  (一)外

  部

  环

  境

  优

  势

  4

  (二)内

  在

  优

  势

  5

  二、主要问题.................................................................................................................................6

  理念目标.........................................................................................................................................6

  一、提升办学理念:......................................................................................................................6

  二、明确办学目标..........................................................................................................................7

  (一)五

  年

  目

  标

  7

  (二)阶

  段

  目

  标

  9

  策略实施.........................................................................................................................................9

  一、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员模范作用..........................................................................................9

  二、加强行政团队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效能.................................................................................10

  (一)完

  善

  优

  化

  学

  校

  的

  管

  理

  机

  制

  10

  (二)培养核心精神,增强管理团队的凝聚力

  11

  三、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增强教师成就感与幸福感......................................................................12

  1、强化师德建设,构建教育新常态.......................................................................................................12

  2、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化再成长。.....................................................................13

  3、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改革新模式,构建高效课堂..............................................................................13

  4、加强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16

  5、加强科研管理,建立有效机制...........................................................................................................17

  三、加强育人团队建设,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诗意地绽放........................................................18(1)初一年级德育内容要求:好习惯•好人生...................................................................................19(2)初二年级德育内容和要求:好心态•好品格...............................................................................19(3)初三年级德育内容和要求:好方法•好成就...............................................................................19

  四、学校后勤工作.......................................................................................................................241、服从大局、提高服务教学一线水平。...............................................................................................242、财管规范、账务相符,确保校产管理的公开化和规范化。.........................................................243、加强学校环境的整体布置。...............................................................................................................244、强化安全意识,做足做好措施。.......................................................................................................25

  结束语:未来展望..........................................................................................................................25

  指导思想

  为深入学习贯彻上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各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方向,理清办学目标思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规范师生主体行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发展为亮点,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发展素质为核心价值追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塑XX中学先锋形象,让XX人民放心满意,实现学校可持续性高品质发展,我校在认真总结上一轮五年发展规划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具体实际,特制定XX中学2021—2025五年事业发展规划。

  现状分析

  一、办学优势:(一)外部环境优势

  1、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是我校发展的强大后盾。过去5年,在党委政府、文体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先后实现了从超大电视机到智能一体机的换代升级;全部教室都安装了空调;学校建立起校园电视台;学校增设了教室配置了设备;教室办公照明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这些条件的改善,拓宽了学校德育与教学工作发展的空间和资源,为学校工作全面、立体和高效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们校园学习与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xx人民的殷切期望是我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办好XX中学一直是XX人民的期盼。在过去五年,XX人民对我校评价越来越高。这份期盼和评价不仅是XX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压力,更是一份源源不断无形动力。3、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学校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1)镇启动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学校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在教育、教研、教学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和驾驭各类复杂局面,并将力争在镇振兴初中行动计划中有较大的作为,为此计划贡献出XX智慧、XX力量和XX办法。

  (2)市初高中新一届行政班子换届:在新一任校长的带领下,行政班子迅速融合思想、传承优势、开拓创新,形成了团结一致、奋发有为、充满斗志与活力的领导核心。xx高中在收归市管理后,新一届班子交流换岗,给予了XX高中与XX中学和谐团结、共谋发展的新局势新机遇。

  (3)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与教育未来融合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我校要在已有的条件下,主动进行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智能化的转型,积极参与探索智慧课堂改革的具体实践。

  (二)内在优势

  1、智慧管理初见成效。一址两校、共用一个饭堂、近4000人的办学规模等现状,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学校在管理中做到了“三注重”和“三强化”:注重顶层设计、注重沟通协调、注重抓大放小;强化教师归属感认同感、强化责任担当、强化用数据说话,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智慧,也赢得了全校师生、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2、行政班子稳中传承:新一届管理干部换届后,行政团队只有部分轮岗换岗,因此行政团队良好的作风得以延续和宏扬,行政班子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团结务实,积极奉献,以身作则,管理有章有序,赢得广大教师的普遍敬重和赞扬。教师工作热情高、干劲大,形成了强大的正能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状态已渐入佳境。可以说,我校的行政班子已成为学校稳定发展的中流砥柱,已成为我校长足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3、队伍建设亮点纷呈。行政班子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将师德建设摆在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严守纪、肯实干,讲正气、讲团结、讲奉献成为学校的主旋律。积极探索智慧课堂建设和柯达伊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着力抓好“青蓝工程”,效果明显:刘琼玉等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有意识培养骨干教师,成果卓越:xx等一批老师成长为镇级以上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4、教学质量企稳向优。天时地利人和,为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学校以总评价得分26分再次获得了高质量的中山市教学质量评价二等奖,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获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凝聚了全体xx人的汗水和智慧。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我校获得中山市教学质量评价一等奖将是新一轮五年规划不懈奋斗的目标。

  5、构建校园文化体系:虽与xx高中同属一校区,但全体师生在校长办公会议精神的领导下,逐步构建属于我们xx的校园精神文化体系。学校通过凝聚全体教师智慧,确定了我校校徽、标志等。与此同时,学校还以50周年校庆为契机,一鼓作气创造出校歌《启航xx》,并成功拍摄和制作出高品质的MV,让全体师生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追求更高目标的澎湃动力。五年来,我校形成了“人心思齐,人心思进”“校长带头干,行政抢着干,教师拼命干”良好氛围。我校凝心聚力、严谨治学、团结向上、乐于奉献、我爱我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已经形成,这是我校和谐发展与长足进步的灵魂。

  6、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校风学风班风呈现良性循环。学校越来越重视社团活动的开展,因地制宜地设置适合初中生的社团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群体性参与的体育节、合唱比赛等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新体验,在青春韶华为学生自信阳光成长提供了精神与情感的滋养。

  二、主要问题1、办学理念不够校本化,需重新提炼有xx特色的办学理念。2、因与xx高中同处一校区,存在相互影响,导致师德师风存在风险隐患,需进一步强化师德师

  风建设。3、教师个人规划发展实施不够充分,学校对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指导、支持、评价不够,教师

  个人发展规划递进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学校总结不够到位。4、人心思齐,人心思进转向人心思变,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广度,但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并

  且未能形成校本表述,要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比赛要追求同质化,主题不够丰富;教改未能形成经验性文本;一批品牌化智慧课堂教师有待大力推出。

  5、教师办公环境和办公设施跟不上学校整体硬件设施改造步伐,需加大改善的力度。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

  6、未能很好地响应xx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学校培养优质学生力度不够,成效不是十分显著。7、科研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课题研究只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未能建成完整的体系;8、德育要由校内转向校外,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教育体系,要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互动的实施策略,为学生健康成长构筑坚实的后盾。9、社团项目开设不够丰富,体艺品牌效应不够强大。我校将在原有社团基础上增设法律知识研究社、国情研究社、生物兴趣小组、地理兴趣小组等,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将打造属于xx特色的艺术特色品牌项目:合唱和钢笔画。10、心理队伍建设较为薄弱;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较少;心理辅导室不够完善。

  理念目标

  一、提升办学理念:1、“教师乐教”。学生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立足于教师。没有教师的乐教就没有学生的好学。学校将通过师德师风、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教师职业担当意识、价值感实现意识,从而让教师乐教;通过改善教师办公环境,配备配足办公设施,创造教师敬业乐教新环境,让教师工作舒心舒适,从而让教师乐教;通过工会活动、户外拓展等形式强化教师归属感认同感,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为教师敬业乐教奠定基础,从而让教师乐教;通过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并为其创设条件、提供方法、搭建平台,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让教师找到成就感,从而让教师乐教。2、“学生好学”。首先让学生爱校。学校将通过丰富多彩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有新体验,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爱校。关键是学生好学,学校将通过教师乐教,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建立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学校的老师,进而喜欢老师的课堂。学校将以班级优化大

  师为抓手,全面推广“xx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找到集体凝聚力与个人价值感,进一步推进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资源,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好学。

  3、“高质发展”。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使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先千方百计地全面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我校将进一步优化教学常规管理,继续创新和完善“智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标精神;培养学生学术研究习惯,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培养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教材处理能力、科研创新的意识;并更高层次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以期形成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名列全市一等奖行列,办学水平得到上级、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誉。

  4、“人民满意”。xx是xx镇历史最长的学校,见证了xx镇发展历程,为xx镇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人才,在XX镇人民心目中享有良好口碑。学校将秉承重振XX初心不变,将XX人民的的期盼和评价化作源源不断的无形动力。我们将矢志努力,千方百计地办好XX中学,为XX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总之,结合我校校情,确定我校办学理念为“教师乐教,学生好学,高质发展,人民满意”,将我校办成一所令XX人民满意的农村学校。这三者是有机的统一,适应社会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遵循了教育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这较为准确的体现了科学性、前瞻性、发展性和价值性。

  二、明确办学目标(一)五年目标

  基于以上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制定如下切实可行、将来能够达到的办学目标,具体如下:

  1、强化学校党建工作。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我校在建设好党员活动阵地以及开展好常规党员活动的基础上,将党建工作与师德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积极构建教师“双培养机制”:努力将党员培养成为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将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培养并发展成为党员,为“人心思齐,人心思进,人心思变”的新XX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人才支撑。重点抓好学校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建设一支过硬干部队伍,团结有为、务实求真、主动发展、乐于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二是建设一支党性强、能探索、会发展,真正成为学校各项改革和发展的先锋队、示范员的党员队伍;三是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一专多能的骨干教师队伍。2、优化校内公共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xx中学实现触底反弹的最为强力的保障。学校将通过主题教育、工会活动、户外拓展、悦纳度调查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优化干群关系、师生关系,让行政之间更团结,干群

  之间更和谐,教师之间更和睦,师生之间更平等,生生之间更友爱,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让校园充满欢声笑语,充分凝聚众人合力,释放人力资源的更大潜能。

  3、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当镇为我校所有课室配齐一体机后,学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软硬件均已到位。学校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争取三年之内,全校推广智慧课堂改革,全面协调教学改革中的各种关系,全面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智慧课堂建设,大力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聚焦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教师的深度备课,坚持课题驱动和主题教研双管齐下,努力解决学科发展不均衡、教师发展不均衡、学生深度学习不充分等问题,构建高效课堂,打造推出一批智慧课堂优秀教师。探索出一条农村中学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路,为信息化时代贡献“互联网+教育”的xx经验。4、加强行政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建立一支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团结务实,积极奉献,以身作则,锐意改革,敢为人先的智慧型行政管理团队,使之成为学校发展领头羊、中流砥柱。5、加强教书育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敬业乐教乐观积极、敢于创新、团结协作的智慧型教师队伍(学校发展根基);6、以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任务,以小组合作为评价基础,用班级优化大师作为评价手段,将学生培养成友善诚信、尽责担当、兴趣广泛、思维力强、主动学习、独立自主、自信乐观、身心健康之人;(学校发展终极目标)7、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完成五年规划教学目标:力争在五年规划内获得市教学质量评价一等奖,重点高中和普高录取率逐年上升。(学校发展生命线)8、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智慧管理学校(学校发展制度保障)9、具有完善的学校后勤管理制度,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尽量达到最佳配置,各项指标达到相关标准,能为教师、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教学条件;创设出整洁、优美、安全的校园环境。(学校发展后勤保障)10、建设凝心聚力、严谨治学、团结向上、乐于奉献的具有正能量能找到归属感认同感的校园精神文化,以此凝聚人心,全面振兴xx。(办学兴校、和谐团队的灵魂)(二)阶段目标1、准备阶段(2020年9月一2021年8月)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五年发展规划的讨论、起草、论证、定稿工作。在总结学校过去五年规划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和学校家委进行关于新的五年规划的问卷调查。行政办归纳统筹好教师关于五年规划的建议提交到校长办公会议分析、讨论。在结合本校现阶段实际,校长办

  公会议研究制定了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并在教师会议上进行通报讲解,以求达成全体教师的共识。经过多次修改,形成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最终方案。

  2、实施阶段(2021年9月一2024年8月)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五年规划的实施阶段。学校将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取得德育工作、管理工作、教学质量预期的阶段性成果。3、总结阶段(2024年9月一2025年7月)

  这一阶段为总结提升阶段,对照着五年规格的目标逐项进行总结提升,各个部门撰写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工作总结;教师撰写个人专业发展总结或者论文,在学校网站上宣传交流;校长撰写学校实施发张五年规划的总结,做好经验创新成果申报、表彰和奖励工作,为以后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丰富有效的经验和教训。

  一、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策略实施

  1、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党的建设要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要不断提高党员班子的领导水平,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

  2、党支部要坚持思想理论建设。坚定不移地用理论武装党员,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不断提高党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党支部要定期组织上好党课(包括微型党课),并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包括行政)参加各类政治理论学习,在内部形成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良好的氛围。

  4、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开展党支部“创优达标”、“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制”等主题活动,坚持民主评议党支部、党员和评选优秀党员活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5、党支部要积极认真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每个岗位都闪光”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党员为教育教学做出成绩,要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要成为群众的行动表率。二、加强行政团队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一)完善优化学校的管理机制1、完善治校决策机制

  延续上一轮五年规划良好做法,以校长为首,组建了校长办公会,由校长、各个部门负责人组成。每周收集各个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正在遭遇的问题以及预测出现的问题,提交校长办公讨论论证,并最终形成决议,由各个部门负责人召开部门会议落实到每项实际工作中。通过校长办公会,逐步完善各处室的各类规章制度,努力使学校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合理化,依法治校,

  按章办事,从而完善学校管理体制。2、规范完善执彳丁机制校长办公会精神和决策将通过“部门策划调控,备课组有效操作,师生共同参与”方式逐层执

  行。建立各部门条线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即各中层部门主任是部门所有分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既要负责工作的策划实施推进,又要负责条线内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沟通的平台。学校有效的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与互动的基础上,在此过程中,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人际关系;建立各种较为宽松的沟通渠道,如校长电子信箱,工会的关心调解渠道与教代会的代诉机制;建立各种制度性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如每周的校长办公会议上各部门工作情况的信息沟通交流,每周行政会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制度等。建立协作的制度与方式。各部门在工作职责中明确各部门间的互通、互助,以正确的方式、积极合作的态度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顺畅开展。如后勤保障、技术支持或协助管理等。

  3、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健全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强化监督制度、问责制度、奖惩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依据中山市新评价方案,修改与完善能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绩效方案、岗位工资方案、评优评先方案等,让绩效有效性最大化,从而引导全体教师从大局观念出发,追求学校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相对的公平,从而增强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团结协作的氛围。(二)培养核心精神,增强管理团队的凝聚力1、树立核心精神,鼓励行政敢于“亮剑”。以吴耀光校长为首,在行政团队中确立了“不讲借口、不怕困难、勇于拼搏、以身作则、崇尚卓越、追求完美”的XX行政团队精神。“不讲借口”,即绝不为完不成或做不好工作而寻找理由和退路;“不怕困难”,即要求在艰苦和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勇气和意志;“勇于拼搏”,就是要有不安于现状,勇于创新,敢于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以身作则”,就需要我们的行政要求老师做到必须自己先做到,甚至比老师做得更好;“崇尚卓越”,即引导行政确立自我发展的高远目标,尤其是校长办公会成员必须把自己站在全校的高度来规划自我与学校发展;“追求完美”,体现的是一种工作态度和不懈追求。这种“亮剑”精神率先在行政团队中确定,铸造了行政团队的灵魂,使得行政团队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2、强化素质培养,增强管理团队的战斗力

  (1)让能干事的人有事干。我校实行了行政干部“跟级、管科、蹲班”制度。各行政都要发扬时代“铁人”精神,不仅要高效优质地完成既定工作,还要跟一个年级,管1-2个学科,蹲2-3个班级。这样,管教学的行政要研究学生管理,管德育的干部要抓教学质量,管后勤的干部也要深入教学一线,大家谁也不能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要关心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互相配合,互相借

  鉴,共同进步。这样,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达到学校的管理要求,行政就成为学校最忙碌的群体,他们要不断思考,全面关注,从而使自己成为扎实工作、率先垂范的典型。

  (2)让干事情的人会干事。一是学会思考,提高决策能力。学校坚持行政“三要”:即一要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常识,提高行政的教育品位。教育品味提高了,才能在决策时高屋建令瓦。二要学习优秀行政的管理经验,积累自己的管理知识。管理知识丰富了,才能在决策时视野广阔。三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善于在自省中快速成长。每周都有行政会议、部门会议、跟级会议,在会议中都要进行总结与反思。每个学期期末,会召开全体行政会议,进行“三个一”总结:干得最成功的一件事;自己最不满意的一项工作;下学期最想做的一项工作。二是学会计划,提高统筹能力。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既有阶段性的中心工作,也有日常的常规工作,还有临时性工作。因此学会计划工作,学会管理时间,提高统筹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五年规划中,我校将坚持学校、部门、个人提前规划,做好行事历。对于学校要重点推进的工作,要求制定详细工作方案。三是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落实能力。落实能力是把计划、方案变成现实操作的能力。没有落实能力,就没有管理力;没有落实能力,管理就只能是“管”而不“理”。我校在培养行政落实能力上,围绕中心抓落实,抓好落实促中心。工作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发展的过程。创新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是落实中最生动有效的部分。因此,我校将鼓励行政结合自身特点和本职工作的需要,大胆创新,并定期交流,将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四是优势互补,提高合作能力。我校根据各个行政的能力特点、专业特长、气质类型,坚持“强弱结合,加强交流、共同促进”的原则,将合适的人选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在优势互补中提高行政的合作能力,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行政的优势。学校实行领导谈话制度、定期汇报会制度,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发现并强化行政的优势,带动产生更多的工作亮点,最终形成自己的管理特点。

  (3)让行政带动教师干成事。学校对行政在业务上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每位行政必须在教学上走在前列,立得起来。行政要在学生管理中出点子,在班级工作中做后盾,在学科研究中有见解,在教师队伍中发挥带头作用。在xx中学,行政队伍最辛苦,也是成长最快的一个团队。他们对年轻教师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职业精神、专业知识、工作方法、工作激情等引领教师健康成长。每个行政以自己为核心,形成一定的辐射圈,从而带动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教师在行政感染、推动和督促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标准,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

  4、完善行政值班制度无缝隙的行政值班制度,一直是我校优良的传统做法,赢得全体教师的认可,让全体行政牢牢树立了为师生服务的宗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将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在这逐步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四个一”:一是白天值班行政与晚修值班行政全天无缝隙对接,不留真空地带;二是每个值班行政必须巡视一堂完整课堂,在每个课室后面巡视1分钟以上;三是校级行政每天必须巡视

  一节课;四是跟级行政必须巡视本年级一节课。这一严格值班制度逐步建设一支步调一致、职责分工明确、团结和谐、高效务实的行政队伍,为良好的校风学风保驾护航。

  三、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增强教师成就感与幸福感1、强化师德建设,构建教育新常态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培养目标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学校成立师德考核领导小组。该小组依据《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和《中山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试行)》等文件精神,制定《XX中学教师师德考核方案》,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每位教师都要签订“师德承诺书”。另外,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民主评议,通过问卷调查,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师德建设工作的监督和支持;将教师教书育人的事迹和职业道德水准作为其职务聘任、晋升、评优、奖惩的重要依据。在教师职称评选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我校是与XX高中共一校区,这一特殊情况将对我校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挑战,学校将迫切地加强学校师德建设,要求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教师队伍。2、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化再成长。为了促进全校教师的快速成长和深度发展,学校要求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未来五年的个人发展规划,规划中包含了身心健康目标、教学成绩目标、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参与市镇各项比赛目标等。指导教师将五年长远目标分化成小目标,具体分化到每学年的个人规划制定中,将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让老师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地进行自我分析,从而明确内心的需要、正确认识自身的特质,以及综合优势与劣势、现有与潜在的发展可能,并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人生理想。坐而论道是华而不实,身体力行才是成功之道。确定了发展目标就要去落实,为了促进全校教师能够更好的去落实和实现发展规划,学校创设一切平台,通过不同途径助力教师实现个人规划目标。学校每一学年都会要求老师根据自己的实施情况填写xx初级中学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自评表,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规划。穷则变,变则通,通刚灵。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落实的过程中根据外部条件和自身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修改。全校教师通过每学年的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自评表。反思自己已经达到的目标;通过努力即将达到的目标;需要学校提供帮助才能达到的目标以及没法达标的目标,同时对个人发展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使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实践中进步。每学年快

  结束时,五年规划领导小组将依据全体教师个人规划实施情况自评表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自评与领导小组考核,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个人规划目标完成优秀奖,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持续成长。

  3、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改革新模式,构建高效课堂(1)成立领导小组,引领智慧课堂改革

  为了使得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有成效,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领导小组,吴耀光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成员有主管科研的教导处姜琴副主任、德育处陈伟主任、镇名师xx老师和三个年级级长。在具体工作中,爱米公司将全程提供技术技持。领导小组设立信息技术组对全校网络及设备等技术进行全面支持,保障学校智慧课堂能顺利进行。

  (2)形成模式,有规模有序列推进教改当镇为学校所有课室配齐智能一体机后,学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软硬件均已到位。学校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协调教学改革中的各种关系,智慧地处理好智慧课堂开设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杂症,加快推广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现在,我校在初二10个班全部开设智慧课堂,并大力推广“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当堂检测”12字方针的模式。经过实践,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校计划在3年之内全面推广智慧课堂改革,让全体教师参与到智慧课堂教学改革中,享受智慧课堂给全体老师带来的专业上成长与乐趣。依据校情,我校细化12字方针,增强可操作性。“先学后教”可以形成“推送资源,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困惑;引导点拨,解疑释惑”三步走的基本模式;“小组合作”可以形成“学习小组优差组合;合作任务明确清晰;合作过程人人参与;存在问题以优辅差;合作成果当堂展示”基本模式。“当堂检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检测内容指向目标;检测评价当堂完成;存在问题当堂纠正。以上细化操作是基本模式,鼓励不同学科在这基本模式上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改革创新。(3)以赛促研,坚持课题驱动和主题教研双管齐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课堂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智慧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方针策略。因此,我校每一学年甚至每一学期都举行全校性的教学比赛,让教学比赛成为常规,让教学比赛促进教师的教学思考,以期将课改模式得以推广,促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同时让全体教师与家长感受到智慧课堂的魅力,为后续智慧课堂的全面推广做好铺垫与宣传。为了使得智慧课堂教学比赛有成效,每个学年教学比赛将依据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进度设立一个主题,主题将由技术层面向教学内涵推进,分别是技术掌握(班级优化大师、易课堂、爱米云)、

  教学目标、小组合作、资源使用、教学评价等。以赛促研,每次主题比赛后要进行反思与交流,就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形成共识。

  加强集体备课,实行主题式备课,主题围绕着每学期教学比赛议定的待突破的难点主题,科组内上公开课、示范课,从而让我们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由比赛课慢慢过渡到常态课、公开课、示范课。课后进行评课与反思,加强备课组经验交流与分享,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科组长、年轻骨干教师的作用,推动智慧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在经过部分实验班级智慧课堂摸索后,积极申报课题,课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课堂”改革与应用》,在改革过程中,学校将积累好智慧课堂的课件、音频、视频、小测、周测、单元测验等材料,多反思多总结多写论文,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转化为教育成果。

  (4)完善评价机制有评价才有进步,才能推动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将个人在智慧课堂改革中可量化表现纳入个人发展规划制定与评价、期末绩效方案、评优评先方案里,从而有效推动智慧课堂更广更深地发展。同时最有力是强化数据说话,用成绩说话推进智慧课堂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成绩,在未来5年,实现教学质量一等奖。改革成不成功,就是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标准。如果改革了,成绩还差了,那就一定不成功,成绩好,学生发展提升潜力大,才是改革成功的标志。充分利用中段测试与期末测试的作用,密切做好成绩的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支持智慧课堂。要让每一位老师都跟着跑,跟紧改革的脚步。每个年级或每个科组的成绩分析会,会让每一位老师的成绩都展现在阳光之下。这样一来,必将倒逼成绩落后且又不愿意积极课改的老师行动起来,用心参与智慧课堂建设活动。用成绩说话,基于结果的目标导向,才能激发持续的前进动力。总而言之,学校要全面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智慧课堂建设,大力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聚焦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教师的深度备课,坚持课题驱动和主题教研双管齐下,努力解决学科发展不均衡、教师发展不均衡、学生深度学习不充分等问题,努力探索出一条农村中学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路,为信息化时代贡献“互联网+教育”的XX经验。

  (5)借助平台,打造xx智慧课堂的精英团队实施名师工程,以名师促校发展,通过“多探索、多研究、多反思”活动,解决“教材关、课堂教学关、班级管理关、教改教研关、教育评价关”,做好指导青年教师和开设校本课程两项工作,发挥示范、指导、培训的作用,学校借助智慧课堂比赛,将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组成一支精英智囊团,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周进行智慧课堂经验分享,带领全体教师加快教改的步伐。同时学校创设平台,想方设法通过省市镇教学比赛或支教示范课,将其打造成我校名师,成为我校教研领军人物。利用省市镇骨干教师和名师工作室的资源培养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市

  镇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6)进行听评课系列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必备专业技能。听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有效的途径,是一个争论、提升的过程。高水平的评课,能有力促

  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学生将结合智慧课堂教学改革评价体系邀请市镇专家来校进行听评课系列培训活动,加速智慧课堂改革的进度。

  (7)做好青蓝工程,促教改新生力量的强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源头活水”,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做好青蓝工程的工作,学校深知它是学校优良传统能传承下去的重要一环。在未来五年,除了延续传统的导师传帮带、请进来走出去吸取众家之长、坚持推进“读书工程”、定期座谈会、创设平台参与各项比赛等做法来提升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实现“一年入行,三年胜任,五年骨干”目标。学校要大胆启用年轻教师,担任学校重要职务,如备课组长、科组长,做好“薪火相传”工作,为xx的未来筑造优秀的师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年轻教师是我校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生力量,他们年富力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学校搭台子、压担子、促尖子,使他们成为我校的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锋部队,快速成长为xx智慧课堂精英团队成员。(8)加大优质生培养力度,让师生共同找到成就感为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以点带面进行突破;同时也是为了响应xx人民对我校优质生培养的强烈愿望,学校在各个年级依据市镇学科竞赛的项目,开设学科竞赛社团,每个年级约100人左右。为了使得培养工作得到有效管理,学校成立优质生培养领导小组,由教导处、级长、社团班主任、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组成。召开竞赛社团家长会、学生动员会来制定目标,统一思想和行动。通过座谈会研讨制定XX中学优质生培养方案,各个学科教练在学校的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好学科培养方案,有详细的辅导计划,有具体提升措施,有专门的培训时间与场室,确保培养工作卓有成效。同时,要求责任到人,实行目标跟踪制。即以班主任为核心,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学科教练进行跟踪,关注目标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及学习成效。强调用数据说话,将中期测试与期末测试作为重要的参考数据。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已经制定的评价方案,最大程度促进竞赛社团教练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加强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新一轮五年规划,学校将大力提倡教师利用不同方式阅读。鼓励全体老师要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不断自我超越,借助主动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炼就新的教学技能。学校将会分不同时段赠送书给教师。如教育教学实操性强的书籍:王晓春老师的《课堂管理,会者不难》《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如余秋雨《中国文化课》;教育理论性数据:如黄

  静洁《学习的格局》、美国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推荐樊登读书,鼓励老师听不同领域的书,涉猎心理、管理、职场、人文、历史、家庭等,从而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积累经验,掌握办法。在不同时段阅读书籍后,学校会推荐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代表进行沙龙论坛等读后感的交流活动,通过交流沟通思想火花的碰撞,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文化底蕴,改变心灵状态,夯实育人根基。

  5、加强科研管理,建立有效机制有效的教育科研是教师可持续发展和学校永葆生机活力的保证,教育科研以科研课题为载体。我校在科研课题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校缺乏具体科研管理机制;其次是课题组主持人经验不足,不会合理分工;课题研究只停留在比较浅显层次,没能建成完整的体系;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且缺少一些细化的实际操作内容。为了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最终使课题研究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发动机和助推器。结合本校实际,在未来五年内,学校将成立科研课题领导小组,各级科研课题实行校级领导指引和课题主持人指挥相结合的双管理机制,校级领导机构负责全校各级别科研课题的全程管理、课题立项、组织规划、具体实施、督导考核、组织协调、学术交流、课题结题、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事务。课题主持人则要负责开题申请报告的撰写、分配每个参研人员的研究任务、定期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了解研究情况、指导督促参研人员按时完成研究任务、及时传达上级课题精神、审查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结题申请报告的撰写、按时上报科研成果评选材料及课题经验的交流、宣传和推广等。为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的指导与管理,保证课题的研究进度与质量,以发现、总结、调整和改进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每学期将分三个阶段对课题进行管理与评价:学期初,科研课题领导小组召开课题主持人会议,要求课题主持人制定好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做好分工,分好任务。在开学初第一周将学期课题研发计划上交到课题领导小组相应负责人。学期中,由科研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对每一个课题前半学期的阶段性研究情况、成果课题材料档案袋、课题研究中的主要困难与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定期检查。以督促各个课题组有序按照计划完成相关课题任务。同时建立课题管理、过程性研究资料和培训学习资料等课题材料档案袋,派专人负责管理,确保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学期末,学校对各个课题组进行期末检查评价,对完成情况良好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完成情况不好的将限期整改,直至合格为止。省、市、镇有立项的课题科组,绩效考核视情况加分,每学期末由科研课题领导小组组织检查评价,课题研究完成情况良好的予以奖励,在评聘、晋级考核中予以加分,并在评先评优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和适当倾斜。三、加强育人团队建设,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诗意地绽放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1)坚定政治站位,矢志立德树人。新时代教育就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

  们XX中学德育工作者在具体的育人工作中,将时刻思考一个重大命题: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是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将加强对广大教师(尤其是对班主任)的培训与引导,要求大家一定要坚定政治站位,怀着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学生终身成长负责的严谨态度,提高政治觉悟,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努力成为学生真正的心灵导师,使自己成为“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进一步树立“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观念,增强每一位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规范制度,强化管理。

  (3)完善班主任队伍建设机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培训资源,提供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培训,提升班主任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引导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同时,定期开展班主任例会,加强班主任之间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案例的交流,在学习、交流和思考中博采众长,积淀经验,更新观念,引领实践。鼓励人人都做智慧型的班主任,每学期举办两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每学期要求每一班主任撰写一个教育案例,进行班主任的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班主任在各项评优、晋级、考核、外出学习、岗位设置中的权重,让班主任的工作能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

  (4)发挥好年级组长的引领和桥梁作用,为他们搭建展示、锻炼、实践的平台,从而提升年级组长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有序地开展。

  (5)以“班主任工作室”为载体,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成长。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室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以及增进班主任之间工作经验的交流,提升我校班主任队伍战斗力。把责任感强的优秀班主任聚集在一起,为班主任的持续发展创造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条件和搭建平台,让每位班主任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聪明才智,共同研究,群策群力,使参与其中的每位班主任受益,扩大优秀班主任群体,最终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立德树人,实施分层德育。(1)初一年级德育内容要求:好习惯•好人生

  设计思路:本篇面向初一,重在养成教育,好的习惯影响一生,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从强化16种核心习惯入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16种核心习惯如下:

  诚信(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礼貌(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情感);

  责任(学校兴衰我的责任);谦虚(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爱心(感谢是爱心的第一步);劳动(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计划(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惜时(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勤奋(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专注(力量的秘密在于专注);阅读(阅读就是与书本对话);思考(活着就意味着思考);乐观(乐观是一种不加修饰的自信);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生);微笑(微笑是最好的名片);分享(和别人分享你的知识,那才是永恒之道)。

  (2)初二年级德育内容和要求:好心态•好品格设计思路:本篇面向初二,初二正处于青春期的焦灼期,心态与性格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初二年级重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学会调整心态,好的心态才会有好的情绪,好的情绪才能培育好的人格。从培养6种核心心态出发,促进学生在青春期内品格升华。6种核心心态如下:积极的心态;坚持的心态;合作的心态;谦虚的心态;感恩的心态;学习的心态。

  (3)初三年级德育内容和要求:好方法•好成就设计思路:本篇面向初三,初三年级是初一初二的学习榜样,是中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人格发展相当稳定、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追求自我完善。在学习方面,将直接面对中考,学习成就将直接影响到其下一阶段的学习。所以,初三年级

  通过学习辅导,以四大版块为核心,促进学生较好地管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初中三年生活梦想。四大板块如下:

  管理自我方法;完善自我方法;超越自我方法;成功学习方法。3、建设好校园精神文化,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提升素养。精心设计校园环境,让校园环境来体现人文关怀,不同楼层建立不同的文化长廊,充分利用硬件设施开发隐性课程,让学校一景一物一角落诠释着学校文化精髓。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正能量。进一步统一规范教室环境布置,通过整洁、温馨、健康的教室文化的营造,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健全学生人格,养成良好习惯,增长知识才能。建立校园电视台,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爱国爱校和珍爱生命教育。对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大力宣扬,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利用电视台进行影视欣赏、听评书等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4、以班级优化大师为抓手,全面推广“xx班级管理模式”,提升德育实效性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和“xx班级管理模式”有机融合的班级管理模式,建立xx中学德育管理体系和德育评价体系,从学习、卫生、纪律、考勤、作业等等方面利用班级优化大师APP对学生个人、对小组、对班级进行综合性评价,确立班级每周小组和校级班流动红旗评比方案,班级月文明小组和校级月文明班级评比方案,确立学期校级学习标兵小组、行为规范小组、进步小组、优秀班级、行为规范班级等。(模式如下图)

  5、多元化开展艺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审美情趣。在过去五年,在美育教育方面,我校力求让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扎实推进

  素质教育。但由于场地的限制,相对于同类学校,我们开展的社团数量相对较少,同时由于专业老师欠缺,因此部分项目没有成功按照规划开展。在镇文体教育局支持下,近年陆续为我们配备了几位素质较高且经验丰富的音乐美术老师,在未来五年里,学校将从以下方面加强美育教育O

  (1)以校本课程为驱动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齐艺术类课程。结合中山市艺术素质测评的最新要求,在完成相关教

  学内容同时,结合XX实际将学校特色项目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创新教学方法,比如音乐类,我校作为柯达伊教学法实验基地学校,要充分发挥创新教学模式带来的成果及示范作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而美术类的教育,我们不仅在美术课堂,还要通过一系列相关活动,把审美教育渗透到其它各学科教学以及校园生活之中。此外,还将加强对学生的书法指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以特色社团去推进我校与xx高中同一个校园,许多公共设施与场室需要共用共协调,因此我校社团开设方针是少而精,充分挖掘和利用所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社团,组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参与。目前我校有合唱、舞蹈、钢笔画、线描画、围棋等不同类型的社团,在未来一个阶段,我们将继续克服场地困难,拓展社团的类型与内容,比如象棋、围棋、法律知识研究社、国情研究社、生物兴趣小组、地理兴趣小组、文学兴趣小组等,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力求做到以现有艺术优势,培养体艺特色学生,以这一部分特长同学作为核心,带动其它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努力打造属于我校艺术特色品牌项目。同时努力打造自己的艺术特色品牌项目:合唱和钢笔画。

  (3)以有效评价作保障学校将试行开展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评价,作为对艺术老师工作成果的体现与肯定,激发艺术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在成果展现方面,在校内通过举办美术书画展、文艺晚会、才艺大赛、十大歌手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让参加社团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对所学内容进行展示。在校外活动里,积极参加市、镇举办的各类体艺类实践分享竞赛,让学生走出校园展示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在过程评价方面,学校通过教代会制定与完善面向艺术老师的综合评价机制,让艺术老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领域对自己所作的贡献能够有所体现,也让全体老师感受到,艺术老师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以及学校的文化建设与声誉提升方面有重要的作用。6、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我校将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建构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完善心理辅导室功能,设立沙盘室、团体活动室等,申请星级阵地。(2)扩大心理教师队伍:学校现有1名专业的心理教师和1名专业的心理德育行政,将以他们为中心,加强对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培训,全员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培训学生队伍,从心理委员、心理社团中挑选适合人选,进行朋辈心理辅导。(3)完善心理辅导室值班制度,做到辅导室时时有人;建立校园危机事件应急处理预案。(4)每学年开展全面心理测评,建立更新全体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对问

  题学生进行识别与跟进,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并与资深医生展开积极合作。(5)专职心理教师加强学习,争取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多种问题;有计划地开展针对学生、班主

  任、家长的讲座,学习和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心理活动更加多样化,进行体验式教学。(6)设立校本课程,开展主题精品心理课程;申报心理健康教育课题。(7)家校合作,全方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将心理教育纳入德育课程,探索学生人格培养与德育课程开发之间的整合,使得我校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品行优良的社会公民。

  7、强化四支学生队伍。德育管理想要自主化,必须强化和管理好四支队伍:学生会、学生团委、学生社团和志愿者团队(包括学学生和家长)。要丰富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平台,指导学生会值日生做好每天的值班工作,根据学校的文明班评比标准自主开展工作,形成“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件件能做好”的自主管理格局。8、创新体育模块教学,完善体育考核方案,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我校在未来五年规划中打造好体育工程,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1)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包括以下素养:①健康意识:健康的行为习惯、稳定的情绪、生命的意识等。②体育文化:一个是体育知识,包括生理卫生知识、体育锻炼知识,一个是体育技能,包括投掷实心球、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一分钟踢犍子、篮球、足球、排球等。③身体素质:一个是健康素质,包括身体健康、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另一个是运动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等。体育老师立足课堂,创新体育模块教学,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室内课和室外课),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将提高学生的健康为教学的常态目标、最终目标,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2)培养一项运动爱好:体育老师通过室内室外体育课程教学,力争让每位学生培养一项运动爱好,让学生受益终生。

  (3)创特色:体育科组充分挖掘学校优势项目,打造棒球特色学校,还要建设好两支队伍:篮球队、田径队。

  (4)我校依然传承上一轮五年规划中体育课程实行模块教学,模块教学的板块以国标项目为开设标准。

  (5)完善考核方案:根据《中山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实施方案》,完善学校体

  育考核方案,提升体育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体育老师的幸福感。9、强化家庭教育队伍建设,使学生在和谐常态发展中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础性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补充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

  素。因此我校计划利用未来五年时间,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教育体系,争取培育一批优秀的家长,为学生健康成长做坚实的后盾。

  (1)专业化的家庭教育课程学校成立以德育副校长冯钊顺为组长的xx中学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涵盖德育处、级长、心理老师及学校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尝试去打造结合本地家长特点、具有XX中学特色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把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做得更加系统化与专业化。打造形成的系统化的课程资料,工作小组计划充分利用班级的微信群或QQ群,开展家庭教育的专题讨论,要求跟班行政加入到了各班家长群,利用家长学校工作组所开发资源,定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家庭教育的微课堂、微讲座等网络形式的互动。(2)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渠道我校家庭教育课程拟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必修”课程是指学校每学期召开的两次家长会,要求全体家长必须参加。我校家长会一般分年级召开,利用家长会时间,对学生近段时间在校表现情况进行反馈,计划每年邀请一次校外家庭教育专家,开设针对该年龄特点的面向全级的专题教育讲座。除了“必修”课程,我校还有为部分特殊家长量身定制的“选修”课程。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叛逆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期。对于班上出现特殊变化的学生,班主任会及时上报德育处,由工作小组拟定方案作出干预。在处理学生问题过程中,工作小组同时会对这一类家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一方面我们利用家访等传统模式,另一方面我们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网络互动的形式,更多地实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动态,给予家长更多的情感扶持与技术指导。(3)常态化的三方互动平台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互动的实施策略。xx的家庭教育在与社区对接方面一直以来较为薄弱,我们会尝试学习邻近镇区(比如小榄)的经验,多与社区沟通学生的状况,同时结合社区的一些奖励机制,有利于强化对学生的鼓励。对于个别身体或家庭特殊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取得社区的相关帮扶部门或机构去进行关爱,更有效地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除了常规的定时关爱,工作小组也会尝试与社区文化站、妇联等相关机构联合,开展大型的家庭文化活动,进行家庭教育的品牌创建。尝试通过讲一个文化故事、行一处文化风景、访一户文化家庭等形式,开发家庭、学校、社区三方互动的家庭教育课程内容并落实推进。

  四、学校后勤工作1、服从大局、提高服务教学一线水平。要抓好学习培训,积极主动做好教育教学和师生教学生活服务工作。要知人善用,细化岗位职

  责要求,强化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实行定人定岗任务,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坚持例会制度,做到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回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工作的档次和水平。建立日巡视制。每天的值日行政对学校进行巡查时,对学校的环境、卫生、安全、校舍维修、设备使用等做好相关记录。学校各部门、班级等提出的报修,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维修,并做好登记。做好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相配套的硬件设施与网络通讯的后勤支持。

  2、财管规范、账务相符,确保校产管理的公开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好财产管理员的作用,认真指导财产管理人员的业务,规范地管理好学校的资产,做好造册登记。健全并严格执行采购、入账、入库、领用、消耗、保管、使用的各项制度,完善各种手续,建立一整套程序制度,完善相关记录,确保教育教学所需。进一步加大对财产保管使用情况的检查,确保仪器设备,特别是信息设备的完好率,保证各设备正常运行。对那些现已不用或不能用的设备严格按照报损制度及时报废。加强台帐的管理,进一步规范财产管理,注重细节,加强固定资产台帐的管理。在健全总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制度的落实,新添置的设施设备及时入账,真正做到“帐、物、位”对应。3、加强学校环境的整体布置。向镇党委争取更多的教育与办公资源支持,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布局,重点完善各个办公室的办公条件,更换电脑,配备足够的办公设施,让教师工作环境舒心。围绕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经营校园环境来体现人文关怀,不同楼层建立不同的文化长廊,充分利用硬件设施开发隐性课程,让学校一景一物一角落诠释着学校文化的精髓。利用现有绿化环境,合理调整绿化布局,强化现有的绿化的养护与日常修剪工作,适当补充调换枯萎树木,适当加大盆景绿化的投入,提升档次,保证校园绿化的生机,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强化安全意识,做足做好措施。学校的安全工作预防为先,重在落实,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自检,杜绝不安全隐患,定期不定期对学校安全设施、消防设施、饮食、卫生等器具进行检查,发现不妥,及时解决、处理,不放过任何可能的肇事隐患。定期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宣传。利用大课间出操的演练,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结束语:未来展望

  五年事业发展规划是XX未来五年学校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行动

  指南。未来的五年是学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学校发展寻求新突破、强上升的关键时期,学校硬件设施已经到达全市领先水平,为我们实现五年发展规划提供了设施保障,为我们实现五年发展规划吹想了号角。让我们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坚守重振XX的初心不变,振奋精神,满怀信心,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争取能顺利完成五年规划设定的任务目标!

  

  

篇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

  加强县内外名师名校特色优势教学的交流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内教学活劢教师培训等统一谋划统一管理通过学区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和同步课埻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事研实施智慧课埻科研提升行劢课埻变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持续推进中小学校深化课埻变革行劢让改革成果真正转化为教不学的质量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加强教学管理

  十四五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五年行动规划

  (2021-2025年)

  自《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规划(2015-2020年)》实施以来,我县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教育强县建设,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为巩固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成果,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工作任务,推动我县教育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十四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更宽的视野审视教育,以更广的角度谋划教育,以更高的目标定位教育。确立“创新机制补短板、绿色理念提质量、整体优化促均衡”的目标,引导学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名师、育英才。以“五大行动”提升管理能力,以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以教育科研激发办学活力,以集团联动凝聚改革合力,以评价激励挖掘潜力,着力破解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提升教育竞争力,擦亮教育质量品牌,实现进位争先,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增强获得感、提升满意度,逐步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二、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创新机制补短板、绿色理念提质量、整体优化促均衡。

  创新机制补短板:采取“五个一批”(托、建、提、促、改),消除大班额,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实施三个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创新,组建县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教育联盟。竞争机制创新,通过招生改革、名校品牌的入驻,引发鲶鱼效应,激发本土学校办学活力。尤其是要在高中学校形成长期竞争、相互追赶的局面,从而推动教育格局的重新洗牌。评价机制创新,重过程性评价,建立教师和学校的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记录教师的成长档案、学校的量化考评,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数据库,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观念,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全程跟踪,从进口看出口。同时,推行对学生进行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学期评价、学段评价;重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个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绿色理念提质量:体现全体性,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绝不片面追升学率,绝不允许因片面追求“三高一低”而忽略甚至排挤低分学生;体现全面性,提升综合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以全方位培养具有良好基本素养和鲜明个性特长的优秀人才为育人目标;

  体现全程性,树立大德育观,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本着“上好当下一堂课、放眼学生一辈子”的育人思想,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拓展多方面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整体优化促均衡:通过补短板、达标准、优管理、提质量等手段,逐步实现城乡学校的均衡、公民办教育的均衡、学校之间的均衡。(二)具体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一年提内涵,二年出成效,三年创品牌”的工作思路,经过五年(2021-2025年)努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协同推进,实现绿色质量大幅提升,再创教育新辉煌。强化全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树立教学为本的意识,推动全县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基本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发展目标。认真分析教学质量现状,研究提升教学质量策略,探索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我县中小学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大提升,普通高考、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进入全市第一方阵。1.幼儿园阶段习惯养成。“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更需要高度重视幼儿时期的习惯养成。

  2.小学阶段内涵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狠抓城乡教育均衡,着力培养“身心两健,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小学生。巩固我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势头,为全县小学毕业生打牢基础,使其在初中阶段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

  3.初中阶段进位争先。到2025年,全市中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七个学科平均分与全市持平。总分优分率从2020年的16%提高至20%,总分低分率控制在3%以内,为全市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学校输送基础扎实,习惯良好,持续学习能力强的优质生源。

  4.高中教育跨越提档。不断提升我县高考在全省的竞争实力。要举全县之力,高考各项指标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提升,逐步缩小与兄弟市县的距离。从2021年起五年内实现全县高考总量提升、亮点突出、整体跨越,在2020年的基础上力争上本科人数逐年递增10%,上“双一流”大学人数逐年递增15%。到2025年高考,全县力争5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突破200人,在全省(县一级)位居中等以上水平。

  三、工作思路实施“12345”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建立两份清单,树立三种意

  识,抓好四支队伍,落实五项举措,全力推进教育提质发展。明确一个目标——即“绿色质量大幅提升”。上下联动,左右互动,

  内外并举,静下心来抓管理,潜下心来抓质量,沉下心来抓落实。建立两份清单——建立“质量问责”清单,做到责任上肩,建立质

  量问责机制,对教育教学质量明显落后的校长、名师、教师严格按照考核

  办法实施严肃的质量问责;建立“考核考评”清单,修订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奖励机制,加大考核奖励力度,真正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酬。

  夯实三个基础——铸师魂、立师德、强师能,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夯实育人基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夯实师资基础;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基础。

  抓好四支队伍——校长、教科研团队、班主任、青年教师四支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质量提升的关键,切实抓好校长、教科研团队、青年教师、班主任四支队伍建设。校长要有担当作为,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良好氛围;教育科研要做实做强,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更好为质量提升发挥智库作用;教师成长要养德修能,学校要为青年教师搭建更多锻炼和展示平台;班主任队伍建设要开拓创新,多举措激发班主任工作热情,多途径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打造学校核心发展力。

  实施五大行动——实施宏观机制改革提升行动、实施教育教研优化提升行动、实施学校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行动、实施质量监控评价提升行动。

  (一)改,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提升行动1.采取“五个一批”,实施机制创新“五个一批”,即托管办学一批、补充新建一批、激活优化一批、

  提档整合一批、调整撤并一批。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超级大校和大班额现象,让所有孩子实现“有学上,上好学”。盘活存量,培植增量,增加总量,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重点通过不断引进优质民办教

  育资源,让优质名校建民校成为破解大班额助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是托管办学一批,探索薄弱公办中小学由优质民办学校进行委托管理的模式;支持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相互购买管理服务、教学资源、科研成果。

  二是补充新建一批,新建三所小学,补齐城区教育资源短板;规划新建一所高中,一所初中。

  努力构建开放、多元、均衡、优质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教育需求,引进知名民办教育集团,拟在开发区和城东新区引进三所高品质的民办教育集团,形成公办学校(园)与民办学校(园)共同发展、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科学而有活力的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增加学位供给。在核定的办学规模和招生计划内,与县公办同类学校同期面向社会自主招生。同时,保障民办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依法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在资格认定、职务评聘、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保障民办学校学生在资助、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学生享受同等权利。

  三是激活优化一批,通过补齐短板、扩容改造、创新管理、优化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其中,高中教育鼓励多元发展、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通过“普及”和“提升”两手抓,实现高中教育的提档升级。镇场区和城区薄弱初中,要加强帮扶和管理,使其焕发活力,提升办学水平。

  四是提档整合一批,加大我县现有民办学校的管理力度,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民办学校的准入门槛,建立民办学校末位淘汰机制,要求办学

  条件成熟的民办学校聘请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促进民办学校的提档升级。

  五是调整撤并一批,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国家规定的学校建设要求和标准,立足当前实际,适应未来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布点,撤并和改扩建一批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的学校,到2025年全县中小学数由现在的268所调整至198所。

  2.构建集团教学,推动区域均衡在四级片区教研网络的基础上提档升级,建立集团化教育联盟,实现教学教研的多元同步。在中小学教育划定五个“教育集团”,每个集团依托中心区域优质学校,按照牵头学校加联盟学校、中心校加分校、一校两区、集团化等办学模式,将全县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构建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高中部五大教育集团,通过打通集团内中小学的办学壁垒,从而构建起一个均衡化、集团化、多极化的办学格局。实现“三调三共”,师资统筹调配,教学质量调谐,特色创建调借;教育管理共研,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难题共商。构建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师资互派、教学统一、携手互助、捆绑考核的发展模式。促进教育软件提升,办学水平升格,借智借力,探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的新的育人模式。加快一体化进程,实现教育联盟之间深度融合,统筹做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推进“互联网+”,共享空中课堂

  以用促建,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加大信息化终端设备及软件投入,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使集团内学校协同发展,共同提升。

  以建促管,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智慧校园管理。依托“云”平台,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加强县内外名师、名校特色优势教学的交流,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内教学活动,教师培训等统一谋划,统一管理,通过学区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和同步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研,实施智慧课堂科研提升行动课堂变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持续推进

  中小学校深化课堂变革行动,让改革成果真正转化为教与学的质量提升力。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加强教学管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要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优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命题与评价、校本教研等行为,学校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制定教案。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

  重做好幼小衔接。推进我县中小学学习常规建设,完善区域、学校常规管理机制,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民办薄弱学校帮扶指导机制。

  (2)创新教学方式。树立“五育并举”的质量观,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研究,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3)聚焦课堂转型。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实施“学为中心”课堂提升行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助推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在欢乐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追求课堂学习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4)优化作业设计。加强研究,将《智慧课堂》打造成精品,实施作业设计、作业管理、融入作业的课堂改革、优秀作业资源建设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开发选择性、拓展性作业,减少学生重复机械低层次水平的操练。

  (5)活化教学常规。研制并落实我县中小学教学新常规管理实施办法,通过建立线上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库,整体优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有效教学。各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学校要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各个项目优化方案。各教育联盟对辖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进行

  量化考核,县教科院组织视导和量化考核。县教育局根据考核结果,对考核优秀的学校进行通报表扬,并作为教育教学质量奖励的基本条件。

  2.发挥教科智库作用一是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县教科院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二是丰富教研活动内容。聚焦“课堂教学”,通过“同课异构”、名师示范课、专家讲座、教学论坛、优秀成果展评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从丰富的活动中受益,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创新教研方式方法。开创灵活、高效、务实的教研平台,聚焦学校、学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强化教科研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聚合与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学校教研文化。县教科院要抓好“云教研”建设与提升项目,做好教学设计、课件、微课等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汇聚优秀教学资源,实现地区、学校、师生的资源共享。创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教科研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的辐射引领作用。建立课题研究和学术支持制度,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发现教学实践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四是发展教育区域联盟。凭借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积极开展订单式、预约式、问题导向式、区域联片、城乡结对帮扶教研,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扩大覆盖面,提高受益率。

  五是强化成果推广机制。深化“研究+”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研究,创新成果推广活动机制,引领基于实证的校本教科研,强化校本教研从经验型向实证型教研发展。形成基于学情研判、教学方法、学科核心能力、项目化学习等研究成果。培育优质学科基地项目,努力打造优势与特色学科。

  (三)创,实施学校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独有的文化基因,建设特色学

  校,构建学校精神,突出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推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塑品牌,促进内涵发展。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根据学校实际扎实开展“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特色示范校在质量提升上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优质量的教育发展目标。摒弃形式主义,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做文章,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落实“定一套方案、绘一条路线、树一个品牌、出一批成果”等在内的“四个一”行动,回答好“为谁育人”“怎么育人”“育什么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书香校园、特色校园创建,创校园环境之美,展校园文化之美,扬师生品行之美,建设美丽校园,真正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重内涵,提升办学水平。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质量评估制度和科学评价体系。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认真研究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坚持从课堂教学、起始年级、薄弱学科抓起,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坚持向过程要质量,向细

  节要质量,着力构建特色鲜明、成效明显、适合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把教学成果、教育质量作为考核学校、教师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充分调动学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抓质量的积极性,促进全县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3.保底线,建设平安校园。各镇场区、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加强源头管理,加大校园欺凌、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深入开展防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健康等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全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工作,扎实开展校园安全培训、应急演练、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管理升级工作,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提升校园安保水平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四)推,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行动1.推进队伍建设。提素质,打造名校名师。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

  深化管理与评价制度改革,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优化师资配置结构,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水平整体提高。坚持质量立校,着力打造10所管理先进、师资过硬、质量优异的名校(园),打响教育质量品牌,持续提振教育声望,增加教育强县内涵,满足广大城乡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和需求。

  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抓好教师的学历进修,深入实施“青蓝工程”、落实“传帮带”制度、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专家引领等途径,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培养100名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学能手等名师。

  加大教师专业品质提升,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作用,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夯实基础性培训项目,优化引领性培训项目,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培育“合格、骨干、卓越”型教师。实施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分片、学校分类、教师分层送培活动;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缓解工学矛盾。

  2.推举县域名师。推进教育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优化“学科骨干—教坛新秀—市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教育名家”教育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启动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培养工程;培养一定数量的教育家型校长和名师,在全县起到高端引领作用。

  3.推动评聘改革。加强育人队伍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打造教育人事管理改革新格局。

  一是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县管教职工编制、交流轮岗、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的新机制,打破领导、教师交流的管理体制障碍,通过教师集团内、公民办学校交流轮岗,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格局。

  二是推进校长职级评价改革。坚持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原则,厘清责权清单,改革校长管理权限,实行校长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校长职级评价审核制度,创新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打通交流渠道,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机制。

  (五)评,实施质量监控评价提升行动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办法,建立“四评体系”

  (学生成长评价体系、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基于教学常规的教师专业考核标准和学校发展性质量评价体系),开展教学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诊断和改进功能,构建多元性教学评价体系。

  1.聚焦教学质量检测。为质量目标定位和质量终端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县教科院要加强小学非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抽样检测工作,坚持小学毕业年级的调研考试,全县七、八年级教学质量抽样检测,九年级四月调考,完善各个环节,做到合理调考,有效分析,科学指导。

  全县高中要建立高一、高二教学抽样检测和三年备考的机制,在黄石教科院的指导下,加强各年级高考备考工作。要特别做好高三年级的一轮、二轮、三轮复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抓好高三年级调研考试,做到合理安排,有效组织、科学分析、及时改进,提升高考备考质量。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在名师评选、职称评定和教师进城考试资格审查过程中充分考量教师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合理使用考试结果。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做好“123评价”,即一个指向——“核心素养”指向。指导教师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内涵,把握各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开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向的命题改革研究,探索凸显核心素养、真实情境、认知能力、学科思维能力的测评技术。抓实两类考试——一是落实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和教材教法考试;二是将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常态化、制度化。三是

  终结性质量评价——构建五年全程学业质量增值评价标准、学校质量进步评价标准、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等终结性质量评价体系。

  3.大数据精准量化评价。加强学生与考试信息采集报送、学校考务工作准备与安排、试卷扫描与阅卷、数据统计与处理、质量分析与评价、学校综合考核与评价等的管理,做到精准采集数据、精准统计结果、精准诊断分析、精准评价结果、精准表彰优秀。

  四、六大保障(一)组织保障。县教育局成立以局长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

  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二期五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科院。各县直学校和各镇场区成立相对应的领导小组。建立局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挂钩学校制度,每个班子成员挂一所普高、一所初中、两所小学,每个中层干部挂一所初中、一所小学,真心实意为学校质量提升办实事、办好事。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二期五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二)纪律保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责任主要在学校,各校要就《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二期五年规划(2021-2025年)》制定本校规划,依据校情,提出年度目标,并排出时间表加以落实。各校制定的提升学校质量五年行动规划于2021年1月底前报县教科院。每学年结束,县教育局对各校教学质量情况汇总后,进行科学分析、科学

  评估,对工作不力、管理不规范、质量低下的校长进行问责,对连续三年排名后五位的小学校校长予以免职,对连续三年在排名后三位的初中学校校长予以免职,对连续三年综合排名后三名的中心校校长予以调离岗位。

  (三)机制保障。县教育局每年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研究部署教育改革发展事宜。通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镇场区、教育联盟和有关部门要围绕目标任务,明确时序节点,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担当意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对排定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坚持项目化管理、节点化推进、责任化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四)经费保障。积极争取政府以及财政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为学校初高中教师教学辅导、教学研究、校本教材开发、校长教师培训等提供经费保障。争取县政府成立县教育促进基金会,设立教学质量奖励专项资金,对普通高考、中考取得突出成绩的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学校教学质量特别突出的校长、教师,在提拔、评先评优上优先考虑,逐步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激励全县教师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优质课、论文、基本功竞赛,全面提升我县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提升教育科研影响力。

  (五)环境保障。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全县教育系统提升教学质量的举措及成效,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教育工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教育局还要为各学校提供各种政策支撑,为全县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六)人才保障。提高教师待遇,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保持农村教师的相对稳定,吸收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实施“教育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在外工作的籍教师返乡任教。选派部门年轻有为、业务能力强的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外出挂职锻炼或顶岗培训。

  

  

篇八: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

  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

  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完善办学标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规范校外培训。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第二节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

  第三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

  第四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推进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第五节深化教育改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序引导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

  第四十四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大型公共建筑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筑牢口岸防疫防线。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第二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治理结构、人事薪酬、编制管理和绩效考核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加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加快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促进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药和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与规模,扩大儿科、全科等短缺医师规模,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实施医师区域注册,推动医师多机构执业。稳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签约服务质量。支持社会办医,鼓励有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办诊所。

  第三节健全全民医保制度

  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动省级统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扎实推进医保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经办服务水平。健全医保基金监管机制。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第四节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和产业发展。强化中药质量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第五节建设体育强国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支持在不妨碍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滩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升重点项目竞技水平,巩固传统项目优势,探索中国特色足球篮球排球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冰雪运动发展,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赛事。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及杭州亚运会等。

  第六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开展控烟限酒行动,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生活习惯。

  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完善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政策和产假制度,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孕前孕产期健康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人口统计和监测体系,密切监测生育形势。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第二节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对家庭照护和社区服务的支持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园政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强化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支持培训疗养资源转型发展养老,加强对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逐步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完善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和特殊困难失能留守老年人探访关爱制度。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

  

篇九: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

  “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会议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2035》,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增强教改发展活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国发改部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我国教改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大幅度、跨越式提升,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公平有力促进,教改全面推开,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高校办学特色仍不够鲜明,同质化发展倾向突出,创新活力尚未充分释放。我国教育大会明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迫切需求,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务实举措,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部署、全面建设现代化XX具有重大意

  义。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

  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发展,进一步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基础教育补短板、职业教育树精品、高等教育创一流,发挥投资精准支撑和撬动作用,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内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人民教育获得感,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基本原则(一)服务大局,落实重大战略。对标对表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重大战略,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大规划要求,提升大局意识,强化工作手段,进一步发挥XX投资推动落实XX决策部署的重要作用。(二)突出重点,聚焦关键领域。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板块,聚焦关键领域关键任务,推动带动性好、示范性强、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项目建设,不撒胡椒面,把投资用在“刀刃上”。(三)投资引领,带动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好XX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注重以投资换机制,促进有关领域、有关区域形成整体性制度设计和解决方案。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带动地方投资和社会投资,市场成熟后及时退出。(四)一钱多用,统筹多方需求。XX投资既要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又要对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等,并服务重大科技攻关、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到一钱两用、多用,满足多方需求。

  四、建设任务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主要包括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三部分建设内容。(一)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1.建设目标。支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提高学前教育入学率和义务教育巩固率,保障群众受教育权利,加快缩小与其他地区教育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建设任务。(1)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按照经各省级政府审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要求,改善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供暖取暖设施、无障碍设施、食堂(伙房)、厕所、锅炉房、浴室、卫生保健室、足球场等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场所、“互联网+教育”设施等教学和生活设施,以及急需必要的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每套建筑面积不超过35平方米),逐步实现未达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场所达到规定标准。(2)公办幼儿园建设。支持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园、集体办园。主要加强幼儿园活动、生活场地等设施土建;支持利用闲置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厂房仓库、闲置校舍、居民小区配套用房等场所装修改建幼儿园园舍;支持购置必备的玩教具、室内外活动器材和生活设施设备。3.实施范围。集中支持14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片区外扶贫

  开发工作重点县,共832个县。4.项目遴选。(1)坚持以义务教育学校为重点,统筹学前教育建设。按照“建设一所,

  达标一所”的原则,在项目县(市、区)独立设置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范围内遴选。幼儿园范围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或者国有企业、人民团体、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街道和村集体等集体经济组织等利用财政经费或者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举办的幼儿园。

  (2)坚持城乡统筹、合理规划布局,既补齐农村地区短板,也要积极顺应趋势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消除“大班额”“大校额”,切实将投资用在“刀刃上”,坚决避免资源低效利用甚至闲置浪费。

  (3)按照经各省级政府审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以及《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2-2002)》等进行测算,教学、学生生活设施存在较大缺口,且难以通过调整房舍用途解决的学校,优先予以支持。

  (4)以下项目原则上不纳入支持范围:因打造“重点校”而形成的超大规模学校,已由其它渠道投资基本建成、对扩大培养能力作用有限的学校,已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学校等。

  (5)各省(区、市)应建立基础教育项目储备库,并依法依规按程序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1.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

  动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打造一批精品职业院校,带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建设任务。集中支持一批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具体包括,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基本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建设,依托职业院校建设区域性、行业性、开放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突出模块化实训特色;保障职业院校教学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同步推进学校实习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与转型发展。

  3.实施范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XX生产建设兵团。中等职业院校优先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纳入支持范围的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名单需经省级政府同意,“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调整。“十四五”期间地方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分省限额另行研究确定。

  4.遴选标准。(1)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需求、地方产业结构特

  点高度契合,有效服务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区域产业转移和保障改善民生。重点储备纳入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家政、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

  (2)优先考虑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院校,优先考虑纳入“双高计划”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学校应具备良好的办学基础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应用型本科高校编制并发布学校转型改革方案,具备较强

  的服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用研究和技术转移应用创新能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位于本区域、领域和行业同类院校前列,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能够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

  (3)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超过80%,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实践;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基本覆盖主干专业,探索构建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制度。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达到相当比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达到一定比例,实训实习课时占专业总课时达到一定比例。

  (5)原则上不安排县级(隶属于建制县管理的)职业学校。(三)高等教育内涵发展。1.建设目标。加快“双一流”建设,大力加强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服务疫情防控、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加快培养急需的医学和教师人才。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调整,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2.建设任务。

  (1)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加强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学科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建设,建设一流学科综合实验研究项目;在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等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在京高校疏解及XX高校建设。支持一批在京高校疏解转移到XX新区,支持一批XX高校建设。

  (3)中西部高校(含部省合建高校)建设。支持一批中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学实验平台、校企联合实验室、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现代产业学院,统筹加强其他教学和生活设施建设。

  (4)优质医学和师范院校建设。支持一批本科医学院校(含综合类院校中的医学院)教学科研设施建设,统筹支持XX及区域院校医学教育发展基地、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等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支持一批本科师范院校(含综合类院校中的师范学院)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

  2.实施范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支持范围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原则上应为《三部门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名单中的高校,后续根据“双一流”整体工作进展适时调整。纳入支持范围的在京高校疏解转移XX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执行;高校建设,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纳入支持范围的地方中西部高校(应将教育部部省合建高校全部纳入)、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名单需经省级政府同意,“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调整,“十四五”期间地方高校分省限额另行研究确定。

  3.遴选标准。(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

  生命健康,聚焦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和科技创新,加快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的相关高校。

  (2)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需求、地方产业结构特点高度契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综合性大学,或学科优势特色突出,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其他类型高校。学校债务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

  (3)在具体项目谋划和安排上,按照关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关文件精神,优先考虑、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量子科技、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医学攻关、数字经济(含区块链)、生物育种等相关学科专业教学和科研设施建设。

  (4)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符合条件的实施“揭榜挂帅”,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在京高校建设项目应符合关于有序疏解XX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精神,严格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疏解XX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相关政策意见要求,并与《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一2035年)》做好衔接。在京五环内的高校,原则上仅支持已安排预算内投资的续建项目或不增加建设规模的内涵建设项目。

  五、资金安排(一)资金来源。

  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所需建设投资由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性资金和中高等学校自有资金等相关渠道共同筹措解决。

  国发改部门从2021年起统筹安排预算内投资支持相关内容建设。各地方对预算内投资支持的地方项目负主体责任。各地方要根据支持标准和地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合理申报投资计划,地方建设资金不落实的不得申

  报。对切块打捆项目,各地方要按照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分解安排项目,避免项目分散加重地方筹资压力。各地申报投资计划必须符合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严格防范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各地上报的投资计划建议方案文件中需注明:“经认真审核,所报投资计划符合我省(区、市)财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不会造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鼓励有条件的项目学校利用自有资金,或在合理控制债务负担的前提下加大自身投入。积极拓宽投资渠道,深化产教融改,支持行业企业通过资金投入、横向课题、联合攻关、人员交流、师资互派、委托培养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项目建设运行。

  (二)预算内投资安排方式。发改部门支持高校的投资,原则上使用直接投资的资金安排方式。发

  改部门支持地方的投资,省级发改部门要根据《国发改部门关于规范预算内投资资金安排方式及项目管理的通知》,在安排到具体项目时进一步明确投资安排方式。对于安排非经营性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应采取直接投资方式。

  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项目原则上切块下达预算内投资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项目原则上按项目下达预算内投资计划。

  (三)预算内投资支持标准。发改部门综合考虑XX和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区域发展支持政策等,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对地方项目,依据发改部门预算内投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实行投资比例并投资限额管理;对高校项目,依据发改部门预算内投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实行投资限额管理。1.投资比例管理要求

  预算内投资对地方项目原则上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含根据相关政策享受中、西部政策的地区)分别不超过总投资(不含土地费用、市政费用,仅为工程建设投资,下同)的30%、60%和80%的比例进行支持,藏自治区、疆四地州、四省涉藏州县最高在投资限额内全额支持。同时,基础教育项目,中部地区脱贫县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80%的比例进行支持,疆维吾尔自治区、疆生产建设兵团最高在投资限额内全额支持。职业教育项目,位于东部地区XX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的职业教育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的比例进行支持。享受特殊区域发展政策地区按照具体政策要求执行。

  2.投资限额管理要求(1)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项目,预算内投资对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支持分别不超过1000万元、500万元。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建项目,可适当上浮预算内投资支持额度,支持额度最高不超过上述投资限额的200%。“十四五”期间,每县支持额度不超过4000万元。(2)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预算内投资对每所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不超过8000万元,每所中等职业院校支持不超过3000万元。(3)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项目,预算内投资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持额度逐校测算确定。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预算内投资单列,原则上不计入高校支持额度。在京高校疏解及南疆高校建设,按照决策部署,以及委内关于疏解非首都功能预算内投资支持政策等规定执行。每所部省合建高校支持额度不超过1.5亿元,每所中西部高校(非部省合建)、优质医学和师范院校支持额度不超过1亿元。

  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由XX和省级发改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负责实施,建立XX和省级层面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负责工程实施和协调管理工作,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指导各项目单位推进工程实施。(二)规范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各地、各部门按照《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发改社会规〔2021〕525号)等相关法规要求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把握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落实项目建设方案,成熟一个、启动实施一个。要建立项目储备库,及时将前期工作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重大建设项目库模块)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实行动态管理。未列入重大建设项目库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的项目,未落实地方资金投入的项目,同一实施周期内此前获得过预算内投资的同一项目(不含按计划分年度下达投资计划的续建项目),不得申请安排预算内投资。项目单位被列入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黑名单的,发改部门不予受理其资金申请报告。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建设法规,建设项目在校园规划、建设用地、师资队伍、运行保障等诸方面应均具备条件。如有选址搬迁等复杂情况和不定因素,在相关问题未解决之前不得列入年度方案。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切实保障资金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和截留现象的发生。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要严肃处理。(三)加强监督检查,落实相关责任。国发改部门、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适时进行督导检查。健全项目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定期进行督导,及时纠正

  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单位主管部门要对建设项目进展、工程建设质量、设备采购招标、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将项目进度、投资完成情况、同步推进改革情况以及检查落实情况等定期进行总结,做到对项目的动态管理,并要加强建设效益分析,做好项目绩效评估。

  (四)完善奖惩机制,及时评估反馈

  强化投资计划执行严肃性,需跨年度安排预算内投资的项目,第二批次投资下达前尚未开工的,暂不继续安排。对因未能及时开工等原因造成调整投资计划的项目学校,三年内不再安排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预算内投资。对申请调整特别是跨专项调整投资计划的省份,下一年度在正常测算额度基础上根据情节轻重扣减预算内投资。对当年实施进度明显滞后,以及被有关方面发现资金项目管理不规范的省份或部门,在下一资金年度正常测算额度基础上酌情扣减直至暂停中央预算内投资。

  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由国发改部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本方案组织实施。做出重大决策部署以及领导同志要求国发改部门落实的教育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现有建设任务暂未覆盖的,纳入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统筹实施。

  

  

推荐访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 事业发展 规划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