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鱼跃蟹欢咏水调迎风踏浪赶潮头

鱼跃蟹欢咏水调迎风踏浪赶潮头

时间:2022-10-31 20:30:03 来源:网友投稿

宿松县是全国著名的水面大县,拥有水面125万亩,其中宜渔淡水养殖面积84万亩,居全国第二、安徽省第一,涉渔人口38万,占全县总人口80万的47.5%。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优势河蟹出口基地”,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国家农业(成蟹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资源丰饶,得天独厚水之乡

县内水域宽阔,吴淞高程17米时总面积125万亩,占全县行政区划面积的34.6%。其中湖泊总面积104万亩,黄湖、大官湖、龙感湖、泊湖四大湖泊既独成体系又相互连通,水体光热条件好,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优越。湖区底栖动物丰富,水生植被繁茂,普查显示,以鱼、虾、蟹、莲、芡为主的水生动植物270多种,蕴藏着极其丰饶的渔业资源。大官湖的银鱼、黄大湖的青虾、龙感湖的鱤鱼曾驰名中外,素有宿松“三珍”之美誉。另外,境内有63公里长江江段,其问洄游性鱼类品种繁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贵水生动物中华鲟、江豚和名贵鱼类鲥鱼、武昌鱼等。每年春季产大量青、草、鲢、鳙鱼苗,禁渔期可捕捞刀鱼,秋冬相交之季可捕获中华绒螯蟹。发源于大别山的二郎河、凉亭河穿境而过,分别注入龙感湖和泊湖,自然繁殖的鱼、虾畅游其间。除湖泊、江河外,境内还有水库、池塘、港、堰等星罗密布。其中中小型水库40多座,总面积9015亩,多数适宜养鱼;大小塘堰近2.4万处,面积4.8万多亩,大多数也适宜养殖;湖边和圩区的港、沟、方子宕更是不计其数,多有鱼虾分布。

风雨兼程,战天斗地开先河

清末民初,宿松境内沿湖的下仓埠、许家岭、佐坝汪昌嘴已是商贾云集的鱼市,银鱼、虾米、卤鱼片等曾盛销沪、宁、浔、汉等沿江城市,且随当地烟叶远销南洋。新中国成立后30余年,国营集体渔业日益兴旺,水产品捕捞、收购、加工、销售等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经济管理领域。70年代中期开始自发兴起水库、池塘养殖,其中县水产养殖场的“鱼苗人繁技术”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80年代中期,购进鱼种、蟹种选择性地实施放流,“低坝高栏养殖模式”曾被作为“宿松经验”在全国渔业领域推介。80年代后期,借鉴外地“三网”(拦网、围网、网箱)养殖经验,在斫刀湖尝试养蟹,积累了一定经验。上世纪90年代初,宿松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水上宿松”的大开发战略,先后在泊湖西角梢、黄湖、龙感湖用“打桩拦网”开展鱼蟹混养,且一举获得成功,开创了大湖人工养殖的先河,取得了很大成功。

但由于对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盲目扩大投入投放,湖泊资源锐减;另外,蟹种混杂,回捕率低、品质下降,产业效益连年大幅滑坡,在“高投入却低产出”、“年年养却年年亏”的恶性循环中挣扎。加之1998-1999年连遭严重内涝重创,宿松渔业雪上加霜,一度跌入谈水色变的困境。进入21世纪后,宿松对水产业进行了重新审视,深入剖析了大水面开发中潜在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充分认识到盲目投入投放和国有水面使用混乱是阻碍水产发展的症结所在。首先调整了水产发展思路,确立了“渔业增长、渔民增收、财政增长”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以增殖保护为主的渔业资源利用总方针。其次理顺了水面使用权属关系。于2002年启动了全县国有水面使用权制度改革,集成推出了“养殖证、禁渔期及禁渔区、养殖监管、水面等级评估、水面有偿使用、一站式收费”等6项基本制度,同时,修订颁布了《宿松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发包、统一管理,实现了大湖水面资源的有效配置,一跃成为全国国有水面管理的成功典范。再次是以国有水面使用权制度改革调整为契机,招商引资参与该县湖泊养殖企业39家,养殖面积57.7万亩,21304年再度引进了全国内陆最大的水产上市公司——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现称“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经营黄湖水域17.8万亩。并被省科协评定为“全省优秀农技协”。

审时度势,乘势而上下懈怠

“十一32”期间,全县上下进一步调整了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渔民增收、渔业增长、水产品竞争力增强、财政增长”的工作目标,以调优水产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强力推进水产产业化进程为抓手,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群众性渔业为重点,坚持“大湖健康养殖与滩涂圩田精养、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水生动物养殖与水生植物种植‘三并举”’的方针,强力推进渔业富民行动。“十一32"’期末,宿松水产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一是水产经济运行稳步提升。2010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7.38万吨,渔业总产值10.33亿元(可比价),完成渔业财政收入1562万元。产业运行水平不断优化升级,现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境内专业批发交易市场3个,上海、苏州、常州等地销售网点8个,出口备案基地3个,省级水产良种场1个,市级水产良种场3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4个,有机产品认证8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省级休闲渔业基地2个,市、县级5个。二是渔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在力促湖泊渔业上水平、上台阶的同时,强力实施“一扩双进”工程,鼓励引导千家万户咏水调、唱渔歌,推进了精养渔业发展,河蟹、鳜鱼、龙虾、黄鳝、鲌鱼等优势、特色水产品养殖遍地开花,现有精养池塘6.7万亩,虾稻连作1.5万亩,网箱养殖10万平方米,群众性渔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融合水产养殖、水族观赏、垂钓娱乐等丰富内容的城郊型生态旅游、休闲水产基地纷纷闪亮登场;湖泊健康生态养殖、滩涂池塘精养、苗种培育、保鲜加工、市场流通等板块建设在培育中不断成长,其中黄湖良种场和华江蟹业苗种基地分别顺利通过省、市级验收,以及光华水生植物有限公司投资3600万元、年加工能力6000吨芡实加工项目的实施,改写了该县水产业此类领域空白的历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化空间在不断拓展。三是渔业科研环保深入人心。坚持实施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全力落实“种草移螺”、“人工放流”等增殖修复举措,全程动态监管“投饲、用药”等行为,大力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全县市级以上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区面积达60万亩,占全县养殖总面积的81%,尤其是资源增殖修复工作得到省内外水产专家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高度评价。省级龙头企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安庆市泊湖全美蟹业有限责任公司,挖掘自身优势,勇攀科研高峰,主动与上海水产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联姻,通过4年的实践探索,于2007年成功完成了“湖泊资源快速修复与渔业利用技术研究”课题,经省科技厅组织国内专家认证,该研究课题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获得“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填补了该县此类奖项的空白。农业部科技入户首席水产专家王武教授把该研究课题攻克的养殖模式总结为“大湖面、原生态、稀放养、巧育肥”的“泊湖模式”,已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长江资源管理委员会安排在长江中下游推广应用,且辐射延伸到了淮河流域焦岗湖等地,特批建立了2个示范区。由于资源增殖修复成效显著,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品牌创建基础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夯实,宿松县“黄湖牌”系列水产品商标于2007年由“安庆市著名商标”晋升为“安徽省著名商标”,3家企业获批为出口备案基地,其中和奎全公司的鳙鱼及河蟹已于2010年销往港、澳、台,创汇300多万美元,实现了近十多年来出口贸易零的突破,县域渔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稳中攀升。四是渔业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在国有水面管理、滩涂开发、规费征管等方面集成建立了健全的管理体系,不断改革创新工作举措,用依法行政的手段管理渔业。在生态修复、健康养殖、疫病防治等方面,加强技术交流合作与示范培训推广,用先进的科技提升渔业。佐坝乡龙虾养殖协会、程嶺乡特种养殖协会、下仓埠营销会、许岭镇白云龙虾专业合作社等民间水产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其中许岭白云龙虾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从而迈出了从“分散、个体”为主的游离阶段向“相对集中、规模集聚”为主的整合阶段的跨越,增强了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展望未来,迎风踏浪赶潮头

展望未来,“十二五”水产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宿松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水产跨越工程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渔业富民强县”进程,以即将颁布实施的《宿松县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为行动指南,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着力夯实壮大湖泊生态增养基地、池塘精养基地、特色精养基地、种苗培育基地、集散物流基地、休闲渔业基地、服务保障基地、精深加工基地等八大渔业经济板块建设,努力打造现代渔业“航母”,不断巩固水产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使之成为县域农业发展的亮点、财政增长的新点、农民增收的重点,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器”和“推进器”,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推荐访问: 潮头 鱼跃 迎风 踏浪 蟹欢咏水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