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传神写意

传神写意

时间:2022-10-31 1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人物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南方以阴柔为美,所以,顾恺之画维摩诘“有清赢示病之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就是瘦得像要生病;画“洛神”形象冲虚恬淡,飞扬轻捷,飘若游云(图1)。从“神”到“传神”理论的递进,意味着人价值的升值,人开始关注自身的美与他人的美,人不再是政治的工具,而是有情、有爱、爱美的人。

南朝,关于“神”的理论又有了升进。宗炳《画山水序》说:“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宗炳把庄子“上下与天地同游”指向了精神畅游的载体——艺术。王微《叙画》则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宗炳与王微的话,都是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主体心灵的放飞,都是庄子“游”这一思想的延伸。南方六朝“神”、“传神”、“畅神”的理论,突破了汉儒政教礼教的“比德”框架,从强调政治伦理转向了强调审美,从道德欣赏转向了欣赏自身,欣赏艺术,欣赏自然,实现主体心灵的放飞,艺术还原到艺术自身而不再是儒家宣传名教的工具。这是社会观念了不起的转变。

理论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六朝的绘画,“传神”却还没有达到主体“畅神”的高度。看顾恺之的作品就知道,顾恺之的画以“形”传“神”,通过“形”,表现对象内在的生命神采,距离后人理解的“写意”,还很远很远。庸代艺术为政教服务,重视写实;五代,中国的士夫画仍然没有突破“形”的约束。然而,就在这“形”的约束当中,仍然可以见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写意思维。五代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没画烛光。西方现代绘画出现之前,绘画都强调光源,16世纪西方现实主义画家卡托瓦乔就以表现光源著称,他画的人脸像有烛光照着,很亮很亮,离人脸越远,越暗下去,人们称他为“烛光画家”。中国人不以烛光作为光源,只画上一枝蜡烛,写上“夜宴图”的题目,大家都承认画的是夜里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中同人特有的“写意”思维方式。

二、“写意”——文人画及其理论

“写意”与“传神”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神”必须依赖“形”、借助“形”而外现,如果没有“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意”只在内心。艺术的高妙,在于能够把人心最深层的那些意思、那些用千言万语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表现出来。“传神”是“写意”的基础和前提,从“传神”到“写意”,是一次嬗变,是一个跃进。

安史之乱后的盛唐,昂扬之气变成了衰颓之象。到了晚唐,藩镇割据,社会动荡,士大夫报国无门,急切地探寻新的思想理论,在新思想新理论当中寻求精神支柱。刚刚诞生的禅宗,适应了士大夫的精神需要,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的著作——司空图《诗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在这个时候诞生了。

《诗品》中,司空图列出了诗歌的二十四种审美品第,他最推崇的品第是“冲淡”、“自然”、“含蓄”、“疏野”。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曾经是汉唐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晚唐,对“充实”美的追求演变为对“冲淡”美的推崇,显然,是道家思想的内核在起作用。司空图还提出,“离形得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说,艺术要离开“形”、“言”的束缚,让人体味作品无限的味,体味主体无限的意。

《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说,“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张彦远又说,“运墨而五色具”。水墨画墨分五色,通向中华哲学的“五行”;玄是道家崇尚的颜色,水墨画的“玄”色,正是道家冲虚、恬淡、玄远境界的表现。张彦远的话,为写意水墨画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人画运动的序幕从此拉开。张彦远实在是北宋文人画运动的先驱。

北宋时,欧阳修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若乃高下向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耳,非精鉴之事也”。([清]王原祁编《佩文斋书画谱》)王维《雪溪图》、董源《潇湘图》成为中国写意水墨画的先端。沈括《梦溪笔谈》说:“(董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革革,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宣和画谱》记载了这样的史实:“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变于词人墨卿之所作。”“得于象外”的画,不是专门家画的,而是文人画的,文人画在北宋诞生了!

而“写意”理论的正式提出者,是苏轼。苏轼认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若乃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宋]苏轼《跋汉杰画山》)这里的“意气”,指画面俊发的精神状态。苏东坡还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骏,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宋]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他佩服的不是画工画,而是作品脱略形骸,主体精神像仙鸟般地自由放飞。苏轼_面墨竹,不画竹节,从地面一挥到顶;画《枯木怪石图》,不是为物存照,是抒发他遗世独立的郁结心情。后人说他的画“大抵写意,不求形似”。([元]汤垕《图绘宝鉴》)苏轼对书法的“意”也有一番沦述,“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

推荐访问: 传神 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