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晋城青莲寺

晋城青莲寺

时间:2022-10-31 09: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事迹。碑中记载:“古青莲寺,寺额咸通八年所赐也。寺之东五里,古藏阴寺,即北齐昙始禅师之所建也。祖师慧远,器识弘伟,风神爽澈。昙始见而度之曰:‘子有出家之相,善自爱之’。乃礼为师,即冠游学邺都,回翔十余年,博涉经论,无不该贯。乃携学侣,于藏阴寺之西丹谷,筑室而居焉。弘演大乘教,朝夕不倦,远近归依。于是建大阿兰若,即青莲寺之权舆也”。阿兰若为梵文音译,意为比丘洁身修行之处,也用以称一般佛寺。权舆,始也。也就是说,北齐时起,慧远禅师就创建了青莲寺,并初具规模。

随后,青莲寺经历隋、唐、宋、金、明、清多个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重建。其中较大的修建有三次,即唐、宋、清三次大修或者重建。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期,其政治环境稳定,经济极大繁荣,生产力发展迅猛,思想文化欣欣向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最辉煌灿烂的繁荣时期。宗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极大发展,并将承载其发展的建筑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气势巍峨古朴,设计规模宏大,建造技法纯熟的寺庙建筑层出不穷,五台山佛光寺大佛殿就是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而此时的青莲寺规模发展也非常迅猛,各地名僧接踵而至,佛教徒日渐增多。唐大和元年(827年),慧愔禅师自并汾(今太原)出游名山大川,至泽州硖石山青莲寺,见远公遗迹荒落,叹言曰:“忍使圣贤依栖之地反为墟落”。于是以此为家,并在原寺基础上重修殿宇,再建上寺,开设法华道场,大和二年(828年)兼置普贤道场,所占山田达30余顷。唐宝历元年(825年)所立的《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线刻佛寺图,这幅图显示了唐代一座完整的寺院,山门、围廊、讲坛、楼阁一应俱全。进山门后设莲花座说法讲坛,其后是一座重檐二层阁楼,五脊庑殿顶,装饰着典型的唐代鸱吻。阁楼四周是围廊,围廊与前面的山门相通,廊柱和山门柱头上的斗栱均为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风格。据寺内碑石记载,上寺弥勒阁即是在这一时期由六七位信徒募资建造的,可惜现已湮灭。只有这幅图为研究唐代建筑结构和寺庙布局留下宝贵的资料,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档案。

宋代,自960年宋太祖灭后周,建立了北宋王朝,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领域迅速恢复并得到长足发展。为加强国家的统治,佛教作为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佛教建筑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青莲寺建筑也在这一时期频频修建、重建,再放光彩。

宋景德四年(1007年),由住持僧人法净主持,在原下寺弥勒阁位置上重建了弥勒殿,但这次改建大大减弱了唐代青莲寺下寺前临丹河,背依青山,楼阁高耸,雄伟壮观的气势。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敕青莲寺上寺“福岩禅院”名额之后,由鉴峦禅师主持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崇宁年间(1102-1106年),先后修建了釋迦殿、藏经阁,重建观音殿、地藏殿,并凿山崖以扩寺院,创建法堂。这些建筑规模较唐代大大缩小,由唐代建筑宏伟刚健、气势磅礴的风格,转向体量适中而秀丽,建筑形式富于变化。建筑用材也在唐代的基础上趋于标准化,形成宋代建筑特有的建筑风格。

宋金建筑

青莲寺现存宋金建筑四座,分别是上寺的释迦殿、藏经阁、观音阁,下寺的弥勒殿。这些建筑均部分或者全部为宋代原构,除部分构造手法具有元代建筑特征外,其他皆宋代建筑风格。同时,无论其大木构架,还是柱、额、斗栱之手法都反映了晋东南地区的地方风格,是晋东南地区宋代建筑的代表。

释迦殿,即大雄宝殿,建于宋元佑四年(1089年)。大殿坐落在高1.66米的砖砌台基上,建筑占地面积268平方米,面阔三间9.4米,进深六椽9.6米,屋架总举高3.97米,单檐歇山筒板瓦顶,五脊琉璃装饰,建筑雄伟壮观,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是青莲寺主殿。殿内梁架砌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前后檐当心间施门板,前檐两次间置直棂窗。檐下四周立方形抹棱石柱,上存宋元佑四年镌刻的题记,证实了该建筑的建造年代。但从该建筑进深大于面宽来看,明显不符合宋代建筑的规制,显然是后人重修时作了改动。殿内遗存宋代彩塑4尊,中央置释迦牟尼佛像,高达4米,是我国宋代彩塑的精品。

藏经阁创建于唐代,金大定年间扩建,清代大修。现存阁之底层为清代建筑,上层为金代原构。该阁楼坐落于1.58米高的台基之上,建筑占地面积133平方米,面阔五间11.8米,进深三间5.87米,二层单檐九脊歇山顶。一层出平座,二层梁架砌上露明造,四椽栿通达前后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当心间及两次间各施补间斗栱各一朵,均为五铺作双抄。藏经阁是青莲寺的“档案馆”,金代时阁内藏经书5000余卷,元代时置木质方匣贮藏,1930年代因战乱散佚。1986年在高平发现宋开宝年间藏经2卷、辽藏1卷,经鉴定为青莲寺遗物,均为佛教珍贵文物。

观音阁,又名罗汉楼,位于释迦殿东侧,始建于唐代末年,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改建为观音殿,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复名观音阁,并将宋代观音殿之原构移于阁之上层,楼上设十六罗汉堂,塑像至今依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楼下设五百罗汉堂,虽然现在五百罗汉塑像早已不复存在,但堂内正中的墙壁上仍完好地镶嵌着一通北宋石刻《五百罗汉名号碑》,是目前全国罗汉名号最全的碑刻之一,历史价值和宗教价值极高。

近年保护

新中国建立以来,山西省、晋城市政府及文物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青莲寺的保护工作。早在1950年代初期,晋城市文物部门便着手对青莲寺进行管理与保护。1958年青莲寺正殿出现险情,青莲寺文物管理所立即报告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时对正殿进行了大修,确保了大殿的安全。

1984年,连续大雨后,山体渗漏塌方,威胁上寺寺基安全,文物部门组织人员一方面疏浚排水,另一方面将寺前石坝挖深基础、加匣砌筑,确保了寺基稳固。大雨导致丹河水位猛涨,河岸连续塌方,迫近下寺南殿后墙(仅剩2米),经有关部门研究批准,自河底至岸边砌筑13米高的石坝挡水,长达200米,于上游弯道处砌挡水小坝一道,引导河水自河底当心下泄,河岸得以保护,下寺得以安全渡汛。

1986年,当地政府组织制定《古青莲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并在原旧址上重建了天王殿、钟楼、鼓楼、东掖阁以及西掖阁。1988年,青莲寺以崭新的面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21世纪,青莲寺多处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险情,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墙体严重倾闪、梁枋劈裂糟朽、屋面滲水漏雨等,给古建筑保护带来极大隐患。2003年,晋城市政府顺应民心,尊重实际,果断决策全面修复青莲寺,并决定将青莲寺景区建成国家4A级景区。经详细勘测、规划、设计,文物管理部门筹集资金800多万元,完成上寺、下寺殿宇及护坡、旅游厕所等32项工程,先后于2003年在原旧址上复原重建了知客堂、僧舍、讲经堂、斋堂,2004年对弥勒殿、大雄宝殿、地藏殿、罗汉堂四殿进行了揭顶维修。2006年,晋城市旅游文物局又委托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制晋城青莲寺保护规划,将青莲寺景区与棋子山景区、皇城相府景区共同组成晋城市三大重点旅游区,千年古刹青莲寺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推荐访问: 晋城 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