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俗世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俗世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时间:2022-10-29 1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 从西方发展出的“俗世化主流权威论述的霸权”在今日已逐渐受到挑战。“俗世”并不是一个与宗教、神圣等截然相对的概念,它与自由、人权、民主化、现代性、知识范畴、终极关怀等议题密切相关。同时,俗世化的过程也并非一往直前,而是折冲、反复,具有多重的历史背景。“俗世化”理论引发学界之争论与反省,是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一个重要面向。近代中国俗世化的讨论与五四话语的出现,以及新儒家等人文主义学者对五四启蒙思想的反省与批判密切相关。五四话语的支持者接受单纯的俗世化理论,认为随着现代化(民主、科学与物质生活的进步)的发展,宗教、迷信逐渐衰微;反五四论述则质疑以此观点认识历史传统及由此提出未来中国的蓝图。余英时与墨子刻均继承新儒家所开创的“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对照,思索轴心文明建立之后,中西文化之差异及其对近代中国“俗世化”历程之影响。

关 键 词 俗世化 理性化 除魅 近代中国思想变迁

作 者 黄克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前言

“俗世化”(secularization)即韦伯所谓的“理性化”②与“除魅”的过程,意指在科学理性的引导之下,人类逐渐消除宗教信仰以及与形上世界的关连,进入一个以理性主导的科学时代[1]。此一变化是全球近代史中的核心议题,它所造成的对立与冲突,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动乱的根源。“俗世化”理论源于西方,过去已有不少学者借此来探索近代转型,多数研究都从现代社会之形成的角度,强调宗教、迷信的消退,科学、理性的昂扬。然而,诚如哈力士在《信仰的结束》一书所述,在现代社会之中,随着科学、民主的进展,宗教信仰并未退居生活的边缘,反而仍持续活跃于现代世界,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2]。加拿大哲学家泰勒的著作《俗世的时代》对于此一议题有较深入的反省。他强调公元1500—2000年的500年间,西方社会的重大改变是无宗教信仰成为生活的一种选择,而此现象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俗世化并未扼杀宗教,科学有时反而强化信仰,俗世化的许多思想根源其实是来自宗教,因此,从西方发展出的“俗世化主流权威论述的霸权”在今日已逐渐受到挑战[3]。这样一来,即使在西方,“俗世”并不是一个与宗教、神圣等截然相对的概念,它与自由、人权、民主化、现代性、知识范畴、终极关怀等议题密切相关。同时,俗世化的过程也并非一往直前,而是折冲、反复,具有多重的历史背景。

随着西方科学传入所引发近代中国俗世化的过程亦颇为复杂,其主轴是从“圣”到“凡”,或具体地说,意指宇宙观方面从“天地人”“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到科学的宇宙观的建立;在历史观方面,从传统的三代史观、循环史观到线性演化史观(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论)具有主导性;以及在知识方面,从具有神圣性的儒家经典作为“道”的载体所树立的权威,③转移到依赖实证方法以经验研究为基础而建立的科学权威等。在近代中国“思想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几乎都经历过此一转变[4]。不过,如果我们仅从线性、目的论式的进程,即重视实证科学逐渐成为研究典范之角度来观察,往往会忽略一些复杂、细致的历史面向。④诚如王尔敏所述,19世纪中国士人普遍应用宋代邵雍的“运会”“公羊三世说”观念来理解近代的“变局”[5]。笔者在分析严复《天演论》时亦指出:“严复《天演论》之中以《易经》中‘翕辟成变’来解释宇宙变化‘相反而相成’的观点,为熊十力与唐君毅所继承。……当‘科学’的宇宙观取代传统的‘阴阳’‘天地人’的宇宙观之后,‘形上智慧’的追求并未被打消,二十世纪中国思潮的主流是建立一种能与现代科学相配合的形上学而形成的宇宙观。”[6]可见近代中国俗世化现象的复杂性。

本文首先将厘清俗世化概念的意义,以及近年来西方学者对此概念之反省。其次,将分析以俗世化来讨论中国近代思想变迁所引发的争议,特别环绕着黄进兴、余英时与墨子刻等人对此议题的思考。近代中国俗世化的讨论与五四话语的出现,以及新儒家等人文主义学者对五四启蒙思想的反省与批判密切相关。五四话语的支持者接受单纯的俗世化理论,认为随着现代化(民主、科学与物质生活的进步)的发展,宗教、迷信逐渐衰微;反五四论述则质疑以此观点认识历史传统及由此提出的未来中国蓝图。余英时与墨子刻均继承新儒家所开创的“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对照,思索轴心文明建立之后,中西文化之差异及其对近代中国“俗世化”历程之影响。

何谓俗世化:西方学界之理解

俗世化⑤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所提出来的理论概念,主要用来形容近代社会形成过程之中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即宗教逐渐由原先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深远的地位,经由社会分化、政教分离,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私人的领域。俗世化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生活逐渐除去了宗教的色彩,从宗教制度与规范之中“解放”出来。例如,以往由宗教所主导的慈善事业逐渐为“非营利组织”所取代。

美国学者拉里·席纳尔在题为《经验研究中的俗世化概念》一文中,认为俗世化具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等逐渐失去其重要的社会意义;第二,表示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变化,即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更能适合现代社会;第三,表示宗教与社会、政治的分离,宗教逐渐失去其公共性与社会职能,变成较属于私人的事务;第四,表示信仰和行为的转变,即在俗世化过程中,各种“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发挥了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扮演了宗教代理者的角色;第五,表示人们在现实世界的生活安排上渐渐摆脱其神圣特征(如空间、时间或食物等消除其神圣性),即社会的超自然成分减少、神秘性减退,经验与理性的成分增加。此即由一个“神圣”社会转向一个“俗世”社会。

席纳尔的理解大致概括了俗世化的重要含义。但如果考虑到俗世化一词来源与其使用的方式,根据席纳尔的观点,俗世化就是“非神圣化”,它意指一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即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羁绊,社会种种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变化,即传统宗教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现代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一方面与政治分离,另一方面退居私人领域。

推荐访问: 适用于 俗世 近代中国 理论